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市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等规划和冬春农建实施方案为主要依据,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支农涉水项目和资金,以田间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为重点,全面做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快解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
*-*年度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亿元,省级投入*亿元,市级投入*亿元,县级投入*亿元,群众和社会资金投入*亿元。计划修复水毁工程*处,整修防渗渠道*公里,渠系建筑物除险加固、改造*处,新修、加固堤防*公里,疏浚河道*公里,清淤沟渠*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处,新修塘坝堰闸*处,维护塘坝堰闸*处,新修水池、水窖*处,新修灌溉机井*眼,维护灌溉机井*眼,新修泵站*处。
截止*年底*规模以上机电井有*眼,这其中有少量损坏和水量不足的井眼;对于配套齐全、设施完好的灌溉机井,基本上达到田间地头,农民可以方便地灌溉农田。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zf重视,百姓轻视。
调研中了解到,各级zf及诸多部门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建成后除水库、灌溉渠以外,以乡(镇)、村为单元分布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权属、管理和使用主体不太明确,如何保证工程的后期管护和运行基本处于缺位状态。有天然小气候的地方,当地人只是在天气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才使用,有群众感觉水利设施用处不大;近邻丰富水源的地域,过去农户采用自流灌溉,由于近年来用水限制,能自流灌溉的支渠很少使用,有农民认为支渠使用价值不大,损坏达*%以上。另外风水迷信、水利设施占种地面积等也成为部分人损坏或放弃使用的理由,造成部分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二)过度使用,加速寿命极限。
农田灌溉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除用电均价支付外,水是无偿、无限、随意使用,农户“搭便车”使用行为盛行,长期免费竞相乃至过度使用,导致灌溉设施加速折旧和农村水资源大量浪费,缩短灌溉设施的使用寿命,加剧了农业用水的严重短缺,导致水位下降,不少机井不能使用。(三)部分项目跟踪管理缺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水利部门就将农田灌区改造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工程,修建大批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无论是近年来的水利、烟草项目,还是扶贫、农开、土地整理项目等,在建设时各级领导到受益群众都十分重视,但等到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往往就很少过问了。没有统一管护队伍和与之配套的管护机制,设施丢失、人为损坏、道路桥梁压塌、责权利衔接不畅等问题不断出现,造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位下降、沙土淤塞、杂物填堵等使工程老化失修,使用率下降,久而久之,直至完全不能使用。
(四)资金保障有难度。
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在修建的基础上需要足够的资金,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还需要能够不断改造、不断完善的费用支持。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在zf主体方面,有水务部门、财政部门、国土部门和农委部门;投入形式上,有的是项目争取,有的是土地复垦,有的是中低产田改造,有的是高效农田补贴;从统筹角度,除了中央财政投入和少量的省级财政拨付外,主要资金来源按要求是县级以下财政负责,而县级财政困难,无力承担这部分费用,保障资金难以落实。另外,这种分散投入、多管齐下的局面很容易造成管理的紊乱和低效。尽管当前各级zf已经投入了相当的财力,也拓宽了许多资金筹集渠道,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依赖国家投入、zf实施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资金制约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效力发挥。
(五)项目更新遇建设困难。
调研中发现,一些不能发挥作用的项目,因受项目不能重复建设规定,更新兴建遭遇申请瓶颈。另外,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多年来承包的土地没有调整,不少村民不能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对自己原本面积不大承包田上的干渠和支渠、机井,挖了又填,填了又挖。加之近年来农资价格、工业产品价格的大幅增长,稀释了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的获利,再加上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忽视农业生产的倾向增多,农民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三、清理淤堵,畅通命脉
(一)加强管护,健全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用工方式和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村级“一事一议”制度,通过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维护经费等措施,实行水利设施目标考核制和维修项目申报制,完善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明、体制不顺、建管脱节、权责分离等问题,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物尽其用,长期发挥效益。(二)典型引导,现实教育。
充分认清当前农民麻痹心理、轻视意识危害,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精神为指导,依据现代农业的布局,择优选择一批灌区、小流域,实行单元治理,整体推进,培育典型,以典型实例教育广大群众,提升他们对农田水利设施使用管护意识;各相关部门要像重视其他经济工作一样,充分认识水利建设是关系农民长远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拓宽思路,坚持农田治理与水利设施兴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新发展,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
(三)加大投资力度,吸纳全社会资金参与。
一是摒弃依赖国家投入意识,各级zf要切实加大财政预算资金的投入,逐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水平。二是改变当今涉及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资金分散使用、跨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做到各类资金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其最大效应。三是搭建农田水利融资平台,通过招标、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摸清水利基本情况,制定、修订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加大对原有农田水利设施可使用性评估力度,灵活处理报废设施,及时更新建设新项目,着力改变农田水利规划与农村发展规划不相适宜的局面,在农户中实行项目规划设计同意书制度,从项目设计开始就让农民参与其中,科学界定农田水利建设中zf与农民的责任范围,让农民发挥自身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护,避免内耗,避免重复建设。(五)探索用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
积极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用水监督管理体系,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采取计划用水,超额加价的办法,进一步探索水权制度,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协商的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农田水利集约化发展和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