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6: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第一篇: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

2005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成效进一步显 现,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抑制,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各种价格指数平稳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加。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 整。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增长和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流动性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下调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适时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 利率上限,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规则。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四是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宏观调控意图,引 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优化信贷结构;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五是推动金融市场快速健 康发展,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推出债券远期交易等。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继续改进外汇管理。

200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基本适度,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基础货币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7109.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10.4亿美元。

总体看,下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但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察和研究。

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 信贷稳定增长,注重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一是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 策;三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信贷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作用;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五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六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目录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14)

一、货币总量增长适度(14)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14)

三、金融机构贷款稳定增加(15)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17)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所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17)

六、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18)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18)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19)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19)

三、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19)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19)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努力维护金融稳定(20)

六、继续改进外汇管理(20)

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20)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23)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23)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27)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29)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2005年展望(29)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31)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39)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39)

二、2005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40)专栏

专栏1:如何看待当前货币信贷形势(15)专栏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1)专栏3:短期融资券(27)专栏4:债券远期交易(28)专栏5:扩大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31)专栏6:工业企业效益分析(34)表

表1:2005年6月末货币供应量及其构成(14)表2:2005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17)表3:2005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18)表4:2005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23)表5:200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24)表6:2005年6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26)图

图1:1998年以来贷款增速与货币增速的比较(16)图2: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25)图3:1989年以来最终消费增长速度(32)图4: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33)图5:1999年以来39个工业行业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走势(35)图6:2005年二季度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平均价格及指数(38)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 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基本适度,金融运行平稳。

一、货币总量增长适度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个百分点,延续了自3月以来稳中回升的态势,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基本相适应。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3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上半年现金累计净回笼620亿元,同比少回笼108亿元。

表1:2005年6月末货币供应量及其构成 单位:万亿元 余额余额比同期增长% 货币和准货币(M2)27.615.7 货币(M1)9.911.3 流通中现金(M0)2.19.6 活期存款7.811.7 准货币17.718.3 定期存款2.924.9 储蓄存款13.216.3 其他存款1.523.9 注:货币和准货币(M2)含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比年初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4948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2.59万亿元,同比多增4237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53亿美元,同比增长9.4%,比年初增加105.1亿美元,同比多增85.9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年初增加5489亿元,同比少增84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比年初增加1.28万亿元,同比多增2618亿元,其中主要是定期存款多增。上 半年财政存款增加3817亿元,同比多增1297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稳定增加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年初增加1.59万亿元,同比多增27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年初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贷款新增额为历史第二高水平,仅低于2003年同期;外汇贷款余额14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比年初增加162.2亿美元,同比多增4亿美元。从投向看,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流动资金贷款比例有所提高,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上半年,人民币中长期贷 款增加6455亿元,同比少增85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7962亿元,同比多增128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为5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个百分点。

分机构看,人民币贷款除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统计口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 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同比少增外,其他金融机构均同比多增。上半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5103亿元,同比少增1584亿元;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口径,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 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口径,农村合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 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从2005年起开始收集农村合作银行数据。分别增加1718亿元、3194亿元、896亿元和291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831亿元、529亿元、47亿元、324亿元;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95亿元,同比多增140亿元。

专栏1:如何看待当前货币信贷形势

2005年以来,中央银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 操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增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6月末,M2同比增长15.7%,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人民币贷 款余额同比增长13.3%,比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低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速比M2增速低4.4个百分点。M2、M1和贷款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增速 不完全相同。对上述现象,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

1998年以来我国贷款增速与货币增速的比 较图显示,除了2002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份投资出现过热的时期,贷款增速一般都小于或基本等于M2增速。2004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速逐步减缓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基本上是合理的。从企业层面看,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节奏由快趋稳,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减少了投入和产出,导致了 企业有效资金需求增长放缓。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渠道多样化,票据结算、企业集团内部融资、企业直接债务工具、境内外股票发行、境外借款、出口退税、民间融 资等形成了对部分贷款的替代,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赖。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增加2082亿元,企业累计发行债券(含短期融 资券筹资)303亿元,境内外股票筹资约900亿元,也直接替代了等额的贷款。从银行层面看,一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使银行内控机制加强,银行贷款行为更加理性。上半年,四 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5103亿元,同比少增1584亿元。二是监管部门风险监管力度加大。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以及银监会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强,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 经营具有积极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1:1998年以来贷款增速与货币增速的比较

对于狭义货币M1增速低于广义货币M2增速要正确认识,M1增幅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企业支付能力的下降。在我国现阶段,企业活期存款被计入M1,在M1的活期存款中占比约为80%左右;M1的活期存款还包括机关、团体、部 队、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农村存款和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这些存款占比约为20%左右。企业定期存款作为准货币的一 部分,被计入M2。2005年6月末,企业活期与定期存款合计约9万亿,增长13.8%,表明企业总体支付能力正常;其中 定期存款占比为33%,同比增长24.9%;活期存款占比为67%,同比增长9.1%。企业在存款期限的选择上更加偏好定期,与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0月份调高定期存款利率,企业从财务 核算角度考虑,将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有关;同时,随着票据融资的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增加使归属于企业定期存款的承兑保证金多增,也促使企业更 多地考虑选择定期存款。

总的来看,在现阶段我国货币信贷环境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要求基本相适应。下一阶段,有必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意 预调和微调,维护总量平衡;同时,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结构优化,防止出现大的波动。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比年初下降1493亿元。外汇大量流入造成外汇占款大 幅度上升,是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72%,比上年同期低0.03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26%,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71%,农村信用社为4.70%。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满足了贷款合理增长的需要。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所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所上升。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46%,1年期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分别为基准利率的1.34和1.07倍,分别比上季提高0.48和0.14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 机构2005年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200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18.72%,比上季下降3.18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 为21.96%,比上季下降4.94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9.32%,比上季上升8.12个百分点。

表2:2005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合计[0.9,1.0)1.0上浮水平

小计(1,1.3](1.3,1.5](1.5,1.2]2.0以上 合计10018.7221.9659.3224.9815.7714.564.0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030.5529.4939.9635.603.67〖〗0.560.13 股份制商业银行10030.1437.4932.3731.031.080.240.02 区域性商业银行10020.5121.7057.7940.369.996.530.92 城乡信用社1001.023.1295.8612.7736.2336.6110.25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降低,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2%,比上季下降0.17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34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比上季下降0.11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商业银行1年期美元大额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加权平均利率为3.74%,比年初上升1.47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为4.57%,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5%,分别比年初上升1.14和0.87个百分点。

表3:2005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一、大额存款:

3个月以内1.79641.55612.31592.47762.97172.3956 3—6个月2.11022.24902.53532.93512.7800〖〗3.3701 6—12个月2.44502.24192.65273.30832.3960〖〗3.4914 一年2.30392.36943.30222.74713.5035〖〗3.7372

二、贷款:

一年(固定)3.53663.77204.23934.06644.53674.5664 一年(按月浮动)3.33153.67713.74624.07244.15754.2477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上半年,金融机构资金比较充裕,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6月,7天期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57%和1.1%,比上月分别回落了0.07和0.04个百分点

。境内短期利率低于境外利率,利差明显扩大,有利于减少投机资本流入。

六、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

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464亿美元,资本流入增加较快。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7109.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1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36.5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765元人民币/美元,与上年末持平。

2005年一季度,我国外债总规模继续上 升,但增速有所减缓,外债流量仍保持增长势头,短期外债占比略有上升。截至2005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2334.0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48.13亿美元,上升2.11%。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255.33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78%,比上年末增加12.46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1078.76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22%,比上年末增加35.67亿美元。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同时推动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稳步推进金融 企业改革,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取得明显成效。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05年以来,在外汇占款持续大量增加的 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继续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予以对冲,并综合考虑财政库款、现金、债券发行与兑付等影响流动性的其他因素,合理安排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期 限结构和发行规模,同时灵活开展正回购操作,有效控制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过快增长和过度波动。总体来看,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合理增长和 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流动性环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波动幅度较前两年同期明显减缓,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 了条件。

上半年,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7616亿元,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0000亿元,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 货币2384亿元。期间,共发行68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13580亿元,其中1年期5510亿元,3个月期3580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16630亿元,比年初增加6888亿元;正回购余额为700亿元。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一是3月17日将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以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 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二是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上升的情况,5月20日和7月22日两次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 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其中,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上限分别提高0.25个和0.5个百分点至1.625%,一年期港币存款利率上限分别提 高0.1875个和0.5个百分点至1.5%。上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有利于协调本、外币利率关系,稳定境内外币存款,减轻人民币结汇压力。三是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规 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为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业务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从调控需求入手,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从3月17日起,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 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 付款比例可由20%提高到30%。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纳入正常贷款利率管理,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定价机制。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达宏观调控意图,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 业变化,优化信贷结构。

一是配合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在春耕旺季及时调剂支农再贷款限额,目前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村信用社共安排 支农再贷款1175亿元,支持农信社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继续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健康发展,建设和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 市场,正确引导民间融资。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三是继续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 配合,贯彻“扶优限劣”原则,通过“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的制度创新,努力推动创建信用社区试点,支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五是积极引导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及时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领域的风险。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努力维护金融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总结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 改革和财务重组工作。4月22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中国工商银行资本金,使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 革试点工作也在继续推进之中。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 员会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严格审查考核,完成了六期对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专项票据发行工作,共计对22个省(区、市)1468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985亿元,占全国选择专项票据资金支持 方式县(市)的个数和额度的比例分别为60%和59%;同时,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借款1.2亿元。所发行的专项票据中,811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74亿元用于置换历年亏损挂账。随着农 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及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考虑专项票据置换因素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下降到17.5%,与改革前相比降幅达到19.4个百分点。

六、继续改进外汇管理

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一是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革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扩大全额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 入的企业范围,将境内机构超限额结汇期限延长至90天。二是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扩大到全 国。三是稳步推进证券项下资本项目开放。继续落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末,累计批准2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40亿美元投资额度。支持境内保险机构 进行境外证券投资,批准平安保险17.5亿美元境外投资额度。四是加强对资金流入和结汇的引导。

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 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 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2005年7月21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是指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初始时刻就作一调整,调整水平为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 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专栏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 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1993年以来,我国从多方面为汇率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并进行改革方案的研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国务院也确定了先 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同时逐步放宽外汇管制,推进外汇市场建设,然后再进行汇率改革的次序。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推进,在 此背景下,国务院成立了专门小组,研究制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2005年以来,我国外汇管制逐步放宽,外 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金融领域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平稳,美 元利率稳步上升。所有这些都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月21日,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的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改革终于顺利出台。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则和内容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主动性,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率改革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 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渐进性是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的渐进性,而不是指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渐进性。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 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 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 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 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这个幅 度基本上趋近于实现商品和服务项目大体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不再盯住任何一种单一货币,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汇率进行调节。国际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相互 变动,客观上减少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随着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外汇供求关系进一步理顺,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国际 收支会趋于基本平衡,为人民币汇率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对我国宏观经济、企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总体上是有利的。从宏观经济层面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以美元计 价的我国GDP、人均GDP相应上升,我国人民持有的财富相应升值。汇率提高,有利于扩大进口和适当减少出口,可以改变我国当前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情 况,从而逐步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对冲操作的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 和有效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实现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优化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对企业的影响分不同情况有所不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原材料、原器件是有利的。在当前 国际石油、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企业进口成本。对出口企业以及生产国外同类产品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短 期内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

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看,适当上调人民币汇率水平,进口消费品价格降低,国内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将会有所增强,境外旅游会比 以前便宜,总体上会提高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也会对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行业和企业产生调整的压力。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 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开展技术改造的方式来挖掘潜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 汇率变动的能力。银行部门要学会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5年上半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债券发行情况良好,市场交易较为活跃,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贷款、股票、企业债融资比重上升,国债融资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本外币合计)、股票(境内外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含短期融资券)四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18089亿元,同比少融资783亿元,下降4.1%,其中贷款融资同比增加273亿元,同比增长1.7%;国债同比少融资1324亿元。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 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为87.8∶5.0∶5.5∶1.7。表4:2005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融资量(亿元人民币)比重(%)2005年上半年2004年上半年2005年上半年2004年 上半年

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00.0100.0贷款***7.882.7 股票9088585.04.5 国债99623205.512.3 企业债303851.70.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足,市场利率平稳下行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6.89万亿元,同比增加2.18万亿元,日均成交5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6%。质押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6.8万亿元,同比增加2.1万亿元;买断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897亿元。交易所国债回购累计成交1.39万亿元,同比下降38.3%。上半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 成交6373亿元,同比减少1781亿元,日均成交5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3%。成交主要集中在7天和隔夜两个短期品种上,市场份额分别为70.4%和15.8%。

银行间市场利率总体呈下行走势。1月,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91%和2.07%;2月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较大的 影响,分别升至2.05%和2.31%;

3月受节后资金回流和央行下调超额存 款准备金利率影响,回落至1.7%和1.98%。此后,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下滑,6月末,分别跌至1.10%和1.46%。

从资金净融出、融入情况看,回购市场(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是最大的净融出部门,上半年净融出资金3.92万亿元,同比增加15416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包 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外 资金融机构是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融入资金18658亿元、18812亿元、175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71亿元、10942亿元和1702亿元。

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上半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分别净融出资金1789亿元和2064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同比 多融出297亿元,国有独资银行同比少融出958亿元。

其他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净融入资金3195亿元、659亿元,其中证券公司净融入资金量最 多。其他金融机构净拆入资金同比减少1164亿元,净拆入资金占比82.9%,同比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外资金融机构净拆入资金同比增加504亿元,净拆入资金占比上升至17.1%,同比上升了13.7个百分点。

表5:200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 表

单位:亿元

2005年上半年2004年上半年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789-2747 其他商业银行-2064-1767 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31954359 其中:证券公司21923999 外资金融机构659155 注: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月报》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债券指数持续上升

上半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38万亿元,同比增加1.16万亿元,日均成交195亿元,同比增长97.8%;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378亿元,同比减少118亿元。

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债券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相应下降。银行间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04.02点上升至6月末的109.88点,上涨5.6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95.69点上升至6月末的105.35点,上涨10.10%。

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随着债券行情的上涨总体呈平稳下移趋势。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后,市场流动性充足,债券市场价格上涨 较大,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普遍下降导致收益率曲线持续整体下移;比较而言,期限较长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下降幅度更大,导致收益率曲线略显平坦化。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图2: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上半年,国债发行3165亿元,同比减少696亿元,下降18%,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120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发行1007亿元;记账式国债发行196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311亿元;政策金融债(不含政策性银行次级债)累计发行1900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企业债(含 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218亿元。

凭证式国债发行利率同比上升。上半年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凭证式1期国债利率分别为3.37%和3.81%,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0.85个百分点和0.98个百分点。记账式国债发行利率同比 下降。上半年发行的记账式国债第3期5年期和第5期7年期债券利率分别为3.30%和3.37%,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2和1.52个百分点。

(三)票据市场稳步发展

截至6月末,商业汇票累计签发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0%;累计贴现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6%;累计再贴现21.5亿元,同比下降150亿元。商业汇票余额为1.69万亿元,同比增长25%;贴现余额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再贴现余额12.55亿元,同比下降62亿元。

票据市场在规范中进一步平稳发展。200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随着票据融资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 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票据融资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之一。2005年上半年,新增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 中所占比重达17%,同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二是票据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集中管理加强。票据业务由于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成为各商业银行大力开发的业务类 别,各商业银行通过系统内票据业务专营方式加强对票据业务的集约化经营和集中管理。三是票据市场交易主体职能进一步分化,承兑环节主要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等 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贴现环节主要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四是票据市场利率日益成为传导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重要载体。五是再贴现余额逐 月下降,再贴现工具基本淡出票据市场。

(四)股票市场筹资额略有上升

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43万亿元,同比下降1.17万亿元;日均成交123亿元,同比下降45.1%。其中A股累计成交1.39万亿元,同比下降1.17万亿元;日均成交120亿元,同比下降45.6%。

上证综指在2月份最高升至1329点后,一路下滑,最低降至6月份的998点,6月末收于1081点,比上年末下降14.65%;深证成指在3月份最高升至3481点后,一路下滑,最低降至6月份的2591点,6月末收于2760点,比上年末下降10%。

上半年,股票市场累计融资908亿元,同比多融资50亿元,上升5.8%。企业在海外融资增加,企业发行H股筹资68.79亿美元,同比多融资12.99亿美元,增长23.3%,占筹资总额的62.7%;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339亿元,同比增长1.2%,占筹资总额的37.3%。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较快。上半年新增证券投资基金30只,二季度末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44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1%;总资产净值39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4%。

(五)保险业继续蓬勃发展,资产结构变化明显

上半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09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财产险收入678亿元,同比增长15.6%。上半年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539亿元,同比增长12.9%。保险公司总资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态势,6月末达13633亿元,同比增长26.2%。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资金运用上,投资比重上升,银行存款比重下降。6月末,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重37.2%,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比重24%,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6.5%,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6:2005年6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余额(亿元人民币)占资产总额比重(%)2005年上半年2004年上半年2005年上半年2004年 上半年

资产总额1363310806 其中:银行存款5065519437.248.1 投资7165453852.642.0 国债3270180524.016.7 证券投资基金8856926.56.4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月报》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

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继续显著增加。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1461亿美元,同比增长84.2%;其中,美元品种成交1429亿美元,同比增长84.9%。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八种“货 币对”即期外币交易。截至6月末,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美元20.67亿美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市场金融债券发行

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发行主体不断增加,银行间市场金融债券发行方面需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管理规定。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 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自6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的 申请与核准,发行,登记、托管与兑付,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金融债券发行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拓宽金融机构直接 融资渠道,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二)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短期融资 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等两个配套文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 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上述办法和规程规范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交易,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截至6月末,6家企业成功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8只,共129亿元。

专栏3:短期融资券

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5月23日发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等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 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是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对拓宽企业直接 融资渠道、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维护金融整体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短期融资券管理规则体系的框架设计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原则。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弱化行政干预,强化市场约束;在发行方式上,采用代 销、包销、招标等市场化发行方式,发行利率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在市场发展进程方面,坚持市场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注意循序渐进;在风险防范方面,坚持强 化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约束手段,投资人自主判断、自行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

5月26日,华能国际、振华港机、国航股 份、五矿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5家企业成功发行了7只短期融资券,总面额共109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分别担任了7只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商。7只短期融资券分布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四个期限品种。发行短期融资券支 持了优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支持了相关行业优势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7月7日,中国联通发行100亿短期融资券获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同日,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机构扩大到符合要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短期融资券市场正在快速健康发展。

(三)债券远期交易顺利推出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风险进一步显现,债券价格波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间 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自6月15日起施行,我国债券市场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正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规避 风险的工具,对促进现货市场发展、完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债券远期交易推出后交易顺畅、市场运行平稳,截止6月30日,共有15家机构参与了远期交易,共成交23笔,累计成交总额14亿元。

专栏4:债券远期交易

债券远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和数量买卖标的债券的行为。作为最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具有规 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等功能。2005年6月15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开始生效,标志着债券远期交易正式在我国债券市场推出。

作为我国正式推出的第一个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可以进行双向操作,债券远期交易 使投资者在市场不同方向走势下盈利成为可能,丰富了投资者资产管理策略,有助于促进现货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其次,债券远期交易为投资者规避风险提供了 操作工具,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债券远期交易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交易工具一起,成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工 具,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选择,同时,通过活跃现券交易、完善市场价格功能,提高了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准确度。第四,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为其他 金融衍生工具,尤其是场外市场衍生工具,如利率远期协议、利率互换等的推出积累经验,为加快债券市场创新步伐和完善产品序列奠定了基础。

远期交易制度安排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市场管理办法,对远期交易的制度框架、基本交易流程、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要 求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二是负责交易和结算的中介机构分别制定交易和结算规则,细化、落实管理办法要求;三是市场参与者共同拟定并签署《债券远期交易主协 议》,以多边协议的形式对违约情形及违约处理等做出具体约定,作为行业自理文本规范市场行为。四是市场参与者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自身市场分析、风险识 别和防范能力。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上,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借鉴了发达市场经验,并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既考虑了业务开展初期风险防范的需要,也考虑到市场 长远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参与主体方面,为了满足各类参与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同时避免因参与者过于趋同而导致的远期交易流动性的不足,未对参 与者范围进行限制,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机构投资者均可参与;在产品要素方面,为了防范风险、保证市场规范运行,对交易期限、标的券种范围、交易额度和交割 方式等内容作了一定限制;在合同形式和交易方式上,要求参与者进行远期交易必须先签订远期交易主协议,主协议和成交合同(及补充合同)构成远期交易的完整 合同,所有债券远期交易都须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交易系统进行;在交易保障机制方面,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保证金(券)数量及保管方式均由交易双方自 行协商确定。

(四)开办外币买卖业务

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开办外币买 卖业务。首期推出八种“货币对”即期交易,包括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 元对日元。该项业务的推出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丰富交易品种,活跃市场交易,扩大交易规模;有助于缓解国内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自身风险评 级和规模限制难于在国际外汇市场直接参与外汇交易的状况,建立联接国际金融市场的通道;有助于积累外汇交易方面的经验,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五)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经国务院批准,4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市场稳 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布有序”的操作原则逐步展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目前,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第二 阶段已经铺开。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解决制约股市发展的制度问题,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对股票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六)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

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险业监督 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保险外汇资金投资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以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调整投 资组合,逐步提高收益。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2005年展望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美 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就业状况继续改善。欧元区经济继续改善。日本经济持续复苏,但尚未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总 体保持强劲的增长。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石油价格高企等不确定因素仍是近期的主要风险。由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同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差 别,石油价格高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不良影响超过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4月预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较2004年减缓0.8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季度,美国季节调整后的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8%,二季度继续以较强劲的态势增长,GDP环比折年率预估值为3.4%。就业状况持续改善,上半年各月失 业率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6月份5.0%的失业率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二季度各月未经季节调整的同比CPI分别为3.5%、2.8%和2.5%,平均为2.9%,低于一季度0.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5月份,由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美 国的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从4月份的569亿美元缩小到553亿美元。

欧元区经济继续改善。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3%,与上年同期持平。5月份以来,失业率略有下降,5月份和6月份均为8.7%,比前四个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上半年,综合消费价格指 数(HICP)月均同比上涨在1.9%-2.1%之间徘徊,其中二季度各月分别为2.1%、1.9%和2.1%,平均为2%,与一季度持平。欧央行预计,受石 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未来几个月HICP可能会在现有水平上波动并继续高于2%,但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区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增强。

日本经济持续复苏。一季度,GDP季度环比增长1.2%,折合年率增长4.9%。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好转,6月份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为4.2%,低于1、2月份的4.5%和4.7%,处于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二季度各月同比CPI分别为0.0%、0.2%和-0.5%,平均为-0.1%,高于一季度0.1个百分点。

亚洲和拉丁美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前景依然看好,但通货膨胀压力加剧是拉美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国际金融市场

2005年以来,美元总体呈升值态势。6月30日,1美元兑1.21欧元、110.8日元,美元对欧元和日元较2004年末分别升值12%和8%。

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所下降。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在经济复苏、通 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纷纷调高了短期利率。与此同时,长期利率不升反降。过去一年中,联邦基金利率上调了225个基点,而10年期美国财政债券收益率下降了约80个基点,除日本外其他七国集团成员 国长期利率都不同程度下滑。二季度,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均持续下降,6月30日,美国、欧元区和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4.00%、3.25%和1.24%,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73、1.19和0.53个百分点。

上半年,美国股市下滑,欧元区股市总体上扬。6月30日收盘时,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和纳斯达克指数较年初分别下跌2.5%和3.9%,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则分别上涨6.7%、8.1%和3.1%。

(三)主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于2005年2月2日、3月22日、5月3日和6月30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现已达到3.25%,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已九次加息。欧央行、日本银 行和英格兰银行均维持原货币政策不变。欧央行理事会继续维持2003年6月的利率水平至今不变,即存款便利、主要再融 资利率和贷款便利的利率分别为1%、2%和3%。日本银行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往来账户目标余额上限继续保持在35万亿日元的水平上,以确保流动性充 足。英格兰银行在2004年四次上调回购利率后,目前维持4.75%的利率不变。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5年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成效进一步显 现,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抑制,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各种价格指数平稳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加。但经 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资源、能源约束的矛盾突出等老问题,同时还出现了部分行业利润下降、进口放缓、贸易摩擦升级等新问题。上半年,GDP增长9.5%,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2.3%,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3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了464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投资需求保持平稳、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居民收入和消费较快增长。200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4元,同比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0.8和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比上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 额1.99万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0.97万亿元,增长11.1%。

专栏5:扩大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下降的倾向。2005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了464亿美元。2004年我国资本形成率为43.9%,最终消费率为53.6%。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平均 最终消费率在79%左右,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最终消费率在60%左右。

消费是最终需求,消费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一定阶段鼓励、扩 大出口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过多依靠出口会加大经济受外部因素制约的程度,加大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同时,贸易顺差过大还会引发贸易摩擦升级;此 外,一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使得国内原材料、能源更趋紧缺,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从投资和消费关系看,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和 投资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可能形成比较普遍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盲目建设的现象,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金融运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水平稳定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稳步下降,交通通信 支出占比逐渐上升,但目前仍存在最终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农村消费增速长期偏低等。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1989年以来最终消费增长速度

一般而言,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预期未来收入、实际利率、净资产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消费率偏低一方面与 我国人民长期形成的勤俭节约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预期未来医疗、子女教育、养老费用支出较大、对未来收入预 期不确定等因素相关,农村居民消费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用内需来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不断调整投资和 消费的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应当研究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重点落实确保农民增收的措施,增加用于教育、医疗卫 生、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继续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继续扩大消费信贷 规模,增加信贷品种和形式,拓宽消费信贷领域,支持居民消费逐步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抑制,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同比增长27.1%,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9个百分点。但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5年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幅略 高于上年同期,保持平稳。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7%。从投资的地区结构看,上半年,东部地区比上年同期增长24.4%,中部地区同比增长33.0%,西部地区同比增长30.3%,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3、2和6.8个百分点。从投资的行业结构看,农 林牧渔、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等国家支持行业投资增幅扩大,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受限制行业投资增幅回落。总体来看,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上涨势头虽得到 一定抑制,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特别是电力和运输供不应求。

注: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是名义增长扣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但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统计并未完全涵盖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项 目,它只包括设备和工器具购置、建筑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的价格变动,未包括房地产价格的变动。2005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固定资 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约为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图4: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

存货增长继续走低,原材料库存增幅略有反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自2004年11月起,5000户企业的存货同比增幅总体走低。2005年6月末,存货比上年同期增长17.1%,其中,原材料增长19.1%,与上月基本持平。产成品库存增长11.0%,增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提高。存货周转率不断加快,6月末,存货周转率为4.63次,比上年同期提高0.17次,产成品周转率16.76次,提高1.65次。

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上半年,进出口总额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2.7%,减慢3个百分点;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14.0%,减慢28.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9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逆差68亿美元。贸易顺差扩大,主要因为在 出口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口减缓,尤其是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中间品和投资品进口减缓。上半年,全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61.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5.63亿美元,同比下降3.18%。

(二)第一产业增速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速减缓

初步核算,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减缓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比上年同期减缓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59∶31。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获得丰收,夏粮总产达到10627万吨,增产512万吨,增长5.1%。早稻也可望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 播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以上。畜牧业增长较快,上半年肉类总产量增长6.2%。但粮食收购价格出现下跌,而农资 价格居高不下,这将会制约农民进一步增收。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4%。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19.1%,同比回落22.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较 大幅度回落是合理的回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润在行业间分布不均衡。目前,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开采等上游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 色金属采选业、其他采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利润增速下降甚至亏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下游行业,如石油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企业效益这种明显的分化,主要是因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长时间持续上涨,而下游行业由于竞争激烈或政府限价无法进行价格传导。

专栏6:工业企业效益分析

200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 润同比增长19.1%,比上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较快。据此,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效益明显下滑,微观主体的自主发展能力减弱,宏观经 济有可能会出现转折。对此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企业的效益状况一般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市场价值等进行比率分析。就盈利能力来说,较好的衡量指 标是各种利润率,如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收益率、股东权益收益率等。利润总额增长率受基数影响,如果企业上年的利润基数为零,利润的增长 就有可能是无穷;如果企业扭亏为盈,利润由负转正,则无法衡量利润增长率;如果利润基数很小,利润的些许增长,利润增长率就会很高,但这并不能表明企业效 益相应大幅度提高。

我国39个工业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从企业支出方面评价企业的收益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 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小,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越好,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利润总额指盈利企业的盈利额减去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成本费用总额是指企业销售(营业)成本、销售(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以下简称利润率)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利 润率上升或保持平稳。2005年前5个月,我国39个行业算术平均利润率为9%,比上年末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平均利润率为31%,比上年末提高7个百分点;加工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5.5%,比上年末降低0.4个百分点,降幅有限;水、电、燃气平均利润率为0.7%,比上年末降低2.1个百分点。

造成加工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动力、燃料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加工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幅。分行业看,我国大多数加 工制造业能消化吸收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利润率继续上升或保持基本不变;只有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因受上游价格 上涨的影响利润率明显下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利润率下降,成本上升是一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这两 个行业的过度竞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00年时利润率曾高达7%,2005年5月已降至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利润率在2003年时超过8%,2005年5月已降至3.5%。在加工制造业中,除个别行业外,一个行业利润率的高低基本和这个行业的垄断程度成正比,如烟草制品业的平均利润率居各行业之首,达到35%;其次分别为医药制造业(9.5%)和包括酒在内的饮料制造业(8.4%)。充分竞争的行业主要有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3-4%左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1999年以来39个工业行业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走势 造成目前水、电、燃气行业亏损或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价格扭曲,如水全行业亏损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水价过低,不能覆盖成本且浪费 严重;电力行业利润率从2004年的8%降至2005年5月份4%,主要是因为电价的上涨跟不上煤价的上涨。

总体看,造成目前部分行业利润减少或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价格扭曲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 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从而抑制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加快价格体制改革,理顺各种价格之间的关系。

(三)各种价格指数平稳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平稳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涨2.3%,其中一季度上涨2.8%,二季度上涨1.7%。从食品和非食品的分类看,食品价 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减弱,非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提高。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4.4%,影响CPI上涨1.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5%;非食品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0.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5%。在非食品中,石油类能源价格上涨12.7%,影响CPI上涨0.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液化石油气、管道燃气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7.5%、13.6%和13.4%。扣除食品和能源的CPI上涨0.9%。从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分类看,2004年11月以来我国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一直高 于消费品,且保持上升趋势,值得关注。2005年上半年,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1.9%。

生产价格(PPI)涨势趋缓,但仍居于高位。上半年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9.9%,其中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类 购进价格在6月份同比分别上涨16.2%和17.1%。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同比上涨5.6%,其中在6月份原油同比上涨32.7%,汽油上涨16.9%,柴油上涨16.1%,煤油上涨13.6%,原煤上涨26.1%。各类钢材涨价在3%-9%之间,铜、铝、铅、锌、镍的涨幅在9.5%-21.3%之间。上半年,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之差为4.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0.8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消化上游价格涨 价的压力有所减轻。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震荡。2004年末,国际原油价格曾出现较明显的回落,但从2005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了强劲反弹。2005年4月4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交易的5月份WTI期货价格上涨至每桶58.87美元,为该市场在1983年3月启动石油期货交易以来的最高价 位。5月下旬,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回落至46-50美元的水平,但6月份反弹走高,超过60美元。

进、出口价格双双回落。一季度和二季度,海关出口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2.6%;进口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6.2%。其中,6月份,出口和进口价格涨幅均为1.2%,贸易条件有所改善。

劳动报酬增速有所减缓。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累计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4.6%,比一季度减缓1.8个百分点;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3.2%,比一季度减缓1.7个百分点。

GDP缩减指数低于上年同期。上半年,我 国名义GDP增长率为14.7%,实际GDP增长率为9.5%,两者之差达到5.2%,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

总体看,2005年上半年各类价格指数平稳回落,为国家调节水、电、燃料、城市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价格创造了空间。适当提高这些公用事业的价 格,可以理顺价格关系,让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财政收入增长基本平稳。2005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出口退税因素的 影响。上半年出口退税共完成150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退1044亿元。如剔除全国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多退因素,按可比口径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1.9%。

财政支出进度正常,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2005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

其中,向种粮农民兑付粮食直补资金95.3亿元,占全年预计安排粮食直补资金的7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加98亿元,增长22.6%;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增加68亿元,增长14.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同比增加41亿元,增长21.4%;教育支出同比增加251亿元,增长17%。

(五)行业分析 1.房地产行业

2005年二季度,随着土地、税收、金融等 多种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房地产信贷和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连续两个月低于竣工面积增速,个人住房贷款新增额减少,部分地区居民持币 待购现象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节奏放缓,房价未来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回落趋势明显。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同比 增长21.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4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低于竣工面积增幅。上半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4%,低于竣工面积增幅3.9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需求过旺的势头 有所减缓。6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为0.5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回落。二季度,35个大中城市全国房屋销售样本楼盘加权平均价格为4719元/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价格的有9个城市,前三位分别是上海、北京、厦门。上海最高,达到每平方米8355元。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季环比上涨1.5%,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8和1.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二手住房销售 价格涨幅高于新建商品住房。值得注意的是土地交易价格有所反弹,同比上涨10.7%,环比上涨3.8%。

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2005年6月末,商业银行自营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2.60万亿元,比年初新增2140亿元,同比少增237亿元;贷款增长23.20%,增幅同比回落12.85个百分点。

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为8459.45亿元,增长18.65%,增幅同比回落7.6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

图6:2005年二季度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平均价格及 指数

个人住房贷款新增额减少,提前还款情况值得关注。2005年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增额明显 减少,5月份新增144.8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9.37亿元,是2003年3月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当月新增最小值。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74万亿元,增长25.59%,同比回落16.38个百分点。部分商业银行调查数据显 示,个人住房贷款月度提前还款额占累收贷款额的比例持续上升。提前还款意味着借款人支出结构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其当期的其他消费活动与消费计划。

2.煤炭行业

2004年,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 快速发展,带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炭行业产销两旺,行业利润成倍增长。2005年,煤炭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 头。

煤炭供需紧张态势有所缓解。随着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钢铁、水泥等煤炭下游行业扩张势头有所减缓,煤炭供需 紧张态势趋缓。上半年,全国原煤产量9.4亿吨,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商品煤销量完成9.15亿吨,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煤炭净出口下降,上半 年,煤炭出口3672万吨,同比下降15.9%;进口1209万吨,同比增长56.1%。铁路部门加大力度运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前5个月,全国煤炭铁路运量完成4.37亿吨,同比增加3806万吨,增长9.5%。6月末,煤炭社会库存1.15亿吨,比年初增加1149万吨,同比上升12.7%。

煤炭价格高位趋稳,但由于翘尾因素,煤炭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大。6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5.9%,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出20.7个百分点,其中原煤出厂价格同比上 涨26.1%。

煤炭行业利润继续高速增长,增幅有所回落。2005年前5个月,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0.6亿元,同比增长88.8%,增幅同比回落54.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维持在11%左右,在39个工业行业中居第六。前五个月,规 模以上煤炭亏损企业补贴后亏损7.3亿元,同比增长36.3%,亏损企业个数有所上升,煤炭行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逐渐进行结构调整。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5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81.7%,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个百分点。行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上 升,截至2005年5月末,煤炭行业负债合计458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资产负债率61%,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煤炭行业投资的大幅增加,有利于缓解煤炭供给紧张的形势,但因为大中型矿井的建设周期较长,且煤炭行业属于上游行业,对市 场最终需求的反应有滞后期,投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必须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煤炭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应贯彻落实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 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推动煤炭工业逐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 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总体看,下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但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察和研究。

从消费需求看,国内消费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城乡居民收入有望进一 步提高,将有助于消费需求的提高。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同期提高1.6。但农民增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如粮食收购价格下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及自然灾害偏重等。从投资需求看,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因素,投资需求仍处在较高增长区间,特别是 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投资仍可能保持较高增长。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在建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4.3%和28.4%,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自筹资金增长35.4%。从外贸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适度 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动力不会有大的减弱;但全球失衡加剧导致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从价格走势看,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纠正价格扭曲的调控措施,抑制水、能源等稀缺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长期看对稳定未来价格有积极作 用。目前,我国CPI虽然出现回落,但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认为未来物价将上升的居民占比为32.5%,比上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7.1个百分点。认为物价基本不变的居民占比为59.5%,比上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同比CPI三季度可望保持平稳下降,但四季度 将有所上升。

在宏观调控措施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作用的背景下,下半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金融将平稳运行。初步预计,2005年货币供应量增长为15%左右,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2.3-2.5万亿元,基本实现年初预期的货币信贷目标。

二、2005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 前一阶段的政策方向和力度,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注重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巩固宏观调控效果。

(一)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在全面分析预测银行体系流动性走势的基础上,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 作的节奏和力度,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努力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二)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策

按照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继续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措施,跟踪分析相关的政策效应,引导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定价和负债管理的能 力。研究并完善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的系统研究,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指导农村信用社完善利率 定价机制,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的方案。

(三)发挥信贷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作用

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当前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支 持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促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应对经济周期变化 的风险控制能力,健全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监测指标体系,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密切跟踪房地产各项调控政策的贯 彻落实情况,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支持合理住房消费,维护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继续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发 展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加强基础性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技术环境。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维护金融市 场秩序。

(五)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银行 内控机制,加强管理,改进经营,提高服务水平。二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发挥资金支持方案对农村信用 社改革的激励约束作用。三是加快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四是继续推进证券业、保险业改革 和发展,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保险市场,加快推进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五是要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六是要积 极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七是要积极深化邮政储蓄体制改革。

(六)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一是继续做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市场准确理解和把握汇 率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核心内容。二是密切关注市场反应和汇率改革对各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调控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 本稳定。三是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避险工具。四是继续 完善汇率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五是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上 网时间:2006-2-18 11:40:00

第二篇:《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中国人民银行今天(15日)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如下: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八年第二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8年8月15日

内容摘要

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克服重特大自然灾害冲击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相对均衡,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正确把握金融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维护总量平衡。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有效收回流动性,同时,对全国1379个县(市)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受灾地区再贷款,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上半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2008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贷款平稳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上半年,本外币贷款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983亿元。企业存款增长较快,6月末,企业存款同比增长21.2%,企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591元,比上年年末升值6.5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0.8302元人民币、100日元兑6.4468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年末贬值1.51%和0.63%。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许多经济体宏观政策陷入维护物价稳定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两难境地。我国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也增加了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宏观调控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下半年经济可能延续上半年增长格局,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合理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平衡好控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实现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采取综合措施,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

目 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1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落......................................1

二、金融机构存款呈定期化态势....................................1

三、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2

四、扣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6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波动上升....................................8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10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11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11

二、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的对冲功能,对部分农村信用社和灾区实行倾斜性的存款准备金政策...............................................12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13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13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15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16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16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25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27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27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34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47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47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49

专栏

专栏 1 如何看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4

专栏 2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6

专栏 3 我国民间借贷发展概况....................................21

专栏 4 石油价格上涨及对物价的影响..............................40

表 1 2008年上半年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4

表 2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表.........................8

表 3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9

表 4 2008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10

表 5 2008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16

表 6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17

表 7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18

表 8 2008年上半年主要债券发行情况..............................20

表 9 2008年6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24 图

图 1 1998年以来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走势.....................7

图 2 国际油价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41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克服重特大自然灾害冲击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平稳,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落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上半年现金净回笼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2008年以来,M2大体保持平稳增长。从货币供应量构成看,M1中活期存款继续同比少增态势,上半年同比少增达到7416亿元;构成M2的准货币中,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上半年同比多增1.4万亿元。

二、金融机构存款呈定期化态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0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1.5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9%,比年初增加5.0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1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8%,比年初增加30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居民户存款快速增长,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略有下降,财政存款稳步增加;同时,居民户和企业中定期存款均同比大幅多增,主要是2008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大量资金回流银行体系。6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5.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同比多增1.5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同比少增270亿元,其中企业定期存款同比多增7580亿元,企业总体上仍保持较强的支付能力。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万亿元,同比多增1962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983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外汇贷款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余额为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比年初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此外,上半年,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合计增加4608亿元,同比多增1402亿元,总体上企业融资量仍保持多增态势。

从人民币贷款的部门投向上看,居民户、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长均有所放缓。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21.1%,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602亿元,同比少增2139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2580亿元,同比少增1220亿元,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的同比少增态势,这与房地产市场销售减少、金融机构对住房贷款投放谨慎以及居民观望气氛浓厚有关。居民户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增加2023亿元,同比少增919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0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91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2万亿元。

分机构看,上半年政策性银行贷款同比多增,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少增。从投向上看,上半年新增涉农贷款7704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为31.4%。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共计8826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67.7%。

表 1 2008年上半年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上半年

2007年上半年

新增额

同比多增

新增额

同比多增

政策性银行

2853

589

2264

820

国有商业银行

9005

-467

9472

287

股份制商业银行

5255

-362

5616

995

城市商业银行

1742

-283

2025

384

农村金融机构

4036

-525

4561

1089

外资金融机构

585

-70

655

279

注: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专栏 1 如何看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近来,各方面对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现金流偏紧的问题比较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非单纯的融资困难,既是其经营出现困难导致资金紧张等现状的反映,也是现阶段我国乃至全球经济调整中诸多矛盾的综合体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一方面受制于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也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长期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缺乏直接融资手段。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业,且很多为高耗能或高污染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中小企业经营及融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销售放缓,这对江浙粤等出口依存度高、中小企业较多的沿海地区影响相对突出。企业盈利下滑,一方面自身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制约其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二是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这些问题单靠增加贷款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其他支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政策配合。中小企业自身也需要加快转变粗放发展模式,适应结构优化要求。

近年来,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在通过市场化机制做到扶优限劣、有保有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提升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保持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重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其中部分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的股份制银行2008年上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已超过上年全年增量。人民银行最近对民营工业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显示,前5个月民营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为16.2%,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也在稳步提高。二是票据承兑保持较快增长。除了贷款和票据贴现外,票据承兑也是中小企业获取信用并增强支付能力、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渠道。2008年以来,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累计发生额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增加3846亿元,累计发生4181亿元,分别同比多增2121亿元和1858亿元。三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化金融服务在逐步发展。部分银行从自身战略转型要求出发,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根据中小企业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等特点,主动建立起有别于大型企业贷款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简化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创新担保方式和中小企业产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有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部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最高额抵押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小企业联合保证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动产质押等业务也在不断推出。但也要看到,目前很多中资银行贷款管理理念仍停留在关注抵押担保、短期效益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与中小企业的特点尚不完全适应。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要重视其短期困难,也要运用综合手段构建长效机制。一是要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二是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步伐,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并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手段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三是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四是加快推进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地方担保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五是加大对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也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适应结构优化要求,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观念,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满足融资需求的良好条件。

四、扣除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因素后,基础货币增长平稳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0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5%。6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84,比上年同期低0.7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95%,比上年年末低1.55个百分点, 较4月末和5月末有所回升。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3%,农村信用社为5.67%。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有所下降。

专栏 2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有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数量。

从趋势看,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图1)。主要原因包括:一是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用于营业日中支付清算。二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收益,主观上倾向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三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持有规模大幅增加等,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上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是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

0.002.004.006.008.0010.0012.001998年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图 1 1998年以来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走势

从近两年看,受资本市场波动、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较大。2006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成为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大盘股发行期间,大规模资金跨银行、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从而需要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股票发行结束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又回复到正常水平。此外,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及其他市场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性。

分机构看,受清算效率、流动性管理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地,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效率相对较低的中小商业银行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金融机构自身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准备金需求增加时既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实现。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等因素,将超额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前瞻性地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波动上升

上半年,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6月份有所下降。前四个月,受加息预期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呈缓慢上升态势;5月份,受农业季节性因素影响,在农村信用社中短期贷款大幅增长和利率上浮较高的拉动下,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明显;6月份,随着加息预期减弱,贷款利率呈现总体回落态势,金融机构6个月至1年期(含1年)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47%,较2007年4季度上升0.54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1.25个百分点。执行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有所上升,6月份,金融机构上浮利率贷款占比为45.58%,较2007年4季度上升1.34个百分点,较3月份上升8.96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28.06个百分点。

表 2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期限

2008年1月 2008年2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6月

6个月(含)以内

7.06

7.09

7.32

7.47

7.66

7.28

6个月-1年(含)

8.33

8.40

8.72

9.15

9.72

8.47

1-3年(含)

7.98

7.99 8.69

9.72

11.99

8.41

3-5年(含)

7.68

7.82

7.98

8.08

7.77

8.04

5-10年(含)

7.66

7.63

7.72

7.74

7.70

7.78

10年以上

7.20

7.14

7.27 7.24

7.33

7.37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表 3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

单位:%

下浮

基准

上 浮

[0.9,1)

小计

(1,1.1]

(1.1,1.3]

(1.3,1.5]

(1.5,2]

2以上

1月

25.93

29.77

44.30

16.13 14.76

6.06

6.50

0.85

2月

26.51

30.04

43.45

15.46

14.22

5.92

6.91

0.94

3月

25.46

37.92

36.62

18.77

13.84

2.79

1.11

0.12 4月

14.87

21.72

63.42

12.89

15.95

24.40

9.19

0.99

5月

10.49

15.87

73.64

8.80

17.49

22.65

7.04

17.66

6月

21.60

32.81

45.58 16.40

14.24

6.13

7.66

1.15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0.9,2.3]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略有下降,同业定期存款利率基本稳定。6月份,同业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35%,较3月份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波动性减弱有关;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较3月份上升0.07个百分点。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6月份,5年以上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9%,较3月份下降1.06个百分点,这可能与资金回流银行有关;3-5年(含5年)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稳定。

境内大额外币活期存款利率走低,外币贷款利率总体呈上升走势。其中,6月份,1年期大额外币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6%,较3月份上升1.98个百分点;1年期外币贷款利率为6.34%,较3月份上升0.52个百分点。

表 4 2008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2008年1月

2008年2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6月

活期

1.95

1.61

1.69

1.67

1.65

1.50

3个月以内

3.77

3.36

3.36

3.84

4.00

3.36

3(含)—6个月

4.21

3.84

3.33

4.42

3.17

4.04

6(含)—12个月

3.81

3.35

3.43

5.89

4.37

4.53

4.21

4.67

4.98

4.45

7.11

6.96

大额存款

1年以上

5.43

5.62

7.53

3.34

8.30

3个月以内

6.04

6.02

6.55

6.63

6.29

6.24

3(含)—6个月

5.95

5.82

5.82

6.79

6.43

6.53

6(含)—12个月

5.68

5.71

6.28

6.55

6.27

6.46

5.30

5.29

5.82

6.20

6.35

6.34

贷款

1年以上

4.42

3.94

4.98

5.07

4.70

5.54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市场供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升。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591元,比上年年末升值44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6.5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0.8302元人民币、100日元兑6.4468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年末贬值1.51%、贬值0.63%。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66%,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7.54%,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3.33%。

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6.8591元,最低为7.2996元,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35%(246个基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23%(162个基点)。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120个交易日,其中人民币汇率有 74个交易日升值、1个交易日持平、45个交易日贬值,体现了有贬有升、双向波动的特点。上半年,日均波幅79个基点,与上年全年日均波幅62个基点相比,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8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正确把握金融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冲,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维护总量平衡。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灵活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上半年,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需求波动较大,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货币调控要求,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及金融机构资金配置需求变化,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尽可能地多收回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上半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2.9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2.35万亿元。6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24万亿元,正回购余额为1756亿元。二是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在科学分析预测流动性供求形势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灵活安排各操作工具期限结构,形成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在期限上的互补,有效熨平了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市场波动。三是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合理引导市场预期。6月末,3个月期、1年期、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为3.3978%、4.0583%、4.56%,均与年初相同期限品种利率基本持平。四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为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于1月30日、4月30日和7月30日滚动开展了3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量均为300亿元,期限3个月,保持了该业务的连续性。

二、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的对冲功能,对部分农村信用社和灾区实行倾斜性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上半年,为对冲多余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分别于1月25日、3月25日、4月25日和5月20日实施;于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6月15日和6月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一般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同时,为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对全国1379个县(市)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其存款准备金率已比正常水平低5.5个百分点。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对重灾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没有上调。

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调控,在内合理均衡放款,防止贷款过度波动。坚持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增大对“三农”、灾后恢复重建、小企业、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发挥支农再贷款的作用,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增加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受灾地区再贷款,允许农村信用社提前支取特种存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坚持按照农时需要发放贷款,努力增加对粮食、食用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信贷投放。对灾区实行优惠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积极满足灾区信贷资金需求。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四家已改制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转型和经营绩效得到持续提升。上半年,改制银行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均有较快增长,四家改制银行的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继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在八个省(市区)的17个地区、123个县支行试点推行后,2008年3月份又选择了六个省(区)的11个二级分行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领导批准的改革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完成法律尽职调查工作,股份公司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6月末,对1771个县(市)累计兑付专项票据1206亿元,有效化解了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增强,支农服务改善。6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8.4%,比改革之初降低了28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7%,比改革之初提高了7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6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9家,农村合作银行131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94家。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审核把关,积极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资金支持政策对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从有利于坚持改革为“三农”服务的取向、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和繁荣发展的需要出发,现阶段,无论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还是组织形式选择,都应坚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对保持县(市)法人地位长期稳定、且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较高的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现行规定,执行利率优惠的再贷款政策,实施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支持其优先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调控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进一步理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引导不同微观主体通过价格手段有效分散汇率风险。二是建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实行贸易信贷登记管理,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流入。目前,新系统试运行平稳,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三是完善外债指标管理,在2007指标基础上再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10%左右。四是加强异常资金流动的部门协调和联合监管,开展外汇专项检查和调查,打击跨境资金违规流动。借助电子化手段,加强和改进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五是在部分地区开展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便利企业正常经营需要。继续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研究规范外资股东减持A股的资金汇兑等问题。六是扩大外汇市场主体,2008年以来共批准10家银行获得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会员资格和一家财务公司成为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员,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08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交易活跃,资本市场波动较大,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债券收益率曲线上移,债券发行情况良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创新产品规模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继续推进。

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稳定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5.1%。分结构看,贷款融资继续居主导地位;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增长较快,占比明显上升,直接融资在配置全社会资金中的作用继续扩大;2008年继续执行稳健财政政策,国债融资受发行量减少、到期兑付较多影响,净融资额同比下降较多。

表 5 2008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融资量(亿元人民币)

比重(%)

2008年

2007年

2008年

2007年

上半年

上半年

上半年

上半年

国内非金融机构

部门融资总量

31081

29569

贷款

27341

26358

88.0

89.1

股票①

2391

1267

7.7

4.3

国债

246

1594

0.8

5.4

企业债

1103

350

3.5

1.2

注:①股票融资不包括金融机构上市融资额。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水平稳中有升,资金供给主体继续呈现多元化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日均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5.7万亿元,日均成交2092亿元,日均同比增长39.3%;同业拆借累计成交7.4万亿元,日均成交604亿元,日均同比增长1.5倍。回购、拆借市场交易均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其交易份额分别为54.5%和68.2%。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9631亿元,同比增长25.8%。

银行间市场主体资金融出、融入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净融出明显减少,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量增加,资金供给主体继续呈现多元化;二是主要受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影响,证券及基金公司资金需求减弱;三是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较快,资金需求较强。

表 6 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

回购市场

同业拆借

2008年上半年

2007年上半年

2008年上半年

2007年上半年

国有商业银行

-45761

-55144

17672

2333

其他商业银行 5000

1700

-21822

-8040

其他金融机构

24094

38207

704

4261

其中:证券及基金公司

4986

5773

2832

3210

保险公司

11575

9897

外资金融机构

16667

15237 3446

1446

注: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货币市场资金仍较充裕,市场利率总体平稳并呈小幅上升态势。6月份,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07%和3.08%,比1月份分别上升0.75和0.27个百分点。6月底,隔夜、1周、2周 Shibor分别为2.7949%、3.2936%和3.3525%,比上年年底上升51、69和37个基点。17

利率互换交易自2月末全面开展以来日益活跃,远期利率协议交易量相对较少,但增长迅速,而债券远期交易量则有所回落。Shibor在利率衍生品交易定价中逐步发挥作用。上半年共达成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434笔,交易量为406.5亿元,占全部利率互换交易总量的19%;共成交远期利率协议68笔,名义本金额48.6亿元,全部采用3个月Shibor为基准。

表 7 利率衍生产品交易情况

债券远期

利率互换

远期利率协议

交易笔数

金额

(亿元)

交易笔数

名义本金额

(亿元)

交易笔数

名义本金额

(亿元)

2005年

177.99

2006年

398

664.46

355.7

2007年

1238

2518.09

1978

2186.9

10.5

2008年第一季度

441

1512.72

591

837.16

14.1

2008年第二季度

313

1208.32

944

1265.93

34.5

总计

2498

6081.58

3616

4645.69

59.1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二)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债券发行利率有所上升 受股票市场资金回流等因素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上半年累计成交16.2万亿元;日均成交1319亿元,居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7倍。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成交104亿元。银行间现券市场上,除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093亿元外,其余类型金融机构均为净买入现券。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净买入现券3186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净买入4600亿元。

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债券指数先升后降,总体呈上升趋势。

前5个月,银行间债券指数由上年末的114.76点上升到5月末的118.43点,升幅3.2%,交易所国债指数由上年末的110.87点上升到5月末的113.52点,升幅2.4%。进入6月份,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明显下降。6月末,银行间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国债指数分别为116.84点和113.41点,比月初分别下降1.37%和0.14%。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先降后升。年初以来,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5月份,随着市场资金趋紧和紧缩预期增加,国债价格下降,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小幅上移;6月份,受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市场投资行为谨慎,国债收益率曲线较大幅度上移。

债券市场发行平稳增长。上半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1.15万亿元,同比增加455亿元,增长4.1%,其中企业债券发行增长很快。分期限看,5年期以下债券品种发行量占比为63.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占比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6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13.7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增长31.8%。其中,银行间市场为12.5万亿元,交易所市场为0.3万亿元。

表 8 2008年上半年主要债券发行情况

债券品种

发行额(亿元)

同比增长(%)

国债

3902

-6.8

政策性金融债

4434

1.3

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

162

-44.1

银行普通债

0

企业债券①

2867

50.2

资产支持证券

165

注:①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券和企业债。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债券发行利率呈现先降后升走势。第一季度,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减弱以及资本市场资金回流等因素影响,债券发行利率有所下降。进入第二季度后,主要受资金状况和市场加息预期有所增强影响,债券发行利率转为小幅上行,筹资成本有所增加。2008年6月份发行的10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为4.41%,比3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上升0.34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2008年7月份发行的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为4.82%,分别比1月份和3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同品种债券利率上升0.17和0.22个百分点;国家电网公司7月份发行的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为5.71%,比1月份该公司发行的同期限债券利率上升0.36个百分点。

Shibor在债券定价中逐步发挥作用。上半年,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只,总发行量为295.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82只,发行量为711亿元,占总发行量的41%;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中期票据13只,发行量为311亿元,占总发行量的42%;发行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的浮息债2只,总发行量为105亿元。

(三)票据承兑增长较快

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累计贴现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累计办理再贴现62.4亿元,同比持平。6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贴现余额为1.3万亿元,同比下降26.3%;再贴现余额为51.1亿元,同比略增。

2008年以来,票据承兑保持较快增长,为企业提供了信用支持。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589亿元,累计发生3.3万亿元,分别同比多增1464亿元和4411亿元。但票据融资余额降幅较大。期末,票据融资余额比峰值下降约7000亿元。上半年新增票据融资50亿元,同比少增187亿元。2008年以来,票据融资月平均余额同比下降约30%,票据融资的持续下降使短期贷款票据化格局有所改变。为促进改善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将适度发挥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和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的作用,促进票据融资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县域、农村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专栏 3 我国民间借贷发展概况

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时的必然产物。民间借贷在中外各国均长期存在。它的存在与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结构有关,也与其自身所固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间资金日渐充裕,同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各类市场主体资金需求旺盛,在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民间借贷市场亦日趋活跃。相对正规金融而言,基于地缘、人缘、血缘等关系而产生和发展的民间借贷有其特殊的竞争优势。一是具有获取大量非正规财务信息等额外“软”信息的优势,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低;二是手续便捷、方式灵活,可以针对不同的借款人提供个性化的信贷服务,交易成本低;三是具有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和灵活的贷款催收方式。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融资规模逐年扩大。据调查,2006年末至2008年3月末,样本企业民间借贷户均余额由54.3万元到74.1万元,增长36%;样本自然人民间借贷户均余额由1.1万元到1.6万元,增长45%。二是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及银行利率上调,民间借贷利率逐步攀升,但涨幅低于金融机构利率涨幅。各地民间借贷利率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为参照,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关系、借款主体类别、借款用途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利率水平差异较大,利率市场化特征明显。三是借贷期限短期化趋势明显,贷款更多地用于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资金。四是民间借贷的活跃程度与各地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相关。北京、上海、天津等正规金融机构多、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大城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相对不活跃;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规模相对较小,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间借贷规模居全国前列,利率水平大多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是资金来源以个人为主,融资渠道及形式多元化。除个人和企业间直接借贷、企业集资(集股)、私募基金、合会或抬会、资金中介以及地下钱庄外,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自发性金融与产业协作组织等机构大量参与民间借贷,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规范、有序发展的民间借贷,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着交易隐蔽、监管缺位、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监控,以及容易滋生非法融资、洗钱犯罪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予以引导和规范。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年化利率很高的民间借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此类借贷主要用于调剂企业短期头寸不足,或是银行还旧借新的“过桥资金”等,期限往往很短,一般在10天至1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因此尽管利率较高,但利息支出仍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其中用于偿还银行到期贷款的“过桥资金”容易掩盖企业经营困境,可能会给银行信贷带来潜在风险,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的关注。

总体来说,在进一步发展正规金融的同时,针对民间借贷的特点、作用及潜在问题,应着手为其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形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生的环境,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并有效防范相关风险。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对民间借贷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弱化行政手段,强化法律和市场约束,建立跟踪监测体系,为经济决策及宏观调控提供更为全面信息。同时,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金融素质,对民间融资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提示,增强群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四)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6.9万亿元,同比少成交6.8万亿元,日均成交1412亿元,同比下降30.4%。6月末,市场流通市值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和2008年第一季度末下降35.9%和22%。

6月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736点和793点,比年初分别下跌48.1%和46.1%,市场波动较为剧烈;随着股票市场持续震荡走低,上年股票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有所释放。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由上年年末的59倍和72倍下降为21倍和24倍。

股票市场融资基本稳定。初步统计,上半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以及可转债累计筹资239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筹资135.6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A股融资2095亿元,同比多融资153亿元。

(五)保险需求明显增加,保险总资产增长减缓

上半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618亿元,同比增长51.1%,增速同比上升30.4个百分点,保险需求明显增加。其中财产险收入增长19.9%,寿险收入增长64.2%。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544亿元,同比多支出387亿元,增长33.4%,其中财产险和寿险分别同比多支出179亿元和182亿元,分别增长40.2%和28.9%。

保险总资产增长减缓。6月末,保险总资产3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速度为29.3%,增幅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表 9 2008年6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余额(亿元人民币)

占资产总额比重(%)

2008年6月末

2007年6月末

2008年6月末

2007年6月末

资产总额

30236

25347

其中:银行存款

6978

7537

23.1

29.7

投资

20086

15539

66.4

61.3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六)外汇市场平稳发展,外汇衍生工具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即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询价交易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299亿美元,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合计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6.7%。

外汇衍生交易活跃,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上半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折合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3%,交易主要集中在3个月期限内(含隔夜);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8%。银行远期结汇签约额954.7亿美元,与同期出口额的比例为14.3%;远期售汇签约额525.3亿美元,与同期进口额的比例为9.3%,分别比2004年上升12.2和8.5个百分点。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主要企业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经济手段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主要运用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掉期、境外NDF、贸易融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以人民币结算等避险方式,在全部接受调查的1121家样本企业中,利用外汇远期和掉期业务避险的企业最多,为451家,占比达到40.2%。外汇远期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了企业适应浮动汇率制度的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推动人民币利率互换全面展开

在总结人民币利率互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有关事宜的通知》,全面推出利率互换业务。进一步将市场参与者范围扩大到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取消了只能进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互换的形式限制,有利于市场参与者更灵活地利用利率互换进行风险管理。

(二)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是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自律管理。2008年4月,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明确交易商协会作为市场成员代表应在组织市场主体开发和管理直接融资产品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强调交易商协会要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等切实加强自律管理,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方式上的重大转变。二是将保险机构产品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保险机构以产品名义开立债券托管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08]122号),允许保险机构以产品的名义单独开立债券托管账户,对规范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交易运作及培育和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

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证券活动、完善创业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第二季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一是规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转让行为。4月2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集中出售超过一定数量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意见》的出台,通过制度层面的规范和安排,有利于解决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股东在二级市场一次性集中出售较大规模股份的市场效率问题,避免了这种行为对价格形成造成的扭曲,同时有利于稳定投资者对存量股份减持的心理预期。二是完善对证券公司的全方位监管体系,推动证券公司持续健康规范发展。4月23日,国务院公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细化了对证券公司监管和风险处置基本制度的有关规定,构建了对证券公司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三是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保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4月18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若干问题的规定》。四是提高监管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4月29日正式发布,并于5月1日起实施。

(四)促进证券、保险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008年3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评分规则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规范保险公司内部操作,切实提高寿险公司的内控水平。2008年4月,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期货公司应建立起一整套以首席风险官制度为基础的风险控制体系,对期货公司的合规经营、风险管理及期货市场的诚信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各经济体面临保持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美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阴影,未来下行风险增大;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虽维持增长态势,但前景不容乐观;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继续较快增长,但潜在问题增多。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内的全球通货膨胀水平持续攀升。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跌,美元对欧元、日元继续贬值,主要国债收益率震荡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7月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4月的3.7%上调到4.1%,但较2007年的实际增长率仍低 0.9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4月的0.5%、1.4%和1.4%分别调高至1.3%、1.7%和1.5%,比2007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低0.9个、0.9个和0.6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仍未摆脱衰退阴影,通货膨胀风险增大。第二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为1.9%1,与上年同期的4.8%相比大幅下跌。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5.0%、5.5%(3年来新高)和5.5%,平均为5.3%,比第一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略有缩小,上半年累计达35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0亿美元。救助市场使美国财政赤字大幅扩大。因经济刺激措施和银行破产相关的联邦储蓄保险偿付拖累财政收入减少,而支出持续增加。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的2008财年前10个月的财政赤字总计37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高2140亿美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第二季度各月同比CPI分别为3.9 %、4.2%和5.0 %(17年来新高),平均为4.4%,高于第一季度0.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公布的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修订值由1.0%下调至0.9%,2007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由0.6%修正至-0.2%,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增大,高企的通货膨胀更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风险。第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2.1%和1.5%,其中第二季度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就业状况基本稳定,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7.2%、7.3%和7.3%,比第一季度略有上升。贸易逆差扩大,1-5月达132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21亿欧元。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上升,第二季度各月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分别为3.3%、3.7%和4.0%(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平均为3.7%,大大超出欧洲中央银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

日本经济虽维持增长态势,但近期贸易和通货膨胀形势预示未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第一、二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其中第二季度较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就业状况略有恶化,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0%、4.0%和4.1%,平均为4.0%,比第一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受美国经济衰退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减弱等影响,上半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9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万亿日元,6月的出口同比更出现近5年来的首次下降。价格水平快速攀升,第二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0.8%、1.3%和2.0%(10年来新高),平均为1.4%,高于第一季度0.4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0.1%。

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整体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潜在问题增多,经济金融运行不稳定性因素逐步增加,表现在经济增长负面因素增多、部分经济体发生经济金融动荡、汇率波动加剧、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等。尽管从整体看,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仍强劲增长,拉美经济也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受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衰退带来的外需放缓影响,新加坡、韩国等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受次贷危机影响,国际资本开始撤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大幅下跌。近期越南爆发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动荡,印度等国也出现经济恶化迹象,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体被连年快速增长所掩盖的风险正日趋暴露。在贸易收支恶化和资本流出的共同作用下,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波动较大,许多亚洲国家货币出现贬值。为抑制贬值加速,各央行加强干预,外汇储备的增速明显放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受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资本流入、内需旺盛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几乎无一例外地大幅攀升,香港、韩国、泰国等国家(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屡创十年来新高,印尼、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字,新加坡的通货膨胀水平更是创下26年来高点。此外,年初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飞涨加大了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能源价格管制的难度和财政补贴的压力,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被迫放开成品油价格、削减能源补贴,客观上也推高了其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为遏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包括巴西、南非、菲律宾、印尼、俄罗斯、印度、泰国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纷纷加息,并通过财政安排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全球实体经济滞胀风险增大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

主要货币间汇率剧烈波动。年初,美元相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加速贬值,3月中下旬后,贬值趋势略有改变。6月30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5755美元/欧元和106.09日元/美元,美元相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较年初贬值7.99%和4.94%。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先降后升。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和美联储停止减息预期等因素影响,1年期美元Libor大幅下降,在3月17日达到2004年6月以来的最低(2.18%)之后有所回升,6月30日1年期美元Libor为3.31%,比年初下降0.91个百分点。上半年,受欧央行加息预期影响,欧元利率缓慢回升,6月30日欧元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5.39%,比年初上升0.65个百分点。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继年初大幅走低后,主要债券收益率于3月底快速回升,6月再度小幅回落。6月3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3.978%,较年初下跌0.053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623%和1.595%,较年初分别上升0.288个和0.093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受次贷危机影响,年初全球主要股市出现急速下跌行情,部分股指创“9·11”以来最大跌幅,此后一直维持大幅震荡格局。6月30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11350.01点,较年初下跌14.44%;纳斯达克指数收于2292.98点,较年初下跌13.55%;道琼斯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3352.81点,较年初下跌23.79%;日经225指数收于13481.38点,较年初下跌11.93%。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下跌趋势仍未改观,第一季度,美国全国房价指数同比下跌3.07%,跌幅创17年来最高,4-5月,同比跌幅更分别达到4.6%和4.8%。6月份,新房开工数量、新房销售数量和待售新房数量分别为106.6万户、53.0万户和42.6万户,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9%、33.2%和21.5%。

欧洲房地产市场下滑明显。英国房价正在步入下滑通道,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2继3月环比下跌2.5%(1992年以来最大降幅)后,4-6月的环比跌幅也分别达到1.5%、2.4%和2.0%。自2007年第四季度起,法国房地产市场也结束了近十年的繁荣开始陷入萎缩,新房销售连续两个季度下滑,新房开工数量也大幅减少,3-5月的新房开工数较之前3个月累计下跌21.6%。此外,爱尔兰、丹麦、西班牙等欧洲其他国家的房价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日本房地产市场下滑风险加大。都市与地方地价两级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受经济放缓、建筑材料涨价及住房贷款利率提高等影响,新房开工数同比跌幅缩小,前五个月跌幅分别为5.7%、5.0%、15.6%、8.7%和6.5%。作为住房开工现行指标的建筑确认申请数5月同比也减少了15.0%,较4月5.9%的减幅进一步扩大。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先后4次调低联邦基金目

由英国最大的按揭贷款商Halifax银行从1984年起公布。32

标利率共225个基点至2%,5次调低贴现率共250个基点至2.25%。为增强市场流动性,美联储继续通过延长借款期限、扩大抵押品范围、增加交易对手和降低借款成本等方式,对其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创新改进,并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现有流动性支持工具的效力。欧洲中央银行上半年保持基准利率不变,7月3日宣布升息25个基点,即主要再融资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和贷款便利利率分别升至4.25%、3.25%和5.25%。日本银行继续维持0.5%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英格兰银行于2月7日和4月10日分别将官方利率降低25个基点至5%。

(五)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风险

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威胁长期存在等。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风险较大。发达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持续放缓。房市调整加深引发的负财富效应很可能加剧美国国内消费低迷,依靠美元贬值带来的贸易状况改善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有可能经历一个比较长的低速调整阶段。受美国经济衰退、能源价格上涨、美元汇率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形势也不容乐观。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潜在风险增大。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各经济体央行在抑制衰退和遏制通胀间的选择变得更加艰难。受地缘政治紧张、主要结算货币贬值和投机等因素影响,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构成全球通胀水平持续攀升的主要推动力。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加大了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金融市场波动值得关注。7月以来美国最大的两家房贷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陷入困境,引发了各界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可能升级为“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并威胁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担忧,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有待观察。此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也可能带来新兴市场资本流入逆转的风险

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仍将长期存在,并将继续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全球失衡的有序调整带来不利影响。

总的来看,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大了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国发展的外部需求会继续减弱,对出口、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国际金融动荡也会对我国金融的平稳运行带来影响。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应高度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克服重特大自然灾害冲击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相对均衡,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亿美元。

(一)消费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贸易顺差同比有所减少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持续较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消费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上半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万亿元,增长20.0%,城乡消费增速差距为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万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城乡看,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万亿元,同比增长26.8%,加快0.1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66亿元,同比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32.0个百分点,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速相对平稳。

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同比有所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6%,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2.4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实现顺差99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亿美元。进口增速提高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的购买力增加等因素有关。上半年,以金额衡量,我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126.9%,但以数量衡量仅增长30.6%。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增长减缓,出口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结构有所改善,钢材、钢坯、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速均有所放缓。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第五年增产。上半年,全国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22.9%,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1个百分点,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0.7%的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增速减慢,企业利润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较上年同期略高0.2个百分点;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1.2个百分点,但扣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后,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8.4%,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约7.6个百分点。

(三)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位有所回落,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7.9%,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CPI上涨6.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7%,拉动CPI上涨1.2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价格上涨幅度,上半年消费品价格上涨9.9%,拉动CPI上涨7.5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8%,拉动CPI上涨0.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CPI同比第一季度上涨8.0%,第二季度上涨7.8%,涨幅高位有所回落。CPI涨幅回落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落和基期因素(也称翘尾因素)减弱影响。进入农产品上市旺季后,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4-6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2.1%、19.9%和17.3%,对CPI上涨的拉动也逐月递减为7.2个、6.5个和5.7个百分点。4月份以后基期因素有所减少,4-6月份基期因素分别为5.3个、4.9个和4.5个百分点。尽管第二季度同比CPI逐月回落,但6月份环比CPI为-0.2%,仍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显示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进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涨幅远高于出口价格涨幅。第二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8%、20.9%和20.1%,平均为20.9%,比上年同期高14.2个百分点;出口价格各月同比分别上涨10.1%、10.4%和11.1%,平均为10.5%,比上年同期高4.7个百分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资源和能源进口依赖度较强是进口价格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6月底,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140美元,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也达到每桶139.4美元,均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资讯,行情)、小麦(资讯,行情)、玉米(资讯,行情)和稻米期货价格当季涨幅分别为76%、62%、69%和93%,其中6月底大豆价格收于15.98美元/蒲式耳,再创历史新高;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的当季涨幅分别为6.5%和10.5%,期间也多次创历史新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上半年原油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6.9%,涨幅比上年同期高72.2个百分点。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上半年铁矿石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77.4%,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5.8个百分点。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生产者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较快,成本推动压力持续加大。受国际原油、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加上国内经济对煤炭和钢材等需求持续旺盛,导致国内原油、煤炭和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从而推动生产者价格持续上涨。第二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2.4%和8.4%,涨幅比第一季度分别提高2.6和1.5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2.9%,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1.9%,畜牧业同比上涨39.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3.7%,比第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增加较快。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同比增长18.0%。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13800元,增长17.0%;城镇集体经济单位7789元,增长18.9%;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12610元,增长19.2%。据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880元,同比增长17.9%。

GDP缩减指数继续上升。上半年我国GDP为13.1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10.4%,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变动率为8.6%,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比上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GDP缩减指数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升,应对其走势保持高度关注。

成品油、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月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土地征缴增值地价;进一步改革资源税制,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扩大资源税目。自6月1日起,实施《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商品零售场所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月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对此,国内、国际市场反映相当正面。从长远考虑,只有理顺资源价格,才能发挥价格对增加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未来宜合理兼顾控制通货膨胀和资源价格改革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择机微调,改变价格扭曲现象,审慎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专栏 4 石油价格上涨及对物价的影响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加快上涨,屡创历史新高。WTI原油期货价格从2007年初的55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6月的140美元/桶,近期油价虽明显回落,但仍处于高位。供需紧张、美元贬值和期货市场投机是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供需缺口扩大。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2005-2007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分别为8365万、8462万和8538万桶,而全球原油日均生产量分别为8463万、8459万和8455万桶,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二是美元贬值导致原油价格相对更快上涨。据BIS统计,以2000年为100,2008年6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82.58,比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前降低了5.88个百分点,贬值幅度达6.6%,导致油价相对更快上涨。三是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美欧等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金融资本转向炒作原油期货也是油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我国经济近年来增长较快,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石油需求及进口依存度持续较快上升。2008年上半年原油进口9054万吨,同比增加898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49.0%,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国际油价上涨和我国原油大量进口导致我国进口价格涨幅扩大,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6月份,我国原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上涨77.1%,国内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4.9%,原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上涨35.1%。国际油价上涨使国内成品油定价问题更加突出。尽管我国成品油定价已实行“原油加成本”市场化定价机制,但从实际情况看,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滞后,而且被动跟踪国际油价,没有及时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和炼油企业成本。-***005年1月2005年3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2005年9月2005年11月2006年1月2006年3月2006年5月2006年7月2006年9月2006年11月2007年1月2007年3月2007年5月2007年7月2007年9月2007年11月2008年1月2008年3月2008年5月同比 %-50510152025同比 %WTI原油价格(左轴)原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左轴)原油和天然气出厂价格(左轴)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右轴)

数据来源:CEIC

图 2 国际油价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适时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有利于从根源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多年以来,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只反映采掘、运输等开发成本,忽略了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大量资源廉价使用,人为压低了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助长了投资扩张,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总需求持续扩张,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为理顺成品油价格和调节成品油供求,自6月20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从短期看,成品油价格上调会使通货膨胀压力显性化。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成品油价格上调1%,会拉高CPI约0.04%,而本次油电价格的上调,将提高CPI0.7个百分点左右。但从长期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适时理顺成品油价格,不仅能够降低价格扭曲导致的短缺风险,保证供应,而且有利于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四)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改善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34808亿元,同比增长33.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22882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1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28亿元。

财政收入呈高增长态势,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22.6%,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1.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从支出结构看,国家在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投入的同时,压缩了一般公共支出。上半年政府一般公共支出同比仅增长16.5%,而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39.6%,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6.1%,社会保障支出同比增长41.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99.8%。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

国际收支保持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上半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快33.4个百分点。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8088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略有上升。2008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925.9亿美元,比上年年末增长5.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487亿美元,比上年年末上升3.4%;短期外债余额为2367亿美元,比上年年末增长7.6%,占全部外债的60.3%,占比较上年年末上升1.4个百分点。42

(六)行业分析

多数工业行业利润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1-5月,我国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利润增幅同比上升的行业12个,增幅回落的行业27个。新增利润向上游采矿业集中,仅石油开采、煤炭和黑色金属矿3个上游采矿业新增利润占到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63.5%。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长21.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5.3个百分点。煤电油运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2.6亿吨、9433万吨和1680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8%、1.7%和12.9%。共完成货运量117亿吨,同比增长11.9%。电煤供应紧张,截至6月末,国家电网内缺煤停机1281万千瓦。

1.房地产行业

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屋新开工、竣工面积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市场供应持续增加,但全国房价涨幅有所回落,尤其是部分城市房价下降,加剧市场观望气氛,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时出现负增长。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同比增幅逐月回落,新增贷款少增。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中小户型住房开发投资占比不断增加。2008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36.6%,占开发投资总量的72%。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同比增长85.1%,占开发投资总量的19%,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

房屋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上半年,全国房屋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分别达到5.4亿、21.3亿、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1%、24.1%、13.8%,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7个、2.2个、2.7个百分点。全国完成销售面积2.6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2%和3.0%。北京、四川和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下降47.1%、22.7%和20.3%。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自年初以来持续下降,2008年6月,同比上涨8.2%,同比涨幅比1月份低3.1个百分点。深圳、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福州、南昌、重庆等16个城市6月份环比房价出现负增长。6月,新建住房、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2%和7.5%,分别比上月回落1个和1.3个百分点,14个城市新建住房和18个城市二手住房价格指数月环比负增长。深圳市新建住房价格月环比在持续6个月负增长后,6月份上涨0.5%。

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同比增幅逐月回落,新增贷款少增。2008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2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7个月出现回落,但仍高于全部贷款增幅。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8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房地产新增贷款同比少增较多,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988.4亿元,同比少增1706.6亿元;其中,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分别增加1834.3亿元和2154亿元,同比分别少增684.3亿元和1022.3亿元。

2.煤炭行业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销量均大幅增加,市场供需呈偏紧格局。受严峻的供需形势、国际油价高涨带动替代能源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下游产业成本压力加大。

煤炭供应较快增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煤炭产量增幅连续8年超过或接近10%的基础上,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2.6亿吨,同比增长14.8%。我国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呈逆向分布。近几年,煤炭产能越来越向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的晋陕蒙宁地区集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调出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煤炭基地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近几年,湘鄂等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增长较快,铁路直达运力却未增加,滇桂等省目前都在兴建大的电源点,但区域煤炭产能增长滞后,铁路运输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加剧了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

下游需求旺盛,供求呈紧平衡状态。上半年,全国煤炭销售量12亿吨,同比增长10.7%。煤炭库存低于正常水平。6月末,港口库存和电力行业库存天数分别较合理水平低1.7天和4天。夏季用煤高峰的来临以及奥运期间保障电力安全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国内煤炭需求上升。

煤炭价格大幅攀升,加重了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上半年,国内原煤、烟煤和无烟煤的煤炭价格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1.7%、21.4%和 23.0%。我国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超过70%,煤价上涨使火电企业负担日益加重。上半年,五大电力集团利润总额同比下滑超过100%。除华能集团略有盈利外,其余四个集团都出现了亏损。

改革煤炭价格定价机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短期内,国家对快速上涨的电煤价格进行了临时行政干预,但由市场供求决定煤炭价格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对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不会改变。积极稳妥地推进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安全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可持续发展成本等纳入成本构成体系,构建科学的煤炭供应保障机制,对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紧缺形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当前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下半年经济可能延续上半年增长格局,总体上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国内需求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虽然外部需求增长减弱,可能间接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如部分出口企业产能过剩、投资减少,但总体看,支持投资和消费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因素没有改变。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住房保障、加大节能减排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客观上都会产生投资需求,加之各方面发展热情较高,可能推动投资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同时,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居民收入逐步提高等因素,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看,市场指数为历史同期第二高位,国内订单指数仅低于同期最高值0.1个百分点,判断国内订单“饱满”和“一般”的企业达到93%。第二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也显示,贷款需求指数继续保持高位,达到68.8%,为2004年调查以来的同期最高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内需拉动作用较强。从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看,城镇居民收入基本稳定。未来围绕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各项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并逐步落实,消费环境也将趋于改善,都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但需要注意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释放,世界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外部需求增长放缓;前期出台的有关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一系列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增强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也发挥了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出口订单指数在连降三个季度后出现一定程度反弹,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尚低于2006年和2007年同期水平。不过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仍有望保持一定幅度增长,贸易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总体贸易带来的影响,加之受国内储蓄率较高等深层次结构性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通货膨胀形势要高度关注。当前,国内外需求增长由高位回调,国内货币条件适度收紧,农产品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都有利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但考虑到在我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际通货膨胀特别是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与国内PPI、CPI变动高度相关,由于国际经济及商品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也增加了国内物价变动的不确定性,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初级产品相对紧缺,继续支持较高的初级产品价格,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部分重要商品国内外差价较大,资源能源价格扭曲矛盾仍在继续累积。此外,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也较快。总体看,通货膨胀风险不可忽视。

当前,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许多经济体宏观政策陷入维护物价稳定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两难境地。我国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也增大了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宏观调控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合理把握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强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平衡好控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在继续巩固调控成果、保持总量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状况,同时考虑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适时微调,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做好流动性管理工作。当前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由此产生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搭配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确定工具组合方式和对冲力度,提高对冲效率。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完善贴现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优化信贷结构,严格限制对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通过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引导邮储资金回流等方面的政策,扩大支农信贷资金来源。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带动就业较多的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综合手段支持小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构建多层次的小企业融资体系。扩大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小企业融资市场。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改善小企业融资环境。三是加大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灾地区的信贷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在满足审慎监管要求、确保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根据灾区需要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住房建设和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三农”、小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推动外汇市场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汇率避险产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引导资本平衡流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体系,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落实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加强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

同时,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外需增长相对较慢,需要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内需发展。下一阶段应继续调整和优化财税政策,为扩大消费内需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财税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等各项体制性改革,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因素。适时推进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高并强化环保标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篇: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推荐]

《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0901 谢倩文

读了《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总体的感受就是: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总体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一共有四个,一是物价稳定,二是充分就业,三是经济增长,四是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到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就是价格物价的稳定,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就这一方面来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由于国内通胀预期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报告称,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就货币信贷来看,总体看,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项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总量增长平稳回调,符合调控预期。截至5 月末,M2 速和M1 增速比上年末分别下降4.6 个和8.5个百分点。6 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反弹,M2 增速和M1 增速分别比上月回升0.8 个和0.4 个百分点,货币总量调控仍存压力。6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3 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3 月末和上年末分别低1.2 个和2.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5 万亿元,同比少增533亿元,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有所放缓。但总体来看在调节货币供给方面还是初见成效。6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4.7 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比3 月末和上年末分别低0.8 个和2.9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4 万亿元,同比少增3888 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向常态回归。初步统计,2011 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 亿元,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水平直接融资作用继续增强。此外金融机构对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继续上升。6 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9%,较3 月份上升0.38 个百分点。2011 年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6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率间价为6.4716 元,比上年末升值1511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2.33%。

就货币政策操作来看2011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

一、适时适度公开市场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各货币政策工具间的协调配合,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上半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9210 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3600 亿元。截至6 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4 万亿元。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结合市场环境和市场利率走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增强了公开市场作利率弹性,既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也有助于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

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宏观审理念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从2011年起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调整机制,配合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进而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数量,进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虽然事实上不少国家一直没有采用过这一手段,但在中国,这一工具经常被使用。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促进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扩大“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2011 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9575.7亿元,同比增长13.3 倍。第二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972.5 亿元,比上季度增加2369.3 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4556.1 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出口结算金额1416.3 亿元。第二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际收付总金额4090.3亿元,其中实收1037.8 亿元,实付3052.5 亿元,收付比上升至1:2.9,可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口与出口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重点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支持和指导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相关部门出台的营业税减

免、监管费减免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支持政策基本落实到位。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防范异常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加强与商务部门沟通协调,从严控制外资房地产企业设立备案,严格控制对返程投资设立外资房地产企业的外汇登记及结汇。

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总体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2011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4万亿元,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下一阶段央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巩固前期调控成果,科学评估判断政策的当期和预期效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资产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

济发展。

就金融市场而言,2011 年上半年,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波动走高;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股市指数小幅回落,股票成交较为稳定。

第四篇:央行发布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央行发布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九年第二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9年8月5日 内容摘要

2009年上半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加快;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逐步加快。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内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9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得到有效传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对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3.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万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7.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现金净回笼578亿元,上年同期为净投放61亿元。

上半年,M2和M1增速持续上升,总体呈扩张态势,分别为1996年5月份以来和1995年5月份以来最高水平。其中,M1增长明显加快,6月末增速已提高到20%以上。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上升,活期存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多增5.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0.0万亿元,同比多增5.0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2081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54亿美元,同比少增33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居民户存款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长明显加快,企业活期存款多增较多。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速200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8%以上,6月末余额为2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3.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975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9万亿元,同比多增4.2万亿元。上半年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1万亿元,企业流动资金储备较为充足,总体上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改善,有望逐步加大生产经营投入。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下降11.0%,比年初增加6883亿元,同比少增3351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上升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9.8万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17.5个和5.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7万亿元,同比多增5.0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20.2个和4.7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受中央投资项目分批下达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下调等因素影响,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增2.8万亿元,同比多增1.7万亿元。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份额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份额提升。第二季度,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比第一季度下降16.6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则分别提高4.5个和3.7个百分点。6月末外汇贷款余额为2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1%,比上年同期回落40.6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末提升19.8个百分点,增速回升较快。外汇贷款比年初增加517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少增幅度较第一季度明显收窄,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和进出口贸易融资增加较多。

表 1 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注: ①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已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过渡期,统计上仍纳入政策性银行。

②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③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人民币贷款投向看,居民户贷款增长稳步提高,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居民户贷款同比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末高6.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5990亿元。其中,居民户消费性贷款比年初增加6506亿元,同比多增3918亿元,增长势头逐步加快,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快速回升相关,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4662亿元,同比多增2835亿元;居民户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增加4101亿元,同比多增2071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37.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4.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多增4.3万亿元,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0万亿元,重大基建项目配套贷款得到及时有力落实;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7万亿元,但增量占比自第二季度以来逐月快速下降,主要与金融机构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有关。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分别为1.6万亿元和4246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1.6%和13.7%,比上年同期分别高3.8个和7.7个百分点;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为3501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低7.9个百分点。

专栏 1 中长期贷款投向分析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增长36.3%,比上年同期高19.1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3.1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从产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第三产业的力度明显加大,总体上符合产业调整要求。6月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7.0%、23.4%和44.6%,分别比年初增加177亿元、6803亿元和2.4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6%、22.0%和77.5%。

从行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向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领域倾斜,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增加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4%,比上年同期高23.2个百分点。上半年,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51.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分别新增8921亿元和5249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88.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长期贷款增长相对缓慢,新增1807亿元,占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的11.3%。此外,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势显著回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7%,比上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01亿元,是上年全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5倍。上半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

中长期贷款投向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反映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对与积极财政政策结合紧密的行业和部门的信贷支持。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加强行业信贷政策管理,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企业倾斜;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实行贷款退出。近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调整政策出台后,项目资本金加快落实,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相应增加。

总体看,当前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阶段要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5292亿元,同比增长7.4%。6月末,货币乘数为4.59,分别比上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0.75和0.32,货币扩张能力上升。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55%。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1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0.95%,农村信用社为4.26%。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回落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回落。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1.95%,比年初分别下降0.53个和0.94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6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4.34%,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增加。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实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占比分别为30.47%和33.70%,比年初分别上升4.91个和3.57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35.83%,比年初下降8.48个百分点。

表 2 2009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各利率区间占比表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受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影响,外币贷款利率逐月下降。6月份,3个月以内和3(含3个月)-6个月美元贷款利率分别为1.49%和1.48%,较年初分别下降2.17和2.54个百分点。境内美元存款利率小幅下降。6月份,活期、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利率分别为0.11%和0.32%,较年初分别下降0.74个和0.90个百分点;多家金融机构下调了300万美元以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下调至0.75-0.85%。

六、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比上年末升值27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04%;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9.6408元人民币、100日元兑7.1117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升值0.19%和6.37%。汇改以来至2009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汇率分别累计升值21.14%、3.87%和2.73%。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双向波动。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8201元,最低为6.8399元,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07%(50个基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07%(50个基点),118个交易日中61个交易日升值、57个交易日贬值。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防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稳定市场预期。一是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各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及市场环境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上半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2.29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1.41万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4.15万亿元。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一方面,保持短期正回购的适当力度,通过合理搭配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操作品种,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根据货币调控需要适时恢复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优化对冲工具组合。三是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针对6月下旬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市场利率波动上升的新情况,公开市场操作增强了利率弹性,在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截至7月末,28天期正回购、91天期正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操作利率分别较年初上升22个、14个和28个基点;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自7月9日重启以来累计上升近20个基点。四是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前7个月共开展了6期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有助于提高库款收益和保持操作的连续性。

二、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贷款投放,加强对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金融支持,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金融配套服务。二是继续认真做好“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三是要求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大型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通过持续强化公司治理,深化风险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改革,加快转变服务模式,着力优化业务架构,持续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和产品创新,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截至2009年3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1%、12.34%、12.37%和12.77%,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7%、2.24%、1.90%和1.62%,税前利润分别为456.24亿元、252.87亿元、339.78亿元和101.28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农业银行在完善“三会一层”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法人治理结构和加速内部审计制度改革,提升内控水平;同时,认真贯彻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建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通过增加农户小额贷款额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方式,增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正稳步推进风险管理和内控等内部制度建设,稳健拓展业务领域,完善运作机制。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全面展开。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围绕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深入调研,推动两家机构扎实进行内部改革,促进其不断改进政策性金融服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相关问题,为论证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做好准备。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金支持基本落实到位。截至6月末,已累计向229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1596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5%以上;发放专项借款15亿元。资金支持政策实施进展顺利,对支持和推进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资产质量明显改善。6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203亿元和7.2%,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下降1994亿元和30个百分点。资金实力显著增强。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万亿元、4.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1.9%,与2002年末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支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2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和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45%和96%,与2002年末相比,分别提高了5个和15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截至6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7家,农村合作银行174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2009家。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呼应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4月8日,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应市场需求,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于2009年7月1日发布实施;配套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保持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正常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五、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落实中央有关稳定出口的部署,努力缓解企业收结汇困难。改进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将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基础比例提高至30%,小额预收货款、延期付款和预付货款不纳入比例限制。二是改进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支持企业“走出去”。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境外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额度内使用自有外汇和人民币购汇等多种资金进行境外放款,缓解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后续融资难和流动性资金不足问题。三是进一步简化外汇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将资本金账户异地开户、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等10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审批权限下放分局。四是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试运行询价交易净额清算业务,降低外汇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清算风险。五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的监测,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平衡境内外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调整境内外资产结构,加大对进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2009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稳中有所上升;债券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债券指数小幅波动;股票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股票指数大幅上扬。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86.1%。从融资结构看,贷款仍是主要融资方式,国债融资(包含地方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占比明显上升。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利率稳中有所上升

货币市场债券回购交易大幅增长,拆借交易稳中有升。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5.6万亿元,日均成交2921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9.6%;同业拆借累计成交7.9万亿元,日均成交650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7.8%。从期限结构看,回购、拆借市场交易均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其交易份额分别为78.2%和82%,同比分别上升23.7个和13.8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1.32万亿元,同比增长36.8%。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均为主要的资金供给方,融出资金量同比大幅增加;二是受货币市场融资收益相对较低及流动性管理策略影响,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量明显减少;三是受资本市场持续回暖影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保险公司资金需求大幅上升。上半年证券及基金公司净融入资金同比增长近7倍,保险公司净融入资金同比增长85.7%。

利率衍生产品市场运行平稳。上半年,债券远期及利率互换交易量稳步增加,债券远期以2-7天品种交易最为活跃,利率互换以1年期及1年期以下为主要交易品种。远期利率协议交易较少,名义本金额同比略有下降。Shibor在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定价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上半年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总量的30.7%,远期利率协议全部以Shibor为基准。

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所上升。上半年,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都基本稳定在0.85%左右。6月中下旬,受新股发行重启等因素影响,14天以内短期利率率先上升,6月份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0.91%,均较上月上升0.06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隔夜和7天Shibor分别为1.09%和1.2117%,比年初分别上升0.14个和0.21个百分点,比上月分别上升0.28个和0.26个百分点;3个月和1年期Shibor分别为1.3179%和1.8688%,比年初分别下降0.46个和0.49个百分点,比上月分别上升0.1个和0.02个百分点。

(二)债券市场交易量持续增加,债券指数小幅波动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受市场流动性充裕、国债供给大量增加及股票市场持续回暖等因素影响,上半年,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1.7万亿元,日均成交1779亿元,同比增长34.8%。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成交344亿元。银行间现券市场上,除国有商业银行净买入现券6932亿元外,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净卖出现券3396亿元和3213亿元。

债券指数小幅波动。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总体走势平稳,5月中旬以来呈下行趋势。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2.22点降至6月末的131.45点,下跌0.77点,跌幅0.59%。

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陡峭化走势。上半年,由于市场资金相对充裕,短期国债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稳中趋升。6月份以来,受市场预期及股市与债市“跷跷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有所上移,其中3-15年期中长端收益率涨幅较大,个别期限上涨约20个基点。

债券发行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上半年,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2.08万亿元,同比增加9957亿元,增长92.2%,其中国债、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和企业债发行增长较快,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明显减少。上半年,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1659亿元。分期限看,5年期以下中短期债券品种发行量占比为69.9%,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2009年6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债券发行利率有所上升,2009年6月份发行的10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利率为3.09%,比上年12月份发行的同期限国债利率上升0.19个百分点。其他债券发行利率也有所上升。

Shibor在债券发行定价中继续发挥作用。上半年共发行企业债券114只,总发行量为1837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短期融资券参照Shibor定价的为43只,发行量为571亿元,占总发行量的38%;中期票据参照Shibor定价的为15只,发行量为242亿元,占总发行量的6%。

(三)票据融资增长逐季趋缓

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5.4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贴现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4%;累计办理再贴现14.1亿元。6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74%;贴现余额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再贴现余额为8.9亿元。第二季度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票据签发量减少影响,也与金融机构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压缩票据满足中长期贷款需求有关。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变化影响,2009年以来票据利率基本在低位平稳运行,有利于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四)股票指数在波动中大幅上涨

受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主要经济体股市总体上涨和市场流动性充裕等因素影响,股指在波动中大幅上涨,股票市场成交量明显放大。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0.9%;日均成交1880亿元,同比增长33.1%。6月末市场流通市值9.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6%。6月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959点和962点,分别比上年末上涨62.5%和73.9%,基本回升至上年第二季度末水平。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由上年末的15倍和17倍,回升到2009年6月末的25倍和36倍。

股票市场融资额同比少增。初步统计,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以及权证、可转债累计筹资919亿元,同比少融资1472亿元,下降61.6%。其中,A股发行和配股融资879亿元,同比少融资1091亿元,下降55.4%。

(五)保险业总资产增速回升

保费收入增长减缓。上半年,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986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下降44.5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收入增长3.6%,增幅同比下降60.3个百分点;财产险收入增长16.4%,增幅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1608亿元,同比增长4.2%。保险业总资产增速回升。6月末保险总资产3.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速度为15.9%,增幅同比下降13.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为49.7%,增幅同比上升57.1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运行平稳

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掉期交易量继续攀升,远期交易量与“货币对”交易量下降较多。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较为活跃,累计成交288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35.6%;在外汇掉期市场交易中,美元币种仍然是交易的主要货币,其中隔夜人民币对美元外汇掉期成交量占掉期总成交量的63.3%,比上年年末上升9.2个百分点,交易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3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74%;八对“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164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下降44.1%,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其成交量占全部成交量的74.3%。

(七)黄金市场交易量有所增加

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市场运行基本平稳,黄金累计成交1999.8吨,同比增长1.9%;成交金额4036.1亿元,同比下降1.3%。白银累计成交3485.7吨,同比增长112.5%;成交金额103.9亿元,同比增长49.9%。铂金累计成交30.8吨,同比增长81.2%;成交金额79.4亿元,同比增长5.3%。

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保持一致。1月至3月初,黄金价格呈上涨趋势;3月至6月,黄金价格呈震荡格局。上半年,黄金最高价218元/克,最低价178元/克。6月末,黄金价格207元/克,比年初上涨7.48%。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银行间市场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顺利上线

交易系统是银行间市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直接影响到银行间市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为适应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立项开发新交易系统,经过3年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银行间市场新一代本币交易系统(以下简称“新交易系统”)于2009年6月29日正式上线。新交易系统吸收了原交易系统的优点,并在系统结构、交易功能、客户管理、扩展功能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新交易系统上线第一个月,共有1513家机构登录新系统,累计报价52249笔,成交31615笔,交易量达12.5万亿元;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信用拆借等交易活跃,债券远期、买断式回购、利率互换也均有交易达成。新交易系统的成功上线,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是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6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新股发行机制、提高发行效率。现阶段主要推出四项措施: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提示所有参与人明晰市场风险。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新股的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买卖双方的内在制衡机制得以强化;股份配售机制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得到重视;显著增强了一级市场的风险意识。

二是完善创业板相关配套制度。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创业板相关配套制度,证监会于5月13日公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的决定》,自2009年6月14日起施行。以上两个办法的修改建立了适应创业板特点的保荐制度和发审委制度,有利于切实发挥保荐人在创业板市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发审委的专业审核功能,以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强化市场约束和风险控制。

三是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4月3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强调上市证券公司要按照从严的原则,严格执行证券公司监管法规和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5月2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明确了5大类11个级别的证券公司分类标准和评价程序。《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发布有利于有效实施证券公司常规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促进证券公司持续规范发展。

四是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于5月5日正式公布,并于6月1日起施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得到规范,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大规模应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全球股市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回暖、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工业生产下滑速度放慢为标志,全球经济衰退初步出现放缓迹象。但未来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2009年第二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为-1.0%,好于第一季度的-6.4%。就业形势滞后于经济发展,失业率继续攀升。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8.9%、9.4%和9.5%(26年来新高),平均为9.3%,较第一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进出口大幅萎缩,但出口萎缩小于进口,贸易赤字明显减少。1-5月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8.3%和18.7%,贸易赤字累计为14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053亿美元大大缩小。财政状况继续恶化,从2008年10月1日开始的2009财年前9个月累计赤字高达1.086万亿美元,远超上一财年全年4548亿美元的水平。价格水平逐步企稳,第二季度月均同比CPI为-0.9%,各月CPI环比涨幅分别为0.0%、0.1%和0.7%。

欧元区经济衰退放缓。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下滑2.5%,比上年第四季度下滑0.7个百分点。5月份,季节调整后欧元区工业生产环比上升0.5%,为9个月以来首次为正。就业形势严峻,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9.2%、9.3%和9.4%,平均为9.3%,较第一季度上涨0.5个百分点。贸易逆差有所缩小,1-5月进、出口同比均下滑23%,累计贸易逆差65亿欧元,比上年同期134亿欧元的逆差有所缩小。价格水平处于低位,第二季度月均同比HICP为0.2%,各月HICP环比分别上涨0.4%、0.1%和0.2%。

日本经济仍然低迷。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大幅下滑14.2%,为战后最大降幅。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二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5.0%、5.2%和5.4%(6年来最高),比第一季度平均值4.4%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贸易形势严峻,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8.6%和42.7%,累计贸易顺差83亿日元,大幅低于上年同期2.8万亿日元的顺差水平,但6月出口降幅放缓,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长。价格水平缓慢回落,第二季度月均同比下降1.0%,各月CPI环比分别上涨0.1%、-0.2%和-0.2%。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在急剧恶化后出现复苏迹象。年初以来,资金外流和出口大幅下滑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部分中东欧国家一度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但从第二季度起,在各国政府大规模救市举措刺激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率先出现微弱复苏迹象,特别是全球经济衰退放缓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上升,资金再度回流带动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大幅回升。但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在外部环境尚未稳定前,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趋势。亚洲国家由于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较好,外债负担较轻,有望首先开始复苏,东欧国家外债负担较重,经济前景相对黯淡,拉美地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波动,美元先强后弱。年初,由于欧洲、日本等其他经济体衰退超出预期,美元受避险因素推动震荡走强。从3月起,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加使避险需求减弱,加之各界对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和超宽松政策影响美元长期稳定性的担忧加剧,美元有所贬值。截至6月底,欧元兑美元收于1.403美元/欧元,美元较年初贬值0.4%;美元兑日元收于96.3日元/美元,美元较年初升值5.9%。

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低位波动。5月21日,1年期美元Libor降至上半年低点1.49%,之后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影响有所回升。6月30日,1年期美元Libor为1.61%,较年初下降0.40个百分点;受欧央行连续降息影响,欧元区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持续下行。6月30日1年期Euribor为1.504%,比年初下降1.545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尽管3月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陆续宣布入市购买国债一度压低国债收益率,但由于市场预期各经济体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使未来几年内政府债券发行量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主要国债收益率整体上行。截至6月底,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3.537%、3.381%和1.352%,比年初上升1.313个、0.437个和0.184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市反弹。年初以来,受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减速影响,全球股市延续下跌趋势,但3月中上旬后,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相继推出大力度救市举措,加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相对缓和,市场信心有所提振,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加,全球主要股市开始大幅反弹,主要股指在4月都创出了10%以上的单月涨幅。6月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收于8447.0点、1835.0点、2401.7点和9958.4点,较3月末分别上涨11.0%、20.0%、16.0%和22.8%。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略现企稳迹象。房价仍在缓慢下跌,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全国房价指数环比下降0.55%,较上季的3.3%的跌幅有所放缓。继4月环比下降0.3%后,5月房价环比上涨了0.9%。6月,新房开工数为58.3万户,环比上升3.6%,为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但较上年同期仍下降46%。新房销售数为38.4万户,环比上升11%,为8年来最大涨幅;待售新房数为28.1万户,降至11年来最低,环比下降4.1%。值得注意的是,受长期利率上升影响,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平均利率6月底已升至5.20%左右,达近6个月来高位,可能制约房市复苏。

欧洲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英国Halifax房价指数1-6月环比涨幅分别为2.0%、-2.3%、-1.9%、-1.8%、2.6%和-0.5%。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其他国家房价也缓慢回落,房屋开工量持续萎缩。

日本房地产市场降温迹象明显。受资金流出、需求不振影响,日本房价持续走低。同时,新房开工数量持续萎缩,1-5月,新房开工数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10.9%、13.1%、24.6%、32.5%和34.0%。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9年以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继续维持0~0.25%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日本银行也宣布继续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1月15日,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2.0%,同时将存贷款便利利差从100个基点重新扩大到200个基点,并于3月5日、4月2日和5月7日,三次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0个基点、25个基点和25个基点至1.0%。英格兰银行于1月8日、2月5日和3月5日三度下调官方利率共150个基点至0.5%,创建行300多年来新低。

在基准利率已降至“零”附近时,常规价格调控机制(利率)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变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数量调节机制,即所谓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成为各主要央行继续放松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之一。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暴露出微观经济主体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在某些方面的监管不力。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也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5月2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金融监管》草案,提出建立新的欧洲金融监管体系。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全面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提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方位监管、建立国际监管标准、促进国际合作等。

(五)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7月预测,全球经济开始走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复苏仍将疲弱。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3.1%大幅放缓至-1.4%,比4月的预测值低0.1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经济有望实现2.5%的增长,比4月的预测值调高0.6个百分点。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从2008年的1.1%、0.8%和-0.7%下降至-2.6%、-4.8%和-6.0%。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也将从6.0%放缓至1.5%。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也将分别从2008年的3.4%和9.3%降至2009年的0.1%和5.3%。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2.9%降至-12.2%,并于2010年实现1.0%的微弱增长。

鉴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复杂、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严重,目前出现的部分正面信号是否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尚待观察。从目前情况看,尽管经济企稳的大趋势已基本确立,但复苏过程将可能是缓慢而曲折的。实体经济方面,消费、投资、进出口、房地产、劳动力市场等尚未形成能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复苏的动力;金融领域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金融体系盈利模式的重建、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都需要很长时间。此外,复苏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相互交织的风险因素,包括美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非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保护主义抬头等,这些因素与复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震荡一起,将反复考验市场信心,影响复苏进程。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消费稳定较快增长,投资增速持续加快,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3.8个、6.2个和-2.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比第一季度降幅加大0.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7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加347.3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稳步提高,国外需求大幅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国内市场销售继续平稳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处于近十年来的相对较高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万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7.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持续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2.4亿美元,同比下降23.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16.3亿美元,同比下降21.8%,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2.0个百分点;进口42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5.4%,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7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亿美元,比第一季度增加347.3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30亿美元,同比下降17.9%,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

(二)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7.0万亿元,同比增长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5.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4%。

农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夏粮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全国夏粮产量2467亿吨,比上年增长2.2%。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3580万吨,同比增长6.3%。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下跌6.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为0.9%,比上年同期大幅降低18.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农民增收仍存在困难。

工业生产加快回升,企业利润降幅减缓。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幅较上年同期低9.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增长9.1%。工业产品销售率有所下降,上半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2%,低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较上年同期低43.8个百分点,但较1-2月份的增速高14.4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第二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为12.1%,比上季上升4.6个百分点,结束了自上年第三季度以来逐季下滑的势头。

(三)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出现止跌迹象。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0.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5%。CPI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基期因素影响。上半年,同比CPI中基期因素为-1.5%,新涨价因素为0.4%。2009年以来,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CPI稳中略升;12个月移动平均后的环比CPI保持稳定;当月环比CPI与当月历史均值之差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上行;这些均显示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出现止跌迹象。

生产价格同比降幅继续加大,但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环比明显回升。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4.6%,第二季度同比下降7.2%。剔除季节和不规则因素后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涨幅,已从2008年12月开始明显回升。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其中第一季度同比下降7.1%,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0.4%。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季度同比增长5.8%,第二季度同比下降3.7%。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2009年第二季度,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1.7%和51.6%,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8.1%和31.9%;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和铝现货当季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4.7%和49.4%,比上季度分别上涨35.8%和9.3%。进口价格降幅继续加深。第二季度,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8.6%,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19.2%、20.4%和16.3%;出口价格同比下降7.0%,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5.0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各月同比降幅分别为5.9%、6.2%和8.8%。进口价格同比降幅加深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高的影响。

劳动报酬同比继续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440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为2626元,增长14.2%;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为1528元,增长17.7%;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为2317.5元,增长10.3%。

GDP缩减指数继续下降。上半年,我国GDP为14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7.1%,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为-3.1%,比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结合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先后五次调整成品油价格。1月1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140元和160元;3月25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6月1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400元;6月30日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提高600元;7月29起,将每吨汽、柴油价格均降低220元。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了水价调整的总体要求,要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财政收入降幅减小,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35.7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回升5.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8903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4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减慢8.5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大于支5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853亿元。

从财政收入情况看,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5、6月份财政收入同比上升,其中6月份增长19.6%。5月以来财政收入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从财政支出情况看,财政支出增加较多主要与出台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关。截至6月末,在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中,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了资金5915亿元。此外继续加大了对科技、环保和农林水事务等方面的支出。上半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75.5%,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67.8%,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63.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7.1%。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

上半年,外汇净流入延续2008年下半年的下降态势,但第二季度以来,外汇净流入下降势头趋缓。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131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少增950亿美元。

外债规模总体下降,外债期限结构有所改善。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67.2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9.4亿美元,下降10.1%。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2526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80亿美元,下降3.1%,占外债余额的75%;短期外债余额为1734.7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373.2亿美元,下降17.7%,占外债余额的51.5%。

(六)行业分析

工业利润降幅减缓,生产加速回升。2009年1-5月,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增幅较1-2月回升或降幅缩小。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化纤等行业均由1-2月份亏损转为盈利,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较1-2月明显缩小。上半年,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煤电油运供求形势总体宽松。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7%,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发电量和原油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7%和1.0%,降幅分别较第一季度收窄0.3个和0.6个百分点;货运量同比增长2.5%,增幅较第一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

1。房地产行业

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迅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房价止跌回升,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较多。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第一季度加快5.8个百分点,增速自年初稳步提高。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2万亿元,同比增长7.3%,比第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0.2%。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5%,比第一季度提升13.6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4.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4%,比第一季度提升5.8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大幅回升,增速超过2007年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上半年,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为3.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比第一季度加快23.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第一季度加快29.9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止跌回升。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是自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环比上涨0.8%,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正增长。其中,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8%;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环比上涨1.1%。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6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达57个。

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显著回升。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末高6.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35万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4.2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第一季度末高7.2个百分点。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

2。高耗能行业

高耗能行业一般是指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等六大行业。我国高耗能行业经济总量大、产品关联度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63%左右,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对于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不断扩大,生产和出口大量增长,超出了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的支撑能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需严重萎缩影响,我国高耗能行业出口急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生产放缓,投资下降。但第二季度以来,高耗能行业回升态势明显。高耗能行业生产放缓,产量下降。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3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上半年,水泥和化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9%和9.5%,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2个和3.6个百分点;钢材产量同比增长5.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纯碱、烧碱、乙烯产量分别由上年同期的增长13.4%、15.0%、12.8%和2.1%转变为下降5.1%、4.5%、4.9%和6.8%,但降幅比第一季度分别收窄0.9个、6.6个、6.3个和3.9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上半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50.3个、18.4个和20.9个百分点。

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上半年,钢材、铜材、铝材、水泥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65.4%、28.6%、44.3%和43.2%,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5.2个、47.6个、38.6个和24.8个百分点;钢材出口降幅比第一季度扩大10.5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降幅分别比第一季度收窄6.6个、4.8个和11.3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以来高耗能行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节能降耗。通过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等措施,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造纸50万吨、水泥产能5000万吨。上半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989万千瓦,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配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通缩预期明显缓解,通缩与衰退相互强化的风险及时得到遏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内需有望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下一阶段有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企稳向好的因素仍比较多。一是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6.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3%,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85.8个百分点。而且,随着企业存货逐步调整到合适水平,企业投资意愿上升,也会对经济回升产生积极作用。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继上季回升1个百分点后再升7.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指数比上季和上年四季度的历史低值分别提高了10.4个和3.8个百分点,投资意愿指数也出现回升。二是消费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补贴,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

不过也要看到,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一是世界经济的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实现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二是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不乐观,可能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从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有所下降,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消费上更加谨慎。

未来价格走势尚有不确定性。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构成价格下行的压力。但也存在价格上行压力,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2009年上半年,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中长期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合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信贷原则,保证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同时,进一步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

三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便利国内机构境外投资,稳步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积极推动外汇市场发展,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此外,要抓住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外需减弱具有中长期性,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以扩大消费内需为核心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增加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减少市场扭曲。

第五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第一部分 货币政策措施及执行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整信贷结构,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保持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2001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

2001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14%,狭 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5-16%,现金净投放控制在1500亿元之内,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货币政策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两部分。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幅盈余,同时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因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所投放的基础货币i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根据外汇占款变动情况,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本外币综合平衡,协调本币与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的关系,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稳增长。

2001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全年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虽然年末净回笼基础货币仅为276亿元,但中间操作幅度变化很大。2001年的公开

市场操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初,为对冲元旦春节期间季节性现金投放而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1月份,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基础货币734亿元;2月至5月的操作主要针对外汇占款大幅增加,通过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以保持基础货币总量平衡增长;6月份以后,人民币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改为投放基础货币,当月投放301亿元,到年末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1842亿元,从而促使货币供给量增幅回升至目标区间。2001年公开市场操作交易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善。过去主要以回购交易为主,2001年现券交易量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不但对基础货币,而且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也明显增强。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合理确定本外币利率水平

2001年,人民币利率保持基本稳定,但同时对利率结构进行了微调,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走低。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年末为2.15%,比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年末为2.39%,比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9月11日适时上调了再贴现利率,将再贴现利率由2.16%上调到2.97%。此次上调再贴现利率的目的不是紧缩,而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及票据市场的规范发展。及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连续9次下调境内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1.25%,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1个百分点,相应引导外币贷款利率下行。这对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外汇贷款起了积极作用。

(三)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有效发挥信贷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全年新增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312亿元,比上年多增150亿元;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入银行间市场,拓宽

农村信用社的融资渠道;全面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做法,全年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95亿元,其中新增农业贷款803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和规范了各类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2001年末,全国消费贷款余额已达699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598亿元,占80%;2001年,人民银行发布了一系列规定,规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禁止零首付住房贷款和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防止住房贷款风险和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同时开办了外汇助学贷款业务。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继续发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作用,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引导其重点搞好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出台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管理办法,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与措施。

(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查处了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的行为,防范和化解了新的金融风 险。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为解决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支付问题发放再贷款,化解了金融风险,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加大了对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力度,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3.81个百分点。这些措施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每月召开由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人民银行分行和商业银行参加的经济 金融形势月度分析会。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四年,它对及时沟通信息,引导公众预期,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1年第一季度起,中

国人民银行定期发布关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季度报告。这些措施对增进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共识,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2001年货币政策执行结果

(一)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基本实现,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2001年底,广义货币(M2)余额15.8万亿元,增长14.4%,略高于年初 预定的13-14%的调控目标,增幅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上半年货币供应量 增长基本正常,下半年一度增速略有趋缓,随后由于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实施,四季度恢复正常。狭义货币(M1)余额6万亿元,增幅12.7%,比上年低3.4 个百分点。主要是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未作调整,包括股民保证金,M1增幅 应为13.7%。流通中现金(M0)余额1.6万亿元,增长7.1%。全年现金净投 放1036亿元,比上年减少161亿元,主要原因是各种银行卡使用量急剧增加,同时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也有明显减少。2001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有效货币需求的增长。一是2001年经济增长率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在其他情况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使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趋低。二是股市下调,部分资金从股票市场退出,股市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在货币需求增长减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达14.4%,比经济增长(7.3%)和消费价格涨幅(0.7%)之和高6.4个百分点,与1998年以来各年的长期趋势大体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

(二)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改善,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2001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贷款增长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5个百分点,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业贷款增加789亿元,比上年多增253亿元;年末,各

类消费贷款余额为6990亿元,全年增加2755亿元,比上年多增1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多增329亿元;基建和技改贷款共增加2456亿元。1998-2000年,为配合搞好国债项目建设,人民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3年共发放基建贷款和技改贷款8000多亿元。贷款结构的调整与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基本相适应。

2001年,金融机构贷款周转1.09次,比上年加快0.1次,即加快10%。贷款周转加快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监管力度增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下降,贷款质量明显提高。全年人民银行监管的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少99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下降3.9个百分点。

(三)各项存款平稳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较多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万亿元,增长16%,增幅比上 年高2.2个百分点,表明经济体系中资金总量是充足的。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 5.2万亿元,增长16.9%,增幅高于各项存款总额的增长,比当年工业生产的增幅高7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万亿元,增加9458亿元,比上年多增4481亿元,增幅为14.7%,比上年高6.8个百分点。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当年新增定期储蓄占全部新增储蓄的比重由上年的26%上升至56%。居民储蓄存款多增,一是股市出现深幅调整,部分股市资金转成储蓄;二是境内美元存款利率经9次下调后已低于同期本币利率,居民持有人民币储蓄存款的意愿增强;三是国家增加公务员工资和采取措施增加城市下岗职工及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高。

(四)基础货币增长适度,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

2001年底,基础货币余额为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末高 5.5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增幅4月份曾一度下跌,经采取措施后,增幅逐渐回

升。基础货币投放多增,为实现全年货币调控目标、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要奠定了基础。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7.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6.6%,其他商业银行平均为17.3%,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分别为10.7%和8%。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充足,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正常。

(五)外汇存款增势放缓,贷款下降幅度缩小,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2001年,银行累计结汇2047亿美元,售汇161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37亿美元,其中,贸易结售汇顺差352亿美元,非贸易结售汇顺差76亿美元,资 本项下结售汇顺差9亿美元。1994年实行结售汇制以来,首次实现了贸易、非 贸易和资本三项结售汇的全面顺差。它表明公众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增强和本外币利差变化的影响。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2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6亿美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8.2766,继续保持稳定。

2001年底,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为1349亿美元,增长5.2%,增幅下 降。其中,单位外汇存款比年初下降6.9亿美元,反映企业结汇意愿增强;居 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少增94亿美元,主要是受外币存款利率下调和B股对 境内居民开放的影响。截至12月底,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806亿美元,比年 初减少43亿美元,同比少降60亿美元。表明随着外汇贷款利率的下调,企业外汇贷款需求有所上升。

货币信贷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还有待加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再贴现发生额2778亿元,年末余额为655亿元。

二、金融市场对促进金融平稳运行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的稳健发展,优化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水平,为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调剂短期资金余缺的重要场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经历了九十年代初乱拆借,在经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整顿以及近几年连续加强管理后,已经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列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络的拆借交易,基本上没有发生违约现象。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上升,多年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1997年末,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比例仅为4.98%,2001年末这一比例已达到12.51%。在市场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债券收益率不断提高,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2001年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额达4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30倍。债券回购已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管理头寸的主要形式。票据市场过去几年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拖欠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股市过热时,通过违规贴现,部分信贷资金不适当地进入了股市。2001年票据市场日趋规范,查处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股市,及时处理了一些严重违规事件,票据市场向沿着健康、规范的轨道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外汇市场2001年经受住了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动荡的严峻考验,交易活跃,秩序井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力促进了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2001年,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要,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的操作平台,适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吞吐基础货币。在全年54场交易中,公开市场操作交易额达16781亿元,为及时调节基础货

币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是信贷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依靠什么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曾一度成为问题。经过几年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有效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基本实现了向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工具的间接调控过渡。

(三)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力促进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

2001年,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充分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筹资功能,共计筹集建设资金4713亿元,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为2123亿元、2100亿元和490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力地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对实现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2001年由于各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陆续到位并发挥作用,部分抵消了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比较平稳。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增幅虽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但高于年初预计7%的速度。全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重工业增长11.1%,轻工业增长8.6%。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72%,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基本持平。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1,比上年提高3.4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实现利润4657.2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亏损企业亏损额1112.4亿元,比上年增长5%。

2001年,我国市场物价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上升0.7%,较2000 年升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升0.7%,农村上升0.8%;中国人民银行 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全年下降0.6%,比2000年降幅回升0.6个百分点。

全年价格变动的突出特点:一是粮食价格出现回升,其他商品价格大部分表现为下降,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粮食因种植结构调整和灾害影响而减产;二是物质商品价格总体下降,服务价格总体上升;三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石油、成品油、有色金属、棉花等价格全年深幅下跌,其他大部分商品价格全年平稳下降。2001年物价变化的上述特点反映了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显著变化阶段和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基本特征。

2001年国民经济虽然总体上保持了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下滑和物价涨幅先升后降。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一季度为 8.1%,上半年为7.9%,前三季度为7.6%,全年为7.3%;工业增长速度上半年各月均在10%以上,下半年跌落到8—%,12 月份为8.7%;企业商品(批发)价格指数5月份以前为正增长,6月份以后为 负增长,12月为-2.53%。过去几年,在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由降转升,物价涨幅由降转为平稳,逐渐走出了亚洲金融危面的阴影,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于2001年下半年以来重新出现的经济增长由升转降和物价负增长需要引起密切注意。

二、社会总需求增长大体平稳

2001年,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亿元,增 长10.1%,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5 %,基本正常;县及县以下增长7.7%,增幅偏低。全年消费增长趋势总体平稳,但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重要任务。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9.3 %,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6.0和3.0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

别增长15.3%和25.3%。1998-2001年四年累计住宅投资12354亿元,同期商业 银行住房贷款增加6395亿元。住房贷款对增加住房投资、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9月份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回落,需要引起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下半年以来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了企业自筹投资能力;受股市动荡调整的影响,房地产销售趋缓,导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下降;国债项目资金投放年底前基本完成,影响后几个月的投资工作量等。

2001年,对外贸易增幅先高后低,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进出口509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出口增长6.8%;进口增长8.2%,贸易顺差 22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亿美元。6月份出口曾一度负增长,随后经过努力 虽有所回升,但并不稳定,发展趋势值得关注。2001年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受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2001年农业产出继续增加,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农民在主动调减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布局趋于优化,主要农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2001年粮食价格前升后降,前三季度受粮食种植面积调减和灾情严重等因素导致夏粮和早稻较大幅度减产的影响,粮食价格上升了5.7%。第四季度由于秋粮收成较好和参加世贸组织后预期粮价将下降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转升为降,降幅为2.7%。由于我国恩格尔系数较高,粮食及粮食相关产品价格在物价指数中所占权重较大,粮价的升降对整体物价走势影响也较大。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据初步统计,2001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 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9.5%。其中非农户投

资4195亿元,增长10.6%;农户投资3015亿元,增长3.8%。投资增加的原 因:一是中央银行一系列支农信贷政策扩大了对农村的资金供给,部分地区农村企业投资增加;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如农村电网改造等;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地区农村投资增加。不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4.4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也与农村GDP占全部GDP的比重不相称。这表明,一方面,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村资本投入产出的效益是比较好的,进一步增加投入的潜力较大。

2001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增长2.37%;进口额118.4亿美元,增长5.2%。实现顺差42.3亿美元,下降4.8%。进出口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米、玉米、棉花、食糖等进口量大增,出口量大减;而由于今年国内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导致小麦出口额增长196倍,进口额下降17.7%,小麦种植结构调整的成效初步显现。预计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66元,实际增长4.2%,增幅出现回升,但仍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民纯收入中,人均现金纯收入1748元,同比增长6.6%。农民从农业获得的收入为人均1165.2元,增长3.6%,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从非农业获得的收入为人均1066.4元,增长6.2%,非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_200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第一部分 货币政策分析

今年第三季度,我国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健康平稳,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较多,贷款周转加快,居民储蓄继续大幅增加,但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较为明显。

(六)基础货币投放加快,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趋降

9月末,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余额达3.5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58.29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今年二季度末的增速,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低5.1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在7月份货币供应量增幅有所回落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从8月21日开始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到9月底共操作6次,投放基础货币529.6亿元。

9月末,超额储备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5.3 %,比上年末低1.1个百 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14.0%,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为2.3%,农村信用社平均为6.1%,金融机构支付能力总体正常。

二、主要货币政策措施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充分利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工具,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除此以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加强本外币利率政策协调

为了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在今年上半年先后五次下调美元等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今年第三季度又分别于7月5日、8月30日和9月22日三次下调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目前,一年期美元利率已由年初的5%下调至2 %,一年期港币利率由年初的4.9375%下调至2.1875%。

(二)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出台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

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走弱的影响,我国出口增势放慢。为了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解决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款未能及时到帐而出现的短期流动资金困难,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8月24日出台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的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进行托管的前提下,向出口企业提供以出口

退税应收款作为还款保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为商业性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贷款比例原则上不超过企业应得退税款的70%。

(三)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为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助学贷款“一校一行”的规定,允许一校多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并对助学贷款的条件、贷款见证人范围、贷款人资信记录等作出明确规定。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助学贷款宣传,推动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核销、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这些政策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到9月底,助学贷款余额达22.1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在积极推动国内人民币教育助学贷款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针对近年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增多的实际,批准中国银行进行开办出国留学外汇贷款的试点工作。

(四)规范货币市场的发展,提高再贴现利率

从2001年9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适当提高再贴现利率,将再贴现利率 由2.16%提高到2.97%。再贴现利率的提高,不是货币政策紧缩的信号,而是着眼于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理顺利率体系的举措。

(五)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查处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针对近年以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问题,人民银行加大了金融监管力度,对部分金融机构进行了严肃查处。同时会同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银行与证券公司间拆借资金的管理,证券公司拆入资金只能用于头寸调剂,不得用于证券交易;二是加强对股票质押贷款、证券公司担保贷款的管理,严禁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三是进一步明确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炒卖股票的界限,并进行严格监督;四是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管

理;五是认真执行《信托法》,严禁以承诺固定回报方式招揽代客理财业务。

三、关于贷款集中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近年来,贷款集中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据调查①,这种“集中”的实质是向效益好的大企业集中;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部分地区已出现缓解苗头;将“贷款集中”与“中小企业贷款难”放在经济变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商业银行这一行为取向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其主流是健康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一)贷款并非向所有大企业集中,而是向效益好、风险低的大企业集中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企业多是传统的加工性工业企业,1997年以前大型 企业贷款增加较多,从1998年开始,大型企业的银行借款增幅下降,从2000 年起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下降8.2%和10.1%(参见表二)。可见,由于传统加工性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大企业也存在贷款难的情况。但是与非上市公司相比,①对贷款集中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于2001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组织人民银行成都、武汉、南京、济南分行和杭州、郑州、南宁中心支行进行了专题调查。2001年10月又专门针对县级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情况,对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1018个县、5764个县级金融机构、9845家县内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

大型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在通过资本市场增加筹资的同时,银行借款也相应增加。今年前9个月,非上市公司借款同比下降17.4%,而上市公司借款仅下降1.2%。

贷款向大中城市集中主要原因是大企业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且一些企业集团或垄断行业财务管理权上收,总部贷款,各地分公司使用。另外,近几年消费信贷增长较快,这类贷款主要发生在城市。据抽样调查,2000年底全国省会(区府)

和副省级城市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近40%,当年新增贷款所占比例达46%。

(二)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 出现缓解苗头

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县级企业贷款发放情况的调查中,企业反映,今年前9 个月共申请贷款632.56亿元,实际获得贷款433.57亿元,贷款满足率为68.5%。银行未批准贷款理由依次为:企业经营方面存在问题(欠息、逾期贷款、逃废债、挪用贷款)占23.6%;企业无抵押或担保占23.5%;银行无贷款权或无资金占19%。调查显示,东部企业贷款占比大,经营状况较好,贷款满足率高,中西部企业贷款占比小,经营状况差,贷款满足率低。东部贷款申请1.65万笔,金额313.1亿元,占全部被调查企业贷款申请额的49.5%,贷款满足率为74%,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东部省市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某些“大行业”产品供给相对于市场需求趋于满足,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企业改制取得实质进展,企业信用和经营状况好转,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出现缓解苗头。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信用等级较高,A级以上企业占60%,高于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二是企业负债率较低,资产负债率在65%以下占58.2%,占比高于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盈利水平较高,资产利润率为2.4%,高于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中部申请贷款172.49亿元,占27.3%,贷款满足率为64.7%,低于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西部申请贷款146.97亿元,占23.2%,贷款满足率为61.6%,低于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调查中来自企业和来自金融机构的反映基本是一致的。贷款满足率比较适度,未批准贷款的原因主要来自企业方面,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也存在需改进之处,也暴露出政府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差的弊端,各地金融机构贷款满

足率存在着差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影响,缩小这些差异需要一个过程。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配合,实行综合治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一个渐进的放大过程。目前突出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反映市场资金松紧状况

对1998年以来银行间市场拆借、回购利率与货币供给量M2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与货币供给M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5,这两个市场利率与货币供给高度相关并呈相反变化,即拆借或回购利率高时,货币供给较紧,反之货币供给较宽裕。今年1-9月份银行间市场拆借和回购利率呈逐月下降趋势,表明市场资金供给宽裕。

前九月中国外贸进出口主要特点是: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势趋缓;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平缓,进口增势强劲;加工贸易出口趋缓,进口增速下挫;对美、日贸易回落;机电产品出口独当一面,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稳健;初级产品进口放慢,工业制品继续保持增势。

今年贸易顺差少于去年,意味着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扩大内需的压力加大。

(三)吸引外资出现恢复性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

今年前9个月,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9月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8585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8.14%;合同外资金额49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6%。

今年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寻求在华投资机会,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四)国内消费继续保持稳定

9月份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9%。但城乡反差明显,其中城市增长11.3%,农村仅增长7.5%。分地区看,东西部差别有所缩小,9月份东、中、西部同比分别增长10.4%、10.1%和10.3%,西部比东部的增长幅度差由上年同期的1.3个百分点缩小到0.1个百分点。

前 9个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9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高 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需的下降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 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2%,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集体投资增长10.3%,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个体投资增长7.9%,比上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持续加快,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但更新改造投资增速下降;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加快,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增速减慢;第一、第二产业投资继续加快,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放慢;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近几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促进了国内需求扩大,同时企业实现利润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带动了银行配套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的快速增长,前9个月增幅分别达到17.4%和26.3%,为投资增长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也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在外需减弱的大背景下,增势强劲的投资部分弥补了外需的不足,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六)大部分商品价格继续走低,价格上升的压力减弱

在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月环比微涨0.1%的基础上,9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9%。消费物价连续两个月上涨,主要是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教育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扬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9月份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1%。1至9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0%。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9月份较上年底下降1.5%,较上年同月下降1.1%,企业商品价格继续保持今年以来平稳下降的运行态势。(参见下图)。

从批发物价的内部构成看。今年以来,由于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和多数地区持续干旱,粮食连续减产,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扬,9月份人民银行监测的国内批发物价中的粮食价格同比增长7.53%,农产品价格同比增长2.75%;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回落波及国内市场石油及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9月份原油同比下降26.66%,成品油价格同比下降10.05%;前9个月投资增速加快,拉动投资品需求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止降回稳。

从发展趋势上看,当前导致物价走低的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振,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据国家经贸委最新预测,今年下半年全国603种主要商品中500种商品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状况,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若今年秋粮收成较好,将会阻止粮价上涨;随着工业生产增速的回落,投资品价格也会平稳下降。因此,物价低迷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价格上升的压力在未来几个月会继续减弱。

2001 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分析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币信贷运行呈现出健康平稳的态势。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同时,金融运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特点。

(三)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居民定期存款增多

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1%,增幅高出0.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63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8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1%,少增35亿元;比 年初增加3610亿元。特别是6月当月企业存款猛增2863亿元,比去年6月当月增量1684亿元还要多增1179亿元。6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8%,增幅高出4.6个百分点,多增1837亿元;比年初增加532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居民储蓄存款的稳定性增强,今年上半年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313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759亿元。

(四)外汇存款增势下降,外汇贷款降势减缓

受B股投资业务向国内居民开放的政策影响,境内居民外汇存款增幅快速下降,证券公司同业存款增加。6月末,中资银行各项外汇存款余额134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少增53亿美元。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少增55亿美元,特别是定期储蓄比去年少增64亿美元;企业外汇存款比年初增加23.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亿美元。上半年外汇贷款下降势头有所减缓,中资金融机构外汇贷款比年初减少17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减少50亿美元的程度相比,少降33亿美元,这主要是短期贷款的下降势头比去年大大减缓所致。

(五)基础货币增长势头趋缓,商业银行头寸总体正常

6月末,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余额3.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362亿元,同比增长5.92%,增幅比上年底下降0.5个百分点(参见图3)。从中央银行资金来源方看,上半年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比年初下降了1191亿元,流通中现金减少了709亿元;而同期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回购证券”479亿元,邮政储蓄

转存款增加了701亿元。从中央银行资金运用方看,上半年中央银行贷款只增加了198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331亿元,其中,再贴现余额比年初下降170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增加231亿元;上半年中央银行 “买入返售证券”减少1540亿元;上半年外汇占款比年初增加1244.6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13.4亿元。

从基础货币的增长趋势来看,自2000年7月开始,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增长 势头逐渐减缓,今年上半年基础货币月平均增长7.67%,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2.45个百分点;比年初减少1362亿元,同比多减少104亿元。

当前引起基础货币增长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财政存款大量增加。1998 年上半年财政存款下降105亿元,1999年上半年又下降17亿元;而2000年增加1262亿元,今年上半年财政存款又增加了883.25亿元,财政存款大幅度增加 表明财政资金大量结余,没有形成实际需求。同时,在社会总的资金量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存款增加,表明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的下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下降和准备金减少。二是邮政储蓄快速增长。1998年以来,邮政储蓄保持了约20%的快速增长势头(参见图4)。由于邮政储蓄是全额转存中央银行的,邮政储蓄增加越多,基础货币来源就会越多,但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狭窄,无法及时用出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邮政储蓄增加越多,中央银行被动紧缩力度越强的政策效果。

上半年商业银行头寸总体正常。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6.1%,其中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5.5%,其他商业银行为18.5%,城市商业银行为1.5%,农村信用社为5.0%。

(六)国际收支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

今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继续保持顺差。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808.4 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2.6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770:1,继续保持平

稳态势。

(七)上半年主要货币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时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共进行了29次,累计投放基础货币5894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7726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1832亿元。

二是努力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加强本外币利率协调。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趋向性调整,今年我国先后6次下调美元等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一年期美元利率由原来的5%下调到2.6875%。7月5日又进一步下调至2.5%,调整后,本外币存款利差进一步缩小。

三是充分运用中央银行贷款,支持春耕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允许农村信用社对已下达再贷款限额自行周转使用的基础上,又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限额200亿元,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信贷,并要求县市支行的再贷款限额不得低于辖内总限额的80%。

四是利用再贴现工具调节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鼓励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6月末,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089亿元,其中58.5%投向中小金融机构。前5个月金融机构累计签发商业票据4229亿元,同比增加2225亿元,其中50.1%为中小机构签发;金融机构累计办理贴现4574亿元,同比增加1526亿元,其中63.15%为中小机构办理。

上半年货币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在新增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比重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比重上升。6月末,在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比58.11%,股份制银行占比9.38%,分别比年初下降0.49和上升0.9个百分点;在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

新增额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只增加了3672亿元,占新增额的51.35%,比上年同期所占份额减少9.62个百分点,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加了156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72亿元,占比21.94%,比上年同期所占份额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

2、在贷款投向上,消费贷款增幅上升,生产贷款增幅减缓。6月末金融机构面向个人的消费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增加了1441亿元,同比多增617亿元,增量增长74.88%,而相比之下,生产性贷款上半年增加5711亿元,增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06%。

3、在贷款期限上,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短期贷款比例下降。6月末,在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为29.26%,比年初增加了0.77个百分点;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所占比重为65.85%,比年初下降了1.77个百分点。在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所占比重为93.09%,比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为40.05%,比去年同期持平;中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所占比重为41.26%,比去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

4、在贷款的地区分布上,投向大中城市的贷款比例上升,投向小城镇的比例下降。去年以来,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提出了各自的业务发展战略和重点发展区域,不约而同地把业务重心转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信贷业务出现了“三集中”现象,即集中在各自看好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逐步放弃和收缩县级以下城市及乡村的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商业银行迎接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在金融服务领域里的挑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稳定与提高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调整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造成了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的减退。

5、在贷款对象上,投向个人的贷款比例上升,投向法人的贷款比例下降。6

月末,在金融机构贷款中,投向个人的贷款为5676亿元,占5.33%,比年初的4.26%,上升了1.07个百分点。

6、在外汇贷款中,外资银行的份额上升,中资银行的份额下降。近段时间,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贷款增长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资银行的下降幅度大一些,5月末中资银行外汇贷款比年初下降2.03%,而外资银行仅下降1.3%,这种降幅的差异导致中资银行的贷款份额下降,而外资银行的份额上升,在上海已经形成了“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7、在提供融资的方式上,贴现的份额上升,贷款的份额下降。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比年初增加了7152亿元,同比增量增加了16.95%,而其中通过票据贴现提供的融资量增加了879.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2倍。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一是在资产中贷款所占比重降低。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中,贷款所占比重从上年年底的67.49%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65.65%,证券投资所占比重从今年年初的20.84%上升为6月末的21.06%。

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长期化。6月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57.34%,比上年末下降近10个百分点,在其新增的3672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仅增加680亿元,所占份额仅为18.52%。而上年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占54.61%,短期贷款的比重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长期化的趋势出现。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这一经营方略上的变化,是否与其降低不良贷款的目标有关?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到6月末比年初下降了2.01%,不良贷款比去年同期少增4000亿元以上,其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下降了2.10%。

(三)企业存贷款与银根松紧的关系淡化

一般来说,银行贷款增加必然带来相应的企业存款增加,但若加入股市变动因素,这一关系就变得更为复杂。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151.57亿元,企业存款增加3609.64亿元,新增企业存款与新增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50.47%,而200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444.94亿元,企业存款增加1960亿元,二者之比为44.11%。故从今年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看,银行贷款增加的确带来了企业存款增长。但分月度分析,情况就有所不同,今年前5个月新增企业存款仅为746亿元,新增企业存款与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下降至14.05%;而6月份当月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增加1838亿元,企业存款却增加了2863亿元,二者之比猛增为155.77%,与此同时,6月份证券公司在银行的“同业存放”却减少2716亿元,这一“增”一“减”发生在新增贷款较少的6月,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存款变动与新股发行相关,通过一定中介机构把它与证券公司 “股民保证金”账户联通起来了。

(四)持续的低利率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宏观经济效果

从1996年5月到1999年7月,人民银行连续7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 率。而自1999年6月价格开始逐步回升以来,我国的实际利率3也开始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价格指数在1%-2%之间波动。实际利率随之快步走低(参见图5)。现在看来,这几年发挥重要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连续几年的低利率政策。

首先,持续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大大缓解了中央财政的再融资成本压力,也刺激了民间投资增长,对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摆脱通货紧缩的趋势,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采取了加大利差政策4,大大促进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1998年以来贷款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促 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持续的低利率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1999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与低利率政策实施有一定的相关性。

(五)外汇收支大幅度顺差,收支结构出现变动

今年1-6月银行累计结售汇顺差大幅度增加,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倍。外 汇收支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在贸易方面,受出口增幅减缓,进出口顺差下降影响,1-6月贸易结售汇顺差同比下降17.8%;在非贸易方面,受外币利率连续下调、本外币利差缩小及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影响,居民个人持汇和购汇意愿降低,境内居民个人结汇同比上升48.3%,购汇下降24%,另外,当前规范服务贸易外汇收支管理,打击走私和出口骗税斗争取得成效,非贸易结售汇形势明显好转,非贸易结售汇逆差比去年同期下降88.7%;在资本项目方面,今年上半年,资本项下自1994年实施银行结售汇制度以来首次实现顺差,资本项下结售汇大量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境外筹资调回的外汇结汇,剔除这一因素,资本项目结售汇仍为逆差,但逆差同比下降23.3%,这主要是因为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结汇增加和偿还外汇贷款购汇减少所致。总的来说,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外汇收支的影响有限,尚未改变我国外汇收支总体顺差局面。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为降低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坚持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半年经济增长较为平稳,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好转,物价水平稳中略升,居民收入预期有所上升。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实现利润继续增加

今年上半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增幅同比下降

0.3 个百分点(参见图6),基本保持了自去年年初以来GDP增速在8%左右的增长水平。

比如1996年8月调息后一年期存贷款的利差为2.61(10.08-7.47)个百分点,而1999年6月调息后的利差为3.6(5.85-2.25),如果考虑利息税则为4.05.上半年各月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水平,1-6月累计为11%,增幅比去年同期略低0.2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继续增加。1-5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669.7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905.2亿元,同比增长31.5%;前五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45.8亿元,同比下降10.4%。

根据央行对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今年以来5000户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二季度企业的盈利面扩大,亏损面减少。5月末,盈利企业有2636户,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0.8%;盈亏相抵,实现利润64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5%。反映企业盈利情况的扩散指数为1.59,比一季度上升7.7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上升1.69个百分点。

(二)国内需求增长较快,弥补了外部需求增幅的下降

受国际形势影响,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增长大幅下滑,贸易顺差不断缩小。1-6月累计出口总额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8%,增幅回落近30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幅回落近2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1.49亿美元。在国外需求增长大幅回落的同时,国内需求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上半年投资增长逐月加快。1-6月国有单位投资为8928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去年同期5.8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前5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7.98%,而去年同期为-8.2%。另外,受实际利率下降的影响,非国有单位投资也有所增长。

上半年消费增长较为平稳。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推动当前消费增长的因素有:假日经济的拉动、消费信贷持续增加、公务员工资不同程度上的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收入增加。央行在2001年5月中下旬对全国50个城市的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表明:今年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变化谨慎乐观,城镇居民对当前收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收入的预期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的当期收入信心指数从去年2季度的最低点2.5)连续4个季度回升,今年2季度上升至9.8,比上季提高0.7个百分点。体现储户未来收入增长信心的指数为13.2,比上季上升了1.4个百分点(见图8)。

(三)物价水平缓慢回升,但总体涨幅较低,发生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小

目前我国物价水平变动基本延续了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各月消费物价一直保持正增长,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平均上涨1.1%。央行编制的国内批发物价指数(WPI)也显示,4、5月国内批发物价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0.45%,但从总体看当前物价回升基础不稳,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国内批发物价在6月份同比下降0.07%;其月环比在3月份上升0.08%,4、5、6月却分别下降0.02%、0.43%、0.41%;

从分类指标看,今年4、5、6月,农产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比逐月上涨1.86%、.10%、2.47%;矿产品类各月同比上涨0.16%、0.29%、0.22%;煤油电类分别同比上涨5.65%、5.63%、3.24%,但在国内批发物价中占比重较大的加工业产品类价格却逐月同比大幅下降,分别为-0.68%、-1.1%、-1.37%。另外,从GDP缺口看,潜在GDP增长仍大于实际GDP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近期内我国经济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

(四)税收增长速度加快,财政收支结余逐月增加

今年上半年我国预算内基建支出增长明显加快,累计同比增长31.6%,而上年同期为-13.17%,这是推动国有单位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各10项税收增长在上年较高的基数上继续攀升,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75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近10个百分点。而税收增长带动了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财政支出增长。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872亿元,同比增长26.2%,财政支出7045亿元,增长20.7%,财政收支相抵,结余828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多结余426亿元。

第五部分 主要结论与政策措施及走势预测

一、主要结论

1、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下半年很难改观。美国经济继续下滑,短期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明年年初将有所恢复;欧元区国家正处于“低增长,高通胀”状态,近期不可能改善;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不振,下半年还会恶化;亚洲经济增长也再度出现滑坡,但不会爆发类似1997年的金融危机。

2、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弥补了外部需求的下降;整体经济平稳增长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物价水平稳中略升,但总体涨幅较低,发生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小。近期内宏观调控仍需要坚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3、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关键。目前工业行业已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IT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

4、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存量的高速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近十年呈下降趋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近十年与改革初十年相比有较大的上升。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

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逐步完善就业机制,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使生产率转移到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的轨道上。

5、目前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和;居民储蓄增长平稳,储蓄稳定性增强;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6、目前金融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企业存款增长与股票市场变化的相关性较大,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逐步显现,银行结售汇顺差大幅增加,外汇收支结构有所改变。

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1、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现有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央行力图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基础货币的适度投放,做好货币政策的预调和微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继续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做好国债配套贷款发放的同时,下半年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广有管理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业务,逐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努力创造多种就业机会;三是开拓外汇信贷业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3、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制定一些政策措施,防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一是加强对银行与证券公司间拆借资金的管理,证券公司拆入资金只能用于头寸调剂,不得用于证券交易;二是加强对股票质押贷款、证券公司担保贷款的管理,严禁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开办股票质押;三是鉴于目前企业挪用贷款进入股市的现象比

较普遍,监管部门又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跟踪贷款的具体使用情况,加强贷款检查,按季或不定期分析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严防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四是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管理,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无明确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五是加强银行对企业资金划转证券账户的审核管理。

4、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积极维护外汇收支平衡。我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继续加强外汇、外债管理,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和监管手段。要抓住扩大利用外资的机遇,把有效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结合起来,把吸引外资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逐步实现新时期利用外资的战略性调整。

2002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在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总体看,今年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金融机构贷款逐步增加,信贷结构继续改善,贷款效益有所提高,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定,货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相适应,达到了预期调控目标。

一、上半年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一)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狭义货币余额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1-6月份,广义货币增幅各月总体呈上升之势,狭义货币增幅各月间有一定波动,主要受股民保证金变动影响。6月末,流通中现金1.51万亿元,同比增长8.3%。1-6月份累计,现金净回笼591亿元,同比少回笼117亿元。1-6月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合计增加8701亿元,同比多增186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22亿元,同比多增1340亿元;外汇贷款扭转了1998-2001年连续三年持续下降的状况,上半年增加46亿美元,同比多增63亿美元(去年同期净

下降17亿美元)。

分机构看,1-6月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增加4266亿元,同比多增814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增加2436亿元,同比多增856亿元。1-6月份,在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49%,股份制商业银行占28%,分别比上年末下降0.7和上升4.5个百分点。6月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广义货币增长速度高2.3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平均为6.78%,金融机构流动性较好,支付能力较强。

(二)企业存款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1-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14491亿元,同比多增2801 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3008亿元,同比少增601亿元。1-6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同比多增2711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5%,增幅比近两年同期平均增幅高8.85百分点。

(三)贷款结构继续改善,贷款效益有所提高

今年1-6月,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597亿元,同比多增705亿元;贴现贷款增加813亿元,同比多增10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1145亿元,同比多增394亿元;国债项目配套贷款增加1306亿元,同比多增193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042亿元,同比少增96亿元。以上五项贷款新增额占上半年新增贷款的77.3%。总体看,贷款投向比较合理。1-6月份,银行和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人民币贷款54020亿元,累计收回453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周转天数为295天,同比加快36天。

(四)不良贷款及其所占比例继续下降

各商业银行在积极增加贷款的同时,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经营效益好转。截至6月末,各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末减少3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2.26

个百分点。随着贷款效益、贷款质量的提高,金融机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结益43.5亿元,同比多增64.4亿元。

(五)外汇收支总体状况良好,外汇储备稳定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势头。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427.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3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8.2771,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2002年1-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和引 导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货币信贷增速加快,信贷结构继续改善,新增贷款质量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正常,外汇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平稳健康。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上年末高 2.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万亿元,同 比增长15.9%,增幅比上年末高3.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3.6个百分点;流 通中现金M0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7.8%。1-9月份累计,现金净投放54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放133亿元。总体来看,今年前九个月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都呈逐月加快趋势(见图1)。

近年来,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有一定程度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狭窄,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保持高增长。特别是200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股市持续走低,储蓄资金大量回流银行,准货币增加很快,相应拉高了M2增幅。2002年9月末,准货币余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二是随着结算工具现代化和银行卡的广泛使用,流通中现金需求明显减少,M0在货币供应量中所占比

重持续下降。M0在M2中的比重1998年年末为10.7%,2002年9月末为9.2%,呈逐年下降走势。同时,银行卡存款不计入M1,也相应拉低了货币流动性比例。截至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银行卡人民币存款余额约5700亿元,占同期M1余额的9%。三是从2001年7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广义货币M2的统计口径,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计入M2,而M1统计口径没有进行相应调整。

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企业产销两旺,银行贷款进度逐月加快,企业活期存款逐步增加,加上新股发行采取了二级市场配售方式,企业存款认购新股数额减少,使M1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比例已开始回升。2002年9月末,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为37.7%,比今年3月末提高1.5个百分点(见图2)。

专栏1: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动性比例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存量。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我国目前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即在社会上流通的现金,用符号M0表示;(2)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用符号M1表示;(3)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它定期存款,用符号M2表示。在这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M0是最活跃的货币,流动性最强;M1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流动性仅次于M0;M2不仅反映社会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能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

货币流动性比例,即M1与M2的余额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1/M2。它从一 个侧面反映货币流动性强弱的结构变化,是分析社会即期资金状况,加强金融监测的参考指标之一。货币流动性比例与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相适应,受许多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会有波动,不会无限制的降低,也不是越高越好。改革开放23年来,我国货币流动性比例除个别月份有明显上升和呈现出

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78年末为82%,2002年9月末为37.7%),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并将其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控制现金流通量和国家银行贷款规模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8-2001年,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14.7%,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GDP)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之和大约高7个百分点。

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不良贷款比例进一步下降 9月末,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贷款合计余额13.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035亿元,同比多增加496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比 年初增加13550亿元,同比多增加4277亿元;外汇贷款改变了1998-2001年连 续三年下降的局面,比年初增加58.5亿美元,同比多增加83.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下降24.8亿美元)。

在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均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逐季加快(见表1)。截至2002年9月末,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57%,股份制商业银行占11.8%。在今年前9个月新增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52.1%,股份制商业银行占25.2%,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和下降1.2个百分点。

分项目看,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一是短期工业贷款,新增2170亿元,同比多增1782.7亿元;二是贴现贷款增加1673亿元,同比多增655.3亿元;三是农业贷款增加1416亿元,同比多增473亿元;

四是基建和技改贷款增加2233亿元,同比多增432.4亿元;五是消费贷款增加2519亿元,同比多增390.6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835亿元,同比多

增144亿元;个人汽车贷款增加501亿元,同比多增319亿元。以上五方面合计新增贷款10011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新增贷款的73.9%。

贷款质量明显提高,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继续保持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良好态势。9月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一逾两呆)比年初减少490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

三、企业存款继续回升,居民储蓄保持高速增长

9月末,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存款余额合计17.7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2877亿元,同比多增加6763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 额16.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2490亿元,同比多增6873.6亿元;外币存款余额1393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6.6亿美元,同比少增13.6亿美元。

在人民币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56713亿元,比年初增加6359.6亿元,同 比多增加1678亿元。1-9月企业存款活定期增量比例为156.2%,比去年同期高 26.3个百分点,企业即期支付能力增强。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4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513.8亿元。其中:活期储 蓄同比多增1398.7亿元,居民定期储蓄同比多增2115.1亿元,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中活定期比例为74.1%,比去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见图3)。

四、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趋于优化,备付率总体正常

近年来,由于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加和企业存款稳步增长,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长较快,同时,商业银行配合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持有的国债、政策金融债等证券资产大量增加。截至2002年9月末,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有价证券及投资余额2.6万亿元,其中,国债13430亿元。金融机构有价证券投资余额占其全部资产余额的比例为14.3%,比1997年末上升了10.5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金融市场欠发达,商业银行从自身现状和管理需要出发,除缴存6%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保留了约4%-6%的超额备付金。同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1.31万亿元不良贷款到资产管理公司后,贷款相应减少,但存款并未变动。上述因素共同影响,使近年金融机构存差有扩大趋势。2002年9月末,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余额39515亿元,比年初增加894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597亿元。对金融机构存差扩大,应全面综合分析,不能以财政收支平衡的方式要求存贷平衡。商业银行存差扩大,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的趋势。

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率平均为4.93%,比年初下降1.8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4.65%,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7.29%,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别为2.69%和4.35%,分别比年初下降1.33、3.93、0.74和1.25个百分点。

五、外汇收支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我国进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1-3季度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外资持续流入,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6亿美元,增长22.6%。全国结汇量大幅增加,结售汇顺差扩大。外汇收支保持良好态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经济状况较好,贸易进出口顺差扩大,外资流入增加;二是去年9次下调外币存款利率以后,本外币利差由负转正,同时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促使居民和企业结汇意愿增强,持有外汇的意愿减弱;三是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和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新政策,为外汇收支顺差扩大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58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5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771元人民币/美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只相当于汇价的25%-50%,人民币应该升值。由于汇率和购买

力平价的决定因素不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所以,虽然购买力平价从长期看可以对汇率水平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但从短期看,购买力平价不能作为衡量汇率水平的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见专栏3)。

六、积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非国有经济贷款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的同时,针对社会上反映资金结构性问题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银行系统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年6月12日和7月8日,人民银行两次召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会议,研究部署建立和完善贷款营销机制,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强调支持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支持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附属企业、区县办企业、乡镇办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具体要求:一是增强经营货币的理念,牢固树立资金营销意识,主动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培养和选择客户;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经营、综合考核的资金营销管理体制,各行要注意发挥基层行的作用,合理确定基层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三是完善企业评级和审贷制度,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评级和贷款审批标准;四是把编制和执行业务经营综合计划作为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五是实行全面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行领导和信贷人员营销资金的积极性。

2002年7月下旬,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别召开各自系统内全国工作会议,就加强贷款营销、完善贷款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安排部署,普遍加强了系统内业务经营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推行了客户经理制,改进和完善了信贷审批、授权授信制度和信贷考核评价办法。如工商银行实行“三包一挂钩”制度,即:包贷款、包回收、包利润,收回到期贷款本息与信贷员收入挂钩,奖励贡献突出的信贷员。农业银行在系统内推广对民营和中

小企业贷款管理的“五要素”法,即:重点审查企业法人及股东的品行、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贷款归行率、日均存款余额、销售纳税额,客观、真实地评价和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信贷服务更加切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中国银行开发“一路通”、“创业宝”等新产品,加强对优质集团客户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设银行扩大二级分行对县级支行信贷业务的转授权,对不同种类项目和客户,采取不同的审批程序、审批渠道和审批标准,使信贷审批更加贴近市场,增强时效性。

根据金融实际运行情况和各商业银行相关措施,2002年8月1日,人民银 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商业银行改进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努力方向和参考意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银行系统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贷款营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加强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各方面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合理确定资产评估收费水平,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多渠道资金zhichi 2002年,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稳步提高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上年

末高4.1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为0.38,比上年末高0.49个基准点,比3月末最低时高2.06个基准点。

2001/12 2002年以来,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幅总体逐月走高,反映了经济景气回升对货币增长的内在需求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大,银行货币信贷供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趋势基本保持适应。2002年末,广义货币M2增幅比同期GDP增速和消费物价涨幅之和高9.6个百分点,比“八五”和“九五”时期平均差率高约3个百分点。

2002年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现金净 投放1589亿元,同比多投放553亿元。近两年,M0增幅均在10%以下(2000年为8.9%,2001年为7.1%),大大低于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幅,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商业票据等各种替代现金支付的结算工具快速增长,现金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意义下降,现金管理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反洗钱和反偷税、漏税等。

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新增贷款质量继续提高

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475亿元,同比多增6036亿元;外汇 贷款增加91亿美元,同比多增150亿美元(2001年同期为下降59亿美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合计14万亿元,增加19228亿元,同比多增7277 亿元。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是下半年以来贷款加速。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合计多增4796亿元,占全年多增贷款的79%。从机构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加较多。全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398亿元,同比多增298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增加4586亿元,多增1551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1374亿元,同比多增464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加1906亿元,同比多增511亿元。

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变化图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投向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短期工业贷款,增加2713亿元,同比多增1717亿元;二是票据贴现

贷款,增加2232亿元,同比多增1279亿元;三是消费贷款,增加3694亿元,同比多增938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671亿元,同比多增389亿元;汽车贷款增加716亿元,同比多增468亿元;四是基建和技改贷款,增加3240亿元,同比多增783亿元;五是农业贷款,增加1177亿元,同比多增388亿元。以上五方面合计新增贷款13056亿元,同比多增5105亿元,分别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加额和同比多增额的71%和85%。贷款投向总体符合信贷政策导向。贷款周转速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按累收累放计,2002年银行、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2.1万亿元,增长25.4%,贷款周转次数为0.88次,比上年加快0.05次。按四级分类标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19.8%,其中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640亿,不良贷款率下降3.95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1.4%。按五级分类标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78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4.92个百分点,2002年末为26.1%。2002年末,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账面盈利达385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2002年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趋好,内外需全面回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扩大了贷款有效需求;二是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直接融资,特别是股市筹资额下降较多,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增加。总体看,2002年贷款多增加,反映了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新增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导向,贷款质量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继续改善,贷款多增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适应的。

三、企业存款快速增长,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200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加2.78万亿元,同比多增7631亿元;外

币存款增加107亿美元,同比多增43亿美元。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合计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7983亿元。20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535亿元,同比多增2295亿元,企业即期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233亿元,同比多增3775亿元。2002年储蓄存款强劲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同时也反映出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不宽,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

四、基础货币适度增长,金融机构流动性总体正常

2002年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年基础货币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月份增幅为9.9%,2-7月份月均增长18%,4月份最高时增幅达20.6%,从5月份开始增幅下降,8月份降到15%,11月末降 到7.9%,年末稳定在11.9%,与2001年末持平。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使得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2002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率平均为6.47%,比上年末下降1.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平均为5.54%,比上年末下降0.71个百分点;股 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10.57%,比上年末下降2.82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平均为5.92%和7.2%,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16和0.75个百分点;城市信用社平均为9.83%,比上年末上升0.97个百分点。考虑到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托管有2.68万亿元金融债券,可以随时用于回购交易,流动性管理十分方便,目前金融机构流动性总体正常。

五、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总体较好,由于外贸形势、利率、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2年结汇多,购汇少,顺收大于顺差较多。银行结售汇顺差扩大,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外贸顺差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大量增加;二是目前国内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比同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低近1.17个百分点,居民和企业结汇意愿较强;三是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较大,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居民和企业更愿意持有人民币。

200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86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42.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一美元兑8.2773元人民币,比上年末上升7个基本点,继续保持稳定。1994年我国成功实现汇率并轨以来,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了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对于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货币政策操作

一、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

2002年,在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人民银行从银行间外汇市场大量购买外汇,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相应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对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造成冲击。为此,人民银行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2002年4月9日,人民银行开始卖断现券,回笼基础货币。6月25日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正回购的招标量根据外汇买入情况和基础货币情况确定,利率由所有40家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投标决定。2002年9月24日,人民银行将2002年以来(6月25日至9月24日)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实际是将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央行持有债券为质押的正回购债权置换为信用的央行票据债权,转换票据总额1937.5亿元,为继续进行正

回购操作提供了条件。2002年6月25日至12月10日,人民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为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9月下旬,由于新股发行的因素,商业银行流动性减少,货币市场出现了临时性的资金紧缺,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将正回购的招标方式由利率招标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方式,稳定了货币市场利率。12月中旬,由于临近年底,商业银行资金开始紧张,加上12月17日新股发行将冻结资金,货币市场资金压力凸显,利率出现上升压力,人民银行于12月17日进行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逆回购操作,加上采用新的招标方式买入现券,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将货币市场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稳定在2.35%以内的水平。在人民银行及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下,货币市场遭遇的临时性外部冲击没有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平稳运行。

2002年春节前以及12月中旬到年末的时期,由于现金投放较多,商业银行出现季节性的资金紧缺,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交易和现券买断交易主动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保证了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支持了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2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 率,其中,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7个百分点。降息对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成本,减轻企业利息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支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2002年3月将境 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对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管理上实现公平待遇。同时,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变化,2002年11月19日下调了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将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25%下调至0.8125%,其它外币存款利率相应下调。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2002年初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专栏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在改革进程中稳步推进。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万元

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3月将境 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同改革之初相比已明显提高。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所走过的道路和国际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经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始终注意改革进程与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保证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三、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一)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信贷政策指导。2002年8月份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组织体系、完善授信评级制度、努力开展信贷创新等10条指导意见,引导商业银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

实施利率调节,继续坚持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使金融机构在利率管理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多次通过指导商业银行内部利率水平,调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调拨,防止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资金,影响中小企业贷款。

增加再贷款、促进贴现业务发展,不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同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财政部与经贸委联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制定制度办法,规范管理,通过第三方介入,补充信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到2001年底,全国共计组建各类担保机构300多家,筹集担保资金70多亿元,可担保贷款达400多亿元。

上述政策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有一定积极效果。初步统计,到2002年9月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3.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3%。

(二)努力改进对农业的信贷支持

1997年—002年12月末,人民银行共安排支农再贷款额度1236亿元。到 2002年12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为8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5亿元。支农再 贷款主要投向农业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受灾地区,有效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和灾

区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户联保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10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上年末增加451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33%,增幅达138%;农户联保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73亿元,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13%,增幅达145%。几年来,全国共有3.1万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89%,1.7万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联保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49%。约有4657万户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有1027万户农户获得联保贷款,两项合计,受益农户总数达5684万户,占贷款需求农户数的49%,占全部农户数的25%。

(三)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

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研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同时,督促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防止一些地区出现房地产泡沫。引导汽车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个人汽车贷款的迅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汽车销售,支持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放助学贷款,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2年,会同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至2002年9月末,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助学贷款66亿元,帮助了112万名困难学生就学;其中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3亿元,帮助了41万名困难学生就学。

四、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制度建设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 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2号)。同年6月和12月,与财政部联合推出2002年第六期和第十五期记账式国债,分别在工、农、中、建四家试点银行柜台顺利发行并上市交易。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系统的顺利开通,为投资人开通

了新的购债渠道,扩大了记账式国债的投资群体,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投资人的国债投资需求,也有利于降低国债的筹资成本,沟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商业银行柜台债券市场。

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2年第5号公告,对金融机构进入全国 银行间债券市场由审批制改为准入备案制。该政策措施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透明度,是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在健全法规、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推动货币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002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39家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9号),将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非金融机构。该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和顺利实施,丰富了银行间市场的投资主体,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债券投资和资金融通渠道,有利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顺利发行,有利于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

五、发挥货币政策促进改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一,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1997年—002年8月末,核销银行呆坏账 准备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2664亿元,共支持兼并破产项目5864户,支持破产企业安排下岗分流人员约430万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国债项目建设。1998年--2002年,国家增发国债6600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发放配套贷款1.2万亿元。第三,以小额贷款形式,支持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再就业工作。

第四,发放扶贫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2002年新增扶贫贴息贷款185亿元。到2002年10月末,农业银行扶贫贷款余额达854亿元,其中扶贫贴息贷款余额达439亿元。

六、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社会的合理预期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按季发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社会各方面了解货币信贷的运行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近期的货币信贷政策趋势,以及引导市场预期发挥了良好作用。二是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和货币政策专家咨询会,发挥咨询议事功能,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后及时向社会发布新闻稿,公布相关信息。三是按月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与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时交流、沟通信息,以适时把握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变化,使商业银行全面了解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和意图,并及时获得有关方面对货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商业银行加强指导,促进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和有效实施。四是从2002年开始,就新拟订的货币信贷政策,在正式出台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以使有关政策规定更切合实际。

200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投资依然是拉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物价总水平持续回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3年一季度货币信贷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货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基本一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M1余额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1%。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增加8513亿元,同比多增加5022亿元。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较多,居民储蓄存款保持高增长,一季度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3月末,人民银行基础货币余额为4.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回落,金融机构备付率平均为5.12%,金融机构流动性

总体宽松。利率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商业银行协议存款期限在五年以上、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利率集中在3.1—3.3%区间内。

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月回落,回购利率稳中有降,表明流动性充足。1-3月份,同业拆借市场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16%、2.13%、2.06%,债券回购市场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28%、2.25%、2.04%。国际收支形势总体良好,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1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6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1元人民币,与年初基本持平。

2003年国内有许多因素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旅游、消费甚至生产等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非典”,把“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预计年初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计划可以实现,居民消费价格为1-2%。广义货币M2预计增长18%左右,全部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万亿元左右。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一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二是保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三是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四是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五是切实加强抗“非典”期间的信贷工作。主要是保证防治“非典”物资生产与采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防治“非典”药品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以及农副产品物资采购的资金供应,保证防治“非典”期间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产品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供应;同时要做好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防范金融风险。六是搞好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各项金融服务。主要是确保现金供应,提高流通中现钞的整洁度,对商业银行交存的现金进行相应的卫生处理,采取有效措

下载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五年第二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附件1 科普大篷车申报事项须知 科普大篷车申报工作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出配车申请的单位应具有良好科普工作基础,能够落实科普大篷车采购的自筹资金以及每年所需的车辆运......

    高考政治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8年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

    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5年,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面对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

    8.15(新) 央行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陈湛匀教授 央行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央行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表演说......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分析 一、简介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它和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保障0901班张彩云 读完央行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然报告里大部分篇幅都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似乎一切进展良好。可是只要认真的分析其中的某些......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15年春季学期《中央银行学》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组长:王芳 小组成员:梁亚 荆新蓉 王彩恒 李玉敏专业班级:金融1301班完成日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