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摘要:公主岭市自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截至2013年末,共实施机械深松整地作业400多万亩,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工作中,突出行政推力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融合,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农机;深松整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 S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40-1 积极探索深松整地模式,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1.1 积极探索机械深松整地耕作模式
针对公主岭市长期使用化肥和小型机械耕作,致使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通透性能较差,粮食生产后劲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各地旱田宜机耕地面积,深松整地作业机具保有量和农民对深松整地作业的认识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了三年轮松一遍的耕作方法,积极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粮食增产技术,提出不同区域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结合保护性耕作和节水灌溉旱作栽培技术,实施农机深翻和深松复式整地作业,有效的促进了耕作方式转变。
1.2 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机推广队伍业务水平
一是加强政策培训,即定期组织农机推广人员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保证他们准确的将国家的惠农政策宣传给各地农民;二是适时加强农机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重点学习农机的基本常识,新型机械的操作技能,了解新型机械的性能及保养维修方法,最终提供优质高效的推广工作。除此之外,农业相关部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践行自身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职能的有效发挥,为实现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作贡献。
1.3 科学指导深松整地作业机具选型配套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深松整地作业机具选型配套方案。实施全方位深松作业,选用80马力以上主机牵引,配套机具主要采用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整地作业选用60马力以上主机牵引,配套机具主要采用普通深松机;深松整地复式作业选用80马力以上主机牵引,配套机具采用联合整地深松机。通过科学配套,合理选型,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作业成本,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质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广农机深松整地的相关对策
2.1 加强农机深松整地的宣传
首先可通过媒体的作用来宣传,充分利用当前所有的这一电视渠道,借助于通俗易懂的科普节目与知识来宣传,从而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对农机深松整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农民更容易接受农机并应用农机深松整地。其次,加强政府自身的作用,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充分挖掘其内部的各种潜力,真正使农机能够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此外,还应积极调动基层的作用,加强和农民之间的沟通,采取补贴的方式或者上门培训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推广服务体系
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充分挖掘农业机械化推广系统的内在潜力,积极探索并构建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推广机制与模式,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此外,还应加强生产环节,农机用户以及执法队伍的管理,确保农机事业得以有效且健康的发展,使其能够安全的运行,从而保障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
2.3 增强合作,加强农机化技术试验和示范基地的建设
将农机生产企业、政府以及农机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大政府投资,积极构建相应的示范基地,扩展其推广的渠道,加大农机深松整地推广运作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积极探索关于农机化生产技术的新标准,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此外,还应加强农机信息化的建设,增强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利用当前所有的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的信息服务网络,及时了解目前我国农机发展市场的动态,继而为农民提供更实时且合理的信息。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作业质量标准
公主岭市为保证深松整地作业质量,结合实际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规范,并制定下发了作业质量标准和作业质量检测方法。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能够做到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作业质量标准明确。作业后地块达到深、平、细、实,深度必须保证在25厘米以上,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弥平。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H,达到待播状态。认真分析作业应用效果
深松整地能够彻底打破犁底层。深松平均松土深度在25厘米以上,平均松土深度加深12厘米,使耕层库容量扩大2~3倍;深松整地能够有效提高地温。监测数据表明深松整地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地温,使作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空间扩大1倍,加速土壤熟化和有效养分的释放,促进作物早熟,提高粮食产量;深松整地能够有效提高抗旱能力。深松后地表裸露面积扩大,有利于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变得疏松、解除板结,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多,有利于农作物保墒保苗和生长发育,为提高粮食产量奠定基础;深松整地增产效果明显。监测数据表明,机械深松整地能够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产幅度达10%以上。
作者简介:蔡立志,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培训与推广。
第二篇: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工业化进程中,基于要素报酬差异,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成本较高。2004—2013年,尽管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从1.18亿增加到2.69亿,同时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但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形势却发生了重要转变。2004—2013年,粮食连续10年增产,年均增长2.53%,2013年产量达到6.02亿吨。然而,由于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粮食生产缺乏对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农业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成本较高,尽管我国粮食增产存在潜在空间,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日益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的,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2004—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2%,2013年达到8896元。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3.33∶1的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慢、比重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变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技术进步和由其决定的农业劳动有效性。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均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0%;人均资本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17%。这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
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以粮食主产区为区域特征的规模效应。二元经济中两部门劳动分工和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在于,农业发展须依托于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供给和资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大约0.20%。同时,人均农业资本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并不妨碍粮食增产。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种植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粮食增产的区域性规模效应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产量,比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平均大约高出1.66倍。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75.4%,95%的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生产率提高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四项收入构成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从事现
代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5%。人均农业资本、农业劳动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都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一个地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2%。但一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与该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表明,粮食增产并不必然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县的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代产业和公共财政对农业共同“反哺”,农业技术进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构成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应当深刻认识农业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巩固粮食增产,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自由流
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三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本站推荐)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
第四篇: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合同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合同
甲方: 乙方:
经协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甲、乙双方达成共同条款如下:
1、甲方提供农机深松(深翻)整地作业服务,深松作业深度在25公分以上,基本无漏松。
2、乙方将亩(1亩=666.7平方米)耕地,委托甲方深松整地作业,乙方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倒地,积极为甲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作业结束后,经双方初验合格后,乙方应按每亩元扣除每亩40元的深松补贴后的作业费差额元及时付给甲方,补贴资金由甲方领取。
3、任何一方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均由违约方负责赔偿。
4、因天气等不可抗力或者其它意外事件使得本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解除本合同,双方不承担违约责任。
5、其它约定。
6、本合同一式叁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农机局备案一份,合同单方更改无效。甲、乙双方发生纠纷,可向农机局申请调解,也可向当地合同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仲裁或诉讼。
甲方: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签章)理事长(签字): 电话: 乙方: 村委会(签章)
村委会负责人(签字): 电话:
年 月 日
第五篇:萧县农机深松整地总结
萧县农机深松整地工作总结
萧县农机局(2011年12月20日)
为认真完成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任务,我县严格按照《安徽省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现将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作业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分配给我县的深松作业任务面积是25万亩,已完成作业任务,正在汇总表格报送县财政局。
二、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准备
我县接到项目任务后,县农机局朱亚光局长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经过不懈努力,得到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保证全县25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任务顺利完成,县政府决定全县按照30元/亩统一标准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行补贴,其中中央财政每亩补贴25元,县财政每亩累加补贴5元,并按照1元/亩标准,落实深松整地作业工作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宣传、资料、培训、验收等方面开支。县政府将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王奎为组长,农机、财政、农委、监察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深松整地补贴工作领导组;县农机局、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通过电视、广播、明白纸、会议、宣传栏大力宣传深松作业在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增产等方面的技术效果和国家对深松整地工作的补贴政策,把宣传的触角深入到村和农户,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实施机械深松整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编制实施方案
7月29日,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的通知》(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方案中的深松作业分布地点、面积主要参考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基地、玉米振兴计划示范基地、土地流转大户、种粮大户、特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因素而确定。重点在孙圩子乡胡萝卜种植基地、酒店乡瓜套棉基地,杨楼、新庄、闫集、黄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示范田等,土地适宜深松、连片集中、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实施深松整地作业。按照我县实际,科学制定了深松耕整地作业技术路线,采用深松+旋耕作业模式,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印发了《深松整地作业项目简介及技术要点》。
(三)深松机及其配套大型拖拉机补贴购置
为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为深松整地作业落实动力机械,我局由管理股牵头,对全县85马力以上拖拉机进行登记,从中确定参加深松整地作业的农机户和大型拖拉机。并对机主发出《致全县农机手及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如何进行深松整地作业、如何申领深松整地作业补贴、深松机和配套的大型拖拉机购置补贴工作,作了详细介绍。经过宣传发动,我县共配置深松整地作业机械400多台套,其中享受国家补贴的深松机258台、大型拖拉机263台。有的乡镇由农机站人员统一组织、农机户自愿购置深松机,这样便于管理与监督,例如:张庄寨镇、大屯镇、祖楼镇、永堌镇等。
(四)签订作业合同
只有配置了深松机的拖拉机才具备签订作业合同的资格,乡镇农机站核实作业机具后,把具备条件并准备参加深松作业任务的机手名单报送至县农机局,领取作业合同等表格,再由乡镇农机站组织机手与农民签订作业合同。
(五)开展技术培训
县农机局管理股、农机推广站、项目办、农机校利用培训会、现场演示会、发放资料、到乡镇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机手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深松作业技术培训,共培训400余人次。(六)监督作业质量
在已完成深松的地块,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由村委会和农机站负责监督作业质量,并填写《深松作业验收四联单》。
(七)组织督查
县农机局建立了乡镇联系人制度,从县局和局属单位抽调精干力量派驻23个乡镇督促指导深松整地作业工作,全程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程序,并对作业质量进行抽查。
(八)深松作业质量验收
由乡镇政府组织农机管理站(农业综合服务站)、财政所、村委会和纪检监察干部逐村逐户逐作业田块进行验收和核实,并填写《深松作业验收确认单》。田块验收标准为作业深度不低于30厘米,对符合验收标准的田块填写《深松作业验收确认单》,对未达到作业深度的不予确认,不填写,不上报。再由乡镇农机管理站和村委会共同公示核实结果,公示期3至5天。公示无异议后,乡镇农机管理站完善各项手续,凭作业协议书、公示材料、《深松作业验收确认单》和《深松作业验收四连单》,汇总作业确认清单,向县农机局提出结算申请。
(九)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经过前一阶段深松工作实践证明,把深松任务分配给土地流转大户、种粮大户、特色农业基地,或者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来承担深松作业任务,能够更好地保障作业质量与效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利用召开深松作业现场演示会也能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效应,我局10月3日在杜楼镇311国道旁召开深松示范演示会,正副县长、县直相关单位和乡镇政府负责人、农机(业)技术人员、农机手和农民群众共1200多人到会观看,我县的酒店乡和庄里乡政府也举办了规模比较大的演示会,在当地周边乡镇起到相当好的宣传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深松作业技术的推广。
三、存在的问题和举措
在深松作业实施工作过程中,乡镇农机站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任务,有的乡镇各项工作开展的很好,但有的乡镇由于农机站力量薄弱,完成任务进度较慢,尤其在项目验收阶段,更体现出人员不足的问题。我们根据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验收和补贴资金结算工作的通知》(宿政办明电[2011]145号)精神,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的力量,由乡镇政府组织农机管理站(农业综合服务站)、财政所、村委会和纪检监察干部逐村逐户逐作业田块进行验收和核实,并填写《深松作业验收确认单》。11月25日县政府已召开专门会议向乡镇政府布置了深松整地验收这项工作任务。目前我县验收核实工作已结束,正在汇总作业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