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上级图书馆组织的协作协调工作
参与上级图书馆组织的协作协调工作
1、已实现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之间的编目数据共建共享;
2、本馆是浙江省、金华市馆际通阅互借签约单位;
3、参与浙江省图书馆组织的浙江省送书下乡工程图书统一采购活动。
4、参与文化共享工程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已完成并上传二个课件,供全省共享;
5、是浙江省信息服务联盟成员。
6、在金华地区图书馆间,我馆按时参加馆长例会,促进交流和合作;
7、本馆与市图书馆协作,共建金华名人数据库,共同开展展览活动,协作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编制、专业数据库资源的团购、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附件:合作协议、活动成果、活动剪影。
第二篇: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
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
协调工作
反腐败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历史使命,审计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规定要“加强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协作办案及追逃、追赃机制,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整体合力”。随着国家审计机关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署在反腐败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地方审计机关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甚理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就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挥“经济卫士”作用,把好反腐倡廉源头关口
(一)审计监督是发现腐败问题的前沿阵地。近几年的审计工作表明,一些常规性的审计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问题,或者能及时发现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漏洞。长期的审计实践也表明,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纪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能从资金往来中抓住蛛丝马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依法运用独有的技术方法能及时发现和掌握贪污、偷税漏税、造假账、化公为私,骗取财政资金、违规处臵国有资产和资金以及各种损失浪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反腐败斗争提供准确的线索和信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看,近两年,共对全区 家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审计查出问题资金 亿元,查出很多共性方面的问题,如: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乱收费、扩大开支范围、乱列支出、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偷漏税金、转移支出、套取财政资金、以权谋私等,一些问题在审计督促下,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整改,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移送了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二)审计监督是查处腐败案件的重要方式。对一些经济上的违纪违法以及错误决策导致的腐败行为和现象,各地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成员单位在监督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将审计、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的监督力量有机联合起来,协同合作,能更有限地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近两年,我们审计局先后参与配合区纪委、区检察院对全区三公经费进行清理,对区住建局绿化工程、原云溪区轮渡所进行审计等。审计成果多次与纪委、检察机关实行共享,审计档案被区纪委、区检察院多次调阅,并提供审计报告和审计证据复制件 余份。
(三)审计监督是预防腐败发生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审计为了适应国家反腐败建设的需要,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审计中,坚持“审、帮、促”相结合,通过审计发现管理漏洞,提出有效建设帮助整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产生腐败。对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积极上报专门审计信息,注重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使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及时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审计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这几年,我局在政府投资这一块,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重点审计工程预算高估冒算,弄虚作假;工程管理混乱,偷工减料;违法投资项目招标规定,谋取私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局前移监督关口,提前介入,对重点投资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严把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工程决算、工程造价等重要关口,以预防、揭露和查处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近两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及区直机关投资项目 个,送审金额 亿元,审减金额 亿元,追回损失资金 万元,提供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万元,审计处理上缴财政 万元,合计为区政府增收节支 亿元。
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为确保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地方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审计机关职责情况,制订完善了相关制度,构建了工作运行机制,为开展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奠定制度保障。
(一)健全制度,明确任务。地方审计机关要出台各相应配套制度,将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要求及内容融入制度之中,落实在干部职工的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中。对不认真发现案件线索,发现案件线索不认真查实,发现案件线索情况不上报、不反映、不向纪检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移交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外单位移送情况、社会举报不认真办理,对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不配合、不参与、不落实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督查,强化考评。将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纳入机关岗位责任制之中,作为科室责任制和职工个人岗位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逐项逐条加以具体规定、量化评分。就笔者了解,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与各科室签订责任状,其中应明确规定各科室必须向局长办公会提交案件线索多少条。同时,要求科室做好反腐败案件协调的配合、参与、情况反映、信息共享等工作,并对各个环节予以量化评分。实行动态跟踪检查,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股室及职工个人评先评优、进步晋升相挂钩。
三、现实困难
1、审计执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一些案件线索,我们在移送后,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不了了之。长时间这样,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法律意识更趋淡漠,问题会越积越多。个别领导干部和职工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审计手段有限,查处案件难度不断加大。审计作为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其手段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过程及会计账簿、报表等资料的审计查证,从而揭示和发现问题。但法律明确规定的强制手段有限,致使在审计发现问题线索后,要找有关当事人核实或外调相关人员,往往得不到主动配合,给审计的调查取证、审理定性增加了难度,也使个别问题无法深入突破。
四、建议意见
1、加强协作沟通。各成员单位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必要时提请提前介入。
2、强化成果共享。对于已移送的案件线索,相关部门要保持联系,通报案件的后续进展情况,实现成果共享,及时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不断提高移送案件的质量。
3.健全“预警”机制。通过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强化管理,健全体制、机制的建议,提前“预警”,降低各类财经违规违纪行为,并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的通知
工商食字〔2009〕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更好地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推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认真总结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日常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制定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八项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在贯彻落实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附件:1.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
2.食品市场质量监管制度
3.食品市场巡查监管制度
4.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
5.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
6.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
7.食品广告监管制度
8.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工商总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8: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制度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作,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的整体合力,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调协作体系
(一)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依法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执法协调协作体系。
(二)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定期报告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及时请示、报告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协调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和协作机制,切实形成监管合力
(三)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按照法定职责参与协调工作。
(四)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部署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五)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属于农业、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书面通报并移交相关部门。
(六)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申诉、举报中发现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书面通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对移交的相关材料要复制存档备查。
(七)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他监管部门通报或移交的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事项,应当按照职责及时依法查处或处置。
(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三、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机构分工协作和协调机制,切实提高食品市场监管能力
(九)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内设机构应当明确职能分工,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宣传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工负责,建立协作和协调机制。
(十)食品流通监管机构负责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综合协调,承担辖区食品流通许可和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工作。
(十一)内外资企业登记注册、监督机构负责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登记管理,查处违反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十二)个体私营经济监管机构负责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
(十三)市场监管机构负责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相关职责。
(十四)广告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食品广告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违法食品广告。
(十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受理和依法分流、处理消费者的咨询、申诉和举报,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六)竞争执法、直销监管、商标管理等机构分别负责查处食品市场不正当竞争、传销、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十七)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各职能机构要建立情况通报和工作协作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四、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区域横向协作和通报制度,切实加强依法跟踪监管工作
(十八)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不属于本区域管辖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
(十九)在查办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中,需要跨管辖区域协作的,相关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及时通报,由具有管辖权的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调。
(二十)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应当加强信息通报,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发挥系统整体功能,强化依法跟踪监管工作。
五、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
(二十一)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十二)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公开有关信息,通报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情况,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二十三)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强化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监督检查和指导责任制以及属地监管责任制,将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执法人员。
(二十四)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第四篇:协调工作
协
调
工
作
一、协调在机关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协调是各级领导机关的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能的内在要求。作为领导机关,组织结构复杂,分工细密,各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工作,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这就需要以有效的协调来维系其整体性。协调就是调整矛盾,理顺关系,统一步调,使各部门在完成整体任务中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保证系统整体力量的充分发挥。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中央召开的省区市党委秘书长座谈会上,把搞好决策前后的协调作为办公厅、秘书部门的四项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各级机关特别是综合部门要研究和做好协调这篇文章。随着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各级各类机关内部出现了越来越细的分工。这种精细的分工既为机关全面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机关工作的效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使得整个机关的工作被分割为由不同部门完成的若干单项工作,单项工作又被分割为若干环节由不同个人来承担。这样,机关的职能作用就需要由各部门和若干个人经过若干道工序共同努力才得以发挥出来。如果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不好,各个环节、各道“工序”衔接不好,配合不当,就会出现“扯皮”、“撞车”等问题,以至阻碍整个机关工作的进程,机关职能作用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协调是机关工作和谐、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机关各部门对基层都有一定的组织指挥权力。如果各部门只从自己的业务工作出发,只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只考虑具体工作的小目标,纷纷对下下达各种指令,争时间、争位置,那么势必造成机关的“积极性”越高、下面越忙,各部门的指令越多、下面工作越乱的局面。另外,机关日常工作中不乏由于一项具体任务而牵动“四面”、连带“八方”,却因“主事”部门一时顾不上而发生梗阻的反常现象。特别是一些职责不明确的“边缘性”、“结合部”的工作,如果协调不好,就会出现相互依赖、相互观望、你不伸手、我不动手、推委扯皮、无人主事的现象。因此,协调是领导机关和谐、高效运转须臾不可缺少的。有些机关工作积极性很高,而工作效率却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机关内部协调不好,“内耗”抵消了相互的力量。
协调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精通本职业务,成为某一项业务工作的专门家,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不管你是分管哪一项业务工作的机关干部,都应具备综合协调的能力,这是每一个机关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才能较好地处理与上级首长及机关的关系、与本级首 长及各部门的关系、与下级及基层部队的关系,才能为开展本职业务工作打开顺畅的通道,才能充分利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消除内耗,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二、协调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就协调范围来说,大致有四类:一是领导之间的协调,这是协调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必须在本部门首长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研究、精心操作,有条不紊地按程序进行。二是上下之间的协调,对上要多沟通,对下要多疏通,及时准确地做好上承下达、督促落实的工作。三是横向之间的协调,主要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本着协商办事的精神,沟通信息,化解矛盾,协同行动,使同一机关内的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四是内外关系的协调。主要是处理好兄弟部队之间和军政、军民之间的交往以及矛盾、纠纷,使内外关系比较融洽。协调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无一定之规。经常遇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协调是协调的基础。计划周密、安排科学、运筹得当,工作展开后才能避免出现不同步、不衔接或相互撞车的现象。比如,每年年初机关干部都要参与起草本级党委和本部门的工作要点或本级首长工作部署性的讲话;每半年或一个大的工作阶段,都要对部队的重点工作作出安排;每月要召开一次部领导办公会或碰头会,对工作情况进行通气,对有些重点工作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要有周密的工作计划,使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特别是机关的综合部门,搞好计划协调,一方面要充分听取机关各部门的意见,尽可能地把各业务部门的想法和建议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领导的意图,善于做好统筹工作,把轻重缓急区分开来,把一个时期的同类工作压缩、合并起来,增强工作计划的可行性。
二是领导意见和决策的协调。江泽民总书记在1990年中央召开的省、区、市党委秘书长座谈会上,把搞好决策前后的协调作为各级机关特别是秘书部门的重要任务作了强调。这充分表明,领导决策协调在工作协调中占有重要位置。比如,有些大的决策,往往需要召开党委会、领导碰头会和办公会研究确定,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在会前沟通首长与机关的联系,承办好有关的会务工作;有些经常性的事项,机关需要通过呈批件进行请示报告,机关工作人员对所提意见的可行性作出考虑,在首长征求意见时谈出自己的看法;机关和部队临机请示报告的问题,机关干部要面对面地向首长汇报,受理时一定要准确记录,准确表达受理意见,绝对不能有误传、漏传的现象。
三是重大活动的协调。较大的会议和集训,比较隆重的庆典和联欢,比较重要的看望和走访,领导带机关工作组下部队等等,这些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牵扯领导和全局的问题较多,机关人员要特别搞好这方面的协调,特别是对以下三种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一种是属于首长牵头负责的活动,机关人员要及时把整个活动方案了解掌握起来,做到心中有一张表,手中有一整套资料,随时为首长提供服务;另一种是属于领导集体参加的活动,机关人员要加强通气,协调好具体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场所和参加人员,尽可能地把行动协同起来;再一种情况是领导活动的“高峰期”,像每年的新年春节、纪念“七一”和“八一”以及领导成员出现变动时,领导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排得满满当当,这就要求机关发挥整体力量,搞好统筹安排,使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是边缘性工作的协调。机关分工越细,结合部越多,边缘性工作也就越多。像几个节日纪念活动由谁主办、由谁协助,部队训练、政治工作、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由谁主管、由谁配合,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涉及几个部门的文电由谁承办,起草一些综合性文字材料应该由谁牵头、有谁参加。这些有主有从、相互交叉的工作,都需要机关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和以往的惯例,为领导当好参谋,主动搞好协调。
三、协调的一般原则
机关业务部门的协调,是领导授权或委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领导职权的软性延伸。有人把这项工作概括为“一大二难”。所谓大,就在于它涵盖面大,协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在哪里出现,协调就要跟踪到哪里进行;大,还在于它事关领导工作的整体和大局,协调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的贯彻实施。所谓难,就在于协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各有所执、各有所据;协调又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工作,协调者只能向协调对象协商、说明、调停,不能发号施令。因此,搞好协调必须遵循和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顾全大局的原则。各级机关是各级领导中枢的办事机构,其协调的目的在于统一步调,充分发挥机关在贯彻领导决策、完成中心任务中的整体力量。因此,协调者必须有顾全大局的意识,这是搞好协调工作的关键所在。离开了这一点,即使协调方法再多,也难以协调到点子上。在实际工作中,要达到顾全大局的要求,首先,协调者要胸有全局。要通过对上下左右的调查,以及将调查得来的情况、指示、建议等进行理性的思索,从中理出一个时期领导的意图是什么,部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整个机关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只有将这些全局的情况搞清楚,协调才能有根有据,否则,只能是无的放矢。其次,协调 者要围绕中心工作做文章。特别是落实上级指示,组织大的活动,需要几个部门“大合唱”时,各业务部门要尽心尽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按照既定方案,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各司其责,协力完成。再次,协调者既要通观全局,又要关照局部。全局不排斥局部,它是由若干个局部构成的。机关各部门虽然各有其独立的业务工作,但总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各业务部门要在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和领导意图的前提下,主动协调,积极围绕中心开展业务工作,使业务工作服务于中心,促进中心任务的完成。
二是协商办事的原则。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关系,相互之间没有支配权。部门之间的这种平行关系决定了协调工作只能采取协商、说服的方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协商办事的原则。把握好这一原则,一要“掂身量言”,不能“扛牌”。在协调中,既要准确地理解领导的指示,秉承领导意图实施协调,又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明确领导委授的协调权力,只能作为调整矛盾解决问题的依据,不能作为抬高身价的筹码。即便是转达领导指示,也要作充分的说明,不能以领导的口吻去支配别人。这不仅是个协调方法问题,而且是个协调原则问题。二要平等待人,当好“参谋”。这主要指综合职能部门而言。在日常工作中,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是难免的。综合职能部门在协调这类问题时,应根据客观情况,从维护大局、有利于工作出发,客观公正地协调,绝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感情用事,厚此薄彼。比如,领导作出的某一决策与部门认识不一致时,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能片面强调“不折不扣”,压着部门办,也不能违背领导意图,走所谓“群众路线”;而应当把领导的指示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搞好“微调”,从而既保证领导意图的落实,又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开展工作。如果领导决策与客观实际出人较大,可将实际情况和部门建议及时向领导反馈,以便调整决策。又比如,当部门与部门在工作中发生矛盾需要综合部门协调沟通时,综合部门应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从中找出“共同点”,并以“参谋”的姿态出现,提出容易被双方接受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逐步取得共识,各自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是讲求时效的原则。对一级领导机关来说,调整矛盾、理顺关系,归根到底是个工作协调问题。而任何一项工作的协调,都是有时间要求的,过了一定的时间,协调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时效原则是协调的“生命”,不讲时效的协调,必然会误事,给工作带来损失。把握时效,一要注意时间要求。上级领导和机关的通知、指示等要通过机关向下传达,下级部队、机关的请示、报告 等要通过机关向领导呈送,平时领导交办的工作也比较多,而且很多工作时间紧迫,有的需要当天办完,有时一项工作还未办完,另一项工作又接踵而来。因此,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讲效率,向前赶。当领导委授一项任务时,要迅速展开工作,及时搞好有关协调,切忌慢慢来,特别是一些“火上房”的工作,靠“慢功出细活”是不行的。二要讲求成功率。准确地吃透上情,全面地摸透下情,恰当地运用协调技巧,是提高协调成功率的关键。机关各部门特别是综合部门在协调中,要着力在以上两个方面以及它们的“结合”上下功夫,以保证协调一件事,成功一件事,避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
四是积极主动的原则。协调中的最佳结合,应该是负主要责任的同志“以我为主”,相关人员主动配合,必须有两个积极性、两个主动性。要做到这一条,首要的是明确哪些事情应该“以我为主”,哪些事情应该主动配合,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准自己在协调工作中的具体位置。比如,有些例会的协调,按照惯例由首长的秘书为主负责,其他部门配合;文电的协调,以在家主持工作首长的秘书和分管首长的秘书为主,其他部门配合。工作活动的协调,分工不很明确的,由首长的秘书为主协调;分工明确的,分管业务部门协调;各项业务工作的协调,则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精神办理。机关干部,就是要有一种主动精神,该站的位置要站上去,该为主的时候要“主”起来,该做的工作要做到位、做到底。当然,其他有关同志也要有一种主动配合的精神,需要了解而又不够明确的事情要主动问一问,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时要主动补到位。多用心、多动脑,对搞好协调来说是一条永远都不会贬值的黄金准则。要用心想事、用心揽事、用心干事,有事想在前,没事常思有事。比如,当领导确定召开一个会议时,就要想一想其他领导是否都知道,要不要报告一下;当组织一个活动时,就要主动想想有没有疏漏的环节;当一份重要文电传达到一个层次后,就要同时想到其他有关人员要不要传达、怎么传达。记得陈云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各级机关都要有几个善于“踱方步”的人。就是说,要站到一定的层次上更加全面、更加周密地思考问题。工作协调中“踱方步”的人多了,主动想问题的人多了,善于给别人提醒的人多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协调的空白点,减少协调工作的失误。
五是严谨细致的原则。有些“老机关”讲过,搞机关工作能做到不误事、不漏事、不受批评就很不容易。初听起来,这句话的标准有些低,但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标准并不低。“不误事”,就是要反应快、行动快、雷厉风行、干净利落,当天的事当天办,事不过夜、案不积卷。“不漏事”,就是要讲究实 效、讲究准确,该传达的要到位,该请示的不漏项,该督办的要落实,各个工作环节都能做到“四腿落地”。可以说,严谨细致、讲究时效是协调工作的生命。根据一些“老机关”的经验,在严谨细致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抓大不忘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讲过:伟大是注意小节的积累。这句话是他在回忆周恩来总理的感人事迹时讲的。他说:在我们到北京的第三天晚上,看体操和乒乓球表演。天已开始下起雪来,而按计划次日要去游览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儿,我以为他去洗漱室了。随后才发现他是亲自去落实清扫去长城的道路的工作。第二天道路就干净如常了。由此尼克松评价说:周恩来具有一种既注意细节又不陷入繁琐的罕见才能!抓大与抓小有时是很难统一的,但对机关来说则必须统一起来。要想宏观,大事不能糊涂;又要抓具体,小事不能马虎。协调工作无小事,小事办好了是小事,小事办不好就是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小事的效应决不是小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会议开得很顺利,就因为有个首长的文件送不到位,惹来很大的麻烦;一个材料写得很好,就因为出现几个错别字,好像一顿美餐吃了个苍蝇似的。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小节。越是领导关注不到的部位,越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做好拾遗补缺的工作。特别是对有些可能影响全局的小环节、小细节、小事情、小部位,要格外重视、格外严谨、格外细致,该亲自看的要到现场,该直接找到本人的不能通过“二传手”,一丝一毫都不能大意。二要主动不盲动。协调工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的,要真正把被动变为主动,很重要的是注意把住“不盲动”这一关。如果因为盲动出了差错,回过头来再纠正,那才是真正的被动。工作再忙,事情再急,机关人员都应有一个冷静的头脑,沉着应付,防止忙中出错;办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把内容、时限、质量要求这些基本要素弄清楚,然后再研究落实办法。有些办法在研究中感到没有把握,还应该请示一下领导;提出的方案要反复同有关部门商量,所用数据要反复核对。只有这样,所提意见才能在领导那里打得住。避免了盲动,主动也就在其中了。三要到位不越位。工作不到位是失职,越位则越规。尽管协调工作的具体程序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越位的界限有时也不好把握,但无论如何,不能做超越职权范围的事,不能违背工作程序,不能多头请示报告工作。从这些年的实际看,机关部门协调工作的程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需要自下而上请示报告的,要严格按程序和分工,逐级请示报告;另一种是可以直接向首长请示汇报的,向领导报告前后,要及时与本部门的直接领导通通气;还有一种是特急特办的,而直接领导又不在位,又确实等不得,可以简化程序,边办理边报告,或办理后再向领导报告。我们 不要把按程序办事看作是“麻烦”、“负担”,而要当作协调的一个必经阶段、确保协调工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自觉按程序搞好协调。
四、协调的方式
机关提高协调效率和质量,应弹好协调“四部曲”。一是预想协调。对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工作,从上级指示要求、本级机关工作内容到部队工作动态,从部队建设实际需要到机关各业务部门要做的工作,以及领导当前关注的问题、思路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和思索,从中预测出下一步工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我们可能要做哪些协调工作,以增强协调的预见性。二是前置协调。根据预想协调所掌握的情况,提前与有关部门打招呼,使之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个思想准备,或提早进入“状态”。这一做法对一些上级有明确的指示和一些规律性的工作较为奏效,但要注意适度,提前量不宜过大。三是主动协调。要积极“参政”、“议政”。每当一项大的任务下达之前,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应主动向领导进谏,领导确认后,迅速实施协调。对上级临时下达的任务、下级临时反映的情况,在一时很难明确该由那个部门承办的情况下,也应主动协调,以免各部门相互推委,使工作挂在空挡上。对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要有意识地揽、截、管,力争在部门之间解决,避免“协调升级”。要正确处理协调与参与的关系,该牵头的牵头,该动手的动手,该动嘴的动嘴,以良好的形象和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协调各方完成上级布置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四是跟踪协调。对贯彻领导决策、落实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矛盾、问题以及不协调现象,要进行跟进“调度”,一次不成,反复协调,以保证遂行任务的道路通畅,参与人员精力集中。
科学有效的协调方式是顺利进行协调的保证。由于协调是一项宽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协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采取何种协调方式得当,这是由协调范围的大小、工作任务的性质以及缓急程度所决定的。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协调。
一是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整个协调工作的主线,任何协调无不以信息为依据,又通过信息的沟通,达到认识和行动的一致。信息沟通就是互通情报。机关各业务部门要通过电话、传阅件等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了解和收集所属部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动态及短期内的工作安排,为领导恰当地安排近期的工作和调整各部门间的工作矛盾提供依据;综合部门及时传达和通报领导的指示和各部门的工作进程,使各部门了解整个机关工作的全局,明确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与全局是否协调,并以领导指示和各部门工作情况为导向,调整和确定自己 的行为。这种互通情报式的沟通协调,及时灵活,简便易行,有利于各部门的自行协调。
二是计划统筹。这是机关常用的一种协调方式。通常由首长办公会或各部门联合办公会研究确定,一般每月一次。各业务部门根据或半年工作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前的具体工作情况,提出月工作打算。尔后,由办公会共同研究,调整矛盾,作出统筹安排。综合部门根据会议确定的事项,制定协调计划,并协调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分头组织实施。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预测精度高、变动幅度小、时间要求不太急的工作,对变化因素多、调整幅度大、时间要求急的工作不太适宜。
三是随机商定。这是根据各部门工作需要随时进行协调的一种方式,通常采取与需协调部门当面协商确定,或通过碰头协调会的方法进行。这种方式一般是在上级指令时限短或部门在落实指示和大的工作任务中出现新的情况,需及时调整预定计划的情况下使用的。协调时,可由领导牵头,也可由综合部门出面协调,事后向领导报告。这种协调方式便于应急,协调速度快,效率高;但协调者必须了解上级和领导总的意图,以免协调走样。
五、协调的艺术
机关干部搞协调,不仅要有积极主动、敢于负责的精神,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讲究协调的艺术。
一要重视人缘交际。协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良好的人缘交际,是顺利实施协调的必要条件。大凡协调成功者多是人缘交际好,或得到人们的好评,或受到信任和尊重,或被人谅解和理解的。有了好的人缘交际,就可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和相容的心理,协调起来就顺利得多。所谓“人熟好办事”,其要义就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要获得好的人缘交际,一靠好品德,宽厚待人。人际关系中有一条规律: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给人友谊,才能得到友谊。二靠善交际,广交朋友。交际艺术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往来应酬的一种艺术,它和协调艺术是相互联系、彼此相通的。协调者只要平时在这两方面多下点功夫,多投些“资”,就能为工作协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就能取得迈向协调成功之路的“通行证”。
二要注重捕捉时机。这一条对搞好上、下协调都很重要。比如对上,一个时期领导正在思考某一重要问题或某项重要工作该如何办理时,这时你去向领导表示或磋商,提出符合领导意图的协调意见和建议,就容易被领导吸收或确 认。当然,这需要摸准领导的底,敏锐地捕捉时机。再一点,就是领导情绪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协调的最佳时机。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最好说话,协调很可能事半功倍。一般说来,领导工作繁忙、心情烦躁时,不宜去“迎风”协调;即使必须去协调,也要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多谈些领导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问题,取得共鸣后,因势利导,切人“正题”。对下的捕捉时机,主要是“借东风”,顺水推舟。比如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而遇到困难时,这时正好上级开了一个会,有了明确的指示;或下发了文件,有了具体的规定;或某个领导人对这个问题或相似情形作了批示——假如这些有利于问题的协调解决,就不要放过这个机遇。
三要善于软化矛盾。协调工作是机关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协调的事情办多了,有顺畅的时候,也必然有碰钉子的时候,况且协调面对的就是大量的矛盾和分歧,解决起来不可能事事都顺利。协调工作碰钉子时,要注意做好软化、消除的工作,切不可硬碰硬,硬碰硬就容易把事情办砸。协调所碰的钉子往往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协调领导与领导。比如,某一领导直接交办一件重要事宜,由于事前通气不够,可能其他领导不同意办或意见不一致,这时处于“夹缝”中的协调者,如果不注意沟通或沟通不成,办或不办都可能会出现“两头不落好”的情况。若某一领导不了解“内情”就此事提出批评甚至发脾气时,协调者不能因“受冤”而轻易动怒、甩手,更不能将其他领导的不同意见和盘托出予以辩解,而必须沉着冷静,有大度容忍的胸怀,主动承担责任,以缓和气氛。事后,再作说明,再行协调。二是协调领导与部门。由于领导与部门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加之个人的素养不同,因而在工作上的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有关部门的同志在协调这类问题时,应着力做好弥合、劝说的工作,扩大其共同点,缩小其分歧点。来回传话,既不能“失真”,也不能“逼真”,凡有利于协调的话就说,不利于协调的话就不能说。不要把领导的批评话、部门的牢骚话一古脑儿兜出来,传给对方,更不能幸灾乐祸胡掺和,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如果领导和部门各持己见,一时协调不通而又必须协调时,那就应当将情况真实地报告其他领导,请其他领导出面协调。三是协调部门与部门。综合部门受理协调任务,如果其他部门不配合,应采取说理的办法消除误解,取得共识;如果一时不听协调,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放一放,待其冷静后,再伺机与有关部门协调;如果分歧较大协调不通,可报告领导处理。报告领导,要客观公正地说清情况,不要乱发议论,防止 打“小报告”。
四要讲究语言艺术。协调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语言是重要条件。“协调四方人,全凭一张嘴”。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可以办成一件大事,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可能把一件大事办糟。因此,秘书部门搞协调,必须努力“吊嗓子”、“练唱功”,学会说话。首先,要用词准确,表述清楚,要用上级的指示、领导的意图来规范自己的语言,约束自己的语言,不能“散讲”,更不能当“歪嘴和尚”,走腔跑调。其次,说话要注意情趣,有感染力、说服力,让人感到亲切,愿意听;千万不要讲噎人的话,讲噎人的话,搞协调注定要失败,“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再次,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把握好语言的分寸。对平行机关部门的协调,其语言基调是互敬,是磋商,但又不要放弃大原则;对领导的协调,其语言基调则多用请示、探询的口气。总之,语言是一门大学问,如何运用得当,关键靠协调者在实践中去用心体会、把握,“临场发挥”。
第五篇:协调工作
濮阳市城区至井下工业园区公路实施细则 第十章 监理协调工作 第十章 监理协调工作
10.1 一般要求
10.1.1 组织协调与业主签订合同关系的参与本驻地办建设的各单位的配合关系,协助业主处理有关问题,并督促总承包商协调各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
10.1.2 组织进度之间的协调、进度与质量的协调,签证的协调与合同争议的协调。
10.1.3 协助业主处理各种与本驻地办工程项目有关的纠纷事宜。10.2 组织协调的工作任务
10.2.1 协助业主完成征地、拆迁的剩余工作量; 10.2.2 协助业主及时送达承包商各种指令;
10.2.3 协助承包商办理临时用地、接电、接水、通迅、交通维护等手续; 10.2.4 协助承包商解决因施工引起的民事、刑事纠纷; 10.2.5 协助承包商做好水文及环境调查,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10.2.6 协助承包商与设计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以及时处理设计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期延误;
10.2.7 协助承包商做好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文物、古迹以及具有地质研究或考古价值的遗迹、化石、钱币或物品的保护工作;
10.2.8 协调承包商之间的关系,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10.2.9 协调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确保本合同段工程顺利完工。10.3 总监理工程师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的内容: 10.3.1 对内部关系的组织协调: 10.3.1.1、监理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
工程项目监理组织系统是由人组成的工作体系,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驻地监理工程师应首先抓好人际关系的协调,激励监理组织成员。
①在人员安排上量才录用。②在工作委任上职责分明。③在成绩评价上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