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情况,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4月14日,县政协经济科技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由陈志云主席带领,在县政府张全才副县长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龙阳和下寨抽水站、卤泊滩排水治碱、二期抽黄灌区配套设施等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得以稳步推进。
(一)灌溉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努力,相继建成了洛西、交口抽渭、二期抽黄三大灌区和韩家河、石羊、下寨、龙阳、马湖、永丰、甜水井、荆姚8座万亩抽水站及116座小型抽水站,配套机井4693眼,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抽、引、排相配套的农田灌溉网络体系。
(二)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十一五”期间,先后投资1亿余元,新建改造基本农田2万余亩,衬砌渠道800余公里,完成大峪河、团结、洼里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0.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3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86万亩,占151万亩耕地面积的57.41%,在确保粮食增产的同时,有效改变了种植结构,特别是龙阳、龙池等乡镇的设施瓜菜得到迅猛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治水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卤泊滩排水治碱工程1处,排涝治碱面积达60余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2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了我县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抗旱保苗成效显著。在2009年成功抗击百日连旱之后,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县又出现大旱灾情,水务局干部职工及时深入抗旱一线,督促指导抗旱保苗工作,在去冬灌溉45万亩农田的基础上,又于今春灌溉农作物60余万亩,努力将灾害损失和影响降到了最低,得到了国家水利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评议情况
在县政协十二届十八次常委会上,全体常委和部分委员对水务局工作进行了民主测评。其中工作作风满意率为89%,基本满意率为11%;工作效率满意率为85%,基本满意率为15%;服务质量满意率为82%,基本满意率为18%;队伍建设满意率为84%,基本满意率为16%。总体满意率为85%,综合评议意见为满意。
三、存在问题
(一)水源严重不足。一是自产径流利用不足。因无自成流域的河川和蓄水工程,地表径流大多顺河(沟)流走或下渗蒸发,可利用率仅5%;二是过境客水流量逐年减少。因
上游蓄水工程的增多,洛河流量逐年锐减,特别是白水河、大峪河等边界过境河流几乎断流;三是地下水开采难度大,水质不佳。作为我县人畜饮水重要水源的“380岩溶水”埋藏较深,开采成本较大。部分地下水含盐、含氟严重超标,既不宜饮用,又不能灌溉。由于以上原因,龙阳、下寨、石羊、韩河四个抽水站和洛河沿岸的小抽水站普遍面临水源不足难题,春季用水十分紧张,夏季用水更加困难。
(二)设施不够完善。由于我县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40余年,机电设备老化,完好率仅占30%—45%,渠道工程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损坏率已达50%以上,全县灌区田间配套完成率不足30%,水从地头过却没法浇的“水中旱”现象比较突出。另外,卤泊滩区2003年以后水位上升,加之排水治碱工程淤堵严重,排水不畅,土壤返碱严重,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部分良田甚至无法耕作,汛期安全隐患较大。
(三)管理相对滞后。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分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存在“两张皮”现象,其权属、责任和利益划分不清,投资与收益分离,管理较为落后,水利设施日常维护严重缺位;二是职工待遇问题突出。水利系统下属单位大多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性质。近年来经营效益不理想,职工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规划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县尚未制定出长远的水利整体规划,加之“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体制,使水利建设资金多头分散
管理,不能集中使用,在建设过程中各行其事,出现了重复建设和不符合县情的水利工程。
(四)节水措施不力。一是衬砌到田间地头的水泥渠很少,多以土渠为主,渗漏较为严重;二是灌溉方式落后,仍以大水漫灌为主,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受资金因素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较慢,成效不佳,形成水资源比较匮乏但又浪费严重的不良局面。
四、几点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发展水利事业不仅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又强调:“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县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农业大县,更应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水利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管理措施,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益和用水效率,为富民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规划。建议县委、政府尽快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我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加快蒲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精心组织相关专家等在全县范
围内进行扎实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尽早制定出符合县情的中长期规划,进一步规范指导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发展。
(二)保障水源。随着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匮乏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用水,一要保护地下水。继续严格控制机井数量,确保“380岩溶水”水源安全;二要补充灌溉水。尽快实施“二期抽黄”补水项目。长远看,该项目是龙阳、下寨及其它灌区最佳也是唯一的补给方案。目前,此方案已经上报,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尽快解决我县的水源短缺问题;三要蓄好“天上水”。鼓励五陵路以北等严重缺水地区的群众修建水窖,并以相关项目为带动,积极建设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蓄水池或水库等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三)完善设施。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在落实县级配套资金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好我省“水利建设年”这一难得机遇,全力以赴跑项目、争资金,并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强化宣传等措施和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有效破解资金不足难题;二要整合相关资金。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相关项目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方法,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力争“聚散钱,办大事”;三要加快工程进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灌溉范围,发挥灌区效益。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将卤泊滩排水治碱工程纳入正在实施的渭河治理工程中,彻底解决卤泊滩排水不畅问题,确保滩区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统筹管理。一要理顺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种水利设施的所有权、管理权,使“责、权、利”能够有机统一,从人事制度、“两费”(人员经费、工程维修养护费)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妥善解决龙阳、下寨抽水站职工待遇问题,按照《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大荔蒲城富平三县二期抽黄指挥部机构及人员去向问题的通知》(渭政函
[2008]43号),把二期抽黄指挥部工作人员纳入县财政供养;二要完善制度。明确县级特别是镇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有效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狠抓维护。及时发现、上报和修复破损的水利设施,扎实搞好清淤除障、渠道维护等工作;四要强化监督。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政策,通过设立公开栏、意见箱和开通举报电话等措施,就水利工程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私自降低建设标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五要严控水价。针对水价偏高,部分农民因负担过重而放弃灌溉的现状,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可能降低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严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
平负担”的原则核定水价,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六要依法治水。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制度,切实控制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河道排污总量。严厉打击非法取用水及向河道排污设障等违法行为,确保水事规范运作。
(五)节约用水。以农业节水为重点,以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为契机,以节水示范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电视、会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节水日、节水周等活动,普及节水常识,不断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并通过曝光和处罚等措施,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二要实施节水工程。一方面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逐步完善输水沟渠、田间管网等工程建设,防止输水渗漏、灌溉流失和浪费。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逐步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推广罕井镇“1万亩现代苹果示范园”的灌溉新经验,特别是要鼓励坡头、高阳、洛滨等近山缺水地区的农民大力发展集雨窖灌,并采取秸秆还田、覆草保墒等科学的耕作模式,扎实推进抗旱保苗工作,全方位、多形式提高我县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新邵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调研报告
新邵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报告
新邵县水利局
2012年8月24日
1、现有设施状况
我县现有大小水利工程3.3万处,蓄引提总水量达27126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达24900万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量24800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达22.03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6.7%,有效灌溉面积20.83千公顷。
我县现有中型水库4座,小(1)型水库21座,小(2)型水库61座;山塘28929口;河坝1169座;小型水轮泵站48处125台。中小水库正常库容达11755万立方米,山塘正常蓄水量达3706万立方米,水库、山塘蓄水量达19076万立方米,河坝引水工程总引水量4150万立方米,提水工程总提水量达4292万立方米。蓄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为15.3千公顷,其中中型水库灌溉面积为6.39千公顷,小型水库灌溉面积7.53公顷,山塘灌溉1.38千公顷。河坝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为2.28千公顷。4座中型水库现已开通大小渠道44条,总长340.7公里。其中总干渠3条,总长20.7公里,已硬化19.2公里,占总长的92%;干渠分干渠共6条,总长123.4km,已硬化35公里,占总长的28%:支渠共35条,总长196.6公里,已硬化8.2公里,占总长的4%。
现有小水电22处40台,总装机容量为8501千瓦,年
发电量达2500万千瓦〃时。
2、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县3万余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是大跃进时期、农业学大寨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起来的,运行时间长,维修养护不到位,工程效益越来越差。在计划经济时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由集体管理,社队有专人管理与维护,工程能正常发挥效益;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土地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管理上未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相适应。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家只管用,不管维护,塘、库变成了“碟子”,渠道变成了“筛子”,河坝变成了“空壳子”,工程状况越来越差,效益越来越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原有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已不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投入下滑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滑坡,已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对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策与措施
(1)以中央重视水利工作为契机,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利意识,突出水利的基础和重要地位。
(2)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队
伍数值。
(3)
4、急需解决的困难
5、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市也为加快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如“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等一系列的文件。根据文件精神要求,现我局承担着我市张店、淄川、博山、**、周村及高新区的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2007 年 1 月至 3 月,我们利用 3 个月的时间对管辖范围内的 34 个乡镇和 1243 个村庄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除张店区、高新区两个区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有所涉及外,其余区的乡镇几乎没有。而乡镇的基础设施诸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农村的居住环境较差,严重的影响自己的生活; 特别是道路交通问题,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在许多村庄尚不见有大的行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天或下雪天,满路泥泞。由于路况较差,农民运输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十分不便,造成不少损失,阻碍商品流通; 有的道路过于狭窄,很难通车,当有两辆车相向行驶时,不毁坏庄稼,就会造成事故,成了农民致富的 “ 瓶颈 ”。由于 交通十分不便利,极大的束缚了农村的发展,即使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毁坏较为严重,造成的 “ 瓶颈路 ”、“ 断头路 ” 较多,通达水平较差。而大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也容易对车造成损害。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关键在于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完整齐全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分析造成乡 村基础设施投资 专项规划覆盖率低,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原因,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因为投融资方式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二元财政供给体制等原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财政资金正在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过去,在“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下,形成了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这种供给制度主要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政府提供较少,许多方面主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落在了村委会的头上,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向农民收取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的方式筹措,成本支出主要由农户或由属于村民共同所有的集体企业承担。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但比重过小,不具有普遍性。这缘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等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或无盈利可能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在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正在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且随着其快速发展这种表现将更加明显。
研究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很多建设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停滞的例子,如路况交通改善、城镇排水系统优化等关系民生的项目被搁置。一方面从小城镇自身来说,其与大中城市相比缺少吸引资金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当地管理结构来说,吃紧的财政收入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由于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编制乡村各专项规划的资金更是不足,从而更加无法指导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有计划、可持续性的科学建设。现在很多的地方的电网、变电站等设施的建设主观性、随意性大,不科学的布线方式造成了土地使用的浪费,以至于对村庄下一步的发展造成制约。
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抓紧抓实。
(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 先行资本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 “ 基础工程 ” 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 长效工程 ” 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要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提
高补贴 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有效的小城镇融资机制,使其资金的来源充裕、稳定、多样化以满足其建设需要。在 制度保障上,推进二元基础设施基本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首先加快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宏观体制及基础设施供给基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是按照基础设施的类别、层次,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场与政府在提
供基础设施方面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财政要坚决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或者财政不再进入竞争性领域。二是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的新型现代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三是通过制度安排,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把资金主要投向市场不能解决或农民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属于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的事情和问题。
(三)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当前,有必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
(四)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篇: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行税费改革后,各县在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城乡供排水体系,基本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防洪工程。我市有堤防1620公里,其中干流堤防公里,中小河流堤防1249公里。从地域上划分,城区堤防公里,郊区堤防公里,沿江8县堤防公里。
2、水库工程。我市有水库196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7座,总库容13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的有水库和水库。
3、灌溉工程。我市有机电井11435眼,小塘坝8344处,提水站3979处,累计兴建灌区20808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0处,实灌面积48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0万亩。
4、除涝工程。我市有涝区847处,其中大中型涝区27处,已治理易涝面积万亩。
5、饮水解困工程。我市已建人畜
饮水井3467眼,解决了280万人饮水困难。
6、水保工程。我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水电工程。我市有小水电站17座,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8061万度。
但是从总体上衡量,特别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是:
一是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全市已建灌区中大部分标准比较低,工程不配套。如江河自流灌区共有拦河坝1175座,但永久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性的只有117座,仅占10%,其余均为五、六十年代以前建设的条石坝,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加之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实际灌溉排涝能力很低,亩均水资源和水利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任务很重。
二是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强。我市
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86条,河流总长4484公里。其中已设堤防的还不足1/3,仍有3235公里河段没有设防,而且建成的堤防多为砂基砂坝,防洪标准很低,建筑物也不配套,遇有暴雨极易成灾,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重。
三是控制性工程不足。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数没有控制性工程。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只有6015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13%。由于缺少控制性工程,全市10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只利用了13亿立方米,每年有%的降水白白流走,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没有形成,农业抗灾能力较弱。
四是水源工程分布不均。我市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尤以旱灾为重,一遇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而目前我市仍有4620个村屯没有机电井,占全市农村总数的%;有6286个屯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占全市农村总数的%;还有许
多耕地没有必要的水源、灌排条件,仍旧靠天吃饭。现有的8981眼灌溉井都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几乎空白。
五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市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2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均每年治理面积60万亩,目前仅治理了1178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建设规划用地等原因,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保证农业整体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难以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二、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锐减,建设速度明显放
缓。主要表现在:
1、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和农民出工投劳进行的。税费改革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均投工1000万个,完成土石方3300万立方米,总投资亿元。改革后,实行村内“一事一议”,而且对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筹资投劳都作了明确的限制,减少幅度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投劳严重不足。全市仅投工万个,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总投资万元,投资降幅达%,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下降。
2、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再用,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对有较强公益性的工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参加
议事;对流域性和利益不均衡性的工程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修水利、兴水利、用水利”的良好氛围,致使很多急需进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能组织实施。
3、水利工程正常管护难以为继。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除涝、灌溉等多项任务,大部分属于公益事业。对于这些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各县普遍采取由劳动积累工支付维护管理经费。取消两工后,政府财政没有及时研究解决管护资金,导致我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绝大多数涝区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尤其是那些存在病险隐患的小水库和小塘坝,简单的维修都难以进行,正常防汛备土无法到位,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4、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虽然我市自l995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小型
农田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但其中大部分还只是采取简单承包的办法,回收资金有限。大中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普遍不够,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灌区、堤防工程、涝区排涝工程还没有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性承包的,大中型水库也只进行了水面经营性承包。由于没有放开建设权和搞活经营权、缺乏市场运作条件,制约了水利建设吸纳社会资金,而利用外资、世行、亚行贷款搞水利工程的更少。改革滞后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出现更多的困难。
5、“一事一议”难以施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实行,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难议;受益不均难议;遗留问题难议;牵扯到个人利益难议;班子软弱内部分歧家族矛盾难议;心理逆反超前建设超前消费难议。因此,“一事一议”很容易
流于“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困境,这与当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很不协调。
按照税费改革政策,明年我市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后,折资计算全市每年将减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投入1个多亿元,而这个数额地方财政是无力补偿的。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将继续下降,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1、创新工作思路,实行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水利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再动员。特别是要针对费改税后如何在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同时又加快水利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弱质产业逐步壮大,保障和支撑农村水利持续发展。
2、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机制。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 的投资预算。建议市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二是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三是要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四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
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改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3、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改革。要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建议市政府强力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外来资本,盘活现有资产,形成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一是深入总结“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针对合同不规范、养护不及时、承包期限短、拍卖租赁形式少等问题,适时启动第二轮改革,注意推广成功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回收资金,保证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契机,尽快组织实施我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管1 2 下一页
第五篇:2011年沈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1年沈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为我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握方向,抓住契机,推动沈阳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的高潮,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一)制定并下发了《实施意见》。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利提高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于3月中旬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沈委发[2011]6号文件)。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快沈阳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全市水利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提出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的水利工作任务目标,即到2015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6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0万亩,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3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完善排涝体系,改善涝区面积100万亩,提高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维修改造灌排站(闸)264座、万亩桥225座,干支渠清淤5000公里;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河道生态治理面积55.8万亩,初步完成全市主要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削减地下水总开采量5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3.14亿立方米以内。同时,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二、沈阳市农田水利工作现状
(一)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11年共争取省以上水利建设资金4.26亿元。市本级水利建设投资4.2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57亿元,比2010年3253万元增加了近4倍,第一批3413万元资金已下达,第二批计划安排资金1.23亿元,正处于工程设计编制及预算审核阶段,主要用于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涝区综合治理、设施农业区域内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拦河取水维修工程建设等方面。各区、县(市)多方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3.26亿元。
(二)以水毁、防汛、抗旱工程为重点,加强农建水利工作。今年全市共安排水利项目
172个,目前已完成设计84个,报财政部门预算审核71个,已开工60个;维修、养护等费用类项目78个。一是水毁工程修复。安排29项,其中大型河道水毁修复工程5项,河道整治、岁修工程12项,中小型河流水毁修复工程12项,目前部分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二是河道工程建设。清除浑河堤防内阻水林木6000棵、阻水围堤25公里,完成土方21万立方米。三是灌区改造。浑北、浑南两个中型灌区已列入国家中型灌区改造计划,浑北灌区4月份已开工建设,浑南灌区正在进行工程初步设计。四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11处,其中新民市22处,康平县67处,法库县22处,受益总人口10万余人。目前已完成22处并正常供水。五是农田基本建设。计划分两批维修改造排水站62座,桥(涵)闸等田间建筑物310座,干、支沟渠排水清淤440公里。六是万亩桥维修改造。计划维修改造120座,目前已完成所有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审查。七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去年法库县成功申请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民、辽中、法库3个国家重点县共争取中央资金2800万元,实施了灌排设施建设和节水改造项目。
(三)以蒲河、辽河等河流治理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工作。按照中央1号文件“基本建成河流健康保障体系”、“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的要求,大力开展辽河、蒲河生态治理工程。截至目前,蒲河治理工程已建成橡胶坝5座,河道整治28公里,绿化2.8万亩,植树1486.5万株,新建景观路26公里,新增池塘水面450亩,并经取得了“路通、水连、岸绿”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重点进行治污工作,力争年底前蒲河干流全部达到四类水质。辽河治理工程恢复生态面积达31.4万亩,5座橡胶坝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作进度全省名列前茅,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我市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近些年市政府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防洪工程看,柳河堤防尚未达到统一的防洪标准,北沙河、养息牧河等中型河流尚未经过系统整治,大部分小型河流未设防。从灌溉排涝工程看,有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仅占37.7%,干、支沟的完好率约50%,斗、农沟完好率不足30%,不能满足抗旱排涝要求。
二是区县及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区县(市)政府高度关注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水系建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积累工后,农民筹资筹劳积极性降低。
三是建设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水利站均被撤销,从事水利方面工作的人员仅为2004年的1/4,且有相当人员身兼数职,专业能力较差,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基层水利工作实际需要。
四是国家在进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缺少对水利设施的科学规划,人为造成抗旱排涝体系损毁。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责任。继续完善以区县(市)为主体、政府主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水利部门为具体责任单位的建设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目标,细化任务和分工,并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
第二,完善政策,逐步建立农田水利的稳定投入机制。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以上。一要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研究确定使用方向,做好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全方位调动社会参与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突出重点,加强农建薄弱环节建设。一要加快防洪体系建设。对全市26条河流,特别是季节性河流的堤防达标、险工治理、河道生态保护、砂堤沙基防渗、河道治理、滩地清障等6大方面进行建设,提高柳河、北沙河、养息牧河和小型河流的防洪能力。同时,做好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二要加强防汛抗旱建设。一方面做好易涝区治理,抓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易涝地区的排水能力。在康平、法库、新民柳绕等易旱地区要新建一批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抗旱井等小型农水工程,搞好雨水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三要做好设施农业配套工程。针对我市集中连片的百亩、千亩、万亩设施农业小区水利配套设施薄弱的情况,新建一批小型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并定期清理排水边沟,确保设施农业旱能灌、涝能排。四要做好民生水利工程。“十二五”规划中,我市还要解决76.8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好。
第四,深化改革,研究探索农建水利建管工作长效机制。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久持续发挥效用,需要着手制定出台《沈阳市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实施意见》。并借鉴国内发达省市的代建制和总承包制的建管模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建管工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后管理空位的问题。
沈阳市农经动态监测点
二O一一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