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意见
乡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意见
乡镇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文化研究保护工程,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及省、市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
实物、艺术品、文献、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流传、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省级3处,列入保护管理的文物点51处。调腔、越剧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唐诗之路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
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重要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http://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的依法性和科学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为着力点,加快实施县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制订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争取到2015年左右,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博物馆建设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多元化,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模式,确保全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措施
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切实做好文物资源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家底。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掌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并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公布一批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一批历史遗迹。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及时依法划定、调整和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责任主体。进一步挖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我县文物资源,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计划和政策,推进具有我县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
2、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及早建成县博物馆。加快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加强藏品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实现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存环境的标准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重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不断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建设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其它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博物馆,确保文物藏品得到集中、有效保护。
3、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参与涉
及文物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严格执行涉及文物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规定。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主动在项目选址和立项前报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由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古等专业人员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基本建设单位按照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后,方可办理审批和建设手续。对未履行文物保护义务,造成文物损坏和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改进和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以适应文物保护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对急需抢救的文物本体实施各级文物保护工程,确保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无险情、无重大隐患的目标。重点实施好钦寸水库规划区文物的保护工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和全县石质文物的防风化工程;继续做好大
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石窟造像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申报工作;抓好大佛寺、古城墙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遗产保护,有序推进天姥山古村落、梅渚村古建筑群的保护。在保护文化遗产本体的同时,还要做好周边环境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凡被纳入保护范围的名人故居、历史民居、公共建筑和临街店铺等文物古迹,特别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村镇或建筑群,按照“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原则,实行强制性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的,要依法取消其称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不得将国有文物作为或变相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5、加强文物流通市场的依法管理。把握文物流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出入境管理,提高对非法流通文物和走私文物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大文物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盗掘
古遗址、古墓葬和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规范民间收藏行为,引导建立规范、健康的社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新秩序。建立健全以文物、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文物市场监管机制,确保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做好文物的合理利用文章。大佛寺石弥勒像、千佛石窟造像、城隍庙和沃洲山真君殿等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品牌,促进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今后要继续依托我县丰富的文物资源优势,积极策划有影响的文化旅游活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旅游产业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普查的基础上,制订县乡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目标,各级政府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认真组织
实施。各乡镇要有相应的专人员管理,以全面掌握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及保护体系。通过制订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经县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落实保护责任。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调腔,设立县级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列入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相应给予一定的保护发展资金保障。
3、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传承是保护的核心,活态传承是保护的重点。对列入各级政府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做好遗产的命
名、表彰和扶持。要继续加大对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调腔、调腔目连戏的传承保护,抓好基地建设,办好调腔中专班,创排或复排一批大戏、经典剧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间艺术活跃、群众基础较好的乡镇,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传承基地和民间艺术之乡。扶持一批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发掘一批民间老艺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努力培养接班人。加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抓好调腔、越剧、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编制乡土教材,开展群众性文艺培训,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
4、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历史传承资料库,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失。注重普查成果的运用,分批编纂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成果图文集。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演艺业和旅游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落实领导责任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积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制。
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制止因工程建设破坏文物的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盗窃、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强执法机构建设。
增加投入,保障事业发展。将文化
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重点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费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健全和强化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到“十一五”末,力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配备1至2名专职管理人员。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组织举办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和民族民间艺术演出、专题讲1 2 下一页
第二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三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四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
【法规名称】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
【颁布部门】 青岛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青政发[2006]33号
【颁布时间】 2006-08-28
【实施时间】 2006-08-28
【效力属性】 有效
【法规编号】 285348
【正文】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方针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二、总体目标
(二)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要求,加快实施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保护名录;全市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数据化、网络化;城市博物馆群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各区市按国家要求,在文物管理方面做到“五纳入”,确保全市具有
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要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标志、记录档案、保护组织)。全市文物保护部门要会同规划部门,进一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及时划定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和完善文物保护标志。对不可移动文物,要及时建立文物保护组织,层层签订保护协议书,制定和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各区市要定期检查本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情况,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
(四)切实抓好重点文物的保护修复工程。要统筹规划,确保完成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平度天柱山摩崖石刻等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要在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相关的抢救、保护与维修工程;要依法严格限制文物“复建”工程,禁止对文化遗产进行建设性破坏和拆除真文物修建假古董的行为,确保文物的真实性。要严格建设工程管理,落实文物保护工程队伍资质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标准。
(五)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及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在项目审批前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后方可实施。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切实做好重大遗址的考古研究、规划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关区市要以三里河、琅琊台、即墨故城及六曲山汉墓群等古文化遗址为重点,抓紧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并制定整体性保护利用规划。
(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依据《文物保护法》、《青岛城市风貌管理规定》、《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法规,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严把规划建设审批关,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原貌。要结合最新进展,对原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修编,增补里院建筑,同时积极做好八大关建筑群、德式建筑、文化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争取尽快开放一批名人故居。
(七)加强博物馆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统筹规划并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内涵与文化个性的专业博物馆,大力推进与海洋、建筑、奥运和工业文化遗产等主题相关的特色博物馆的规划与建设。加强对各博物馆藏品的登记、建档和安全等管理,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追究责任制。实施馆藏文物信息化和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减、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八)加强文物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物工作队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以及急需专业人才,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需要。加强对文物工作者的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有计划地对全市从事文物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相关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九)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区市要进一步做好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区市和单位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完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各区市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文物事业的经费投入和对公益性文物事业单位的扶持,使文物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库房、安全技防等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省、国家文化遗产等申报工作,要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予以支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支出安排要坚持突出重点、专款专用原则,严格审计,加强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
(十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定,构建和完善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
(十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加强我市文物执法力度,各区市要进一步充实文物执法队伍,按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将执法人员经费和财务管理等纳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建立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体系。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而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坚决制止田野盗墓、擅自挖掘及破坏文物等行为。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部门。
(十三)进一步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各级政府在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时,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建设单位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时,事先应当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确认无文物埋藏后,土地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方可准许征地施工。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要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范围,严格执行建设控制地带内施工审批制度,抓好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征集等制度的落实。
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领导
(十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文物工作列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市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各区市要相应地设立专项资金,切实把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为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与指导,成立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名单附后),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各区市可以根据实际,成立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协调指导机构,通过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等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十五)各级建设、公安、工商、海关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与文物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好本部门职责,积极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内以及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使用和管理单位应依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主动接受文物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附件:
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夏耕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主任:王修林副市长孙百刚市政府副秘书长
委员:刘明君市发改委主任
徐剑波市教育局局长
姜集喜市公安局副局长
徐镇绥市财政局局长
王爱国市建委主任
陶瑞平市规划局副局长
张敬吉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局长
王立志市林业局(市城市园林局)局长
亢清泉市文化局局长
江线贤市民族事务局、市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建功市旅游局局长
赵明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于国明青岛海关副关长
郑安新市文物局局长
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郑安新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界首市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中心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的指导原则,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保护现状
(一)成立机构,建立机制。
2011年初,界首市成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行领导责任制,抽调专人办公,确定了办公场所,制定了保护实施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副市长秦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杰等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指导。长期以来,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做到了保护有规划,措施有保证,资金有保障。
(二)收集资料,整理入库。
XX年初,界首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同时,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现这一工作仍在进行。
(三)项目集成,汇编出版。
随着界首市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成功,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开展了“非遗”项目集成,汇编出版工作。XX年7月,出版了《界首陶瓷》一书,其余集成汇编工作正在进行。
(四)明确目标,确保传承。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制定的“非遗”保护五年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成立了“非遗”项目工作研究室,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研讨会、交流会,促进“非遗”项目的发展;长期开办“非遗”项目技艺培训班,确保“非遗”项目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普查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界首人民代代相传岁岁积淀的劳动和生活的文化轨迹,包涵门类极广,有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等。依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分析,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分10类,其中主要门类分布比例如下:民间音乐9.6%,民间舞蹈6.4%,民间美术9.6%,民俗文化6.4%,戏曲12.8%,曲艺3.2%,民间手工技艺12.8%,民间杂技3.2%,生产商贸习俗12.8%,民间文学22%。
从区域分布来看,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市范围分布较为均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承广泛,只有部分项目受到地理环境、土质要求、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传承区域范围相对固定。如界首彩陶、扁担戏、彩塑等。
(二)传承情况
目前,界首市已经普查登记的传承人有62人,24个团体,基本情况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彩陶、剪纸等)传承人多,大部分艺人年富力强,有的正在授徒。经济效益不突出的项目传承人年龄老化,缺乏新一代传承接班人,特别是扁担戏、版画、面塑、刺绣、香荷包等项目,民歌、民舞、曲艺等项目和具有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活动项目更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需要及时进行抢救保护,建立一整套的传承保护体系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已成立了“界首彩陶”研究会、建立了卢氏刻花彩陶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在市文化馆成立了“界首书会”和“界首渔鼓”曲艺管理委员会、研究会。
三、“非遗”成果
(一)项目成果
界首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即“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界首书会”,XX年,界首市田营镇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彩陶)之乡,2011年,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扁担戏”、“界首渔鼓”、“大黄庙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个,即“界首剪纸”、“木版年画”、“界首刺绣”。1999年3月,界首市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民间艺术(剪纸)之乡”,XX年3月,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0个,“斗鸡会”、“高跷”、“豫剧沙河调”、“大鼓书”、“坠子书”等。另有界首面塑、吕长明牛肉、宏兴果店等项目正在筹备申报。
在传承人方面,卢群山、王京胜被评为安徽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苗清臣、卢莉华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研究成果
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成果方面有专著《界首剪纸》(1986年3月),《界首戏曲志》(1986年10月),《界首谚语与民间传说集》(1987年4月),《界首曲艺志》(1995年8月),《界首群众文化志》(1997年10月),《界首陶瓷》(XX年7月),《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界首卷)》(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