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税源点评机制 构建税源管理联动体系
深化分析点评机制 构建联动管理体系
总局34字新征管模式,无论对税收管理决策层面,还是对税收管理操作层面,都赋予了税源管理以新的内涵与要求。但在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较易产生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以税收收入增长掩盖税源管理的缺位,管理粗放、责任不清的现象仍有发生;二是认为税源管理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职责,税源管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核心地位得不到巩固落实。
基于此,去年我们推出税源点评分析制度。即市局业务科室对流程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后,筛选出疑点问题,下发给各基层分局,各基层分局通过实地巡查再将税源核查、评估分析情况反馈给市局,由市局汇总整理后下户进行抽查复核。定期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听取各分局对一定时期的税源管理工作的专题汇报,现场随机抽取责任区管理员发言,对一定时期税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提问。在基层税务机关搭建起前台与后台、综合与专业、技术与业务、内部与外部等方面和谐联动的税源管理体系,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以及基层干部队伍 管理与执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做法在《中国税务报》上做了专题报道,并在全省国税工作会上进行了书面交流。
一、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创新税源管理手段
(一)完善岗责体系,夯实联动管理的基础
建立界定清楚、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征管流程和岗责体系,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分析点评、联动管理的落实。一是明确分工。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政业务、信息处理、计划统计、行政综合等各个业务系列,按照明确的职责归属,围绕税源管理这个核心开展工作。二是细化责任。按照征、管、查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岗位,建立规范的岗责体系。三是责任到人。在合理划分岗责的基础上,将职责落实到人,避免职责交叉或管理缺位。一切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贯彻落实为起点,建立和推行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度、税源管理责任区制度、税源管理部门协作制度。
(二)健全税源管理制度,突出联动管理的关键
围绕税收管理员管户管事责任的落实,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制度。一是规范户籍管理巡查制度,确保户籍管理“零走逃”。在加强户籍信息比对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每月不少于10天时间对责任区进行巡查,并按月提交户籍巡查工作情况报告。二是规范基础税源信息采集、传递与运用制度。首先建立市局、分局、税源管理股、责任区管理员四 级税情监控管理体系,按各自岗位要求建立管户变动、重点税源、新办企业、税收进度分析、行业税收分析等方面的税情监控资料库。二是建立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制度。税收分析不仅要关注收入总量增减变化,而且要对各税种所属相关各行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对分析。建立和推行按月税情分析点评会制度,按月召开税源分析点评会议,查找管理薄弱环节,掌握经济运行与税收变化动态,搞好收入预测。三是建立实地核查与纳税评估情况反馈制度。对稽查部门反馈的涉税案件的行业特点进行实地巡查和重点评估,并对实地巡查和评估调查中发现的管理问题,通过管理质量评估建议书进行反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税源管理,把握联动管理的核心 实现对税源的动态分析和实时监控,是推行税源分析点评机制、加强税源管理联动的核心。一是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首先要求税收管理员集中精力关注税源;其次规范税收管理员管户管事行为,即严格按照任务下达、进户巡查、管理记录、结果反馈的流程操作;其三是完善竞争激励与监督制约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做好工作业绩综合评价,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告诫制度。第四是推行经济税源分类管理制度。对重点骨干税源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实行定点管理和多层级控管;对中小企业实行分片管理;对个体工商户按起征点以上、临界点、起征点以下进行分 类,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定额核定办法、准确采集基础信息来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缩小核定定额与实际经营额之间的差距。第五是建立税源监控的长效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个体税收委托代征工作,对难以管理和征收的税源实行源泉控管。第六是加强纳税评估。加强纳税评估是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突出重点,即按照行业、税种、时段分别明确重点评估对象,增强纳税评估的针对性。二是延伸链条,建立和完善税负分析→案头评估→约谈举证→实地核查→评估转办→稽查堵漏的完整税源评估管理链条,增强纳税评估的实用性。三是完善模型。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特点,就影响各行业、各税种的因素,分别建立评估参数指标值,确保行业评估的自动定位,增强纳税评估的科学性。四是环节互动。优化管理流程,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税收分析指导评估和稽查、评估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稽查保证评估有效落实、评估与稽查改进税收分析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整合信息资源,完善联动管理的载体
信息化是税源分析点评、税源管理联动的重要依托。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层面操作熟练程度,提高数据提取比对的工作效率。二是建立起税银库行联网。保证国税、银行、国库等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实现网络报税、银行 划缴、税款直达。三是积极扩大监控决策系统的使用面。系统通过自动过滤和采录纳税人异常信息,增强责任区管理员日常税源监控、下户管理的针对性。四是加强对税源信息的管理。从基础征管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储存、传递、共享运用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税源数据信息的日常管理。尤其确保最新基础征管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同时认真做好纳税申报信息、税源调查分析资料、纳税评估档案、税务稽查案卷的“一户式”储存管理。无论是税源信息的采集取得还是传递交流,都通过规范的制度、明晰的流向来保证信息的准确定位。五是建立定期税源监控分析与结果发布制度。按照通过宏观看微观、通过行业看企业、通过问题看管理、通过客观看主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经税源分析制度。市局分析部门定期发布税源分析报告,对行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纳税评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比较等重点,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源监控管理、税收征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提高税源管理质量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五)健全考评机制,确保联动管理的实效 建立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及其税源管理质量的考评机制,确保税源分析点评、税源管理联动建设的实效。一是积极推行能级管理制度。通过考试、考核,确定各个管理系列以及岗位的专业等级,实行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 岗定责,以责定级,以级定酬。二是加强税源管理质量考核评价。一方面,以流程管理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为蓝本,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质量目标体系,确保质量考核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分别按月、季、年度确定渐进式的考核指标,落实月度、季度、年度层层递进的综合考核体系。三是强化巡回督办督察。由监察部门牵头,征管、税政、稽查、计统等业务部门配合,不定期对税收服务、税源户籍、征管六率、经济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等税源管理相关项目开展抽查。四是落实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明确责任划分的基础上,对责任人实施执法管理过错责任追究。
(六)完善保障机制,增强联动管理的动力 “联动”势必涉及税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必要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税源管理联动,涉及各个管理层面与业务系列,联动领导机构实施全员全域联动、协调关系。二是管理所必须的资源配置与后勤保障。为保证税源管理的户籍信息比对、经济税收分析预测、纳税评估、宣传咨询、信息采集传递等项目的顺顺利进行,我们还从人员配置、设备调剂调配、交通保障等方面综合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在联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三是充分的税源管理人力资源支撑。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税源管理需求为导向,开展了灵活务实的教育培训方式,多层次在现 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下,选拔和培养经济税源分析、纳税评估应用、网络开发维护、涉税策划、涉税诉讼等方面人才,为全面推进税源管理联动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放大部门联动效应,全面提升征管质态
通过开展税源分析点评活动、构建税源联动管理体系,我局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分析点评联动机制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税源分析点评强化了税源监控职能,联动管理促进了部门协作,使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工作,有效地堵塞了征管漏洞,进一步解决了征管情况不明、税源管理被动的问题,从而使征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相应指标得到提升。2006年,全市综合税负由年初的3.48%提升到年底的3.81%,综合税负上升0.33个百分点,直接增加税收5286 万元,所得税企业亏损面由44%降至16.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面由12.2%下降到6.1%,个体征税面由15%上升到52%。全市 1至12月累计完成税收收入9431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增收26218万元。
(二)分析点评联动机制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
由于税源分析点评在工作交流时强调了随机性,所以每一位干部都有可能走上主席台作工作发言,这既是展示 其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对其税源管理工作扎实与否的全面检验,责任区管理员只有对辖区的各项征管数据心中有数,真正掌握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化情况,对有疑问的企业深入一线、认真剖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税源分析点评会上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全系统出现了以下几个明显变化:税收管理员主动下企业的多了,征纳之间的关系融洽了,税务干部争先创优的意识增强了。
(三)分析点评联动机制促进了税源管理各个层面的紧密联系
税源分析点评作为纽带和中枢,突出了联动效应,点评会上由市局做出税源分析报告,税收管理员交流税源管理工作情况,稽查部门提出稽查建议,提升了税源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紧密度。截止至2006年12月底,我市累计对752户企业开展了税源管理下户巡查工作,发现有问题的146户,企业补税1210万元,移送稽查1户,提出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和加强措施676条。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走联动管理的道路,税源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税收精细化也才能真正落到实际。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认真落实市局关于税源管理四联动的各项要求,把税源分析点评机制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提升我局税源管理的水平。
第二篇: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如何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目标是建立 “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 收征管秩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 的新型管理模式。必须紧紧围绕 “工作流程更加优化,岗责体系更加规范,组织制度更加完善” 三项 要求,依法实施、求实创新、积极稳妥、注重结合。一是优化工作流程。保留好的、优化差的、精简多的、再造缺的,实现税收管理从 “职能导向型”向“流程导向型”转 变,在简化办税程序、清理涉税资料、清理征管文书、规范数据管理、拓展数据应用、调整业务分工布局等方面不断实现重组和创新,对现有的业务、执法、监督、考核等系统 有机整合,实施过程控制、绩效评估。二是规范岗责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强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考核评价。有效解决税务人员在专业 化模式下干什么、如何干、干不好该追究什么责任的问题。三是完善组织制度。要尽快形成适合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规范操作,化解风险,为依法、规范、有序开展工 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实践依据。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修订,进一步激励和激发干部队伍的动力和活力,提高各项工作的整体效能,从而实现办税更加 方便,税收更加公平,征管质量提高,人力资源优化,执法风险减少,税收稳步增加的目标。要通过落实以下四项措施积极构建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管户制和管事制相 结合,单兵作战和团队协作相结合的税源专业化新格局。一是管理方式协作化。合理划分征、管、评、查事权,建立相互制约、协同管理的税源管理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 序,完善运行机制。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业务驱动型向流程驱动型转变。二是管理机构扁平化。统一和规范全市机关和基层征管机构及 其职能,市县级机关从风险识别、选案等直接融入到税源管理过程,促进市县两级实体化管理,机构更加科学合理,逐步解决机关基层对基础信息掌握不对称的问题,增加防控 环节,减少基层人员的执法风险和纳税人的 税收风险。三是管理手段信息化。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全面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四是纳税评估
专业化。以核查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分局的职能作用,全面提高评估贡献率。
9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既是实实在在的“清根溯源”性工作,也是一项预测分析的前瞻性调查工作。它既是有针对性实施重点征管的基础,也是圆满完成各税征收任务,杜绝税收“跑、冒、滴、漏”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我局所管辖的纳税户分企业类型来看,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大幅度减少,而取而代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日聚增,且年税收总量逐年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的飞速变革,税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应如何加强地税税源的经常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以达到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的目的,在此谨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加强税源管理要注重三个方面
1、要注意税源管理的方式
税源管理的方式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职责到位的原则,并切实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税源结构、税种特点相适应,不能搞单纯的“一刀切”。纳税人经济成份性质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到税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税种特点的变化。如我局所辖大型国有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土地税、房产税等税源的增减变化与转移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掌握其变化情况和规律,起到税源管理“拾遗补缺”的作用。二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现行征管实际相结合,以税收申报、征收管理为重点,以稽查为辅助手段,对税源实施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地监控,并互享有效信息和税源资料。不能征、管、查几个环节中出现“掉链现象”,而致使税源
管理工作上的“失控”。
三是税源管理要根据本局机构设置和征收情况为实施。各征收科、所应根据征管情况的不同,按地域大小、户数多寡、税源大小、征管难度等因素合理的综合分析,科学的调配征管力量,做到“既管片,又管户”,明确职责,对税源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调配”的目的。
2、对税源的管理要注意几个结合一是“管事”与“管户”的结合。由“管户”过渡为“管事”,主要目的彰显税收法律的公正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收“人情税、关系税”,有利于廉政建设和队伍素质的提升。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专管员下户调查研究、掌握分析税源增减和税源结构变化的少了,单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变化。而纳税人主观或客观原因少申报缴纳的税源,则一味依靠结算式筹划来发现补收。这样一来,税源管理和入库就失去了“及时性”的意义,不利于征管质量的有效提高。实质上就是“管事”和“管户”的脱节,割裂了两者之间必须的紧密结合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否定“管户制”,应将“管户”和“管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日常征管,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有效杜绝出现税源征收漏管现象。
二是专业化税源管理和综合性税源管理相结合。如个体临时发票的开具、车船使用税的征收、某行业的资源税等税种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管理,是在一个近似于等同税负下的公平税负的税源管理。但它又是融于综合性税源管理之中的,发挥着各自的互补优势,使税源管理更进一步趋于合理。
3、要做好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和事后统计分析
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纳税人的税源情况和变化以及潜在变化因素及可能性,对其边征管边综合分析。事后统计分析,就是要在征收环节后,根据收
入结构、数额增减变化及其走向进行精确统计,结合一些正常和不正常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税源的增减形势、潜力剖析等情况,对税源实施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征管措施,为合理制订和下达税收计划奠定基础,力争杜绝税收计划任务出现“苦乐不均”和收“过头税”、瞒税不征的现象出现。
二、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税源管理并不是一个很简单、没有多少工作内容的工作。按照目前地税部门的征管工作内容及税种等情况来看,它有着丰富的管理内涵。
1、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地点、从业人员构成、经营范围及项目、经营的产品及其分类、销售收入情况及供销渠道、成本费用税金等支出情况、税款的实现缴纳、拖欠情况、对其财务核算和纳税情况以及税负情况的评估、新产品及新项目及主要经济指标的计划完成情况对税源的影响等等方面。
2、对个体工商户的税源管理,除与企业相同内容外,还包括其经济场所面积、来源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经营者从业经历及经验、经营项目及方式、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税源变化的重要因素。
3、要搞好税源管理工作,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税源管理的监控的制度入手,分别建立税源的静丰收和动态税源分户档案或资料库,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切实准确掌握实有经营户数、纳税户数、应纳税款、减免欠税等情况的基础上,划分固定税源和流动税源、重点税源和一般性税源、经常性税源和一次性税源、企业税源和个体经营户税源,及税源的季节性变化(如政策性影响,施工企业受自然季节天气变化等)特点,以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二是要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征、管、查分离模
式下,税源管理应以征、管两条线人员为主,以稽查线人员为辅,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信息共享,互为补充。
三是要结合地税部门征管工作特点,实行分类管理。要将纳税人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性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段,分别进行税源管理。如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实行专人(组)重点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实行分片(地段)管理,对不同的行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税负相对平衡的有效管理等。特别是对突出的重点税源要实行“龙头管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控管目的。对其他税源,如流动性较大,易于流失的个人所得税、房产出租、印花税、临时开票等税源,要及时掌握其变化形势,及时征管和征收入库。
4、要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机制
一是要明确机构和责任。计会部门是做好税源管理的主要机构部门,但税源管理也与征、管、查三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要形成一个税源管理的整体布局,分别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为税源管理决策工作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税源管理职责的同时,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税源管理工作。
二是要坚持纳税人属地管理原则,这是有效加强税源管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是以经营地为税务登记地,如工商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时,应以实际经营地址为税务登记地,纳入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这样可以避免税源管理上了出现交叉、遗漏和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减少征管上的“空挡”、“死角”。
三是要加强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互通互享,促进和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行业协会、会计及审计事务所等单位的联系沟通信息,做好护税协税工作,为提高征管质量,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篇:税源管理
为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大力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根据《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意见(试行)》(201070,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在机构设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调整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稳步推进。
(四)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立统一的岗责体系、运行机制和信息平台,上下协同,整体推进。同时,在职责分工安排、税源分类和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具体目标:
(一)按照规模、行业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
(二)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程序要求,将税源管理专业化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责体系。
(三)在对税源科学分类和税源管理职能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
(四)支撑税源管理专业化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更加完善,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以及市局风险预警系统、联动平台为主要结构、贯通各级各部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与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全市国税系统从事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增长30%以上,县(区)局、市直税源管理单位税源专业管理人员占税源管理人员比例达60%以上。
(六)纳税遵从度显著提高。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保持原有机构不变,一分局、二分局、开发区局将原有属地管理科(不含个体市场管理科、非增值税纳税人管理科)不少于一个转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科,该科人数不少于税源管理科总人数的20%;保留个体市场管理科,设立专业化管理岗位,赋予其部分专业化管理职能,成为专业管理个体市场的专业化管理科;保留非增值税纳税人管理科,负责专业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除专业化管理事项以外的其他基础管理事项。四分局将大企业管理科和国际税收调查科确定为专业化管理科。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在专业化管理职能和复杂的基础管理事项职能剥离后,成为负责其他基础管理职能的属地税源管理科,仍保持责任区形式进行管理。
2包括:注销登记清算检查;调查核实纳税人减、免、缓、抵、退税及核定;所得税备案事项的后续管理,税前扣除和减免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基础事项审核等。各单位可在此基础上添加其他复杂税收基础管理事项;
3设立风险监控应对岗、政策执行管理岗。
4、属地税源管理科转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后,其管户调整至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其他属地税源管理科现行的责任区设置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为减轻责任区管理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将催报催缴、简易处罚等职能前移办税服务厅,在加强信息交流共享的基础上可将部分依申请调查事项的职能调整至综合业务科或属地管理科专门岗位。调整的依申请调查的具体事项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具体职能划分详见附件三。
(三)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专业化管理岗位、纵向互动、横向联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综合效能。
1、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机制
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单位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建立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各单位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由征管部门扎口管理。
3、风险等级排序管理机制
市局、县(市、区)局根据税源和人力资源情况,调整风险等级排序的参数设置、高风险纳税人分布比例,定期发布排序结果,供风险应对管理部门参照。在特殊情况下,市局和县(市、区)局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部门可对单户纳税人风险等级予以调整。
5、风险管理监控和评估机制
法规部门牵头对风险管理从目标规划、指标发布到应对处理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把高风险等级纳税人的风险应对情况和重点工作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风险办要落实月度通报、季度双向评价制度,制定风险管理考核办法,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四)落实各项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
1、要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要以市局机关及其专业化团队为主,建立大企业服务、管理的专家团队,发挥专业管理机构层级高、信息掌握全面、跨区域协调能力强的优势,组织和指导各地开展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应对处理等工作;要根据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税企沟通、综合评估和全面审计。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作用,抓紧建立大企业政策执行反馈制度、大企业涉税事项协调制度和大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3、要根据税种管理特点,深入分析各税种管理中的风险领域、环节和项目。要完善增值税抵扣管理,对稽核异常的抵扣凭证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增强其在风险分析识别中的作用;要完善税种、行业风险管理指南,完善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核工作,健全业务专家团队专业化评审制度;配合做好企业所得税评估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风险项目的分析应对。继续加强税种联评、征退税联评,加强税种风险信息与发票风险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管理效能。
5、税务稽查作为应对税收风险的重要方式,要融入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发挥税务稽查应对重大涉税风险的优势。要充分运用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成果提升案源管理质量,运用风险等级排序结果提高选案准确性;在案件查处中要增强税收情报的采集、交换意识,善于从稽查案例中总结不同类型纳税人不遵从风险的发生规律,为改进税收风险分析工作打好基础,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查管联动。
五、实施步骤
今年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底前):市局下发《扬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税源专业化管理现场推进会。各单位要采取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全体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地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调查研究规划本单位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6月-10月):各单位根据市局统一部署要求,在6月30日前制定上报本单位实施方案;7月15日前征管处、信息中心与市直各单位商定实施方案,并梳理出需要调整的系统设置;7月20日前市直各单位将机构职能和人员调整方案报市局人事部门审批;7月30日前,各县(市、区)局、市直各单位完成职能调整、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和系统岗位设定;8月1日起全市全面按照调整后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实施税源管理;8月底前修订岗责体系,并将纳税人分类管理目录和专业人员专业岗位配置情况目录,上报市局统一汇总,编制成册。
9月底以前完成税收风险分析、税收风险应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及反避税和税收情报收集与交换管理等专题培训。
各单位要充分运用专业化分析应对等案例实证的方法,评估验证专业化管理的成效,研究探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持续推进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11月-12月):各单位开展总结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局。年底,市局将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措施和意见,并在全市范围内评比表彰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先进单位。
六、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思想保障
各单位要层层动员,广泛宣传发动,要使全体国税干部都深刻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加,企业税务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等税源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只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从而自觉适应、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组织保障
税源管理专业化不仅是征管体制机制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没有坚强的领导、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领导分工负责,认真研究和制定具体措施,扎实开展工作。要按照市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制定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正常运转。
(三)优化配置,注重培养,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各单位要整合管理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具有中高级专业等级、“三师”资格的人员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充实到数据分析、大企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反避税等专业化管理程度高的岗位,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同时,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目标,鼓励广大干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习,更快更多地培养专业人才。要进一步健全专业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税源管理专业人才能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完善功能,深化运用,为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信息化保障
扎实开展“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年”活动,在广大干部中普及数据、信息、情报知识,拓展各种税收数据来源和渠道,探索建立跨地区数据信息情报交换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分析比对;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利用为重点,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工作。各单位要深化基层管理平台、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以及市局相关系统的功能应用,确保系统相关设计功能全面应用到位。
(五)强化监督,加强考核,为提供制度保障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与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相适应的监督、评价、考核机制。要把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其中重点事项作为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检查考核;要充分运用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系统、基层管理平台及市局风险预警等系统,提取数据,分析研究,及时掌握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强化对工作过程的日常监控和绩效分析评价,促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第五篇:税源管理初探
税源管理初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税源分布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同时,税源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隐蔽性进一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难度也越来越大,税务人员对潜在税源的挖掘也缺乏深度和广度,游离于税源管理之外的纳税人仍然大有人在,一证多摊、无证经营,虚假停歇业的偷逃税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的流失和税源的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税源的管理尚需规范和加强,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情况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一、建立和落实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建立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实际上是抓住税源管理之关键,也是全面提升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切入点,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新时期税收工作中具体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前提,建立“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以管事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现这一前提的有效载体。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采取按区域包片管户和行业到组的办法,明确规定了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和主要职责及工作任务,使管理员能及时地对责任区内的纳税人之户籍管理、税基管理、税源管理进行按月调查分析。适时催报催缴按月清理欠税。定期进行纳税评估,深入纳税户核实与监控经营状况。总之,税管员是联系征纳双方的桥梁和纽带,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
二、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管理,以有效监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情况严重,有的开户多达几十人。税务机关不掌握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就难以检查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其在金融机构所开立的账户加强对其进行控管。以前,有的税务部门对银行重视、利用的不够,有的借助金融机构发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却无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令人欣慰的是新颁布、实施的《征管法》对金融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税务机关需要了解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三、建立科学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管理与监控的起点,也是一项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与监控全过程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才能全面及时掌握税源的经营变化动态趋势,提供客观的分析报告,从而为实施整个税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要做好税源预测分析,就要健全税源监控统计分析制度,建立税源监控数据指标体系和税源分析的数据模型,对税源动态实施结构
性分析监控。在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时,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应根据税收与某些经济指标的关联性、税收历史数据的时间序列性和税收数据的相关性三大特点,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适宜的预测模型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体系。
四、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实施微观管理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当前,纳税评估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后,再由单户式评估向行业性深层次评估方向发展,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突破,逐步建立“金字塔”式的纳税评估模式。要求各税收管理员(专管组)要将税源分析监控、单户纳税评估、税收信息采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单户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对同一纳税人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对不同纳税人同一时期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各税收管理员开展纳税评估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对一年内出现三次以上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必须有纳税评估结论。各基层管理单位
要采取“人机”有机结合、管事与管户水乳交融、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的办法,对各个行业的涉税信息进行比对、解剖、分析。逐步建立起行业性分析监控体系。纳税评估主管单位要做好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推广工作,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参数指标和数学模型,把个案评估拓展为群体评估、行业评估,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进而上升为宏观税收监控办法,科学指导管理层面上的税收实践。
五、加强发票管理工作,强化以票控税。要大力推行依法管票,以票管税的办法,现在很多税务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上,忽视了普通发票的管理。一些纳税人采取不开、少开、虚开普通发票的手段进行偷税,为防止税款流失,实施税收的源泉控制,应当积极推行“以票管税”的办法,凡销售方向购货方开具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的,购货方可凭其开具的非法报销凭证向税务部门举报,一经查实,举报人可享受开具一定比例金额的发票奖励。此外“以票管税”还应将发票纳入计算机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假票、废票、白条等的打击力度,以扩大合法发票的使用空间。
六、大力开发,推广税源监控应用体系提高监控效率。要把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的收缴与核销、滞纳款项的催缴、检查对象筛选、综合税收的统计分析、税收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纳税信息的查询等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推广、应当坚持按“相对集中统一,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使之
成为规范统一的大系统的有限公司有机组成部分,以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数据分类、分层、加工、资料共享”达到税源监控的各种信息口径统一,及时明确,存取完善和科学简便之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作用。
七、加大对税源户的稽查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大稽查意识,将对税源户的稽查纳入日常稽查范围,把工作做在平时。坚持管税与管票结合,通过对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的监督,为稽查提供监控依据。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又确实难以查找的非正常户进行重点稽查。同时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力度,对漏征、漏管户,一经查处,都必须进行补税和罚款;对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惩处,绝不能以补代罚或以罚代刑,严控税源流失。
八、理顺机构,明确职责,发挥税源管理整体效能。在省以下市(州)、县(市、区)税务机关设立税源管理科、股,负责所辖区域纳税户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资料的调查核实,进行税源数据的采集分析,开展行业及企业纳税评估、经济税源宏观分析等具体税源管理工作。完善办税服务厅设职能。加强申报资料的审核,加强发票的比对,建立前台窗口采集数据与后台管理数据共享等制度。
九、建立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关部门计算机联网,实现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
税务机关由于受人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将所有的税源都纳入控制范围内,特别是隐性税源和流动性税源,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协税护税格局。还要通过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有奖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协税护税积极性。另外,我们的《税收征管法》虽然规定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但没有明确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协税护税义务、责任、以及不履行或履行不当的单位、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使协税护税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该公告的要公告,该曝光的要曝光,并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在全社会形成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人人喊打,使其无藏身之地的声势,为税务机关开展清理漏征、漏管工作赢得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综上所述,在机制上、制度上解决好税源控管的弱化问题是新时期税源管理的需要,加强税源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以达到强化税源,规范管理的目的,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