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9-05-12 16: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一篇: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2日)

陈 全 国

同志们: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现在,我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一、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社会局势基本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的五年,是民生明显改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

-1- 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绩。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07.46亿元、36.65亿元,是2005年的1.8倍、3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5∶32.3∶54.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五年累计完成1656.14亿元,是“十五”的2.4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青藏铁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西藏航空公司成立运营,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1.45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2.13万千瓦,是2005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 2078元提高到41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11元提高到14980元;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乔迁新居,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建制村通公路,解决了88万人用电、1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落实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包”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方针,依法果断处置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

-2- 务的管理,健全了党政军警民联保联动的维稳格局,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了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及敏感节点的维稳安保任务,平安西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揭批**集团的反动本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系列重大宣传战役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教育扎实有效、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五年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6206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区4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节能减排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2%,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到20.8万名;基层党组织实现行政建制村和社区全覆盖,建成了5451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老干部工作不断加强,老党员、老模范得到特殊关怀;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反腐败斗争

-3- 深入开展;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业绩铸就辉煌,成就令人振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援藏省市、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真诚关心、无私援助的结果,是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积极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向所有为西藏发展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主动性;必须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西藏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突出的是: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较低;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较差;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

-4- 繁重;个别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推动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识特殊区情: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把握难得机遇:一是政治机遇。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历史机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政策机遇。中央相继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安排部署支援西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起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推动西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机遇。经过60年的奋斗与发展,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呈现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思稳定、求团结、盼富裕、谋发展、奔小康的愿

-5- 望十分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示出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明确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牢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构建促进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落实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

-6- 更快更大发展。

(一)切实用好特殊政策。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兄弟省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的对口支援是我区最重要的发展条件,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坚持全面把握好,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投资倾斜政策、人才援助政策、对口支援政策,要逐条逐款地研究,逐类逐项地梳理,准确掌握每项政策的内涵、要求和含金量。主动对接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确保优惠政策全部到位、尽快落地;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联系协调,确保援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的工作机制。配套落实好,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保证中央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跨越。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十二五”期间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领域,支持西藏发展总投资3305亿元、226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下功夫抓好对口援建项目的落实;要全力推进,抓紧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援建单位进行对接,尽快完成项目论证审批工作,积极做好征地补偿等基础工作,保证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高质高效,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强化监管,确保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努力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路建设,力争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万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加快铁路建设,推进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建设,完善区内铁路网络,提高铁路运营能力;加强航空建设,做大西藏航空公司,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发展区内支线航空,增加国内外航线,形成区内外国内外协调联动的航空网络。完善综合能源体系,-7- 积极推进油气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加快电网网架和电网建设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基本解决全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健全现代通讯体系,加强进出藏光缆通道建设,推进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力争实现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全部通宽带;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建立水利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安全饮水、区域防洪、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利骨干工程和特殊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城乡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要提升一产,完善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力争蔬菜面积达到33万亩、自给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林业、林下产业和畜牧业,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以上。要壮大二产,突出抓好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建筑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到“十二五”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要做强三产,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牧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青藏铁路那曲物流园区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8- 信息服务、康体健身、家政养老、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坚持建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扶持40家科技型企业;攻专项,加强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有色金属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8个重大科技专项,开展45项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十二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广普及,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日常科技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率。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东西战略,藏中地区要发挥上连陕甘青宁、下通南亚的优势,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着力打造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藏东地区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藏西地区要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畜牧业、矿产业、特色旅游、边境贸易大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县域流动,集中打造一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辐射半径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县城和经济强县。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县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边境一线居民补助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边境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

-9- 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在反分裂斗争这个关系国家安全、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要紧紧依靠各族群众,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下好先手棋,坚决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对**集团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西藏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

(二)坚持依法管理寺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以稳定和谐为目标,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完善寺庙管理体制,充实寺庙管理力量,切实把寺庙管好、管稳定、管和谐,使寺庙的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开展模范寺庙创建活动,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和谐模范寺庙、评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活动,定期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激励,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增进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集团的渗透破坏,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管理活动。强化寺庙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通广播电视等问题;注重对僧尼的关心爱护,切实解决僧尼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使之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团结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果。

(三)夯实城乡基层基础。广泛开展深化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一个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会同中直驻藏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抽调21000名得力干

-10-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51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驻村工作全覆盖。完成“五项任务”,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寻找开辟致富门路,进行感党恩教育,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建立“一个机制”,构建城乡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社会根基。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稳定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维稳专门领导班子要负起直接责任,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工作格局,形成抵御**集团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强大合力。着力强化管控措施,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管控,抓好应急机制建设,抓好维稳专门力量建设,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确保没有缝隙、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把握群众的合理诉求,重视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分裂破坏活动,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时间、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着力推进军警民融合式发展,支持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边防、消防、公安、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建立军警民兼容的物资储备体系,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突出抓好核心作战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平时服务发展稳定、战时打赢现代人民战争的能力。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实施富民兴藏战略,重点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11-

(一)推进安居工程。高标准做好亚东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加快实施、保证质量,三年建成18.55万户农牧民安居房,让所有农牧民住进经济、安全、适用的房屋。五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有效解决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二)改善农牧区条件。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所有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区用电人口全覆盖,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和所有农林场、边防站点通公路,建成农村沼气20万户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3%以上,行政建制村通邮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搞好生态搬迁。结合生态保护、安居工程、小城镇建设,突出交通沿线、城镇周边等重点迁入区域,稳妥推进生态搬迁,力争五年搬迁10000户,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

(四)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到“十二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切实做到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

(五)着力稳控物价。加强市场价格预警监管,加大农副产品储备投放力度,建立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完善价格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六)强化医疗保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到2013年实现每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行政建制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

-12- 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七)健全社保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各险种参保率达到9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八)加强扶贫开发。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地方病病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倾斜,力争到“十二五”末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2%以下。

(九)优先发展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办好内地西藏班(校),全面落实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力争到“十二五”末,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小学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发展职业教育,放开职业教育市场,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力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4︰6。提升高等教育,加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力争建成1-2所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十)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地震、泥石流、暴风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西藏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13- 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对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高标准办好西藏佛学院,使之成为促进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阵地、培养爱国爱教人才的阵地、向全区寺庙输送高素质僧尼的阵地。实施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程,努力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爱国爱教人士队伍。依法管理**转世事务,牢牢掌握**转世的主动权,决不允许**集团插手**转世事务。完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重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保障能力。

七、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

(一)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二)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集团的“三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藏入境进行反动宣传,坚决清缴“藏独”反动出版物及宣传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

-15- 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三)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

-16-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重点生态保护。抓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水土流失、土地草场沙化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植树造林26万公顷以上,退牧还草480万公顷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8万公顷以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万公顷以上,主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

(二)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监测网络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做到情况早知道、防御早准备、应急早处置。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

-17-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造福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

九、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完善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达到100个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三)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内地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加快连接南亚地区陆路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大对边境县特别是边境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企业进藏投资兴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四)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多种手段,做好周边国家、重点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工作,扩大境外藏胞爱国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十、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18- 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做好西藏工作,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全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眼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课外相结合、区内区外相结合,每年轮训干部2万人次、五年内把全区干部轮训一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以反分裂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思想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二)着眼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坚持德才兼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增强活力,真正把那些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口碑好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方面要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各级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三)着眼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统筹推进,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

-19- 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敢于同**集团作斗争的优秀藏族干部、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优秀汉族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重视使用党外干部,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援藏干部工作,重视考核、了解表现,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及时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鼓励他们长期扎根西藏、奉献西藏。加强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要突出重点,实施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工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熟悉民族宗教工作、善于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作风扎实、清正廉洁作为重要条件,统筹全区干部资源,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来,对三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培养、重点配备、重点管理。要深化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积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大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为各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反分裂斗争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要树好导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机会,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稳定打基础的干部吃亏,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要关心爱护,西藏的干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同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牺牲奉献精神,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定要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切实爱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提高福利待遇,-20- 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扎根边疆,在雪域高原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要强化管理,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为西藏发展稳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重视、感情上亲近、待遇上落实、服务上周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干部的心坎上。

(四)着眼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扩大组织覆盖,统筹推进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党组织的有效途径,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实现“六有”(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全覆盖。要壮大党员队伍,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加大在基层发展党员的力度,深入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做好在农牧民、企业、生产一线和青年、大中专学生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争每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高等院校每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人员中每年发展2-5名新党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教育平台和站点全覆盖;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关心爱护、真诚帮扶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工作,推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实施领头雁工程,以“五个好”为目标,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真正把那些坚定跟党走、坚决反分裂、自觉保稳定、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对一时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可从县乡党政机关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派,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化创先争优,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既服务城乡群众、又培养锻炼干

-21- 部,形成特色、取得成效,把创先争优活动延伸拓展、引向深入。

(五)着眼于实施人才兴藏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工作放在关系发展稳定全局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完善政策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基层政权建设管理人才、寺庙建设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2.6万人。

(六)着眼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这个问题上,西藏没有任何特殊性,必须坚定不移、从严要求、一以贯之。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干兴藏、富民爱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严格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牧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特别是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表里如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加大惩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党员干部破坏民族团结、损害祖国统一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

-22- 不正之风。要完善防腐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同志们,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事业激励着我们、各族人民的期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西藏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23-

第二篇:陈全国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全国

(2011年11月12日)

同志们: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现在,我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一、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

五年,是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社会局势基本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的五年,是民生明显改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绩。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07.46亿元、36.65亿元,是2005年的1.8倍、3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5∶32.3∶54.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五年累计完成1656.14亿元,是“十五”的2.4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青藏铁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西藏航空公司成立运营,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1.45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2.13万千瓦,是2005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 2078元提高到41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11元提高到14980元;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乔迁新居,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建制村通公路,解决了88万人用电、1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落实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包”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方针,依法果断处臵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健全了党政军警民联保联动的维稳格局,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了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及敏感节点的维稳安保任务,平安西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揭批**集团的反动本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

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系列重大宣传战役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教育扎实有效、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五年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6206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区4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节能减排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2%,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到20.8万名;基层党组织实现行政建制村和社区全覆盖,建成了5451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老干部工作不断加强,老党员、老模范得到特殊关怀;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业绩铸就辉煌,成就令人振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援藏省市、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真诚关心、无私援助的结果,是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积

极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向所有为西藏发展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主动性;必须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西藏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突出的是: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较低;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较差;

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个别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推动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识特殊区情: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把握难得机遇:一是政治机遇。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历史机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

决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政策机遇。中央相继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安排部署支援西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起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推动西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机遇。经过60年的奋斗与发展,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呈现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思稳定、求团结、盼富裕、谋发展、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示出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明确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牢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构建促进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落实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一)切实用好特殊政策。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兄弟省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的对口支援是我区最重要的发展条件,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坚持全面把握好,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投资倾斜政策、人才援助政策、对口支援政策,要逐条逐款地研究,逐类逐项地梳理,准确掌握每项政策的内涵、要求和含金量。主动对接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确保优惠政策全部到位、尽快落地;加强与对口援藏

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联系协调,确保援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的工作机制。配套落实好,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保证中央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跨越。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十二五”期间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领域,支持西藏发展总投资3305亿元、226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下功夫抓好对口援建项目的落实;要全力推进,抓紧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援建单位进行对接,尽快完成项目论证审批工作,积极做好征地补偿等基础工作,保证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高质高效,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强化监管,确保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努力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路建设,力争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万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加快铁路建设,推进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建设,完善区内铁路网络,提高铁路运营能力;加强航空建设,做大西藏航空公司,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发展区内支线航空,增加国内外航线,形成区内外国内外协调联动的航空网络。完善综合能源体系,积极推进油气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加快电网网架和电网建设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基本

解决全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健全现代通讯体系,加强进出藏光缆通道建设,推进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力争实现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全部通宽带;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建立水利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安全饮水、区域防洪、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利骨干工程和特殊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城乡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要提升一产,完善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力争蔬菜面积达到33万亩、自给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林业、林下产业和畜牧业,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以上。要壮大二产,突出抓好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建筑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到“十二五”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要做强三产,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牧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青藏铁路那曲

物流园区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康体健身、家政养老、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坚持建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扶持40家科技型企业;攻专项,加强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有色金属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8个重大科技专项,开展45项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十二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广普及,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日常科技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率。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东西战略,藏中地区要发挥上连陕甘青宁、下通南亚的优势,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着力打造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藏东地区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藏西地区要发挥沿边

开放优势,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畜牧业、矿产业、特色旅游、边境贸易大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县域流动,集中打造一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辐射半径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县城和经济强县。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县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边境一线居民补助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边境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在反分裂斗争这个关系国家安全、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要紧紧依靠各族群众,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下好先手棋,坚决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对**集团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西藏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

(二)坚持依法管理寺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以稳定和谐为目标,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完善寺庙管理体制,充实寺庙管理力量,切实把寺庙管好、管稳定、管和谐,使寺庙的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开展模范寺庙创建活动,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和谐模范寺庙、评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活动,定期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激励,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增进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集团的渗透破坏,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管理活动。强化寺庙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通广播电视等问题;注重对僧尼的关心爱护,切实解决僧尼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使之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团结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果。

(三)夯实城乡基层基础。广泛开展深化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一个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会同中直驻藏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抽调21000名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51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驻村工作全覆盖。完成“五项任务”,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寻找开辟致富门路,进行感党恩教育,为各族群

众办实事办好事。建立“一个机制”,构建城乡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社会根基。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稳定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维稳专门领导班子要负起直接责任,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工作格局,形成抵御**集团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处臵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强大合力。着力强化管控措施,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管控,抓好应急机制建设,抓好维稳专门力量建设,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确保没有缝隙、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把握群众的合理诉求,重视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分裂破坏活动,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时间、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着力推进军警民融合式发展,支持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边防、消防、公安、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建立军警民兼容的物资储备体系,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突出抓好核心作战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平时服务发展稳定、战时打赢现代人民战争的能力。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实施富民兴藏战略,重点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使各族

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一)推进安居工程。高标准做好亚东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加快实施、保证质量,三年建成18.55万户农牧民安居房,让所有农牧民住进经济、安全、适用的房屋。五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有效解决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二)改善农牧区条件。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所有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区用电人口全覆盖,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和所有农林场、边防站点通公路,建成农村沼气20万户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3%以上,行政建制村通邮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搞好生态搬迁。结合生态保护、安居工程、小城镇建设,突出交通沿线、城镇周边等重点迁入区域,稳妥推进生态搬迁,力争五年搬迁10000户,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

(四)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到“十二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切实做到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

(五)着力稳控物价。加强市场价格预警监管,加大农副产品储备投放力度,建立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完善价格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六)强化医疗保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到2013年实现每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行政建制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七)健全社保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各险种参保率达到9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八)加强扶贫开发。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地方病病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倾斜,力争到“十二五”末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2%以下。

(九)优先发展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办好内地西藏班(校),全面落实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力争到“十二五”末,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小学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发展职业教育,放开

职业教育市场,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力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4︰6。提升高等教育,加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力争建成1-2所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十)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地震、泥石流、暴风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西藏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对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最大限

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高标准办好西藏佛学院,使之成为促进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阵地、培养爱国爱教人才的阵地、向全区寺庙输送高素质僧尼的阵地。实施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程,努力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爱国爱教人士队伍。依法管理**转世事务,牢牢掌握**转世的主动权,决不允许**集团插手**转世事务。完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重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保障能力。

七、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

(一)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二)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臶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达

赖集团的“三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藏入境进行反动宣传,坚决清缴“藏独”反动出版物及宣传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三)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

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

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重点生态保护。抓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水土流失、土地草场沙化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植树造林26万公顷以上,退牧还草480万公顷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8万公顷以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万公顷以上,主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

(二)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监测网络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做到情况早知道、防御早准备、应急早处臵。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造福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

九、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完善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达到100个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三)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内地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加快连接南亚地区陆路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大对边境县特别是边境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企业进藏投资兴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四)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多种手段,做好周边国家、重点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工作,扩大境外藏胞爱国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十、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做好西藏工作,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全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眼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课外相结合、区内区外相结合,每年轮训干部2万人次、五年内把全区干部轮训一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以反分裂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思想清醒、立场坚定、旗臶鲜明、行动坚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二)着眼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坚持德才兼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增强活力,真正把那些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口碑好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

一方面要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各级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三)着眼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统筹推进,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敢于同**集团作斗争的优秀藏族干部、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优秀汉族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重视使用党外干部,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援藏干部工作,重视考核、了解表现,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及时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鼓励他们长期扎根西藏、奉献西藏。加强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要突出重点,实施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工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熟悉民族宗教工作、善于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作风扎实、清正廉洁作为重要条件,统筹全区干部资源,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来,对三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培养、重点配备、重点管理。要深化改革,坚持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积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大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为各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反分裂斗争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要树好导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机会,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稳定打基础的干部吃亏,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要关心爱护,西藏的干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同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牺牲奉献精神,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定要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切实爱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扎根边疆,在雪域高原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要强化管理,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为西藏发展稳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重视、感情上亲近、待遇上落实、服务上周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干部的心坎上。

(四)着眼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扩大组织覆盖,统筹推进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

建工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党组织的有效途径,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实现“六有”(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全覆盖。要壮大党员队伍,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加大在基层发展党员的力度,深入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做好在农牧民、企业、生产一线和青年、大中专学生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争每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高等院校每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人员中每年发展2-5名新党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教育平台和站点全覆盖;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关心爱护、真诚帮扶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工作,推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实施领头雁工程,以“五个好”为目标,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真正把那些坚定跟党走、坚决反分裂、自觉保稳定、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对一时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可从县乡党政机关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派,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化创先争优,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既服务城乡群众、又培养锻炼干部,形成特色、取得成效,把创先争优活

动延伸拓展、引向深入。

(五)着眼于实施人才兴藏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工作放在关系发展稳定全局的突出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完善政策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基层政权建设管理人才、寺庙建设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2.6万人。

(六)着眼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这个问题上,西藏没有任何特殊性,必须坚定不移、从严要求、一以贯之。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干兴藏、富民爱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严格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牧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特

别是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表里如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加大惩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党员干部破坏民族团结、损害祖国统一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完善防腐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同志们,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事业激励着我们、各族人民的期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西藏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陈全国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陈全国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2日)

同志们: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现在,我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动员全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团结奋斗。

一、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为标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社会局势基本稳定、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的五年,是民生明显改善、各族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绩。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07.46亿元、36.65亿元,是2005年的1.8倍、3倍;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5∶32.3∶54.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五年累计完成1656.14亿元,是“十五”的2.4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以青藏铁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西藏航空公司成立运营,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2万公里,比2005年增加1.45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2.13万千瓦,是2005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 2078元提高到41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11元提高到14980元;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7.48万户、140余万农牧民乔迁新居,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99.7%的乡镇和81.2%的行政建制村通公路,解决了88万人用电、15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两基”目标,落实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包”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方针,依法果断处置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健全了党政军警民联保联动的维稳格局,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了涉藏外事外宣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了社会管理,推进了民主法制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及敏感节点的维稳安保任务,平安西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揭批**集团的反动本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系列重大宣传战役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教育扎实有效、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

——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五年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6206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区4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节能减排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2%,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到20.8万名;基层党组织实现行政建制村和社区全覆盖,建成了5451个村(居)组织活动场所;老干部工作不断加强,老党员、老模范得到特殊关怀;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

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业绩铸就辉煌,成就令人振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援藏省市、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真诚关心、无私援助的结果,是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积极参与、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向所有为西藏发展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主动性;必须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西藏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必须把中央的关心、全国的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突出的是: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滞后,社会保障能力较低;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较差;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个别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为动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推动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识特殊区情: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这一特殊区情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把握难得机遇:一是政治机遇。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为西藏的建设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历史机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中央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政策机遇。中央相继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安排部署支援西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建立起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推动西藏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机遇。经过60年的奋斗与发展,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呈现出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思稳定、求团结、盼富裕、谋发展、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示出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些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明确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牢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构建促进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落实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持续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一)切实用好特殊政策。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兄弟省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中央骨干企业的对口支援是我区最重要的发展条件,要牢牢抓住、用足用好。坚持全面把握好,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投资倾斜政策、人才援助政策、对口支援政策,要逐条逐款地研究,逐类逐项地梳理,准确掌握每项政策的内涵、要求和含金量。主动对接好,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确保优惠政策全部到位、尽快落地;加强与对口援藏省市、中央骨干企业的联系协调,确保援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的工作机制。配套落实好,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保证中央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跨越。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十二五”期间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建设等领域,支持西藏发展总投资3305亿元、226个重大项目的实施,下功夫抓好对口援建项目的落实;要全力推进,抓紧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援建单位进行对接,尽快完成项目论证审批工作,积极做好征地补偿等基础工作,保证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要高质高效,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强化监管,确保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三)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努力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路建设,力争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万公里,实现县县通油路、6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加快铁路建设,推进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建设,完善区内铁路网络,提高铁路运营能力;加强航空建设,做大西藏航空公司,加快现有机场改扩建,发展区内支线航空,增加国内外航线,形成区内外国内外协调联动的航空网络。完善综合能源体系,积极推进油气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开发,加快电网网架和电网建设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基本解决全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健全现代通讯体系,加强进出藏光缆通道建设,推进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力争实现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全部通宽带;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邮政网点全覆盖。建立水利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安全饮水、区域防洪、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利骨干工程和特殊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城乡水资源利用水平与保障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要提升一产,完善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行动计划,确保“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95万吨左右;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力争蔬菜面积达到33万亩、自给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林业、林下产业和畜牧业,力争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以上。要壮大二产,突出抓好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建筑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食品业、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到“十二五”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10个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要做强三产,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牧区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青藏铁路那曲物流园区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金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金融业务,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康体健身、家政养老、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引进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水平。坚持建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高科技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扶持40家科技型企业;攻专项,加强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有色金属业等方面的研究,实施8个重大科技专项,开展45项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促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十二五”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广普及,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日常科技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率。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东西战略,藏中地区要发挥上连陕甘青宁、下通南亚的优势,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着力打造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国家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中心、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藏东地区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藏西地区要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建设畜牧业、矿产业、特色旅游、边境贸易大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县域流动,集中打造一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好、辐射半径大、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县城和经济强县。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县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边境一线居民补助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边境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努力实现长治久安

西藏的稳定关系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在反分裂斗争这个关系国家安全、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

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要紧紧依靠各族群众,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下好先手棋,坚决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对**集团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彻底粉碎一切破坏西藏稳定、危害祖国统一的图谋。

(二)坚持依法管理寺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以政策为依据,以稳定和谐为目标,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寺庙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完善寺庙管理体制,充实寺庙管理力量,切实把寺庙管好、管稳定、管和谐,使寺庙的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的手中。开展模范寺庙创建活动,推进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创建和谐模范寺庙、评选爱国守法先进僧尼活动,定期对模范寺庙和先进僧尼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激励,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自觉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增进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集团的渗透破坏,不参与分裂祖国活动,不参加扰乱社会秩序活动,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管理活动。强化寺庙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通广播电视等问题;注重对僧尼的关心爱护,切实解决僧尼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使之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团结发展和谐稳定的成果。

(三)夯实城乡基层基础。广泛开展深化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基础工作。实现“一个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四级联动,会同中直驻藏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抽调21000名得力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51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驻村工作全覆盖。完成“五项任务”,帮助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寻找开辟致富门路,进行感党恩教育,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建立“一个机制”,构建城乡发展稳定的长效机制,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社会根基。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落实稳定责任,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维稳专门领导班子要负起直接责任,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政军警民联防联动工作格局,形成抵御**集团分裂破坏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强大合力。着力强化管控措施,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的管控,抓好应急机制建设,抓好维稳专门力量建设,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确保没有缝隙、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把握群众的合理诉求,重视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分裂破坏活动,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时间、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着力推进军警民融合式发展,支持驻藏人民解放军、武警、边防、消防、公安、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建立军警民兼容的物资储备体系,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突出抓好核心作战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平时服务发展稳定、战时打赢现代人民战争的能力。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实施富民兴藏战略,重点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多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一)推进安居工程。高标准做好亚东等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加快实施、保证质量,三年建成18.55万户农牧民安居房,让所有农牧民住进经济、安全、适用的房屋。五年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4.93万套,有效解决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二)改善农牧区条件。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邮政、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力争到“十二五”末,解决所有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牧区用电人口全覆盖,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和所有农林场、边防站点通公路,建成农村沼气20万户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93%以上,行政建制村通邮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搞好生态搬迁。结合生态保护、安居工程、小城镇建设,突出交通沿线、城镇周边等重点迁入区域,稳妥推进生态搬迁,力争五年搬迁10000户,确保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

(四)积极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公职人员岗位、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增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发挥就业援藏优势,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35万人次以上,到“十二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切实做到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经常有收入。

(五)着力稳控物价。加强市场价格预警监管,加大农副产品储备投放力度,建立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完善价格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努力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群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六)强化医疗保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到2013年实现每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乡镇有卫生院、每个行政建制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提高卫生服务水平。

(七)健全社保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各险种参保率达到95%以上;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

(八)加强扶贫开发。制定专项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地方病病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倾斜,力争到“十二五”末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2%以下。

(九)优先发展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积极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办好内地西藏班(校),全面落实免费教育“三包”政策,力争到“十二五”末,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小学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高中入学率达到80%以上。发展职业教育,放开职业教育市场,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力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4︰6。提升高等教育,加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力争建成1-2所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十)抓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地震、泥石流、暴风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是西藏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对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抵制各种狭隘民族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高标准办好西藏佛学院,使之成为促进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阵地、培养爱国爱教人才的阵地、向全区寺庙输送高素质僧尼的阵地。实施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程,努力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爱国爱教人士队伍。依法管理**转世事务,牢牢掌握**转世的主动权,决不允许**集团插手**转世事务。完善藏传佛教学衔制度,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述,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重视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保障能力。

七、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兴起全区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

(一)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全区文化建设,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进基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转化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加强对西藏重大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二)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集团不断加大对我进行反动思想渗透的新情况,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强化措施、掌握主动,确保西藏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绝对安全。阵地要占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揭批要深入,深入揭批**集团的“三性”分裂本质,打牢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覆盖要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全覆盖,确保没有盲区、没有空白点,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覆盖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管控要严格,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有效净化舆论环境。防范要到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分裂分子进藏入境进行反动宣传,坚决清缴“藏独”反动出版物及宣传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

(三)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贯彻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的方针,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新闻立报立台立站,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出版社,实施党报党刊赠阅工程,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信息传播,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推进汉藏“双语”传播,全区新闻媒体全部实行汉藏“双语”编印、播发,支持藏语音像制品、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提高广播影视节目藏语译制能力,使各族群众都能看得到、听得懂、入头脑、受教育。切实强化对外宣传,加大西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良好形象。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经过2-3年的努力,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先进文化进寺庙,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方面,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以确保文化安全为前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力。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创作激励机制,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为主题,创作更多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的好作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载体,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加强重点生态保护。抓好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水土流失、土地草场沙化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植树造林26万公顷以上,退牧还草480万公顷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8万公顷以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万公顷以上,主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

(二)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加强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森林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监测网络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做到情况早知道、防御早准备、应急早处置。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建设,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造福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

九、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造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新优势

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推进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上迈出新步伐。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农牧区“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完善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完善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达到100个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缴税收翻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

(三)努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内地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加快连接南亚地区陆路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大对边境县特别是边境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力争到“十二五”末进出口总额翻一番以上。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区内外、国内外企业进藏投资兴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四)切实做好涉藏外事工作。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宣传等多种手段,做好周边国家、重点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工作,扩大境外藏胞爱国统一战线,努力营造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十、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坚强保证

做好西藏工作,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全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眼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课外相结合、区内区外相结合,每年轮训干部2万人次、五年内把全区干部轮训一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以反分裂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思想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二)着眼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坚持德才兼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增强活力,真正把那些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口碑好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方面要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各级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三)着眼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统筹推进,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培养选拔使用政治上靠得住、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敢于同**集团作斗争的优秀藏族干部、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和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优秀汉族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女干部,重视使用党外干部,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援藏干部工作,重视考核、了解表现,既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及时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鼓励他们长期扎根西藏、奉献西藏。加强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家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政府手中。要突出重点,实施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工程,把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熟悉民族宗教工作、善于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作风扎实、清正廉洁作为重要条件,统筹全区干部资源,把最优秀、最合适的干部选拔到地(市)、县(市、区)、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来,对三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培养、重点配备、重点管理。要深化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积极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大力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加大跨地区、跨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为各类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反分裂斗争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成长,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要树好导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注重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有机会,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稳定打基础的干部吃亏,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要关心爱护,西藏的干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任务艰巨繁重,许多同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崇高精神境界和牺牲奉献精神,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各族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一定要真诚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切实爱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提高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扎根边疆,在雪域高原谱写人生的壮丽篇章。要强化管理,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为西藏发展稳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重视、感情上亲近、待遇上落实、服务上周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广大老干部的心坎上。

(四)着眼于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扩大组织覆盖,统筹推进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全覆盖;积极探索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党组织的有效途径,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实现“六有”(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全覆盖。要壮大党员队伍,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加大在基层发展党员的力度,深入开展“三个培养”活动,做好在农牧民、企业、生产一线和青年、大中专学生等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争每个行政建制村(居委会)、高等院校每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人员中每年发展2-5名新党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行政建制村(居委会)实现教育平台和站点全覆盖;健全激励关怀机制,关心爱护、真诚帮扶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加强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工作,推动基层群团组织建设。要实施领头雁工程,以“五个好”为目标,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真正把那些坚定跟党走、坚决反分裂、自觉保稳定、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对一时没有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可从县乡党政机关干部或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派,切实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化创先争优,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既服务城乡群众、又培养锻炼干部,形成特色、取得成效,把创先争优活动延伸拓展、引向深入。

(五)着眼于实施人才兴藏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工作放在关系发展稳定全局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完善政策吸引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加强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基层政权建设管理人才、寺庙建设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2.6万人。

(六)着眼于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这个问题上,西藏没有任何特殊性,必须坚定不移、从严要求、一以贯之。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干兴藏、富民爱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严格廉洁自律,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牧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特别是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表里如一,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加大惩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党员干部破坏民族团结、损害祖国统一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完善防腐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立符合西藏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同志们,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事业激励着我们、各族人民的期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为西藏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在中国共产党苍南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实施“双海双区”战略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努力实现苍南科学发展新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苍南县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黄 寿 龙

各位代表,同志们:

本次党代会,正值苍南建县30周年。30年来,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敢为人先,创新创业,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三十而立,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更应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大力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

现在,我代表中共苍南县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县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县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应对挑战、砥砺奋进的五年,也是推动苍南科学发展打基础、筑平台、促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克难攻坚抓发展,凝心聚力促和谐,圆满完成了县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5亿元,年均增长11.3%;财政总收入29.5亿元,年均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年均增长33.5%。把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成功获批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提早一年实现堤坝合龙并开始吹填工程,苍南电厂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温福铁路苍南段、新78省道、苍南垃圾发电厂、县城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两库两闸”保安除险加固工程、“六大标准渔港”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深入实施八大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太阳能光伏、LED等一批科技型、成长型的项目落户苍南,新增超亿元企业18家、规上企业385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商贸物流项目扎实推进,旅游经济持续升温,开放型经济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浙江首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功落地,马站现代农业综合区、县沿江现代农业综合区获批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形成了两大功能区、八个中心镇和两个少数民族乡的网络型组团式城乡体系,县域空间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启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全县“1+X”布局规划全面展开,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和市场化要素“三分三改”工作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县乡道路硬化、“百十工程”、电气化建设、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工程成效显著。启动实施“绿色苍南、美丽家园”行动,深入开展“清洁家园”、“五沿五化”、“违必拆、六先拆”、河网整治、殡葬改革等专项行动,获批省级文明县城,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县建设取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指标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五年来,我们以造福民生为根本,民生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0元,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2.6%。全面实施教育“393”计划,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校网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的阶段目标,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不断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县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乡镇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全面达标。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顺利通过全国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验收。社会保障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全民覆盖,五大险种覆盖率显著提升,企业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以平安创建为基础,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始终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组织开展平安创建“夺鼎行动”、“护鼎行动”及平安创建“五连创”等工作,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全面深化“扫黑除恶”、“两抢一盗”、毒品问题整治等专项斗争,大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刑事及治安案件发案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治安环境有效净化。探索推进“五站式”民情服务模式、综治“网格化管理、五站式服务”及大调解体系建设等工作,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基层创安基础进一步夯实。依法治县工作扎实推进,“五五”普法通过验收,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安全感持续上升。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党建工作亮点纷呈。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设“苍南崛起论坛”、“苍南高端论坛”,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注重考德,更加注重实绩,更加注重基层,形成了“六重用六不用”用人导向,在全省率先推行组织工作观察员制度,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增强。大力开展后进村集中整治和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深入实施村级后备干部“源头工程”,在全市率先推行村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度,开展部门单位、企业与行政村“双百”结对,建立县机关干部“常回村看看”活动长效机制。切实抓好“两新”组织党建拓面提质工作,党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风党纪教育和案件查处并重,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开展“在编不在岗”整治,建立干部信用管理制度,以优良的干部作风推动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工作,统一战线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增强,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责的机制更加完善,人民武装、外事、侨务、对台、科协、民族、宗教、老干部、慈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齐心协力推进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同志们,过去五年取得的发展成就,为苍南今后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创造了比较优势。这些成绩是省委、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县委工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拼搏的结果,是广大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苍部队、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苍南县委,向所有为苍南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形成了宝贵的共识:一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苍南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属于后发地区的基本县情没有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心无旁骛地推进发展,持续强化“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民生”的理念,着力以项目带动增总量、调结构、促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思想大解放。思想解放的力度有多大,跨越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苍南发展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一不是思想解放、创新思路的结果。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发展,就必须树立“慢进也是退”的理念,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善于用新观念新办法破解难题,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提升,促进发展大跨越。三是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工作比较实,发展就比较好比较快;哪个地方的工作比较虚,发展就比较差比较慢。无论发展环境怎么变,发展任务有多么重,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实干实效,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韧劲,大力弘扬“大干、快干、实干”精神,在真抓实干中加快发展,在比学赶超中奋勇争先。四是必须坚持民生优先。为民惠民是执政之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时时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把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心尽力办好惠民实事,千方百计维护群众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五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党的建设在发展大局中推进、党建工作在改革创新中提升、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中考察、党建成效在群众满意中体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新的时期,我们只有更加注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保护改革者,激励先行者,严惩腐败者,始终保持各级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六是必须维护班子团结。风正才能气顺,人和才能业兴。几年来,县四套领导班子和各级党组织坚持以苍南的发展大局为重,以苍南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以苍南的良好形象为重,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全县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同心集聚合力;只要我们心中始终装着大局,始终装着发展,始终装着人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县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产业集聚度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推进大项目好项目的力度还需要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资源、人才等要素的制约比较突出,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比较薄弱,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少数基层党组织还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苍南转型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新一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迎来了国家实施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使得我县区位条件由长三角经济区的“末梢”跃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成为浙江省推动两岸合作、开展对台经贸交流的“桥头堡”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战略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省政府在苍南设立了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正式拉开了我县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西经济先行区“双海双区”战略的序幕。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以全面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发挥优势,先行先试,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开发,着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省对接“海西”经济先行区,早日建成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90亿元,年均增长11%(可比价),财政总收入超过6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城乡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我们要赢得主动、开创未来,必须要立足实际,牢牢把握四个重点。

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就是要坚持高标准要求,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推动苍南科学发展。苍南要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就必须跳出苍南看苍南,全面融入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充分发挥地处三大国家级经济区交汇处的战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把学习先进、比学赶超作为加快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各项规划,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

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就是要坚持大力度推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推动苍南转型发展。围绕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坚持投资驱动与自主创新驱动相协调,把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和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扩大有效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双十工程”,注重把扩大投资规模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结合起来,把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投资区域分布和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结合起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发展。要坚持以民资为主,对接台资、瞄准内资、引进外资,完善重点建设项目要素供给联动机制,全力改善建设环境,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就是要坚持宽领域改革,突出重点部位,把握关键环节,积极先行先试,推动苍南跨越发展。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推进两岸合作交流、海洋开发机制、合作区开发机制、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农村金融改革、社会事业发展、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要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科学理念和创新做法,大胆改革,扫除障碍,建立起与苍南科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全县上下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

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就是要坚持全方位惠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幸福指数、民生品质推动苍南和谐发展。坚持把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三生融合、幸福苍南”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源和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改善和发展民生事业,着力抓好社会保障等民生事项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妥善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真正实践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努力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投入筑平台拓空间,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切实找准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集中精力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全力以赴打造发展平台,不遗余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1、抓好大平台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以推进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为支撑,加快建立对台经贸合作大平台,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畅通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对外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快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培育产业集群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能力。按照“边拓展、边规划、边招商、边落地”要求,高起点规划临港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水平,完成3.14万亩江南海涂围垦吹填造地,深化鳌巴滩围垦前期论证,确保2.4万亩滩涂“农转建”顺利实施。创新开发模式和管理体制,推进苍南工业园区与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在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加快园区科技孵化、检测、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其工业转型升级“主战场”作用。按照“一轴一带一核心、一区五园多辐射”的总体区域布局,加快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步伐,着力吸引一批拥有高、新、关键农业技术的台湾农业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农民前来创业,努力打造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先行实验区、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台湾农产品区域集散与加工物流辐射中心区、多功能休闲观光体验区。

2、抓好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拉动。坚持实施投资驱动战略,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增后劲的重要手段,努力增加有效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全力加快甬台温高速复线、灵海公路、灵沙公路、鳌江三座大桥等为重点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集中精力抓好以华润浙江苍南电厂为重点的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力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全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成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和建设工程。紧紧抓住温州建设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等建设,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扩大社会投资,引导其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项目。

3、抓好大产业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按照“传统产业进标准园区、新兴产业进创业园区”的思路,科学权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优势突出、带动效应强的大产业,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局面,构建多层次、协同型的大产业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在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发展能源、金属压延等临港工业,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整合资源为手段,加快印刷、包装、塑编、纺织等传统产业的研发、设计、检测、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设计水平和营销能力,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加强生产性服务支撑,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培育壮大商贸重镇,建成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

(二)重基础促融合强管理,搭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构架。按照“县域城镇化”的理念,着力优化全县各区域功能布局,全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网络型组团式和集约化发展。坚持把城镇规划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重建设到建管并举转变,实现城市形象、平台功能、品质品位的全面提升。

1、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按照“282”网络型组团式城乡体系和布局,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着力完善城镇道路网框架结构,加大商贸市场、商务办公、高端住宅、公园绿地、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推进带动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城镇功能的全面提升。围绕打造浙南闽东北地区宜商宜居城市目标,按照“东进、南拓、西连、北优”的发展思路,加快县城中心区建设,推动灵溪老城区、灵溪江南小区两片联动发展,全面提升灵溪功能区品位。抓住龙港镇列为全省小城市试点和龙港新区开发建设两大契机,突破现有镇区空间框架,全面向东发展,实现东西互动、“两港合一”,打造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原则,全面推进中心镇的开发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镇域经济,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两个民族乡全面融入区域发展,走独具民族特色、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2、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深化社区及联村组织建设,全面完善社区组织、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加快推进农房集聚建设,采取村镇集聚、土地综合整治、旧村改造、下山脱贫、拆迁安置、工程移民等模式,引导农民向“1+X”规划区集聚,并通过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强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产业规模集聚,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实现生产方式非农化。进一步深化“清洁家园”行动,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大污水处理整治力度,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巩固城乡卫生革命成果。以城乡环境洁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等“五化”为主要内容,大规模推进绿化造林,建设一批城镇公园、交通干线森林通道、乡村景观带、园林社区,进一步提高全县绿化总量和绿化质量,为建设绿色苍南提供良好生态屏障和环境支撑。

3、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要把全面提升城镇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作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着力改善城镇环境和面貌,实现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与城镇管理工作的双同步,推进城镇管理由粗放式、突击型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拆违工作,始终保持拆违攻坚态势,坚持连线成片推进,真正拆出公平、拆出环境、拆出政府的公信力。高度重视拆后利用工作,扎实推进拆改结合、拆建结合、拆绿结合,防止拆后反弹,努力把拆违点打造成为城乡环境新亮点。全面提升城镇文明创建水平,持续开展打理卫生环境、清理占道经营、整理户外广告、治理停车行车秩序等活动,改善城镇环境,树立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品位。

(三)重创建树精品促提升,彰显先进文化引领新风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全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持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苍南人精神内涵,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增强全体苍南人民的凝聚力。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重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县文博馆、苍南广电中心、苍南大剧院、县城购书中心、县体育中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港文化中心等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着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种文化”,精心组织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重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3、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产品设计、形象包装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和旅游、金融、信息、物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创意引领、科技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高度重视整合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大对印刷包装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结构佳、效益好的龙头文化企业。加强现代文化市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四)重民生抓统筹促均衡,谋求幸福指数提升新跨越。积极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不断完善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努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全面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继续推进教育“393”计划,做好乡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优质教育,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加大财政性教育资金的投入,积极引进民资,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统筹发展终身教育,基本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线,强化性别比整治、流动人口管理,控制违法生育,实现人口总量适度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人口结构动态优化、人口管理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构筑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互融合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突出抓好扩大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优化供给结构,注意地域平衡,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整合各类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保险提标扩面,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残疾人等事业,认真做好移民、人武、双拥等工作。

3、大力整治生态环境。切实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综合运用工程、治理、修复、监管等多种措施,加大对江南河网、横阳支江、萧江塘河等水污染防治力度,重点加快江南湿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确保水体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强化污染源头控制,保持对褪色加工、废塑料洗涤的高压严打态势,进一步提高电镀、造纸、印染、卤制品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门槛,加强乡镇工业功能区企业排放污染物监管,着力解决废气、烟尘、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确保各类污染物总量明显下降。高度重视农村污染问题,加大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

(五)重稳定强基础抓创新,展示和谐社会建设新面貌。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以“软实力”助推“硬发展”,全力创造“政治安定、社会安稳、企业安心、生产安全、百姓安居”的社会环境,增创社会建设新优势。

1、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深入开展“平安苍南”创建活动,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三项工作重点,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等创新,进一步深化、拓展和提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四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治安防控机制、民主自治机制,加强源头防范,减少社会矛盾。加强政法、维稳、综治、信访等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完善公检法司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应急资源,建立公共安全应急联动平台,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着力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坚持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坚持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拓宽诉求渠道。及时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

3、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易引发不稳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确保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从重从快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霸”专项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假”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建设,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性公共事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五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各级党员干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强化引导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引领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力和保障力,为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建设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一)注重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发展。以回顾总结苍南30年改革发展宝贵经验为动力,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在“互看互学”中寻找差距、提升标杆,在“比学赶超”中激发斗志、提升理念,努力形成大干快上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强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为主要阵地的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充分发挥“苍南高端论坛”、“苍南崛起论坛”、“苍南跨越论坛”等各类报告会、读书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类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形象,锤炼思想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素质能力。

(二)注重以一流的干部队伍促进发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考绩法和绩擢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让想干事者有机会,会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配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形成班子成员年龄、阅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大力选拔基层一线干部,更多地把经历重大项目、经济建设、政策处理等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锻炼的优秀干部,选入各级领导班子。注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及时发现和合理使用各方面优秀干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认真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局面。

(三)注重以坚强的基层基础推动发展。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发展,积极抓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深化村级组织“转并联”改革,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区化党建工作,加强农村新社区综合协调、服务群众、民主管理等机制建设,理顺乡镇、办事处、社区、村等关系,切实促进社区党建共建和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农村社区结构顺利平稳过渡。实施社区、村干部“素质提升三年计划”,加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激活社区、村干部干事创业长久动力。继续抓好后进村集中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党建示范点和集体经济强村培育。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党内关爱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全面落实乡镇党代表任期制,深化基层党务公开。抓好“两新”组织“双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努力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注重以优良的党风作风保障发展。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树立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全面推进惩防体系构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着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健全效能建设、效能投诉和效能监察“三合一”的工作机制,健全以“三级联评”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制度,全面提升机关效能。

(五)注重以强大的内外合力共促发展。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努力把全县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维护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让党外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职责、有地位,认真做好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共创苍南美好未来。

同志们,新的蓝图振奋人心,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倍加珍惜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于担当的勇气,凝心聚力、大干快上,开拓奋进、创新争优,为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海西”经济先行区,建成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1在中国共产党义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把握战略定位

推进富民强市

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义马跨越发展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义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义马市委书记

张松林(2011年6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义马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七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勇于争先,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三门峡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打赢了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攻坚战,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是2005年的4.1倍,年均增长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8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年均增长21.8%。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五,多次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累计投资285亿元,先后实施工业重点项目79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1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建成了开祥化工25万吨甲醇、铬渣综合利用电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正在推进1000万标方煤制气、30万吨醋酸、9万吨1,4-丁二醇等重点项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8个增加到87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坚持把产业集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煤化工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完成投资38.8亿元,建设进度居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第22位,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5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受到省、三门峡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60%,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循环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大力发展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十五”时期净增34.6亿元。以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速发展,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蓬勃兴起,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被评为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大了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力度,行政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与驻地企业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大有能源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三门峡地区A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坚持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并举,推行“三三制”工作法,先后引进了武汉凯迪、东方希望、美国SES等一批大企业大财团,与上海绿地、台湾鸿凯等企业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山东省章丘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为正式会员单位。成功举办建市30周年庆祝活动,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市和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城乡一体步伐加快。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90余项,建设了义渑快速通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启动了“一河两路”治理工程,加快了生态体育公园等市政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了一批专业市场,加强了生态建设,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1.5%,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宜居度得到提升。以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为契机,东部城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瞄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以新型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居民户籍一元化管理,理顺了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建成了一批新型居民集中居住区,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新发展群众工作经验,在全国率先建立群众工作部,构建起了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全新格局,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多次在各类会议上交流推广,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连续多年被命名为省、三门峡市综治工作先进市,成功荣获全省首届“中原平安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狠抓道路交通、食品卫生、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治理,妥善应对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多次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市。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加强对人大、政协、武装、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领导,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围绕解决“三就两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五年来用于民生的支出逐年递增。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率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率先实现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启动全民社会养老保险,率先对无丧葬补助居民进行补贴,孤儿救助标准高、途径新,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全省领先。建立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坚持办好民生改善“十件实事”,2 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了外国语小学、东区中心小学改扩建,完成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开工建设了廉租住房。同时,人口计生、文化广电、科技卫生等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51元,比2005年净增7351元;涉农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85 元,比2005年净增2485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深入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思想,创新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开设“义马清风论坛”,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与知名高校联手举办了义马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涉农社区选派了第一书记、副书记,选聘了大学生村干部、“六大员”。扎实开展“楼院党建”、“行业党小组”创建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连续五年被评为三门峡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市。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纠风工作,被推荐为国务院纠风工作联系点。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发展局面如何复杂,我们都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抢抓机遇促发展,苦干实干快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解决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实实在在的发展增强了实力、赢得了尊重。

二是必须牢牢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五年来,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拓宽了发展空间,打造了群众工作、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一大批特色亮点工作,在提升我市对外形象和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全市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是必须牢牢坚持以惠民为目的。改善民生、为民惠民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切实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可喜变化,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有效凝聚了发展合力。

四是必须牢牢坚持以作风为保障。作风是形象,是力量,也是保障,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埋头苦干、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岗位,争当“三个表率”,弘扬“六种风气”,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一班人齐心协力、各个班子协调一致、离退休老同志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市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够大,还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距离力争上游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融合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部分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办法不多、自我加压不够,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决胜期。当前,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们立项争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承接转移、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转型发展先行区、生 4 态宜居示范区、全面小康样板区”战略定位,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城乡一体、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四项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转型发展不动摇,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坚持持续发展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2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约2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达到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元,涉农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0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18%;经济总量跨入全省中上游,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卫生、文明、环保模范城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把义马建设成为现代气息浓郁、功能设施健全、管理科学规范、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园林宜居城市。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着力在以下八个方面实现新跨越:

(一)突出工业大发展,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谋求新跨越

工业是富民强市的核心和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综合实力的大跨越。

继续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要全力推进大项目,对于已经落地的重点项目,要按照“快规划、快建设、早建成、早见效”的要求,强化措施、克服困难、加快推进,确保早日发挥效益,重点抓好1000万标方煤制气、30万吨醋酸、9万吨1,4-丁二醇、3000万套锂离子电芯等项目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产业链延伸,以80万吨烯烃、2×30万吨乙二醇、20万吨醋酸乙烯等项目为重点,集中精力突破一批重大前期项目,为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各办事处和有关经济部门要自我加压,力争在引进、实施大项目上取得新成效。要全力服务大项目,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包保责任制、挂牌督办制、项目联席会议制和奖惩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引导各职能部门积极服务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全力谋划大项目,深化项目前瞻性研究,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眼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时筛选论证一批符合我市实际的基础性、战略性大项目,提高项目储备水平,5 促使项目建设梯次跟进、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产业集聚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一区两园”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其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黄河金三角综合实验区规划相衔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抢占发展制高点。要坚持高标准建设,按照“巩固扩大西区、规划建好东区、统筹提升新区”的要求,重点抓好东区开发,加大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南北片区竞相发展,推进东部城区崛起。要提高集约节约水平,完善集聚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健全投融资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创新研发平台、技术转化平台,着力解决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投融资、产城互动等重点难点问题。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企业主营收入达到350亿元,就业人员达到2.5万人,将其打造成低碳经济的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的先导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一流的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着力服务骨干企业。紧紧抓住大有能源公司成功上市的机遇,全力支持义煤集团实施产能扩张,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迅速成为资产总额和生产经营总额分别超千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引导气化厂、蓝星集团等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尽快向大型企业集团迈进。加大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义腾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使其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突出结构大调整,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谋求新跨越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转型发展先行区”的主要手段,着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快速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壮大能源产业,巩固和提高原煤产量,着力在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和加强能源科技研发上下功夫,到2015年,力争原煤产量达到87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做强煤化工产业,按照基地化、现代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提升机械装备产业,以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积极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切实加大关键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力度,使我市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形成新兴的产业集群。培育新型铬盐产业,以蓝星集团为依托,利用世界领先的“铬化工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形成年产10万吨铬盐系列产品的能力,将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铬盐生产研发基地。发展节能环 保产业,重点对现有的新型建材企业进行有效整合,提升新型建材产业整体竞争力,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扶持义腾新能源3000万套锂离子电芯等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要积极促进煤化工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引领现代新型煤化工,重点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PBT等新材料产业。要开辟发展电子产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电子新产品、新技术、新装置,重点发展智能化矿用安全监控系统、煤化工以及其他产业的电子智能产品。要着力谋划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鼓励、引导和支持煤炭企业二次创业,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70亿元以上。

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煤炭物流、煤化工物流等工业物流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将我市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煤炭及煤化工流通网络中心。要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优化街区功能,培育中高端零售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和商业连锁企业,建设1―2家高档宾馆,壮大建材市场和汽配市场,培育家电、家具等小商品批发专业市场,形成集聚效应。要培育壮大房地产业,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和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主城区房地产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构建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超前的房地产供应和消费体系。要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现有资源和优势,重点开发工业游和生态游,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要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信息化基础优势,优化整合信息网络,健全完善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广告传媒服务业,引进建设高档电影院、数字电视,逐步提高新兴服务业比重。

(三)突出对外大开放,在拓宽发展空间上谋求新跨越

扩大开放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树立“开放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理念,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个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丰富招商引资载体,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要充分发挥专职招商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加大支持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引导其依托现有招商基地,以世界五百强、国内五百强、上市公司、知名企业等为重点招商对象,以长三角、珠三 7 角、环渤海为重点招商区域,采用“上门请”的方式,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提高招商成功率。要大力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各招商单元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外来资本投资我市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在技术、生产、供应等领域的合作,尽快形成全民招商的新格局。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参加各类节会活动,大力开展产业链对接招商、企业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不断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

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要以办事程序最简、工作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优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联系协调机制,建立重大项目、重要问题、关键环节专题办公制度,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服务发展、服务项目成为一种常态。要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坚定不移地落实宁静生产(经营)日、一票否决、首次不罚等制度,切实做到诚信招商、待商,守信安商、留商,努力营造创业重商的人文环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整治“吃拿卡要”等扰乱项目建设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务环境。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评议考核制,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

(四)突出城乡大统筹,在构筑发展载体上谋求新跨越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方向,以开展“四城联创”为载体,努力打造最适宜人居住的现代城市。

着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按照“一主一副多组团”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三门峡东部的副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要提升中心城区建设水平,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为依托,以千秋路、龙山街为主轴,重点建设好快速通道、千符路、泰山路、嵩山路、花园路等城市道路,尽快形成“南北贯通、东西延伸”的五纵十横城市道路框架。抓好重点道路治理,先期实施鸿庆路和人民路改造,择机推进310国道改线,配套实施道路两侧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城市景观大道。要加快城市内河治理,高质量实施石河蓄水工程,同步加快河道两侧建设,构建以石河水系为纽带,以体育公园为节点,以人民公园、鸿庆公园、银杏公园为主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改造和银杏路开发建设,高起点打造城市中心商业圈,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要结合沉陷区治理、空心村拆迁,扎实实施裴村、马岭、郭庄、三十里铺等城中村改造,培育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要全面开发建设东部城区,加快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矿区以及各涉农社区居民向东部城区集中,形成东西呼应的“一城两区”新格局。

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深化市政公用企事业经营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过渡。要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理顺条块关系,充分发挥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城市联合执法新模式,提高执法效能。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城市环境、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坚决遏制“六乱”现象,有效解决噪音污染、占道经营等各类扰民问题,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把新型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力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步伐。尚未建成的集中居住区,要加快工程进度,高标准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已经建成的集中居住区,要加强科学管理,尽快使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与中心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居住环境 “城市化”,使涉农居民“乐意搬”。要加强对集中居住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系列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使集中居住区居民的就业结构实现“城市化”,使涉农居民“住得稳”。要扎实稳妥做好老村拆迁和空心村、南部沉陷区治理工作,确保老村搬迁一户、拆除一户,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力争到2015年,全市20个涉农社区全部实现集中居住,统一实行城市化管理。同时,要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五)突出创新能力大提升,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上谋求新跨越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为富民强市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充分调动学校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进一步支持义煤技校提高办学水平,高标准建设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加速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有效提升居民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以义煤集团、气化厂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巩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自主开发优势领域的关键行业技术,共建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产业基地。要推进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围绕煤化工、精细化工、铬盐、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着力实施一批发展关联度大、支撑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需求,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要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制定和调整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突出理念大转变,在构建“两型”社会上谋求新跨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围绕构建循环型社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企业,全方位实施资源整合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入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推广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设备,培养一批清洁生产企业,重点扶持中蓝铬盐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提高铬盐无害化处理能力。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攻关和监测平台建设,推动工业发展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转变。鼓励企业通过共享资源、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要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入手,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要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紧紧围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强化对煤炭、电力、化工等重点领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监管,建立健全落后装备、高耗能产业退出机制。要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要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 10 品。要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推广煤炭高效集约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对工矿废弃地的开发利用力度,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从根本上破解资源、土地的瓶颈制约。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加强涧河区域整治、大气环境整治、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要尽快完善矿山环境修复规划,设立矿山环境修复保证金,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公厕及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监管,提升环境保护能力。要综合治理南部沉陷区,保护治理北部水土流失区,营造市区北部防护林带,绿化境内道路和河流两侧,打造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七)突出民生大改善,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谋求新跨越

围绕打造“全面小康样板区”,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加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加快推进以失地居民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实现全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和基础养老金全市统筹。全力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办好“十件实事”,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学习、践行文明礼仪为主题,扎实开展诚信建设,不断深化“争创文明优质服务窗口、争当文明优质服务标兵”活动,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塑造文明义马的良好形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净化文化市场环境,高标准规划建设煤炭博物馆、档案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健全市、办事处、居委会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着力抓好体育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八)突出管理大创新,在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上谋求新跨越

紧紧抓住三门峡市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巩固提升群众工作。要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以改革创新的气魄,进一步把群众工作上升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努力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升“义马经验”,使群众工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好“群众工作日”、领导包案、分包社区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完善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网络、畅通渠道,狠抓问题解决,真正做到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解决好群众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打造平安义马。加强政法队伍和基层基础建设,全力推进打、防、控一体化,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严打整治斗争,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建设覆盖全市城乡的科技防控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消防、食品、公共场所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积极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增强对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

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要不断加强社区建设,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使居委会真正成为常住居民的利益代表者、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者、社区组织的诉求表达者。成立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推进社会管 12 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大力培育自治组织,切实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引导居民自主经营和管理社区事务。完善物业管理制度,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加快构建和谐社区。加强涉农社区建设,探索涉农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涉农社区管理水平。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切实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统一战线、人民武装和群团工作,凝聚全市社会各方面力量。抓好普法教育,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全社会的法制水平。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富民强市进程,全面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新理念引领发展。思想政治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党性原则和执着的事业追求。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在清风论坛、干部轮讲、专题培训等活动基础上,继续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义马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注重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切实把学与用、知与行统一起来。

(二)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新作为促进发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措施。我们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进团结”的要求,坚持“为发展配班子、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造就“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法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升领导水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五重五不简 13 单”,创新选人用人办法,真正把真心实意想干事、勤奋学习会干事、务求实效干成事、严于律己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用新面貌推动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按照“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的要求,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要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加强对选派涉农社区第一书记、副书记和“六大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提升其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要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开展“楼院党建”、“行业党组织”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合力和运作力,着力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义马特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建品牌。

(四)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坚持用新方法加快发展。干部作风事关工作成败。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紧盯责任抓落实,敢作敢为敢担当,以科学的方法、过硬的手段使各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加快发展添油助力。要善于求实创新,勇于肩负加快发展、和谐融入的历史重托,进一步抢抓机遇、明确定位、呼应全局。要敢于创先争优,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宏伟目标,进一步提升素质、落实责任、无私奉献。要乐于艰苦创业,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严峻挑战,进一步潜心谋事、踏实干事、努力成事。

(五)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用新举措保障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大关键环节、关键部位、重点领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依法严惩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投资环境、影响对外形象、阻碍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件。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按照 “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三个定位、推进四项工作”的总体发展思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新进程,努力谱写义马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下载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中国共产党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精选5篇)

     解放思想 团结拼搏 加快发展为开创**革命老区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4月17日)各位代表、同志们:好范文版权所有我代表中国共......

    在共青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服务大局锐意创新 努力开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在共青团****学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年**月**日) 各位代表、同学们: 我受共青团****学校第七届委员会的委托,向......

    白恩培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立足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 开放和谐云南而奋斗 ——白恩培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

    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加快发展为开创**革命老区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4月17日)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代表中国......

    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解放思想 团结拼搏 加快发展为开创**革命老区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4月17日)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代表......

    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乘势而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在中国共产党x市第x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x月x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市第x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

    在共青团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共青团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集中智慧 发挥才干 为构建富裕和谐**贡献青春力量——在共青团**乡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五篇)

    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乘势而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在中国共产党x市第x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6年x月x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x市第x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