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原乡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党原乡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党原乡地处泾川县北部塬区,下辖23个村,全乡总人口35638人,总户数8104户,有23个村卫生所,其中甲级村卫生所5所,24名乡村医生,其中中专以上学历16人。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指导下,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工作,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办好、好实这项“民心工程”。
我乡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坚持推行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国家多方筹资,以住院和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把这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办好、办实,我乡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一名同志专门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制定了《党原乡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二)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让要农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
1、通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每月定期对外公布全乡各村参加合作医疗费用补偿信息和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实现阳光操作,让广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及时了解全乡补偿情况,真正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体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加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利用补偿实例,跟农民算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利民帐。我们利用召开村组干部会、村级群团组织会、群众大会的机会,用本乡、本村、身边的人的鲜活实例,算一算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的实惠帐,让群众感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好、真重要。
3、通过传媒宣传,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力。今年,我乡向每个农户发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手册和知识卡片,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知晓率。
(三)强化管理,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经办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始终把优质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一支“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队伍,实行有情操作,争取不让每位参合农民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乡卫生院药品销售额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门诊病人处方额较去年下降42%,住院病人费用同比下降21%,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廉价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
(四)严格财务管理,确保基金运转安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体系的保证下,我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到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参合农民报销的医疗费用全部直接在现场报销,绝不截留。2011年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止目前,村级门诊报销25594人次,报销金额528071.8元,人均报销金额为20.6元。本院门诊报销275人次,报销金额13026.4元,本院住院909人次,住院报销805人,报销金额为493688元,人均报销613.2元。县级以上医疗单位住院报销283人,报销金额898611元。
二、夯实计免工作,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质量。
计划免疫工作,特别是儿童的计划免疫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大事,经过我乡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特别是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我们一改过去冷链设备缺乏、免疫对象不清、资料管理混乱、预防接种无序的落后状况,实现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加强管理,落实责任。我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在年初和年中召开了全乡计划免疫工作的专题会议,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了乡村干部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之中;
(二)严格检查,我乡每半年由分管领导带队,卫生部门主要参与,对全乡范围内的儿童免疫、学生免疫做一次全面检查,查出的问题及时改正,使辖区内达到上级业务部门规定的要求,无免疫空白。
三、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年初,我们按照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对全乡地方病防治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和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领导全乡地方病防治工作,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原则和“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机制和防治模式,我乡抓了如下工作:
(一)夯实村级防控网络建设。目前,我乡23个村共有23个村卫生室,村级医生从业人员达24名,其中中专以上学历16人。达到了每村一名村卫生员的要求,有些地方偏运,人口居住稀少的村还配备了两名村卫生员,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二)以“六改”为突破点,大力防治地方病。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通过重点村建设,我们积极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三是改水,逐步做到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四是改厕,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达到卫生、节能、环保;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逐步告别脏、乱、差现象。
总之,一年来我乡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我乡将继续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境,力争把我乡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党原乡2010旱作农业技术推广
党原乡2010旱作农业技术推广
工 作 总 结
我乡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直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乡以学习贯彻县委十五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为动力,把推广落实全膜双垄玉米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乡共落实面积11500亩。
一抓科学引导。采取召开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大会的方式及早宣传动员,与农户面对面进行算账对比,统一了思想认识,夯实了工作基础。二抓责任落实。工作启动之前,全面分析去年秋季覆膜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及问题,紧扣面积、质量、进度3个重点环节,实行乡村干部包组包户、技术干部包区域的工作责任制。三抓前期准备。召开干部、群众会议,通报旱情形势,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村组干部和农户开展实地培训;及时筹措配套资金,统一购置地膜;积极组织发动群众运送农家肥,购买化肥,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四抓集中突破。积极配合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助春耕活动,在县直部门干部的帮助下,群众抢墒覆膜,加快进度抢墒覆膜,确保了任务的落实。五抓后续管理。起垄覆膜工作完成之后,根据全膜玉米技术种植要点,及时组织群众打渗水孔,适时播种,及时放苗,精心管理,为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今年7月至8月期间,我县普降大雨,部分群众玉米出现倒斜现象,为了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乡上抽组干部帮助群众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工作,确保群众玉米丰收。
全乡共种植全膜玉米11500亩,亩产达到800公斤,亩增产60公斤,群众增收690吨,纯收益达到66.9万。
党原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来
XX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下辖12个村、3个居委会,全镇共有32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3751人。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卫生局的直接指导下,我镇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抓手,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办好、好实这项“民心工程”。
我镇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坚持推行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国家多方筹资,以住院和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把这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办好、办实,我镇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一名同志专门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制定了《xx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二)、加强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让要农民参加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转变为我要参加。
1、通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每月定期对外公布全镇各村参加合作医疗费用补偿信息和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实现阳光操作,让广大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及时了解全镇补偿情况,真正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体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加和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利用补偿实例,跟农民算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利民帐。我们利用召开村组干部会、村级群团组织会、群众大会的机会,用本镇、本村、身边的人的鲜活实例,算一算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的实惠帐,让群众感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好、真重要。
3、通过传媒宣传,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力。今年,我镇向每个农户发放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手册和知识卡片,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知晓率。
(三)、强化管理,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经办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始终把优质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一支“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队伍,实行有情操作,争取不让每位参合农民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
(四)、严格财务管理,确保基金运转安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体系的保证下,我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到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参合农民报销的医疗费用全部直接在现场报销,镇财政所绝不截留,到10月底前,我镇12个村已上解2007年合作医疗基金128690元,参合比例达96.6%,比2006年增长9.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达我镇的参合指标数。截止今年8月底,我镇共补偿346人次,补偿金额达399774.9元。通过一年来的运转,可以说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见成效。
二、夯实计免工作,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质量
计划免疫工作,特别是儿童的计划免疫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大事,经过我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特别是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大量工作,我们一改过去冷链设备缺乏、免疫对象不清、资料管理混乱、预防接种无序的落后状况,实现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加强管理,落实责任。我镇成立由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在年初和年中召开了全镇计划免疫工作的专题会议,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了乡村干部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之中;
(二)严格检查,我镇每半年由分管领导带队,卫生部门主要参与,对全镇范围内的儿童免疫、学生免疫做一次全面检查,查出的问题及时改正,使辖区内达到上级业务部门规定的要求,无免疫空白。
三、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年初,我们按照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对全镇地方病防治工作做了重点安排和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领导全镇地方病防治工作,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原则和“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机制和防治模式,我镇抓了如下工作:
(一)夯实村级防控网络建设,目前,我镇12个村共有15个村卫生室,村级医生从业人员达15名,达到了每村一名村卫生员的要求,有些地方偏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运,人口居住稀少的村还配备了两名村卫生员,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二)以“六改”为突破点,大力防治地方病。1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通过重点村建设,我们积极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2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3是改水,逐步做到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4是改厕,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达到卫生、节能、环保;5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6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逐步告别脏、乱、差现象。
总之,一年来我镇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我镇将继续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境,力争把我镇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来
第四篇:农村公共卫生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出
路
摘要: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但今天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成了“卫生”弱势群体,更成为加入WTO后的中国备受挑战的滥殇。究其原因,存在着认识、体制和科技等三大误区。本文认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外部效应性,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卫生正义,需要公共权力对卫生资源进行公平配置。而对农民的健康关怀,也是各级政府在承担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公共产品; 政府职责
[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有9亿人口。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农民的医疗保障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方式。而且关系到农民群体健康的问题都是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包括地方病、传染病等危害群体的疾病的防治问题,也包括提高整个人群身体素质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学校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以及环境卫生、改水改厕等。这些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即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
一、农村公共卫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名存实亡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县级卫生机构的主体是县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乡级卫生机构是乡镇卫生院,其中少部分按照服务功能和地理位置设置了中心卫生院;村级卫生机构为村卫生室。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各级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与业务指导职责,它是整个保健网的“网口”。乡镇卫生院是整个三级网络的“枢纽”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它是整个网络的“网底”,乡村医生负责一般伤病的诊治、疫情报告,并协助乡镇卫生院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村卫生室在为村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2]用。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作为“网口”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创收成为其主要任务。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一方面在积极改变“婆家” ,另一方面向医院模式转化。村卫生室的私人性质也制约了其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盈利成为村卫生室最大的目标。
(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可及性差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按每千人卫生人力资源拥有量的配置标准,导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医疗机构比较集中,机构重叠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低人口密度地区机构分布较少,地理覆盖不足。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但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考虑不足。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通常经济较发达,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医疗市场较活跃,容易刺激卫生资源超需求的扩张。而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农村地区,医疗市场与此正好相反,卫生资源配置供小于需,出现了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纯市场法则配置卫生资源,资源配置分配的不公平就更加突出。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研究表明,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相对其它地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贫困地区重点妇女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5.4倍左右,儿童健康检查率只有14.4% ,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计
[3]划免疫覆盖率在26%~ 99%之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差,看病贵的现象更加严重
卫生保健公平性是指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保健服务可供利用,相同的需要利用相同的卫生服务,所有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卫生服务质量应该相同。公平性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在健康和卫生服务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公正的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估,我国排在第188位,即倒数第4位,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9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任何一种社会医疗保障。由于农民医疗保健的缺失,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致使许多农民看不起病。据统计,全国农民因无钱就诊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2000年的[4]9%。
(四)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漠,卫生医疗常识严重缺乏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举世注目的成绩,与全民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事实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个体经济成为农村的主角后,村民委员会的约束力不断下降,让农民合作起来从事一些公共事业的难度加大。这里面就包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随着大多数恶性传染病在中国的消失,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逐渐淡漠。这几年在农村出现的严重食品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如1998年冬的山西朔州毒酒事件、2004年4月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等,除农民收入低和卫生、工商等部门监督执法不严外,农民卫生意识淡漠,卫生知识缺乏也是导致这些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五)农村卫生医疗问题与农村其它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性
这些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解决。199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1968元,年人均消费1484元,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34元(占总消费支出的9.03%)。而同一时期,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3567元,年人均消费3494元,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4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7.07%)。2000年,农民净收入增长连续第三年减慢,只增长了2.1% ,比1999年的3.8%和1998年的4.4%有所下跌。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税费改革并没有改变乡、村组织的乱集资、乱收费问题,加上一些村干部的腐败,农民的不满情绪更加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差异不断拉大,农民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歧视问题非常突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关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实行乡(镇)村一体化管理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1、乡(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医疗市场混乱,乱办医、办医乱;服务质量差,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高;药品销售混乱,假劣药品多,公共卫生服务落不到实处等。群众意见多,反应强烈。针对这些问题,全国许多地区采取了多种办法和措施加以治理,其中之一便是对村级卫生机构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六个统一,即统一行政领导,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物品管理,统一聘任人员,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经济核算,由乡镇卫生院集中管理。有关领导认为,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依据卫生的特殊属性,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卫生管理体制,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行政和业务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管理”二字上,“一体化”意指这种管理必须是统一,规范的管理。一体化管理的主要类型有:院办院管,院村联办,村办院管和联合办院管。主要制度是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统一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务、业务、财务、药械等项统一[5]管理。
2、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 从各地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情况看,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合理设置村级卫生机构,一般一个行政村以服务半径1~ 1.5公里,服务人口1 000~ 3 000人左右,设置一个村卫生所,村医生服务人口按1∶ 1 000左右配备,形成了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级卫生所(室)为最基层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符合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实际,是新时期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为开展农村公共卫
[6]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网络基础。
3、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了乡镇级卫生机构的自身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 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后,乡镇政府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的管理权限全归属当地卫生院,同时又使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承上启下的乡镇卫生院加快了发展步伐,乡镇卫生院综合经济能力和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实行一体化前,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乡村医生预防保健意识被弱化了,使预防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农村无法开展,服务中注重有偿服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重新巩固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扩大了农村预防保健的服务项目,使农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传染防治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通过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重新组合了当地卫生资源,调整了当地医疗卫生人员能力及设备的合理使用,有计划地安排相关人员进修学习和专题培训,使乡村卫生人员能胜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尤其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农村卫生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就是要将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职责作为乡村医生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要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免疫、疫情报告、疾病统计、消毒隔离等制度,承担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搞好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基本上都能通过统一的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统一的工作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任务,促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逐步落到实处。但是,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村卫生问题。
(二)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1、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两种方式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一直都是政府投资供方的单一投入方式,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性及费用制约机制。政府购买理论确定了政府承担“购买”服务的责任,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公共卫生经费发放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为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现状带来了新观念。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两种购买方式,即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和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是由政府将某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确定好之后,将公共卫生产品的生产权向公立组织、非公立组织和个人医疗机构转让,采取招标承包的方式。如在某些地区,按当地经济水平和卫生条件状况不同,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以人均价格向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征购”。发标方是当地政府,是服务购买者。中标方是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方是卫生局。另一种是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的有价证券,有资格接受服务券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机构中“消费”他们的服务券,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机构接受的服务券。在现阶段开展的公共服务券,涵盖了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产前检查前后访视,儿童定期体检等预[7]防保健内容。
2、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包括二个方面
———组织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完善工作规范考核制度。浙江淳安县,农村人口36.8万分散居住在30个乡镇,899个行政村,3 951个自然村。自2004年7月1日起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制和方法。他们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谁有能力谁承担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社会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乃至个体医生共同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建立了二支队伍:一是责任医生制度,按每个责任医生平均服务1 500人的基本标准,划分责任区,设立责任医生岗位,竞聘以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为主,其他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为辅的310名责任医生;二是在全县各行政村设立由村两委或计生联络员为成员的899位村级联系员,配合责任医生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建立了行政机构,县级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责任村医生、村级联系员之间的联系协调制度,明确各自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初步建成了以农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并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服务规范,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取得实效。
———政府明确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为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该县一是采用“公共服务券制度”,对0~ 3岁儿童保健,0~ 7岁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产前、产后检查访视等项目发放公共服务券19.3万余张,总价值128.2万元,使承担机构得到定项补助。二是定额补助,采取“条条立项,块块打包”的方式,改变按卫生院工作人员数拨款的模式,按服务人口服务质量,并区别地区差异,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拨付,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该县财政总投入2005年达人均15元。年终经考核,全县主要公共卫生指标较试点前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达到99.5%。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了47个百分点,达到了97%,0~ 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达到了98.5%。卫生监督和检查不留死角,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7%,农民满意率达99%。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恢复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是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 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无论是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还是采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地方,均离不开全面覆盖农村的村级卫生组织、健全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也就是一个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功能充分发挥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抗击SARS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的衔接配合紧密,由此对网络的意义窥豹一斑。笔者认为,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浙江淳安县已为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二)实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目标管理,健全各级考评机制是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们认为,应当全面推行公共卫生目标管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业务机构均应下达公共卫生目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管理组织与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责任医生之间也应明确具体的任务和激励办法,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考核一级。责任落实,工作绩效与奖惩挂钩的机制,并逐步实行项目管理,以做到科学、量化、公平、合理。萧山区近两年全面推行公共卫生目标管理的实践表明,这是推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推动工作向前发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只有扎扎实实,以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各地威胁农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制定阶段性目标要求,层层分解目标、任务,使职责落实,定期考评,绩效挂钩,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就能逐步落到实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就会得到加强。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对农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1991~ 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投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10%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收入16.4%的增长速度。可见,农村卫生投入的增长速度没有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目标,是农村卫生工作步履艰难,甚至下滑的重要原因]。李卫平和石光学者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文章中认为:政府对农民的健康保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级政府财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乡、村两级政府和组织负债严重几乎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许多县政府对乡镇卫生组织的防保经费补助都不能保证。为了保证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合格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县、乡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中央和省政府有责任针对不同项目实施农村卫生的专项转移支付。按照WHO的定义,所谓公共卫生,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预防疾病,保障社会公众健康。公共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有相应的卫生资源投入作为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制过程中,农村公共卫生及医疗保健功能没有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强制支持。即首先是如何建立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二是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政府投入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投资效益相对低下。根据公共卫生外部效应的特征,就世界范围而言,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选择公共机构———政府及其相应的公共卫生组织来进行投资。据初步统计,发展国家的公共投入占当年GDP份额的0.20%以上,而且近五年来实现了与GDP同比增长。然而,在我国由于片面理解市场配置原则,从1978~ 1993年间,公共卫生投资从0.11%一路下滑至0.04%,公共卫生服务愈来愈多地依赖收费,公益事业变成了私人性、有偿性支付产业,公共产品变成了私人产品,使公共性和外部效应性扭曲变形,其滞后效应日益明显,急需解决。开放政策以来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党中央、国务院“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财政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目标要求,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又没有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强制支持,使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到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改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这种被动局面,应当说,落实政府筹资职能,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是
[8]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开放改革以来,体制转换加速了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减少,使农村卫生保健网出现全面危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完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贫困地区农民遭受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严重。目前,在不少地方,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推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巩固恢复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涌现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财政投入到位的先进典型,可以说非常值得借鉴。应当说,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筹资职能缺位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30多年的实践探索已证明,农村公共卫生领域是充满“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经济投资者的盈利目的,证明“多渠道社会筹资”,不可能成为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渠道。公共卫生产品服务的“外产效应性论”和“卫生正义论”借以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中的主要渠道、主要杠杆和主要尺度的地位,强化政府的投资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农民的健康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阻断农村奔小康,走向现代化整体进程,而且会因人口流动而波及周边,影响全省甚至全国。因此,农村公共卫生应当而且必须作为国家工程来开展,作为国家事业来完成,作为国家水平来监督和衡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对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济增长幅度低于政府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地方政府,应该由省或市政府按当地政府财政支出的3%实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的状态逐步增加到5%~ 8%。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主渠道的通畅,真正从经济投入上体现“预防为主”方针。转移支付的经费,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借鉴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做法,恢复重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络。认真解决好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劳务补偿、基本养老保障等待遇问题。实行分级综合目标管理的运行机制,协助组织落实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发挥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和乡镇卫生院的桥梁枢纽作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就会不断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就有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2] 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 [3] 王小林,苏允平.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08)[4] 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5] 吕军城,王在翔.我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及优化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2)[6] 谢铮,罗秀,简伟研.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回顾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7] 贺买宏.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3
[8] 蒋德勇,李永祥,范春如,何爱民,曾易,朱瑶,王顺民.攀枝花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3(02)
第五篇:党原乡2011至2012年学教育工作总结报告
党原乡2011至2012年学教育工作总结报告
同志们:
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人民教师的神圣节日,认真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全乡教育工作,客观分析我乡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共谋教育兴乡大计。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及全乡三万多人民群众向辛勤耕耘在全乡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全体老师表示节日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2006年至2007学全乡教育工作做以简单回顾和总结,与同志们一起分享我乡基础教育的丰硕成果,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为我乡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鼓劲加油!
一年来,全乡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创建陇上教育强县”为目标,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按照“低重心、高起点、厚基础、强管理”的工作思路,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教,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顺利实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以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长足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一年是我乡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卓有成效的一年,业绩辉煌的一年。
一是义务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全乡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四法一纲”等教育法规。结合“五五普法”活动,大力宣传新《义务教育法》,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办和两所中学建立和完善了“控辍保学”新机制,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极大地缓解和补充了各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不足,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大大减轻了广大群众的经济负担,给我乡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保障。上学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小学生毕业率、升学率均达到了100%;初中生毕业率达到100%,升学率达55%,“两基”各项指标始终保持在国家验收标准之上,目前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7042名,其中:中学2181名,小学4361名,学前幼儿500名。
二是狠抓排危建校工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历届乡党委、政府坚持把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工作作为当务之急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争取,协调上级支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万民之力大办教育,使我乡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在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附加费的停征,办学权限的上移,逐步形成了由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和改善办学条件“以县为主”的新格局。在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况下,乡党委、政府仍然以“重教兴学”为己任,大办教育、办好教育的决心没有动摇,力度没有减弱,全乡各级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一如继往关心支持教育的热情没有消退,经过一年的努力,全乡改善办学条件工作又取得新的 成果,党原中学投资五万多元,翻修了3幢教师,1幢职工宿舍,危改面积500平方米,彻底消除了危房,更换了13座教室的门窗,粉刷了墙壁,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合道中学积极争取危改资金,筹资10.5万元,新建教师宿舍12间,硬化校园道路600多平方米,改建维修了教职工和学生厕所,解决教学大楼渗水问题,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教育办积极和乡村两级组织加强联系沟通,争取支持配合,先后完成了樊家小学教师宿舍改建,村办幼儿园新建,办起了全乡第一个村级幼儿园;唐家小学、湾口小学厕所新建、合道小学教学楼内外粉刷,高崖小学教师宿舍新建和教育办办公楼粉刷等工程,总面积近2000多平方米,共计投资30多万元。在乡政府的协调下,为合道小学借用办事处房屋10多间,解决了教师宿舍紧缺的困难。配合完成了高崖小学团省委对口扶助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可望明春开工。教育办还从整治校园环境入手,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营造文明、幽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中心、合道、西联、陈袁、坷老等校为重点,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分类推进、注重质量,共新建花园19座,粉刷校舍4000多平方米,硬化校园7000多平方米,载植花木、风景树10000多株,书写、制作固定标语、横幅、宣传牌等200多条(件)。经过一年的努力,全乡各校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县政府[2006]47号《关于印发泾川县2006至2010年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通知精神,按 照适当集中、扩大规模、优化资源、方便群众的原则,乡党委、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由一名党委副书记负责,抽组人员,配合教育办及有关村校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从去年10月份开始,集中1个多月时间,采取宣传动员,解释政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办法,先后完成了赵家等6所五年制小学改制为四年制小学和南星村学、坡头教学点的撤并任务,本学期开学又顺利撤并了东村教学点。至此,除赵家寺村学外,基本上圆满完成了县上下达的工作任务。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学校布局调整的决策是科学的,方向是正确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带来的综合效益更是明显的,也逐步被广大群众接受和理解,社会反映良好。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的高效率,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激发。一年来,全乡各级各类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动力,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为突破口,通过人文关怀、政策激励、制度约束、培训提高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聚人心、树正气、鼓干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群体。教育办及两个中学认真学习贯彻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上和县委安排部署,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开展了“感动平凉”师德教育活动和“讲奉献、求实效、创和谐、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质量观、人才观、成才观,下功夫解决作风漂浮、教风不良、纪律松懈、工作不实的问题。通过加强教职工政治 理论学习、业务培训提高、整章建制,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引导教师“以身立教、身正为范”,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倡导“敬业爱岗、勤业乐教、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宁可苦干,决不苦等,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泾川教育精神和“忠诚、热爱、奉献”的六字师德,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办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基层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合理调整了100多名教师的教学岗位,激活了用人机制,为小学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乡财政无力供给的情况下,设法筹资发放代课教师工资,且每人每月增加20元,元旦春节期间上门走访慰问了退休老同志等,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方面关系,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原中学注重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总结出“思想教育为主导,常规教育为基础,质量目标为核心,规章制度做保证”的管理经验,在县局综合考核中位居全县前列。合道中学把教职工“爱岗敬业”教育牢牢抓在手上,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不爱岗就下岗;不敬业就失业”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业观。全乡先后派出10多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省、市、县校长培训,暑期期间组织部分中青年教师以教育办和两个中学为单位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国家级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更新了管理理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是落实教学责任,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落脚点,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之终生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教育办、两个中学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 “质量第一”的思想,咬定质量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管理,千方百计促质量,团结带领、教育引导全乡广大教职工唱响质量主旋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下功夫打一场教育质量的翻身仗。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原中学初三学生会考合格率达到100%,升学率首次突破了55%的预定目标,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212人,其中高中140人,职中39人,中专33人,录取率达到57.5%。实现质量兴校、质量强校的目标。合道中学在全县会考中有49名学生被泾川一中录取,77名学生被玉都中学录取,45名学生被职中录取,升学率达到了67.9%。教育办制定了《教育教学分类指标及考核办法》,把全乡24所小学划分为三个质量指标考核类别,下达了相应的考核指标,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推行教育质量奖罚责任制,有力地推进了各年级、各学段、各学科教育质量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小学生毕业率达到100%,六年级会考取得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全科合格率达到89.46%,排名全县第4名,教育教学综合考核名列全县第六6位。赵小兰等7名教师所带科目成绩进入全县单科前12名,受到县教育局嘉奖,赵小兰老师还当选为市级优秀教师,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全乡小学广大师生教学的热情和士气。
六是大力创办特色学校,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全乡各中小学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取得了可喜成绩。两所中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以各类课外兴趣小组为依托,注重实践,张扬个性,培养特长,全面发展。共向县职教中心输送特长学生84名,为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教育办根据全乡25所校(园)各自的办学规模,师资配臵、区位分布、设施状况、学生基础等因素,指导各校(园)制定发展规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办特色学校,西联、坷老两校还被县局确定为艺术教育示范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竞争,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今天“六一”期间,全乡各小学以校为单位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并在党原、合道进行了大型活动,充分展示了全乡小学师生的精神风貌和特色学校建设的累累硕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平安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平安的结果。全乡各校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教育和光里作为重中之重,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由于领导重视,职责明确,分工具体,措施得力,一年来,全乡各中小学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有效地保障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
回顾一年来走过的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总之,成绩是主流,发展是根本。我乡教育工作在改革上求突破,在创新中图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全乡教育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教学,促管理,上质量的风气还不够浓厚,工作缺乏力度;二是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中年教师基本断档,英语及艺术类教师奇缺,代课教师比例大、待遇低,队伍不稳定;三是学校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存在安全隐患,新建学校普 遍存在基建欠帐,时有锁门停课现象,多数学校桌椅短缺破旧,文体器材几乎没有。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认真探讨,加以改进,克服困难,更新理念,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二00七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