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6: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3 作者:徐光春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到河南工作之后,我到一些地方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调研,深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谋划和推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结构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化看,表现为农业产值份额不断缩小,来自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增大的趋势;从就业结构看,表现为农业就业份额不断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消费结构看,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非食物性消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上升,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必然是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下降,二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份额上升。因此,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和农民的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传统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美国农业就业份额1830年为70.8%,1980年降至2%;日本农业就业份额1870年为84.8%,1980年降至10.4%。由此可见,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增长速度超过农业需求能力产生的,又有由于土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所需劳动力有限出现的;既有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形成的,又有由于技术进步、产业更替等原因引起的,等等,归根到底都表现为农村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富余劳动力资源被禁锢在土地上,不允许自由流动,劳动力无法实现合理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被逐步取消,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地方或行业流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为寻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一部分有胆有识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依靠他们自己的手艺和聪明才智获得了比他们在家务农相对较高的收益,逐步富裕起来。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以期获得超过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报酬,尽快富裕起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为我国发挥劳动力富余这一比较优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制造业、建筑业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呈扩大之势,这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凭借自己的自然优势、技术专长等转移就业创造了岗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将迅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吸纳的劳动力也比较少,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8.6%,远低于50%的世界水平和40%的发展中国家水平。要使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员比重都达到50%,差距不小,发展潜力也非常大。可以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增长的客观需要。

从河南目前情况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2004年底全省乡村人口6908万人,占总人口71.1%,农村劳动力4700万人,据测算,农村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左右,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411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562万人,占40%。去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为28.9%,考虑到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等情况,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每年需要转移约1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任务十分艰巨、十分紧迫。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我省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省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河南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抉择,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河南人均一亩多地,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粮价的余地不大、难度很大,农民仅靠一亩多地很难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现在,河南许多地方的农民都说这样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全家就脱贫”。一个家庭十口人,都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致富非常困难,如果能有四五口人走出去打工,每年往家里寄点钱,他们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是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据统计,2004年全省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613亿元,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5%;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4344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791元。新县是全省涉外劳务输出先进县,我到那里调研时了解到,该县目前每年境外就业人数已稳定在3000人左右,年创外汇近2000万美元,可使全县人均增收200元。罗山县彭新镇曾店村有2898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800多人,现在拥有50万元以上资产的农户已有近百户。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一个办法。

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由于外出务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锻炼培养了一批经历市场经济风雨、见识了工业现代化的经营技术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分化出了以农民经纪人和商贸经营户为主体、有现代市场意识的营销队伍。他们走南闯北,架起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将扩大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就我国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要求政府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这必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地促进城市发展。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劳务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他们逐步摒弃了“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有的通过打工,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大大增强,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了老板、经理。如在上海市环卫局务工的65名固始青年,因成绩突出受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他们所在的团组织被上海市委评为“先进团支部”,有的青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早年到新疆从事水电安装的信阳务工人员李发忠,经过十多年的奋斗,现已成为管理1200多人的建筑公司经理,2001年被团中央、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第三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或者返回农村后,也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太康县掌握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达3万多人,返乡后自己办厂创业的已有3000多人,间接带动了10万多人就业。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更为深刻。据了解,劳动力转移较多的乡村,青年人的文化卫生意识大有提高;年龄在23—26岁的青年,婚后只生育一胎的已很常见,计划生育工作难度明显减小。可以说,通过外出务工,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本领,回乡后当了村组干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了活力。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又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来说,当前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把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二是要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我在信阳了解的情况表明,有组织的输出效果比较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加大境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是要把提高就业技能与树立良好形象相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成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我省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要注重树立河南农民工的良好形象,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增辉河南;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河南千千万万外出务工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如商丘市“见义勇为青年英雄”李学生等,对全省外出务工者产生示范效应。

四是要把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相结合。外出务工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再用老思路、用原来管理农村和农民的做法已经不行了,各地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管理办法。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在进京务工经商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使党组织在开发劳务经济,带领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各地可以借鉴推广。当前,我们还要按照中央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在进城务工经商的广大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他们“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各级党委、政府要用关爱亲人的感情来关爱外出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第二篇:永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

目前,永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方式上盲动无序、地区差异十分显著等现象尤为普遍,矛盾非常突出。

一、当前永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一)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目前永嘉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大多只有初中以下文化(2008年永嘉县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9.92%;小学文化程度占41.34%;初中文化程度占37.27%;高中文化程度占10.4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多数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技能比较单一(全县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仅1.3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2.81%。),68%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服务员、营业员、保姆等服务业,直接从事管理、自主创业的不到5%。(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式上盲动无序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亲连亲、友帮友、邻带邻出去,转移处于盲动而无序,通过政府及相关组织推荐就业的比例很小。2008年全县职业介绍机构共12家,全年介绍成功人数22780人,且75%以上是外来务工者,本县农村劳动力经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就业的人员占外出就业人员的比例不到2%。(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沿江五镇工业产值占全县的90%以上,经济发展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三带”(即“沿江金色工业经济带”、“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沿山特色资源开发带”)经济特色分明。

二、思路与对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强国之基,执政之旨。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永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永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永嘉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按照统筹城乡、面向全国的总体思路,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并举,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促进就业与鼓励创业并抓、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并进,不断强化教育、服务、组织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水平。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整体素质这是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治本之策。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进一步升级一、二、三产业对劳动力

宜城 iyd

第三篇:关于我县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途径是减少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既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为使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上水平,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文章-帮您找文章]

一、当前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输出情况

年初以来,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从输出数量看,截止XX年8月5日,全县劳务输出总数为41000人,农村青年输出总数为28700人,占输出总数的70%,占全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总数的46.38%,其中内转9471人,占输出农村青年总数的33%,外输19229人,占输出农村青年总数的67%。从服务岗位看,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体力劳动的占80%,从事饮食服务业的占14%,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仅占3%,其它占3%。他们大多从事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的工种,人均月收入500元左右,只有部分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月收入在800元以上。从地区分布看,我县农 村青年向国外转移呈上升趋势,今年输往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地的有所增加,占输出总数的2%,但向沿海省份输出的较少;比重最大的仍是省内转移,约占输出总数的6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寻找就业机会,依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而超越省界之后,这种社会关系就大大减少了。从结构看,外出务工农村青年在性别上,男性多女性少,比例为4:1;在年龄上,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而18-24岁、36-38岁的则较少,比例为2:1 ;在工种上,体力型的多,技能型的少,比例为15:1;在文化程度上,初中毕业居多,小学、高中、中专的较少,比例为20:1。

二、制约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县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总数为33176人,能输出未输出人数有8200多人,占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总数的25%,占农村青年劳动力总数的13.4%。调查中表明,这部分人都有外出务工的意愿,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外出,主要表现为:

1、受思想观念的制约,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缺乏积极性。现在我县仍有一部分农村青年思想观念保守,小农意识较强,重土厌迁,不愿出去、不敢出去,缺乏风险意识和投资创业精神。许多农村青年认为土地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不愿意离开土地,忽视或者没有意识到土地是一种可以流转的商品。这些落后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 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

2、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农村青年在务工行业的范围上受到限制。当前我县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素质还较低,对他们外出务工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方面,不能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应该说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现在,乡镇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而质量要求却又不断提高,这样,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有所提高,相对来说要转移出去就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影响了向农业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速度,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目前,农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农业的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但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能适应和满足这一要求。就我县的情况看,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虽然今年外出农村青年就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转入非农产业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转入非农产业的绝大多数人,不敢完全摆脱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闲暇时间或让家庭辅助劳动力经营农业。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0%具有兼业性,属于亦工亦农的转移,他们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受有关经济环境和客观原因的影响时,就很容易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回流的现象。因此,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 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3、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还顾虑重重。现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侵犯外出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现象。在维权方面:大多数务工青年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很多人因担心被老板辞退而忍气吞声。同时有些城市实行地域限制政策,造成了许多工作不准外地人干、本地人还不想干的局面,既妨碍了企业发展,又容易造成“打黑工”现象。这样,打工者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等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有的外出务工青年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年、甚至几年也拿不到工资,而且有的人在向老板要工钱的时候找不到人,有的还遭到毒打。据统计,全国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已达千亿元。在婚姻方面:外出务工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少接触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错过了在家乡找对象的机会。并且一些外出务工的女青年宁可找差一点的城市人,也不愿选择肯吃苦、相对老实的外来务工者,这种取向往往使外来女性成为被伤害的对象。在子女就学方面:借读费、赞助费、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对农民工子女就学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另外,他们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老人身边,既脱累了老人,又不利于对子女的管理,同时也可能给自身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快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1、健全工作网络,完善基础工作。县、乡两级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以部署。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这项工作,明确分管领导,明确具体工作人员负责,明确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制订落实有关激励政策和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要形成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县到乡镇建立劳动力输出信息网络,对富余劳动力的技术特长一一登记造册,形成劳动力输出档案,构建待转移劳动力人才库,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沟通城乡的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扩大农村人口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以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为重点,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杠杆,鼓励农民创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组织程度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发展与我县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第三产业,促 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广阔空间。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是连接农村和中心城市的纽带,是工与农,城与乡的交汇点,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发展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数量。小城镇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工农并兼,亦农亦商,或者以工为主兼营农业,以商为主兼营农业,吃住在家,就地消化。通过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小城镇,使富余劳动力得到部分安置,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种产业结构转化,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人口转化。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4、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积极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鼓励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是帮助农民增加原始积累,锻炼培育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加快实行劳务输出产业化,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重视做好海外劳务输出工作,尽可能多地向海外输出劳务,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拓宽劳务输出的 领域和范围。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各乡镇、各部门应根据自身情况,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户籍、子女教育等方面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对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

5、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当前的现实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与走出去的劳动力和城市的居民素质相差甚远,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今后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和现有的各种教育设施,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用工制度,结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岗位培训标准,加强职业证书考试的管理,使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在农村努力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就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要大力推广适用技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另外,有条件的乡镇可将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组织起来,参加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对口就业创造条件。要把培训和相关教育以及一些企业对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新生劳动力进行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6、发展兼业生产,实现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原理。按一定的顺序和阶段转移,鉴于当前农村劳动力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离开土地,从事第二、三产业,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继续发展兼业生产,为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兼业机会。一方面由于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从事商品经济的知识和能力有限,认为还是从事农业生产安全保险。从事第二、三产业仅被视为增加收入的“生财之道”,多数农民即使长期从事二、三产业,也视土地为“祖业”、“立足之地”、“生存的依赖”,根本不愿放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在农业生产周期中,劳动过程会出现中断现象,在这个中断期间,动植物仍在生长发育中,但不需要追加劳动或者只需较少的投入,发展兼业生产就能够转移农业生产季节性造成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事实上许多劳动者也正是这样做的,一到农闲季节就纷纷外出打工。我县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到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就离开土地向高层次的二、三产业转移,这里有一个随着劳动者素质提高而逐渐转移的过程。

7、整合土地资源,发挥产业优势,使更多的青年能够走出去。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制经营方式,允许和鼓励有外出意愿的农村青年以股份的形式把土地出让,把土地集中到有 能力、有经验的种田能人手中,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同收益,这样有利于土地的机械化耕作,产业化经营,真正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且,外出的农村务工青年还可以在打工的过程挣到另外一笔钱。

8、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动。一是成立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有利于形成覆盖面广的市场联系网络,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统一服务规范,防止过度竞争;有利于信息沟通,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二是开拓中介渠道。有条件的乡镇、部门甚至企业都可以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在先进地区设立办事处、联络处,加强信息沟通、了解劳务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为我县的劳务输出、技术输出打头阵。三是鼓励外派部分乡村干部带领农民外出从事劳务。外派干部要督促指导外出人员学会实用技术,带回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做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对表现优秀,成绩突 出,贡献较大的外派干部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同时要培养和评选优秀务工青年典型,把他们的事迹在有关媒体上发表,为务工和没务工的青年树立可学、可比的榜样,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四是完善配套服务。年初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同时出现了“民工荒”,这种现象发生的真实原因来自广大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总是受到侵害。他们大多从事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繁重、肮 脏有时甚至危险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没有各方面的保障。我们各乡镇和部门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环境,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安心、舒心、放心地工作。要妥善处理外出人员承包田的流转,解决他们种田难问题;要抓好跟踪服务工作,及时进行跟踪了解,定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四篇: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近年来,##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180570人,劳动力103591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6146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9.3%,其中外出务工的42968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6585人,占10.7%。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62.8%;工建运业占11.9%;纯打工业人占25.3%。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1995年的71∶13.8∶15.2调整为现在的45.5∶14.8∶39.7。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21598人,占35.1%;在本省市外的15845人,占25.8%;在本市内的23926人,占38.9%;在境外的91人占0.2%。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市、区)。

4、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9元,增长10%,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28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9.4%。农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

1、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2004年,全县共培训2828人,其中小吃培训30期1230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2004年,通过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46个指导服务站和18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6585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118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11291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53家、5608人,有72家企业与1418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

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4、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9.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

2、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中介机构)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

3、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40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20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负面影响。

4、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

03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7.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分别占gdp的45.1%、30.4%,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1、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1)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2)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

2、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以劳务为主的就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发挥##小吃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同业公会为龙头,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巩固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主渠道地位。

3、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增强转移载体的承受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而言,应当把握当前这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培育林业、金属、生化三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金沙园、金古工业园和高砂、青州等工业小区开发建设,促进大亚木业、明光公司等企业尽快建成、达产,再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聚大批劳动力就业。应当立足独特的区位,紧紧围绕建设中等规模绿色工贸城市这一目标,做好与##市区城市联盟文章,主动对接南平、福州,以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为轴线,做大城区,加快夏茂、青州、高砂等重点集镇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应当发挥好“铁公机”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繁荣商贸经济,提高

第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

4、必须搞好服务保障,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和支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山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迎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组织服务体系,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前,应当适当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继承和有偿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孩”问题,探索建立联系制度和发放联系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当规范劳务市场,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保持与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帮助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守法经营、诚信务工,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保障外出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搞好劳务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快捷、准确地提供劳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转移。

作者为中共##市委常委、##县委书记

第五篇: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

查及对策思考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近年来,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人,劳动力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人,占全县农

村劳动力的.%,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占.%。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工建运业占.%;纯打工业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年的∶.∶.调整为现在的.∶.∶.。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人,占.%;在本省市外的人,占.%;在本市内的人,占.%;在境外的人占.%。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元,占人均纯收入的.%。农

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年,全县共培训人,其中小吃培训期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年,通过各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个指导服务站和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

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家、人,有家企业与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更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

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

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

移造成负面影响。、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占gdp的.%、.%,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

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

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

营,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以劳务为主的就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发挥小吃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同业公会为龙头,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巩固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主渠道地位。、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增强转移载体的承受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而言,应当把握当前这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培育林业、金属、生化三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金沙园、金古工业园和高砂、青州等工业小区开发建设,促进大亚木业、明光公司等企业尽快建成、达产,再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聚大批1 2 下一页

下载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

    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思考

    富余劳动力转移前后的思考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三次党代会精神实质,加快实现我区“科学发展先进区、和谐进步模范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的目标,结合团区委巴南团发[2007]18号文件......

    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机对接的机制,收到了农民转移致富与企业用工满足的“双赢”效果。目前,该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余人,占农......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意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范文大全)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一、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市总人口为357.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96万人,占总人口的82.4%,农村劳动力有178.0万人,富余劳动力约为70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案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岗位培训。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和寻求就业岗位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