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域水文模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大全]
流域水文模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作 者 姓 名:学科、专业:学
号: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日 期: ***
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 ***
***
***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摘要
对现行概念性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这类流域水文模型存在的主要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新一代流域水文模型,即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尤其是其中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进行了简介,指出其不同于传统水文模型的特点及作用。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趋势
I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目 录 水文模型研究成果及现状............................................................................................1
1.1 集总式水文模型.................................................................................................1
1.1.1 新安江模型.............................................................................................2 1.1.2水箱模型...................................................................................................3 1.1.3萨克拉门托模型.......................................................................................5 1.2 分布式水文模型.................................................................................................7
1.2.1气候变化研究与分布式水文模型...........................................................7 1.2.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响应与分布式水文模型..................................8 1.2.3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9 1.2.4水资源管理与分布式水文模型.............................................................10
2水文模型发展趋势及挑战...........................................................................................11
2.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12 2.2遥感技术的应用................................................................................................13 2.3问题与挑战........................................................................................................14
-II-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水文模型研究成果及现状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期望不断增长,同时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地球上最基础的资源是空气、水和土地。这些资源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而又有限,无序开采和过度利用必然造成环境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加强综合自然资源管理,恢复生态环境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前的核心任务。
水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血液的作用。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其他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水。由于水极易受到污染,污染的水又在流动过程中污染土壤、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因此,生态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水的管理。自然界的水是以流域为体系存在和循环运动着的,生态环境管理也就需要以流域为基础。管理过程将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与水体流动过程联系起来,通过预测各种水体的水量和水质,为人类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需水提供信息。这种预测需要定量描述流域降雨-径流,以及引水、渠系渗漏、灌溉、蒸发、作物耗水等水文过程,所以说水文模拟已成为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技术。
水文预报可以通过水文模型来实现的。数十年来,人们研制了各种水文模型,并在许多流域中广泛使用。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大约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叫,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近几十年已提出百余种模型。流域水文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黑箱式、集总式、分布式(Kirkby,1988)。早期的水文模型多为黑箱模型,把流域看成黑箱,只有输入和输出,也就是一个流域降雨与径流的统计关系。在一个流域根据长期水文观测资料建立的黑箱模型,是对该流域地形、土壤、植被等众多要素及空间特征对水文影响的概括,但它忽略了流域内部的水文过程,无法在空间上外延和移用,当流域内部发生变化时也不能再使用原来的模型参数,需对模型参数重新订正(Andersno,1985)。随着对流域水分循环过程认识的深入,出现了集总式水文模型。
1.1 集总式水文模型
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包括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等共同影响着区域水文过程,这些地理要素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集总式模型不考虑地理要素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比如是在全流域均降10mm降雨,还是在三分之一的流域面积上降雨30mm。,在集总式模型中是不予区分的,而是把整个流域看成一个均匀一致的整体,降雨在全流域均匀产流。最早的集总式模型是Linslye和Crwaford建立的斯坦福流域模型(StnafordwatershedModel),从1959年提出来到1966年完成第IV号模型,一共用了38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年的时间。萨克拉门托模型是在斯坦福(Stnaford)VI号模型的基础上发展的,在湿润地区和大洪水事件中,两者算得的结果相差不多,而在干旱地区,萨克拉门托模型能给出更好的一些成果。这一时期还有一种模型称为水箱模型,也称坦克(tnak)模型,是日本防灾研究中心营原正已在1961年提出来的,后经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流域水文模型。模型将复杂的降水径流过程简单地概化为流域的蓄水与出流的关系进行模拟,以水箱的蓄水深度、边孔和底孔出流为控制,计算流域的产流、汇流及下渗过程。多年来,水文模拟都是建立在降雨与径流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的,早期的集总式模型也只能根据长期观测获得的大量数据来确定每个流域的模型参数值。1979年,委内瑞拉水文学者罗德里格斯一伊图而贝与BJ瓦而德斯首次建立了地貌气候瞬时单位线理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集总式模型的某些参数,特别是与地形地貌有关的河道汇流参数,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DEM模型来确定,而不完全依赖于观测数据。地貌单位线模型是在传统的单位线模型基础上发展的一个集总式模型。它认为流域内降雨与产流是均匀一致的,只是流域地形的差别影响流域汇流。在国内,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与浙江省水文局首先研究了该模型,Lee等人在GIS支持下运用地貌单位线模型研究了台湾北部流域的径流过程,毕华兴等用该模型研究了山西省吉县在蔡家川流域的汇流过程。1.1.1 新安江模型
创始于60年代,是分散性模型,它把全流域分成多个单元流域,在每一个单元流域内,降水经过蒸散发的消耗后,以蓄满产流的方式经产流量水源划分后对各单元流域进行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把各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模型主要适应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应用了蓄满产流与马斯京根汇流概念,有分单元,分水源,分汇流阶段的特点,并且结构简单,参数较少,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计算精度较高,在国内外水文预报工作中有较好的应用。
新安江模型主要包含四个计算模块:(1)蒸散发计算模块:蒸散发计算根据土壤蓄水特性分上层、下层和深层三层分别计算;(2)产流计算模块:采用流域蓄满产流原理计算流域产流量;(3)分水源计算模块:采用自由水蓄水库将产流量分为地表、壤中和地下三种水源;(4)汇流计算模块:根据坡面和河网水流运动特性的较大差异,将汇流分为坡面汇流和河网汇流两种分别计算。新安江模型计算流程框图如图1.1所示,实际观测降雨量P和实测水面蒸发量EM作为模型的输入,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Q以及流域蒸发量E。其模型流程图如图1.1所示: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图1.1 新安江三水源水文模型流程图
1.1.2水箱模型
水箱模型又称坦克(Tank)模型,也称黑箱模型。水箱模型是通过降雨过程计算径流过程的一种降雨径流模型。该模型最早由日本菅原正巳博士在40年代提出,主要发展时期是1951~1958年,60年代已应用于日本各河流。1971~1974年,主要是70年代初,水箱模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由于1969年世界气象组织对11种模型进行了检验,肯定了水箱模型,从而推动了它的发展。通常由降雨推求流量过程线是采用单位线法。为了寻求一种非线性的新概念方法,菅原正巳采用了串联调蓄模型,后来称为坦克模型,即水箱模型。40~50年代初,大量数据采用手摇机械计算机处理。70~80年代,计算机有了很大发展,应用水箱模型计算一个流域的流量过程已十分方便,研究和应用水箱模型的人越来越多。80~90年代初,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选定省内部分小流域(有降水资料的)进行研究和调试,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经验。
其基本原理为:水箱模型是一种科学实用的水文模型,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水文预报、水文水资源计算、径流资料插补和水文测验检验等。将一个流域视为一个水箱,经过调蓄把降雨过程转化为出口断面的径流过程,其间有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我们可以忽略这个物理过程,采用人工调节出孔大小和高度参数,模拟与实际流量过程近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水箱模型的参数率定。水箱模型按流域特点可以设计为:单水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箱模型、串联水箱模型、并联水箱模型、串并混合水箱模型、溢流型水箱模型、调蓄型水箱模型和分箱型水箱模型等。按流域特性,有洪水模型、湿润地区模型、干旱半干旱模型、融雪模型和冰川模型等。如果对水箱模型的各水箱做线性近似,则第一个水箱的半衰期为1~3 d;第二个水箱约为7 d;第三个水箱为2~3个月;第四个水箱为6个月左右。从上至下这4层水箱的出流,分别与地面径流、壤中流、准基流和基流接近,符合一个流域的产流、汇流物理过程。说明水箱模型是一种科学实用的降雨径流模型。串联水箱结构模型与并联水箱结构图分别见图1.2和图1.3。
图1.2 串联水箱模型结构图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图1.3并联水箱结构图
1.1.3萨克拉门托模型
萨克拉门托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河流预报中心研制的一个概念性的集总参数模型。此模型在美国水文预报中应用广泛$也是国内引进的水文模型中人们较为熟悉的模型之一。
SAC模型以土壤水分的贮存、渗透、运移和蒸散发特性为基础,用一系列具有一定物理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径流形成的各个过程,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代表水文循环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和特性,模型参数则是根据流域特性、降雨量和流量资料推求的。
萨克水文模型把流域面积设计为不透水和透水面积两部分,不透水面积部分又分为不变和可变两种,可变不透水面积以其贮积水量对全部张力水容量之比来反映它的可变性;透水面积部分,其土壤分为上下两层,每一层都有两种形式的贮积水,即“张力水”和“自由水”。张力水是紧密包围土壤颗粒的水,而自由水是因重力而能运动的水。对于任何一层,张力水容量相当于该层的田间持水量,自由水容量是界于该层饱和水容量和田间持水量之间的那部分水容量;张力水只供蒸散发,自由水在不同的条件下,消耗于垂直方向的渗透和水平方向的侧向流,并当两种水分平衡失调时,部分自由水转变为张力水以供蒸散发。两层之间用一个下渗方程联结起来。对于透水面积上层土壤来说,水分首先满足张力水容量,剩余水分才作为自由水蓄积,而下层土壤,模型则考虑土壤分布不均匀性,用一个常系数(PF-REE)将渗透水量(PERC)的一部分(PERC带PFREE)分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配给自由水,另一部分来(l-PFREE))供给张力水,当张力水容量满足后,所有渗透水补给自由水。
萨克模型中,土壤蒸发、产流按统一分层来考虑,即两层模式,模式中各个贮水单元,包括河道水面在内,都考虑蒸发损失,土壤蒸发与蒸发能力、土壤含水量成正比。萨克模型认为河道径流由四种水源组成,即不透水面积上的直接径流,透水面积上的地表流、壤中流和基流(包括快速、慢速地下水)。直接径流是不透水面积上的降雨所致,上层土壤水容量全部满足后的过剩降雨作为地表流进入河道,壤中流源于上层自由水,基流则源于下层自由水,其产流量均正比于相应的自由水蓄量,即壤中流=UZK*UZFWC,快速基流=LZSK*LZFSC;慢速基流=LZ-PK*LZFPC。萨克模型使用短的时间步长分段计算,以此来模拟土壤水分运动的连续性,分段数倚上层自由水量而变,以不超过5毫米控制步长。萨克拉门托模型结构图如图1.4。
图1.4萨克拉门托模型结构示意图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1.2 分布式水文模型
以反映流域内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所以可以预测流域内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局部变化可能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80年代以来,地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展了以此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根据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基于地理要素的概念模型。它认为植被、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综合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模型把流域分成一系列的单元,每个单元内部各地理要素是相对一致的,单元之间有水分的流动和交换,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把地理要素作为模型的参数,建立外部因素与水文过程的数量关系。与集总式模型相比,由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充分考虑了各地理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可以反映流域内水文过程的时空变化,所以可以预测流域内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局部变化可能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80年代以来,地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并开展了以此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1.2.1气候变化研究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文循环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正经历的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必然会导致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改变,为了给未来水资源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成为当前水文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基本上遵从“未来气候情景设计-水文模型-影响评估”的模式,未来气候情景设计和水文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关键问题。当前,广泛使用的是将大气环流模型)与陆面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耦合研究,即陆气耦合。国内外用于气候影响评价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不仅有传统的降雨径流模型,如SWAT、DHSVM等,而且还有专门开发的月水量平衡模型、陆面过程模型等,如VIC、TOPX、AVIM(Atmospher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等。GCM隐含着更多确定性气候变化信息,而分布式水文模型因有其能够反映下垫面的不均匀性的优点,因而陆气耦合的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有潜力的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用陆气耦合方式开展了大量的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估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和进展,但是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主要问题有:(1)陆面水文过程与气候模型之间双向耦合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大尺度水文物理过程和大气系统内部变化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陆地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被看作为彼此独立的、静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态的过程,水文模型由未来情景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因素单向驱动,大气模式中仅设置若干参数代替水文过程变化和空间分布,强调网格单元垂向水分输移,不考虑水流的侧向运动。然而,气候变化必将引起流域生态水文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将影响区域的水热平衡,如何模拟或表达流域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是分布式水文模型亟待解决的问题。(2)尺度匹配问题。分布式水文模型不仅面临着自身时空尺度问题的挑战,而且还要处理与GC⁃Ms尺度的衔接问题。GCMs模拟的网格尺度一般不能很好反映区域尺度范围上水文气象要素的空间不均匀性,必须进行降尺度处理,而对于不同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说,在不同尺度下模拟能力也有区别,如何减小陆气耦合模式下两者尺度导致的模拟误差也是分布式模型需要考虑的问题。(3)不确定性问题。虽然GCMs情景包含了更多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但是基于假定的大气环流模式建立的
GCMs情景自身就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气候变化水文影响评价中,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来说不仅要克服数据、模型结构和参数率定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还要减小模拟流域生态水文对变化环境响应的不确定性。(4)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陆气耦合中的水文模型有结构简单、概念明确、移植性强和模拟效率高等特点,并能够适应于模拟大尺度水文过程以及陆面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反馈等,而这类模型研究不足,需要加强大尺度水文过程规律、参数化、水文过程与气候系统的耦合、模型可移植性以及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运算效率相关的结构及控制问题。1.2.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响应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文循环作为联结地球上各圈层的重要纽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 Change,LUCC)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水文循环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直接引起近地表的蒸散发、截留、填洼、下渗等因素的改变而导致产汇流的变化,如:产流过程中截留、下渗和土壤蓄水能力的变化;汇流过程中地表糙率、地表蓄水量、河道汇水路径等因素及其反馈作用等。此外,LUCC对产汇流的改变也将引起流域水量、产输沙、水质、洪水过程等发生改变。
目前,LUCC及其影响研究是IGBP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研究LUCC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对于揭示区域及全球尺度水文循环规律、相互影响机理、生态安全格局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水文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建立能够灵活模拟变化条件下的LUCC水文影响评估模型是一项重要研究任务。LUCC对水文影响评价可以通过实验流域、流域水文模拟等不同方式,由于实验流域研究方法需要详细的长系列观测资料且成本很高,采取流域水文模型模拟的方式有着物理基础明确、易于控制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与GIS和遥感结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最早尝试用水文模型来评估LUCC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水文影响的是Onstad & Jamieson在1970年开展的,到目前为止,有许多水文模型都曾用于影响评估研究,包括集总式模型,如HSPF、HBV、SCS、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s Assess⁃ment of land use changes)等;半分布式/分布式水文模型,如PRMS(Precipitation Runoff Modeling System)、TOPMODEL、LISFLOOD、SHETRAN和CLASSIC等。
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布式的参数和输出结果更容易与遥感和GIS结合,能够灵活地设置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因此,分布式水文模型则成为研究LUCC水文响应的重要工具。如何更好地开展LUCC变化条件下的分布式水文模拟不是模型结构合理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水文循环理论上提高模型模拟流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能力。LUCC研究中,首先要求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与GIS技术和遥感数据紧密结合,这样能够很好地从遥感数据获取和分析LUCC数据,并且能够表达土地利用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其次是能够模拟土地覆被变化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变化,模型参数能够反映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1.2.3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流域水文站网分布密度及其观测数据不足,一些基础性的数据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获得;而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区,基于历史积累资料的模拟和预测不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能够为水资源管理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而形成了新的缺资料地区,给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在21世纪启动的第一个研究计划(2003—2012年)就是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PUB)。
PUB计划以减小水文与水资源预测预报中的不确定性为核心,旨在探索水文模拟的新方法,改进径流、泥沙和水质等预报精度,从传统的基于观测数据进行模型率定向机理探究的方向转变,实现水文理论的重大突破,以满足各国国民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PUB计划有两大目标,一是检验和完善现有模型或方法以提高其在缺资料地区的适应性并减小其预报的不确定性;二是开发新一代能够模拟不同时空尺度水文及其相关的生物、化学等过程的模型或方法,并减小其不确定性。
PUB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手段获取流域特征参数,基于水文物理过程,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综合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揭示地表水文及其相关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与时空分布特征,最终达到基于物理过程的流域水文情势数值模。因此,发展新一代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解决PUB问题的可行途径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之一。适用于缺资料地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需要能够充分利用水文气象遥测数据,如雷达测雨数据、DEM、土地覆被、遥感数据等,并能够将产汇流模型与植物生长模型、营养物质迁移模型等地表水文、生物、化学过程模型耦合起来模拟地表水文过程,而且模型概念明确、易于控制、便于设置情景,从而能够方便地利用缺资料地区的数据同化资料率定模型。
1.2.4水资源管理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而水危机影响不断加剧的今天,水文模型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已经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数字流域研究、非点源污染模拟、农业灌溉和城市取用水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评价与计算、洪水预警预报、水土保持等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水资源管理研究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水文模型做支撑的可以小到单株植物水分调节模拟模型,大到研究气候变化的全球水文循环模型,而中尺度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在水资源管理研究中应用最广泛。本文仅对水资源管理中非点源污染模拟和灌溉水文模拟中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着重讨论。
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水文模型是密不可分的,非点源模拟模型建立在水文模块的基础上,集成了气候、泥沙、营养物模块而具有非点源污染模拟能力。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以来,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的发展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从简单的经验统计分析向复杂的机理模型发展;二是从长期平均负荷输出或单场暴雨分析向连续的时间序列响应分析发展。近十几年来,分布式水文模型逐渐成为非点源污染模拟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其中有场次模拟ANSWERS(ArealNonpoint Source Watershed Environment Response Simulation)、AGNP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等;连续模拟的HSPF、SWAT、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BASINS(Better Assessment Science Integrating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等。然而,仍然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用于模拟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首先要能够真实地模拟离散空间单元上的径流成分;其次要能够很好地将泥沙、营养物输移耦合到水文过程中,流域离散方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汇流等环节水文过程的模拟方式与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密切相关;最后,能够有效地利用RS数据和GIS技术提取和识别流域特征参数,及与水文、泥沙和营养物质输移相关的过程参数。
灌区模拟问题是流域水资源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不仅难以用传统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而且田间尺度试验的数据也难以反映灌区内连续尺度间水分循环转换关系,而考虑时空变异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处理这一问题。针对不同研究目的、尺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经在灌区有较多应用,但是还存在较多问题:(1)对灌区水文循环过程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考虑不够细致。灌区有其特殊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换关系,以及水库、塘堰、灌排系统等水体的水量交换问题,而当前绝大多数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灌区的水分循环过程考虑较粗。(2)对灌区离散化处理不合理。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基于DEM对流域进行离散得到河网、子流域、水文计算单元,这种流域离散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灌溉渠系、排水沟网对水文过程的影响。(3)难以结合水资源管理进行分析评价。当前大多数模型中灌溉措施、灌溉方式设置较为简单,对水文过程模拟见长,较少考虑不同灌溉措施或水资源管理措施带来的经济或社会效应,如灌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水资源管理措施的经济分析等。考虑灌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要在降水和灌溉取水-产汇流模拟为核心的基础上,模拟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下灌区的水文过程,能够将灌区水文循环拓展到水文-农业-经济耦合研究范围以指导节水灌溉或管理。
此外,水电站或水库、农业灌溉引水、城市取用水等水资源管理措施对河道水量过程影响非常敏感,不仅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而且给水文模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分布式水文模型对这些影响的模拟无能为力,如何有效地模拟这些水资源管理措施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分布式水文模型亟待加强的环节。
2水文模型发展趋势及挑战
分布式水文模型之所以能成为近年来具有吸引力的水文学研究热点之一,一是因为GIS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描述下垫面因子复杂的空间分布有了强有力的工具;二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用数值方法求解描述复杂的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偏微分方程组奠定了基础;三是因为雷达测雨技术和卫星云图技术的进步,为提供降雨量实时空间分布创造了条件。
在自然界中,影响降雨径流形成的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在时空分布上都是不均匀的,但多年来,水文学家一直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而忽视了气候因子和下垫面条件时空分布不均的事实。根据这种观点建立起来的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一般只能用于模拟气候和下垫面因子空间分布均匀的虚拟状态,只能给出时空分布均化后的模拟结果。只有分布式水文模型才能真实模拟现实世界降雨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并客观反映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时空分布不均对流域降雨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虽然分布式水文模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萌芽,但其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只有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雷达测雨技术和水文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分布式水文模型才会成为21世纪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分布式水文模型,尤其是具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由于它们明显优于传统的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能为真实地描述和科学地揭示现实世界的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提供有力工具,因此,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一代水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在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给水文模型的开发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就目前的研究工作来看,水文模型和GIS的集成,有的是“相互独立”形式的集成,有的是松散或相对紧密型的集成,还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耦合。RS技术对于水文模型能够提供流域空间特征信息,是描述流域水文变异性的最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地面观测缺乏地区。但由于遥感资料还没有完全融入水文模型的结构中,直接应用还有很大的困难,又缺乏普遍可用的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水文变量的方法,使得遥感技术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加强遥感技术与水文模型的集成和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水文数据的方法研究,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文模型发展的方向和重要研究领域。
2.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基于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理论,进行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分布性质的地理数据的系统。与流域产汇流有关的地理数据主要有地面高程和反映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特性的参数等,其中以数字高程模型(DEM)最为有用,因为DEM不仅表达了地面高程的空间分布,而且据此可以自动生成流域水系和分水线、自动提取地形坡度和其他地貌参数,将DEM与表达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叠加在一起,还可以描述这些下垫面参数与地面高程之间的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是用数字化方法描述具有复杂空间变化的水文过程的必要技术支撑。加强水文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不断开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文学理论与应用中的领域,是水文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快速、自动、合理划分子流域的强有力工具。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已能自动生成规则矩形网格和不规则三角形网格,根据网格型数字高程模型可以自动生成流域水系和分水线,自动按分水线划分子流域,并能自动提取每个子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值,还能自动绘制泰森多边形和等流时线等。如果将所划分的子流域分布图与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和土地利用图叠加,还可以提取各子流域或子区域的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和土地利用特征。现在,由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数字化平台已成为描写水文现象时空分布和探讨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新的研究手段。
近年来,GIS技术在水文模型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水文模型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GIS不仅可以管理空间数据,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用于模型的输入、输出,而且还可以将水文模块植入GIS系统,用户只需要根据GIS开发的界面操作,不需要涉及水文模型本身。就目前的研究及应用来看,GIS与水文模型的结合主要表现为3种方式,即GIS软件中嵌入水文分析模块、水文模型软件中嵌入部分GIS工具(松散型结合)以及相互耦合嵌套的形式(紧密型结合)。
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中,地形是十分关键的因素,GIS用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用来获取、操作、显示这些与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计算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水文现象的物理本质。通过GIS可以提取流域的基本特征,包括下垫面特征、水系、河网等,并可以依据河网等级对流域进行任意子流域划分或者进行网格化划分,不仅可以与传统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相结合,管理提供基本的数据信息,并实现输入输出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制提供了平台。由GIS可以实现不同数据的可视化结合、数据转换,并可以减少模型输入时的数据误差。
2.2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RS)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实用的探测技术。在水循环领域,作为一种信息源,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土壤、植被、地质、地貌、地形、土地利用和水系水体等许多有关下垫面条件的信息,也可以获取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区域蒸散发、监测土壤水分等,这些信息是确定产汇流特性和模型参数所必需的。流域水文模拟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数据,只有获得详细的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气候资料,对大。范围流域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产生的水文影响研究才有可能。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监测资料的不足,在无常规资料地区可能是唯一的数据源,大大丰富了水文模型的数据源。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遥感资料提取流域地物信息、估算水文模型参数等,如进行土壤分类、应用一些经验性的模型估算融雪径流、估算损失参数等,后期主要集中在适应于遥感信息的水文模型开发和研制。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应用尝试,主要集中在运用遥感资料获取流域水文模型的输入和率定有关参数方面。
确切地掌握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是开发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条件。传统的定点测雨的雨量站一般难以给出复杂多变的降雨空间分布,测雨雷达则不同,它可以直接测得降雨的空间分布,提供流域或区域的面雨量,并具有实时跟踪暴雨中心走向和暴雨空间变化的能力。尽管在当前科学水平下,测雨雷达的精度还有待提高,但它仍然是测雨技术必然的发展方向之一。雷达测雨是遥感测雨技术中的一种,应用卫星遥感测雨技术也在研究之中。大力发展雷达和卫星遥感测雨技术势在必行,相信随着雷达和卫星遥感测雨技术的进步,将会有力地推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2.3问题与挑战
水文尺度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来以后,在水文科学中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水文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水文系统规律通常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尺度的水文循环机理是不相同的,水文模型的结构也就不尽相同,如何考虑流域水文过程的时空不均匀性和变异性是尺度问题的关键,影响这种不均匀性和变异性的主要因素有流域地形、植被覆盖、土壤及降雨、蒸发等气候因素,而采用新技术如GIS、RS,获取更多的信息源是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尺度问题的存在,就涉及到这些信息源的时空分辨率问题。因此,对尺度问题的研究可以确定采集信息源的分辨率,如DEM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源的时空分辨率等,而分辨率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不同的尺度对数据源的时空分辨率有不同的要求,但就具体的一般流域尺度而言,如果流域的时空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大,对反映这些特性的信息源的精度就有更高的要求,这里又同时涉及到计算机的处理能力问题。由于水文变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水文过程转换的复杂性,水文尺度问题和不同尺度之间水文信息转换的研究还远没有取得成熟可靠的结果,尺度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因此,在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中,无论是从宏观综合还是微观研究,尺度问题始终是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由于没有足够的输入数据,限制了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的精度。水文循环过程的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及其与时空尺度的高度相关性,使得不论是普适的还是特殊目的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都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或水文过程参数,不仅包括降水、气温、DEM、地质、土壤、植被等大量的自然环境要素和数据,而且还有复杂的地下水、水库调节和运用、农业灌溉、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数据。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站点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但是与分布式水文模型尺度相匹配的观测数据尚难以满足模型开发的需求,而且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影响不断加深,使得有观测资料地区又发展成为了新的缺资料或无资料地区。因此,如何解决建模过程中数据需求问题和多源数据的同化与利用问题成为水文模型研究的难点之一,主要体现在空间属性数据的尺度问题、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数据获取与数据同化问题。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模型的不断开发,为水文模型提供了可选择的数据源。水文模型和大气模式中模拟的资料互相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而大气环流模型不适合模拟边界层的变量如蒸散发和径流,它没有包括陆地水循环中水体的水平方向运动,对蒸散发的模拟完全是根据垂直方向的水量平衡。因此,加强水文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的耦合研究,仍然是今后水文模型研究的热点。此外,水文循环是一个多过程相互嵌套的高度复杂的系统,随着水文信息观测技术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和计算机计算性能的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程度和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回避不了不确定性问题。缺乏或忽视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深入分析,将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客观信息,并有碍于提高对水文过程和机理的认知与把握。因此,如何降低模型以及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是未来水文模型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影响着自然界中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因此,水文模型不仅在水循环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与水循环有关的其他系统的模拟研究中,水文模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水文模型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地表水污染、水环境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外,在农业灌溉、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都有待加强。加强水文模型与其他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以充分利用水文模型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另外,水循环过程的物理规律是对水文过程进行准确描述的基础,而目前还远未完全掌握,这也限制了水文模型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加强水文物理规律的研究仍是今后水文模型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构造合理、功能强大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分析水文过程的强有力工具。开发一个成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及人力。从国内外已开发的一些通用性较强、产汇流机制比较完整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来看,这种水文模型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模拟所有重要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功能,可进行短期和长期模拟;(2)模型参数和输入输出灵活且时空可变;(3)合理的模型求解算法。运行分布式水文模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并行计算处理是减少运行时间的有效选择之一;(4)具有良好的前处理、后处理及与GIS集成的功能,GIS是进行模型设计、模拟结果分析的强有力工具,模型应具有基于GIS的数据输入、管理和操作等功能;(5)灵活、模块化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6)为实现复杂系统模型的参数率定与模型检验,模型应具有参数反演及灵敏性分析功能,可运用随机方法进行参数时空不确定性、输入输出的不确定性分析;(7)易于移植,可运行于UNIX、Windows和Linux等多个操作平台;(8)易于使用,具有友好的图形界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有限的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建立具有很强物理机制、可以模拟水循环中各种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将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广大水文工作者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和水文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水文模型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在概念性水文模型开发和应用
流域水文模拟大作业
方面,先后出版了赵人俊先生和袁作新先生的专著。近年来,在分布式水文模型方面,则先后有多本很好的专著问世,这些成果的出版和发表,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水文模型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差距,相信我国广大水文工作者今后一定会戒骄戒躁、奋起直追,为国际水文科学和水文模型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美容院发展历程及趋势
美容院发展历程及趋势
发展历程 1989年,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的上海率先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美容院”。随后,短短的十几年,美容城、美容中心、美容院、美容厅等如雨后春笋般突起。据有关统计资料,1985年我国美容店10万家,到2000年,美容店已有120多万家,从业人员600多万。尽管如此,国内美容企业仍主要以美容院为主,比如广州市,国有、集体、个体美容院就有4000多家;北京市有6000多家。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具备美容院消费水平的人,1000人里只有14个人,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36%相距甚远。但具有潜在消费能力的,100人中会有75人,也就是说,有2/3的人口属于潜在的市场,而城市女性中进入美容院消费的也只有14.7%。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国内美容市场最热门的服务项目是皮肤护理/保养、祛斑、增白,总体提及率分别是72.2%、52.6%、50.0%。排在4~10位的依次是理发、染发、减肥/瘦身、除皱、形象设计、烫发、养发。可见,美容院前景十分广阔
国内美容业的发展逐步出现的美容机构主要有五大类型:发廊型、沙龙型、治疗型、休闲型和享受型。
“发廊型”美容院主要出现在我国美容业的初级阶段 一般是有二三张理发椅,一两张用做洗头按摩的美容床,主要开设的服务项目有理发、洗脸和局部的按摩等,我们称之为“美容美发”,这类美容院现在主要存在二、三类市场和城市周边的小镇。
第二种美容院有较高档的内部环境设施
如宽敞的空间、整洁的装潢、良好的卫生、优雅的环境,同时美容师受过专业的美容知识培训,具备精湛的美容护理技术,整个环境、氛围、经营方式都比较好,并开设会员制服务,客人在这里不仅得到皮肤护理或其它的服务,还可以把这里当成舒缓紧张神经的场所,这类美容院我们一般称为“沙龙型”的美容院,这是现今在一、二、三级市场中存在最多的美容院,也是最受消费者和厂家关爱的主流美容院之一,这类美容院一般以开设比较流行的服务项目和吸收会员即成为最热门的美容机构。
第三种是“治疗型”的美容院 这类美容院比较普遍,主要针对消费者的皮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像各种治疗斑痕或其它皮肤问题的美容院或者是医院开设的美容项目(包括整形),如章光101或者现在流行的一些整型美容机构等。
第四种美容机构则是 “休闲型”的美容院
一般设在一些保健和娱乐业的内部,是该机构的一个附属服务项目,虽然场地装潢精致,并提供配套的放松服务。但因为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项目设置较简单和收费偏高而少有客人光顾。
最后一种就是“享受型”的美容院
这类美容院场地宽大,至少有几千平米,内部装潢豪华、场面铺张、收费昂贵,不但设有女宾部,也同时开设现在开始流行的男士美容,服务项目齐全,并设有咖啡厅和酒吧,主要目的是吸引一批高消费者,据说今年浙江温州就开设有这种美容院。
趋势
趋势一: 实力雄厚的连锁经营。目前的中国美容业仍处于不规范、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整个行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难以提高,品牌难以深入人心,因此推广和实行连锁经营模式,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建立科学的运作程序,形成良好的品碑和品牌形象势在必行。
趋势二:美容院经营电脑化。美容院顾客资料、美容次数、顾客的预约登记、客户资料追踪、进货款项处理、员工档案、员工薪金、商品销售情况等由电脑进行处理和管理比人工操作更准确迅速,而且还可通过电脑的分析,找到管理上的漏洞,降低经营风险,同时提升美容院的形象。
趋势三:导入心理美容。美容院除了提供美容服务外,更应该对顾客进行心理疏导。因为来美容院的顾客心理比较复杂、对美的期望值比较高,这就要求美容师不失时机地给她们灌输正确的观念,让其树立信心,放心接受护理。
趋势四:推行整合性服务。美容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推行整合性服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整合各项服务设施,让顾客上门一次就能满足各种需求,方便又省时,符合现代人高效、快捷的消费需求。未来的综合性美容中心应该开设美容、健身、心理咨询、形象设计、娱乐、购物、餐饮等服务项目,这种琼俱全的美容院,以全方位的经营服务策略必定能在竞争激烈的美容市场脱颖而出。
趋势五:美容与医学结合更加密切。许多人将美容视为一件平常之事,很少将之与医学联系在一起,其实,许多美容原理及化妆品的研发都是以医学为基础的。随着美容技术与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医学美容的推广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顾客的皮肤问题。医学美容在今后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对美容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趋势六:男士美容蔚然成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接受美容护理的男士并不多。其实,由于男性的皮脂分泌旺盛,大多数人又缺乏正确的清洁保养知识,对于护肤品的需求实际上相当大,因此男士护肤的前景十分看好。
趋势七:专业化、个人化、高附加值。如今,顾客不但对美容师的技术服务品质有一定要求,而且对美容院的设备、营造的氛围都极为讲究,还希望能经常得到许多有关的消费资讯,如新潮服饰、流行妆容、热卖化妆品、时尚的休闲方式等,越来越多的进美容院消费的人都愿意和希望享受到这种高附加值的服务。
趋势八:美容形象店。它不是单纯指店面外在装潢的豪华高档,而是指顾客从这种美容店里出来时,从内到外完全改变了一个人,就象玩魔术一样神奇。它除了美容以外还兼具健身、娱乐、购物、餐饮、形象设计、心理咨询等功能。它拥有一流的各行人才,全方位的经营策略,使每一个进店的顾客都可以享受到一切服务项目。
岁月无痕拓展部:谢玉树
第三篇:安检行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第一部分:安检行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安检门(又称通过式金属探测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便携式金属探测器、台式金属探测器、工业用金属探测器和水下金属探测器目前是安检行业的代表产品。全球第一台金属探测器诞生于1960年,步入工业时代最初的金属探测器也主要应用于工矿业,是检查矿产纯度、提高效益的得力帮手。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的上升。1970年金属探测器被引入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安全检查,也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金属探测门雏形,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安全的认知已步入一个新纪元。一个产品的出现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于是安检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行业开始进入市场。40多年过去了,金属探测器经历了几代探测技术的变革,从最初的信号模拟技术到连续波技术直到今天所使用的数字脉冲技术,金属探测器简单的磁场切割原理被引入多种科学技术成果。无论是灵敏度、分辨率、探测精确度还是工作性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应用领域也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延伸到了多个行业。
70年代随着航空业迅速发展,劫机和危险事件的发生使航空及机场安全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在机场众多设备中金属探测门扮演着排查违禁物品的重要角色。同样在70年代,由于金属探测门在机场安检中的崭露头角,大型运动会(如奥运会)展览会及政府重要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中开始启用金属探测门作为必不可少的安检仪器。发展到80年代,监狱暴力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如何及早有效预防并阻止暴力案件发生成了监狱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依靠警员对囚犯加强管理的同时,金属探测门再次成为了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监狱管理机构必备的安检设备,形成平均每300个囚犯便使用一台金属探测门用于安检;与此同时西方兴起的“寻宝热”,也使手持式、便携式金属探测器得到长足的发展。
进入90年代,迅速升温的电子制造业成了这个时代的宠儿,大型的电子公司为了减少产品流失、结束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尴尬局面,陆续采用金属探测门和手持式金属探测器作为管理员工行为、减少产品流失的利刃。于是金属探测器又有了它新的角色--产品防盗。9.11事件以后,反恐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重要议题。爆炸案、恐怖活动的猖獗使恐怖分子成了各国安全部门誓要打击的对象。此时国际社会对“安全防范”的认知也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受9.11事件影响,各行各业都加强的保安工作的部署,正是受此影响,金属探测器的应用领域也成功的渗透到其他行业。(如:娱乐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问题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治安管理工作的难点。据统计,每年娱乐场所恶性打架斗殴事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占60%以上,其作案凶器均是消费者随身带入娱乐场所)然而,此时简单的通道式金属探测门已不能完全满足安检的要求,安保人员需要的是一种能准确判定金属物品藏匿位置的安检产品。于是多区位金属探测技术孕育而生,它的诞生是金属探测器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原来单一的磁场分布变成了现在相互叠和而又相对独立的多个磁场,再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把门体分为多个区段使之与人体相对应,相应的区段在金属探测门上形成相对的区域,这样金属探测门便拥有了报警定位功能。随着国内安防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安检领域,国内出现了多个金属探测器生产厂商,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上来看国外品牌占有
40%的市场份额,民航市场也一直是国内金属探测器的禁区。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相关认证拿不到。其实国内金属探测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近几年已获得较大进步。但是,犹如其他电子类产品一样,金属探测器同样出现了电路仿制、性能相同、功能繁多、华而不实的现象。某些所谓生产厂商这种投入小、研发周期短的商业行为势必导致产品的一致性差,可靠性低以及安检产品社会信誉度降低,设备从根本上保证不了安检要求。
2002年是国产探测器洗心革面,业绩辉煌的一年,政府对安防行业的大力支持,及“十五计划”指导思想的延伸使一些生产厂商越来越注重自身产品质量的提高,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外观都越来越接近于国外产品,甚至在某些功能上已超过国外产品。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适应国内安检市场、满足客户要求。实现安检设备国产化,符合中国国情。
2003年的国内金属探测器市场可谓硝烟弥漫,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产品牌竞争异常激烈,都企图在大陆市场再多分一杯羹,重新划分现有市场格局。于是国外某品牌率先打出了电脑联网功能的招牌。目前国内金属探测器虽然也能联网,但也不能检测出像炸药、毒品等非金属物品。2004年,深圳市鑫源通电子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整合各自优势,寻求规模效应,率先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款具有国际水准的通过式金属探测器,使安全防范再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军国际市场。
第二部分:政府部门对安检行业的影响
在安检行业的发展中,我国的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早在2004年,司法部在就通过了全国监狱布局大调整的方案,目前首批试点的5个省的监狱搬迁工作已经完毕。新建、改建后的监狱大部分都安装了安检设备,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我们安检行业的支持。
2006年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58号国务院令,公布《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中就明确规定,符合条例中所规定条件的娱乐场所必须要安装安全检查设备。
200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死刑案件二审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要公开审理的具体规定,在该规定中也明确要求在审判大厅要安装安全检查设备。2006年6月,东盟五国合作组织峰会在中国上海成功召开,组委会使用了我们公司提供的22台B型门用于参会首脑下榻的部分酒店,为首脑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办,我们为此次大会提供了37台B型金属探测门。这是级别比较高的国际首脑会议。
以上两次会议是政府部门主办的在中国境内召开的国际性会议,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们使用中国的产品保卫来宾的人身安全,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安检工作的重视。
2006年12月,我公司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组的评审,这说明国家已经把安检行业纳入到了高新技术行业,对安检行业再次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每年,在每个省都会举办省级运动会,每次运动会的现场都会用到我们的产品,当地公安部门总是忙碌在安检的第一线,他们代表着政府部门同时也是我们安检产品的直接使用者。
目前,我国的所有机场都在使用安检门,国家民航总局对这些产品进入机场设定了严格的门坎,他们明确要求,进入机场的安检产品必须先要经过民航总局安检设备鉴定处的鉴定,过后还要经过民航总局公安局的使用许可,取得了他们颁发的《使用许可证书》后方可在机场使用。
在民用市场,安检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必须要经过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取得检验合格的报告以后才能够在市场销售,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部门始终都在支持着安检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一直在扶持着安检行业的成长。
第三部分:五年后安检门的市场规模
1.消费指数调查
有关市场调查资料显示,国内金属探测器市场发展的瓶颈不在于消费购买力,也不在于国内外生产技术之间的差异,而在于消费群体对金属探测器的了解率、认知度太低,因而严重地阻碍了消费购买和产品普及。
请看以下调查数据:(金属探测门)
调研结果 金属探测器消费意向调研金属探测器消费能力调研
了解率 普及率 意向购买率消费者最易接受的购买价格综合消费能力指数
国内(大陆区11.6%0.86%23.33%30000-50000元/
台89.4%
欧盟、美国99.6%95.43%100%70000-150000元/
台100%
就从以上一组调查数据来分析,国内金属探测器的消费状态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得起(消费能力达89.4%),而另一方面是有近90%消费者尚不了解金属探测器。恰恰是因为目前市场消费状态是如此极端,反而给市场创造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
2.市场分析
(一)市场容量分析:
1.中国有1000000家厂矿企业,各地都有相应的政府、公检法机关,金融、医院系统,无以数计的办公场所、娱乐场所,这就是金属探测市场的容量所在!
2.不管是从市场容量,还是从市场消费潜力来看,中国必然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下了持续二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最高的奇迹。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特别是诸如机场、港口、政府、公检法系统、医院、金融、厂矿企业、公共场所及其它领域的发展也一日千里。按此趋势发展,产品的市场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3.另据尼尔森公司在2002年5月做的“中国安防产品消费观”的调查显示,政府、公检法系统、医院、金融、厂矿企业、公共场所首选的金属探测器产品比率占安防产品比率的37%。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机场、港口、政府、公检法系统、医院、金融、厂矿企业、公共场所等领域将成为金属探测器消费的主力军。
(二)购买力分析:
1、民航市场统计资料显示,至2002年底止,中国民用机场数量为149座,根据中国民航“十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主要投资建设枢纽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及发展支线机场,投资总额将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再配合西部大开发的促动,估计至2005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将达到170座,至2010年更将达到240座,估计 2006-2008年需求量会达到高峰,而到2010年市场因需求降低而趋于缓和。估算每座机场配置10台金属探测门,目前的总数约为1,500台,到2010年的总数增为2,400台,而以六年为周期的设备汰换率来看,每年新增约130台,汰换为270台,共有400台的市场且以8%的比例逐年增加。
2、非民航市场这个市场的潜力最具想象空间,相较民航市场,这里似乎更具诱惑力。举凡监狱、大型运动会场、银行、大型会议、博览会、法院、造币场、机关大楼、政府单位、使馆、研究单位、电信机房或军事单位等,这些需要保护群众及场所安全的地方都需要金属探测门。保守估计这个市场至少比民航市场大8-10倍。
3、民用市场民用金属探测门的市场也不容忽视,使用量最多的是电子工厂,如手机厂、芯片厂等高单价产品或模块的制造者,最需要金属探测门来防止财物丢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使一支手机的成本是1000元人民币,一家200人规模的电子工厂,每天被偷两支手机,损失将高达: 1000×2×365=730000元人民币/年,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然而假使一台金属探测门的售价是100000元人民币,以员工流量计算需要安装两台,民间一般以十年作为折旧摊提的基准:100000×2÷10=20000元人民币/年,由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配备金属探测门,可为工厂挽回巨大的损失。
(三)盈利分析
1.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产品也好,一个产业也好,它的盈利空间是随着市场的发展成反比的,其直接因素在于市场竞争的扩大导致了盈利空间的不断缩小。
2.目前,国内金属探测市场尚处于消费引导期,即使在可预见的3-5年内,市场将从引导期转向消费期,按市场规律来看,这个阶段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塑造之争,而不是伤筋动骨的价格竞争,因而被营销专家称之为市场竞争的“蜜月阶段”,也是利润最为丰厚的阶段。
3.据权威报告,国内近8成安防产品的经销利润平均不到15%,而金属探测器的平均经销利润高达43%。比如防盗门、智能门禁等几乎没有差价可赚,它们的利润主要靠安装费、维护费或软件费用来保证。金属探测作为国内新型的安防产品,不管是从安防产品市场现状来看,还是从安防产业的前景来看,它都具有丰厚的利润空间,加上广阔的市场容量,产业盈利状况是十分可观的。谁抢先一步,谁就是大赢家。
第四部分:本公司产品在市场销量中所占的比例
我们思迈奥安检门设备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发展历程,到今天为止,我们共有三大类十一种产品,所有产品均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检验和CE认证。目前,我公司生产的SMA-800型全能防水型数码金属探测门已经是安
检行业功能最全、款式最新颖的拳头产品,同时也是通过外观设计和使用新型两项专利的产品。
2008年,我们公司共销售安检门4000台,占市场总销量的40%左右,2009年,我们实现安检门销量8000台,占市场销量的50%,2010年,我们思迈奥电子有限公计划实现安检门15000台的销量,约占了80%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我们的产品市场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第四篇:分析P2P理财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分析P2P理财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在没有接触金融以前对理财完全没有概念,认为理财便是有计划的花钱就可以了,p2p理财是什么也从来不知,如今在接触了一些网贷投资理财的项目后对这些多少有了些了解,下面我就想说下对于p2p的一些看法,说的肯定不够全面,许多也是从大家的总结中汲取的一些知识。
别带着情绪论好恶
最近在浏览网站时偶然看到了几篇文章,其大概内容就是对网贷行业的失望的吐槽文,而且也为网贷从业人员的未来表示“担忧”。
虽然这些文章博得了很多眼球和留言,但仔细看过这些文章后我发现,文章作者都是在用行业内的个案去映射整体行业发展,且不说案例的真实性,就作者的观点来说,如果一个案例就可以代表出整个行业状况,那这个行业的规模恐怕不会太大,但从网贷之家《2016半年报》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网贷行业单月成交量迭创新高的同时,网贷行业贷款余额达到了6212.61亿元,相比2015年底增长超过了2000亿元,网贷行业投资人数、借款人数分别达到了338.27万人、112.41万人,较2015年12月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增长了13.51%和43.22%。)行业的业务规模不降反增,这说明整体行业还在增加和扩充着,同时,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所以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恐怕或多或少都会带出些负面的宣泄情绪,正所谓“当事者迷”,所以其论述时的客观性可想而知。
当然,作者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只是请别带着情绪去评价自己对一件事的好恶,因为那样真的有失公平。
国内没有真正的P2P平台?
除了上面个人情绪的宣泄派,还有很多“专家”对网贷行业的进行了分析。分析观点认为“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P2P平台。”
我们都知道P2P的概念是由国外传入国内的,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又称点对点网络借款,是一种将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国内正常的网贷平台基本都是通过撮合借贷的业务模式来赚取中介费的,难道这样不算是P2P平台吗?我想归结原因是由于很多人将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那些伪P2P公司的“事迹”上,而致使那些想要良心经营的平台只能在默默无闻中发展着自己的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事业。
再退一步来说,就算国内的P2P平台全部有问题,但这就能证明国外的P2P概念就是绝对正确的?就是比国内P2P更高明?我觉得只是国内P2P整体行业的规范性目前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所以我认为国内正规的网贷平台是应该被称作P2P平台的。就像电影《霍元甲》中的台词:我以为,世上的武术确实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
网贷行业处于变革时期
按照目前整体行业的情况来说,出现上面的论调不能算是无理取闹,但偏激的言论并不能让行业向着光明方向发展,如果想要改变现状还要从问题点入手,所以,我觉得目前网贷行业在变革时期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1.网贷行业规范化经营,网贷行业面临的最大变革就是行业监管政策的出现,这让先行于监管政策发布的网贷行业很难快速适应整改现状,尤其是各项《办法》、《指导意见》、《整治方案》等政策的接连颁布,总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风大浪才能在淘沙后留下“精华”,让整个网贷行业以更加健康的面貌示人。所以各个平台应当正视监管现状,用积极的态度去拥抱未来的市场。
2.盈利困局的突破,盈利的确属于网贷行业内普遍的困局,运营成本颇高等类似问题一直困扰着网贷平台,但这并不代表网贷平台在未来没有发展空间,而我个人认为能真正实现盈利的应该是那些平台规模不大,同时有能迅速积累业务规模的平台。
3.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在大批平台被淘汰以后,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又将开始,然后P2P理财平台又再一次为了规避政策而“八仙过海”,之后又是一系列政策调控,循环往复直至网贷行业在国内被完全玩坏(网约车行业就是个例子)。所以,过于“聪明”的国内从业者应当将未来的主要精力放在优质平台的创造上,这里包含风控、产品和运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恶性竞争,创造行业流转的良性循环。
行业希望应该在新平台身上
“蜂拥而至”是国内各个行业的普遍特点,哪个行业一“火”,立刻会有一大批沾边不沾边的从业者就集体涌入,导致这个行业被一大群戏子、痞子、厨子甚至骗子占据,这不仅加剧了行业竞争也污染了行业环境,所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个人认为以后还是新晋平台更有发展前景,为什么这样说呢?
与老平台不同,新晋平台的出生就自带了合规基因,2015监管元年的开始直至今,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包括网络借贷)都进入了调整期,很多平台都主动或被动的退出了网贷市场,而这个时期“出生”的平台最大优势就是合规,只要能顺利开展业务,那就说明这家平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台起码在审批手续上是符合规定的,所以说,新晋平台在合规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调整期留下的平台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硬”的平台,另一类是经营时间久的“老”平台,这两种平台的共同特征就是业务范围广,运营规模大,从表面上看这些平台靠谱有保障,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大平台虽然硬气,但再硬也硬不过监管政策,一家庞大的平台整改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小平台整改起来也许仅仅是修改一下网站页面功能的事,举个例子:前不久网传的《关于印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中提到了一项规定说,“已经存续的并需要整改的机构,应当在其完成整改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才能被监管部门受理登记备案申请”。如果要等到所有调整完毕才能顺利开展业务,那这个时候作为出借人的我,当然更乐于去选择那些“船小好调头”的小平台或者是没有“问题”的新平台。
在面对狂风暴雨的政策冲击时,整个网贷行业都将进行大洗牌,而那些大型平台所面临行业整改冲击并不见得要比小型平台要少,届时大平台转变经营方向的动作也将大于小型平台,由此看来,在整改之路上“大”平台相较于“小”平台并没有获得什么优势,更不要说那些天生就具备合规“基因”的新晋平台了。
真正正规的P2P理财平台对于风险把控要求相当高,实行平台资金的第三方托管、银行存管,保证投资者资金的独立性和安全性,这是网贷行业为保证投资者安全几乎无法绕过的门槛,通过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银行存管,加大风险把控,杜绝平台构建资金池和私自动用平台资金,杜绝平台形成自我担保等风险,这也是银监会对网贷行业最直接的要求。
文章来源:上海长久贷
第五篇: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精选)
农民专业合作社,路向何方?
刘卫战 高扬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以及从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包括区别合作社和非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机制和建全合作社的法律体系,重点对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改善法律环境和社会民主环境是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关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立、自主发展;民主制度
引
言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据《2011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到2012年5月,目前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历了剧烈的起起伏伏后,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重续前缘还是涅槃重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到底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他是否能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不得不回顾合作社的前世今生。
一 国外合作社发展史
合作经济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817年,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面对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剥削和压榨劳动工人的残酷事实,在他的《职工业贫民救济委员会的报告》中最先提出关于“合作公社”的思想,并在他晚年的著作《新世界书》对合作社有较为完整充分的论述。罗伯特.欧文按照 自己的设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试图消灭资本和资源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由于其操作行为脱离市场的规律,而最终失败。
1829年远在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家傅立叶也发表了自己的著作——《经济的新世界和符合本性的协作行为》,阐述了自己合作经济的观点。傅立叶提出了“法郎吉”的组织,“法郎吉”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办工业,工农业相结合。从理论上进一步得到完善。
1844年,在欧文的学生胡瓦斯和柯柏尔的帮助下,罗虚戴尔的28个纺织工人组织了消费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合作社。主要原则有:成员志愿加入或是退出、表决一人一票、现金交易、准斤足两、销售好货、按市价售货、盈余按购买量分配等。该合作社是基于市场公平原则下的经济互助合作实践,因此取得了成功,并带动了国际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它的成立对指导国际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5年,在曼彻斯特举行的“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重新确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运动的基本价值,进一步修改了合作社原则,以指导21世纪合作社运动的发展。
到今天,合作社思想经历了近200年的演变和不断丰富,国际合作社运动也经历了170多年的历史,合作社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亚洲的合作社运动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蓬勃发展。到20世纪后半叶,亚洲合作社的发展可以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合作社的发展相媲美(管爱国,符纯华,2000)。虽然合作社发源于欧洲,但目前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员中亚洲国家占了一半以上。日本农协是亚洲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之一,1992年10月,国际合作社联盟大会第一次离开欧洲到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
总结国际合作社运动的历史,由于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竞争的土壤中发展壮大,在实践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探索出了正确的发展路径。根据国际合作联盟章程,基层合作社是建立在自助、自主、民主、平等、公平和 团结的基础上的,以全体社员民主管理、公开参与为特征的经济互助合作组织。合作社的这一准确定位和管理原则保证了合作社组织的长期发展。
二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曲折道路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源于近代社会,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新中国建立前和新中国建立后。建国后又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
新中国建立前主要有梁漱溟和晏阳初的观点,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中国农民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单薄,只有通过合作与联合,才能使经济生产领域不受盘剥,合作经济应摆脱非营利主义的束缚,应通过合理的经营获得利润,并将利润合理分配。而且梁漱民认为在中国应先进行生产合作,在进行消费合作,而且走合作经济的道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是“愚、穷、弱、私”,主张用教育来解决“愚”,用生计教育来解决“穷”,卫生教育来解决“弱”,用公民教育来解决“私”,其中的生计教育从三方面进行,生产方面,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经济方面,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自助社;工艺方面,改良手工艺,发展副业。在众多人士的推动下,国民政府颁布了《合作社法》,各种合作者得到了发展,合作社(主要指信贷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到1936年,国民政府统计成立的合作社已达37318个。
但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的贫、雇和中农却没有耕地,食不裹腹。在国民政府治理下的合作社并不能解决当时土地资源占有不均而产生的资源剥削的整体矛盾。因此在解放区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分田到户运动,得到大多数贫苦农民的支持。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过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道路。在最初的时候,分到土地的农民希望联合起来,合作社最初的发展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合情合理,而我党当时宏观的工作指导 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合作社成为共产党希望借以消灭资本剥削和资源剥削的工具。由于宏观指导思想上并不承认市场经济,农民最初的积极性被逐渐引导到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是必然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2005年,我国供销合作系统经历了痛苦的蜕变阶段。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失败,合作体系被作为“一大二公”的思想代表,一同被丢弃到垃圾堆中。同时被丢弃的还有具有生命力的合作思想。
合作社系统内的机构进行了三个方向分解。从国家到省、市、县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为当地说不清、道不明的多余行政事业单位。有的县级社和绝大多数县级以下社被承包给个人。国家级和省级系统原有经营单位部分成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行政化、私有化、利益小集团化(企业化)都不是合作社真正的发展方向。在任何一个被分解的机构中,都缺少实际执行的自主、互助经济特征;民主管理成为空想。
林毅夫先生认为: 人民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运动开始后,农民的退出自由被剥夺,农民的“自我实施”无法维持,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下降,最终导致了人民公社的失败。
陈剑波在《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研究:对排他性受到现在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中认为,人民公社的失败,不仅是对劳动进行监督和计量的困难,更是由于排他性的限制,使得劳动者的劳动和剩余分享之间难以建立稳定和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劳动者影响了劳动得积极性,导致了人民公社的失败。
温铁军认为人民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除了组织和监督成本高以外,主要原因农业人口众多,过低的生产水平和工业化对农业剩余的大量攫取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家庭承包为特征的土地经营制度面临难以适应大市场的困境。以自发联合为特征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逐渐再次兴旺起来。三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境
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再次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在理论上理清原有的供销社组织、股份制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和以自发的经济互助为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因此,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上思想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形成的经济互助合作组织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经济组织。无论是各地兴起的专业协会、技术协会。这种组织的生命力在于:
1建立在通过民主管理有效落实自主、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的制度基础上; 建立在遵守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基础上; 3建立在合作社坚持诚实、开放的活力基础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已有过以“合作化”为名实施集体化的教训;但是,对于“企业+农户”模式将合作社利益小集团化的教训还没有认识清楚。辨别合作社实质的试金石就在于上述3个原则能否得到真正落实。
从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情况看,以“官民结合”为特征的各类“农民合作协会”,或者是“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或者是龙头企业控制的股份制,均不能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
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良性发展的社会民主环境尚待培育:
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能自我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效落实自主、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民主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非常薄弱。从目前存在的比较规范、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看,能人是合作社的主心骨,带头人一言堂是普遍现象。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基本不存在民主选举的情况。最好的情况不过是象征性的举手通过。因此,在允许农民的自我发展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的同时,培育全社会的民主意识,是一个必须重视而缓慢的过程。第三 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和联合发展的法律环境亟待改善: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单一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不能生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希望通过联合合作,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改变恶性的市场竞争,维护自身权益。在我国的很多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意识到必须联合才能发展的道理,而相关法律依据缺乏、注册登记机构设置障碍,在阻碍着联合社的发展。
到2012年9月,全国明确注册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规程的省市不足10个。从国家工商局登记机关了解的情况看,更多的认为合作社或联合社是个不清晰的机构。非政府,非事业,非企业,非个体,非行业组织的自主、互助经济组织还没有得到政府注册登记机关的认可。
第四 政府管理机关需要容忍合作社发展前期的不规范,并尽快组织培训、引导。2012年,中国供销集团对陕西地区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数据表明,在所有合作社中,农民带头人兼职合作社理事长、社长的占95%;财务人员由社会非专业人员兼职的占80%以上。由于不能按时申报税务情况,绝大多数合作社被税务机关归为“非正常”运行的范畴。
由于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是免税的,因此,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规范并不关心,进而助长了合作社不规范的存在行为。当然,单纯的指责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有责任组织必要的培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发展道路。
四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完善法律环境,突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瓶颈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目前合作社发展的普遍要求。法律环境落后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已成为阻碍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尽快出台相关全国性法律文件,尽快简化经济合作组织的注册管理程序,较少行政对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干预,已经迫在眉睫。2 加大对基层合作组织的培训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尽快走上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基层经济合作组织培训的重点是组织自主管理和民主运行、财务制度等领域。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已经从前几年的40-50岁演变到目前的45-60岁,劳动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合作社运行的自主、自立基础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 3缪建平.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其必然趋势.见:缪建平,编.合作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