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乡观后感
原乡观后感
这几天在看电视剧《原乡》,这是一部写49年渡过海峡从此与大陆相隔38年不同音讯的老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千方百计回乡探亲、看望老娘的故事。很多年我都不太喜欢看电视剧,因为其情节大多是胡拉乱扯,内容上烂俗表演拙劣。但是这部倒是真的吸引了我,还赚得了我的许多眼泪。看完想想,它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看到的是他的演员的阵容:张国立主演、总导演,奚美娟、陈报国主演,看看剧照,也还有几个眼熟的,心想有这么几个台柱子在,想也差不到哪儿去吧;其二,看看,只有31集。那些动辄要拍上40、50集的电视剧多数都让我感到惊悚——之所以那么长,多数不是气内容有多么丰富,而是横生枝节、东拉西扯,糠皮多于精米,看这些东西实在让人不耐烦。而这不剧,反映的是这么重大的主题,又有那么多得人物,却只有31集,想来应该是精炼的、集中的、典型的。有了这两个原因,我才开始看。一开始,剧情就非常吸引人,时间:除夕夜,家家团聚的时候;地点:警总的审讯室。人物:张国立饰演的老实、胆小的小人物老兵洪根生和陈宝国饰演的冷静、威严、狡猾的路长功。事件:路长功威赫利诱洪根生供出岳之春去香港见大陆政协委员赵彤。矛盾集中、冲突激烈。矛盾不仅是以路为首的警总(台湾当局)和回乡、与大陆建立沟通关系的矛盾,还有洪根生个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因为老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两个人物一出场就捕获并紧紧了观众的心。而同一时间,洪根生家里,老婆网市苦心经营的年夜饭、女儿小梅对父亲家乡一切事物的陌生感使人又一次直面家的温馨和谐中所展现出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正像是政治、历史凝聚、沉淀下的一团黑影漂浮在这一家的灯火之下。让人感到一种难过。如果说深夜里洪根生手持年轻漂亮的阿茶的照片和已经很老的阿茶对着根生的照片相互思念将“思乡”“思亲”的主题首次动人地生动地托出来,轻轻触动着观众的心扉,那么新年里几个老兵给将军拜年则将这种情丝晕染开来,让人感触到无人不思乡。其中几个精致的小细节颇让人赞叹:一是洪根生也来到将军家里,犹豫不决,不敢进门,在门口探头,看见了几个兄弟在谈笑,一闪就退出来,将他在前一晚上“出卖”将军后内心的愧疚、胆怯、自责、害怕等等表现得入木三分,任人物在这里“活”了;一是八百黑喝“山西老陈醋”,引得众人都品醋的情节,让人想笑,还没笑出来,却也像是喝了醋一般,满心酸楚,眼眶湿润了;三是当洪根生像将军“坦白”,提醒将军处境危险时将军故作自如轻松,不但不责怪根生,反而柔声宽慰他,让人看到一个长者一个贵人一个父亲的宽厚慈爱的形象。
以后的每一集,都有令人赞叹的地方,都有引人入胜之处,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步步紧跟,不拖沓不散漫。各个人物渐次出场,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一方面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同时又与主线人物命运息息相关,那些人物哪怕是次要的人物,也都形象鲜明富有个性,善解人意、善良美丽可爱可人的小梅、小心眼而又善良不幸的网市,热心能干的魏老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成功的形象我觉得除了洪根生、杜守正等、八百黑等,路长功的形象是特别成功的。
电视剧看完了,深恨大人物们因为一己之利益而任意操纵小人物的命运,人为造成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大人物们因一己私利、个人荣辱而肆意发动战争,拆散骨肉亲人,让硝烟弥漫于人间,让生命、亲情受到无情的摧残,更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不顾人性伦理,人为阻隔分割骨肉拆散夫妻。在电视剧中,借路长功个人的荣辱升降将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生动而透彻。无论是那些急切回乡探亲的底层老兵还是积极为两岸沟通搭桥的将军还是一心想要“有所作为”向上爬的路长功等,斗不过是老潘等大人物要建功立业整倒对手的“棋子”,一个棋子的命运完全是掌控在那些大人物的手中的,可笑的是,他们口口声声地说”为了党国的利益,为了伟大的事业,我们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和情感。”“放弃小我,成全大业”这样的口号整整糊弄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啊!或者可以说,整个民族!为了某些大人物活某些阶级某些集团的”大业“,我们这些小卒子必须牺牲家庭、亲人和自己,必须不顾自己的情感。忘掉父母,忽略孝道;舍弃妻子,不顾家庭责任。”一将功成万骨枯“,屁民的万骨何足道哉!
这个思想当然是剧中隐藏着的,比较隐晦的一点。而正是这一点,才是它真正深刻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打动人心的是片头片尾曲用了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其词苍凉其调哀切其声高亢震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支曲子将乡愁表现得深切哀婉悲凉深厚,对于整个电视剧的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说不足,也是有的,也许是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口味吧。句中那些巧合、那些三角四角的情争,甚至网市的”宫斗“式的心计,等等,都落入俗套,让人不耐。有些地方又让我怀疑是不是为了某个角色而加入一些剧情——比如那个小孩子卫东,戏份太多,毫无必要。
第二篇:《原乡》观后感
观《原乡》有感
思老母不由人肝肠痛断,想老娘不由人泪洒在胸前。
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儿的老娘啊!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________《四郎探母》
我自认不是一个随意在别人故事里留下眼泪的人,但对于《原乡》,它值得我用心去看,值得我从头到尾抹去的眼泪。
对于这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两岸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已经淡忘了当年那种痛彻心扉的乡愁,但是,一旦再次被提起就会赤着脚在尖刀上行走一般,从脚底疼到头顶。作为一个80后末梢的青年,我对祖国建立的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敬佩那些为祖国而战的英豪。活下来的为祖国继续奋战,那些他们没能等到祖国胜利的只能含恨离去,而这些在战场上折损的英烈们,他们又有多少能回归故里呢?这几天,韩国在归还朝鲜战争中中国英烈的遗骸,他们回家了,等了一个轮回,他们终于可以回来了,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母亲是否还在,是否还能到墓前看一看当年那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报国的孩子。
政治上的博弈,是这些老兵的悲剧,少小离家而不能老大回。三十五年的离别,割舍不下的是故乡,是故乡的爹娘,是故乡的妻儿!再严厉的律法也不能制约人们心中对故乡的渴望,所以才有了洪根生他们冒死也要回乡探亲的决心。杜守正的大陆之行,把这样原始的本能的亲情以及那个年代纯粹的坚贞的爱情放在了观众眼前。从福州到江西到山西到山东到四川,就是在这样一条纵横中国的的路线上,老兵们当年在此拜别爹娘走上战场,本为等到打了胜仗就可荣归故里,怎知这一等就是三十五年,双亲已逝,徒留自己在海峡一端苦苦想念、盼望!
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内容类似的文章,讲的是一位老母亲,在三十多年里一直坚信自己当兵的小儿子还活着,餐桌上必要留有小儿子的位置,甚至是因为搬了新家害怕小儿子找不到家而在原地做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为他引路。故事的结局很
美好,他的幺子即使是满头华发了也跨越海峡找了过来,并在母亲牌子的指引下顺利的找到了家。
杨四郎纵使盗令箭也要去宋营探母。
每个人的老娘都是一样的,想老娘的心是一样的。不是他们不想回,实在是要留着命去见老娘!
还好他们的抗争胜利了,不然又该有多少母亲等不到母子相见的那一天!
第三篇:电视剧原乡观后感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
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好些个普通老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洪根生对不起茶嫂,茶嫂在江西等了他一辈子,没有改嫁,并且拉扯大了子女,为老人送终。还是老话,明事理的人,都会知道,大陆两岸一切的悲剧都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历史的错,老兵们没处说理。洪根生甚至只能在香港朝着老家的方向给死去的父母磕头。
有一种职位叫做将军。路长功的好战友岳知春就是我说的将军。这个将军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他,但是具体当年做了什么官,在部队上有何等的功业,剧里面没有怎么介绍,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岳知春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官方”的一员,有些不按规矩办事儿,早早的结束了的自己的政治生命。当他的朋友路长功要拿他曾经的部下开刀,他会果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部下。老兵们何罪只有,看老娘有错吗,思乡有错吗,他要质问路长功,质问魔鬼的警总。从岳知春发散来看,两岸都有很多热心团结,热心两岸探亲互访事业的。
第四篇:原乡人观后感
《原乡人》观后感
《原乡人》是钟理和先生的自传式电影,用影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位“倒在血泊中的作家”艰难却又坚韧的一生。
(一)剧中人物形象
钟理和
这是电影的主人公,也是作者自己写述的自己。自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很难客观去评论跟自己有感情联系的人,不管这种感情是喜爱还是憎恨,更遑论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作者在这部作品里,仅仅采用叙述的手法,把“钟理和”这样一个人物尽可能详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当然导演和演员在这一点上也对“钟理和”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包括插入独白来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将这个男人隐忍的以及含蓄的一面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故事的开始,钟理和勇于冲破世俗观念,与平妹远走高飞以求双宿双栖,这样的做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之下,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对自由爱情的固执坚守,这时的钟理和是少年意气风发的无所畏惧。
到了原乡以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如神仙眷侣般的美满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缠绕生活的主旋律,烟火味慢慢蚕食着这对小夫妻的幸福理想。钟理和被迫去当司机,他心里必是不喜欢这份职业的,因为与他“从小立志当个作家”的理想背道而驰,心中的郁结在同行的一句“司机跟妓女一样”的调侃中被完全触发,辞去了当司机的工作。这样的钟理和是有锐气的,也有傲骨的。但当镜头转向他回到家,跟平妹说出这个决定,平妹却一刻不得闲地折着纸箱子时,钟理和辞去工作的行为便又显得有些负气甚而有些不负责任——然而这仅仅只是我们这样的旁观者的思维。在钟理和眼里,自尊和理想也许不能当饭吃,却是生活下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可以吃不饱,但是不可以失自尊,生活可以一片漆黑看不到未来,但是不可以失去理想,这些才是支撑他活下去的脊柱。他断然拒绝保安队队长要他为日本人工作的邀请,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便在这个男人身上凸显。他想用手中的笔写下这个民族正在遭受的深重苦难,中华民族心怀天下的同济精神便在这个男人瘦削的身影中闪光。是的,也许钟理和有那么些时刻表现得软弱,但是正如他在赶走买煤不付钱的无赖所展现出来的强硬姿态时,身边的人说的一样:“原来你还是有脾气的啊。”表面再和气的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只是有时被生活磨得筋疲力尽就只剩下一点点火花,但这样的火花燃烧起来还是骇人的。钟理和似乎只是拿着笔,在书桌前干些轻松活,实际上却是在燃烧他的生命之火来支撑那支笔,指引那支笔继续使命,于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倒在书桌上的身影,钟理和——倒在血泊中的作家。
第五篇:原罪犯观后感
原罪犯观后感
被囚禁十五年,复仇,血腥,变态,这些都先不谈。只谈一小部分我的感想。
电影中的两对,一对是姐弟,一对是父女。他们的爱情都参杂着别的因素,比如,前一对相爱时很年轻,应当有青少年对性的懵懂与好奇。而后一对就更难说了,他们的相遇和第一感觉都是在催眠的暗示下形成的,而后才产生的爱情,这其中还包括吴大秀十五年中被压抑的性。这样说的话,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有爱吗?
婚姻,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才是正统的爱情与性的发生地。孰不知它只是原始社会为了保证人类繁衍与巩固社会地位而设立的。与爱,与性,都无关。为了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近亲结婚当然要禁止。
影中姐姐因为舆论而自杀,父亲因为怕真相伤害女儿而乞求、割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把自己框架的太规矩了。而人类又都离不开这个被框架好的集体,因为他们害怕孤独,只有相同才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也厌恶那些要破坏规矩的人,包括自己。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意识时时纠缠着自己,只好用用转移的方式来洗涤罪过,希望从而获得新生。
整个故事围绕原罪而发展,因对原罪的忏悔,前者选择死亡来保护爱情,后者选择忘记身份来保护爱情,一生一死,都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重视以对及罪恶的逃避。因为爱,太多事没法解释,太多事不用解释。
我们之所以爱得有限,因为我们的爱被限制;我们之所以感到惶惑不安,因为被称为命运的东西我们从来都看不见;我们不得不压抑那些像野草一样疯长的念头,因为我们自知一旦放任将没有能力圆满收场。
或许,你我都是被囚禁于此的罪人吧。直到我们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之源,甘愿受到惩罚之后,才会得以释放,才会彻底自由,才会在爱的怀抱里,舒展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从这个电影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人们的心灵,促进心灵的健康发展,不要让这个社会变得
更加的丑陋,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新,关爱整个社会,促进社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