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
宜宾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度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初步打算
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拓展工作年”的要求和部署,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突出“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构建新机制”,着力拓展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着力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着力拓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拓展“百万元产值村”建设,着力拓展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着力拓展农产品标准化和市场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上档升级,成绩突出,效果明显。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含专业大户)发展到7049个,同比增长7.3%;共带动农户195.4万户(次),同比增长5.3%。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1.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39.1%。
一、主要成效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明显。到2010年底,全市各类龙头企业总数达322户,比2008年增加25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09户,新增13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新增1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户。通过政策和投入的引导发展,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高起点、大规模、好效益、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项目,予以集中和连续扶持,培育出了高洲酒业、叙府茶业、徽记食品和智溢茧丝绸公司等全国、全省行业排头兵企业,全市具有优势特色的白酒、茶叶、豆腐干、蚕桑、林竹、榨菜等农产 品加工企业正逐步向园区聚集、集群发展,翠屏区、南溪县、江安县、高县等区县都建立了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或集中区。据统计,全市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8家,比2009年新增7家;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97家,比2009年新增26家。10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1.4亿元、利润5.87亿元、入库税金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增长33.4%、增长43.1%,出口创汇1484万美元。高洲酒业、叙府茶业、徽记食品、和久集团、黄桷庄粮油、碎米芽菜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
(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明显。据统计,2010年全市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195.4万余户(次);其中龙头企业总数达322户,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发展到1464个,完成销售收入52.1亿元;专业市场达62个,实现农产品交易额11.5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34万余人,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收入达18.9亿元,户均增收967元,所带农户年人均增收明显高于一般农户。
(三)推进“千村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全市在2008年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深化实施“千村春风工程”,突出以打造“主导产业百万元产值村”为目标,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据统计,全市已有“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1439个,比2009年增加309个,其中“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村”有75个,比2009年增加 35个,形成了酿酒专业粮产业、特色畜牧产业、茶产业、竹产业、蚕桑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到2010年底,全市以酿酒专用优质粮食为主粮食种植面积达615.4万亩,其中酿酒专用优质粮食订单达159万亩。宜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早茶重点区域”和“长江中上游特色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危机,在全省其它地区生产下滑严重的形式下,宜宾蚕桑逆势发展,全市桑园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全市蚕茧产量达24.5万担,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小蚕共育面、良桑化程度、平均单产等蚕茧质量指标均跃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三大优势蚕区之
一、国家“东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基地。
(四)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截止2010年11月底,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7个,达到1476个,成员户数33.7万户,增长5.3%,带动农户91.54万户,实现销售收入56.2724亿元,同比增长17.3%,带动农户实现户均纯收入1.87万元。全市有省级示范专合组织达到31个、市级达到100个。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工商注册登记达到868家,工商注册登记率达59.21%。
(五)农产品标准化和市场化有序推进,品牌打造成效显著。2010年,我市又新增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产品。目前全市共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及基地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已有14家企业的54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全市无公害农(畜)产品、无公害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有较大发展。据统计,全市10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产品中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0个“四川名牌产品”。“宜宾早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六)龙头企业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扩大了城乡就业的空间,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据初步调查统计,2010年全市各级龙头企业解决就业35977人,比2009年增加25.4%,其中吸纳农民工就业达24186人,增加15.3%,就业农民工务工收入每年达3.1亿多元,比2009年增加84.5%,人均收入达12800多元。
(七)利益联结方式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各级重点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农户”、“股份合作”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通过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2010年,全市704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合同订单的有917个,占13.0%,按利润返还的合作方式有149个,占2.1%,股份合作的有383个,占5.5%。
二、2010年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抓督查督办,强化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始终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始终把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载体,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现实途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带动主体,列入重要工 作,认真研究,扎实抓好。冬生、光镭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振华、周宇等分管领导经常深入龙头企业和各区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多次召开产业化专题工作会和座谈会,专题研究茶叶、酿酒专用粮、蚕桑、特色畜牧养殖、特色水产、烤烟等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落实措施,整合资源,解决突出问题,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还加大了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督查督办的力度。保证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今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强了对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实行专项目标考核,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抓好的工作,落实了责任,严格了考核和奖惩。重点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效果,并综合各区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进行目标考核。
(二)抓培育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主体的实力。全市始终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这个关键,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的建设进程,提高企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带动了我市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狠抓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继续扶持了有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发展潜力和基础、有市场,有品牌的叙府茶业、高洲酒业、黄桷庄粮油、和久集团、智溢丝绸、汇宝食品、南溪徽记、叙府肉类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比2009年增加7家。二是千方百计新培育、发展一批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市和区县采取扎实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97家,比2009年增加26家。三是认真做好了新一轮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选择、申报和确认工作,2010年,对我市原有的9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了两年一次的动态监测和淘汰,继续保留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0家,淘汰了6家不合格的企业;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候补企业4家。
(三)抓“百万元产值村”,推进“千村春风工程”建设。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千村春风工程”和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2010年,全市以打造“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和“主导产业产值超千万村”,要求龙头企业尤其是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立足原料基地建设,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村企互动”、“村企对接”等形式,与专业村主动结对,积极开展村企互动活动,参与专业村发展,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推进基地与市场紧密连接,走产业兴村之路。积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到专业村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与农户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合同,提高合同履约率。依托五粮液集团、和久农业集团、宜宾高洲、华夏酒业带动的酿酒专用粮产业,依托叙府茶业、红茶集团带动的宜宾早茶产业,依托富民白鹅、汇宝食品等企业带动的特色畜牧产业,依托宜宾纸业、华盛纸业等带动的林竹产业,依托珙县智溢公司带动的蚕桑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正在发展壮大,标准化、专业化、块状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 增强。
(四)抓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2010年,我市结合我市近年来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大了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的力度,市级财政继续筹集和安排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约300万元,同时各区县也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了龙头企业的29个项目,今年市级财政还专门安排了5000万元用于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1000万元用于扶持我市各区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共扶持了24个项目。还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聚合作用,引导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企业技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09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投入资金97422多万元,信贷资金57330万元、争取各级财政投入4073万元,其中龙头企业投入基地建设的资金达19935万元,均比2009年都有较大的增加。同时,还积极探索和建立龙头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市区县财政共投入8000多万元、龙头企业入股2000余万元,组建了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2010年公司为全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办理担保业务53笔,担保贷款额达10696万元,有效地破解了长期困扰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抓平台搭建,推动龙头企业努力拓展市场。我市充分利用全国、全省和区域性的经贸洽谈会,农特产品展示会,早茶节等载体,市委、市政府积极为龙头企业搭建平台,对部分企业参展费用给予补贴,2010年共组织我市80余家(次)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参加在上海市举办的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上海世博会、宜宾早茶节、第三届中国农业投融资项目洽谈 会等活动,进一步宣传了龙头企业,开拓了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全面展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成果和我市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形象。积极协调叙府茶业公司参加7月、8月世博园中国馆四川展馆的茶艺表演,代表宜宾,代表四川,展示四川茶产业和宜宾早茶的独特魅力。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打造宜宾早茶,推进宜宾茶产业提质发展,继续在北京、宜宾等地成功举办了“2010中国宜宾早茶节”和“宜宾早茶高峰论坛”,充分展示了我市茶产业发展的成效,同时,积极整合资源,组建了“红茶”集团、“早茶”集团,提升了宜宾茶产业和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组织工作得到了省委农工委的肯定和表彰。
(六)抓项目储备,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我市积极做好龙头企业发展项目和招商项目的筛选、包装、推荐、发布工作,积极配合规划和编制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村劳务开发及农民工培训、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等五方面重点发展项目进行了编制,共推出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22个。
2010年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明显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总体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主体仍然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企业发展融资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这些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影响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都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2011年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标和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2011年,全市力争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17家,增加20家,其中亿元龙头企业达到44家,增加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茶叶、林竹、特色畜牧、蔬菜豆类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成片推进,特色水产、蚕桑、烤烟、非粮生物燃料等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不断提高、带动更加紧密、机制更加完善,带动农户面和收入稳步增长。
(三)工作要点:
(1)、加快产业基地成片推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要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支撑来抓,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基地。全市要围绕省、市、县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和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选择重点成线成片打造,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等部门和相关区县的投入,集中成片打造,充分展现集中成片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周边区域原料基地发展。要围绕白酒产业的发展,建设“白酒原料基地”,大力扶持和发展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提高粮食商品转化率。要突出茶叶、林竹、特色畜牧、蔬菜豆类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成片推进,加快推进特色水产、蚕桑、烤烟、非粮生物燃料等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2)、坚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要继续抓好龙头培育和发展,一方面促进其增强带动能力,一方面促进其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要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一要围绕重点产业培育龙头。二要打造产业“排头 兵”。三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四要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各区县每年要新发展1-3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丘陵区县力争每年从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培育1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山区县每两年从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培育1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龙头是多种类型的,除加工龙头企业以外,还有业主、专合组织、营销大户、专业市场等,特别是从本地农民发展起来的业主(大户),对当地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很强。对这些龙头也要着力发展,规范引导,加强扶持,推动其做强做大,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突出专合组织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联结作用和服务作用,积极促进专合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快发展,打牢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一要强化专合组织的联结作用。二要强化专合组织的组织作用。三要强化专合组织的服务作用。一方面,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另一方面,要为农民服务。发展农民专合组织要坚持“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防止出现“空壳合作社”、“挂牌合作社”、“翻牌合作社”等问题,真正把合作社建成以农民为主体、组织农民与龙头企业相联结、与市场相对接的组织。
(4)、着力发展“百万元产值村”,推进“千村春风工程”。要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以打造“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为抓手,将发展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培育“主导产业百万元产值村”、“春风工程示范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着 力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需求,依据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要着力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适销对路和满足龙头企业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型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要进一步推进“村企互动”、“村企对接”,龙头企业尤其是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要与百万元村主动结对,在百万元村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与农户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合同,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
(5)、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产业化是手段,建小康是目的。“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切实解决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清醒把握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工作导向。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专合组织的组织作用,把农民组织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做到凡是形成一定规模主导产业的,都要有各种形式的龙头带动;凡是发展的产业,都要有农民为主体的专合组织;凡是统一规划的产业基地,主要探索“大园区、小业主”模式。要将“两个带动”切实贯彻到政策制定和工作推动中,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目的和效果真正落实到农民增收上,确保农民随着产业发展效益不断增加,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利益主体创新联结方式,在巩固完善合同订单方式,提高合同订单履约率 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订单保护”、“二次返利”和“风险保障”等利益联结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农户”、“股份合作”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
(6)、着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坚持工业化的办法和市场竞争的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抓市场,把市场作为生产经营的起点和归宿,大力开拓中心市场和重点区域市场。二要抓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地域品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种农产品协会、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国内各大区域中心城市开设宜宾农产品展示直销店,建立宜宾特色农产品长期性的展示展销窗口。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西部农业博览会、宜宾早茶节、酒圣节等省、市内外的展销和推介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宜宾早茶”、“宜宾特产”营销专区,努力拓展宜宾特色农产品营销手段,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地理标识、绿色产品创建,引导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做大品牌,打造一批宜宾农产品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对农业标准实施的动态管理、全程监督。
(7)、切实增加投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每年按照市级财政增收幅度,切实增加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基地建设扶持的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增强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切实发挥好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逐步改善和积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融资难的问题。要切实用好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茶产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粘连作用,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金融机构要提高授信额度,给予利率优惠,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8)、着力转变服务方式,推进工作制度创新。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特征、新要求,将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推进。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协调指导,共同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相结合,着力建设集群优势突出、主导产品产业链完整、具有区域品牌优势、服务功能完善、带动效果显著的产业集中发展区。进一步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督查,保证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深化农业产业化培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目标责任、日常监管、信息反馈、工作督导、考评和奖惩激励等 制度。2011年把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和做大做强、带动能力和效果等作为对各区县的重点考核内容。对龙头企业的年度发展情况作为龙头企业申报项目、评优争先的重要依据。
2011年1月5日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2005年,**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经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始终扮演着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者、产业化工作的设计者和推行者、横向部门的协调者、农事企业和农民服务者的角色,力求争当好参谋,搞好调研,做好服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地位。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26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05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5人,现有3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05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05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200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8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05年我县制定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
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奖。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2005年建立了100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05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县乡财政共拿出300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二是大力搞好市场开拓,提供基础服务。我们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两个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第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积极参加农博会,向外界广泛地宣传、展示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产品。2005年,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沈阳、长春举行的农博会,蚕丝毯、蚕丝被、神虫葆真酒、茸血补脑液等农产品在中国东北亚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4个金奖,树立了**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形象。第二,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以销售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发展。第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第四,通过建市场,提供载体服务。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市场,拉动了区域内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年,我们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县鹿城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和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投资2.5亿元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也正式破土兴建。
一年来,我们产业化办公室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2006年,**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农经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始终扮演着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者、产业化工作的设计者和推行者、横向部门的协调者、农事企业和农民服务者的角色,力求争当好参谋,搞好调研,做好服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地位。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26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0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5人,现有3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06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06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2006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8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06年我县制定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 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县东日家禽制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2006年建立了100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06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县乡财政共拿出300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二是大力搞好市场开拓,提供基础服务。我们努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两个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第一,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积极参加农博会,向外界广泛地宣传、展示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的产品。2006年,我们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沈阳、长春举行的农博会,蚕丝毯、蚕丝被、神虫葆真酒、茸血补脑液等农产品在中国东北亚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4个金奖,树立了**农产品良好的品质和市场形象。第二,培育、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以销售为主体的中介组织发展。第三,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第四,通过建市场,提供载体服务。多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市场,拉动了区域内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们重点建设和完善了**县鹿城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和辽北蔬菜批发市场,同时投资2.5亿元的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也正式破土兴建。
一年来,我们产业化办公室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他兄弟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精选)
一、XX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产业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1、“三带、五区”产业格局更加清晰
近年来,我县根据区域特点和各乡镇发展实际,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初步构筑并形成了张庄线设施农业、桓盖线食用菌、大盘线林特产三条特色产业带及北部中药材、中部畜禽、南部蔬菜、西部干鲜果、东部露地瓜果五大生产专业区。XX年,全县把“三带、五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依托“三带、五区”建设,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加强设施农业建设、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多项举措,加快推进“三带”、“五区”提档升级,使“三带、五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轮廓更为清晰。“三带”、“五区”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向着“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岫岩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日益壮大
一年来,全县立足经济作物内部调整,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依据市场规律,突出岫岩山区特色,重点发展了食用菌、柞蚕茧、干鲜果、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到XX年,全县食用菌接种量已达3亿盘,建成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小区200多个,食用菌生产已辐射到全县24个乡镇190余个村;柞蚕放养量达到1.6万把,产量达到8200吨;干鲜果种植面积达80万亩,产量达到3万余吨;畜禽饲养量达到2644万头(只),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230多个。此外,全县还培植壮大了蔬菜、林业育苗、山野菜、商品薯类、露地瓜果、榛子等七大基地规模,总面积达到了23万亩,发展大规模种植基地1200余个;部分农户还利用自家田地建起了小板栗园、小药园、小桑园等“十小园场”。这些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小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3、“一县一品”和“一村一品”建设进程深度推进
一年来,全县紧跟周边县、市发展步伐,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品”支柱产业予以强势推进,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九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进一步扩大了岫岩食用菌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高标准建成了东北地区首家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蘑菇产业园,园区内建有食用菌研发中心、博览中心、种植基地,招商引了上海荣善、有益菌生、绿洲农产品等一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开创了我县食用菌生产由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的新纪元,与前营农高区共同形成了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同时,全县根据各村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优势产业发展,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业专业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牧牛益临香菇村、新甸合顺小柿子村,杨家堡松树秧滑菇村等等。截至目前,全县共确定并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7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7%。其中畜牧养殖专业村12个、花生种植专业村5个、滑菇种植专业村15个,香菇种植专业村20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10个,温室种植专业村10个。这些专业村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的农事产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4、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
一年来,全县继续坚持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重点推进,采取早部署、早动员、早分解、早落实、提补贴、勤调度等多项举措,使全县的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XX年,全县又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4万余亩,截至年末,全县已建成种植小区127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0多个,温室2.5万栋、冷棚7万余栋,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了12万亩,生产种类包括温室蔬菜、冷棚瓜果、食用菌、畜禽养殖、地膜花生等五大类20余个品种。其中,温室蔬菜3万余亩,年生产各类蔬菜1.5亿斤左右,年实现产值2亿元左右;冷棚瓜果生产面积5000亩左右,年产各类瓜果3000万斤左右,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设施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产业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1、农企联结日益紧密
一年来,全县始终坚持把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抓紧抓实,在做好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促进了全县农事企业的长足发展,农事企业数量逐年递增,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开工建设了中兴生物、小康肉业、金和福肥料、槿宁食品、珑棉家纺等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建成后,以“订单”的形式,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带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0余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已达1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3家),现有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实现产值9.6亿元,实现出口供货值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600万美元。这些企业每年以订单的形式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2万余份,带动了全县45%以上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兴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增收的合力。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不断加大
一年来,我县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思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涌现出多个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XX年末,全县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依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00多家,其中市级示范社5家、县级示范社150家。年实现经营收入7500余万元,带动农户5000余户,入社农民人均增收达7000余元。这些合作社上连企业、下联农户,对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3、“四个一批”农业项目进展顺利
XX年,全县共确定“四个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17个,投资总额达87.52亿元。其中,谋划招商项目42个,投资额27.2亿元;洽谈推进项目20个,投资额12.21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1个,投资额36.9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4个,投资额11.21亿元。开、竣工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12%,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2%。先后开工建设了中兴医药菊苣深加工及香菇多糖提取、“四位一体”食用菌展示园、食用菌交易批发大市场、珑棉家纺、鑫昊绒业等5个亿元以上的农事重点项目。目前,东达食品、纳曼科食用菌、槿宁食品、海圣饲料、中通饮料、中兴生物等一批上年接转项目已经顺利竣工投产,坤荣菌业、食用菌研究发中心、食用菌交易大市场、同发生物、合盛食品等一批新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部分项目有望在近期建成投产。
4、农高区建设加快发展
XX年,农高区以打造“全国最大的蘑菇产业园区”为目标,在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园区和项目建设均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目前,园区共投入资金1.44亿元,建设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完成了14公里的新岫产业大道工程及554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作;征地1000亩,铺设污水处理干管8公里;平整场地33万平方米,三通一平工作基本结束;建设完成雅河大桥,与雅河工业园区实现相连。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6家,已竣工投产的6家,其中今年新投产的企业5家;开工建设11家,其中今年新开工4家。园区现有的16家企业总投资近12.6亿元,其中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3.4亿元,在建项目总投资9.2亿元。已签约和达成投资意向的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3亿元。目前,在建项目和签约洽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之中,部分在建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个别洽谈项目也有望在近期落地生根。
二、XX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安排
1、搞好农业产业布局
淡化行政区划,继续抓好张庄公路设施农业、桓盖公路食用菌产业、大盘公路林特产业三条特色产业带和五大生产专业区建设,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精品示范带和示范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发展布局。其中张庄路沿线要建设温室XX栋、冷棚4000栋、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桓盖路沿线要以大营子、红旗、石灰窑等乡镇为重点,接种食用菌XX万盘以上。大盘公路沿线要加快生态蚕场建设,扩大林下参、大果榛子等特色产业的种植规模。
2、抓好园区建设
继续坚持“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强前营农高区和兰旗食用菌示范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促成已开工建设项目早日达产见效、洽谈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并引导已投产企业在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科技含量、塑造绿色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增强带动能力。同时,围绕食用菌、中药材和丝毛产业,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效益好、规模大、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企业进驻园区,特别要重点引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深加工企业,壮大园区食用菌生产、加工规模,进一步提升食用菌生产及加工水平。XX年,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要新增规模企业17家以上,其中农高区新增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0家,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丝毛加工企业2家,兰旗示范园区要新增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3家以上。
3、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全年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加快各级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巩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特色+规模+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食用菌、柞蚕茧、中药材、山羊绒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验体系建设。
4、加快龙头企业和项目建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并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牵动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事企业。在扶持益民药材、中兴生物等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重点培育上年接转续建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其早日达产见效,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力争滚动发展农业产业化“四个一批”重点项目98个,总投资额达到80亿元,其中,谋划招商项目45个,投资32亿元;洽谈推进项目25个,投资16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3个,投资22.5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5个,投资额达到9.5亿元。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02年10月,现有社员132户,其中党员15人,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9人。2006年8月,合作社作为临海市首批远教试点单位率先建点,2008年被评为台州市远教示范点。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该社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依托“两个基地”,灵活组织教学,远教服务产业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结合基地,鲜活教学。以柑桔产业为重点,采用“农时+课时”的方式定期灵活培训,把“基地”作为社员学习、运用远程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该社通过整合资源,建起了室内、室内两个远教学习培训基地。一是教学辅导基地。利用现有条件投入资金20余万元,将原合作社会议室扩建成能同时容纳160人的标准化播放室,配置了电脑、投影仪,网络、闭路接入,整合资源,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平台,实现了现代教育网络化。为确保学习收看正常化,制定学习计划和建立收看学习制度,组织党员群众定期学习和开展活动,并聘请有关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结合产业特点开展学政治、学技术等各项活动,确保教学技术有人辅,终点有人管理。二是实践示范基地。2007年,合作社在忘不了科技园内建起一个200余亩的远教实践示范基地。继台州市远教直播课堂暨农业大讲堂在该基地启动后,又组织了2次现场直播活动,这一方式使更多的桔农接受到系统、直观的培训。“基地”的建立,充分发挥了“进门是理论课堂,出门是实践现场”的优势,定期组织社员参观交流、边学边干,让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大胆尝试、学用相长,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和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地还化抽象为形象,通过“真人教学+方言教材”,不定期邀请各类专家到现场担任辅导员,把远程教育课件中出现的农用技术、科学经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现场传授
给社员群众,社员观摩后现场实践,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消化“理论课堂”所学内容,既激发了社员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培训内容,也提高了培训档次。为方便教学活动开展,合作社又在基地配置了电脑、电视等设备,并专门聘请一名大学生担任远教管理员、一名技术人员作为日常的现场辅导员,在农业生产不同阶段组织社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技能水平,大大激发了社员学习农技的热情。
二、示范带动,泽惠社员。围绕“转观念、学技术、增效益”目标,基地建立以来,已组织社员到基地学习实践1000余人次,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取得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资格有58人,持有农民绿色证书85人,专业人员上岗培训达100%。在基地内,可以看到大棚栽培、滴灌、地膜覆盖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该社还率先采取测土配方这一方式科学种植,这些很多都是通过远教网学习应用的结果。为更好服务社员,合作社还成立了台州、临海二级首家柑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创建“省级柑桔科技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及信息、检测等服务。还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柑桔标准化生产的有关资料,相应制定了《柑橘生产技术规程》、《果品质量技术标准》和《果品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及田间档案记录等管理制度。通过基地教学,不但使本社社员掌握新技术、转变新观念、实现新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一批桔农,提高了农民群众自觉地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技术,提高科技致富的能力,更好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收到了富民惠民的效果。去年底,由于低温天气造成全镇大片橘树被冻伤,桔农束手无策。针对这一情况,合作社在林特部门的帮助下,迅速在基地内组织了一次柑桔防冻培训,主动到基地内学习的不仅有本社社员,还有周边村的桔农,使该镇的橘树冻害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还组建一个专家工作组,下村入田头指导桔农开展冻害治理。外岙村的农家乐特色村发展的红红火火,村民领办“农家乐”达20多家,形成了“农家乐”一条街;村民周凤青通过网络了解市场信息,将柑桔直接远
销到俄罗斯,效益成倍增长。兰田村的农民从远程教育课件中找到了适合高山地区种植的蔬菜,开始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并成立了合作社。
三、建强品牌,龙头带动。通过远教实践基地的示范推广,大大提高了涌泉蜜桔的品质,为品牌创建提供保障。2007年,涌泉镇创建了“中国无核蜜桔网”专业网站,该社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在更广范围内向外界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还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积极参加政府和各界召开的产品展销会、农博会、推介会、评优等活动,开展产品宣传和认证,走精品之路,使产品质量标准、分级包装、品牌上市得到统一,做到品牌诚信经营。该社“忘不了”柑桔相继荣获浙江省柑桔博览会金奖、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名牌产品,“忘不了”商标被认定为 “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品牌”。目前,合作社已建基地1100亩,联结社员2000余户8100余亩,柑桔的整体品质和市场价格也得到提高,发展成为临海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家集柑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带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