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开发区报告[合集]

时间:2019-05-12 16:4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年的开发区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年的开发区报告》。

第一篇:今年的开发区报告

开发区报告

一、2005年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

2005年,三个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市GDP的23.53%;引进内资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引进外资3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

(一)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完成工业总产值(火炬口径)152亿元,同比增长19.35%。

完成工业增加值(地域口径)34.63亿元,同比增长30.33%。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6.44亿元,同比增长24.73%。招商引资市外境内到位资金11.6亿元,境外到位10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5%和9.09%。完成财政总收入16778万元,同比增长50.3%。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0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

1.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金阳科技产业园东、西区路网体系建设力度加大。2005年,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6个,完成合同投资1.7亿元。其中,西部园区支路一、三、四、五、六、科技路、创新路等七条道路和1、2、3号标准厂房及其外环境工程已基本建成;东区腾飞路、金工路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65%和80%。园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逐渐拉长多元化产业链。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园区内预计总投资15亿元的20个项目(其中,在建8个,拟建12个)建设的服务和协调工作。成功引进海绵钛及深加工生产线、金利手提和台式电脑生产线、高新吉奥、英纳科技、同济环保等高科技项目;外商投资取得可喜进展,新加坡先捷电子手机项目已投产,台商片式电感和MLCC电容器生产线项目和瑞典Tau高科技节能项目已开始履约;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取得新进展,委托东莞联华国际集团招商已正式签约。成智重工、喀斯特环保、双星、一号服务站、晶华电子二期、贵阳日报印务中心、煤田院等产业化项目顺利实现开工建设。

3.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开发区坚持“服务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从企业进园起就展开“三体系”服务,即: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经常性服务。确保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达产,营造了一个“亲商、安商、富商和护商”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署“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先捷电子、润丰药业、金桥药业等企业申报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并获批准。

4.创新理念,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高新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产业链式招商、以商招商、安商促招商等,工作中突出“两个创新”:一是创新招商引资理念,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逐步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五个转变”:由“大招商”向“招大商、招优商”转变;由以自行招商为主向注重以外引外和委托招商转变;由坐等招商为主向走出去招商转变;由传统招商方式为主向注重网上招商等现代方向转变;由政府招商为主向注重国内外中介招商转变。共引进金利手提和台式电脑生产线、高新吉奥、英纳科技、同济环保、成智重工、喀斯特特环保、晶华电子二期、贵州日报印务中心、煤勘院等项目35个。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年生产总值达24.1亿元,增长19.5%,超过增长18%的预期目标,是“十五”期间增幅最高的一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8%、20.7%、18.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7亿元(含基金),增长21.64%。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9.7%,高于全区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5∶56∶4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重点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海信、红林机械、永红航空机械等企业加大技改和市场开拓力度,产值、增加值大幅上升。高技术工业增加值达5.49亿元,同比增长31.1%,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8%。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仍是支撑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三产方面,花溪大道汽车、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市场走廊稳步发展;中心商贸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专业市场、超市、餐饮、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服务水平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富华、恒源等超市成功入驻;德克士、大蓉和、晟庭香等餐饮企业开业经营;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兴隆二期、楠竹花园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

2.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6亿元,同比增长36.3%,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1.3个百分点。争取到开行贷款1.3亿元,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黔江路、长江路前段等道路项目先后完工,贵阳烟厂易地技改、海信平板电视、361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和珠江路建设进展顺利;开发大道延伸段、小黄河改造等项目相继启动。

3.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得到平稳增长。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7亿元,同比增长26.1%,实际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同比增长39.4%。成功引进了安大碾压件、詹阳动力等投资上亿元的项目。进出口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额7079万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5099万美元,同比增长6.5%。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完成生产总值61.2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37.41亿元,同比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同比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1:61.08:36.1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进一步巩固。财政总收入完成9.25亿元,同比增长15.5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9亿元,同比增长20.73%。招商引资到位内资22.7亿元,外资到位1050万美元。

1.优势产业持续壮大。铝及铝加工、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中铝贵州分公司四电解、大鸿实业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蓝天科大、信邦制药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天津塑力、贵阳娃哈哈等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良好,工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贵阳国家级材料产业化基地顺利挂牌,复合改性聚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实现贵州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晶磷电子、立创新科等企业已实现产值达7000万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苏西铜箔、海丰日化已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2.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完成云峰大道十字路口改造工程,南浮宫·御园、尖山新苑及白云大厦、朝晖星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东方广场主楼成功封顶,育才路全线贯通。启动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城市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城区新增绿地11.3万平方米。完成了30平方公里拓展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启动艳山红铝工业基地场地平整工作。加大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清理盘活力度,建立企业用地资料库。

3.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成功引进拉法基、西南国际家具城等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招商工作逐步由引资向选资转变,招商结构不断趋于优化。通过投资拉动,引入增量,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各种发展要素资源,引导银行资金、民间资本多形式参与开发区建设,实施新材料产业基地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塑力线缆、苏西铜箔、娃哈哈等工业企业扩建工程,项目带动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共引进项目100个,实际到位内资22.7亿元,外资到位1050万美元。

二、2006年开发区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始年,三个开发区预计GDP增长15%,占全市GDP的23%;利用外资增长30%,进出口总额增长15%,将为“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一)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工业总产值(火炬计划口径)确保完成150亿元,增长15%;地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确保完成27.3亿元,增长16.17%;财政总收入确保完成1.95亿元,增长14.95%,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完成0.88亿元,增长17.19%。招商引资市外境内资金确保完成14亿元;招商引资境外资金确保完成1050万美元,增长12%;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3个。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2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两个创新”:即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模式。全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省市驻外办事机构、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机构的作用,实施网上招商、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安商促招商、政企联动招商等方式,减少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益。重点抓好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确保开工建设15个以上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12个以上项目,使“一年一个变化”的近期目标得以实现。

2.实施“环境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经营环境。完善西区管网、路网、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东区基础设施建设。作好大关片区发展规划并启动其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储备工作,确保项目入驻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确保海关及保税仓储区建成并开关投入使用。

3、实施孵化“带动”,培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强化“研发创新、孵化创立、转化辐射、机制创新”功能。进一步与国开行省分行及相关金融机构搞好合作,在组建“贵州高新科信担保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投融资平台,构建投融资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包括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服务机构在内的科技创业孵化器。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专家公寓、蓝领公寓、中试车间、专业孵化器等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创新和配套能力。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左右。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工业布局调整,重点抓好动力厂市场建设和广航铸造异地技改。围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电力器材、烟草及医药、新材料五大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强势企业。围绕强势企业引进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重点支持烟厂易地技改、詹阳动力高速挖掘机、西工综合采煤成套系统生产线、普新镁业、同济堂仙灵骨葆胶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扶持君之堂、吉仁、新昌精密机电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海信平板电视技改、361工程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与烟厂、海信等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完善服务功能,重点支持黄河社区办事处引进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和大型超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启动西南环线物流带的规划设计,推动与南明区之间的工业、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建设区域物流中心。

3.着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五纵三横”的交通主干网络,推进实施“南延北接、东扩西进”,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力和承载力。加强项目储备,精心准备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国债)、省、市资金和开行贷款资金的支持。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力争增长30%;财政总收入确保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增长15%以上;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确保增长15%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5个百分点。为此,2006年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政策扶持,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按照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骨干项目,快速形成铝及铝加工为核心,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重点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4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氧化铝扩建、10万吨铝合金棒项目尽快投产增效,支持娃哈哈、塑力线缆完成扩建工程。积极扶持蓝天科大、三占钎具等一批富有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构建科技服务平台,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2.做好30平方公里拓展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成本观念,设立引进项目投资评估机制,从能耗、环保、效益等方面综合择优择强,优先把高税收、少用地、低污染的企业引进来。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材料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艳山红铝工业基地场地平整工程,并启动道路网络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组团招商,围绕优势产业认真进行产业分析和项目储备,积极推进产业组团招商和项目招商。进一步加强对环渤海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招商,通过广泛密切接触企业,提高引资成效。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开发区调研报告

2月18-20日,省发展改革委沈卫国主任率委国民经济综合、产业协调、高技术产业和地区经济等处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赴宣城市调研开发区工作。调研组在宣城市召开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和宣城市的市政建设。现将有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

第三篇: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

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

一、2011年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

(一)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1.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8.24亿元,同比增长63.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8亿元,同比增长188.9%;市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完成22.28亿元,同比增长155.8%;境外实际到位资金完成3312万美元,同比增长82.3%;财政总收入完成59671万元,同比增长75.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321万元,同比增长100.5%。

2.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沙文园区南部四横三纵路网基本建成。沙文园区已累计开工道路总长为34公里,通车里程接近19公里,依托道路引导的开发空间,已基本满足项目入驻的需求。成立“贵阳国家高新区和谐园区促进会”,这是全省首家工业园区和谐促进会,目前会员共计58家,其中个人会员3名,单位会员55家,已筹集315.2万元资金。和谐园区促进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园区矛盾化解志愿行动,着力解决了一批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的社会矛盾。对拟建、在建重点项目组成跟踪服务队,按照“重大项目+服务团队”、“中小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方法,深入项目一线,进行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进度。沙文园区已开工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共34个,规模创历年之最,产业项目投产达产预计可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创造利税40余亿元。2011年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同时,通过政银合作、利用土储贷款、采取BT模式等方式强化建设资金保障,共筹集建设资金39亿元,创造高新融资新纪录。3.主导产业取得新发展。坚持打“高新”牌,走“跨越”路,切实盘活存量,先后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重点扶持了振华新材料、皓天光电、景峰药业、航宇科技、振华欧比等20余个技改提升项目。全部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80—100亿元。奋力做大增量,加速项目集聚,以重大项目带动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在沙文园区加快建设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基地,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目前,四大产业基地已聚集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15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创造利税40余亿元。

4.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100强及省内大企业,开展“招大引强”,并逐步实现从招商到选商的转变。2011年,四个专业招商组分赴上海、北京、福建、香港、浙江、广东等地招商65余次,接洽项目80余个,引进4亿元以上项目4个、3000万以上投资项目10个,相继引进了顺络电子、北科生物、万联生物医药等重点招商项目。组队参加了赴港招商、粤黔招商、粤沪川招商、酒博会、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系列大型招商活动,成功引进顺络迅达工业园、北科生物干细胞再生医学产业化基地、万联生物医药白蛋白系列产品生产线等项目。认真筹备全国工商联十届五次执委会和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招商引资工作,成功签约项目达13个,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加工、文化产业等6个领域。

5.创新能力取得新提升。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核心动力圈。建成了锂离子电池、耐热高强韧铝合金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8个院士工作站,聚集了8名院士,并支 持院士与企业合作研发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通过“项目+资本+人才”、“职位+年薪+股份”等方式,成功引进以国家“千人计划”美国归国博士高潮为核心的共聚焦高分辨率显微镜研发团队、以美国归国博士季泳为核心的LED蓝宝石材料研发团队、以美国归国博士于庆凯为核心的石墨烯项目研发团队、以瑞典归国博士牟端为核心的高效多功能热泵系统研发团队等20余个创新团队。在做大做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的基础上,建成了火炬软件园、硕士生博士生创业园、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孵化器及配套设施,黎阳天翔、高新泰丰、恒浩电子等孵化毕业企业进入加速器发展,孵化器建设实现新提升。2011年,新增孵化企业150家,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61家,贵阳火炬软件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即将成为全省首家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贵州京安丹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CMMI三级评估,成为我省第一家通过CMMI评估的软件企业。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1.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项目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98个,省市重点项目27个,完成投资达136亿元。相继建成开发大道三期、中广线小河段道路改造工程、小孟园区供水加压泵房,启动了小孟园区一、三、五号路、王宽变电站、开发大道至王武监狱道路及王武大沟排水主干线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和建设,完成小孟园区土地征收5200余亩,房屋征拆700户,房屋征收16.5万平方米,完成土石方开挖1100万方,讯发烟胶、同城物流、创新铝业等一批配套项目正加速落地,小孟园区标准厂房、翁岩城中村改造、中航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土地一级开发及险峰、普天等项目的土地一级开发建设全面推进。

2.工业发展优势凸显。围绕优势产业加强骨干企业培育,061、011、海信、詹阳、同济堂等企业提速增效、不断壮大,枫叶管材、凯沃重工、刘老四食品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区工业企业累计达到582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累计达到75家,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24家,基本形成了航空航天、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医药五大产业集群。小孟工业园区共实施建设项目42个,其中工业项目31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建成了一批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引进了一大批优势产业项目。奇瑞客车项目落户园区并启动建设,中航产业园、中煤盘江、普天新能源、险峰机床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最典型的园区之一。

3.消费品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坚持以市场为龙头,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全区商贸流通业活力和潜力日益显现,消费增速加快,经济繁荣活跃。海纳广场、珠江商贸广场顺利建成,沃尔玛超市、菲翔购物等连锁店先后入驻。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销售商品房43.6万平方米。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1亿元,同比增长22%。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1.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项目建设,拉动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98亿元,同比增长78%,是全市十个区市县中第一家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市下达力争目标任务的区县。对全区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协调服务制度,实施重点项目工作队包保服务,采取警力 警务进项目、整合资金扶项目等方式,全心全意抓项目服务的优化和提升,让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见效,项目推进顺利。全区107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项目96个,开工率为90%,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为计划(40亿元)的18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1.7%,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列入省(市)的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6亿元,占省(市)下达目标任务的207%。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1.18亿元,同比增长31.2%,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家。成立了“贵阳铝材料工程技术领域院士专家工作站”、“贵州省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聚合物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两家院士工作站,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3家,区级技术中心达28家,有效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加强企业技改引导,申报产业振兴与结构调整资金支持项目3个,组织企业申报省、市技改资金支持项目45个,共争取资金5117万元,组织推荐市级科技项目29个,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1184万元,有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全年规模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98.5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总产值能耗为2.97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降低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55万吨,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

3.园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凸显。高新沙文园区、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全面推进,园区水、电、路、气、管网、通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苏大道、麦沙大道、云环东路等主干道进展顺利,部分已建成通车,铝兴路延伸段、南海路A段及五号支路A段等大量支干线全面开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排洪大沟、电力设施建设 及迁改工程顺利实施,拆迁安置楼、标准化厂房及产业项目等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具备了大工业项目入驻和工业高速增长的条件,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入驻。高新区内现已聚集了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67家,已成功引进中航集团、中电集团、中国南车集团等20余个重大产业项目。铝工业基地已签约项目13个,已开工建设项目7个。2011年年底高新区、白云区27个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使高新区、白云区逐渐成为贵阳市乃至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4.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贵阳宝通工业物流园一期和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全部完成,肯德基餐饮名店成功开业,打造了被誉为“贵阳迪斯尼”的贵阳欢乐世界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以“蓬莱仙界”为重点的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快速推进,成功举办了贵州现代农业展示区现场观摩会暨避暑季乡村游活动,颇具特色的高标准、高水平旅游项目和旅游精品路线初步形成,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30.37万人次,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9.5亿元,旅游直接收入3562万元,同比增长34.58%。

二、2012年开发区经济发展展望

(一)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1.推动城镇化进程。完成正在施工的金苏大道六标段和七标段、麦沙大道三标段和四标段及麦苏、金干南及延伸段、干田等5条道路,完成投资6.4亿元;新建金干北路、四苏路、青山路等3条道路,完成投资5.6亿元。启动麦架河防洪及景观整治工程及麦架河截污工程,完成投资4.6亿元;启动两条一回10KV电力线路架设,完成投资约0.24亿元。启动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完成投资1.58亿元;加快艳山红安置房、沙文安置房一、二期项目建设,完成投资9.2亿元。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抓大投小”的基本原则,持续不 断的狠抓中航黎阳、中电振华、南车集团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力促贵州科学院、中航物资、福斯特等项目快速、高效投产、达产,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LED蓝宝石衬底材料为核心,带动上下游资源及产业的开发应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以皓天光电、群升集团、汉能集团为代表的光电光伏产业集群;以友诚集团为载体,打造中德医疗合作科技园,进而建成富有产业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园区。借助国家逐步开放低空空域的机遇,以中航工业贵阳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3.强化龙头带动与技术改造。强力推动产业高位嫁接,大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着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主品牌,争创国家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龙头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确保区级技改资金逐年递增,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促进工业内涵式发展。

4.聚集发展高端服务业。紧抓贵阳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贵阳新火车站站前功能规划等机遇,依托金阳行政中心与金融商圈,建成技术研发、创新孵化、信息软件、资本运营、科技商务“五大中心”,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已开工的神舟科技二期、翔明科技、贵阳高新信息软件中心、煤田地质局二期、西部研发生产基地、神奇联合广场、环科院佳境天城商住楼、精一科技一期、中航国际交流中心等9个项目,力争 到2012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1亿元;全力推动金浩田科技商务港、贵盐生态科技动力港、益康、茅台、贵阳日报传媒集团、绿地标志性建筑、吉奥、金利电脑、天任天毅(商业)、英纳科技研发中心等10个新建项目建设进程,完成投资17.8亿元。强力推进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促进贵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做强做大贵州省外向型经济,优化招商环境创造条件。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1.强力推进小孟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动园区建设和管理高效运行。进一步深化园区规划,高水平、高标准地开发建设园区。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大道四期和园区五号路建设,启动开发大道三江口至劲嘉段拓宽改造工程,加快王宽至陈亮段小黄河改造和综合管网配套建设,建成王宽变电站、启动花梨变电站建设。实现奇瑞客车、中煤盘江、险峰机床、中航贵阳电机、中航云马专用车等重大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主动协调生产要素供应,确保企业高增长生产需求;抓好对工业经济的动态预警监测和调度,保障企业高增长生产的正常营运;继续组织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分层次的企业供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推进企业融资需求与投融资机构的对接与协调,通过搭建多渠道政银企合作平台,保障重点工业项目的投融资,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深挖区内企业关联配套能力,努力形成就近配套、委托加工的协作配套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能,积极抢占市场。力争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0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申报专利200件,培育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重大科技成果 转化3-4项。

3.推进城镇化建设。完成城市控制性详规和“二环四路”城市带的规划,精心搞好城市设计。加快桐荫路、环城高速金竹互通、中曹路等道路建设,启动金戈路二期、珠江路延伸段、清浦路、长江路三期、清水江路改造以及清水江路与黄河路交叉口地下人行通道建设。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龙王村、中院村、大坡村等城中村改造,加快华阳厂、动力厂等棚户区改造步伐,有计划启动尖山村、珠显村以及矿山厂、纺纱厂、电机厂等家属区的改造。建成和完善一批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完成六个休闲广场建设改造。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金竹片区的规划建设,年内完成杜家坝供水工程、金家山提灌站管网改造。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让农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与城市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1.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全力做好项目落地保障,统筹推进规划、审批、用地指标、征拆、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项目要素,真正做到招商服务围绕项目转,项目引进后围绕落地转,力争年内引进项目落地率达50%以上。全力做好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的服务工作,保障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每一个项目的顺利开工、建成投产。

2.加快产业提升步伐。进一步引导铝及铝加工、新材料、食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铝及铝工业重点抓好贵州中铝铝业年产15万吨铝板带加工、贵州华科年产2万吨高性能铝合金、贵 州铝城铝业每年6万吨电解铝固体废料无害化处理、福建融音科技公司合金管件、铜铝精加工基地、贵州今飞汽车铝轮毂等项目建设。新材料产业重点抓好贵州凯科特无缝振臂气囊专用材料、威顿晶磷三氯氧磷和三溴化硼、大众橡胶美国岱高等项目建设。食品加工业重点抓好娃哈哈饮料公司四期和五期扩能技改、烟叶复烤生产基地、年产40万吨“燕京”啤酒等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贵州华恒多路阀和新合金阀、河北景浩智能电子瞄准器、首钢水钢集团赛德公司年产40万吨钢构件、中泉电气新型变压器、贵州赛诺管业、远隆风机机械加工、贵州中航汽车转向器、星光电器等项目建设。

3.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依据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和对财税的贡献能力进行分类排队,选择具有较大规模和纳税突出重点企业,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生产要素倾斜等措施,支持和帮扶企业快速发展,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力争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户以上。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科研投入,多渠道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依靠创新支撑企业向产业规模化迈进。重点扶持南方汇通轨道交通高强度铝合金、中航标高温合金和钛合金高强度紧固件、永青仪表工程机械电子监控、贵州三占特殊用钢轧机生产线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年工业投资增长30%以上,突破50亿元。

4.全面盘活工业存量。全面核清区内闲置资产和停产半停产企业,研究企业停产原因,采取招商引资、出租出让、重点企业低成本收购、同业兼并重组和产业上下游产品配套等措施盘活工业存量资产。重点引进国内铜箔生产企业改造重组贵州鑫铜博电子,引进投资伙伴改造重组三占集团一期生产线,加快盘活无产出、无效益 企业的闲置厂房和资产,在第三季度前有一批停产企业复产,形成新的增量。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边启动基础设施、边引进项目建设”的要求,确保年内有2-3家企业落地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全面启动都拉综合保税区建设,借助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年内启动申报、规划、征拆、招标等工作,按照“成熟一块,封闭一块”的方针,加快推动一期工程建设。

第四篇:开发区专题调研报告

重庆市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专题

调研报告

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转发<关于组织开展各类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开发区,加快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工作,重庆市组织对各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重庆市开发区概况

重庆市现有开发区3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32个。

全市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共计16783.94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6387.51公顷,省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10396.43公顷。

二、开发区发展动力分析

开发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物化的表现和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重庆市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可概括为政策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社会文化作用力。五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开发区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政策作用力——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重庆市,是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位于重庆主城区北部的两江新区是截至目前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亦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重庆市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享受优惠的政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开放度高,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国家及重庆市政府授予了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开发区管委会享有与其所在地地方政府同等的经济事务管理权,运行机制高效、规范。开发区在审批外来投资项目上具有简便、快捷、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办事程序。各开发区对进区投资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制订了相当优越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市场作用力——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开发区是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的企业集聚空间,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关注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开发区管理机构在立项过程中,把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决策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对企业而言,在开发区投资有很多优势。首先是明显的区位优势。开发区分别设在经济环境较好地区或交通枢纽地带,对外联系较为方便。其次是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开发区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对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区内的信息发达,实现了通讯和信息与国际接轨。开发区还具有人才优势,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资录用。

(三)学习和创新能力——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提升力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世纪之交,正逐步向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迈进。在这一新的经济形态中,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区域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企业角度讲,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企业通过流水线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但今后竞争优势的本质特征由原来的依靠成本优势转变到依靠速度、质量和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能否学会快速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而不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和标准化产品数量的多少。企业的概念也由原来的利润最大化或交易费用最低,转变为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或知识创新型组织。所以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来看,区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提升开发区发展层次的重要力量,能激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就是增强开发区竞争力的源泉。

(四)社会文化作用力——区域发展的整合力

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环境中的。这种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生产活动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个人和组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运营的主体,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因此个体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促进开发区加快建设,加快开发区土地建成投产,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督促各开发区加快区内土地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招商引资,使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入驻企业按期建成投产和不符合开发区功能定位的企业转型,同时为入驻企业和转型企业尽快建成投产服务。通过加快建设,大多数开发区的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普遍有所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程度。

(二)对已供地按标准严格监管、验收,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对已出让未建成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用地强度标准应按供地时设定的规划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并对验收未达标准的进行处理,确保各开发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规划标准进行建设,不能因建设达不到规划标准要求而降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加强对已供应未建成土地的监管,严格按照规划标准进行建设,提高开发区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三)设立用地企业入区门槛,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对开发区内的工业用地应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指标体系和开发区功能定位审查供应。此外,在招商引资、指导开发区产业布局时,对申请入区的用地企业设立“入区门槛”,综合考虑将企业用地数量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工业用地产出强度等挂钩,吸引占地少、产值高的企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

(四)建立土地供应总量控制制度,有效地实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重庆市坚持每年年初制订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地区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用地总量,做到按计划供地,不超计划用地。做到不浪费一分土地,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五)区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区县地方政府及开发区土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处臵到期项目用地和闲臵土地,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招拍挂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绩效。

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重庆市早期设立的开发区,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设臵和管理不规范,导致布局与规模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相对粗放

重庆市的地势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可有效使用的土地资源较少,在土地资源供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现有开发区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拿地正本较低,许多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造成了开发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二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造成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二)入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扎实,缺乏对入区项目的投资前景和环境影响分析

区县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欠发达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区县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对入区投资项目来者不拒,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对项目的投资前景、环境影响、融资渠道、投资强度等缺乏应有的研究,致使有些项目由于融资受阻,投资跟不上,造成了项目区内少量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闲臵状态。

(三)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项目质量

区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重视土地出让的价格和土地出让净收益,忽视了地块上承载的项目质量,短期现象严重,不利于开发区的科学、持续、高效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各项制度政策。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控制开发区扩张用地,缓解开发区用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我们将积极支持、配合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各项制度政策,加强开发区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的沟通,加大宣传力度,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制度及评价成果有效引导、提高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与地方政府考核挂钩,真正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用到实处。

(二)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利用“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开发区外延扩张趋势、内部空间结构、闲臵土地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薄弱环节,为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实时数据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制定开发区用地布局、规模控制及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

为更加有效的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开发区产业用地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控制研究,使开发区产生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引导企业向集约用地方向竞争。研究进一步促进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政策,将产业用地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规模控制等作为企业入园的政策条件,引导开发区形成集约用地的良性竞争。

(四)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新理念,新模式。

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经验交流平台,将一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好,并值得推广的节地新理念、新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加强各开发区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并鼓励各开发区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制度,用地模式等。

第五篇: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

开发区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4年开发区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三个开发区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生产总值10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全市GDP的22.55%;引进内资46.95亿元,增长30.42%;引进外资2639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6.48亿元。

(一)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增势强劲,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地域口径)81.69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11.9%。完成工业增加值(地域口径)24.74亿元为全年目标的101.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7亿元为全年目标的214.46%,完成招商引资市外境内到位资金10.08亿元,完成境外资金88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7266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35万元。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0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在《2003年中国火炬计划报告》中,贵阳高新区经济增长速度排名第5位,经济增长幅度排名第19位,综合加权排名第28位,经济发展规模排名第45位,基本实现了综合排位前移。

开发区坚持抓大促小,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结构、壮大了产业规模,产业规模效能日益凸现。知识经济产业化基地微硬盘项目实现总投资1.49亿美元。1.0英寸微硬盘产品系列已累计生产92万片,产品90%以上进入国际市场。成功研制出针对智能手机的0.85英寸样品。成功申报微硬盘生产基地为“科技部863产业化研发中心”。引进了贵州世华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先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上游配套企业。马来西亚ASAS FILTRATION公司、新加坡创新科技等十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协助精化新材料、维讯、兆信等企业成功地申报了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项,省级创新基金1项,共计110万元。全面完成创业大厦主体工程,中心在孵企业93户,新增孵化企业32家。协助企业申报科技部创新基金获准立项4家,金额总计100万元,获省级创新基金20万元。新天园区将外延式投资拉动增长方式逐步转移到盘活现有各种资源的内含式投资拉动上,盘活了贵阳磷化总厂、贵阳丝普纶化纤有限公司等不良资产。引进41家企业,新建、改建项目20余项。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4年,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21.74亿元,同比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7亿元,增长2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02亿元,增长69.2%;实际利用外资753万美元,增长

6.8%。财政总收入完成4.24亿元,增长21.05%,地方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28.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37亿元,增长15.9%。

坚持抓增量、盘存量,积极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工业整体盈利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积极引进麦科特、普新镁业、吉仁制药、佰仕特制药等企业入驻。促进海信、361等一批工业大项目建成。积极支持同济堂药业、青岛汉缆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加大生产,提速增效。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7.18亿元,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2.8亿元,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发展层次提升。清理整理市场,努力改善环境,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扩大消费需求。抓好花溪大道汽车、工程机械市场走廊带的建设,支持汽车超市和4S店等一批汽车商贸企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集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旅游,成功举办了“小

河区首届杨梅节”。金融机构实现存贷款余额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三产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35%,有力促进了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泛开展产业招商、会展招商、企业招商。设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招商引资办事处,招商引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全年共接待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及国内投资客商800余人次,新签约项目224个,协议引进资金50.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全口径)20.37亿元,增长49.3%。目前,韩国希杰饲料、销和污水处理厂等新引进企业已建成投产,贵州贵航青年轿车执照项目进展顺利。利用存量引进了普新镁合金等一批项目。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出口总额4634万美元,增长23.6%。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2004年白云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完成生产总值53.63亿元,同比增长15.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高出近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亿元,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2.39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5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17.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1亿元,同比增长15.3%。

工业强区第一方略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加大力度重点扶持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中铝贵州分公司120万吨氧化铝改造和17万吨四期电解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完成,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相继入驻。南方汇通微硬盘年生产规模达82.1万片航洋电脑建成投产。食品医药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已形成娃哈哈、领先食品、天龙魔芋、泛德制药、信邦制药等一批食品医药龙头企业。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71亿元,同比增长20.9%。四大优势产业产值达63.6亿元,比上年净增17.03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4.2%。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工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达8.1个百分点。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知识经济产业发展平台。加入了中国材料网理事会,成为中国材料网常务理事单位。办好了贵州(贵阳)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为各部门、专家和企业在知识经济产业方面搭建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建的平台。

二、2005年开发区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三个开发区GDP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

(一)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地域口径)确保完成83.95亿元,增长15%,力争完成90.72亿元,增长 20%。工业增加值(地域口径)确保完成27.95亿元,增长15%。完成进出口总额7207万美元,增长15%。招商引资市外境内资金确保完成11.09亿元,力争完成11.57亿元。境外确保完成862.5万美元力争完成925.75万美元。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3项,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

实施核心产业带动战略,确保综合排名继续前移。继续加大对基地的投融资力度,2005年计划完成微硬盘5个车间的投产,实现0.85英寸、1.0英寸品种的批量生产。启动0.85英寸样品垂直读写技术的研发并逐步推向市场。确保园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力争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再前移2~3位。加快安大、高峰、大唐高鸿、EADS等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形成现实生产力带动区域相关资源和配套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强与清华大学微处理器与片上系统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效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多元化产业链。加快神舟科技、英纳科技等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包装印刷、成套设备、4S店产业化项目的启动。科学实施项目管理,将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具备开工条件的6个产业项目提前启动,力争上半年完成产业园标准厂房(95000万平方米三栋主体)建设。采取合资联建等形式,力争筹措资金2亿元,全面推进产业园东部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贵州轮胎股份有限

公司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建设。加快金阳商贸走廊建设,完成金阳商贸走廊环评工作。完成北方车辆大世界、施格汽车城等企业的项目审批工作,促成其尽快投入运营。

实施创业孵化带动战略,释放孵化创新能量。推动创业中心开展好ISO9000服务标准认证。创业大厦交付使用后,确保入驻的17家企业能够尽快启动,在孵企业(含场地外孵化)不少于110户。孵化企业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让1~2项。为1~2户孵化企业争取投融资金。加强与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合作,抓好“投融资平台”和“创业孵化中心企业孵化器数字平台” 项目的落实,实施对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兴企业的孵化。

(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5%。

用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科技园区、外贸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要重点支持工程机械行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提升工程机械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带动效应。抓好飞达工具项目的落实,形成与西南工具相结合的工业基础性产业集群。重点支持青岛汉缆、贵州电力线路器材厂等企业提升电力器材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大361项目协调力度,积极支持贵航集团产品研发和生产,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群。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发新药。继续加大对普新镁业、广航等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并带动一批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花溪大道汽车工程机械市场带建设,推进专业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继续打造“兰花博览会”、“贵州石文化艺术馆”“名片”,发展城市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和应用,稳步推进服务行业信息化。继续培育和扩大发展新兴服务业和中介服务。

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重视和发挥行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服务。

(三)白云经济开发区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940万美元。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区“十五”计划。

围绕上述目标,2005年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充分发挥5个驻外招商处作用,努力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以开发区四大特色产业园区(IT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铝工业园、食品工业园)为载体,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产业支撑效益明显的项目。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确保实现年内引进符合“四大产业”且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确保引进利用外资项目2个。重点支持中铝贵州分公司120万吨氧化铝扩建、17万吨四期电解铝和5000吨精铝等项目,积极支持华光铝型材厂、贵州铝加工厂、塑力线缆等铝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在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支持苏西(中国)铜箔、蓝天科大新材料、镁合金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年内投产达产。以1英寸微硬盘项目为龙头,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贵阳娃哈哈、领先食品、信邦制药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国家星火科技项目天龙魔芋的建设工作,增强新老企业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促进食品医药业不断发展壮大。紧紧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把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与四大优势产业紧密关联的领域上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骨干民营企业,确保实现非公有制增加值增长17%以上。以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国家“863”微硬盘研发中心、省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纳米工程材料技术中心、省理化测试中心和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源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以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为目标,吸引配套产业有效聚集,逐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相衔接的产业链格局。

下载今年的开发区报告[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年的开发区报告[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发区年度述职报告

    文章标题:开发区年度述职报告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廊坊开发区工委、管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树讲......

    今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通用)(合集)

    今年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通用14篇)社会实践又即将告一段落了,这次社会实践让你有什么触动呢?这时需要好好地写一份实践报告总结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实践报告而烦恼吧......

    开发区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述 责 述 廉 报 告 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 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我代表开发区领导班子将2015年度述责述廉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各项事业发展取得......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

    述职报告---开发区工作

    二00二年,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领导和统一布署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帮助下,通过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也做了一些份内工作。同时,由于......

    开发区2014年年终总结报告

    把握新机遇 适应新常态 实现新跨越 全力打造绿色建筑产业新城 在绿建区年终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2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绿建区2014年年终总结大会,会议的主要......

    开发区年度述职报告(5篇)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廊坊开发区工委、管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树讲求、全力推进两个率先”主题......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XX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XX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