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院长制,打造美丽宜居社区工作汇报
积极推进院长制,打造美丽宜居社区工作汇报
为有效解决居民院落环境卫生,尤其是三无小区院落卫生脏乱差等情况,长安路街道仁义社区积极落实城市治理工作居民院落“院长制”工作,全社区、驻地单位通力协作,团结一心,使“院长制”落到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院长制工作取得的成效
院落管理责任到人。由于我社区老旧院落多、地域复杂,针对这一情况,我社区增设一名环境卫生治理专干,并将院落进行划分,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院落“院长”,落实每日巡查制度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物业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院长制”公示牌上墙,接受群众监督。自“院长制”落实以来,从路面走进居民院落,从地面的垃圾到楼道内的杂物,从房屋前后的私搭乱建到下水管道里的污垢,一场全民参与环境保卫战正向纵深延伸。在众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努力下,不仅路上干净整洁了,深入到居民院落、楼宇的院长也给居民小区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陈年堆积的杂物、墙面上的野广告、违规的私搭乱建都得到了全面的清除。
二、院长制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社区无主院落、拆迁安置院落较多,居住在老旧小区里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这些老职工、老市民的经济收入较低,收入上没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和购置新房。院落老住户画院圈地乱搭建乱堆放问题严重,楼道占道堵塞逃生通道问题;老旧小区出租户较多对居住的小区环境卫生不重视,租客搬走后废旧家具乱丢乱弃,造成院落卫生的老大难,保洁员只清理生活垃圾,不管装修垃圾和废旧家具;院长制执行以来院落卫生每天检查,有垃圾都及时清理,使院落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清理有了依赖感,更甚者将建筑垃圾和废旧垃圾堆积在三无小区堆放,使三无小区院落最终变成辖区内建筑垃圾和废旧家具堆放点,每次社区工作人员清理完后没几天就又是成堆的垃圾再次堆积,使院长制工作进展困难;加之物业和家委会不积极配合致使院长制推进更加困难,造成居民抱怨。这些都是院长制急需解决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院长制工作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工作思路
1、严格按照院长制要求,责任落实到辖区每个院落,确保具体院长责任到位,做到不留盲点死角。
2、加强督促,确保成效,院长每日进院落进行督查,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及时联系物业家委会进行整改,并将整治后的对比图片及时上报并保存。
3、完善老旧院落和三无院落的管理机制,落实文明公约的制定,加强社区管理,使院长制对三无院落环境卫生发挥长效机制。
(二)、工作措施
1、社区将“院长制”落实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细化,将辖区44个院落划分院长责任,落实责任到人,加强管理机制。责任院长定时深入到院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及宣传活动,对一些卫生死角、绿化管护、牛皮癣等进行彻底整治,并且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2、加强与物业和家委会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对于可以立马解决的,由社区三级院长发现后,与物业和家委会督促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及时与第二、第一级的院长协商上报,共同解决,有效发挥院长制制度,将院长制落实到实处。加强宣传,细化责任,院长巡查、督导、协调到位,院落环境卫生不留死角,规范院长日志填写,巡查解决问题记录详尽。
3、每个院落制定了文明公约,让群众主动参与到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增强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让群众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院长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三无院落的卫生问题,社区申请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三无院落卫生每日进行环境卫生清理清扫,并与院长巡查相结合方式进行管理,保证院落卫生环境。
院长制以街道、社区责任院长、物业家委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为载体,引导居民参与到小区的日常管理中,完善小区自治,将小区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那么环境卫生的整治、城市治理就会迎刃而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积极落实院长制,突出长效管理,更好地代表、维护和服务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院长制真正落实到实处。
第二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两篇
篇一
围绕“一中心、两试点、三条线”,坚持“四个到位”,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实现环境美好、生态优良的宜居环境。
一、依据现有特色科学规划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一村一景、一户一策原则,依据村庄现有布局和特色,科学谋划。以青龙岗村为例,根据村庄现有“一村一园和一路,两水围绕五条街”的特色布局,规划“一心一带压三轴,五区遍布多节点”空间结构。依据村民现有风貌进行规划改造提升,打造“L”型、“一”字形、“围合式”等院落,实现美观与实用的融合。二、依托已有基础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统筹产业规划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一村一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夯实产业发展之基。一是依托青龙岗木制品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木材加工产业优势,推进村产业整体发展。二是完善村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产业的支撑。将村庄污水管网同园区污水管网统筹规划施工,实现生产生活双服务。三是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延伸村庄发展脉络,打造宜居环境,并同步推进企业“三化”提升。三、结合多种举措打开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宅基地改革相结合,以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整治空心院、空闲地,利用收回的空心院、空闲地打造微地形。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同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三捐”活动,利用活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村已收回征收半亩以上宅基地42家,腾挪土地21.6亩。筹集三捐资金14.5万余。已拆除门楼、破旧房屋256间,拓宽主次干道22条共8600米。在青龙岗木制品工业园区已加铺柏油路面5000平方米,改造外立面1.8万平方米,厂区外建设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并新种乔木、灌木及草坪等绿植,园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
篇二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镇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与经济共赢,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干驿绿色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提升精品指数
我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乡村建设规划、中心村布点规划;科学编制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乡村自然肌理,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特色,打造出了一批个性彰显、特色各异、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美丽乡村。
二、以植绿见绿为平台,提升绿色指数
xx镇历史悠久,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镇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特色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将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安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为保证植树绿化工作顺利进行,xx镇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分头实施”的工作格局,多次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地规划晴滩、八团、蒋三台等村村庄绿化;其次因地制宜确定植树任务,加大各村荒沟、荒坑的植树绿化工作,确保植树造林工作圆满完成。二是突出重点、应绿尽绿。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标准和要求开展植树造林,做到应绿尽绿。大力开展“绿满干驿行动”,全年植树造林1114亩,栽植景观树80000余株,栽植果树500余株,确保植树造林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三是加强管护、保证质量。
认真把好“管理关”,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切实做好栽植苗木的后期管护工作,组织护林员从树苗筛选、树坑规格、树干涮白、树木浇水等一系列环节抓起,把好“树苗关”、“栽植关”、“管理关”,与林业部门加强衔接,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成活率,努力实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四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在做好任务分配、扎实推进植树造林进度的同时,注重宣传发动工作,多渠道宣传植树护林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干群携手植绿美化家园,营造“镇村联动、全民参与”,“人人都植树,村村都造林”的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种植、养殖,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村民建设“小五园”,在房前屋后的空白地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植绿见绿,见缝插绿,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让乡村真正绿起来、美起来。三、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提升富民指数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全年签约并建设项目3个、投产项目2个。盘活干驿天东工业园存量厂房和土地,湖北天顺干驿风电项目进展顺利,光伏项目积极推进。二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投资40万元消灭镇区泥巴路、投资15万元完成农民街和白马路的路灯延伸、投资18万元完成中转站扩建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377万元完成五处空闲地绿化及老风景河拆迁、排水、绿化等工程。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广场1600㎡,安装体育器材18台套,为居民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休闲运动场所。美化村级道路25.2公里。全年共疏浚渠道15条,总长度达45.256公里,完成市布小农水建设任务的150%。刷新房屋立面300余户,绘制文化墙近5000平方米,改造小三园500余户。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着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四、以环境整治为载体,提升健康指数
xx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十宜十不宜”要求,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3个整治村、2个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工作专班赴多地参观学习,大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党政一把手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对镇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调整精干力量,全力以赴持续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广泛宣传发动。
要求镇村干部全员上阵,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带头干、亲自干、主动干,以点带面,率先垂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号召全民参与整治活动,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广泛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全员出动、合力攻坚治理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综合治理,消除死角。
以清理生活垃圾、整治杂物乱堆乱放为重点工作,把房前屋后、沟渠全部、村里村外和河道沿岸等纳入管理范围,对积存垃圾进行及时集中清运,着力清理村内、村外的柴草堆、垃圾堆,清除河道、沟塘内积聚的垃圾渣土,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确保垃圾有处放,清理及时。2020年共拆除老旧废弃房屋140栋,拆除旱厕300余座,安装路灯200余盏,清理房前屋后积存垃圾、杂草杂物200余吨,启动建设桥梁2座,新建及改造、加宽道路20.2公里,建设村级小游园9座。顺利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核,镇区环境得到提升,城乡垃圾统筹治理深入推进,积极开展“十户联创”,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配备村级保洁员106名,合理分配保洁区域,扎实开展积存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已完成农村改厕6767户,新建农村公厕21座,实现23个村(居)公厕全覆盖。不断改善镇村居民环境,提升群众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以文化传承为导向,提升文明指数
干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之乡”。勤劳、勇敢、智慧的干驿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绵延千年史册的历史文化。如何适应时代,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干驿的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以建设镇文化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成集文化传播、图书阅览、教育培训、健身娱乐多功能、多用途于一体的干驿全民健身文化服务中心,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能力,激发了群众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热情。二是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一盘棋。
按照“一村一舞台、一村一图书室、一村一文化广场、一村一广场舞队”的基本要求,推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农民和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通过“一盘棋”的带动,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三是以建设文化美食名镇为重点,激发餐饮文化促消费。
我们通过“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活动,评选“干驿蒸菜名馆”12家,授“干驿锅盔”名点6处,在各个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的提升了干驿美食知名度,推动了干驿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四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接点,奏响乡贤文化大合唱。
我们在建立“干驿乡贤文化馆”的基础上,通过建“状元桥”、铺“天官路”、立“尚书楼”等形式,弘扬干驿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并以周天官为例,推进励志文化;以鲁祭酒为例,宣示廉政文化;以陈尚书为例,激励爱国文化;以李天禧为例传播美食文化。规划松石湖文化创意工程、陆羽东冈草堂、茶文化纪念馆,推动书法之乡、民间文艺创作等。2020年干驿李长茂香醋酿造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名录,湖北经视录制干驿米醋制作过程,并进行专题报道,为擦亮干驿文化古镇名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展示平台。第三篇: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邓州: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一条条大道通衢直达,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广场绿树红花,田野苗绿叶肥……这是记者5月7日跟随河南省邓州市副市长贾里坚调研该市新型农村社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从社区的房子打地基开始,我就几乎天天来看,这房子户型好,比俺家自己建的好多了,我连怎么装修都想好了,就等着入住哩!”在邓州市白牛乡白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地现场,农民郑显义看着气势恢宏的社区建筑群里即将完工的“新家”美滋滋地说。
去年以来,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邓州市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为重点,力争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城镇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新社区。
截至目前,邓州市已启动建设34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房1.8万户,累计投入规划资金2800万元、建房资金29.2亿元、公共服务体系资金5.1亿元、其他资金2.8亿元,拆迁5000户,土地“三项治理”验收8100亩,入住8700户,新型农村社区框架、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以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整体工作上台阶
邓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的实施办法,将社区建设工作列为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联互动、一体运作”的原则,坚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突出“靓”字,彰显个性,打造亮点。邓州将全市589个行政村的2921个自然村整合为153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万人以上社区50个;原村庄占地38万亩左右,现规划用地20万亩左右,可集约节约用地18万亩左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目前,邓州已启动3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湍洲、习营、朱营、白东、穰南、西许、高集7个新型农村社区已被列入南阳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了搞好示范带动工作,邓州市把7个南阳市级示范社区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完善工作台账,明确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拆迁、运行管理每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以破解资金难题为抓手,加大社区投入力度
在社区建设中,邓州市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筹资形式,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
为调动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邓州市财政单列2000万元,通过督察排名的办法嘉奖先进。同时,该市建立了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整合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26个涉农单位约2.5亿元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乡镇运用部分商住用地招拍挂的办法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启动资金支持。
总之,邓州市通过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商业地产和土地出让收益、市乡财政奖补、群众自筹等措施解决社区建设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以培育产业支撑能力为抓手,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好日子要过得长久,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让社区居民安居还要乐业,持续增收。
邓州市抓好支柱产业培育,提升社区产业支撑,增加社区居民收入,通过发展产业促就业,逐步实现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就近城镇化、就地转移就业。为此,邓州市从便民惠民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探索出了四种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模式。
第一种是产业集聚区型,农村人口向城区周边集中。如湍河街道办事处湍州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坚持把社区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他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引导附近村庄向社区合并、城郊农民向社区集中,着力把社区建设成为集居住、商贸、教育、医疗、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社区,让周围群众有打工收入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不仅解决了工厂用地难、招工难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就业难问题。
第二种是集镇依托型,农村人口向小集镇集中。如白东新型农村社区、穰南新型农村社区等,引导靠近集镇的村庄在社区选址上尽量往集镇靠拢,一方面借助小集镇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小集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种是中心村型,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对于一些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太发达的村庄,如朱营新型农村社区,在新村选址上引导农民尽量向中心村集中,向交通发达的区域集中,以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四种是移民新村型。如裴营乡刘楼新型农村社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抓好移民新村的完善和档次提升,并以此为依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新趋势。以白牛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为例,该乡支柱产业以果蔬为主,包括中华寿桃、晚秋黄梨、无筋白菜三大支柱产业,中华寿桃目前已发展到2000多亩,果农30户,果园23个,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无筋白菜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晚秋黄梨500亩,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总收入5365万元,支柱产业占其总收入的85%以上。这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使社区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这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就近就业。
以政策创新为抓手,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邓州市围绕社区群众的需求,切实协调解决好入住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调动群众入住社区的积极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召开专门会议,由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协调研究解决。
目前,该市根据社区建设实际,在政策上改革创新:完善社区房产证办理办法,为入住社区的居民及时确权,办理房产证,破解社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居民房产证办理难题;积极示范推广经济适用的污水处理建设,解决好社区环境卫生问题;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研究解决社区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促进了政府公共职能向社区延伸,逐步使社区群众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服务。
同时,该市还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新路子,抓好社区党建,成立社区管委会,提升管理水平。如白牛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成立社区党支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和协会组织,有能够满足社区群众公益性、中介性服务需求的治安警务、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信访接待、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三产服务等机构,并配有专职服务人员,提升和完善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专门成立了白牛乡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搞好服务,确保了社区管理的规范化,达到了安全、干净、整洁、美观的效果。
绿水映着青山,沃野映着笑脸。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如画美景中,我们期待邓州市未来三农发展得更好、更快。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标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为重点,抓点串线促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创建*户美丽庭院、*个绿色示范村庄。
一、加快“改厕”,优化村居卫生条件。
一是改户厕。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要求,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在完成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户基础上,再完成改造*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二是建公厕。以学校、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区域为重点,以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并切实做好农村厕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目前已新改建农村公厕*座。三是增旅厕。在游客聚集公共区域、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小镇、主要A级旅游景区等,大力推进*座旅游厕所新建,确保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二、全力“治废”,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一是体系化治理。按照“户集、村收、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保洁作业、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回收、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垃圾治理成果长效管理等体系,逐步消除垃圾治理空白村,确保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目前已新建垃圾收集设施*个,新改建镇级生活垃圾收集站*座,组建保洁队伍*支、保洁员*人。二是示范化带动。
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以*个生活垃圾分类村建设为载体,广泛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推动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是常态化排查。采取就地封场、规范封场、搬迁处理及垃圾综合利用等方式,定期对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非正规建筑垃圾、非正规工业固废垃圾堆放点、非正规漂浮垃圾堆放点进行排查治理,确保整治长效常态。截至目前,未发现四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三、聚焦“清水”,严防农村水体污染。
一是改造污水管网。积极推进农村向城镇靠拢,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目前已实施*个场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已完成*公里。二是升级治理技术。对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污水生产规模较大的场镇和村聚居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已建设施稳定运行基础上,分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三是加强水体修复。结合农村庭院整治、河长制管理、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房前屋后沟渠杂物清理,保持通畅整洁;科学开展村内河道疏浚、河沟池塘清淤、水域漂浮垃圾、河岸垃圾、农村污水坑、臭水沟等清理,着力回复和拓展水域功能。目前已综合治理河道长度*公里,新修护岸*公里。四、坚持“美颜”,力促实现靓丽蜕变。
一是加强建筑风貌引导。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整治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旧房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引导农户聘请合格农村建筑工匠建房、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强化农房安全质量管理和风貌管控,提高农房建设品质。目前已实施旧房整治*万户,危房整治*户。二是优化乡村道路建设。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加快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已完成“四好农村路”*公里、安保工程*公里。建成村社硬化便道*公里,惠及*个镇*个村,受益农村群众*人。三是推进村庄“三化”工程。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绿化工程,完成农村公路绿化*公里,聚居点绿化*个,宅基地绿化*户,新增村庄绿化面积*公顷。以村主要道路、广场晒坝、农房院落为重点,实施亮化工程,已安装公共照明路灯或庭院灯*盏。以保护和发展特色镇村、完善文体活动阵地为重点,实施文化工程,编制完成龙兴古镇程氏宗祠等乡村文化迁移工程设计方案,*处建筑入选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第五篇: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开展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大讨论心得体会
----推进绿色发展,打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
**
通过学习《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九江市委十一届六次(扩大)会议精神》,瑞得市委办政府办.《关于开展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本站实际,对大讨论活动作出了具体部和安排。
一个地方环境优良,容易聚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否则,即使拥有多种优势资源,也很容易逐渐丧失。打造宜居宜业的最优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每个人要身于打造“最优环境”的大潮中,贡献出自己的每一分力。
要打造宜居宜业最优环境,加快推进瑞昌“五大升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以科学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以科学管理保障城市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代城市。
一、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确保城市园林绿化持续稳定发展。
二、要道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市民对工作、生活、体闲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环境优先原则。从规划、设计、建设到管理,遵循环境优先原则,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三)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本地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三、打造宜业居优环境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要以系统规划为指导,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生活游憩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按照“环境优先”、“绿化先行”城市建设思路,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将城市绿地建设与大环境,绿化有机结合。依托山水,借助山水,做足,做好“山水”文章,积极营道“青山,碧水、靓城”的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打造长江沿岸最美城市。
(二)保护地方特色,建设高品位的城市。将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协调处理好旧城保护与城市代、现代
化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并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实行水污染防治和大气污染防治,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
四、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环境。
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图。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打造“最优好境”,要有最严的标准,最实的举措,最久的耐性。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持久战”,因此
对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深刻认识到打造“最优环境”对瑞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打造“最优环境”与自身工作的关
联性,立说立动,立说立行,立说立改,对照工作要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向“最优”靠拢。要有打造“最优环境“韧劲和耐性,要讲究方法,讲求实效,为实现最优环境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