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观后感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 通过大国崛起的描述,我知道日本大约在150年前在西方殖民者黑船压境,日本是美国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同东方许多亚洲国家一样,日本成为了西方各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在即将亡国是时期,他们坚持了下来,并以此作为自己弃旧迎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百年维新终使自己成为了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靠侵略扩张在自己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日本崛起给我们启迪。
第一,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在自己的国家内建立起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第二,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当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
第三,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是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质量、办学模式等,但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可改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可促进科技发展,使科学技术及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也可改变人的收入分配。因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是非常必要的。日本注重国民的文化教育,1910年,95%的男性和90%女性受过教育,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得到了遵重,消除了对抗,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向前,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大踏步前进。日本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不可缺少的一个理由就在于此。
第四、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吸取各国的文化,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等领域的精华是发展的有效方法。日本曾由四十多名政府要员组建成使节团出使西欧各国,耗费了国库经济收入的2%,历时一年多,并写了大量的出使记闻,这个出使团回国后在自己的国家内建立起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集合了各个国家的优秀科技,制度等用于发展自己国家,这种方法对于当时落后的日本来说能够很好的促进国力的发展。
在经历过美国原子弹的轰炸后,日本欣欣向荣的场面瞬间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他们以仅仅20余年的时间,就能快速恢复,这使得我们惊叹的同时,还需总结其中经验,归结各种原因,不难得出一条就是他们虽然物质失去了,但还保留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也就是说还保留着软实力,像人才,制度,教育方式等等。这同样从另一方面看出,具备这些软实力能很快的使国家发展,前进。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第二篇:《马原》课程观后感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观后感
读书报告题目:“熊”起的俄罗斯
——读《金砖之国》影片有感
小组 代 表人:魏曦院系专业班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4班联 系电 话:***指 导教 师:王忠燕填 表日 期:2014年3月30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4年2月20日
“熊”起的俄罗斯
——观《金砖之国》影片有感
摘要:1991年,俄罗斯从苏联废墟中诞生,几乎继承了苏联的全部遗产,有实力,但更多的是沉重的负担。负重前行的俄罗斯一直在重回强盛大国的道上曲折前行。如今的俄罗斯,不仅是政治和外交大国,也在以经济强国的形象展现于世界。
关键词:经济;政治;外交;借鉴意义
正文:
一、经济---改革与反思
(一)、叶利钦执政时期经济转型
独立后,叶利钦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抑制极度通货膨胀,采用了激进跳跃的“休克疗法”,采取严格从紧的金融货币政策,辅以压缩消费的手段,来强行弥合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但是,最终“凤凰涅槃”没有实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却一落千丈:经济连续7年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更是剧减,俄罗斯陷入经济危机。
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前苏联遗留的经济政治基础混乱不稳定;放松国家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休克疗法不符合国情,照搬西方模式经验;过度寄期望于西方;国企改革中私有化的战略目标与方式失误;过度的、无区别的紧缩政策恶化了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普京突破重围调整方向
普京执政期间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他反思总结了叶利钦时期的经验教训,在考虑国情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如: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整顿中央与地方权利关系,清理腐败;继续主张继续实行私有化,制定战略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出口;税制改革稳定国库;加强社会保障。
这期间,俄罗斯取得的进展非常明显,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俄
罗斯政府现金充裕;股票市场繁荣,资本化比率较高;企业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比十年前增长 2 倍多;失业率和贫富差距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控制。普京在此过程中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使社会从无序混乱走向有序和稳定;二是是经济从眼中的危机状态中摆脱出来,并走向复苏和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稳定,它引发的问题也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
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长期推行货币主义政策,一直靠举借内外债支撑;一直靠出卖资源,贸易结构单一,受国际影响大;银行业竞争力低下;商业环境管制过度,抑制创新,使得经济对能源采掘更加依赖。
(三)金融危机时期梅德韦杰夫稳定经济发展创新
在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他与普京搭档,旨在稳定经济在金融风暴中的发展,并反思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国家的各方面优势。在这期间,体现了政府在国家经济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国家的姿态站在人民身后撑腰。具体措施有:政府充分主动援助企业,保障其发展,减少损失;优先国内劳动力资源,拉动内需;坚持并加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稳定人民生活;保持出口资源坚持能源经济的同时,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把科学技术从军用转向民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与全球的经济联系。
(四)新时期普京制定发展新战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俄罗斯依然面对着经济依赖资源出口、贸易结构化单
一、银行竞争力低、内外债务累积、投资资本短缺、腐败、创新型经济匮乏等问题,而在其内部,同样也还面临政党交替之间的情绪对峙、商业环境恶劣等。其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实现能源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如何将俄罗斯拥有的创新型人才资源从军用转换到商用民用是一个关键,也是普京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政治领域
俄罗斯独立以来政治转轨经历了制度变迁、制度巩固和主流政治价值观确立三个历史阶段。如果说,叶利钦完成了时代完成了从行政合一苏维埃制度到三权分立宪政制度的转变,普京八年则完成了新权威主义原则指导下对宪政制度的完善和巩固,是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变化。普京通过建立和扶持强大的执政党,有效地改善了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既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提高了立法效率。
俄罗斯独立初,民众生存必须是第一位。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和“国家财富重新分配”,是其进入市场经济的路径。
对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主义,俄罗斯的急进,成本当然昂贵,但俄罗斯没有渐进的条件。国家转型有赖于强力的权利控制者,但此时的俄罗斯政坛尚不稳定,何来强力的控制者?对于这代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创立人,他们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毁灭可能妨碍这种经济出生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剧烈的制度变迁,其社会代价当然不菲。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1991-2000年,仅仅十年时间,俄罗斯GDP下降了40%,即使苏联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其GDP也未下降得如此剧烈:一战下降25%,二战下降21%。
而这,就是普京当时面对的危机。
他对这个为民主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转型而付出重大代价的国家有着这般认识: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两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简言之,普京面临的是这个国家系统性的危机。而建立强大的国家,强大的俄罗斯,才是普京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道路选择。
普京上任之初,即开始整顿寡头,无论是政治的反对派古辛斯基,还是自诩为“国王制造者”的别列佐夫斯基,他都没有手软,以最终将他们驱逐出俄罗斯而告终。这一过程中,确认了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的大型企业组建国家控股。兴起于叶利钦时代的寡头利益集团,自此,不复存在。
此外,在建立国家统一的法律空间,控制媒体,改革行政体制,加强反腐败斗争领域普京政府都取得成效,这不仅实现了社会动荡到政局稳定的国家治理,而且取得了各主要政党对政府政策的认同。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执政党与反对党政治纲领差别的淡化甚至趋同,也导致“主权民主”日益成为俄罗斯全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并进而导致了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态的巨大变化。普京八年俄罗斯政治发展是根据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民主政体的过程,它符合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
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之际,普京交出了他的总统任期答卷:8年时
间GDP增长了70%。与此同时,他完成了对俄罗斯国家政治四大支柱:中央执行权力、政权党、强力集团与地方势力的完全控制。
三、外交领域
俄罗斯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俄罗斯外交文化中的极端倾向非常明显,而解体前的冷战局势也对俄罗斯的外交策略有很大影响。叶利钦时期,转型定位尚不明确,混乱中执政党决定按照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模式对俄罗斯社会进行改革,为此他们采取了全面西化的方针,作为国内政策的延续,其外交政策的基调自然倾向于西方。其次,当时正在进行的激烈的政治经济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俄罗斯领导人希冀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也只能采取亲西政策。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尤其注重于亚洲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从反思过去的角度出发,这一系列全新的外交政策让俄罗斯在国际环境中更富有活力和影响力。
四、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对中国而言,必须要认清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最大化增强市场活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贸易多元化,保障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推进经济全球化;努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推进国际的多元全方位外交和国内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同时,我们要以强硬的姿态和有力的措施,防止国家官僚化,清除贪污腐败,并促进执政党与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联系,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立足自身力量,坚持对外开放。只有立足现实,反思历史,统筹兼顾地把握国家的整体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而明确的战略目标,以不骄不躁的心态稳定前行,我们终有一天能自信从容地重振雄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郑羽、蒋明君,《俄罗斯的复兴之路》,2008-5-
312、李鸿谷,《俄罗斯:权利与民主》,2012-5-
13、A.R.雅科夫列夫,《俄罗斯、中国与世界》,2007-05-014、(美)曼科夫,《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持久因素》,2011-1-1
第三篇:马原电影观后感
资环学院---2010级地理科学
张立 学号***3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拍摄于1936年,于1936年2月5日纽约利沃里剧院首映。同时,它也是卓别林先生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影片是无声却胜有声,让人可悲,好笑,想哭!导演用一个半小时时长的电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整部影片不长,看完后的整体感觉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同情,搞笑,感动。其中更多的是感动。其中有很多场景到现在还浮现在脑海中,让人不断地想象,感慨。影片开始就出现成群的羊被牧羊人驱赶,接之为成群的工人蜂拥而至。别用用心的开头将工人与羊作类比,反应的工人阶级的地位低下,生活的不易,社会的现实与资本家的奸诈,从侧面反映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社会的现状,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早期伪善的宣扬人人自由平等,但实际上却穷凶极恶地追求李瑞的最大化,无视工人的地位和生活的丑陋面孔。
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到来,以卓聂林扮演的工人为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沦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工具,滋养资本家的血液。影片中男主人公在流水线上拧螺母,工作机械而枯燥,但是又由于流水作业,可怜的工人一刻也不能休息,就连抽完一根烟的时间都没有,被发现了还会被骂。这样也就罢了,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加快机器作业生产速度,迫使工人也随之加快速度,更加机械地吃力地重复一个又一个动作,最后身体竟然失去正常,成为名符其实的木偶人。好不容易熬到中午吃饭时间,却被新发明的自动喂食机器折磨得晕头转向,由此可见,资本家为了压榨更多的剩余价值,都在吃饭时间上动脑筋了。看到这样的场景,让人不得不对那些可怜的工人产生同情之感。
在失业之后阴差阳错进入监狱,体验到了监狱中生活的稳定,相比于外面社会的动荡和工作的压力,男主人公深刻地体验到了监狱的安详。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无情的批判。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其根本原因的存在,经济危机经常发生,特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的普片失业,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而《摩登时代》就是反映的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工人的生存现状,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导演采用的各种诙谐的手段想要让影片呈现出轻松的感觉,让观影者放松而而笑,但是,笑过之后,留下更多的是悲哀,是愤恨,是同情。
影片中也充满了温暖的场景,有女主人公偷吃香蕉后天真的笑脸,有两人的特殊相遇,有男主人公的英雄救美,有女主人公的成功蜕变,更有两人一起勇敢迈向太阳的坚定。这些镜头,让我们在悲叹之余,心灵上有了安慰。在生活的不如意中,工人们是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比起他们受到的折磨,这个才是让更多人感动的原因。
《摩登时代》反映的不仅有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无助与慌乱,还有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丑恶,工人们面对困难任然乐观生活的心态,这些,怎能不让我们同情,不让我们感动呢?
第四篇:《马原》课程观后感格式 2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观后感
读书报告题目:主标题 :自定
——读《XXXXX》影片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电 话:
指 导教 师:
填 表日 期:199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4年2月20日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影片有感
摘要:世界社会主义史大致包括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制度史,社会主义革新史这样四个具体内容和历史进程。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性电视剧,真正将这样的历史问题放于人们的眼前,让所有人知道有过这样的重大改革,明白现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来的是这样的不容易,经历了多少坎坷,经历了多少重大的决策和改革,以及对毛泽东这位对国家发展有这种大贡献的人,功绩和过错的讨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看法。
关键词: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功与过正文: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历史决议,怎样评价毛泽东?
在现今的的社会中,毛泽东思想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毛泽东思想依然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深远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动摇,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月二十一日,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对于法拉奇的的提问,邓小平肯定的说:“毛主席会当做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当做我们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并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法拉奇的提问,邓小平始坦然回答,始终坚持毛主席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毛主席的各个方面我们党和国家都做过深入讨论和研究。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各小组召集人汇报会》提议把建国后三十年的历史清理一下,核心问题主要是对于毛泽东一生功绩和错误各项评价。
邓小平在对于拆取在人民大会堂毛泽东的画像这件对世界都有着轰动的事情,认为这是表达出要改变个人崇拜,且仍然坚持毛泽东思想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持续发展。
对于毛泽东的一生,功与过共存。评价毛泽东,对于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意义久远,对于之后的改革开放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毛泽东一九六三年说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般,对于毛泽东的一生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中的对于《两个凡是》的评论,以及之后的少数人想要效仿苏联那样全面否定毛泽东,还有一些夸大党和毛泽东的错误想要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些错误的思想,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党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我国的指导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有着持续的发展意义,肯定了毛泽东相对于社会主义的重大的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肯定毛泽东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这个重大决议工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经历四轮大讨论。决议的核心问题确立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是有领导者错误发动的一场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对于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国家丧失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会议充分肯定这位伟大革命家对国家的奉献深刻分析了他的错误。对于毛泽东的错误,当然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其中有很多的的因素存在,有着当时历史时代的影响,以及当时的一些领导人也也这些错误中付一些责任。会议决定了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它的过失,因此,毛泽东的攻击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981年懂得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获得了一致通过。在指导思想上拨乱方正,纠正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又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明确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全
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升华和科学的总结。而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做了第一次的概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毛主席一生一直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而努力,坚持奋斗于革命前线,与资本主义斗争着,与多人一起主导着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国社会质疑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他对于我们是伟大的,是不可替代的,历史的功绩不可磨灭,不可否认。由着自私的好恶和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广大中国人肆意宣扬、刻意传播了西方社会的不良和恶劣东西,已经在全中国造成了多种深刻的社会危机,尤其是中国人精神上的危机„„当今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社会危局,使得庞大的物质建设成果不再像清朝末年那样悲惨地丧失,就是要引导中国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重大好处,通过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再教育,再度加强和巩固中国人对沧桑巨变之后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正道的坚守。
正如邓小平说的:没有毛主席,我们国家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而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称为领袖,那么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九年就不可能掌权。毛主席是一位对于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没有了他。
由本片内容联想到1978年以后的中国,中、上流社会长期粗暴否定文革,浮浅地贬损并且在事实上抛弃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恶作剧一般肆意攻击毛泽东时代,因而“阻断”了对于全民,尤其是对几代青少年的良好信仰教育,放纵了本民族旧有的、外民族引进的腐朽反动思想和消极糜烂文化的大泛滥,又在精神上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险局面。在这种社会大环境里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人,到现如今已经过早地呈现出缺少理想主义的朝气蓬勃、失去了青春人生应有的激情而暮气沉沉,90后一代人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这与他们接受了毛泽东时代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50后”、“60后”父辈相比,更差了“革命人永远是年青”的不老精神状态。因此,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可动摇,一直教育着人民以毛泽东等革命人士的精神传承。
如多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思想,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不可能有着现在这样的强大的综合国力,不可能有着震慑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就向即使有着文化
大革命有这样的一个时段,让我国各方面停滞数十年的一段时期,我国却依然坚强的在国家领导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到现在,更会依然顽强的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渐行渐远,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便可以让国民有着更多更好的发展前景,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作者,《书名或文章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2.3.
第五篇:马原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有感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和共产主义之于我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其中对于共产主义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身为党员的我对于自己所信仰的以及要坚持终身的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 分工 唯物主义史观 共产主义
小议唯物主义史观
记得艾老师上课时候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人的意识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不就是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吗?”当我在忙碌的学业之余在图书馆静坐一隅,悉心研读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部著作之后,我由衷地对哲学家,尤其是敢于批判的马克思一类的哲学家肃然起敬。既然全书主要是在批判唯心主义史观,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先看清楚什么是意识,它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我谨在此略窥一斑。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马克思如是说。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和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起初的人类和动物没有区别,人和环境的联系是一种纯粹的隶属于自然的存在,我们的祖先“只能”(当然他们没有选择的想法,所以这里说“只能”也是有失偏颇的)屈从于自然,像羊群一般。后来的人类由于某种偶发(这种偶发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而绝不是神创的或者神赋予的)的原因开始用双手制造工具,直立行走来更大地解放双手,又由于生物学中进化的差异产生天赋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分工,但这最原始的分工就像狮群中的等级一样或者像蚂蚁的分工一样,它是自身无法察觉的东西,是基因和反射构成了大部分的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形态》这样阐述,也就是说当人类由于新生产的需要,由于
新的物质关系的需要而诞生了语言和文字,人类才真正地宣告和其它动物的根本性不同:人类自发地启蒙式地察觉到自我和环境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意识的产生!这就是唯物主义史观的根基,看待历史一定要站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马克思特别强调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以及分析历史的时候要对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物质条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不能把历史事件孤立起来,那种把每个阶段的历史抽象成某种概念,并将前后概念加以联系,并限制在所谓的 “概念的自我规定”之中,而这种“规定”又从何而来呢?马克思毫不客气地说:“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更是讽刺道:“这些人又被看作是历史的制造者、‘监护人会议’、统治者。这样一来,就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上消除了,就可以任凭自己的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这是马克思对唯心史观哲学家们的直接批判。
《形态》一书认为任何历史事件本都就是应该由物质条件的某种变化引起的。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促成的。我个人认为确实如此,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一定是某种物质上的东西,而不是在人们生活平静如水的一纸文章或者电光石火间的想法可以做到的,譬如“文革”,我认为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必然是由于某种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发生变化,进而诱发的“革命”。当然,我这里并没有否定意识或者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历史的推动,只是在强调我认为的历史的源动力是物质的作用,是物质生产的矛盾而不是思想的火花在起主导作用,爱迪生发明电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但是别忘了他尝试过6000余次试验。
共产主义之于我提到共产主义,非党员的同学可能会想到镰刀铁锤,或者建国初的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或者说大家会谈论一些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但是最后不约而同地选择缄默,再者可能有同学会说一些关于理想社会的话题,然后最后说:“那只是一种愿景。”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可能十分肤浅。此处姑且说一说我看完本书后的感想,期望寻求探讨。
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暴力,共产主义绝对不代表严丝合缝的体制管理!所有的暴力,所有的体制,都是依存于某个发展阶段而存在的,是适应客观历史条件的结果。
“适应历史条件的社会才是好的社会。”艾老师曾说。《形态》一书对于这一点也做了很详细的诠释,而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几个字眼就概括出历史的规律的原因,就在于唯物主义史观看待问题是必须把历史放在大的物质背景下的,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不可割裂的基本因素。马克思说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等等,都是在试图总结出历史的概念并加以抽象,进而变成所谓的“自我意识”的产物,这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愚昧的,历史从来都不是脱离物质河床的飘渺银河,而是每一个能够吃饭喝水睡觉的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它是物质的产物,而非意识的产物。
“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最后的字眼不禁让我心头一震!印象中的共产主义难道不是大家以劳动为乐吗?
不错!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劳动,但这里要消灭的是人类不自愿的劳动,是被压迫的劳动。我们创造千千万万的物质,最后却成为它们的奴隶,受制于物质条件。解放全人类不仅是说让人们摆脱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真正的解放是人类不再被物质所累,不再因为分工的被动性,而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奔忙以至于忘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最终的共产主义愿景虽然现在难以具体刻画,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真正的共产主义,人们面对的分工不再是由天赋以及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了,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等同于为所欲为),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放!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後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形态》如是说。
我曾看过一部名叫《勇敢的心》的电影,其影片里所宣扬的自由思想让我难以忘怀,主人公带领苏格兰人民追求的不是官爵和土地,而是没有压迫和安居乐业。建国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对于自由的恐惧”,大家“谈自由色变”,认为那是对集体主义的对抗而觉得是异端,但是其实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身心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不同于滥杀无辜或者满足私欲,而是人们能够按照自己愉快的方式生活而且在社会关系中地位平等)。
消灭分工,实质上就是推翻私有制,让资源成为一种共同财富,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和道德等意识层面的产物与物质发展成正比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我认为一定要让物质的每一次发展都开出“精神的花朵”,不要让物质疯狂地堆叠,却发现精神依然徘徊不前,以至于最后被物质发展拖垮,然后回到发展的起点。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幸福感不再停留在吃饱喝足,人们开始寻求物质之上的精神之花,游弋于物质之间只会陷入更深的空虚。我们必须让思想跟得上发展的脚步,不滞后,不空前,才能踏踏实实地向前走!
那么面对现在相对不自由的分工,我们青年人特别是清华的学子应该何去何从?
我想我还是不在马克思面前班门弄斧地提建议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克思那样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所描述的那样理性而又独立地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更多的人可能还是会被生活慢慢推动着前进,而不是按照自己心里想着的方式,但是我们至少要保留心中的那份激情,在暗流涌动的世界握紧手中的桨,就算有上下的颠簸也不迷失方向。未老先衰地变得温和入世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好处,但是距离心灵的解放却早已渐行渐远。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活过。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可以跟随自己的心灵和信仰而活,为什么不是你或者是我?难道我们永远活在惊叹和艳羡之中而在这之后过着自己例行公事一般的生活吗?
最后以马克思《青年》中的那段话作结和大家共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感谢卡尔·马克思用铅字在200年后告诉了我一些或许我永远都不曾察觉的道理!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1846年
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8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