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糖尿病讲座总结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初春时节,天气变幻无常,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更要注意防护。为让社区居民对糖尿病有更好的了解,3月 16日下午。在湖兰布拉克居委会二楼会议室特举办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由乌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讲解了一堂生动的关于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老百姓当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的“糖尿病”这一疾病进行讲解,就群众疑惑的、关心的几大问题如什么是糖尿病、哪些人群更易得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与保健等等逐一进行讲解,并且采用互动的形式,详细说明了糖尿病患者平时应注意的饮食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的良好习惯。另外,我们公共卫生糖尿病的服务流程给社区居民做了详细介绍,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服务。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百姓理解与掌握,受到居民的欢迎。在讲座结束后居民们还纷纷向工作人员请教,并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讲座来提高自己对像糖尿病类易发慢性病的了解程度。
李 华
2016年3月16日
第二篇:糖尿病讲座总结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为了使我乡中老年人更好地掌握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讲堂乡卫生院特地于 月 日在本院二楼会议室开展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由医师兼公共卫生组组长陈兵为广大村民进行糖尿病概况及健康饮食的讲座。
讲座中,陈大夫从五大块内容着手主要讲解,有糖尿病的概念、症状和并发症、分类和常见病因、糖尿病的防治和公共卫生糖尿病的服务流程。在讲解中陈大夫一再提醒广大村民朋友,一定要提防季节交替出现疾病变化,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用药。饮食要平衡,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甜食,多吃纤维素的蔬菜,如青菜、芹菜等,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要根据血糖制定糖尿病饮食。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
通过本次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扩大糖尿病健康教育对象的范围,让广大村民及患者认识到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认识付诸行动,达到自觉地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发病率和降低高血糖,使居民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自觉遵从医嘱与治疗方案,保证疗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高血压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本次讲座受到了居民普遍欢迎,纷纷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讲座。
讲堂卫生院 2013年 月 日
第三篇: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总结
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总结
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控压意识,降低血糖,继而降低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发生;指导患者提高控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与患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医患伙伴关系,我我镇公共卫生科按照上级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技能培训》的要求,于8月24日举办了乡村医生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活动由公共卫生科健康教育组组织,向我辖区乡村医生发出通知,共有23名乡村医生前来参加。我们向大家详细阐述了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原因、饮食管理、诊疗方法、药物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使乡村医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大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中包含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讲座由具体分管的副院长为大家讲解,以糖尿病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讲座明确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任务及管理目标。
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明确的,组织是充分的,需要乡村医生积极参与,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提高了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诊疗水平。为糖尿病人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大悟县丰店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第四篇:糖尿病讲座计划
2013年讲堂卫生院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很多年却不知道,如果不及时确诊、及时治疗,会产生很多并发症。为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我卫生院将举办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计划如下:
一、时间:2013年 月 日上午 :-:
二、地点:讲堂卫生院二楼会议室
三、主题:糖尿病健康知识
四、主要内容:糖尿病概念、症状和并发症、分类和常见病因、防治措施、公共卫生服务流程
五、主 讲 人:陈兵
讲堂卫生院
2013年 月 日
第五篇:糖尿病讲座讲稿
糖尿病问答讲座
问: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那几种?答: 所谓口服降糖药,主要指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和拜糖平三种。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有D860(甲磺丁脲)、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作用时间较长,糖适平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病人。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其中降糖灵已近淘汰。拜糖平属于第三类口服药,此类药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缓解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其次,在国外还有三类新药正在开发中,有的已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问: 糖尿病病人是否都必须使用降糖药物?答: 糖尿病病人都得进行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那么他们是不是都得吃药、打针?1型糖尿病病人当然得打针,但2型糖尿病病人就不一定了,有人统计过2型糖尿病病人约有20%不需要用降糖药物,单凭饮食和运动疗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北京协和医院的作法是如果一个1型糖尿病病人初诊时空腹血糖不到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到16.7mmol/L,就说明病人胰岛还是有一定功能的,此时应嘱咐病人好好控制饮食,加强锻炼1个月以观后效。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如果一开始病人血糖就很高,比如说空腹血糖高于200mg/dl,餐后两小时高于300mg/dl,那就得及时用药了。如果空腹血糖高于300mg/dl,尿中有较多的酮体,就需要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了。
问: 糖尿病病人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 糖尿病病人在运动中应注意:(1)血压波动:表现为运动中血压升高,运动后有发生体位性低血压;(2)血糖波动:如低血糖症,尤其容易发生在运动量过大又没有及时加餐的时候,有时还可能发生应急性血糖增高;(3)心肌缺血加重,甚至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或者心力衰竭;(4)微血管并发症的加重,如尿蛋白增多,视网膜出血等情况可能发生;(5)运动器官病变加重,如退行性关节病以及下肢溃疡的发生或加重等。当然,对于运动可能带来的这些问题,只要是掌握好适应症,加强体育锻炼的指导和监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问: 运动对糖尿病人有什么益处?答: 体育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体育锻炼对糖尿病人有很大益处,这些一出至少包括:(1)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发现,糖尿病人通过体育锻炼,血糖和糖耐量有所改善,在血糖降低的同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也有下降。这说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这种改变即使不伴有体重下降也可以出现;(2)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体育锻炼可增加糖尿病病人对血糖和血脂的利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3)有利于病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锻炼除了降血脂外还能还能使病人的血液粘稠度下降,红细胞的变应性增强、使各种脏器的血液供应得以改善,这些都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4)减轻体重,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能使糖尿病病人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得以清除,肌肉的量和体力有所增加;(5)给病人带来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问: 糖尿病病人的家属应如何配合治疗?答: 糖尿病人需要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发生联系。其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糖尿病病人的家属。所以糖尿病病人的家属对其病情的控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家属必需要理解和关心糖尿病病人,而不要应怕脏、怕麻烦而嫌弃他们。要为糖尿病病人提供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要认识到控制好糖尿病人的病情,避免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是糖尿病人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所在,自觉鼓励和帮助病人搞好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督促他们按时服药,并做好糖尿病的监测,使他们的病情得到最为满意的控制。第三,糖尿病病人的家属要不断学习糖尿病的防治方法,丰富有关糖尿病,特别是观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的经验,以便及时发现危险病情,并给予必要的处理。
问: 糖尿病的治疗答: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虽不可治愈,但完全可以控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个半医生”,一个医生是内分泌科医生,而“半个医生”就是患者自己或家属。实践证明,这“半个医生”是良好控制和巩固疗效的基础和关键。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简称IDF)资料,目前有半数以上的群众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即使是糖尿病患者本人,仍有50%-80%对糖尿病不甚了解。这多么令人担扰啊!为此,IDF向全世界呼吁:降低无知的代价!无知纵容了“糖虫”在患者体内肆无忌惮、贪得无厌地咬噬;无知也助长了“糖虫”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富裕地区的流行。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了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大“法宝”。
一、饮食控制: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准,做到“热量控制,结构调整”。WHO倡导人群饮食控制目标为“二高”(高复合碳水化合物、高粗纤维),“四低”(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一平”(蛋白质)。
二、运动疗法:要因人而异,中等强度,持之以恒,每次10-30分钟,如步行、健身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登楼等。
三、药物治疗:要坚持服药,定期随访,不断调整,注意低血糖发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到各级医院糖尿病(或内分泌)专科就诊,千万莫上某些庸医的当。
四、血糖控制:检测血糖比尿糖准确、可靠。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简易血糖仪,家庭使用颇为方便。要注意餐前和餐后两小时多点动态检测,使血糖真正得到良好控制。
五、糖尿病教育:一位国际知名的糖尿病教育家最近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