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书写人才工作“大”文章
用“心”书写人才工作“大”文章
近年来,双峰县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大举创新人才工作载体,将广大人才集聚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加速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精心搭起党管人才“大框架”。一是多轮驱动,强化组织领导。县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切实做到“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专题常委会研究人才工作有关问题,成立了由县委专职副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问题实行共同研究、集体决策,严格督查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多管齐下,强化责任分工。制发了《<双峰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任务分工方案》,明确由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人才工作全局,掌握人才发展动态,协调人才政策落实,积极当好县委的参谋,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在县委组织部设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正科级,并配齐了专职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办公设施,认真抓好人才工作政策性文件的落实,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指导、沟通与协调,赢得了各单位和广大人才的信赖与认同,成为人才工作高效运转的“调度处”。全县各基层党组(委)选拔了一名政治过硬、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干部具体负责人才工作联络职责,确保上下沟通协调、联络畅通。二是多方配合,强化规划引领。编印了《双峰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今后十年我县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重大人才工程,促进全县人才的引进、培养、发展按照规划蓝图有序进行。推行双峰县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履行人才工作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尽心营建人才培养“大学校”。一是强化学习,给人才“补脑子”。以娄底市新世纪“252” 人才工程为抓手,我县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专项管理和服务,建立人才信息库,拟订各自的培训计划并协调和组织实施,开展“252”人才宣传月和服务月等活动,引导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县职教中心、双峰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新型工业化人才培训基地,选送有培养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跟班培训;实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湖南大学、深圳经理进修学院和浙江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企业人才培训基地,组织举办了多期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班。近三来,共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50人。建立了160万元的党政人才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开展党政人才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投入和党政人才外派培训力度,每年都选派100多名优秀党政人才到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学习培训。二是注重选拔,为人才“强膀子”。通过组织和动员全县17个乡镇(经开区)3000多名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三个一”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增收的“土专家”,同时全县开展农民技术人才职称评定,评选了120多名农民技术员、农民助理技师和农民技师。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专题表彰大会,投入10多万元对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专项奖励,同时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匠心构筑人才引进“大磁场”。一是以项目聚集人才。我县通过加强与省内外人才交流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引进当前县内主要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所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先后引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担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主持曾国藩故里旅游开发工作,为我县威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博士进行优质青蒿种植技术支持,为双峰农友集团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员(博士)进行技术扶持等;县政府与湖南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书,就全县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进行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组建了湖南大学—双峰县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基地,替全县农机生产企业“把脉听诊”。二是以活动引导人才。在北京成立了以咨询和联谊为主旨的全国首个县级政府博士智囊团--双峰发展决策博士咨询团,举办了专题咨询会,邀请相关博士回乡讲学,进一步加强与双峰籍在外优秀人才的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引才引智的“高速公路”。相继开展“院士专家寻根、服务家乡建设”和“院士专家把脉双峰科学发展”活动,邀请4名双峰籍两院院士回乡考察和座谈,县主要领导登门拜访院士等专家学者,在湖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问计咨询会,向300多名在外的博士、专家、知名人士发出县委书记和县长咨询信,广泛征求高层次人才对我县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认真研究,最大限度运用智力成果。三是以平台承载人才。建立用人单位急需人才需求申报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各单位根据需要每年进行1次急需人才申报,建立健全急需人才信息库,及时向社会发布急需人才需求信息。2012年,共发布人才岗位需求信息20个,涉及单位18个。2013年发布人才岗位需求信息25个,涉及21个单位,并先后到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大等12所高校进行宣讲和洽谈人才引进事宜,2012年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人,2013年计划再引进25名,现已完成了报名工作,真正形成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实现了人才引进的“常态化”。全心打造人才使用“大舞台”。一是结对联系,给人才“铺路子”。为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环境,双峰县加强保障、优化服务,乐做关爱人才的“贴心人”,认真制订并落实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每年举行人才工作座谈会,县领导和优秀人才结对子、交朋友,听取专家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每年组织优秀人才赴省湘雅医学院附属三医院进行健康检查。通过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与人才的日常联系。二是大胆使用,给人才“压担子”。全县各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努力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主持或承担重大科研技术项目,如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国家专利33项,研制生产的双米筛米机、带风车米机、螺旋节能米机,领跑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产品走俏东南亚市场;双峰海螺水泥集团副总经理组织建设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节约13450.5万吨标准煤,成为节能减排高手;双峰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情系无声世界,用青春和汗水为聋哑孩子浇灌通向有声世界的桥梁,首开全省特殊教育先河。近几年来,共推荐评选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0人次和省市“252”人才工程人选10名。同时注重从政治上关心激励人才的成长,及时把德才兼备、具有管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推荐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积极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努力使科技特派员工作与本县的发展思路相对接、与现有的优势产业相结合、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贴近,开展“科技特派员携手种粮大户结对子、传技术、送农资”活动,组织义诊服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使全体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技术特长,热心服务“三农”。组织进行全县科技进步奖评选,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展示才华和技术成果的舞台。三是全心关怀,为人才“搭台子”。提高人才享受待遇,对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等次的,我县按博士研究生每月补助40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补助2000元的标准发放;年度考核结果评定为称职等次的,县人才办按博士研究生每月补助30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补助1500元的标准发放;3年内,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给予每年2万元的安家补助费,与此同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开展定期体检,切实关爱其身心健康。开展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对当选人才给予专项津贴。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活动成为“人才强县”战略的名片和品牌,通过不断优化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为优秀人才获取社会认同搭建起“台子”,引领着全县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创新创业,为双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英语文章书写格式
英文文章书写格式
一、字母大写
正确地使用大写字母是写作中一个不能疏忽的问题。大写字母除了用于句首、称呼、专有名词等外,下面几种情况也应予以注意:
1.句子中直接引语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无论“某某说”一类的说明语是在句首还是在句尾。如:She said, “It is unreasonable to such a thing.” 但当直接引语是一个句子的继续时,则不用大写字母。
如:“It is unreasonable,” she said,“to expect such a thing.”
2.表示学校里学科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用小写,但语言学科,如Chinese,English等、第一个字母则要大写。如果学科名词被看作是课程中的一项,或考试的一个项目,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下面两句中的history的第一个字母分别用了大写和小写。
He is very interested in history.
He passed in History but failed in Geometry.3.表示亲属关系的普通名词有时专指某一个人,其作用相当于专有名词,这时第一个字母可用大写。如:
We went to the hospital to Grandfather.
What does it mean,Mother?
这类名词第一个字毋大写时,前面都无my或your等限定词。
4.普通名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应小写,但当它们作为专有名词的一部分时应该大写。如下面两句中的Professor的第一个字母分别用了大写和小写: She knew Professor Smith.
She knew the Professor.二、英文书写和移行
英文书写应符合书写规范,英文字母要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字母的大小和字母之间的距离要匀称。书写应做到字形秀丽漂亮,通篇匀称和谐。
写英文字母要掌握正确笔顺。如字母i,应该先写下面的部分,然后再打点。有的学生却按写汉字的习惯从上到下写,写快了,就会把点和下面的十笔连在量起,显得十分别扭。字形t应为两笔。不少人却将两笔合成一笔,看上去不像t,倒像l或是e,难以辨认。另外,把r写成v,把q写成把g,把k写成h等等,都是中学生书写中常见的毛病。
不少人在四线三格的练习纸上书写尚有规矩,能按字母的占格、高低和大小要求书写,但在白纸或横线纸上书写,却显得十分幼稚拙劣。字母或跳上跳下,或一律写成同一高度,占上中两格的字母与占中下两格的字母完全没有高低之别。这些现象都要防止。
另外,书写时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紧靠在一起。字母之间的连写也应该按照习惯,不能随意乱来。
在一篇字数有限的作文里,我们还要注意尽量不把一个单词拆开移行。万一要移行,则必须以音节为单位进行,如revolution这个词,依照音节移行的原则可以按re-,revo-, revolu-这几种方法移行。在移行时,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单音节词不能移行,即使是字母较多的单音节词,如through等也不能例外。
2.缩略词如Mr.,Dr.等不能和后面的名字拆开移行。
缩略的专用名词如U.K.,U.S.A等也不能拆开移行。
3.时间、量度及货币单位应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移行。如;
11:00P.M.应写在一行内,不能将11:00和P.M.分开移行;写38℃时,不能将36和C分开移行。
4.由“年、月、日”表示的日期,如果必须分开移行只能将“月、日”与“年”分开。如January 6,1980不能将January和6分开移行,但可以把January 6,和1980分成两行。
5.含双写辅音字母的单词,在移行时要将辅音字母拆开。如better可拆成better,necessary可拆成necessary。
但如果双写辅音字母属于词根,后面又加了后缀,就不能将两个辅音字母拆开。如drill加上-ing后构成了drilling,就不可以将它拆成成dril-ling,而只能拆为drilling。
三、行款格式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求内容吸引人,文章层次清楚,而且卷面也要求整洁美观。卷面是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字写得是否正确好看,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恰当,行款是否合乎格式,这些都直接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影响读者对文章的评价。在高校入学考试中,有些学生就是因卷面不好而影响了分数。因此,书写格式对写作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英文作文的行款格式有以下三点:
1.四边的距离
使用横线纸书写时,要在纸的左右两边留约3.6厘米的空白。使用空白纸书写时,纸的上下两边留约6厘米的空白;
2.题目的写法
题目应写在第一行的中间,题目左右两边的空白距离大致相等。
题目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从第二个单词起,其中每个实义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而冠词、介词和连词的第一个字母则一般小写。如:
A Day to Remembcr
Let's Go in for Sports
题目的另一种写法是所有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全部用大写。如:
My Life As Factory Worker
A Walk Under The Rain
写题目不要用括号或引号。题目后除了问号和感叹号之外,不加其它标点符号。
3.文章本体
文章第一段的第一行应与题目隔一行或两行。每段的开头一般应该缩格;即向右缩进约四个字母的间隔;单词与单。词之间须留一个字字母的间隔,句与句之间须留两个字母的间隔。假若每行的最后一个单词写不下,最好不要轻易拆字移行,可将该单词移到后一行去书写。书写时,不要因为一行末尾还有一点空间就把一个词的前半截硬塞在那里,造成非移行不可的局面。实际上,移行过多是书写、打字或排印质量不高的表现。不必过份地去追求右边的整齐,宁可多空一些,每行长短错落,要比移行过多看上去舒服。
四、标点符号
英语的标点符号与汉语的标点符号在形式上与使用上大同小异。中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大致有以下几处:
1.英语句号是实心点,而不是小圆圈,如果英语的何号也和汉语一样,则容易和字母“o”相混淆。
2.英语的省略号“…”是3点,不是像汉语那样用6点“……”
3.字符号不要写得太长,写长了容易跟破折号混淆。其长度应该与一个字母的宽度相当。破折号的长度约占两个字母的位置。书写破折号时,与前后的单词应有一定的距离。
4.英语中没有顿号“、”。要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汉语习惯用顿号,而英语只能用逗号;汉语中连词“和”、“及”等之前不可用顿号,而英语中连接一系列并列项目的“and”或“or”之前往往可以用逗号。
5.使用所有格符号时,要注意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免引起意义上的混淆。如my fatller's book不能写成my fathers’book。
6.汉语中直接引语前的“某某说”等词语之后一律用冒号。而英语中既可用逗号,也可用冒号。当“某某说”等词语在直接引语后时,汉语的引语末尾用句号,而英语一般用逗号。如句子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the young men said rudely.的汉语译文是:“这不管你的事。”年轻人粗暴地说。
7.问号用在直接疑问句之后。间接疑问句是作为一个从句来处理的,不能用问号。如 I didn't know what he meant by that.
8.英语中没有书名号《 》,书名一般用引号。如:Yesterday she saw an English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9.文章每行的起首除了引号和括号外,不应书写其它标点,引号和括号最好标在同一行中。句子较长时,可以分行标号,但千万不能顾头不顾尾。
第三篇: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文章汇编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文章汇编
目录 聚焦脱贫攻坚大局.....................................1 探索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新路径...........................1 以“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为抓手不断推进人才增量提质 5 化危为机云端引才.....................................7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7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9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9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12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2 系统谋划梯次推进....................................16 奋力实现年轻干部工作高质量..........................16 青蓝相继携手共进搭建年轻公务员成长平台..............19 拧紧选育用链条......................................23 锻造优秀年轻干部队伍................................23
聚焦脱贫攻坚大局 探索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新路径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紧扣脱贫攻坚大局,坚持人才工作向中心聚焦、向大局聚力,推进人才工作创新突破,探索出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新路径。
一、规模集聚各类优秀人才,着力打造人才“洼地” 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构建比较优势,千方百计招贤纳才。
一是做优政策招才 坚持优秀人才特殊对待,对刚性引进人才给予一次性8万元至200万元安家补助和每月400元至1万元工作补助,对柔性引进人才给予每年1万元至20万元生活补助;在全省率先建立引才专项编制,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引才带编进入,名校博士、“海归”人才可直接挂任或调任副县级领导职务。
二是拓宽渠道引才 主动出去“引”,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20名专家领建新型智库、17名博士主研特色产业;定期集中“考”,面向全国招考硕士以上人才479名;柔性合作“请”,坚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先后引进18名两院院士、310名专家、29个科研团队来广引领创新;乡情召唤“归”,回引2.7万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回家发展。
三是建强平台聚才 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57个,人才创新基地、孵化园区等创业平台9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中心等智力服务平台29个,人才公寓千余套,为各层次人才搭建多样化创新平台和阶梯式成长空间。
二、大力实施人才扶贫工程,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贫困地区引进人才不容易,我们聚焦经济建设“三大主战场”等重点领域排兵布阵,用其所学,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一是在脱贫攻坚中挑重任 实施千名人才下基层扶贫工程,分领域分区域组建扶贫小团队,到脱贫攻坚一线常态开展医教帮扶、科技指导等。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和“乡土人才超市”,“订单式”开展科技扶贫,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开展成果转化。调配优秀人才担任县乡领导干部、村第一书记,交任务、压担子,确保带富一方百姓。
二是在项目投资中显身手 实施项目扶贫人才引领工程,采取“外聘院士专家+本地专业人才+创新型企业家”模式,组建新型智库,为项目投资献策 把脉;统筹调配市直机关干部人才,组建30个重大项目包装团队、招商引资团队、协调监管团队,全程服务项目建设。
三是在产业发展中当领军 实施特色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围绕我市五大特色优势工业产
业、“6+1”农业特色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开展“千名人才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支持“致富能手”“行业明星”“电商精英”等实用人才落户园区创办实体,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三、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吸附“磁场” 贫困地区硬环境先天不优,唯有营造良好软环境,方可留住人才。
一是靠激励机制留 持续开展创新人才、科技拔尖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选活动,给予一次性10万元至30万元奖励和管理期内每月500元政府津贴;对离岗创业的科技人才保留人事关系;对脱贫攻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具备聘任资格而未聘用的,可享受相应经济待遇;对选派到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提拔重用,让作出贡献的人才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二是用真情实感留 定期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青年人才交友联谊、邀请优秀专家人才休假疗养、实施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计划,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扎根贫困地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是以优质服务留 制定优秀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在平台搭建、政策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在配
偶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切实让人才感受温暖和阳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为推动我市从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以“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为抓手不断推进人才增量提质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人才工作坚持以名医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不断推进人才增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落实党组主体责任 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要求,委党组认真履行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理念,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细化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将人才工作纳入直属单位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清单,真抓实做、持续发力,力促人才总量质量全面提升,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医务人员为守护疫情防控“北大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二是用好用活政策,海纳百川引才聚才
用好刚性政策引才,积极采取公开选调和公开招聘(考试招聘、考核招聘)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等编内人员,医疗机构还通过自主招聘补充员额管理人员,组织市县医疗机构参加引才宣讲活动、省内外高校组织的双选会等招才引智活动20多场次,发布岗位200多个,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人,签订意向协议书200余份。用活柔性政策聚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引智,吸引一批专家团队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强化科教兴卫,多措并举育才强才 创新“1+X”培训教育模式,依托市级规范化培训主阵地,采取外派学习、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全科转岗等方式,大规模培养卫生技术人才。落实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与开展支医和巡回义诊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帮带基层专业能力大提升。开展战略合作,落实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与名校名院在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环境留才用才 搭建平台用好人才,立足区域医疗中心、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和全省十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优势,着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让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有用武之地。实施名医引领工程,落实“英才工程”,牵头组织评选第三届“名医”50名、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20名、优秀乡村医生100名,以“名医工作
室”助推重点专学科建设。扩容高层次人才储备库,完善医疗卫生人才专家数据库500余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推行公立医院员额管理,稳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医疗卫生领域人才评价工作,实行分层分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和专家制度,搭建好服务平台留住优秀人才。
化危为机云端引才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今年以来,我区创新做实云端聚引人才工作,全区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个、国家级领军人才13人,落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43个,投入各类人才资金1.29亿元,人才工作在争先创优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一、强化“云支撑”,下好人才集聚“先手棋” 一是区委重视 常委会把人才招引作为重要议题专门研究,成立“云招聘”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云端”代言人才工作,向海内外推介“人才品牌”,诚邀各路英才创业创新创未来。
二是组建专班 抽调230名机关干部组建海外引才团、跨省招工队、就业专列号等6个专班,“点对点”落实人才招引举措,探索形成“三
包责任”“三单服务”等有效做法。
三是完善机制 实施《加强疫情防控期间人才招引工作的八条意见》,推行“云上”设摊招工、“线下”包车接返等“招工八法”,为2105家企业解决用工31076名,有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二、组织“云招聘”,打好人才招引“主动仗” 一是聚焦主导产业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开展项目引才工作,上半年全区共签约重大项目60个,其中一个“云签约”项目,国科生物医药产业园就带来高层次人才20多名。
二是瞄准供需两端 持续深化“三驻三服务”,442名驻企服务员深入摸排用人需求,借助人才网,发布315家企业9808个岗位需求;发挥校企联盟和引才基地的纽带作用,聘请引才大使15名,“云”上宣讲人才政策,累计收到各类人才简历8530份,储备高层次人才203名。
三是创新方式方法 为人才和企业提供“跑零次”服务,52件人才事项实现“掌上办”。实施高层次人才项目云路演、云答辩,意向引进人才项目147个。推出“一校一码”云选才平台,举办10多场线上招聘会、153场次线上专场推介和人才项目洽谈会。
三、推行“云签约”,形成人才落地“组合拳” 一是“不见面”签约 通过“键对键”洽谈、“屏对屏”会商,架起链接人才、企业的“云桥梁”。总投资30亿的半导体产业平台项目通过“云签约”成功落地,另签约海外引才工作站3家、高校引才基地2家。
二是“不见面”揭榜 组织参加“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首批10个揭榜项目中已有7个项目完成揭榜签约,如由中科院半导体所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揭榜并签约。
三是“不见面”接才 在“解封”第一时间,组织参加全国首趟“专列”,接回304人。经“云”上对接联系,开出首趟“人才大巴”,专车为防控物资生产“战略兵工厂”接回老员工53名,还为它从各地新招引员工207名。这让企业老总倍感信心,感到复工扩产、为打赢防控战作更大贡献有了基础和支撑。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进培育了
一批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为全市各项事业“提档升级、争创一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多管齐下,完善人才引育机制 一是完善政策吸引人才 制定实施了《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工作十项措施》,完善了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认定办法等配套措施,提高了人才政策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设立了100个市直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建设1300余套人才公寓,设立2亿元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经费,对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
二是工程引领培育人才 积极支持本土人才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评选项目,全市现有“千人计划”专家20名、“万人计划”专家4名,“草原英才”专家204名、团队90个、基地14个。同时,构建了“领航校长、卓越教师”“名医人才”等人才培育工程体系,共评选出“英才”个人481名、团队97个、示范点23个,评选出各领域优秀人才429名。
三是优化服务留住人才 制定了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市委常委直接联系服务25名专家。对建国初期为建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18名老专家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推
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市场化运作,为人才培训、咨询等提供集中服务。为“英才”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在项目申报、子女入学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细微处感受XX的城市温度。
二、筑巢引凤,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稀土研发中心、北大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工研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研究院等15家产学研用合作机构,成建制引进300多名专家学者来包实施合作项目200余项,联合培养本地硕博214人。
二是搭建柔性引才平台 注重采取“柔性引进、刚性培养”的人才引育模式,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43家,柔性引进院士47名、团队专家363人,实施关键性技术开发等项目195项,培养本土人才532人。通过举办“稀土论坛”、开展“千人计划”“海外博士”等活动,吸引各类高端人才来包开展项目对接、学术研讨、创新创业。
三是搭建科技研发平台 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支持企事业单位创建各类研发平台,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9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汇聚专家人才300余名,组织实施
科研项目90余项。
三、强化统筹,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理顺了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运行机制,加大对各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和调度指导力度,对重点政策落实、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跟踪督办。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对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定期召开推进会、调度会,了解掌握工作推进和责任落实情况。
三是建立联动机制 形成了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人事编制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用人主体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组织旗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千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启动了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集中引进工作。建立了地企联动引才机制,每年牵头组织包钢、一机等企业赴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先后引进博士77人、硕士719人,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区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做到“三个注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引才,扩大总量 制定《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奖补办法》等人才政策,每年单列100万元工作经费,对人才引进、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提供105套公寓保障人才住房。以纳入市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为契机,启动人才经济工程,大力吸引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到我区创业兴业。实施“鸿雁计划”,着力抓好在外人才联络工作,与209名高层次人才建立联系。近年来,共引进院士2人、博士42人、硕士380人。
二是注重培育,优化存量 实施项目带动,通过建立“人才项目库”,培育精品人才项目72个,支持各类人才申报国家、自治区人才项目,现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院士工作站2个,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基地4个,“草原英才”团队12个,“草原英才”10人,市级以上人才项目32个,累计争取“草原英才”资金560万元,落实配套资金780万元,高层次人才增加到1510人。实施“教师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
“国医堂”、农技人员“阳光工程”等人才培育工程,培树市级优秀人才培带人68名、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培带人40名。目前全区入库人才已达5.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
三是注重服务,激发能量 召开科技创新暨人才建设工作大会,对全区5个人才工作先进单位、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进行表彰,聘任10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科技顾问,向海归医药博士团队提供研发资金1000万元,形成了爱才重才的良好环境。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政治引领,制定了《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实施意见》,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和座谈等活动,了解人才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倾听意见和建议。提供就医保健、子女入学、项目申报等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力争通过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提高人才归属感,营造较好的留才环境。近年来,累计为各类人才解决问题1700余件。
抓好“三个平台”,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一是抓好产学合作平台 与中科院、农科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0个产学研合作机构,以合作方式柔性引进110名专家学者参与到新产品研发,激发了全区科技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共获得各项专利568项。
二是抓好创业孵化平台
围绕人才创业孵化培育,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纺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创业基地等6个孵化平台,打造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众人合创、云计算等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促进36支高层次人才团队实现创新创业,培育中蒙药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
三是抓好科技研发平台 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建各类研发平台,打造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2个,创建2个自治区级创新战略联盟,建成新型科技研发机构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中蒙药研发、医药化工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汇聚专家人才120名,组织实施科研项目45项,有效推动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获批创建。
突出“三个强化”,全力保障人才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实体运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对重大项目实施、重点政策落实进行跟踪督办。
二是强化责任分工 制定《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深化人才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将工作责任分解到20个部门、5个园区和13个镇街,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促进了工作落实。
三是强化齐抓共管 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整合工作力量,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云计算中心5大园区和教育、卫计2个系统7家人才工作站密切配合的“一室七站”工作网络,形成了运转协调、沟通顺畅、配合紧密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看到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工作的制约性瓶颈还没有完全打开,人才集聚效应还未完全释放。我们将以此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推动我区人才工作再上新水平。
系统谋划梯次推进 奋力实现年轻干部工作高质量
近年来,我市围绕换届要求,聚焦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坚持在萌芽期发现、成长期培养、成熟期使用、成就期重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当下有活力、发展有潜力、未来有竞
争力的年轻干部队伍。
坚持眼光向前,建好“蓄水池”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个系统工程,发现储备是基础和前提,关键在于健全机制、常抓不懈。
一是分析研判机制 统筹近期需求和长远需要,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中青年干部成长“五年计划”的意见》《年轻干部“青优”集训营工作方案》《年轻干部“青苗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综合运用整体研判、个体研判和专项研判,定期对年轻干部现状、配备目标、个性化培养措施进行分析,科学谋划年轻干部工作阶段目标、具体任务和培养路径。
二是发现储备机制 市乡联动实施全域储备,更多地把好苗子“选”出来,注重将省选调生、党政青年人才纳入视野,刚入职就明确培养导师。每年底开展“阳光评议”考察了解乡镇(街道)、机关部门班子运转情况,重点掌握一批85后、90后年轻干部名单,分层次、分领域建立年轻干部储备库。
三是动态管理机制 从严把关,好中选优,优进劣出,做到既综合比选排队,又允许破格插队,更果断淘汰出队,择优确定25名85后副科职干部进入第一层次重点培养,60名90后中层干部进入第二层次跟踪培
养,先后补充100名年轻干部进入第三层次提级培养,始终保持“一池活水”。
坚持脚步向下,练好“千里马” 年轻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练出来的,要做到“墩苗不拔苗、催长不催熟”。
一是平台梯次锤炼 深入开展“争先进位创优”大讨论活动,开设“一线实干讲习所”,推动年轻干部既筑牢政治忠诚,又提升实操本领。量身定制、纵向贯通“淬火计划”“青春驿站”“靶向行动”三个平台,对优秀年轻干部分类施策、精准滴灌。
二是一线常态历练 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主阵地和主赛场,有计划地安排到“三重一线”摔打磨练,先后选派3批63名市乡机关年轻干部到园区挂职,30名“青春驿站”培养对象到基层墩苗,30名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脱贫攻坚一线锻炼。
三是吃劲岗位淬炼 对有发展潜力、培养潜质的年轻干部,遵循成长规律,开展递进式培养和完整周期历练,循序渐进、逐步加压,推动年轻干部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在攻坚克难中磨出“金刚钻”。近年来,先后选拔4名85后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6名85后年轻干部到机关综合部门担任副职。
坚持肩膀向上,用好“实干家” 信任是对年轻干部的最好激励,使用是对年轻干部的最好培养。
一是突出服务大局 按照泰州市委“一高两强三突出”部署要求,紧扣XX市委“抓项目、优生态,超千亿、创高地”目标定位,聚焦“产业转型、城乡转型、治理转型”三大转型,建强三支队伍,精准配备懂经济、懂规划、懂项目、懂金融的优秀年轻干部,看准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增强人岗匹配度,达到人事双赢。
二是突出用当其时 对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培养锻炼力度,打破隐性台阶,坚持刀用其锋,力求在干部成长成熟的最佳时期,为其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潜能。
三是突出实干导向 凭实绩论英雄,注重提拔使用在基层一线实干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树好“风向标”。近年来XX市提拔的85后副科职干部大多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目前,XX市共配备80后乡镇党委书记6名、乡镇长6名,85后正科职干部4名、副科职干部32名,90后正科职干部1名、副科职干部3名。
青蓝相继携手共进搭建年轻公务员成长平台
近年来,我区探索实施年轻公务员“青蓝行动”培养工程,采取师徒抱团结对的模式,筛选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工作成绩优的骨干,组成“导师团”,在政策理论、业务技能、调查分析、能力实践等方面给予帮带指导,实现科学化管理、精准化培养,帮助年轻公务员成长成才,着力建设一支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队伍。
帮带培养“分层级” 结合不同招录批次年轻公务员的成长需求,分级优化导师团队结构。
“聘任制”职业导师 给每位新录用公务员指定一名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职业导师,聘任期一年,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有目的、有重点、一对一的职业训练,帮助新录用公务员尽快转变角色,提高工作效能。
“老带新”抱团结对 筛选往届优秀学员组成“导师团”,每位导师帮带3-4位试用期满公务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通过政策理论领学、业务指导促学、调查分析研学等方式,推进年轻公务员携手成长。
“1+N”分类帮带 结合年轻公务员中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区级机关、镇街基层等不同类别,从区管干部师资库中抽调导师,通过观摩实践、— 21 —
交流互动、体验教学等分类帮带形式,帮助年轻公务员快速掌握工作方法、吸收成功经验。
专题学习“有干货” 定期举办基本功学堂,以基本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领导素质为重点,提高年轻公务员整体水平。
课前学员自主预习课前一周内,根据本期基本功学堂主题内容,区委组织部通过班级QQ群分享相关学习资料及专题课件,学员自主预习。课前一天,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预习心得。
课上导师集中领学 “导师团”结合本培训主题与学员实际情况,研究商定“基本功学堂”授课主题、内容及形式,举办专题讲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经验分享,帮助学员们在学习交流中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
课后效果检验测试 采取现场问答、随堂测验、模拟考试、心得交流等评估方式,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期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借鉴。
实践锻炼“多维度” 结合各项中心工作,搭建一线实践锻炼平台,进一步增强年轻公务员的为民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全员参与“大走访大落实”新风行动 学员们在“导师团”的指导建议下,根据自身特长及岗位特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分别加入“党员关爱”、文体志愿、法律援助等14支志愿服务分队。
全程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 通过摸清家底、整合资源,构建“1+8+N”实践矩阵,探索制订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解决群众需求和资源供给不对称的矛盾,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全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主动加入党员“突击队”、年轻干部一线专项服务“突击队”、机关干部进小区等志愿队伍,开展企业复工复产、物资配送保障、困难家庭帮扶等服务,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结果运用“刚性化” 实行由XX区委组织部、帮带导师以及各届班委共同参与的联动考评机制,让学员参训更主动,学习更有效。
日常表现实时考核 主要包括集中活动出勤分、学习任务完成分、综合评价印象分等,区委组织部根据所有学员的实际表现予以打分;帮带导师对学员参加帮带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量化成分值。
综合评价计入年底总分 根据基本功学堂、成长论坛、在线学习等内容,通过能力展
示、成果比选、现场笔试等方式,组织期中与期末基本素养考试。结合日常考核结果和基本素养考试成绩,按照60和40的比例进行分值计算。
培训结果作为激励依据 参照全年总分,征求学员所在单位与帮带导师意见,确定优秀学员,并作为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培养期满对两次及以上考核优秀的年轻公务员,向所在单位提出优先晋升职务的建议。
拧紧选育用链条 锻造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新精神新要求,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不断健全机制、拧紧链条,着力锻造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找准短板抓源头 市发展改革委是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部门,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协调能力好的干部队伍。委党组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源头抓起,健全工作链条。引入好种子。根据委机关人才需求、专业需求实际,主动与组织
部、人社局等单位对接,在招考公务员、选聘党政青年人才和基层遴选时,招录合适人选,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先后引进了15名学历高、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干部,其中,省委选调生5名,党政青年人才1名;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1名。储备好苗子。对委机关年轻干部充分“摸底”,从个性特质、专业特长、培养方向等维度,进行分析研判,并研究每个人的成长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确定80后正科职储备人选6名,85后副科职储备人选10名,专业人才储备人选5名。结成好对子。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既需要“一把手”自己抓,更需要班子成员一起抓。市发展改革委进行了制度化设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1名年轻干部,每季度谈心谈话1次,每年帮带2项以上重点工作,年底对干部现实表现、成长情况作出鉴定,始终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抓在手上。
优化路径精准培 为了让年轻干部尽快挑起大梁,尽早成为中坚力量,市发展改革委坚持“人在事上磨”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平台。
多渠道提升 依托“专家型中层干部训练营”、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年轻公务员成长计划”等培训渠道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与清华、复旦、浙
大等高校合作,举办“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及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年轻干部专业化水平。
多岗位磨练 加大交流轮岗力度,通过不断地交任务、压担子,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根据中心工作需要,开展集中性轮岗交流,打破部门、身份和处室的限制,将年轻干部安排到重要处室、核心处室进行磨练。
多通道历练 坚持把年轻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攻坚战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先后选派5名年轻干部到国家发改委挂职,5名干部开展对口支援,6名干部到招商一线,1名85后副科职到医药高新区街道“墩苗”,1名选调生到基层锻炼。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又抽调了36名年轻干部奔赴战“疫”前线,参与物资保障等工作,让年轻干部在实践实干中经受考验。
加强统筹科学用 培养年轻干部,关键在“用”。市发展改革委克服岗位职数限制等实际困难,创造条件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解放思想大胆用平时有岗位空缺的,优先补充年轻干部,对表现突出、相对
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坚持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2019年3月,新提拔中层干部9名;2020年5月,新提拔副科职干部8名,其中85后年轻干部6名,90后2名。
抓住机遇迅速用 抓住机构改革定岗机遇,12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安排到新的工作岗位,原粮食局2名年轻正科职干部,直接任业务处室正职。
盘活资源巧妙用 职务与职级并行实施后,为破解年轻干部“有为无位”难题,市发展改革委深度分析全委职位现状,通过盘活干部资源,空出职位,下一批次干部调整将优先考虑优秀年轻干部。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有80后正科职2名、二级主任科员3名,85后副科职级干部10名,其中90后4名,年轻干部梯队基本成形。
第四篇:SCI文章书写流程
1.先查资料
2.做实验,制样品
3.金相+扫描+XRD、XPS、AES等,最好有一些奇怪的测试仪器
4.写作
5.到图书馆主页SCI下找期刊
附:
1.题目的选择要为以后找工作方便,避免过于专业,而要在一个大的有前途的领域下的一个具体应用,方便面试的时候,解释自己在此领域是专家!
2.摘要,5-6行
3.前言,6-8行(引入文献)
4.实验过程,8-10行,实验设备,测试仪器型号6-8行
5.实验分析,对比2种性能和参数的关系即可,图有4-6张即可,不要堆积过多。分析要合理,提出自己的观点!
6.结论,重复关键数据,和自己的分析原因,一般6行即可
期刊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章是材料和交叉学科的话,千万不要投材料类SCI,因为因子低
而且对你的文章挑剔,经常会问怎么不做TEM之类的问题,要作了,就不投
到你这里了。要投到机械,生物,表面,.....因子高,主编宽容!
还有审稿尽量选择欧洲,非英国人审,美国人也宽容!
如果是其他的就不好了,他们总是要炫耀自己的英语好,对你就苛刻!
国内的英语期刊,投稿的必要性是极低的,除非你有关系,而且你毕业的文章数目不够!因为审稿人不是从你文章的新意,而是你的英语和循规蹈矩评的,因子低,老板还不以为然,中文的可以凑数!3大灌水期刊: 1.无机材料学报 2.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3.红外与毫米波
实在没有办法写出好文章的时候参加无机非金属(陶瓷)举办的SCI检索会议,出钱反正老板的,自己的温饱问题先解决,呵呵!
现在:2SCI+2EI,灌水还是必要的首先在上一年里,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是不可缺少的)
在你所研究的范围内,同时进行几个方向的思考和研究
并与在你的领域内的大牛们(或者其中一个)进行讨论,听听他们的意见大多的时候,他们的意见就是你的文章的主体结构,而且大牛们不会和你争文章的署名次序的问题,而一般的小小牛们就差得太多了。
在上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内,将你的最新的想法写成论文投稿到一个审稿相对较慢的刊物,然后在今年的开始的时候,将你的完整结果写好投稿到审稿较快的刊物,这样,你将在年底的时候,见到你的成果。另外,关于论文的新颖性,研究的内容一定要新,提出的想法也要新,这样文章被接收的可能性最大。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在忙着J-1的事情,虽然其间也写了两篇文章,但一直没有投稿出去,因为不知最终他们将如何算在自己头上。如果是这边学校的,SCI论文的奖励是拿不到的(在我成功签证后),而且也不算是 到了那边的科研成果,岂不是两头都吃亏!那是在01年的暑假期间完成的,直到 我完全放弃了出国的念头,才在02年的开始将他们投稿出去。其中一篇在稍加修改后 很快就被接收了(JAP),另一篇直到现在才被接收(JAP),期中改了三稿,快烦死我了。这两篇文章的想法完全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我从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方面寻找响应速度更快的显示模式,别人是从传统的方式来
进行改造显示模式来达到快速响应的。因此,此两篇文章的被接收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只不
过第二篇的修改要累死人的,增加了很多内容,才使得审稿人的审稿。
当这两篇论文投出之后,在与导师的谈话中,他提到了一种新型要求的显示模式。至今
没有人能提出过,而这个消息是从生产厂家得到的,因此,该模式的研究必然是 全新的,也将是首创的。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能实现这种要求的 一种模式,但是很初步,于是进行了简单的模拟,便将此结果投稿的JJAP的short note 上去了,很快
就被接收了。还是很简单的,关键是你的想法是否新颖!
第二点,你的想法的新颖性也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你的文章如何从众
多的投稿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一个法宝。也可以说成是想问题的角度不要墨守陈规!
最近替人看一篇准备投中文SCI的文章,有些感触:
1.文章超过8页,这不好,因为中文杂志页数有限制,不希望单篇文章太长
2.另外题目不醒目,缺乏对审稿人的吸引力
3.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缺乏对不同条件下不同实验现象的强烈对比
4.在现象解释中图太小,另外引用太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独特看法大家要尽量避免呀!
EI文章的书写(1)
投稿前,先查期刊名是否在检索范围
实验过程不在重复前面SCI部分,但可以比SCI粗糙!
主要是选择期刊过程有所不同:
1.不要选择北京和上海的期刊,周期太长,主要高校多,评职称和毕业的人多
2.选择偏远地区的,他们需要清华的撑门面,稿件源不多
3.选择研究院主办的杂志,审稿人好好
4.选择边缘杂志,偶尔发的,他们的审稿人一般不太懂你的东东
就不会太挑你的错,而是不痛痒的修改后接受
5.你要电话催促,保证接受函快速到手
内容安排:
摘要50-150字前言6-8句实验方法:4-6行+设备+测试仪器
结果与讨论:1页,图的数据点不要少于5个,表用3线表!
是否分栏,取决于杂志要求,在审稿的阶段一般无所谓!
审稿时,图要大,表要清析,审稿的年纪都不小了,不要别人用放大镜!
结论:不要太多,4-5行
总共不要超过3页,只是EI
如果你的样品的测试:用了原子力显微镜用了超声显微镜用了X-Ray等,其他学校没
有的测试仪器,发表的问题就很小了!
主要是凭设备观察,就是新的!
第五篇:用“心”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从“新”开始,从“心”开始
—纪检工作初体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办公室的吴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新”开始,从“心”开始—纪检工作初体验》。
在我尚未进入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时,每当提起纪检干部,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一个个楷模的音容笑貌:用生命抒写青春的纪检干部汤杨,剑胆琴心的纪检卫士盖起章,危难之中铸忠诚的“硬骨头”何祥君,身患绝症扎根巴中的工作标兵王瑛。楷模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的铮铮誓言。他们的事迹热映荧屏,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而当我真正走进新的工作岗位后,我又很快真实地目睹了我的领导、我的同事们普通而又特珠的一面:以激情浇铸事业,以热情对待工作,他们为了正义不畏强权,他们为了正气坚守清廉,为了职守牢记纪律,为了工作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当好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营造了一片风清气正的星空!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到委局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三个月以来,全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强度让我这个曾经的基层税收管理员感到有些不适应,但是,领导的关怀指导、同事的热心帮助,让我树立了努力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信心。同时,我也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始终牢记使命
和责任,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切实从“心”来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首先要以一颗忠诚之心对待组织。党组织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摇篮,立身做人的阶梯,履行职责的依托。纪检监察人员以忠诚之心对待组织,就是要爱岗位、强素质、正作风、作表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守入党宣誓时对党的庄严承诺。在精神状态上,不分心走神;在廉政建设上,不以权谋私;在执法执纪上不徇私情;在生活作风上,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情操。
二是要以平常之心对待名利。古人云: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作为纪检监察人员,要做到“三个平常”,即:做一个平常人,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做一些平常的事。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自觉淡薄功名利禄,守好人生底线,做到寒不改叶绿,暖不争花红,富不行不义,贫不起贪心。
三是要以奉献之心对待工作。纪检监察人员对待本职工作要充满热情,要像刀会详同志那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虽然我目前的工作主要以委局财务、政府采购、公文收发、会务联络等保障工作为主,但同样不能忘记对纪检监察工作核心业务的学习,同样需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深思熟虑,密切联系群众,提出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嘉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法。工
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和重大考验面前、在复杂斗争和突发事件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真正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
四是要以宽容之心对待群众。“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纪检监察工作说到底是做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实际行动践行当的群众路线。对人要热情,办事要热心,即使是不被理解、甚至恶意中伤,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微笑写在脸上,把满意交给群众!
五是要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纪检监察人员始终要把组织的培养之恩,人民的哺育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的帮助之恩、同志的扶助之恩放在心上,懂得感恩,就能找到立足点和平衡点;懂得感恩,就会在收获与付出之间作出正确选择,多讲奉献,少讲条件,辛勤工作而不怨天尤人,甘于清贫而不心浮气躁。
短暂的工作实践,感悟略显肤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向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向身边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看齐,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责任、质量、服务、学习、自律五种意识,在真抓实干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思路变为举措、把举措变为行动、把行动变为效果,多为人民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热情履行职责,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奉献我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