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田古镇旅游开发未来三年的发展思路
富田旅游未来三年的发展思路
富田镇未来三年旅游发展将立足本地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实施旅游“12345”发展思路,打造旅游观光基地,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构建青原旅游线路的爆发点;形成两个发展定位:中华正气家园、中国最醇古镇;打造三大旅游文化品牌:乡村旅游镇、民俗休闲镇和慢生活度假小镇;打造四大旅游产品:自驾休闲、生态观光、朝拜正气、人文体验;主推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以瞻仰文天祥为主的正气朝圣游;以古村古镇为主的乡村休闲游;以体验民俗为主的人文景观游;以猫儿下水库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去水口温泉放松心情、享受人生为主的温泉度假游;以白云山水库为主的避暑疗养游。旅游力争到2016年富田景区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为了实现以上目前,富田镇将分年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2014年要启动景区的智能化平台建设,打造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主要工作是:
1.启动富田景区信息智能化平台建设。一是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等,对每一个景点打造二维码标签,实行扫描讲解,将游客的智能手机变成语音讲解,方便自驾游客人游览参观景区。二是利用阿里巴巴、支付宝等B2C平台,开展电子售票、电子取票和二维码票务服务。三是利用网站等平台,打造景区虚拟3D游。
2.启动打造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一是充分挖掘富田的文化底蕴,积极聘请庐陵文化专家帮助搜集和整理各类民间文化、故事典故,通过画室、音乐室、布展、微电影的形式来对庐陵文化集中展示。二是整理和精简以陂下喊船为主的民俗表演,力争形成景区常态化的表演节目。三是完成文丞相祠的建设工程,启动文丞相祠的布展工作。四是启动富田老街、陂下扁担街的商业打造,争取恢复两条古街的商业氛围;同时,打造富田本地的旅游商品。
3.启动以猫儿下水库为主的农业观光型度假场所的打造工作。一是重点打造猫儿下水库,争取形成一个集合垂钓、水上项目、农业度假为主的休闲度假村;二是利用圩镇附近的果园、农庄,打造集合采摘、垂钓、烧烤、用餐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重点在景区通道大量种植油菜花、在景区内部的大量种植井冈蜜柚、蔬菜、水果等,争取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区农业景观。
4.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加强环卫保洁力度。完成富田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对王家、匡家、陂下景区实行垃圾袋装化处理。将保洁人员收归旅游公司统一管理,坚持日常和实时相结合的保洁机制,确保景区内部环境卫生。二是提升古镇景区的服务接待水平。将富田古镇景区按照4A标准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古镇古村内一些闲置的旧房空房统一租赁和修复,启动农家餐馆、农家旅馆等的打造。三是积极争取18公里的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力争2014年开工建设。四是完善景区内每个景点的布展、标识系统、导引系统。五是启动对现有不达标旅游公厕的改建工作,同时在古镇景区加密旅游公厕数量。六是启动对古镇内的管线、消防、排水等设施的改造。
(二)2015年,富田要启动红色影视基地的建设,打造慢生活的度假小镇,主要工作是: 1.完成富田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2.争取引入一家集宾招、娱乐为一体的企业;发展景区内小规模的农家餐馆、农家旅馆,提升景区的吃住接待水平。
3.完成一个高标准的富田旅游发展的规划
4.启动富水河水系打造,在2014年争取项目支持,2015年实施;
5.启动对文天祥陵园的续建工程,完成文丞相祠的布展。2014年完成文天祥陵园续建项目;
6.打造天祥湿地景点,建设以文天祥和富田镇7位开国将军为主题的文化园;
7.景区实现旅游公司运作,包括景区运营、日常管理、市场推广实现企业化运作。
8.完成水口温泉开发和白云山度假村的发展规划。
(三)2016年,富田要启动以白云山水库为主的避暑疗养场所的建设,打造以水口温泉为主的温泉小镇,主要工作是:
1.完成与文天祥有关的景点建设,如文天祥陵园的续建、文丞相祠周边的打造、文天祥故居、文山旧隐的恢复。
2.结合旅游地产,发展水口温泉度假村,引进一家有实力的温泉开发企业。
3.根据规划,完成白云山避暑山庄的打造。4.开发文天祥陵园至东固的野外徒步、露营线路 5.争取实现富田景区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主抓的运营托管。
四、需要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的相关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富田镇三年目标,实现富田旅游的大发展,需要区委、区政府支持和帮助解决的工作如下: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用于土地盘活资金。
2.帮助对接各级部门单位,争取项目资金和整合项目资金。3.对富田实行差异化考核。
4.出台和制定旅游招商优惠政策
5.帮助包装和打造水口温泉、猫儿下观光农业基地、白云山水库避暑疗养场所、红色影视基地。
6.帮助富田引入和培养相关的旅游人才。
7.全区一盘棋,制定青原区旅游发展总规和各个景点的详规。
第二篇:漳州平和旅游局明确未来三年旅游工作发展思路
漳州平和旅游局明确未来三年旅游工作发展思路
2009-12-26 11:09:45平和县旅游局字号:[大 中 小] 选择背景色:
我县未来三年旅游发展将立足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实施旅游“12345”发展思路,打造旅游观光基地,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构建海西旅游经济强县;利用两大抓手:品牌塑造和项目带动;开发三大文化:三平祖师文化、林语堂文化、灵通地质文化;打造四大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宗教朝圣、人文体验;主推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以三平寺为主的宗教朝圣游;以灵通山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打响八闽第一枪”为主的“红色游”;以锦溪集团——平和琯溪蜜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游;以林语堂故居瞻仰为主的人文景观游。力争到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 2亿元。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对我县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完善、配套和落实相关政策。从“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发展思 路出发,成立县旅游产业管理发展委员会,成立以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主任,旅游局、主要景区负责人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旅游产业管理发展委员会,并不定时召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负责:
1、统筹全县旅游事业的发展,统筹全县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项目招商、旅游宣传促销等工作;
2、建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出台使用管理办法,专门用于规划、项目前期、旅游招商、宣传促销等;
3、修订和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快平和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项目。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山区旅游强县。规划是开发的前提,对景区规划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从源头上避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现象;要善于“跳出平和看平和”,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力争使规划更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较强的操作性。05年初,我县出台了《漳州市平和县旅游发展规划》,对一些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和低水平的规划方案,要请高资质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重新进行修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景区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坚决避免不按规划开发、擅自更改规划内容的行为。今天,出台《平和县灵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后,做好“十二五”专项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大芹山旅游总体规划。
三是强化宣传促销,提升平和旅游美誉度。依托优势资源、特色文化,搞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包装和宣传,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全面提升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我县观光旅游。
1、办好节庆活动,积极配合举办“三平祖师文化节”、“琯溪蜜柚节、旅游推介会、三平祖师公、灵通山观音佛祖等节庆活动;
2、巩固闽南粤东客源市场,出台优惠措施,强化与主客源地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开拓福州、龙岩、三明、广东梅州、深圳、广州等新客源市场;
3、突出重点,对三平寺、灵通山、林语堂“克拉克瓷”窑址群、绳武楼、庄上大土楼等景点要重点宣传;树立整体营销和立体营销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4、根据产品特性、市场需求,不断提炼营销主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产品宣传和投放。例如提炼出“柚语茶香苏区情,平和旅游欢迎您”等宣传口号,使平和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强化旅游信息网络宣传,借助国家旅游网、福建新闻网、福建省旅游之窗、市旅游网、平和网、三平旅游网、灵通旅游网等平台,宣传平和旅游;
6、加大新闻媒介的广告宣传力度,加大在省级电视台和主客源地电视台以及报刊的广告投入,条件允许下在国家级电视台投放广告。
四是注重品牌打造,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有突破。
1、旅游景区方面,在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品牌基础上,全力打造灵通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火山公园、三平寺国家级文明旅游风景区、大芹山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力争通过品牌的创塑,树好形象,抢占市场,增加效益,全面提升平和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星级饭店方面,实现创建一家四星级饭店(洲际大酒店)、四家三星级饭店(金叶宾馆、平和宾馆、阳光大酒店、侨联大酒店),提升平和旅游服务业的接待水平和档次。
3、文明旅游区创建上,三平风景区力争创建国家级风景文明旅游区、灵通山力争创建省风景文明旅游区。
五是抓好旅游招商,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成立旅游项目招商领导小组,以港澳、上海、广州、深圳、厦漳泉等旅游发达地区和本地企业家能人为重点,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招商活动。积极利用节庆、网络、会议等形式发布《平和旅游招商项目书》,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加快景区的招商引资和开放建设步伐,推进灵通山、太极峰、大芹山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争取灵通山风景区国债项目早日落地。充分利用中央、省和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争取旅游资金投入,推动我县旅游项目的建设,拉动我县旅游经济的增长。
六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景区功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功能,优化发展环境。
1、县财政积极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如灵通风景区的游步道建设;
2、完善各主干道进入景区景点的路牌指示标志;
3、加大对林语堂语堂故居、绳武楼、庄上土楼、榜眼府、大溪客家民俗文化村等景点的旅游功能配套设施的投入。
第三篇: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本站推荐)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第四篇: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姓名:丁珂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管理 旅馆41班 2224101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 in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in ancient towns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bstract: As a kind of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 the old towns in China have already absorbed more and more tours Since 80' s in 20 centuries, such as Wuzheng Tow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ouzhuang Town in Jiangsu province.Now, to tour old town has already been a popular tourism product anywhere, which rose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old town'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prospering the old town's community, developing the old town's culture.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were came out in the process to product the tourism resources.Key words: ancient towns;tourism development;resources 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
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一、江南古镇与江南古镇旅游
(一)江南古镇的概念
江南古镇,是个集合概念,在地理学上,泛指“长江以南的古镇”,尤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典型。江南,原意江之南。“江”,汉语特指大江、长江。故,江南古镇,一般与水相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是典型画卷。“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点,是江南古镇的魂。余丹(2005)认为,江南古镇,是一种文化遗产群,主要包括古镇古建筑群、古镇老街区、古镇民俗等。
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湖北以南的湖南,江西一带。而进入近代后,江南的范围转移到苏南和浙北一带,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苏的丹阳以南和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
同时在诗文中广泛出现的江南古镇,指的是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区。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镇。同时出现的还有“文化江南古镇”这一概念,指以苏锡常的太湖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古镇。
本文所讨论的江南古镇,以“苏锡常,杭嘉湖”(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淞江,嘉兴)地区的古镇为重点。代表性的有:江苏的周庄、甪直、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
(二)江南古镇所蕴涵的旅游价值
随唐宋元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明清时期,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心脏,江南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如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江南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
之所以称之为江南古镇,因为这些小镇都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苏州昆山的周庄,建镇于北宋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苏州吴江的同里,建镇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这些小镇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依然保存完好,布局随意精练,造型轻巧简介,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体现出江南水乡民居古朴自然的建筑特色。
2.水网密布,水乡风貌独特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众多,因此古镇以水为依托,依水成镇,在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以桥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是这种容入古镇文化,古镇生活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让中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3.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江南水乡古镇从古至今都体现着一种好学善思、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2]江南民间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这种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风气,更因“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以及宋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江南古镇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名人学士荟萃,清淡素雅的水乡风貌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江南古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江南古镇旅游就是指,以江南古镇为目的地所展开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的内容从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风情旅游并重,“走进生活”、“回归自然”成为近年世界旅游的热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深深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江南的古镇旅游也由此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世纪80 年代。1984年,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苏州同里古镇于1986 年开展旅游事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浙江乌镇于1999 年开始旅游的开发工作,由于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又较好地保护了历史,故被喻为“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阮仪三(1996)指出,正是植根于“水”环境中的江南水乡城镇所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吸引了一大批中内外游客,使江南古镇旅游迅速升温。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
江南古镇有着安静而优美的环境、古朴的人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人类经历的见证中最有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城,老镇,对现代人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江南古镇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冲击,对当地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现有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分析其利弊,是为了寻找一种最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可以协调处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将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带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及其途径构成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的两大要素。它们共同作用在江南古镇这一客体上,使之的自然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展现在游客眼前。
(一)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1.政府主导开发与保护
政府作为当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
2.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
3.政府将经营权出让,旅游开发商成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
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开发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开发商(投资商)进行管理。
(二)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在现有的经过旅游开发洗礼的江南古镇中,笔者将它们开发与保护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别:“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
保继刚(2004)指出,所谓“空心化”就是把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居民迁出,再对古镇、古宅、古街进行修缮,派出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与此相对,“非空心化”则是尽最大能力保留古镇现有的当地环境,不仅不把当地居民迁出,而且利用这一部分居民,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生活环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对所居住古镇的开发利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两种途径在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实践。如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着“非空心化”的资源利用途径,当地居民没有被强行迁徙,依然保留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游客游览的过程中,随处课见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低矮的建筑,杂货店,当地的电影院,都在旅游区内,甚至连景区的大门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而浙江桐乡的乌镇则是“空心化”开发的先行者。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
江南水乡古镇的开发与保护模式是上述开发主体与开发途径的不同组合的结果。通过查阅资料,相互对比,笔者认为其组合结果中有以下三种模式较为典型。
1. 周庄模式-政府主导,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周庄的旅游开发依赖于当地政府。1986年,周庄镇政府就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旅游发展进行规划,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开发。周庄以非空心化的旅游开发途径为基础,在空间结构形态上采取了“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 [11]的模式。对传统古镇与现代新镇进行了过度,既不大量的迁徙当地居民,维护了一部分古民风的生存,又解决了现代化建筑,现代居民生活对古镇区原有风貌的侵蚀。
2. 乌镇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空心化开发
如果说周庄采取了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那么乌镇便是先规划后发展的典型。乌镇模式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为主体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乌镇亦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促进保护”的道路。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其开发亦开始就采取了“为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禁止居民经商”的措施。并以“起步最晚,规划最齐,管理最规范” [13]的姿态跻身江南六大古镇之列。
乌镇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是典型的空心化开发,原先居住在古镇保护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往他处,也不允许居民在沿街的房屋进行商业活动。
3.南浔模式-旅游开发商为主体,进行非空心化开发
南浔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主体,旅游开发商通过自身优势,利用大量资金,对南浔精心整改,投入市场。浙江烟草集团所属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从最初的项目规划至今,滚动投入的资金已近5亿元。整个项目规模为23亿元。
由上海博大投资有限公司接管的南浔旅游开发,虽然在最初强制拆迁居民498户,建筑面积达45837.19M,但是整体上依然遵循着非空心化的开发途径。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同时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了一部分,但南浔整体的人文环境没有受到影响。
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典型模式利弊分析
这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三个不同的江南古镇运作着,其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这三种模式各自实施的过程中,它们也都暴露出不同的问题。
(一)周庄模式
1.政府调节旅游活动,用旅游保护古镇
周庄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保持着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冠居江南六大水乡。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主导力量,长时间对周庄进行在旅游开发,旅游活动,资源利用方面的调节活动,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古镇中旅游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古镇。周庄模式的核心,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古镇,用旅游来保护古镇,“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模式,对古镇和新镇寓于不同的旅游项目。这样既保护了古镇,也解决了城镇发展的问题。
2.政府调节漏洞,旅游容量饱和
从现今关于周庄旅游宣传的各项媒体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周庄用于宣传自身的一大标准便是接待游客数量的不断增长。从李丽雅(2004)在接待游客数量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周庄的具体数据,“到目前为止,周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每天平均接待游客3000-4000人,周末平均每天7000-8000人。现在每年的观光游客数已经超过了1996年的3倍。2000年的游客总数约150万,其中外国游客22.5万。在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数量达到了三万人次。”[12]
正因为政府直接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开展,对于市场宣传的灵敏度不够,一味的标榜自身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加,却没有看到周庄由于旅游区域狭小,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并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必须限制旅游数量,原本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政府没有看到这一弊病,更别谈对周庄接待游客的数量进行调节控制了。
(二)乌镇模式
1.先规划后开发,结合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
乌镇在空心化的开发基础上实施了精品战略,主要包括:精心设计景区,旅游路线精品化,完善旅游解说系统。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所重建的乌镇,在保护基础上融入了最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无论是成功设计的景区布置,还是柳暗花明的旅游线路,都完全贴合游客的游览需要,呈现出一种游客想看到,愿意看到的水乡风貌,使乌镇成为立体的展现在现实中的历史遗产群。
2.空心化导致过度商业化
乌镇的空心化开发将原先的老百姓迁出,进驻规范的旅游商业体系,从表面上看是对古镇资源的一种有利利用。然而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他们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随之流失。乌镇失去了居民的生活依据,空城的古镇再加上商业活动的进驻,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必然会引起地方文化资源被当作是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渐渐无法控制,从而陷入多数学者所言的“过度商业化” [15]的局面。
这种旅游商业化的极端表现,是乌镇地方传统文化逐渐被异类文化,特别是现代商业文化侵蚀;古镇原有淡雅的生活气息逐渐消失;旅游商品同质性显现严重,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被能成批生产的退化而简单的工艺品所取代。
(三)南浔模式
1.旅游经营良性循环,非空心化打造“宜人居住”的水乡环境
南浔古镇的旅游开发脚步远在周庄,乌镇之后,因此上海博大公司在对南浔的开发过程中,吸取了前辈开发与保护模式所引起的弊端的各种教训,借鉴了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无论是旅游容量的控制,还是商业活动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在这个精致优雅的小镇上。
南浔区与企业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项目整体开发运作,企业出资进行古镇修复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进行补偿,实现项目前期投入产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经营轻装上阵,如此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整个景区建设起规范的商业活动,进驻了专业的导游讲解体系,但是与乌镇模式不同的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都是南浔当地的古镇居民。虽然从建筑分布上看,南浔古镇区的现代居住建筑被迁徙,但是古老淳朴的人文环境仍然保持着,无论是摇船的少女,亲和的讲解员,还是临水而建的店铺,都是南浔数百年流传至今的原汁原味的民风。随处可见当地的居民在河边洗菜,嬉戏,年迈的老人靠着同样年迈的栅栏休憩,仿佛从异乡远到而来的游客只是眼前转瞬即逝的风景,丝毫不会侵饶到他们传承至今的宁静生活。
正是非空心化所带来的这种“宜人居住”的谐和环境,使南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邻里关系,体现出一种江南水乡特有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境界。
2.旅游主体重复,产品单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保守的模式,使南浔在江南六府古镇中,成为毫不起眼的一个。多数游览过的客人表示,南浔只是与周庄,同里,乌镇一样,旅游主题重度,旅游产品单一的又一个江南古镇。只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在另一个地理位置的体现。这便是南浔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主要弊端,经营差异化不明显。
优雅、闲适、恬淡的水乡生活为大多数人所向往。但南浔古镇旅游缺乏“亮点和特色”,也就是缺乏自身的核心吸引物。与其他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在景观上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水乡的差别,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观光,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古镇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开发的层次也仅仅停留在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四、为江南古镇旅游建立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在上述三种典型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庄模式由于旅游开发通过政府指导,失去了对市场的灵敏度,而乌镇模式的空心化开发又造成了过度商业化现象的泛滥。笔者认为,由旅游开发商为开发主体,走非空心化的开发道路的南浔模式,在众多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中最为可行。
(一)南浔模式的可行性
1.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开发主体,敏感应对市场
周庄模式之所以完全由政府主导,是因为周庄古镇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当时的旅游开发商远没有成熟起来,政府便直接接管了古镇的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到20世纪初,乌镇由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虽然成立了乌镇旅游开发公司,但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借贷来开发古镇旅游项目,在资金条件上远不及旅游开发商雄厚。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开发商已经渐渐成熟起来。旅游开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活动,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投入市场并得到回报,仅仅依赖政府的调节力量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的宏观条件下,旅游资源之间也在相互竞争,江南古镇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展现自己的魅力,必须要依靠旅游投资商的企业头脑,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突出战略管理,贯彻营销观念。
那么,以旅游开发商作为开发主体,会不会出现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古镇旅游资源造成侵蚀破坏呢?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本身就建立在旅游资源身的旅游价值上。一旦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不再具有旅游价值,那么它带来的旅游活动就会渐渐衰退,更别说创造经济效益了。这就决定了为了考虑长远利益,明智的旅游开发商必定会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着手保护资源本身。
2.非空心化的良性循环,开发与保护并行
乌镇一直遵循的空心化的开发途径使当地的旅游活动暴露出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变的难以控制,这时候经济的发展便以文化的流失为代价,长此以往,“旅游开发便会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单向的转换过程。”[6] 因此,只有走非空心化开发的道路才可以避免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滋生。在这方面,周庄模式体现出来的非空心化同样是可取的,但周庄模式对古镇区,新镇区做了明确划分。生活在古镇区的人过着自己惬意的室外桃源生活,而新镇区的老百姓则开起了饭店,旅店,为周庄镇的旅游活动提供设施条件。这样明显的分界在南浔你看不到,你可以不出古镇区,就居住在当地老百姓用自己古老的祖屋经营的客栈,因为南浔古镇区的居民积极参与到了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为远到而来的游客创造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南浔模式在开发水乡古镇的同时,不影响古镇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在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造,且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
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保护水乡古镇的资源和风貌。因而,这种非空心化,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利用有助于维护江南水乡古镇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
(二)对南浔模式的完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浔模式从重多模式中脱颖而出,恰当处理了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于开发的协调问题,那么是不是南浔模式就是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呢,从前文我们对它所体现的弊端的分析上看,答案是否定的。要寻找到江南水乡古镇开发的理想模式,就必定要对南浔模式进行各方面的完善。
1.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古镇文化品位
要完善南浔模式,首先要着手的就是解决旅游主题重复,产品单一这个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正在被进一步开发,利用。如果在开发过程中,走前辈走过的老路,树一样的旅游产品,建一样的旅游风景,宣传一样的旅游口号,那么江南水乡古镇将会滥而不精,渐渐失去其自身特有的旅游吸引力,只是多一个南浔,或者周庄而已。
因此,要保证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生命周期的延续,就必须要努力使其进入复苏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江南水乡古镇增添新的内容。这些新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对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的深度开发,也可以是对其进行全新的包装和宣传。
就南浔而言,笔者通过资料采集,发现南浔除了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文风貌以外,还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集团—浔商的发源地,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处,中国名人集居地。这使南浔作为江南水乡古镇,不仅具有其他水乡普遍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观赏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这种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的厚重的文化因子,使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在广度与深度上具有其他古镇所较少拥有的发展潜能。
如果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及时认识到这一潜能并且加以宣传利用,那么南浔必定会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散发出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2.政企结合,发挥政府调节作用
虽然旅游开发的经营权转让给了旅游开发商,政府的调节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一方面要给旅游开发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对旅游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必须保证旅游开发商的开发活动是在经济盈利和资源保护双赢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江南古镇资源的保护除了靠旅游开发商以外,政府也应当协调各方面事务,全方位保护江南古镇。如制定江南古镇保护条例,整顿市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塑造江南古镇旅游的良好形象。
因此,南浔模式除了坚持旅游开发商为主体以外,也不能忽略政府的力量,必须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辅助,才能有序的进行旅游开发,全面的保护江南古镇旅游资源。
3.打造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由于古镇间激烈竞争而引发整体吸引力的弱化。过去,江南古镇在开发旅游上一直是“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相近,为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甚至出现过恶性竞争。以至于陷入了“不到水乡是遗憾,游了水乡更遗憾”的境地。
再可行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只一味的关起门来自己开发,势必会造成江南水乡古镇之间的孤立化。只有各个江南古镇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观念,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江南古镇大旅游圈,才能共同打响“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如成立古镇旅游区联盟,对几个古镇的旅游线路、交通和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方便游客在古镇之间的选择游览和游线组织,使得游客分流。
南浔模式的成功之处值得其他江南水乡古镇借鉴,其需要完善之处我们也要不断发现不断改过。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旅游正在日益迅速发展,在着手开发前要选择怎样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在开发过程种要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这关系着古镇旅游资源的生存,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各地游客的旅游感受,整个古村古镇的长久发展。也需要更多专家的关注于研究,来更好的发现江南古镇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解决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04).[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06).[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旅游学刊,2005,20(02).[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7(03).[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03).[7] 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21(12).[8] 江五七,陈豫.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传统遗韵的开发与保护[J].商业研究,2003(08).[9] 卢松,陆林,徐茗.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5(05).[10]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01).[11] 彭小娟.浅析保护历史文化名镇的两种现象[J].山西建筑,2005,31(21).[12] 李丽雅,黄芳.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和同里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02).[13] 秦容.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01).[14] 周乾松.古镇保护尚须警钟长鸣[J].城乡建设,2004(10).[15] Alister M,Geoffrey W.Tourism: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J].Longman House,1982(4).[16] 李晓艳.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5-6.[17] 蒋志杰.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策划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3-4.[18] Erik Cohen.Introduction investigation tourism arts [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20): 1-8.
第五篇: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析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江南水乡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已经发展了十年之久,但依然存在着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相互矛盾。本文通过对江南水乡遗产保护的历史问题与现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应该从深入、全面、实时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和发展保护策略,以求达到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1、背景分析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它们兼具独特的文化、科学、审美和经济价值,尤其以杭嘉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为典型,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城镇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市场的地区。这些古城镇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保护与开发、旧貌与新颜的矛盾,存在着保护名城古镇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矛盾。
从古镇的旅游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存在着以下几点明显的问题:
一、“ 空心化” 导致古镇韵味的缺失:这些古镇尽管保留并修缮了其绝大部分古建筑,然而原先生活在古镇的大多数居民都已迁出,导致了古镇的“空心化”,丧失了原住民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其文化景观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成为空城的古镇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
二、社区参与度不高,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有些江南水乡城镇民居的设施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有些古镇人因为对老房不够重视,任意拆建翻新,在老房上加入新的建筑材料和内容,而无视它的传统价值与意义;
三、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水污染和文化污染,以及旅游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如建筑物乱搭乱建,旅游者乱刻乱划,都会破坏古镇原有景观特色,对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素以“ 小桥、流水、人家” 闻名的水乡古镇不但是一种侵蚀,更是一种破坏。
2、方法对策
如何将古镇保护深入、全面、实时地落实到位,这里简单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思考:
2.1深入地将保护落实到文化遗产的根源
古镇遗产的保护易在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包括古镇的街坊、古建筑、古院落、古桥梁等;难在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更重要的是其一旦流失,则很难恢复到历史的原样。这包括古镇的民俗礼仪、方言曲艺、人文风情等。深入地保护古镇遗产的目标就是要将古镇的典型遗产风貌和文化特征还原至旧时,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将古镇原住民的生活状态保护下来。如果原住民都搬走了,那么原住民的生活就自然不存在了,古文化就没有意义可言。因此古镇开发必须是保护性开发。首先,笔者认为必须控制游客的容量,从整体的遗产地中间划分出局部重点的特殊保护区,以保护这些区域原真的古老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性。
2.2全面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内在和外在形态的各个角落
古镇遗产是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古镇的整体环境。这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古镇的绿色和蓝色网络。绿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古树名木,蓝色网络指的是古镇的河流水网。除了这两点,花鸟虫鱼等生物的存在也不容忽略。试想象鸟儿在树梢休憩,蟋蟀在墙角鸣唱,鱼儿在水中嬉戏,这番意境恐怕也只有在江南水乡才能体验得到吧。其中,蓝色网络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一旦水体遭到破坏,整个古镇的所有秩序都会被严重干扰。
2.3实时地将保护落实到古镇发展的每时每刻
这里所说的实时其实即指古镇的遗产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这又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与该遗产在当时所反映的特性相适应,不同的遗产物在不同的时期映射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内涵是保护的关键步骤之一。(2)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遗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遗产其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需要的保护方法也必须是变化发展的,以求与遗产相协调发展。(3)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实时对应的。这就需要一个实时监督和管理机构对遗产地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一旦监测到某些数据与正常数据有较大的出入,则应立即排查和研究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进行有效及时的实施。
3、结言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古镇则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旅游和遗产地这种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才能恰到好处地释放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功效。发展旅游是弘扬遗产地价值并为保护遗产地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遗产地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古镇开发保护经验看,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对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同时,对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寻找历史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仍是现今的当务之急。
作者:徐征杰 单位:上海市闸北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