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5篇)

时间:2019-05-12 17:5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第一篇: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昌宁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度工作总结

在省市综改办具体帮助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昌宁县财政局综改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部门开展工作,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农村综合改革政策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落实,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教育、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基本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政策规定,切实做到政策贯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资金管理使用到位。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好

—1—

事、办实事,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深化改革,各项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效益

一是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办事的效能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对乡镇政府站所实施撤并,行政和事业人员实行“三定”,富余人员实施分流。通过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现象,降低了行政成本。改革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从过去行政命令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2011年县财政按小学每年每生420元、中学生每年每生635元的标准测算给予补助,分别投入资金1254万元、1053万元。全年共投入公用经费2307万元,其中:中央1752万元,省级438万元,县级117万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正常投入,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是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兑现。2011年春、秋两季为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33164套,免费金额252万元,为小学提供免费教科书59748套,免费金额210万元。两项合计共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92912套,免费金额462万元;对家庭贫困寄宿制学生按照小学每年每生75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共计1071.6万元,初中每年每生1000元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共计1102.7万元。全年共计补助50630人次,补助金额2174.3—2 —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087.1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869.72万元,市、县补助资金217.43万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各级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

四是合理调整校点布局,教育资源更进一步优化。按照“以提高办学为目标,集中办学为方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校点撤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加以落实。2011年撤并小学校点23个,自2000年起至2011年末,全县共撤并校点305个。通过实施校点撤并,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优化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集中办学的优势。

五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2011年共投入改造资金2900万元,新建、重建校舍27167平方米,排除危房8000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六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基本支出管理,优化了支出结构;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部门预算,加强资金调度,提高了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规模;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取得进展。

七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按各乡镇所辖行政村数和农业人口数计算确定补助,在

—3—

此基础上,从2010年起每个村增加党组织活动经费2万元,社区公用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足5万元的按5万元补助。2011年,下达村(社区)公用经费和组织活动经费377.495万元,确保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八是落实税费改革政策,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按县人民政府批复各部门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计划,县财政局下达2011年国有农场转移支付资金374万元。其中用于种地场员补助135.032万元,用于道路、饮水、危房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 238.968万元。享受补助人数3234人,实施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4项。补助农工资金已兑现到人,并进行张榜公示,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正在组织项目实施,年底将全部完工。综改办对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督查。

九是乡村债务有所化解,农村减负工作扎实开展。2011年化解乡级债务248万元,村级债务123万元。合计化解债务371万元。截止2011年末,全县债务余额12605万元。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县人民政府于今年6月组织监察、农业、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分别对田园、苟街、珠街、大田坝、柯街等8个乡镇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情况、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情况、“五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经检查,未发现乱收费和加重农民负担现象。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涉农收费监督管理,规范各项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 —

十是配合省市政策调研,政策和管理水平有提升。今年,省市综改办和市政协对我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和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行调研,有力地推进了我县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县综改办通过参与调研,掌握了调研的方法、内容、重点和步骤,进一步提升了政策和管理水平。

三、采取措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再创佳绩

今年共批准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5个。其中普惠制项目150个,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16个,示范村项目9个。按建设内容分为自然村道路120项,村内公共活动场所47项,村内水渠5项,人畜饮水3项。批复总投资5028.9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资金2383万元,村民筹资96万元,村民捐资54.1万元,村民以劳折资1139.6万元,以物折资127.38万元,村集体投入147.55万元,社会捐资1.44万元,其他财政资金1079.83万元。实施项目自然村183个,受益农户10356户,受益人数41079人。已完工项目66个,占总数的38%,所有项目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工。省市县资金指标已全部下达到乡镇财政所。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昌宁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昌宁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行办法》、《昌宁县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等工作制度。同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新农办、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细化落实责任,明

—5—

确工作任务,真正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以广播、电视、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召开群众会议、入户宣传等方式,做到宣传有方案,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大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做深、做细、做实群众思想工作,做到政策宣传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是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一公开”即: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奖补标准、实施办法、奖补方案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职能、工作分工、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两公示”即:拟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上报前由县综改办公室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公示的内容包括:议事主体、项目内容、工程概算、施工期限、村民筹资筹劳数额、社会捐赠、乡村投入和县级财政奖补资金等情况。对已建成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由村民委员会将财政奖补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向全体村民予以公示,经公示得到绝大多数村民认可后方可上报乡镇人民政府验收。同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6 —

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

四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性质相近、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种农村公益性项目和资金,做到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形成了政府奖补、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五是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在奖补工作中,由县人民政府在兼顾公平、确保普遍受益、向贫困村倾斜的前提下,给予各乡镇充分的自主权,由乡镇自主决定对自然村给予倾斜,实行分类补助。在项目审批上,坚持“谁积极、支持谁,谁主动、谁受益”的原则,优先支持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在项目类别上,把财政支农资金尚未覆盖,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村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环卫设施、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扶持。同时抓实财政奖补项目的质量监管,实行工程验收制度,对有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县财政一律不预兑现补助资金,确保了工程质量。

六是建章立制,发挥长效。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建管同步”的模式,建立项目管护责任制。坚持“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制定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建立了“建管并重、协作管护”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项目发挥长期效益。

—7—

四、2012年工作思路

围绕十二五目标,继续深化乡镇机构、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切实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更进一步规范奖补项目申报审批程序。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加大奖补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运行安全。加强乡村公益性债务管理,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不断探索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路子。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为昌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积极参与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并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足额拨付各类资金,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正常投入、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落实到人、村级组织机构正常运转。

(二)继续推进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力争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二是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和村容村貌整治。三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确保奖补资金“量”的增加。四是点面结合,突出“点”的示范效应。五是加强监督、规范程序。六是增加项目储备,提前谋划示范村项目。七是制定措施,重在落实。

—8 —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9—

第二篇:农村综合改革

顺德又掀改革浪潮。继上月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顺德昨日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3年累积增投12亿“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村利益及遗留问题昨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揽子改革计划尝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新世纪伊始,顺德率先实施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巨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改革确立的“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政策逐渐遭遇新的难题。据统计,全区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着出生人口增多,农村居民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此次改革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固化股权可继承和转让在昨日的大会上,顺德区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顺德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而针对股权固化遗留问题,《意见》则提出在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对此,顺德提出要以国有资产引领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和投放,引导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征地社区由政府统筹管理

土地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邓永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目前该区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为此,顺德提出以统一安排留用地、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同时将在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而对于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及农民,《意见》则提出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推进城市基础社会向农村延伸,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该区也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张培发 王基国)

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

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意见家庭服务中心,“生不增、死不减截至去年,亿元,人均分红常务副区长、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72万人,其中已死亡“随‟的呼声越来越高。”佛山市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培育和开展 ”原则的前提下,将顺德全区股份社集体资1443元,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实行差别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教育、交通、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10.5顺德区委常委、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

第三篇:农村综合改革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1

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

第四篇:农村综合服务改革工作总结

大庆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

工 作 总 结

2015年初,靖江市农工办、市质监局联合牵头,将我村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试点村。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已步入正轨,各项维护机制已经形成,村容村貌、社会风气、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对公共服务运行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季市镇镇郊东南,宁通公路横穿东西,新长铁路纵贯南北。我村地域面积2.8平方千米,现有6个自然埭,13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560户,人口1780人。

二、工作中的具体作法

(一)明确方案,稳步推进

1、摸清家底,明确思路。在市农工办、质监局的指导下,针对我村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我们根据“群众急需、财力许可、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多次组织村民代表讨论,请他们建言献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征求村民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了《大庆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村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2、典型引路,推动一般。根据市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建设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原则,从轻重缓急,以先进带动一般。全面提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使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方案落地生根,制定发展规划,引入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水平。

3、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的工作中,围绕标准化的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建立了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按照“群众急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设置服务项目,明确经费保障标准,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二是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从服务职责、服务范围(对象)、完成时限、考核方式、奖惩兑现等方面进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是建立服务工作标准体系,细化各项目具体服务标准,解决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四是健全机制,制定措施。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共识,通过广播、公开栏、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增加全体村民对加强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认知度,营造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氛围。

(二)明确项目,规范操作

一是明确了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公共环境管护、社会事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开展。以环境保洁(垃圾清运、河道管护、绿化管护)、爱心帮扶、代理代办(便民大厅值守、信息收集、代理代办)、文体管理、治安巡防(网格管理)、基础设施维护6项内容为主。重点示范村服务项目控制在项以内。各村从参考项目中选择或根据实际补充。最主要一是做好环境卫生保洁,二是和网格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做好代理代办、治安巡防等。

二是明确了议定项目、人员的工作程序。项目议定程序为:民主议定村级申报镇级审批。村支部、村委会召集群众代表、党员代表会议召开民主评议会议,通过表决确定项目和服务人员,公开公示无异议后,上报镇政府审核,获批后严格执行。会议记录作为重要档案。对环境卫生、治安巡防、设施管护等政策性要求不高的项目倾向于家庭困难、有劳动能力、认真负责的群众承包。

三是整合各部门同类公益项目。从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入手,在保证管护质量前提下,将同类服务归并,提倡一岗多责,一专多能,扩大范围,延伸服务,责酬统一。比如,将各部门要求设立的网格管理员、计生助理、司法调解员、治安管理员等统一归并到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建设中便民服务大厅“代理代办”,既是网格管理员,也可以是代理代办员、治安巡防员等。

(三)明确职责,严格考评

一是签订了聘用合同。由村委会与管护人员统一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中,明确各项目的基本职责、管护范围、工作标准、报酬数额、考核方式、奖惩措施等,由合同双方共同签字认可,并交镇(办、区)党建办、财政所存档备查。其中,考核方式采取百分制形式进行,即明确项目承包人员所承担的每项任务所占分值,明确每次检查履职不到位的扣分标准,按季度实行量化考评。

二是制定了服务质量考评办法。按“月考核、季兑现”的原则,对公共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实行村“两委干部”每天抽查查,每月巡查,每季考评,每次检查情况要填制《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抽查巡查记录表》,并作好台账;次月初对上月公共服务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填制《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考评打分表》,以群众代表、村委会、镇工作专班成员所打分值为依据。凡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全额兑现服务报酬,并发放相应的奖励报酬;考核得分在80-90分的,不发放奖励报酬,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的,将扣除一定的服务报酬,并取消下一公共服务项目的聘用。所扣服务报酬,用于奖励本村公共服务贡献突出的项目。

(四)公开公示,完善资料

一是实行项目、考核、报酬“三公开”。做到定点公示:村委会将服务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服务范围、工作职责、服务报酬等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上向全村群众公示;定向公示:村委会在每个服务区域内设置本区域项目服务人员职责公示牌,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公示:村委会将本村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项目、服务职责、服务报酬、服务人员、考核办法等内容印制成《致全体村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一封公开信》,逐户发放,使村里公共服务质量好坏由群众说了算。

二是收集文件资料、工作记录、活动图片,做好档案管理。作为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村,我村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系统地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同时,完善的档案资料也做为村级公共服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考核的内容,不管是谁有问题、有疑问,就可以通过档案来查看村级公共服务作的规范不规范。按照工作流程,从项目、人员、报酬确定到服务职责、抽查巡查、考核细则、资金兑现等都有系统的档案加以印证,包括文字资料、各种表格、服务图片,让工作过程各个环节有所记载,让广大群众满意放心。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落实了国家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落实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缓解了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不公,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短板问题,逐步让广大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又一大的“惠农工程”,起到了社会平衡器的作用。

2、服务了基层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做的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的大好事,成为基层政府开展基层工作的抓手,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连心桥”。

3、提高了生活质量,改观了农村面貌。通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开展,达到了现在村庄清洁美化、群众生活便利、业余活动丰富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卫生保洁使农村环境脏乱差、污水遍地流、垃圾到处扔的现象大为改观,村民居住环境干净了;基础设施管护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抗旱难、就医难、购物难、养老难、水电难;绿化亮化解决了村庄树木花草修剪、浇水、路灯管理,美化了生活环境;代理代办依托村级便民服务大厅为农民代理代办各种社会事务,开展法律援助、政策宣传、上传下达,解决了办事难;网格管理和社会治安能够及时化解了邻里矛盾,了解村庄社情民意,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以“文化书屋”为代表的文体活动,增加了农民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空闲时间抹牌赌博、偷鸡摸狗的不良现象,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文化,让老百姓留得下“乡愁”;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推广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防灾抗旱措施,畜禽防疫等,解决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四、几点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内涵。要端正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核心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的就是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平等、便利的公共服务。

2、要管好用好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财政奖励资金。近年来,中央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目前中央、省已加大了村级转移支付的额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奖励财政资金农村公共服务财政奖励资金只能用于项目服务报酬支出,不能平调和挪用,不得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村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等超出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其它支出。

3、请领导、专家、学者多到基层一线指导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请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指导工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把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工作做好,做实,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汇报

关于某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 告某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4月20日)2005年8月,某县被省、市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后,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深入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充分结合本县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成立组织、摸清底数、外出考察、制订方案、研究论证和组织实施六步走的方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汇报。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前五步工作,部分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工作居全省前列,以启动早、进度快、谋划细,多次受到省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现将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总体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乡镇职能、机构编制及人员现状

1、乡镇职能农业税费减免前,我县乡镇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征收农业税,抓好计生工作,维持乡村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调解民间纠纷,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村政治活动,发展乡村经济。

2、乡镇党政机关情况2002年机构改革时确定较大乡镇2个,一类乡镇10个,二类乡镇9个。较大乡镇和一类乡镇设5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二类乡镇设3个行政办公室:既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经济贸易委员会办公室。21个乡镇总编制703人,其中:行政编制640人,老干部服务编制21个,工勤编制42个。目前,21个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有430人,缺编273人,其中,公务员缺编249人,老干部服务缺编21人,工勤缺编3人.现有的430人中按年龄划分:51—55岁的12人,46—50岁的44人,41—45岁的63人,36—40岁的85人,31—35岁的135人,30岁及以下的9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100人,大专219人,中专68人,高中41人,初中2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361人,乡财政69人。

3、乡镇事业单位情况乡镇下设4个事业单位(即: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编制根据乡镇情况确定,多少不等,最多的有44个,最少的有18个,21个乡镇总编制564个,其中:全额事业编制252个,自收自支编制312个。21个乡镇下属事业单位现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缺编93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超编946人。现有的1417人按身份划分:干部721人,固定工397人,合同制299人;按年龄划分:56岁以上的7人,51—55岁的42人,46—50岁的100人,41—45岁的108人,36—40岁的135人,31—35岁的275人,30岁及以下的750人;按学历划分:本科47人,大专229人,中专565人,高中473人,初中及以下103人;按开支渠道划分:县财政159人,乡财政开支1258人。(以上统计数字不含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员数)

4、派出机构情况21个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国土资源所、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某城镇、双井镇、车往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北皋镇另设有物价所、法庭、动物监督站。牙里镇另设有物价所、财政所、法庭。德政镇另设有财政所、法庭、动物监督站。院堡乡另设有财政所。大辛庄乡、张二庄乡另设有动物监督站。21个乡镇的派出机构中: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为行政机构,编制136人,实有123人,缺编13人。财政所、动物监督站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78人,实有68人,缺编10人;其他派出机构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800人,实有901人,超编101人。

(二)乡镇机构和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乡镇原有职能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转轨上道,被视为乡镇“中心工作”的农业税费征收、计划生育工作职能理应减弱,应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是由于过来的传统体制,乡镇职能的转变受到了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职能制约。过去,在以实现gdp、财政收入目标为主的职能定位下,往往视“催粮催款、超生罚款”为主要任务,这种职能不转变,就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二是机构人员制约。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目标,不断增机构、添人员(临时机构和人员),使得机构、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干群关系紧张,也导致乡镇政府无力办农民急需的公益事业;三是体制制约。由于条块分割和条条统得死,县里一些派驻到乡镇的机构人员,乡镇政府难以领导、组织、指导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结果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情况反映到群众那里就是办事难。

2、乡镇党政机关及全额事业单位缺编严重1996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和2002年机构改革后,我县严格按照公务员制度的要求,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格控制了党政机关人员的增长,加之公务员的到龄离岗、退休等原因,造成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出现了断档,并已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我县财政拮据,严格控制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因此,近几年的全额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增加人员,出现了目前人员缺编。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在机构编制上,我县按上级要求,严格控制编制。目前,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1258人,超编946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2002年核减了事业编制。2000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编制为690人,在2002年机构改革时,在省、市没有要求核减乡镇事业编制的情况下,我县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县里决定重新核定了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核减为564人,核减126人。二是大中专毕业生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充实基层锻炼的要求,县里将98、99年两届大中专毕业生391名分配到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三是复退军人安置进入。2000年以来,按照政策,安置185名城镇退伍军人进入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县委、政府严格控制全额事业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上述人员不得不进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是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超编的主要原因。

4、乡镇应付性工作太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机构需承担县直多个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上级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较多,有些部门动辄就执行“一票否决权”,致使乡镇不得不全力应付,牵涉了大量精力。

(三)乡镇机构改革拟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全省乡镇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某县实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设置乡镇机构,精简编制,合理分流超编人员,使乡镇机构改革稳妥进行。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工作任务的变化,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社会进步的目标,乡镇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现代政府运行模式,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具体职能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乡镇政府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对股份合作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支持和保护,切实做好财政、信息、信贷、加工、贮运等方面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改革后,县里要严格控制面向乡镇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原县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不得转移给乡镇承担;需要乡镇政府协助完成的工作,乡镇政府只提供服务,不承担责任;需县里和乡镇共同完成的工作,县里要提供相应的经费保证并赋予必要的权力。

2、重新进行乡镇类别划分我县所辖乡镇21个,按照乡镇人口及农业生产总值的多少重新划分为三类。其中:某城镇、北皋镇、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为一类乡镇,边马乡、沙口集乡、双井镇、泊口乡、南双庙乡、车往镇、大辛庄乡为二类乡镇,东代固乡、前大磨乡、北台头乡、德政镇、棘针寨乡、院堡乡、仕望集乡、野胡拐乡、大马村乡为三类乡镇。

3、设置精干的行政机构21乡镇统一设置3个综合性工作机构,规格为股级,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调控办公室。某城镇、北皋镇人口超过5万人,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两个行政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承办党委、人大、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农村、共青团、妇联、武装工作;承办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协调各办公室的工作关系;负责农业生产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和镇村建设工作;政府日常事务和机关后勤工作,承办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计划,统管乡镇财务;协调工商所、税务所等部门工作;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乡村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发展;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抓好农、林、水、牧等行业的行政管理及农田基本建设;指导和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社会调控办公室:协调本辖区法庭、公安派出所等执法部门工作;负责司法的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族宗教、计划生育、信访工作;协调管理乡镇土地所工作;指导和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

4、撤销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设为全额综合性事业机构乡镇事业机构设置所两中心,规格为股级,即: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财政所:编制、登记、填报各种财务报表;制定村集体财政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的清查、登记;农村财务管理及审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及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抗旱防涝、打井配套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业承包合同的签定及农业服务工作。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民政、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和服务;负责文化广播、卫生院、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5、重新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及领导职数21个乡镇行政编制608人,其中一类乡镇编制41人,二类乡镇编制28人;三类乡镇编制23人。每乡镇工勤人员编制2人。21个乡镇核定事业编制共608人。其中一类乡镇某城镇41人,北皋镇40人,张二庄乡、牙里镇、回隆镇各37人;二类乡镇28人;三类乡镇23人。乡镇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领导职数按9-11名掌握。非领导职数按4-5名掌握。一类乡镇设领导职数11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3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正、副主席各1名。非领导职数5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3名。

二、三类乡镇设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兼乡镇长1名,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2名(1名党员副乡镇长为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各1名,人大主席1名。非领导职数4名,其中: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2名。

6、按编制定岗定员各乡镇严格按照编制数额定岗定员。可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通过召开机关干部职工大会,公布职位设置情况,个人根据岗位任职条件,申报1-2个岗位。然后根据“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党委决定”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提出拟定人选,最后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并履行相关手续。

7、多渠道、全方位分流超编人员一是充实行政(招录)一批。针对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机关工作人员严重缺编,事业单位人员超编的现实,可在乡镇分流的事业单位干部中招录一批人员充实到乡镇机关工作;二是到村任职一批。从乡镇超编的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择优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员到村任职。根据工作需要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或副职。经济上享受省委组织部规定的农村支书记或村委主任的同等待遇。三是提前退休一批。参照《公务员法》有关提前退休规定,对参加工作年限满25年的干部职工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男工人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可适当上调职务工资和增加级别工资。事业人员提前1-5年办理退休手续的,可上调一档职务工资,提前5年以上办理退休手续的上调两档职务工资;机关工作人员提前五年可增加一级级别工资,不满五年的按一级计算,五年以上的按两级晋升。以上所增加工资额一次性调整到位,从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下月起计入退休费基数,其它均享受退休人员待遇。四是提前离岗一批。截止到2005年底,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8周岁以上的必须离岗;男年龄在50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乡级和股级干部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享受原职级待遇,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可提前离岗。一般干部参照执行。截止到2005年底,工人男年龄在53周岁以上,女年龄在45周岁以上必须退养;男年龄在50周岁,女年龄在42周岁,如本人自愿,经组织批准后也可提前退养。离岗(退养)人员,不再占单位编制,晋升一档职务工资,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待达到退休年龄时,再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退休人员待遇。五是买断工龄一批。鼓励乡镇事业单位超编人员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费后置换身份,退出县、乡财政供养,解除与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转为社会自然人。经济补偿标准:以工龄和上月平均基本工资为依据,每人1万元为基数,另每工作一年加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工龄的计算办法是按周年计算,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其计算截止时间为2005年12月底。一次性补偿费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县财政负担。六是转变成经济服务组织一批。变“用钱养人”为“用钱养事”,积极成立各种经济服务性协会、基地及农技推广组织。目前,我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和六个一批专件已完成县级研究论证工作,已报市编制部门审批。特别是在机构编制方面,我们正等待省市编制部门下达统一明确的意见,防止不必要的反复和震动。我县计划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与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有机结合起来,已经着手开展前期基础性工作,待省市审查批准后,立即付诸实施,保证6月底以前乡镇机构改革主体工作到位。

二、其它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由于各单项改革工作面临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我们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严防反复”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市要求,依据有关标准,采取分实施的办法,逐步构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1)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实施”的原则,2006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7所,撤并中小学48所。2007年-2009年,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3所,撤并中小学235所,工作汇报《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汇报》。到2009年,全县建成新标准小学71所,初中24所,基本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轨制以下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3%,3轨制及以上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87%,校均规模达到900人;初中校均规模达到8轨以上。(2)教育三项改革。按照“先行试点,稳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削减乡镇中心校的行政职能,增强乡镇中心校的业务职能。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师范本科生和优秀教师,对无法正常工作的教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将教职工工资30%活的部分用于再分配,重点向一线教师、毕业班教师、主科教师、优秀班主任倾斜。实行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制度,调动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的积极性。目前,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已于2005年通过市教委审批,我县已按照规划付诸实施。2006年需增加学校占地154亩,新建校舍31130平方米,共需资金1974万元,已筹集项目资金736万元,资金缺口1238万元,计划建设学校的地址勘探、图纸设计和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教育“三项改革”方案已报县委、县政府,正在研究论证,县教育局已在一所中学和一个中心校搞试点,方案审批通过后即向全县推广。

(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在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按照“建立机构、账户统设、分户核算、收入统缴、支出统管、工资统发、乡财县管”的原则,实行超收奖励和节支留用。(2)在2个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模式。主要内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上解)、自求平衡、一定三年”。目前,我县《关于在某城镇等19个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回隆镇、双井镇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审批,2006年1月1日至3月31日试运行,4月1日已在全县正式运行。县财政局已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对各乡镇财政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县财政局下属的二级局“某县农村财税局”已更名为“某县乡村财税管理局”,支付中心已开始运行。此外,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和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都已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改革方案,已经通过了县级研究论证,正在报送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监管机制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扎实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充实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络、查处农民负担案件,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解决乡村两级债务问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制止新债、锁定旧债、降息化债、拍卖化债、清欠化债、置换化债、核销化债等措施,缓解乡村债务压力。目前,全县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活动已全部实行了统一票据管理,县、乡、村三级已建立起了农民负担监测网络,并定期开展监测活动,全县乡村锁定旧债工作已经完成,县级正在研究论证化解债务的方案。

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由于农村综合改革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各地工作基础、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就某县来讲,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难题根据全县专项统计数据,全县乡镇下属事业单位(不包括县直派出机构编制及实有人数)实有1417人,其中全额事业单位现有159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1258人,这些人员都是经组织人事部门按当时政策规定,分配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省编制部门最近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不再举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按照这一规定,如将现有乡镇自收自支1258人全部分流,按有关法律规定就必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及发放补偿金,共计4083万元;如将其中449人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转成县财政供养,按人均工资800元计算,每年增加财政支出430多万元。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缺口非常大。全县农村现有中小学426所,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计划合并成95所,在2006年-2009年的规划期内,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4所,改扩建面积为50.4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23763万元。乡村两级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农村综合改革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截止到2005年8月31日,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共计22862.47万元,债权4140.27万元;其中,乡镇债务10472.97万元,债权3366.89万元;村级债务12389.5万元,债权773.38万元。全县乡、村两级债务分别从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形成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类。从成因来看,乡村两级“普九”建校债务3918.73万元,农业投入债务4515.09万元,农业税垫支3687.59万元,欠发乡村干部工资1600余万元,此外还有合作基金会债务、占地补偿、乡村道路建设等等。从资金来源看,借个人款8740.87万元,银行贷款4284.86万元,向上级借款2367.24万元,此外还有借其它乡镇、单位、欠企业借款、基金会贷款等等。按时间划分,乡镇债务2002年税费改革前形成8583.67万元,2002年以后形成1889.28万元;村级债务在1999年以前形成债务6264.04万元,1999年以后形成6125.46万元。2005年我县免征农业税后,因乡村两级失去了最主要的农业税收入,债主催债比往年更加急迫,围追堵截、上访告状、媒体曝光、法院起诉不一而足,个别债主甚至采取极端的手段索债,乡村主要干部春节前到处躲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形象和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乡村两级干部为完缴农业税费任务的个人集资、垫付款问题,严重影响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县、乡财政十分困难,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改革成本,这是我县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二)政策问题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上级在政策或法律层面上及时予以明确、规范或给予倾斜。在乡镇机构和编制方面,我县乡镇行政和全额事业单位严重缺编,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严重超编,能否从自收自支事业超编人员中招收补充到行政岗位,自行消化分流人员压力,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和震动。但上级对财政供养人员及机构编制方面诸多政策限制,使这种共赢的人员流动根本无法进行。在农村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政策方面,一些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的村,在硬化道路、农业开发、建设“两室”等较大的公益性项目时,一次性投入比较多,多数群众自愿筹资筹劳。但上级筹资不得突破20元的限额,影响了农村筹资筹劳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绝大多数群众同意筹资,仅有极少数群众不同意筹资,并且经多次做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对这些群众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有关法律和政策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操作过程中十分困难。

(三)上下协调联动问题农村综合改革虽然发生在农村基层,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链锁反应,波及上层,需要上下协调联动,共同为农村综合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比如,乡村两级债务本来就十分沉重,如果上级在新农村建设、村“两室”建设、教育布局调整等等类似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妥善解决资金问题,用行政办法强行推动,必然会使乡村两级产生大量的新债,从而使乡村两级财政雪上加霜。又如,在乡镇机构设置方面,涉及农村的省、市、县各部门,都想保留乡镇的对应机构和人员,都想保护本部门的利益,但农村综合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出是总体趋势,必然会精减部分机构和人员,因此部门干预农村综合改革问题应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

四、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建议结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和前一阶段工作实际,我们向上级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1、放宽机构、人事、编制政策。允许我县从分流的乡镇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中公开招录一批,对缺编的乡镇行政机构和县直党政机关进行补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分流人员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县直党政机关和乡镇行政机构严重缺编问题。

2、放宽乡镇机构设置政策。在乡镇机构及编制设置上,有关部门对试点县要放宽给足政策,特别是要减少部门干预。例如,我县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因过去特殊的工作形势,建立了比较庞大的专职人员队伍,目前总体工作已走向正规。过去这部分人员和计生工作经费大多依赖向农民收取,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不一定再单设计生机构。对此类似问题,希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减少干预。

3、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建议省、市放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议事范围,对农村确因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欠债务,能否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解决。建议适当提高“一事一议”筹资限额,对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或一次性投入比较大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在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能否突破每人每年最高20元的限制,酌情提高“一事一议”的限额。

(二)建议上级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1、加大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力度。要继续保持原有的对试点县农村转移支付的额度,延长转移支付时间。同时,针对由上级政策造成的“普九”达标、兑付基金会储户存款等形成的债务,建议省、市财政帮助乡村偿还,纳入省市财政预算,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专项拨付,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2、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兑现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仅靠试点县财力根本无法承担,建议借鉴湖北省的做法,允许县财政向省市财政借款,解决改革过程中资金方面非常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3、制订更加优惠的税收超收返还政策,激励贫困县自我发展。目前实行的对贫困县税收超收返还政策,对某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税收超收返还比例,延长超收返还政策的执行时间。

4、建议省、市尽快拨付农村综合改革专项工作经费。某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目前已支付外出考察、表格及文件印刷、购买必要的办公设施等费用20余万元,建议省、市尽快研究,拨付专项工作经费,保证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正常开展。对象某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工作经费上可给予重点倾斜。

(三)建议从源头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些农民负担增加是基层造成的,但确实有些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在上级,建议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1、严格禁止强行向乡镇和农村征订报刊。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收入主要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这部分资金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根本没有力量去订阅大量报刊,建议省、市两级继续加大对部门办报、办刊的取消或限制力度,严格执行农村征订报刊“限额制”。

2、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达标升级活动。建议省、市出台专门文件,严格禁止要求农民筹资筹劳的农村达标升级活动。对涉及农村必要的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拿钱”的原则开展。从源头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防止乡村两级新的债务产生。

(四)建议省、市、县三级相应地转变职能,转变对农村工作的推动方式乡镇职能的转变也要求省、市、县三级相应地转变职能,特别是省市涉农部门和县级要从根本上改进涉及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方式和推动方式,以适应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新形势和乡镇职能转变的实际。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__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主要内容及做法我县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围绕合理调整乡镇规模、创新乡镇领导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和创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和改进乡镇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目 前,基本完成了以下主要改革内容。

1、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后,全县由原有28个乡镇调减为17个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4.25万人扩增到6.99万人,平均国土面积由原来的83.8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1平方公里。

2、创新镇领导体制。按照“主官合一、减少副职,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原则,我们确定镇人口在6万人以上的镇领导职数控制为9名,6万人以下的为7名;实行乡镇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政正职实行一人兼;同时,设副书记2名,分别兼任镇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设党委委员4-6名,其中2-3人兼任副镇长,1人兼任人武部长。改革后,全县镇级领导班子成员由原来409名减少为153人,减幅达62。

3、整合镇内设机构。对镇机关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并明确了各办的职能及职位设置,界定了各个职位的主要职责。“三办”分别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改革后,全县有153人通过竞争走上了镇中层干部岗位。

4、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采取“执法职能上收、行政管理职能归位政府、公益性职能整合设置、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的不同举措。将原乡镇事业单位受委托承担的国土资源、林业、农机等行政执法职能上划县直有关主管部门;将原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土地建设管理所、文化广播电视站和计划生育服务所等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政府,由镇政府承担;保留垂直管理的财政所,撤销农税所;保留计划生育服务所;撤销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站;将原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农技、畜牧、水产重组按镇综合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将原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承担的农资、农机经营与动物疾病诊疗等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将原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转制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改革后,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由原来140个(不含中小学、卫生院)调整为84个,精简40。

5、精简镇行政、事业编制。对调整后的镇机关行政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镇人口在14万人以上的镇暂按60-65名核定控制数,人口在8-14万人的为45-50名,人口在6-8万人的为40-45名,人口在6万人以下的为30-35名,较改革前压缩28.8;镇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控制使用数为818名,比改革前压缩28.8。

6、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中层干部采取竞职演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般人员,机关采取双向选择。事业单位采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岗。全县镇机关共定岗693人,事业单位定岗818人。人员定岗后,采取提前退休、经济补偿、离岗创业、待岗等多种渠道,全县共妥善分流乡镇机关干部150人,其中副科及以上干部77人;事业单位人员266人。

7、探索建立了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建立以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主的镇管理新机制,县委、县政府对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进行量化考核,明确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激励奖惩措施,强化其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上岗竞争制、全员聘用制、末位待岗淘汰制和绩效工资制,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建立镇涉农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改革思路,对农技农机、林业推广服务等,全面实行“两个打破、两个贴近、三个规范”的管理手段,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着力推进“定防区、定任务、定目标、定报酬、统一收费标准”的“四定一统一”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购买和委托服务,直接将公益服务经费拨付到公益性服务项目上,在年终或项目完成之后,按照“253”架构,加权计算考核得分,按绩取酬。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方便群众,促进政府职能和机关工作作风转变。

8、开展村级规模调整工作。按照5000人左右的规模、每千人一名村干的标准,将全县原来398个村(含社区)调整为231个村(含社区),减幅达42;村均人口由原来的2886人调增到5005人,增幅为73.4;村干由原有的1908人精简为1386人,减幅为27.7。

二、初步成效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和运行,初步成效已经显现,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乡镇村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财力的聚集,使镇村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拓展了镇村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2006年,我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16亿元,比上年净增7000万元,是过去10年净增的总和。第二,体制创新取得了突破。一是乡镇主官合一、党政交叉任职,工作合力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通过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每一个在岗人员职责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务实。二是将该由政府办的事收归政府,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经营性事业推向市场,使政府真正从“越位”中“回位”,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理顺。第三,内部机制实现了活化。建立以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主的管理新机制,突出了任期目标和绩效考核。对乡镇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及一般干部,实行“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将农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调动了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大为提高。第四,行政成本有所降低。通过扩大乡镇规模、精简机构人员、减少领导职数,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初步测算,改革后全县每年仅乡镇非工资性财政支出可减少1100万元。同时,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逐步推向市场,实现“以钱养事”,服务成本也将逐渐降低。

三、几点体会总结这次改革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改革必须解决“我要改”的首位认识问题。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形成上下一个调、全县一盘棋,方方面面都维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这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乡村区划,确定职能重点,这是改革能够深化的基本途径;改革必须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体制的创新、机制的转换来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那些愿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在事业的平台上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及群体的能量,这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改革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定岗过程阳光操作,分流人员妥善安置,这是化解改革中复杂矛盾的有效办法。各位领导,我县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虽先行一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委、省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贯彻好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各地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效果,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下载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总结

    2008年,民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综合改革办公室的帮助指导下,结合民政部门实际,对所承担的改革内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取得了一定实效。根据《关于......

    农村综合改革(精选五篇)

    农村综合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3月3日 **县是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辖16个镇,445个村(居委),总人口128.3万人,劳动力46.5万人;总面积3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67万......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市委组织部:根据组织部的统一部署,12月23日,我们考察组对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刘* 挂职 *镇镇长助理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方法:根据考察......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作了工作布置,现将前阶段工作及下一阶段性工作计......

    2011年度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沿渡河镇2011年度农村综合改革情况汇报 沿渡河镇位于巴东县最北端,是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也是湖北省重点老区之一。全镇版图面积48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226亩,辖56个村,451个......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汇报材料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作了工作布置,现将前阶段工作及下一阶段性工作计划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

    农村综合改革走向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覆盖面广、政策性强,触及农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大变革,对于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