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

时间:2019-05-12 16:2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

第一篇: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

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1

范连颖

第一节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有关问题的再认识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

通过前文对日本循环经济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即日本的循环经济在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

在微观层面,日本企业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贯彻执行清洁生产方针,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并在生产末端尽可能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清洁生产已经逐步渗透到日本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家庭为单位的公众通过绿色采购、节约水、电、煤气、减少家庭生活垃圾排放量、进行垃圾分类等方式,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消费。

在中观层面,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循环社区、生态城市,各行为主体遵循生态规律,分别扮演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下游企业利用上游“生产者”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消费活动,其自身产生的废弃物又成为次下游“生产者”的生产原料,从而尽可能地使废弃物在上下游行为主体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实现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

在宏观层面,政府制定法律政策指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政府绿色采购行为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消费;与此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废弃物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以静脉产业为代表的环境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由上述可见,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

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上丰富了循环经济的内容。通过对日本循环经济的总结,本文认为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不够全面,例如,曲格平教授的概念就忽略了可持续消费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扩展。

本文将循环经济定义为:所谓的循环经济,是指对物质实行“闭路循环”应 1 本文为范连颖博士论文《日本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第六章的内容。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将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这里“闭路循环”使用引号,是因为闭路循环是相对的,而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物质闭路循环。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把所有废弃物都进行低成本的有效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弃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目前的循环经济是使废弃物排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最小。

与曲格平的定义相比,新定义将消费领域纳入到循环经济范畴,扩展了循环经济的范围。消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刺激生产并引导生产的作用,缺少消费内容的循环经济定义是不全面的。可持续消费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经济过程,体现了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因此,补充了可持续消费的循环经济定义更加全面、具体。

二、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不管循环经济在各国的表现形式如何,从人类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程看,发展以物质循环利用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类是在自然界存在适合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下才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循环交流。其目的是使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下去。在远古时期,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方面与其它动物基本一致,直接取于自然,又直接还给自然。人类在长期狩猎和采集活动中,发现了植物生长的周期,开始从事人工种植可食野生植物的农业。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渔猎和采集时代向种植、养殖业时代过渡,人类社会也从渔猎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进化。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能力有限,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到了农业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随着人口逐渐增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能力也逐步提高。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祖先的生存方式,欲望不断膨胀。所到之处,砍伐森林,烧毁草原,种植庄稼,灌溉耕地。为了满足自己作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的无限欲望,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对自然的改造手笔也越来越大——治水修路、开凿运河、改造大片农田,等等。人们不断发明创造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技术体系,从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源,然后按照需要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消费品,来满足人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并且在使用过后把它们再抛回自然界。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新手段,人类社会也开始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进化。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机器系统为主要生产工具,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电力、核能的开发,为社会提供了比农业社会大得无法比拟的动力,驱动工业流水线、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贸易以及整个社会的快速运转,各种材料的使用,生产出无比丰富的商品以满足社会需要。但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自由免费利用基础上的。私人资本的获利与社会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是不对称的。正是在这 种不对称的经济制度下,人类经济活动一直沿袭资源开采、加工制造、废弃物排放、产品流通消费、废旧产品抛弃的线性过程。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在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创造利润而实现自身不断增值的同时,也使其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抛回自然界的废弃物按指数形式上升。其直接后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i不断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人类。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开始全面反省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越来越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人类既要注意代内需求,又要关心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以求得同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

社会发展和环境困境,迫使人们去思考“环境友好”的问题。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就像人类生理极限一样,自然循环也是有极限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这就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阶段: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这就是循环经济。可见,循环经济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其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空间,是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必然选择。正因为如此,所以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兴起后,就迅速扩展到广大发展中国家。

三、循环经济的基本特性

循环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的基本特性:

(一)循环经济的科学性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广泛,除了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介绍的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等与循环经济有着密切理论渊源的相关理论外,循环经济还可以从整体论、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和协同理论中找到思想基础。另外,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近代信息学、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等基本原理等,也都为循环经济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采用的经济学工具,也应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由此可见,广泛的理论基础确保了循环经济的科学性。

(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循环经济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力图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然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完全不改变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再免费使用,而应当作为社会共有财产进行定价,使生产者按照费用最小化的原则节约使用它们。由于生态环境已经从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经济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因此,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现状,就企业而言,必须将其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行消化,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尽量减少最终排放物。这样,循环经 济就有助于缓解具有“增长”特性的社会经济系统与具有“稳定”特性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失衡的矛盾,维护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和谐性

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转轨为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在获取等量物质、能量和效用的过程中,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最小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趋零化,这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上述基本原则,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既能解决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又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或战胜自然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认识到了亲近自然、和谐自然的重要性,这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四)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性

一方面,循环经济通过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纵向延长产业和企业生产链条,横向拓宽企业产品经营范围,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既推动了经济的新发展,又缓解了整个社会层面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环保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将逐步改善人们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伴随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体质必将日益增强,职业病、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将随之降低。这样,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性就必将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

(五)循环经济的公平性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给自己带来效用,却造成他人生产成本增加和生活质量下降,侵占了社会公众利益乃至后代利益,已成为新的公平问题。循环经济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提出了如下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企业产品的定价和分配;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这样,循环经济就体现了新的公平,在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均衡的基础上,开辟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的道路。

(六)循环经济的公益性

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往往比内部效益更高。因此,循环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公益性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资源消耗和制造各种污染的主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会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这样可以阻止污染的产生和扩大,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会出现内部效益外部化,甚至外部效益大于内部效益的现象,而公众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则是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见,外部效益由企业内部支付成本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政府作为社会公益的代表,在促使企业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效益外部化的同时,对外部效益内部化过程的资源循环利用成本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就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公益性。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基本基础和基本规律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基础

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源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和谐性、社会效益性、公平性和公益性,既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性,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换言之,正是由于追求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和谐性、社会效益性、公平性和公益性,人们才一步一步地认识到了与以往的线性经济模式相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还普遍感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循环经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只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型过程,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左右时会出现曲线转折点,然后逐步进入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阶段。这时,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成为这些国家的首选,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基础。首先,这一时期由于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原有的传统经济模式以及末端治理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改善生活环境,而模仿生态循环的循环经济则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其次,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而这一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增,为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另外,随着自然资源稀缺性越来越严重,原材料涨价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日益明显,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减少对初始资源的消耗,循环利用资源成为必然选择。循环经济首先在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都验证了这一点,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基础。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基本规律:

1.可持续发展规律 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特征。可持续发展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三个主要原则,就是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要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指出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要求全人类共同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人们对传统经济模式不可持续性深刻反思的结果,要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就必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既是循环经济的追求目标,也是循环经济取代传统经济模式的前提条件。因此,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循环经济可持续性的基本特性也表明,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三赢,这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有效途径。2.节约发展规律

节约,其本意是节省、节俭、减省,而循环经济的资源和能源节约则包含着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少用资源,降低消耗,而且包括资源的综合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生利用率。循环经济遵循充分体现节约理念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生产流程。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着节约发展规律。节约发展规律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意味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节约已经不再是道德意义上的节约,既人们已经不能继续满足于“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德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不节约就不能发展、不能生存的社会意识,要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只有遵循节约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和谐性、社会效益性、公平性和公益性;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遵循节约发展规律,在节约中求效益,在节约中求发展,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只有遵循节约发展规律,在节约中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在节约中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体现家庭和个人的社会责任。

3.协调发展规律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组织社会生产活动,在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向质量型的服务增长转变。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发展,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因此,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这意味着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协调发展规律,在经济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忽视了协调发展规律,将自然界看作一个资源库和垃圾场,而不是一个协调发展的对象,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并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界,结果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和谐的严重后果。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此可见,违背了协调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换言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然是坚持协调发展规律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自然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律、节约发展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而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违背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目标,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各国和整个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影响的角度来看,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传统增长模式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矛盾。相比之下,循环经济模式意味着资源高效和循环地利用,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循环经济通过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

循环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主要体现在其3R运行原则上。其中,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没有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时,就通过创新设计在源头把生产、消费过程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减下来,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核心是节约资源能源。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重复使用,通过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改变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泛滥的局面,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化原则要求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其核心仍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是地球上唯一增长的资源”。在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的今天,这两句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美国世界观察所在1998年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称得上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效率革命,这种革命在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变得更有魅力,因为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寻找持续发展道路所必须采取的步骤”。ii在许多国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每年已达到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另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例如,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不仅可节约木材3立方米、烧碱300公斤、电300度、煤500公斤、水100吨,而且还可以少排放大量污水。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节约了大量自然资源,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就必须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则力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要求从生产过程的源头开始,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物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转变。

循环经济的环保意义,在于它全面打破了建立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模式的局限。传统的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资源消耗和污染发生。作为一种新的环境资源保护理念,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废弃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是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模式的深刻革命。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以“源头削减和污染预防”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战略,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它通过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改变了过去待污染产生之后再去治理的被动局面,是环境保护由被动反应变为主动控制的一种根本转变,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原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的,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大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从而起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循环经济强调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废弃物的资源化。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建立废弃资源的回收和供应体制,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在相关企业之间,各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废弃物、有害物,提供给相关企业作为再生产的原料,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共生合作关系,形成无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

环境质量改善将提高生产率,增进人类健康和舒适度,有利于经济发展;而环境退化将降低生产率,损害人类健康和舒适度,威胁经济发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保护环境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框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可持续消费、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根本目的 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的配置效率。因此,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可靠保证和有效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前提都是发展,而其核心则都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必须同时考虑是否对社会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利。要把环境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大量生产产品和排放废弃物,只是在经济活动的最后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处置。大量生产造成了资源大量消耗,但是由于资源不是无限供给的,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的快,枯竭的也快。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这就要求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源头控制废弃物产生,一旦废弃物产生则通过回收、开发和再利用加以补救。可见,只有当高排放的传统线性、开放式经济转变为以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弃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增长并非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而是着眼于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随着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服务的周到,产品的价值自然会相应提高,从而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到质量型服务增长,从生产优先转变到服务优先,最终实现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扩大产业链,为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开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是有利于整合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多赢”经济。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0月16日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能可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iii

四、循环经济与地球环境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环境不仅为人类社会生产提供自然资源,而且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系统,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基础。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长期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致使部分自然资源接近枯竭,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环境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资源不足,森林资源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气候变化异常,各类灾害加剧。人类所面临的已是一个满目疮痍、不堪重负的地球。地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是以从地球环境中大量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大量排放废弃物为基础的,继续沿袭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进一步导致全球性环境退化,破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循环经济则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环境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转换和能量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了对地球资源的节制性使用,并通过将废弃物排放量压缩在最小的范围内和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地球环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和地区大都把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重要议程和战略。然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表明,十年以来全球环境状况仍在恶化,经济的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6,080亿美元的损失,这相当于此前40年中损失的总和。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地球环境,没有地球环境连生存都解决不了,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循环经济,避免和克服二者之间的恶性互动,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保护地球,为了人类的未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应当立即行动起来,调整和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改变自然资源投入增加和环境污染加剧的恶性循环局面。

五、循环经济与国民生活

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表现在它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扩大就业。德国学者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只要人们从一次性原则转向耐用性原则,就能创立新的劳动岗位,取代趋于消逝的一次性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岗位。从净值看,新设的劳动岗位将多于消失的劳动岗位,并且新增劳动岗位将出现于人们生活所在地。”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是通过延长经济链条来增加就业机会的。例如,在生产中,用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人来取代机器;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和出租服务;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在报废时,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在处理时,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创造就业iv。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扩大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用等量甚至更少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向国民提供了最大化的效用。而且,循环经济在发展的全过程注意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使国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六、循环经济与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 况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的走向、潜能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而且通过各种国际标准与资质、产品环境标志、环境保护义务等,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例如,近几年来,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扩大出口所面临的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由此,许多国家成为绿色壁垒的受害者,一些国家甚至因此而丧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发达国家一方面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廉价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较强污染的产品来实现低价消费;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逼迫发展中国家做出更大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步使产品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如果不从发展循环经济来寻求突破口,提高国家竞争力就成为空谈。

另外,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各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尤其是一些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的生产利用效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消耗的减量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在全世界面前尽到本国的责任,从而提高国际公信力。

七、循环经济与人类未来

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资本,包括环境资本。保护和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代际公平问题。另外,生态阈值的客观存在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前提之一。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影响整个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循环经济强调在生态阈值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本,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在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使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减少一半,在尊重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总之,循环经济“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八、循环经济的未来

循环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循环经济虽然是最新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它建立在在此之前所出现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总结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 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会不断地得到完善,从而逐步取代传统的线性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主导经济形式。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持系统。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和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来统一其行为,其发展将陷入混乱。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认识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有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各阶层对它的正确认识。通过加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客观必然性、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提高各行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国际上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因此,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以便从理论高度为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提供正确的科学指导。由于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线性经济模式之上的,而循环经济则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因此,循环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既有的市场规律、现代产权理论和现有的环境政策,都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都需要进一步理论研究才能解决。

另外,虽然循环经济理念目前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却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循环经济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就是基于古代朴素认识的简单资源循环,等等。要为循环经济正本清源,同样需要循环经济理论的支撑。

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与其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还未完全确立之前,社会成员在传统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旧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才能改变。换言之,循环经济必须以法制为支撑来实现自身稳定而有序的发展,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取得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做 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循环经济立法要分层次,体系要完整。在这方面,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日本的《循环经济法》是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它不仅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而且还明确规定了一些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的原则、方向以及具体的发展目标。日本政府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又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法规,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和发展目标。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从而形成结构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网络体系。日本的经验表明:健全而详尽的法律法规体系,乃是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可靠保障。

(二)进行制度创新

推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观念转变、法律支撑,同时还需要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与循环经济社会体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除可持续发展规律、节约发展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继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条件乃是循环经济得以建设发展的基本制度条件。遵循生态规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使循环经济生产经营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可图,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关键就是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以市场为平台,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

基于市场经济的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除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外,主要还包括以下内容:①制定驱使循环经济纳入市场的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②建立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③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④建立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体系,促进资源的再利用;⑤制定适应循环经济的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等各种特性的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则;⑥建立为循环经济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制度;⑦建立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社会与社区制度,等等。

(三)培育“绿色”市场机制 围绕市场经济条件,将生态规律结合到市场体系中,营造“绿色”市场机制,不断推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矫正传统市场的“失灵”效应。由于资源环境的公共用品性和非排他性以及产权的不明确性,在传统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企业缺乏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减少和处理排放的积极性,更谈不上清洁生产,结果导致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环境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表明市场在指挥生产、消费和经济增长时存在着“失灵”的先天不足。因此,针对市场的“失灵”,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培育正确的涵盖资源环境配置的价格信号机制,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并使其进入市场“流通”,从而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明确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充分发挥“绿色”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使参与各方都能够得到利益,在利益机制的诱导下,使经济活动当事人在比较成本和收益后,既考虑其自身收益最大化,又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其次,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在市场条件下建立和运行循环经济体系,即使完全克服了资源环境的市场“失灵”效应,也不能完全避免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因而,需要不断探索市场条件下运用循环经济基本规律的条件,诸如促进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节约发展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经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

三、开展循环经济生产与经营

作为经济系统运动中的两个基本作用力量,生产与消费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从经济体系的整体看,由生产、流通等环节构成的生产系统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在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中,尤其需要针对在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源头”,即生产、流通等环节大力实施生态化转型,并突出产品这一生产与消费活动基本单元的生态化,这才能真正将资源环境作为基本要素纳入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增长方式与物质代谢模式。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支撑着经济体系的生产系统,企业的循环经济生产与经营对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企业自身应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制度,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节约资源能源、不使用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材料、最小量排放废弃物等环境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之中。在兼顾自身循环经济生产与经营的同时,在相关企业间,还应构建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生产流程的物质流,形成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条,使尽可能多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生产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企业能否实施循环经济生产与经营,关键是企业能否从循环经济发展中得到效益。通常来讲,循环经济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物和排污成本。目前,普遍存在的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价格与利益机制,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使企业自觉遵循3R原则,采取依靠提高资源生产率、不断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弃物产生、排放的方法,去实现经济系统的产出增加与效益的提高,使循环经济生产与经营成为企业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

四、依靠科技进步

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落后造成的。要解决环境问题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另外,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还要调整资源发展战略,发现新资源,而这些都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循环经济相关科技的研发。

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要抓源头,从减量化原则要求出发,重点研究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 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的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其次要抓过程,从再利用原则要求出发,不断研究开发各种产品的再利用技术,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要抓末端,也就是要从资源化原则要求出发,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推动废弃资源、能源再生利用循环体系的发展。

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然而,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的积极作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导向和绿色采购的示范作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中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

(一)宏观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发展循环经济。1.经济政策

要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绿色国民账户。重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明确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它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价格正确地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程度。

2.产业政策

要“绿化”现有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立工业生态链和新建工业生态园,在产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体系,尽量消除废弃物的产生;大力发展资源回收等环保产业,促进资源再利用。

3.技术政策

要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中应该包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运用于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应包括环境无害化技术,如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等等。

4.消费政策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政府采购中要带头进行绿色采购,要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通过绿色消费引导循环经济生产。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公众绿色消费,购买循环经济产品。

5.教育政策 要开展绿色教育。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等等。

(二)计划指导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制定推进计划,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其发展方向。日本循环经济的有序有效发展离不开其制定的循环基本计划以及相应的具体实施计划。根据具体国情,制定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循环经济发展 计划,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数值指标,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可以综合地、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财政措施

在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前,由于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用再生资源的成本往往要比用现成的自然资源的成本高。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很低,甚至出现经营亏损,这导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赢利为目的的各行为主体往往缺乏积极性。因此,循环经济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预算,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与此同时,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四)激励手段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力求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环节,多数不是现行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过程一般都存在着可替代的生产过程。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大多数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而且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很难自发形成。因此,政府需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提供直接或间接性的经济激励或政策激励手段来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激励手段大体包括以下内容: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提高公众回收有用物资的积极性;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发展,实现废旧产品再商品化;调整税收、信贷、财政等政策,对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也可以考虑对利用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其它能源及其间接产品加征税收,如通过增设原生材料税、垃圾填埋税、生态税、碳税等税种,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物料。

(五)赏罚措施

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行为主体给予经济上或名誉上的奖励,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给与刑事或经济惩罚,实施赏罚分明的措施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六、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推进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强化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理念的广泛接受,它可以逐渐影响社会风尚,诱导企业决策管理行为和生产方式向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式转变,也可以正面影响家庭及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健康发展。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民教育是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宣传出版部门、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等,可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方式,对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群众和学生等在内的所有国民进行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环境资源意识教育,在幼儿园、小 学、中学和大学开设节约资源、废弃物再生利用、保护环境等有关循环经济的课程,使青少年从小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育方式可采取课堂教育、实验启发、媒介宣传、野外体验、案例示范、公众参与等。尤其是媒介宣传,可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清洁生产意识”、“可持续消费意识”,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开展国民运动

动员和正确引导公众参与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发放一些介绍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常识的小册子,建立旧货交易市场和跳蚤市场,鼓励人们绿色购物,减少垃圾排放量,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化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有关循环经济的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使孩子从小就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此同时,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长带动社会,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提倡可持续消费 作为经济活动之一的消费,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为产品和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要实行绿色采购,推动公众参与绿色消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循环经济产品;从媒体角度来看,各媒体要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理念;从普通公众角度来看,公众要积极购买绿色产品,开展绿色消费。通过政府采购、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民的环境忧患和健康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使消费者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推动力。

七、加强循环经济的计量与评估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评估体系,它应该与传统经济评估体系区分开来,要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和企业运行时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为此,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改变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从国家到地方,从产业部门到企业,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企业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政府和企业环境审计制度等,结合环境因素和资源消耗量,全面而客观地计量和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包括用于补偿由于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的开支、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退化的损失费用,从而再现一个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即绿色GDP,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发展与进步,使其能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宏观调控管理部门要对循环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必要首先从企业层面上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这就要求企业实施环境会计,通过对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资额、费用额的计算来评估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从而量化管理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和经济效果,为循环经济宏观层面计量提供具体数据。

i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ii 顾列铭,《地球上惟一增长的资源——垃圾》,《中国第三产业》2001年第2期。iii 《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7日。

iv 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材料

农牧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总结材料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始创于1995年,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交通方便、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达1000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畜牧养殖、农业种植、连锁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2010年,公司共投入2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猪粪处理站和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对猪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加工;沼气用于供热,补充牧场生产、生活能源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用水泵抽到山顶的2个贮存池中,然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无公害果蔬基地,每间隔30米设一个喷灌龙头,按照各基地各季节的施肥量进行喷施,每年浇灌2.5次。同时,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直接用于果园、竹园、牧草基地及鱼塘等,实现了综合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取得的成效

(1)养殖收入。牧草基地经沼液灌溉后,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而且可促进牧草的高产丰收。牧草补充养猪生产,能节省饲料成本30—50元/头,同时,经公司反复对比研究,喂养牧草的母猪,产仔率可提高8—10%。而且,通过喂养青饲料,可明显改善肉质,市场收购价同比提高0.1元/公斤,以出栏时100公斤计,每头可增效10元。2010年,公司出栏商品猪12000头,获利125万元。

(2)种植与其它收入。900亩沼液灌溉利用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每年直接节省化肥成本30万元以上,而且可使杨梅等水果增产20%左右,所生产水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场价格可上升30%。2010年,公司基地共出售水果680吨,总产值126万元,利润8万元。鱼塘使用有机肥后,效益可提高30%,去年创利3万元。通过省肥、增产和提价取得的收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增加70%,每亩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达36.6%。

(3)环境变化评价。本公司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猪粪经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还林还田,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以沼液的形式泵送灌溉果木林,一方面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改善土壤营养结构,促进农作物高产丰收,可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养殖废弃物做到了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一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生猪养殖生态条件的改善,使得猪场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母猪产仔率及仔猪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有较大辐度的提升。

三、启示及体会

(1)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地点最好选址在三面环山,并避免风景旅游区、饮用水源区、居民生活区等禁养区域,要必须远离企业和村庄,周围有相当规模能吸纳并利用排泄物的山林、果园、竹园、苗木、菜园、鱼塘等配套基地,并要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2000米以上,周围最好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如防护林带、河流等。选址完成后,确定恰当的配套比例,1亩园地配套存栏4-5头生猪,总占地面积(包括山林、低丘缓坡、平地等)在500—1000亩的,可发展生猪存栏量为2500—6000头的规模猪场。养殖区内部布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区域内设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生产区门口设更衣、消毒室,内部畜禽饲养舍结构按要求统一设计建造,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实现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

(2)因场制宜,持续发展。每个规模场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场特点,推广农

牧结合、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实现干粪作有机肥、肥水还林还田、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控制适度的养殖规模,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规模经营,产业运作。在实现本场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社会化的运作。在本场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以后,按照市场机制,公平自愿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把推进生态养殖与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把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与推进品牌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研发运用畜牧、种植、渔业循环利用综合技术结合起来,与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结合起来,实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1年4月

第三篇: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总结

循环经济试点县建设总结

作为第一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发展基础和优势,大手笔谋划,高标准运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经过努力,形成了以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四大战略产业为支撑,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一、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形成了浓厚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展与资源、环境、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有普遍性,这是共性的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大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是我县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为了规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的风险,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摒弃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切实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本着“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经济产业链”的原则,走出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发展道路。

(一)注重协调,为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为了有效指导我县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我县成立了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由相关部门参与的高效协调工作机制,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加大考核力度,促进工作落实。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前期经费重奖有功人员,电台、电视台开辟了循环经济发展专栏,全县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浓厚氛围。

(二)超前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我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科学指导,规划先行,保证了循环经济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我县《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生态县建设规划》,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个转型,构建三个核心体系,打造五大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赢,实施两个转型,一是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和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有机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生态城市体系。打造了以玉米、食用菌、秸秆、山杏、工业废弃物为依托的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着力构筑以工业产业聚集区为核心、农业产业聚集区为基础、各类专业市场为纽带、循环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格局。

(三)强化服务,着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一是政策扶持引导。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用地、审批、税费、资金等方面给与扶持,全力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搭建融资平台。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推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引进商业银行,组建贷款担保公司,着力增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造血”功能。2009年,先后组织了 2 6次“银企对接”活动。三是加大聚集区招商引资力度。我县坚持把循环经济项目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进行推介,通过点对点招商、小组团招商等形式,先后引进DDS蛋白饲料生产线技术、“黄金E王”饮品及副产品再利用、年产25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等循环经济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引进和资金的成功注入,极大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二、突出特色,狠抓落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依托产业,精心打造五大循环经济链。根据“物质循环”和“产业共生”原理,以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谋划了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探索形成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以玉米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我县粮食年产量25万吨,其中玉米19万吨,是河北省春玉米主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我县以***企业集团和***饮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了“玉米籽粒-酒精-酒糟-蛋白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池-沼液)-还田-玉米”、“玉米胚芽-胚芽饮料-浆渣-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池-沼液)-还田-玉米”、“玉米核-糠醛、活性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年消耗玉米12.5万吨,生产酒精10万吨,白酒1万吨,年生产蛋白饲料10万吨,减少COD排放7000吨,增加收益800余万元,余热发电年增效益325万元。年产“黄金E王”饮品1万吨,糠醛0.3万吨。二是以食用菌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2009年我县生产各类食用菌1.8亿盘(袋),年产量18万吨,实现产值17.8亿元,产生了大量营养耗尽的废弃菌棒、菌盘,我县组织科研力 3 量,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原料零消耗、产品零库存、管理零污染”的“三个零”技术试点,研究开发了利用食用菌废弃菌棒、菌盘加工成蛋白饲料,推动畜禽养殖业发展,产生的粪便作为肥料还林还田,利用废弃菌棒生产活性炭,形成了“林业基地—食用菌原料—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活性炭)—畜禽养殖—粪便还林—食用菌”减量化循环经济链条。三是以秸秆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以农作物秸秆为基础,主要推广两种循环经济模式:一种是复合型庭院经济,建立了“秸秆—青贮—养殖—粪便—沼气—沼渣(沼液)—还田”循环经济链条;另一种是舍饲圈养,建立了“秸秆—青贮、微贮、氨化—舍饲牛羊—粪便—还田”的循环模式,两种模式的推广,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全县已建沼气池4万个,按每个沼气池年产沼气400立方米计算,年总产气量1600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2万吨,带动增加养猪6万头,用沼液喷施大棚蔬菜及葡萄等经济作物,亩增产20%;喷施食用菌,每千盘增收1200元。另外,我县生物质发电循环经济项目已完成省级核准,计划投资2.2亿元。四是以山杏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全县有山杏林68万亩,年产杏核5400吨,杏核交易量24000吨,围绕这一资源优势,形成了“山杏—杏仁(杏核皮)—杏仁露或杏仁粉(活性炭)”循环经济链条,全县年产杏仁露6万吨,年产活性炭2万吨,实现了生态林业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赢,我县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果核活性炭生产基地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杏核加工交易集散地。五是以工业废弃物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铁选企业59家,据统计,全县冶金矿山多年积存的尾矿总量 4 达1亿吨,近年来,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工矿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氛围日渐浓厚,经过努力,已探索出多种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如铜冶炼—废气—硫酸—氢氟酸(氟石膏)模式等,对铁选、铜选尾矿伴生的铅、锌、钛、钒、磷、钼进行再选,不能再选的进行造地或进行绿化,形成了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

为进一步加粗、延长这五条循环经济链条,我县启动了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这个聚集区包括工业、化工、绿色食品加工、华北物流、活性炭和会洲工业6个功能区,相关规划及环评全部完成,新建园区路4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5000米,改移电力线路15公里,全年新入驻企业11家、企业技改扩能26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已被列入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

(二)统筹兼顾,形成多极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一是按照“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一方面,依托城市建设,提升循环经济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城建项目的摆布上,依托**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先后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生态防洪橡胶坝、园区公路、县城集中供热、110KV变电站和水、电、讯“三网入地”等重点工程,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物质承载力加强,环境更加优美;另一方面,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集城市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县城建成区面积提高到8.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3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3%,实现了循环经济发 展与城市建设互促双赢。二是按照“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支撑,旅游、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循环经济聚集区内,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四大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赋予了循环经济发展新的内涵,为迅速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档次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突出产业特色,有效拉伸产业链条。推动玉米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向废液生产生物肥、灰渣生产轻质建材和玉米油回收项目延伸,秸秆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向秸秆气化、生产双孢菇和秸秆发电等项目延伸,山杏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向活性炭生产工艺品、废炭回收利用项目延伸,食用菌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向废弃盘袋生产饲料、粉状活性炭和无土栽培原料项目延伸,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条进一步向伴生矿延长选、尾矿渣生产新型建材、糠醛渣生产活性炭和氟石膏生产微膨水泥项目延伸。初步形成了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多极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加强协调,创优环境,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我县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循环经济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着“瓶颈”制约,产业间、企业间物质代谢联系还比较松散,物质流上下游企业间稳定有序的链接机制还不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有待完善、拉长,筹资困难,投入仍显不足,人才短缺和科技相对落后,等等。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正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下一步,在进一步完善五大循环经济链条的同时,以创建循环经济型企业、建 6 设生态型产业园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从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探索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新模式,使物质循环链接机制更加健全。实施循环经济链技术集成、节能减排技术支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等创新工程,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公众意识,动员广大公众都能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让循环经济在全县城乡各地、各个领域都热起来,学起来,干起来。

第四篇:循环理论学习体会

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

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我收益良多,其中的循环经济理论一章对我的启发最大。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我觉得,要搞好市政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立足于整个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大生态、大循环理念,精心构筑形成“三个循环经济圈”,探索出了一条市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企业生产“减量化”形成小循环圈。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中,我县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节能无限”的观念,要求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小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模具、文具、汽车配件、灯具、五金机械、电子电器六大特色行业,在重点行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园区产业“组合化”形成中循环圈。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形式,园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组合”的理想载体。在现有产业结构与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市要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积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延长生产链条,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我们以国华铜鼓电厂为龙头,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华电厂从立项起就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环保投入经费,运用了封闭式罐存储、高效除尘、烟气脱硫、脱硝等国内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成为全国生态环保项目的样板。发挥电厂的优势,在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引进水泥、新型墙材、石膏板等下游企业,利用电厂产生的废弃物,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三条循环产业链,实现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同时着力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以沼气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为纽带,形成了“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实现转化,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

生态环境“资源化”形成大循环圈。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最终是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市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资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相统一,努力在市域打造大的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加快生态工程建设,投足量资金,相继建成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分期分批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治理,搬迁和关闭工业企业污染源,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积极倡导节能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活动,近年来全市关闭了一批粘土砖瓦企业,发展新型墙材企业,推广应用新型墙材,节约、保护土地很多亩。

第五篇: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论断,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这里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但必须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

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社会差别开始拉大的新问题,这集中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为2.57∶1,而到2003年扩大为3.23∶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物价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难、收入低。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2002年最高增4.8%。收入差距拉大还表现为: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职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鸿沟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就业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紧迫问题。党和国家对扩大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我国近13亿人口,年龄为15岁到64岁的劳动力有8.9亿,比发达国家总和还要多,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还有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向城镇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是主要的新增就业压力。二是失业问题比较严重,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4.9亿,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仅容纳1亿左右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33亿人,外出务工99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亿需要逐步转移。四是就业困难人数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和重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人的心理、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人的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维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重视和落实不够。特别是有些企业,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违章生产,致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地方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状况与经济增长不相称等等。

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历史性进步,但体制创新与快速经济增长仍不相适应,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经济体制性问题以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些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战斗力较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尚需转变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成长制度、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亟须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机制尚需加强;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与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把“发展也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唯

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在完成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分配来保障公平公正。采取切实措施,让低收入中的一部分人达到中等富裕程度,逐步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尽快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步消除城市贫困。要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农村贫困。要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扩大生产,让社会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消灭贫困,保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实行公平竞争,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治保障。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和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改革执法和司法体制,加强对执法和司法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形成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法治环境。

下载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谢政字【2010】24号关于印发《谢集乡2010年度循环经济工作计划》的通知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谢集乡2010年度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已经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

    循环经济自查报告

    2011年度山西东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节能自查报告山西东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03月18日企业名称(盖章):山西东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报告编写人员(名单):鲍家齐王泽锋陈鹏举 王国......

    循环经济[推荐阅读]

    浅谈煤矿发展循环经济 塑 造可持续发展企业 摘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循环经济调研材料

    关于循环经济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外资企业,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经济开发区,下辖味精、黄原胶、动力、玉米油、鸡精五......

    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创新发展理念健全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共义马市委义马市人民政府(2005年8月)义马地处河南省西部,1981年建市,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16.09万,其中城市人口1......

    循环经济教案

    《循环经济 ,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五(3)班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

    循环经济5则范文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

    循环经济标准化

    11月15日,省视察组来到我市粟海集团有限公司视察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建武陪同。循环经济标准化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运用标准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