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的诱惑纪录片分析
《西藏的诱惑》赏析
伴着“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尘土,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灵,只是半心半意人„„”的开头,我们走进了西藏的诱惑。正如在影片开始字幕中说的那样,西藏的诱惑,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是因为西藏是一种诱惑。而《西藏的诱惑》在我看来更是一种艺术境界。
《西藏的诱惑》是以摄影家孙振华、画家韩书力、作家龚巧明、日本画家平山郁夫4位艺术家在西藏的潜心探寻为主线,用散文诗式的结构,表现了一种因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境界,讴歌了一种由朝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
本片较多地采用自然风光的空镜头,间插少数人物画面,解说词文辞奔放考究,并且运用了6支插曲,注重审美价值,强调意境营造。在电视片创作中,较早地运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大胆地进行了主观情感的抒发,因此曾一度在中国电影界被视为写意派的代表,获全国首届录像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奖及优秀撰稿奖。据说,在中国传媒大学,该片一直是学术必修课上必放的影片。
它首先以声音敲响了观众的听觉神经,整个影片作者都采用一男一女的读白声交替出现,共同讲述着西藏的神秘。散文式的解读与“声画对位、声画分离”共同交织在一起给受众谱写了一篇优美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中虽然有人物的出现,但并没有听见他们的现场声音。此时艺术作品中的诱惑者在编导看来,他们的默不作声就像他们对艺术追求那样默默的去奉献着,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该影片共出现了6首音乐,其中一首在开头和结尾处各出现了一次,引领着无数的朝圣者向我们走来。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上面,编导统一采用了“声画对位”的艺术手段,让那美妙的音乐不仅是在讲述着被诱惑者的传奇,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赞扬与讴歌。用歌声来震撼观众的听觉神经,用歌词去描写片中人物曾经的心情。
其次,运用色彩打开观众的视觉神经。黑白色是该片的主色调,它的运用不仅给观众留下一种神秘感,还保留了西藏风土人情的原生态。除了黑白色的主色调以外,编导还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红、蓝、黄等颜色。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先是一张庄严而肃穆的黑白照片,但当说到她为西藏献出了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编导染成了红色。此时红色的运用不仅象征着作家的热情与鲜血,更能够激起观众澎湃的心情。蓝色的运用展现了西藏天空的纯朴,体现了艺术手段中的纪实手法。而黄色则代表了西藏的辉煌和画家的永恒。
然后,运用镜头解开手中迷惑的云雾。提到西藏的诱惑,我们不得不讲其中的镜头运用。在景别的运用上,整张记录片中运用最多的是远景,如蓝天下广阔的草原上两只奶牛和一个人的画面、江边的沙漠上伶仃的一颗树、夕阳下的江面等,给人一种心灵开阔的感觉。其次是中景,如一只白马在草地上吃草的画面、四个喇嘛在沙漠上行走等画面。少数几个镜头是特写,如摄影家右眼对着摄像机,左眼眯着,左手调焦距的那个镜头;“石头,还是石头”这一解说词中出现的一个石头的特写镜头等。在运动的拍摄方法上,运用了“拉”,如一个佛像的拍摄、还有本来是两个塔顶慢慢向后拉出现的一排塔顶的画面、被白雾环绕的高山慢慢远去,视觉随着镜头往后拉,接着出现河流的镜头。表现“移”的运用手法的镜头是配合着“江啊,一行纵贯古今的热泪,你,为谁饱经风霜,为谁历尽折磨? ”这一解说词同步的画面,一个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在江边慢慢地走着。而一群牧民骑着马向前走这个镜头却运用了“推”的手法。在镜头的转接上运用的最多的是“叠化”,同时也有不少镜头是“直接转换”。“淡入淡出”的转接技巧多用在高山流水的风景镜头中,还有一些静止的画面则运用了“定格”的手法。
最后,以曲折的人物故事拨动观众的心弦。如果说《西藏的诱惑》是一种艺术上的诱惑,故事中人物背后的故事就是一种情感的诱惑。摄影师孙振华孤身来到西藏时感到未来的迷茫,甚至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出去。他说:“如果我死了,请用藏族人的天葬来葬我。”可见孙振华的执着,可见孙振华对西藏的追求。编导在描述孙振华时,拍摄了这样的画面:编导用摇镜头的方式拍摄孙振华沿着江水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着,最后孙振华出镜了,就留下滚滚奔流的江水。观众虽看不到孙振华去的地方,但也知道他奔向了他的梦想,他追求的西藏。究竟孙振华还要走多远,就像这滚滚江水一般,不知何时才可流淌完。而就是这样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漫漫艺术路,孙振华就仅凭他的执着走了下去。众人的不解,就像纪录片中那棵孤立的绿树所处的荒漠,而孙振华就像这棵绿树,在众人的不解中显得突兀而又孤独。但他并没有倒下,而是更加挺拔,即使孤独也要深深扎在西藏。因为孙振华有着扎得很深的信念,那就是开辟西藏这块美丽的沃土。孙振华也正如这棵树,虽然不高,但很伟大。
《西藏的诱惑》在艺术的创作上来讲,无疑是达到了一个制高点,但片中过长的讲述、繁杂的音乐、单调的画面也在考验着受众的观赏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效果达到了,观赏价值却远离了大众化。
第二篇:纪录片《西藏》观后感
纪录片《西藏》观后感
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该纪录片分为“神圣疆土”、“盛世新生”、“**转世”三大主题,每个主题制作了上下两集,共六集。在学校的倡议下,作为预备党员,我认真观看了纪录片,并且在同学中间积极宣传,大家兴致高昂,不仅从中获取了知识,更完善了自我认识,树立了正确信念,有很多感悟。这部纪录片受到大家广泛好评。
该纪录片系统清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神圣疆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盛世新生——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转世——藏传佛教**转世”,这三个虽然广受关注,但公众知之甚少并且经常有误解和歪曲的主题。
围绕着这三大主题,摄制组深入挖掘史料,据了解,他们遍访国内三十多位权威藏学专家,在北京、西藏两地举办数轮专题研讨会,学习、借鉴了近千万字的专业著作,先后组织数次西藏实地前期采访,最终呈现出这部优秀作品。这部纪录片中有许多独家呈现,让我看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展示了中央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调集的文献,播放了很多尘封的影像资料,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拍摄的《潜入西藏》,以及十四世**叛逃经过等等。纪录片还采访了一批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例如第一位昔日农奴出身的国家领导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热地,西藏地区唯一的女**、昔日被十四世**挟持到印度、之后辗转回国的桑顶·多吉帕姆老人。此外,十世**额尔德尼转世灵童寻访组成员萨龙·平拉大师等人,均在片中受访出镜。纪录片摄制组的工作确保了历史解读的详实生动,而这些史料的放送和相关人物的叙述,让我进一步走进西藏的历史,切身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认识到西藏今天的成就,是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努力的结果,任何企图分裂西藏的行为与活动都会受到唾骂和制裁。
这部纪录片以宏大的史实基础,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史料进行创意加工,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对我来说,它不仅使我获得了很多关于西藏地区的历史知识,了解了西藏的风土人情,扩充了我的知识体系,能更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西藏历史,还帮助我进一步了解西藏,认识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深了爱国敬党、团结民族的价值理念。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名预备党员,我一定会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确思想,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纪录片《西藏》观后感
纪录片《西藏》观后感
这里是离天国最近的地方,近的似乎能顺手摘下天上的星星,近的仿佛能听到天上神仙的呢喃秘语,白云身边绕,薄雾脚下飘,虚幻缥缈,让你几乎忘却了到底人在何处,似乎置身于仙山梦境。这里是一个大美的地方,自然,纯净、原始,呈现出雪域高原的万种风姿和千般魅力。这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原始文化和现代文明共存;原住藏民和外来访客共融;俗世喧嚣和澄静信仰共生;宗教和民俗交织;她让你仿佛是在尘世和天国中进行穿越。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结束了中国内地长达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唐蕃双方曾八次会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正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比欧洲中世纪的制度还要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5月23日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协议中讲到“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许多民族—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的光荣的责任。”这句开宗明义的论断,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是对历史实际的客观概括。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的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今天的西藏是法自然和人文的自然融合,有着独特的魅力,整个雪域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冈底斯山、喜玛拉雅山横亘全境,雪峰林立。洁净湛蓝、五光十色的纳木措、羊卓雍措湖象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象一条洁白的哈达,曲曲婉婷飘逸在雪原上,峡谷两岸是人口、城镇聚居地,也是西藏比较富饶的地方。颇居特色的藏房,屋顶四角的经幡和房顶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至今日,仍不至一次在藏民的客厅里看到毛主席的画像。首府拉萨周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甘丹寺、大、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等佛教圣地云集,八廓街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后藏领地,日喀则的扎布伦不寺、夏鲁寺游人如织;山南地区琼结,埋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藏王墓,充分见证了西藏是我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泽当的雍布拉康第一家皇家寺庙,扎囊的桑耶寺第一家寺庙,江孜的白居寺、抗英遗址(红河谷),见证了西藏的悠久历史文化;林芝葱林荗密,胜似江南;亚东的“爱国鱼”、乃堆拉山囗哨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第四篇: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纪录片源自现实生活,对于很多人重复选择过的题材再去拍摄就更需要将其加以提炼,挖掘出更深层次或者与众不同的东西。《西藏的诱惑》之所以能再众多记录和描绘西藏题材的专题片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创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他不再是简单地再现西藏的自然美貌之美和民风民俗的独特,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视点,在展现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表现化并将其深化,挖掘出了蕴含在西藏生活中的三个层次,即宗教信仰的朝圣精神、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芸芸众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思辨意识,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西藏的深刻情感,同时揭示出了具有人类某种本质意义的朝圣精神,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理交融。在片子开头与结尾处,几位藏民背负行囊,跋涉千里,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向他们心中的圣地,这画面中注有创作者浓厚的情感,同时也留给我们无限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由题材提炼而来,因此,它也应作为一条线索将题材内容组合在一起,《西藏的诱惑》一片创作者在开头便直抒胸臆的将其揭示的哲理展现在歌曲《朝圣的路》中,即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之后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纪录了三代僧侣的朝圣之路和四位去西藏寻求艺术感悟的艺术家,但却始终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将它们串在一起,即他们都是心怀真神,一心一意追求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人。由此也将“西藏是一种境界”加以深化,这样也使该片达到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
主题的确定为作品的拍摄奠定了基础,但其表现却还需要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再加工,该片就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和造型手段。就色彩来说,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是一幅黑白色的照片,显得肃穆而凝重,但当说道她为西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创作者染成了红色,表现了对她崇敬和歌颂的情感。还是这一段落,从影调语言来讲同样可圈可点,在讲述她的事迹的时候,画面展现的是青山绿水红花以及五彩的巾幡,均取亮色,在她逝世以后,画面却又变成了暗草乌云暮色黄昏,均为暗色,这一明一暗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而且用画面语言就完成了对龚巧明功绩的赞扬和对她牺牲的惋惜之情。在表现西藏少女沐浴的那个段落中,创作者运用了一种象征性的造型语言,他并不是简单的将少女沐浴在现在屏幕上,而是做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河水荡漾着涟漪,不断的变化着颜色,时而红,时而蓝,时而黄;在一篇蒙蒙雾气的笼罩下,叠化身披轻纱的少女,宛如翩翩起舞一般,其实这也是对龚巧明一种凤凰式的升华。此外,创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性的造型语言,少女沐浴时,歌声中唱到:忏悔是心灵的洗浴,河水河水泛起了黄色,当歌声唱为:省悟是血肉的再生时,河水又泛起了蓝色,这样,黄色成为忏悔的象征,蓝色成为省悟的象征。纪录片都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诱惑》具有丰盈的内容,同时,它的形式美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该作品的解说词和歌词均为导演刘郎所做,刘郎在拍纪录片之前,曾从事文学创作十几年之久,举凡唐诗、宋词、元杂剧、明传奇均有所研涉,而且他兴趣广泛,绘画、摄影、书法、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基础。就《西藏的诱惑》来讲,文辞奔放、意境深远,文学性很强,而且整部作品的连接均由解说词来完成,而非蒙太奇,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该片能够获得最佳撰稿奖是无可后非得。
综上所述,《西藏的诱惑》在主题的把握、内容与结构的统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上都取得了相当的突破,这也使它一度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写意派的经典代表作品并获得国内外的好评。这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五篇:《西藏》纪录片新闻稿 新
美丽西藏,多彩中国
——《西藏》纪录片交流分享会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民族团结教育,落实中央领导指示和教育部通知要求,14级党支部利用三次年级晚点名时间组织各班学生在8410教室进行了《西藏》记录片观摩与分享交流。
《西藏》是一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的六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分为“神圣疆土”、“**转世”、“盛世新生”三大主题,共六集。该片对帮助全国特别是西藏各族青少年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他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3月27号晚,城环学院2014级在8410教室举办了第一期关于观看《西藏》纪录片的分享交流会。为大家进行分享的是14级新一批组织发展对象董墅、马姝贤、王志琪同学,三位同学通过对纪录片第一部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真地观看与思考,从地理位置及成因和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呈现和解读了藏独问题的背景和原因,并分享了他们感受。
董墅同学她结合自己的地理专业学习,对西藏的地理概况及形成原因作了详细介绍,点出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王志琪同学更是为在场同学深入地阐述了藏独问题的由来,并通过一系列证据论证了藏独问题的错误性与危害性,王志琪同学表示对于藏独问题应当重视政府、爱国僧俗人士、军队警察的作用,同时对藏独支持势力施加压力等。次活动也让同学们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月4日晚6点,在8410教室,由毛晨阳,孙铭悦,刘秀芸为同学们带来了《西藏》纪录片的第二期分享会,主题为“盛世新生”。本期分享会,聚焦西藏的历史与现状,让同学们了解到旧西藏农奴剥削制度的弊端,西藏解放过程的曲折,以及藏独问题的始末,更让同学们坚定了反对藏独的决心,充分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必要性。
4月10日晚6点半,城环学院2014级的同学们在8410晚点名期间,举办了关于观看《西藏》纪录片的第三期分享会。此次分享会分为“**转世”与“**认定”两个部分,分别由李俊杰、王明月同学以PPT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向大家介绍了从元代至清朝的历代中央对于藏传佛教的管理历史,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于西藏**文化的认识。
历时半个月,通过三期交流分享会的形式,使同学们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对西藏问题的认识更加正确,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同学们认识到任何分裂祖国,搞乱宗教秩序,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只能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