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博物馆2010年度工作总结
城市博物馆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XX城市博物馆在展陈服务水平提升上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出新出亮,做好规划公示与宣传工作。
(1)积极做好规划公示更新工作。今年以来,城博馆以出新出亮为目标做好规划公示与宣传工作,完善了规划公示与宣传工作流程,制定了规划公示与宣传工作联络制度,与主管局各业务处室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机制,为更好地做好规划公示与宣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2010年,城博馆及时更新调整规划公示厅展示内容,组织《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批后公示》《苏通科技产业园专题展暨二期控规公示》专题展览,全年共更新更换展版二百多块。并安排专人负责意见箱的收集、统计工作,及时把公众意见反馈至局各责任处室。
(2)创新多种公示宣传展示形式。充分利用馆内的会展空间、网站、户外广告灯箱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资源,多渠道地开展规划公示展示工作。如结合规划公示工作内容,对城博馆网站进行了全面梳理,完成了网站的整理意见及修改方案并开展规划公示工作网站内容的实时更新与意见征集工作。
(3)继续启动规划“请进来、走出去”特色活动。城博馆注重在青年节、重阳节等节日邀请社会各界代表来馆参观,积极听取各方建议。在11月中旬以《苏通科技产业园规划暨二期控规公示》专题展为契机,将专题展送进XX大学新校区以及新城小区,让更多的XX人了解规划了解XX。12月初就该专题展的举办邀请了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全的人大代表与政协代表们来馆现场参观指导,举行座谈,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请进来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规划公示与宣传展示的作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持之以恒,推进布展更新工作。
2010年,我们完成了馆内整体布展更新方案的多稿修改调整,目前,整体布展更新工作还在继续推进当中,今年我馆的布展更新工作主要以局部调整为主。
一是根据XX市沿江沿海港区的规划重新制作更新了三楼的XX市沿江沿海港区规划模型。二是拟在整体更新之前,对三楼的XX市新城区核心区模型及二楼南侧的XX市区域大交通模型进行更新。这二项模型的更新前期工作已在进行当中。三是在三楼西侧布展二个专题展厅,分别为苏通科技产业园与沿海规划专题展厅,目前这二个专题展厅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具体进驻的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当中。
3、立足细节,努力提高接待水平。
(1)圆满完成各项接待。我馆2010年全年累计接待参观总人次约4万人,接待各类参观团队约200支。其中完成近十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唐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视察的重要接待。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组的来馆检查以及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复查工作中顺利过关。
(2)完善服务细节。围绕“立足服务细节、提高接待水平”这一工作目标,从细节入手,一是实行全馆基本考核制度,对考勤、着装、上岗、规范文明用语等基本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并实行专人考核制。二是制订完善了一系列服务措施,如形成了接待工作流程、接待任务安排单等表单,并根据不同参观群体制定个性化服务标准,细化到每一个参观点和环节都有服务预案。三是坚持实行免费参观制度,完善便民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民服务。(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重视接待服务队伍的素质提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了XX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徐培建老师来馆做专题礼仪培训,并组织学习讨论畅谈心得。二是充分利用馆内省际资源,采用“走出去”的形式,组织接待讲解人员赴周边苏州馆观摩取经,并紧抓各种会议学习机会,让讲解员们加强与同行间的交流,提升讲解接待水平。三是注重平时的业务积累,每周在规定时段内组织接待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交流。今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一届四次规划展示年会上,馆内讲解员参加了第二届规划展示之星的演讲比赛,荣获优秀奖,为我馆争得荣誉。
第二篇: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摘 要】21世纪的社会,文化建设成为树立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灵魂的重要内容。对于石家庄这样一座发展中的城市,利用博物馆保留文化遗产、涵育文化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在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河北博物院可以在保留城市文化传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城市文化品格、促进城市文化沟通、扩大城市文化辐射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正因如此,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建设日益成为树立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灵魂和魅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因此,在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石家庄市的文化建设中,河北博物院可以在保留城市文化传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城市文化品格、促进城市文化沟通、扩大城市文化辐射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博物馆与保留城市文化传统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的文化,不是简单堆砌起来的,而是传承下来的。一座城市,无论是千年古都还是新兴工业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只不过积淀的内容和时间不同。但无论如何,人们了解一座城市,总是从现存遗迹、遗物中探索其所承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所以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其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传承。文化遗产的丧失,会使城市失去文化记忆,失去生命质感,这样的城市不但不能创造出新的城市文化,而且最终会迷失发展方向。
早在20世纪初期,当世界上许多大型现代化都市开始建立的时候,以苏格兰学者帕特里克?戈德斯(Patrick Geddes)为代表的先识者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记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3]。现在,当城市化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城市传统文化的认识理念又有了新一轮的根本性回归。
从正式建立起现代化意义的城市这一层面讲,石家庄市是一座新兴城市,但其文化传统却远不止一百年。平山■■水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战国中山国都城及墓葬、赵州桥、正定古城及其寺庙建筑等,都是石家庄的文化根基。从更高层面上讲,作为河北省的省会,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都是石家庄市的文化依托和文化营养,都是石家庄城市文化建设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那么,石家庄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传统转化为自身的文化底蕴,将城市文化之根扎入深厚的文化沃土?从最大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来讲,河北博物院在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记忆库,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城市文化发展史,人们通过博物馆的收藏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会晤。作为石家庄市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建筑,河北博物院是省内唯一一家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展出河北省自古至今的无数文化瑰宝,是燕赵大地历史文化的缩影,是河北省历史文明和艺术成就的形象代表。新馆展出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名窑名瓷》《曲阳石雕》《北朝壁画》《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等常设展览,共展出文物5000多件(套),文物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阳原泥河湾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展现了人类文明初创的艰辛,灿烂的商代青铜器显示出商代文明的璀璨,刻有长篇铭文的“中山三器”展示着古中山国的文化风貌,著名的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体现了汉代气魄,另外,大量精美的石雕、壁画、瓷器等文物将历代零散的历史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展览体系。展览中展出的珍贵文物在城市与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够帮助当今的人们认识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河北博物院所具有的文化记忆功能,将是石家庄市在文化建设中保留文化根脉、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
二、博物馆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当前,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使世界上的许多城市出现同质化特征。如果不尊重城市自身文化,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对于城市来说无异于一场人文灾难。事实证明,只有个性化才是不可替代的。一座有独特韵味的个性化城市,不单单是靠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来装点的,最根本的还是要涵养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追求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通过城市个性和特征的培育,使城市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名片。
要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首先就要对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发掘与整合,把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城市特色文化提炼出来,并进行广泛传播和运用。
河北博物院地处省会石家庄的中心位置,新馆建设的完成与作用的发挥,将使之成为石家庄市重要的文化名片。河北博物院成体系的陈列展览,对河北省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高度提炼、深度整合和创意提升,展现了200多万年间河北大地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展示了河北大地文化、文明的灿烂篇章。《石器时代的河北》展览生动展示了原始时代河北境内的先人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种种场景,生动再现了原始先人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史进程;《河北商代文明》展览以详实的内容、丰富的文物展现了河北商代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览全面展示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慷慨悲歌、乱世争雄的强国风采与气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览展出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现出中山国的曲折历史和其在经济、军事、建筑、文化等方面的非凡成就,突出体现了其昂扬不羁、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览通过众多工艺精湛、华美瑰丽的器物,展示了汉代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反映出汉代经济、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发达;《北朝壁画》展览展出的壁画,奇幻瑰丽,运笔如飞,线条流动,胡风汉韵相互交融,展现出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巨大成就;《曲阳石雕》展览通过展示产自曲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石雕艺术作品,展现了曲阳石雕悠久的发展历史、工匠们世代传承的高超技艺和曲阳石雕的巨大艺术魅力;《名窑名瓷》展览既展示了河北历代名窑的瓷艺风华,也彰显出河北瓷器在中国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近代史为选题的《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展览,则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燕赵儿女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的史实。
当前,石家庄比较欠缺旅游方面的吸引力,除了正定大佛寺、西柏坡、赵州桥等周边的几个景点外,在市区缺乏吸引游客参观和驻足的旅游点。单薄的旅游吸引力与省会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甚至影响了一些国际性会议对石家庄的选址。那么,石家庄市本身的旅游文化资源真的是如此贫乏吗?其实不是,主要是其旅游资源没有找到籍以依托的文化主题和可以起带动作用的“龙头”。
一座城市的旅游文化是否有主题,带给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一个有主题的餐厅与一个没有主题的餐厅给人的享受是不同的,无主题的餐厅吃的仅仅是美食,而有主题的餐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还享受到了一种文化。不断发展的河北博物院可以在石家庄文化主题旅游中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可以通过自身丰富的收藏与展览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主题文化空间,为解读石家庄文化提供丰富的内涵,使石家庄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河北博物院正在积极与省、市旅游局和大型旅行社开展合作,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并着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增加对旅游观众的吸引力,力求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以生态博物馆的大概念整合石家庄市的文化资源,规划推出“行走石家庄”“走遍河北,访古问今”主题夏令营等活动,争取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影响让石家庄的文化资源发生聚合效应,为游客提供深入体验石家庄文化的机会。这是河北博物院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角色,也是在文化产业化发展大潮中一次新的蜕化和升华。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在实施,河北博物院将通过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在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中做出成绩。京津冀三地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展览,展出三地多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共232件,充分展现了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情缘。另外,河北博物院还与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三地志愿者联合讲述活动”,三个博物馆的志愿者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巡回讲述各地的文物珍品和文化风采,以此促进三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现在,河北博物院的北京、天津观众明显增多,2015年国庆节期间有很多北京观众兴致勃勃地来河北博物院参观,也有一些天津观众专程开车前来。今后,随着天津与石家庄间高铁的开通,天津观众更将大幅增多,河北博物院的文化辐射作用将日益增强。
六、结 语
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河北博物院将不断与时俱进,创新观念,开拓工作,在石家庄市的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以优质的文化服务成为公众的文化乐园和文化交流平台,以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石家庄市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景观,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并以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成为城市的魅力之源。
[1]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OL].http://.[2]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南: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体会[N].人民日报,2015-1-12(12).[3]帕特里克(Patrick Geddes).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M].李浩,吴骏莲,叶冬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5]齐美尔(Georg Simmel).大城市与精神生活[M]// 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涯鸿,宇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责任编辑:成彩虹〕
第三篇:城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指导书
绵阳市北川民俗博物馆设计
指导书
一、概述
博物馆属于博览建筑类型,除博物馆外,还包括各类、各式展览馆以及其他规模大小不等的陈列馆展览中心等,其设计方法大同小异。博物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机构,因此它具有采集保管、调查研究、普及教育三大基本职能。以下将着重阐述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有关设计问题。
博物馆建筑按规模可分:大型馆(面积大于10000m2)、中型馆(面积4000—2210000 m)、小型馆(面积小于4000 m)。
二、博物馆的功能组成及功能分析
1、博物馆功能组成
博物馆建筑最基本的组成有展览陈列区、观众服务区、藏品保管区、文保技术区、行政管理区、学术研究区、设备后勤区七大部分(图2)。这七部分功能区又各自包含着相应的房间组成(图1),根据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其功能组成还会有增减-如特大型博物馆,还有图书资料区、安全保卫区、对外服务区等。而小的博物馆功能组成可能只有二、三个区。
图1博物馆的功能组成
2、博物馆的功能分析
在上述博物馆七个功能区中,展览陈列是核心部分,并与观众服务设施部分构成对外开放部分;而藏品陈列区、技术用房、学术研究用房、行政设备辅助用房构成了内部作业部分并服务于对外开放部分。在图2中,图形大小示意各用房面积的差别,线条的粗细表示它们相互间关系密切的程度。根据这七个功能分区,我们应注意到在方案构思过程中,应尽量使粗线连接的功能区相对要靠近些,以避免流线过长。做到对上述博物馆大的功能分析的理解不是太困难,问题是把博物馆所有房间的功能关系搞清楚并不是太容易。为此,需要特别对博物馆的出入口布置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从图3博物馆的出入口关系中可以看出下列几个问题:
图2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分析
(1)博物馆建筑对外出入口至少应包含:观众出入口、管理人员出入口、藏品出入口、后勤辅助出人口。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和规模,这些出入口有的可以合并(如小型博物馆可将管理人员和藏品出入口合二为一);有的甚至因为没有某种功能部分而取消这部分的出入口(如某些小型专博物馆没有设备用房,也就无需考虑后勤的出入口)。
对于博物馆建筑的这几个出入口都相应要与用地的出入口发生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博物馆用地范围内最好有至少两个与城市道路衔接的出人口 一个作为主入口与博物馆建筑的观众入口相对应,另一个次要入口与其余的内部作业几个功能区的出入口相对应(图)。
(2)观众服务区内各功能房间众多,诸如:休息、接待、问询、存包、咖啡座、卖品部、卫生间等,这些房间基本围绕门厅或大厅布置,并都处在博物馆建筑空间序列的前部。
(3)展览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的主体部分,应处在核心部位。它所包含的展厅,虽然数量多、空间大,但功能并不复杂,仅包含展具储藏。根据博物馆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展厅可细分为陈列厅、展览厅、室外展场。分清这几种不同展览空间的性质,有助于设
图3博物馆的出入口分析 计者将它们布局在恰当的地方。
当然,在这个功能区内还包含了为观众服务的休息、卫生间等。
(4)学术研究区是大中型博物馆内研究人员工作的地方,作为功能分区应布局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根据博物馆的不同特色,学术研究区所包含的房间内容并不一样。如综合博物馆有对各类文物进行研究的文物保护环境研究室、热释光断代研究室、青铜工艺研究室、陶瓷工艺研究室、金属文物腐蚀控制研究室、x光工作室、激光工作室、照相室等等。如果是美术馆,学术研究区就包含有创作室、研究室、画室、图书资料室等。这些房间之间不需要很紧密的功能联系,但与藏品库要有方便联系。
(5)藏品保管区,它由藏品库及为藏品库服务的各相关房间组成。各类藏品库(一般库房、珍品库)组成完全独立的区域,由总门控制与外界隔离。而为藏品库服务的缓冲间、藏品暂存库、鉴赏室、储藏室、管理办公室等都应布置在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
(6)文保技术区是对藏品进行处理的专设房间。根据文保的技术要求设置有鉴定室、编目室、熏蒸室、实验室、摄影室、修复室、文物复制室、标体制作室、裱糊室等相应的技术用房。文保技术区要与藏品保管区接近,但其中的熏蒸室、实验室要与藏品库有一定距离。
(7)行政管理区包含馆长、接待、会议、财务、党团办公等各办公室,它们要靠近内部入口,以便与外来人员联系方便,又要有通畅的过道与陈列区、藏品保管区、文保技术区取得联系。
(8)设备后勤区包含空调机房、变配电房、水泵房、水工、电工、行政库房等,它们可布置在博物馆偏僻一角,也可在馆区内单独设置。
图4博物馆的流线分析
3、博物馆建筑流线分析
上述博物馆建筑的众多房间如何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只能通过清晰的流线组织把各空间串起来。因此,对博物馆建筑功能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把所有房间之间的关系搞清楚,这就是流线分析。
从图4所表述的博物馆流线分析图我们可以看出:(1)博物馆可分为:一般观众流线、专业人员流线、藏品流线、行政管理流线。它们各自有单独的出人口与外界联系。
(2)一般观众流线和专业人员流线以及它们所联系的房间属于对公众开放的区域,应布局在博物馆建筑的前区,接近博物馆主要出入口。
(3)藏品流线和行政管理流线以及它们所联系的房间属于馆内作业区。帅布局花博物馆建筑的后区,与观众流线隔开。
(4)前区的展览陈列与后区的藏品库应尽可能靠近,使藏品运输流线短捷。(5)设备后勤区应与其他房间保持-定距离,没有直接的流线关系,并有单独的出入口。
三、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主要相关法规(JGJ66-91)
1、总平面
(1)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2)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
(3)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4)馆区内应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2、建筑设计
(1)大中型馆内2层或2层以上的陈列室宜设置货客两用电梯,2层或2层以上的藏品库房应设置载货电梯。
(2)藏品的运送通道应防止出现台阶,楼地面高差处可设置不大于1:12的坡道。珍品及对温度、湿度变化较敏感的藏品不应通过露天运送。
(3)大、中型馆的藏品宜按质地分间储藏,每间库房的面积不宜小于50 m2,应单独设门。重量或体积较大的藏品宜放在多层藏品库房的地面层上。
(4)藏品暂存库房、鉴赏室、储藏室、办公室等用房应设在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
(5)收藏对温湿度较敏感的藏品,应在藏品库区或藏品库房的入口设缓冲间,2面积不小于6 m。
(6)陈列室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每一陈列主题的展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
(7)陈列室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
(8)大、中型馆内陈列室的每层楼面应配置男女厕所各一间,若该层的陈列室面积之和超过1000 m2,则应再适当增加厕所的数量。男女厕所内至少应各设2只大便器,并配有污水池。
(9)大、中型馆应设置报告厅,位置应与陈列室较为接近,并便于对外开放。报告厅宜按1-2m2/座设计。
(10)水池、喷泉不应紧贴藏品库房和陈列室布置。
(11)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单层建筑不得大于1500 m2,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000 m2,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500 m2。陈列区的防火分区面积不得大于2500 m2,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1000 m2。(12)藏品库区的电梯和安全疏散楼梯应设在每层藏品库房的总门之外,疏散楼梯宜采用封闭楼梯间。
(13)陈列室的外门应向外开启,不得设置门槛。
四、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要点
1、总平面设计
(1)妥善选择馆区用地与城市道路衔接的主次入口位置,使之对外联系做到主入口能迎合观众主要人流方向,次要人口便于馆内人员和藏品的进出,且两者适当拉开距离,有利于博物馆建筑的对外开放部分与馆内作业部分两大功能分区的布局。
(2)合理把握馆区用地的图(建筑)底(场地)关系,做到 “图”的覆盖率不大于40%。建筑适当集中,且以南北朝向为主。场地平面形状便于按室外功能分成若干区,且有足够的馆前广场和停车场地。
2、建筑方案设计要点
(1)根据用地出入口位置和总平面的图底关系使博物馆的屁览陈列区、观众服务区、学术研究区、收藏保管区、行政办公区、设备后勤区六大部分的功能分区合理,使观众参观路线与藏品运送路线互不交叉。
(2)陈列室是博物馆的核心部分,主要解决好 “三线”(流线、光线、视线)的设计问题。对于考试来说重点要测试的是如何处理好陈列室的流线设计问题,这涉及到陈列区各陈列厅的布置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式: 1)串联式。参观路线连贯,方向单一,国内多为顺时针进行。适合连续性强的展出,如历史博物馆。
2)放射式。各陈列室环绕放射枢纽(大厅、共享空间)布置,观众参观完一个或一组陈列室后,同到放射枢纽,再到其他陈列室。适合观众选择性参观,如美术馆。
3)大厅式:利用大厅综合展出或灵活分隔成小空间,布展灵活、流线自由,如展览中心。
(3)上述各陈列方式其人流组织要合理、路线要简洁,防止逆行和阻塞,并安排好观众休息场所。
(4)陈列室开间应不小于7m,跨度当陈列室为单线陈列时应不小于7m,当为双线陈列时应不小于10m,陈列室净高一般为4-6m。
(5)藏品库区内不应设置其他用房,每间藏品库房面积不宜小于50m2,单独设门。
(6)藏品库房尽量少开窗,以免阳光射入和温湿度变化较大。
第四篇:张文彬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张文彬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之一。按我国行政区划,直辖市、省、自治区及其辖市、县以上城市达2000多个,它们分别成为国家的、地区的和省、市、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是这些星罗棋布的城市群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又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财富和雄厚的发展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态势变化中,中共中央和我国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科教文卫臻臻日上,显现了一派和平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过程步伐的速度加快,已经出现了近代发达国家都曾出现过的城市问题和由于国情不同产生的一些特殊问题。如何面对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就是问题之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针对当时文物保护面临的形势,政务院即发布了有关法令,加强对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提出,文物工作要“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方针,比较好的解决了城市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随后,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文物调查工作,并选择重要的文物,根据其价值大小,报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国务院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人民政府多次公布了所辖范围的文物保护单位,使之成为文物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之一。这种保护单位的管理,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及划出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说明,建立科学记录档案,设立保护机构及保护组织(简称“四有”),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200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重新修定颁布实施,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文化遗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我国还陆续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从一个封闭的概念变成一个开放的概念;从单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上的文化遗物,扩展到相互关联的文化遗产群体;从仅仅有物理上联系的文化遗产,扩展到与大自然之间紧密联系的文化遗产;从历史和艺术价值上的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从普遍环境下的文化遗产,扩展到特定环境下的文化遗产;从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扩展到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遗产等等。在保护方法上,也由过去的单纯的文物修复,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保护。
回顾我国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认识和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也经过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以往我们在城市建设及规划中,主要集中在“点”(文物保护单位),忽略了“线”(城市建设的中轴线及其周边)和“面”(城市宫殿主体及里坊、胡同、街道布局),也就是突出了“重点”,忽视了“一般”。虽有此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名镇、名村”以及重点街区名录的公布与保护,对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作了延伸拓展,有“亡羊补牢”之意,但“为时已晚”。尤其是中国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虽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市容改观,道路拓宽,高楼林立,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飙升,得到海内外的广泛赞誉。但由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
市规划的滞后或虽有规划却“朝令夕改”,规划跟不上变化。更因某些城市执政官员在“政绩效益”的趋动下,置城市历史文化特点于不顾,以“加快旧城改造,改善人民生活”的名义,仅凭主观意愿“大拆大建”,追求“高大新尖、豪华舒适”,强调建筑个体的独特和怪异,很少顾及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盲目建设“仿古一条街”或“欧洲一条街”、“巴黎广场”、“罗马花园”,使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文化特色不断失落,以致造成“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城市建设在这样的误区中,对旧城开发必然造成“建设性的破坏,破坏性的建设”,不该拆的拆了,不该建的建了,文化遗产严重受损,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时代的物证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这是十分深刻沉痛的教训。就以首都北京而言,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之一,迄今已有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年的建都史,其都城规划之严整,建筑之雄伟、规模之宏大,堪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之结晶和世界都城建设之最。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些局部点线,很难完整感受到这座古城杰作所蕴涵的东方韵律之美,这已成为历史的遗憾。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城市的表征之一,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多年以来,对四合院的保护与改造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北京市文物与城市规划部门报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制定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在旧城内圈出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明确要求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和更新,危房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此后,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规划》颁布实施中,又确定了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些正确的措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群众的赞同。尽管如此,最近仍然发生了文物部门、市民群众同开发商之间对东四八条胡同居住院落拆迁之争。更有甚者,被称为“京剧之家”——具有300年历史积淀的广和戏园(广和楼)及其周围庭院、店铺等在前门大街的改造中,也在开发商的指挥下开出隆隆的推土机被夷为平地。又一文化瑰宝随即消亡,再复建也不过是一件假古董而已。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历史文化名城遇到的问题可见一斑。由此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正确妥善处理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仍然是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从国家以经济为中心的全局来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因而在城市建设,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为了改善市容、交通和人民居住生活条件,总会遇到拆迁、改造和新建诸多难题,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绕不开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如何面对和予以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市,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出现矛盾时,他们并不是回避矛盾或主观臆断,而是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各方协商提出解决办法,这种态度是值得赞扬的。如2000年广州市康王路要拓宽路面70米,清雍正时期著名的中外丝业公会“绵纶会馆”正处在要拓展路面的中央,是拆迁异地重建,还是改道绕行,困扰着文物部门和市政建设单位,经双方协商,反复论证,最终采取了整体平移方案。经过施工部门精心组织和文物部门全力配合,对原会馆主体建筑加固平移,先向北移动70米,抬升1米,后再西移20米,完成了整体平稳搬迁。既拓宽了路面交通,支持了城市建设,又保护了文化遗产,创造了城市建设重要文物建筑移动保护的首例,积累了文物保护经验。又如广州市北京路在地面道路整治中,发现了北宋、南宋、南汉和明、清路面,经过考古发掘,层次分明,年代清楚,他们对“千年古道”采取了玻璃路面加以保护,既不影响行人穿行,又增加了观赏价值,“双利双赢”。这充分证明,只要我们树立了科学发展的全局观念,就一定会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所以,关键在领导者对文化遗产能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出现是原始公社解体进入奴隶制国家文明的标志,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城市的变迁与建设都有一个对前代的建筑的继承、改造、更新、适应和发展的问题。一座城市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人们了解一座城市,也总是从现存遗迹、遗物承载的文化,探索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因此,文化元素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力量。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市文化品格,健康高尚、活力创新的城市文化形象,无疑是一座美好城市的标志。然而,城市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使人们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造成某些文化上的缺失、错位、甚至枯燥和迷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必将快速向前推进,探索在新时期如何处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和造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物证。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文明融合与竞争中,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强化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是事关城市文明特征的维护,事关城市精神的弘扬,事关扩大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事关城市经济的真正崛起,事关民族复兴的大事。而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挽回性,不可替代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逐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市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予整治,从而使城市居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来。要通过宣传普及相关文化遗产知识,让更多人分享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价值,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观念,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就是一部城市法,是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的,若要变更必须通过法律程序。通过城市规划,把保护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自然、社会、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要做到工作到位、资金到位、人员到位,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要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风貌和特点。城市文化记忆是由各时代建筑和其它历史文物、建筑物等逐渐形成的,展现的是与它们悠久历史相匹配的清晰的文化脉络,所以绝不能以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去草率处理历史建筑,而且要保留与历史文化环境相协调的近、现代建筑,以保护历史的延续性,把真实的历史留下的全部信息完整地传递下去。对历史建筑采取以旧换新或“涂脂抹粉”都是不允许的。二是要采用城市设计手法,对城市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合理引导,通过风貌的延续和保护,形成与传统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风格。有的城市采用建设新区,完善城市布局,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给老城减压,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讲过:“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的环境和所营造出的生活方式越有吸引力,有头脑和有资本的人才就越愿意聚集过来。”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人文要素的发展和竞争上,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城市的人文要素,集中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存理念和文化特性,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和支持的作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城市实现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价值和城市个性发展的新时代。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人类理想的家园,不仅要有现代文明,还应当有历史、有文化、有个性。生活方式张弛有度,能让身心得到适意地栖息。一座有吸引力、有魅力的城市,肯定不在于奢华、铺张,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三个面向”为导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不断提升博物馆质量,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新中国建立之后,十分重视博物馆事业建设,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调整、充实、改建或新建了省级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考古发掘取得的辉煌成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各行业系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兴起了建设各类博物馆的新高潮。目前已有地质、煤炭、水利、邮政、航空、科技、财政、税务、警察等行业博物馆和戏曲、电影、民俗、丝绸、茶叶等专题博物馆,民间企业家也以自己收藏兴办了如紫檀、陶瓷器、青铜器、佛造像、家具、中医药等特色为主题的博物馆。全国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博物馆为核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和各行业系统博物馆为两翼,市、县中小博物馆、纪念馆、遗址保护展览馆和民间专题博物馆为补充的中国博物馆发展体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城市文化建设新成果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膨胀,都使了解及评鉴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势在必行。对这个必要性的认识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博物馆的产生和扩展,国外有人将其称为“城市博物馆运动”。这场运动几乎席卷了世界的各大洲。在欧洲,伦敦博物馆已着手斥资1800万英镑的“首都计划”,使展陈面积增加了25%;在拉丁美洲,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1790万人口的圣保罗正在历史文化遗址迪桑托斯(de Santos)扩建城市博物馆;在美洲,芝加哥历史学会为庆祝建会150周年而更名为“芝加哥历史博物馆”,斥资2.75亿美元整修和扩建美术品陈列室,旧金山和亚特兰大最近也相继宣布修建和扩建城市博物馆计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波士顿博物馆计划”预计将耗资1亿美元,在波士顿修建博物馆。
中国城市中博物馆的建设,更在国际“城市博物馆运动”中具有代表性。改革开放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十分重视城市建设,普遍把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列为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例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市和陕西、甘肃、西藏、河南、山西、内蒙、河北、辽宁、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博物馆建设作为重点文化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都力图体现本地区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化推动了城市博物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随着城市博物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博物馆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更加积极、直接和有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曾有研究者指出,首先它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的文化内涵;其三,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无论是从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出发研究其发展思路,还是立足于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都离不开博物馆的参与,事实表明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也应当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第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在许多省、市新建博物馆建筑中,都把博物馆建筑造型放在突出位置,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努力打造新的城市形象。陕西省博物馆仿唐建筑风格的设计,展示了唐代文化的辉煌,象征着陕西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盛世再兴;河南博物院建筑,借鉴元代郭守敬建造的登封观星台造型,象征着科学兴省、中原崛起的强烈愿望;山西博物院建筑,核心部分采用了应县木塔造型,其丰富的意象融入了山西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地位,表达了山西奋发图强的“晋魂”力量;上海博物馆位于市人民广场一侧,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呼应相对,其建筑造型犹如青铜古鼎,象征着上海博物馆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和文明传承的重任。这些建筑物已成为一个城市永久性的标志,为城市文化增添了靓丽的光彩。
第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已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城市文化记忆功能是博物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自己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及其文化传统是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纽带和强大动力。因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博物馆在新时期肩负的神圣职责。近10年来,博物馆已连续开展了七届十大精品评选活动,涌现出了近一百个左右的精品展览,在博物馆系统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获奖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展陈新颖,而且具有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精神,对进一步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城市文化的窗口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承担着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重任。城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和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晶及文明的标志。具有不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永久魅力所在。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影响着一个城市整体风貌和居民生活的精神状态以及人们的理想追求。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面向未来,建设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地志类或专题类博物馆,对培育城市文化精神和塑造城市文明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广州城市历史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福州“闽台缘”博物馆、泉州中外交通博物馆、成都三星堆文化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和南京、太原、杭州、温州、湖州、长沙、武汉、昆明、荆州、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充分展示了这些城市博物馆在凝聚城市力量,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启迪城市居民智慧,构建和谐城市,共建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将是实现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诉求的体现。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博物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各级各类博物馆就一定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第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五,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博物馆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与当前遇到的问题。如上所述,博物馆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某些城市或某些领导头脑的认识中仍然存在着“重博物馆前期资金投入,轻博物馆后期管理”,“重形式设计,轻展陈内容更新”,“重新科技手段点缀,轻本馆主体文物展陈”;“重临时展览,轻基本陈列”;“重陈列展示,轻群众参与”等倾向,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一方面要坚持“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群众”,正确处理好博物馆展示宣传、藏品保管、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的关系,尤其要把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和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博物馆活动作为自己重要职责,认真抓好,抓出成效。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各地博物馆在这些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予总结推广。另一方面,要尽早把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作为学生及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同时博物馆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要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合作,开展相应社会教育活动,以及建立“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活动,使其应成为博物馆联系社会的桥梁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都市人口的增加和都市生活的变化,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考虑开设“博物馆之夜”,以满足社会需要。总之,要通过各类活动,使博物馆成为传播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阵地。
博物馆的实践表明,在当今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博物馆需要在一种新的、最广泛联系的框架内重新思考它的作用和目标,但博物馆在帮助人们架起现实与历史之间桥梁,从而认
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重要作用和其公益性职能是不会变的。同时,在城市新文化构建中,博物馆也必将起到各种文化融合和催化作用,成为促进文化理解,鼓励文化对话的重要渠道。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加强博物馆建设,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也必将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新发展。(2007年6月10日)
第五篇:博物馆工作总结
2011工作总结(李静)
年终工作总结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工作的这段时间里,通过工作、学习和大家的帮助,让我在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的领域里,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
刚来的一段时间里,在讲解中因为知识面太窄,所看书的内容,远远不足以回答游客五花八门的问题。在刚开始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从其它游客那里得知一些内容,偶尔在讲解时,也会掺杂一点道听途说并不权威的东西。虽然没有游客提出异议,但是随着对讲解更深入的认识,再加之知识面逐步拓展,后来认识到这样讲解是极不负责任的。遗址的讲解并不同于山水风景的讲解,应该带着责任感去讲解,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回答。所以在后来的讲解工作当中,力求真实准确,遇到不知道的问题就会直接告诉别人自己不知道,诚实一般都会被人原谅的。对于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当查过资料后,自己总会记得特别牢。其实这也是帮助自己增大知识面的一种方法。
虽然学习和讲解的时间尚短,经验也还很浅,但是现在对讲解工作也有了一些很浅的心得。现在就来简单的总结一下自己讲解工作当中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在来这里工作的第一天,我一度认为自己会在一个月内都无法开口讲。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啃着一本大书,讲解也不知从何处下手才好,对讲解感到非常恐惧。后来告诫自己,这并没有什么
2011工作总结(李静)
难的,要勇敢的踏出这第一步。在工作的前两天里,自己开始在遗址大厅及陈列馆里,边看实物边叙述。第三天柯姐要求试讲的时候,虽然讲得不是很尽人意,但是这时候竟能面对游客讲出来了,终于踏出了第一步。看来,这讲解前的心理调整与准备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解前,我一般都会将个人的情绪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在讲解前会放空所有与讲解无关的事情。即使前一刻情绪不是很高,心情不好,也要在最快的时间调整,然后进入状态。情绪是会感染到所有游人的,他们能读出来对他们的热情,也能让他们心情愉快。
其次,我觉得讲解要专心。
讲解当中要各方协调,不仅表情和肢体语言要得体,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专心讲解,这样才能保证思路清晰,讲解准确。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必须要“走心”。我个人而言,在讲解过程中,有那么几次分了心,差点偏离了自己要讲的中心。所以我觉得专心讲解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讲解的核心。特别是游客要求快点讲的时候,那思路更是要清晰,不仅要压缩内容,讲话的语速也在加快。在这种时候,只有专心才不至于突然短路。对于没有要求的游客,一般都会在讲完一段之后稍作停顿,如果没有人提问就继续连贯的讲解。
第三,讲解要做到信息能够共享。
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及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职业、年龄和兴趣爱好。
讲解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能够信息共享,尽量用简单的话把意
2011工作总结(李静)
思表达清楚,力求小学以上文化都会听得很轻松。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诠释专业的词汇,尽量深入显出。要让我所讲解的内容,具有良好的传播力。
以上就是我在讲解工作当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也是自己的亲身感受。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会在各位领导的带领和各位同事的帮助下,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会不断的加强个人素养,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讲解能力。在对外讲解工作当中,为本单位树立良好的形象。
李
静 201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