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6: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第一篇: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市水务局

一、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现状(一)城市排水管理机构建设及工作交接情况。

根据宜宾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对水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九县一区先后都完成了水务局的组建工作,其城市排水管理职能同步调整到了水务局。但除南溪县水务局内设了城市排水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城市排水管理实物性工作移交到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足:翠屏区、长宁、珙县、江安、筠连、兴文、屏山和宜宾县水务局内部均未设置城市排水管理机构;高县水务局虽然设置了供排水管理股,但未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江安、筠连和高县城市排水设施,以及长宁、屏山、珙县和宜宾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维护管理仍在住建部门。另外,全市镇乡排水行政管理工作均在区县环保部门。

(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9座,污水处理总能力为13.55万吨/日,完成总投资33172万元。兴文、江安县和宜宾南岸污水处理厂实现正式运行,达标排放;南溪、长宁、筠连、高县、珙县和宜宾县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相继获得省环保厅试运行批复,目前仍在进行工艺调试,并积极做好申报正式运行的相关准备工作。屏山县城新址污水处理厂和宜宾杨湾污水处理厂分别于2010年12月初和12月中旬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场平,两座污水厂均计划在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12年竣工并投入运行。届时,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总能力将达到18.05万吨/日。

(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情况。全市建成DN50以上排水管网1300多公里,其中,DN300以上雨污水合流管网约678.95公里,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DN300以上污水管网223.99公里,正在建设的有160.75公里。

建成雨污水提升泵站17座(中心城区13座,江安县2座,宜宾县1座,兴文县1座);建城区污水管网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2千米。“十二五”全市规划建设污水管网589.78公里,需投入资金在10亿元左右。

(四)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近两年,各区县将镇乡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纳入镇乡党政“一把手”年度考核内容,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因此成效比较显著。翠屏区的镇乡污水治理工作名列川南地区前茅,全区有6个乡镇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其他乡镇配套建设的是集中式沼气净化池。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污水处理站21座,分别是江安县1座(夕佳山镇),南溪县1座(刘家镇),高县1座(可久镇),兴文县4座(麒麟、仙峰苗族乡、大坝乡、太平镇),筠连县3座(高坎、塘坝乡、沐爱镇),宜宾县3座(喜捷、高场、白花镇),翠屏区8座(宗场镇、邱场镇、牟坪镇、李端镇、菜坝2座、宋家2座);在建7座,分别是江安县1座(铁清镇),南溪县1座(林丰乡),高县2座(四烈乡、双河乡),兴文县3座(莲花镇、玉屏乡、僰王山镇)。

(五)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

目前,除筠连、珙县和屏山县外,其余区县均在征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费。截止2010年11月底累计征收污处理费3542万元。江安县居民用水0.4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8元/吨、工业用水0.4元/吨、经营用水0.9元/吨、特种用水1元/吨;长宁县居民用水0.25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4元/吨、工业用水0.4元/吨、经营用水0.5元/吨、特种用水0.7元/吨;高县居民用水0.3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5元/吨、工业用水0.5元/吨、经营用水0.5元/吨、特种用水0.7元/吨;南溪县居民用水0.2元/吨、工业用水0.5元/吨、经营用水0.5元/吨、特种用水0.5元/吨;兴文县居民用水0.5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9元/吨、工业用水0.8元/吨、经营用水1.1元/吨、特种用水1.3元/吨;宜宾县居民用水0.4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7元/吨、工业用水0.5元/吨、经营用水0.7元/吨、特种用水1.1元/吨;翠屏区居民用水0.4元/吨、行政事业用水0.4元/吨、工业用水0.7元/吨、经营用水0.9元/吨、特种用水1.3元/吨。

二、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排水管理机制不顺。各区县虽然都按照宜宾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对水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相继完成区县水务局的组建工作,但绝大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均未同步移交至水务部门。

(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偏低,根本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运行资金需要。目前9座已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污水的平均成本,最高的为2.84元,最低的为0.6元。而全市各县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居民用水在0.2-0.4元/吨(占自来水公司售水总量的70%以上)、行政事业用水在0.4-0.9元/吨、工业用水在0.4-0.8元/吨、经营用水在0.5-1.1元/吨、特种用水在0.5-1.3元/吨之间;筠连县和珙县甚至尚未开始征收。

(三)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进水量不稳定。十一五以前,建设的城市排水管网几乎都是雨污合流制管道,全市目前已建成DN300以上的污水专用管道仅223.99公里,只为相同大小雨污合流制管道建设总长度的三分之一。降雨时,过多的雨水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厂进水浓度集聚下降;雨量偏大时,污水厂的进水水质可不经过任何处理就能达标排放。

(四)污水处理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部分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未采取市场化,由当地自来水公司派出一部分人员,经省住建厅培训机构短时间培训,就从事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维护管理和操作工作,对污水处理技术理论、设备原理和远程控制系统研究不够深入,基本上均不能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中发生的各种常规性和专业性的问题,过多依赖于设备供应商和中控系统开发商工程人员。

(五)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档案资料不完整。历年来,我市城市排水设施在没有城市排水专业规化和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移交办法的条件下建设和发展,致使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不力、资料保管不善和建管移交不规范。

(六)雨污合流制管道分流改造难度大,改造费用高。城市雨污合流制管道几乎都位于旧城区,其旧城区的显著特点是:车行道和人行道非常狭窄,交通流量大,商业以街为市,地下各类杆管线密集;加之,地下杆管线档案资料不全,敷设具体位置不清。因此,开展管网改造需协调的单位和商家众多,施工路段交通影响大,施工作业极易损毁其它城市基础设施,相对于新建工程,其工作难度和费用均较高。

(七)城市排水管网敷设位置不清,污水来历不明。城市排水设施档案资料不完整,对地下排水管网的起止位置不能查证核实,每个排污口污水来源无法确定,增大了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难度。另外,市政排水管网覆盖区域内部分企业未建设独立的工业排污设施,而是将废水直接排入城市公共管网,接入点位置多数又不详,其水质监测难度大。

(八)乡镇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镇乡排水设施均为雨污合流制暗沟,“十一五”期间,财力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乡,逐步对原雨污合流制排水设施进行了分流改造,且新建排水设施统一采用雨污分流制,同时,配套新建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多数为沼气池,小部分为厌氧+人工湿地或厌氧+爆气+人工湿地工艺)。

三、加强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

(一)根据中央、省、市对水务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我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步伐,着实加快推进区县水务体制改革进程,建议尽快在区县水务局内设置独立的供排水管理机构,并落实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尽早完成多龙治水向一龙治水的转变,确保市、县(区)城市供排水管理工作协调一致和供排水事业健康发展。

(二)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根据省政府向市政府下达的《宜宾市“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的规定,督促指导已运行未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的污水厂尽快启动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已征收但征收污水处理费标准偏低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启动完成污水处理费的调征工作。以满足经后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资金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的治污能力。

(三)科学合理利用国家和省上关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及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的项目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本地财政投入力度,结合城市改造进程,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制订计划,逐步对原雨水、污水合流制管网和暗沟进行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进水量趋于一个稳定的正常浮动范围。

(四)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引进社会诚信度较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污水处理厂运营商,或者由市上牵头面向社会定向统招污水治理工艺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彻底解决各地污水处理厂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

(五)建章立制,依法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移交、管护等相关工作制度;其次,加强对城市排水设施工程建设中、建管移交过程和工程档案资料收集及管理的指导和监管力度;第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查处城区工业企业向市政管网偷排废水的行为;第四,落实专项资金,对本地的城市排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排水设施管理体系。

(六)根据乡镇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以及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生态市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合理编制城镇排水专业规划和“十二五”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配套资金,加大市、县财政对镇(乡)排水设施建设及改造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结合当地实情,对条件具备的镇乡将沼气净化池升级改造为生活污水处理站;不条件具备的,应根据轻重缓急逐步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工艺应选择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并已成熟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第二篇:某县城市排水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排水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除非遇到暴雨城区大面积积水,排水及排水工作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通过调查、走访、翻阅资料,试图对我县的排水建设历史、存在问

题和解决意见进行简单的初探。

一、我县城市排水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解放前,***城区无排水设施,每逢大雨,街巷成河,污水逐流,居民怨声载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限于财力,仅在城内大街(现名无锡路)首次用块石修筑排水明沟,废水不再浮积于街面。1978年,成立市政工程队(即市政公司前身)后,分期分段实施排水工程建设,并对城区下水道配有专人管理,新修街道时与下水道建设同步进行,采用60厘米混凝土管建排水管渠。1984年,成立县市政公司,编制40余人,从此有专业队伍将排水工程全盘规划,统一施工,至1987年,城区已经建成新阳路(现名北京路)、向阳路(现名上海路)、河南路(现名南京路)等排水管道17条,总长15320.5米。1989年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排水管道一律改用预制混凝土管,管径由60厘米发展到80厘米。旧城区排水系统,1988~1990年对水沟渠进行修建和改造,城区建有排水控制闸5座,其中沭河3座,圩东河1座,城北公园1座。控制闸由城管局实施管理,具体负责对水位的控制及内外沭河、圩东河河水更换和漂浮物清理等。

至2005年底,城区共有68000米地下水道,窨井2049座、雨水井3014座。基本保证了城区生产、生活废水排放。

另外,工业园区排水系统、各机关单位和开发居住区

排水系统,除上述区域以外的小区、居民点、路边沟等排水分别由县园区管理委员会、各机关单位与开发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和沭城镇负责,实施全面管护。

二、排水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对城区排水管理的水道队隶属县公共事业管理处,是我县唯一一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排水管护专业队伍。

该水道队共有在编人员14人,退休人员13人。共分为两个组。

每年对全城地下水道、窨井和雨水井进行两次清掏和疏通。每天对各条路段进行督查,发现堵塞的及时清掏疏通,对损坏或丢失的井盖及时维修和更换,防止事故发生。

三、目前城区排水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常维修经费。排水项目是隐蔽性工程,由于我们对下水道疏浚及时,加上***多年没有出现大暴雨天气,没有出现大面积积水事故,因此排水管理方面常常没有被领导放在心上,许多管理资金得不到具体落实。

2.法规不健全。目前环境保护已有法可依,《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道路管理条例》等都相应出台,而《排水条例》还没有出台,使得排水工作的管理缺乏法治依据,排水设施的损坏管理难度增加。其主要表现在:占道经营,乱排乱放现象严重。建设部已于1995年出台了《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但我们市、县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给排水设施管理增加了难度。

3.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是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排水系统不完整,老城区尚有近20%的地区未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排水管道状况差、标准低,老城区的排水管道中约有18%的管道是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历经几十年变迁,情况发生了变化,而原有方井和盖板沟却年久失修,淤积严重。

4.城区排水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施工时无统一标准。施工不规范,没有统一标高、施工结束后无正常验收、交接手续。排水设施不统一、不配套,如窨井大小不统一、井距不统一、型材不统一,部分地段未设雨水井,导致雨天路面积水严重。

5.城市排水建设管理混乱。随着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在我县的兴起,由于管理力度不够,对排水等公共实施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城市开发建设中排水管理出现了混乱。如为了减少工程建设成本,不按规划设计施工,在施工中随意更改管道的管径和改变标高,造成新建的生活小区排水不畅。有的居住小区排水设施、化粪池设计不规范,清掏不及时,经常出现排水不畅、污水外溢现象。

另外,自管道路排水管理不到位,窨井不清掏,管道不疏通,淤塞严重,设施不维修、丢失、损坏较多。

四、几点建议

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管理,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其次要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城市排水设施的现状及地势特征、水系分布情况,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的原由,规划布置好雨污水排放系统,做到自排与机排相结合,高水自排,低水机排,利用与改造相结合,新建与扩建相结合。

在具体做法上,根据城市目前的排水设施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深入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题教育,利用各种

形式(电视、广播、简报等)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唤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人民生活免受涝害的保障体系,从而真正地从思想上关心、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让所有居民共同做好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2.建

立健全有关管理法规。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服务,提高环境和社会效益。

首先是要制定严密的法规,把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要加强城市开发建设的管理,对成片开发的,要按规划、规范的要求高标准地建设好排水设施,做到“还清旧账、不欠新帐”,对在城区见缝插针开发的,也要完善好排水设施。

其次,要加大执行力度,强化排水设施管理,对占道经营、人为的破坏排水设施的人和事,按照谁损坏谁赔偿的管理办法解决,尽快出台我县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加快排水监测站的建设,加大对排污单位排污口的检测次数,严格控制污水排放标准,对超标准排放污水的单位,如造成排水设施淤积、堵塞的,要加收排水设施损害补偿费。

3.理顺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环保与城建部门的职责和关系。对排入下水道、明沟的污水排放,要由城建管理部门根据排放水质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发放排水许可证,不符合水质要求的,要限期整改直至达到排放水质要求。对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不按设计要求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的,不得给予接通自来水,从而确保新建小区的设施完善,并制定养护措施,以减少种种矛盾的出现而给政府造成压力。

4.解决好重建轻养的矛盾。根据《水污染防治法》中“谁排水,谁承担治理责任”的原则,污水的处理和设施的养护费用要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来解决。雨水设施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社会效益,维护费用由政府在财政收入中支出,政府应逐年增加排水设施养护费用,克服每年养护工作因费用不足而只能治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做法,以加快设施更新改造的步伐。

5.逐步推行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围绕着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理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如利用先进设施疏通下水道,以减少排水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我们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认真地学习、研究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速度,制定周密细致的管理规定,坚持长效管理,就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胡宏伟)

第三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水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水月产业园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发展。

一、现状

(一)规划情况

水月产业园区前身为**年成立的**区水月循环经济实验区,**年9月经省经信委、市编办批复成立园区管委会,**年**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原定位为循环经济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于**年9月经省经信委批复实施,主要围绕水钢冶金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循环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食品加工等服务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经充分调查研究,依托交通、区位、市场潜力等优势,将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拓展区,规划范围为东至瑞安路,南邻贵昆铁路,西至汪水路,北抵月照机场,辖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荷城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和杨柳街道办事处大部分区域和月照乡全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物流商贸、空港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轻型工业、休闲旅游度假四个组团。目前,规划工作已进入细节论证阶段,拟于今年11月上旬报批。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Ⅱ级的金水路一期**公里已建成通行,近期完成细沥层铺设。全长1.547公里、宽20米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于今年4月中旬动工,全长2.26公里、宽20米的南北路于今年**月动工,两条路路现正进行基础填挖工程。全长2.3公里的金水路二期在首批建设BT投资方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续建停工后,今年10月重新动工建设,(三)排污排洪方面

排洪排污沟渠修建3千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园区排洪排污需要。

(四)水电气配套方面

共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3千米,铺设排水管道沟渠1.2千米。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米,新建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现有水、电基本能满足现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居民用水用电需求,二期管道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未定

已完成5.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与现发展思路不一致,在**年**月12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未获通过。现市规划局将水月纳入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市规划、发改部门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建安组团、空港经济两片区进行控制性规划,与园区的控制性规划重叠。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道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横穿园区核心区的主干道,已由水城县完成初步设计,但迟迟未动工建设,严重阻碍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内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金水路二期虽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但建成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工期,近期难以通行。原有道路为实现细沥层铺设,且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及园区内项目工程运输车辆碾压造成破坏,运输条件差。

(三)排污排洪设施亟待改善

园区内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建设用地需大量挖填方后方能使土地平整,导致排污排洪压力增大,园区内原有排污排洪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

现有水电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和居民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后续生产、建设和生活用水用电量大,且供气、通讯等设施不健全。

(五)小散乱污染企业清理难

园区起步标准低,开发程序不科学,导致企业分布混乱,尤其是园区内存在多个洗煤厂,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脏乱差根源难以消除,大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建设发展。虽园区已调查摸底,但清理工作已超出园区管理权限。

(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园区内基础设施全部由管委会自筹经费建设,但园区起步晚、后劲弱,无固定资产,加之建设用地少等现实问题,导致园区没有融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衔接

为统筹园区同步、协调发展,市发改委、规划局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涉及园区规划的建安片区、月照机场周边一带范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由园区负责实施,其余范围由园区规划并实施。同时,尽快确定园区法定界线。

(二)完善路网规划和建设

将园区已规划并动工建设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拟规划的其他道路统筹纳入先期城市道路规划,由园区先行建设。把**社区二三组道路、内环快线三块田互通至双坝社区小西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提高周边土地使用价值。另外,乌蒙大道园区段从月照乡政府前至水钢由园区自行规

第四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调研报告

创新思路 完善机制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关于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有效巩固和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当前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政府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用于新增项目建设,对存量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多数设施处于低效甚至无效运营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成为制约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瓶颈。本文拟对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情况作一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积极探索

近几年,我市通过实施“小五化”、“城乡一体化行动”和整市整治工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绿色村庄等工程实施后,许多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如此面广量大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由村级组织运营和管理,容易出现管理维护不到位、后续资金缺乏、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7月,我市制订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通过半年的试行,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1、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将环境卫生管理、绿化养护以及路灯照明、饮用水供水设施、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市农办综合协调全市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工作;创建办、林业局、农业局、供电局等业务职能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管理项目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工作;各镇街、行政村负责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实施工作。职能部门、镇(街道)、村、户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形成了四级联动、互为依托的工作网络。

2、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根据义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管理情况,确立了“市财政补助、镇(街道)配套、村户自筹”等三位一体的资金筹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根据各自实际,给予50%-80%配套资金,最高镇街达到1:1配套,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顺利运行。我市还积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收费模式,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缴纳垃圾清运处臵费,如大陈镇有11个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工作统一由镇环卫所实施,村民每人每年向镇环卫所缴纳10元卫生费,有效地弥补了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资金的缺口。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着眼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出台《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考核细则》,构建部门对镇街和镇街对村的两级考核体系。明确每年年中、年末由市农办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整体情况进行考核,其结果与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额度挂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各镇街也制订了对行政村相应的考核办法,其配套补助资金额度与考核结果挂勾,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规范运行,进一步推动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经过各镇街的积极探索,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

1、镇街统一管护。成立公共事业管理所,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协调和服务,打破行政村界限,对几个村庄实行捆绑管理。如大陈镇将镇区和11个村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管道维护全部交由镇环卫所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改变各管理项目的分割状态,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基础设施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但因公共事业管理所受政府直接领导,行政色彩较浓,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2、政府购买服务。以服务承包合同的方式,将某项专业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如义亭镇对部分村庄的绿化养护项目实施集体捆绑发包,由专门绿化公司承包管理。这种模式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利用私营部门的专门技能从事技术性工作,并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但由于市场化运作的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实施。

3、村自行管护。在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由各行政村自行组织日常性维护,实行基础设施项目捆绑管理。如赤岸镇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在适当提高工资标准的前提下,要求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对维护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许多设施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建设时一哄而上,建好后却无人管理。而且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许多镇街干部、村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缺乏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另一方面,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基础设施管理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理应由政府“买单”,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一些群众不爱护周边环境,不爱惜公共设施,垃圾乱扔、杂物乱堆、随手折枝、破坏公物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维护管理资金缺口较大。目前,我市虽设臵了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各镇街亦加强了配套,但从目前情况看,仍存在较大缺口。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绿化养护和路灯照明维护每人每年2元、4元的补助额度偏低,不能满足日常管理需要。另一方面,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收费机制尚未建立。受农民思想观念、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等因素影响,我市仅大陈镇初步实行了卫生保洁的收费措施,并未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整体效用尚不明显。

(三)市场培育尚不成熟。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其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臵。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需要培育充足的市场主体,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受益方的区域性、有限性和使用上的低效性以及较弱的可经营性,导致私人参与意愿不高,市场培育难度较大。从我市目前情况看,市场化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优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化公司都十分缺乏,不少公司尚处于“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一个电话”的阶段,离真正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差之甚远。

(四)各职能部门和镇街的指导监督力度不够。《办法》出台后,农村基础设施宏观管理体制虽已基本确立,但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各部门、镇街还没有转变思想观念,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仍不够重视,统筹牵头工作不到位,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在具体工作中存在重检查、轻指导,重考核、轻日常监督的现象。

三、提升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我市农村地域广,村庄分散,外来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探索完善基础设施运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并重的意识。一方面,强化全市一盘棋的理念,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视野,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政策保障、资金倾斜力度,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考核工作,确保维护管理工作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村民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树立“共建、共有、共享”的观念,形成公共设施大家保护、人人有责的氛围。要把讲卫生、讲文明、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内容纳入村民公约,作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使每位村民都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随便践踏草地。要充分发挥村里的党员、干部、老年协会的作用,建立党员干部责任区块,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经费筹措渠道。一是加大对重点村、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的项目分配上,重点提高绿化养护、路灯照明维护等项目的补助标准;在资金分配上,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二是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公共项目收费政策。对于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等准项目,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适当向农民特别是村内企业(工厂)收取一定的保洁费、垃圾清运处臵费及排污费,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

(三)加快创新试点,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由于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情况有所不同,各类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积极鼓励、引导条件成熟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管理模式,对试点运行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组织举行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推广先进经验。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自身的特殊性,结合义乌实际,建议分地域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考虑实行镇街统一管护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镇街统一管护的,以环卫所为母体,成立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所,负责辖区内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路灯、饮用水、道路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引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公司,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等,明确村与公司的权利义务,并充分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村,可以实行村自行管护的模式,即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由保洁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兼顾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镇街养护所则定期对有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以降低管理成本。

(四)加强监督指导,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从无到有、从单一管理模式到多种模式并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基础设施涉及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论是由镇街或村统一管理,还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都必须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建议根据不同运作模式,突出考核重点:对实行镇街统一管护和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区域,重点考核公共事业管理所和专业管理公司,使其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履行好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保养的责任和义务;对实行村自行管护模式的区域,重点强化对相应分管领导、联村干部及工作人员的考核,充分发挥一线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每个部门都要制订专业维护管理办法、工作标准、技术规范等操作手册,及时发放到每一个村,定期派遣专业人士对管理维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效益。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做好专业化管理公司的扶持和培育工作,采用财政补助、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等方式,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市场规模,为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区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关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介绍

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其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我们利用最近几个星期的时间,主要选取了兴街的几个主要村子和农民个体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调查时间:2014年11月1号至2014年12月4号。2.调查地点:西畴县兴街镇。3.调查人:李,王,史,顾,丁

4.调查方式:采访调查,我对自己所在的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文化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情况。首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各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及体育器材、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能够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化活动需求的设施,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以及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

其次,在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方面,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举办了很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政府送电影下乡、政府送戏(乡村文艺汇演)、政府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村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村民自己也积极举办并参加如节日庆祝活动(春节联欢、庙会等)、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以及体育健身活动或农技表演等竞技类活动。并且各村都组织有各自的文艺队伍,并且会定期与邻村有一定的交流演出,但频率较小。

一、村民个体的修养与素质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渴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塑造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身心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积极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身心。由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旧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大行其道、蛊惑人心了。同时,农民参与各种比赛、文艺活动的意识有所增强,其文化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程度与其收入情况密切相关。只有家庭物质生活富裕了,他们才会考虑如外出旅游、增添家中文化设施等相应的文化消费。调查中他们亦表示,如果家庭收入减少,会最先缩减文化娱乐消费。可见,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只有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二、政府重视程度、政策贯彻执行情况

政府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因此政府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的程度对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调查中发现,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上了,对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兴街镇的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大概只占该村总的财政支出比例的5%--10%,只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兴街村其比例能够达到10%--30%。此外,甘塘子村和戈木村每年对农民进行文化或者技术培训的次数在 5次以内,而兴街村则在12次以上。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响应,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执行力度与活动的丰富度都不尽人意,设施设备的购置也差强人意。政府鼓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等文化团体方式是都是给予资金上或技术上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管理方面,所做不够到位。可见,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1、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

其次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目前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大多数在40岁左右,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由于农村基层文化队伍比较薄弱,能够积极引导、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组建各种文艺协会、产品销售合作组织,为农民寻找创收渠道和致富门路的组织相对比较单一,其整合力、信息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综合实力、农民的创新意识和整体素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

政府非常注重农村经济的建设,而对于农村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当地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还很欠缺,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上的供需平衡。上级政府里或村里出台的一些规范和发展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可行性不高,且并不为农民群众所了解、熟知,因此实践意义不大。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而相反的是,政府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民群众的脚步,造成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农民的相关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村中举办的活动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需求,而且一些政府组织的活动也远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5、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

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民间艺人的流失,一些当地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当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传统艺术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文化建设的发展必然需要投入与之相适应的资金,资金跟不上,将严重制约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由政府牵头,为当地文化建设搭建有效的平台,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

一、枯燥的现状。为了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还需要人来传承。

3、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政策的可行性

政府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文化投入的比例,争取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以推进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政府在推广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以便农民群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政府的政策和活动。在政策的可行性方面,政府也应该着重推敲,力争达到政策为农民群众服务、办实事的效果。另外,政府在文化部门招聘时可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对有专业知识的应聘人员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投身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可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当地文化的建设。

4、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要很好的保持农村的传统文化形式,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传统的文化活动以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五.健全机制,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发挥应有作用极为关键。

一方面要解决好镇乡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人员不足的问题。镇乡文化中心编制人员要确保在岗,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定到位。村级文化室管理人员,有条件的村可设专职,没条件的村可以由负责共青团、妇联的相关人员或村官兼职。要从根本上解决有人管的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建设。为群众提供运行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只有不断健全管理队伍,基层文化设施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树立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努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于此不符的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与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要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与农村住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

下载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邵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新邵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报告新邵县水利局2012年8月24日1、现有设施状况我县现有大小水利工程3.3万处,蓄引提总水量达27126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达24900万立方米,其中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市也为加快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如“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等一系列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

    城区城市排水状况的调研报告(五篇范例)

    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排水状况的调研报告 城市排水建设与管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确......

    社会实践报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调研

    社会实践报告 1引言 毛泽东曾说:水利是农业之本。在毛时代,中国建成大量的灌溉、防洪、排涝、发电等水利设施,不仅使水利基础设施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奠定了之后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发展最为突出......

    2016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精选5篇)

    2016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电气化程度是衡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经济发展目标,我......

    乡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最终版)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乡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0033人,与金峰乡、大佛乡、分全乡、三教乡、市中区白马镇、童家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