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 分:3 总学时:54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学时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绝对性
2、实践的检验标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6学时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主义所有制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6学时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
1、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资料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 李淮春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解读》,李学林、侯伦广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学习指导参考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指导》,辜堪生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四川省统编)
第二篇:马原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
五、本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
本课程是公共理论课,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大纲内容
本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学生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二、世界的普遍联与发展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发展过程。掌握真理的客观性、辨证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是表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要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认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过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发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特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到垄断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现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人阶级政党是新型的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教学提示:
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三篇:《马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
2、英文名称: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in Social Practice
3、课程号:WL410060
二、学时
在课程开设前的寒暑假前,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9学时的社会实践,用于社会实践报告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第12-14周进行。
三、考核方式
在学习了课程理论后,在第12至14周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以20%的比例计入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总分。
四、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五、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为培养与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理论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目的是为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的目的在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是理论只有与活生生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本课程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七、社会实践的形式
对于大一和大二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生区别对待。
(一)大一学生的社会实践
对于部分大一的先修该课程的学生,授课45学时,社会实践9个学时。主要采取校内讲座写作报告的形式。根据校内听取的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讲座,写作一篇2000字的实践报告或体会。学生可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中选择一种:
第一,对本学期中在我校校园中聆听的讲座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讲座撰写一份《课外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第二、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参加校园课外活动的亲身经历,写一份《课外实践的收获与思考》。
(二)大二学生的社会实践
1、社会调查作业的布置
在大一署假或大二寒假前一个学期的第16周,由社科部统一对全校学生布置。布置方法:通过承担思政课程的思政老师、辅导员;文理学院网页同时布置。
2、调查内容
聚焦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具体状况,可以以社区、村镇、企业、事业单体等社会基层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
3、调查形式与要求
(1)问卷式为主: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作业提交时附上有效问卷。
(2)个案访谈式为主:个案访谈对象不少于5人。作业提交时并提供访谈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访谈内容。
4、调查主题举例
以下主题仅作参考,同学可根据本次调查的总体要求,根据自己接触的调查对象和主要情况,自行选题。但要有明确的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时间地点人物、方法;调查的内容;对调查内容的分析和建议
(1)调查主题:例如:河南某某农村的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调查
(2)调查指导:可以几个家庭为样本,也可以某个家庭为案例,但需要说明为什么选择其作为案例,是否有代表性。
(3)调查内容:以一年或几年中家庭消费的主要项目、支出和特点为分析对象。
5、参考选题
(1)毛泽东思想方面:①毛泽东热现象调查;②红色旅游调查。
(2)经济方面:①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②当代农民劳动力流动状况;③沿海、沿江地区海洋经济、航运经济、港口经济、临港经济发展状态。
(3)政治方面:①村(居)委会选举中的问题与对策;②村(居)委自治的问题与对策;③沿海地区海洋国际争端与海洋经济发展。
(4)文化方面:①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②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对策;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④沿海、沿江地区同学可以调研当地海洋、航运文化状况。⑤应试教育的利弊
(5)社会方面:①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②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与对策;③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帮扶对策;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现状与对策;⑤沿海、沿江地区同学可以调研海洋区域社会发展;海洋渔村经济发展;海洋民俗文化;海洋和谐社会建设等。(6)生态方面:①当地污染现状与对策;②当地治理污染的好的经验与对策;③沿海、沿江地区同学可以调研当地海洋生态污染与治理状况。
八、社会实践的要求
(一)书写要求:统一用印有“上海海事大学”字样的稿纸书写,并请在作业的封面上注明: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二)字数要求:根据社会实践的调查,写一篇调研论文,必须手写完成,打印无效。大一学生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大二学生的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三)撰写要求:调研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造假;一旦发现有来自网络或其他渠道的抄袭行为,一律严惩:扣除全部平时成绩,实践学分记0分,明年重新参加下一年级的实践学分考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实施细则与评分标准
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特制定本评分标准,作为社会实践报告评定的指标。
一、社会实践的实施
在课程开设前的寒暑假前,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9学时的社会实践,用于社会实践报告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第12-14周进行。
二、社会实践报告的封面
社会实践报告请统一打印封面并和手写的调研报告装订在一起,封面见附录。
三、社会实践的评分标准
第一档:90-100(优秀)
报告选题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全面如实阐述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有详细调查资料、数据、图表支撑;
现象分析的非常深刻、翔实;
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非常合理、到位;
报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报告语言非常简洁流畅,叙述非常清楚明了。
字数符合要求。
第二档: 70-89
选题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能如实阐述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有调查资料、数据、图表支撑;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
报告结构比较规范,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字数符合要求。
第三档:60-69 选题恰当,基本能理论联系实际;
基本能如实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调查资料、数据、图表支撑较少;
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
结构基本规范,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达意;
字数符合要求。
第四档:60分以下(不合格)存在抄袭现象;
选题消极,理论脱离实际;
不能如实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没有进行社会调查工作,无资料、数据、图表支撑;
结构不规范,内容贫乏,语言不流畅,词不达意。
字数不符合要求。
四、调查报告的评优
对于优秀的社会调研报告,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将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附录:封面格式
上海海事大学
本科生社会实践报告
****城市农民工现状与对策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完成日期:年月
第四篇:马原课实践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特制定本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属于“原理课”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解决社会和人生中的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学好原理,终身受益”的涵义。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价值的认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学时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下准备与课上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由任课老师进行课堂布置,学生自愿结组,课下准备、完成,并于最后的实践课进行统一展示。
“原理课”为48学时,3学分。以一门课程的一个学分至少保证要社会实践教学2课时为标准,该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为6课时,“原理课”的总课时为42+6。对于实践的6学时大体作如下分配:实践动员1学时,实践展示4学时,实践总结1学时。
三、具体实施步骤和阶段
1、动员阶段
第1周进行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2、分组准备阶段
第2周为学生自愿结组阶段。每个自然班分3-4个小组,约8-10人一组,自行结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兼任通讯员,主要负责本组实践项目的组织与进行,并定期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掌握该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3、选项阶段
第3-4周小组成员经过初步收集资料,集体商讨确立本组要选择的项目,最好用备选项目,但经过任课教师许可,也可自定选题。
为防止有些题目选的组太多,而有些没人选,任课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如在一个上课班中,规定某个自然班只能在某几个项目中进行自由选择。
4、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阶段
选定题目后,5-6周为学生的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每组成员要进行详细分工,并制定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成果形式等。最终确定下来的项目实施方案交由任课老师审核通过。
第7周为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审批每个小组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对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既要注重组织的完善性,形式的活泼性,也要使其项目与思政课挂钩,与原理课挂钩,注重项目内容的思想性。
此外,“原理课”的实践项目要求全员参与,即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本组项目的准备与运行中,任课教师在进行项目实施方案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组的分工进行审核,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明确分工且有充实饱满的工作任务,切忌浑水摸鱼者存在。
5、项目实施方案定稿阶段
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各组要认真修改本组的实践方案,在第8周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定稿。
6、项目实施阶段
第9-13周为重点攻坚阶段,各组根据本组的项目实施方案以预期的进度逐渐完成项目,在这个阶段中同样需要老师和组长及时沟通,掌握各组的进度,保证最终在实践课上的完美展示。
7、项目展示阶段
第14-15周为成果展示阶段。实践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辩论等各种形式均需在最后的实践课上进行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为10-20分钟,根据具体展示形式而定。展示的先后顺序由组长抽签决定。
展示后,任课教师做最后指导,之后各组整理各种材料上交。
小组最后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选项登记表、项目实施方案、作业(论文、辩论稿、演讲稿、PPT等)、展示照片。
8、实践总结阶段
第16周为实践总结阶段。任课教师结合上课班级的作业及课堂展示情况进行总结,主要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各个实践项目进行总结性点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各个项目的意义,深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意识,使得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四、备选项目
1.学哲学、用哲学
此项的设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学哲学、用哲学的意识。选择此项目的小组自行选取感兴趣或关注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有关国际关系的、国家政策的、社会问题的,也可以是与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每组同学经过讨论,确立1-2个在本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话题。之后就围绕所确定的具体选题深入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可以小组内反复讨论,也可采取热点问题访谈的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一问题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而这种解读必须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这个项目最终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论文、PPT、话剧小品、哲理故事等均可。
2.守护人类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精神家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多元化的文化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冲击。而我国目前也确实存在经济与政治、文化发展不同步的现象,这种不同步与不和谐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建立。
选择此项目的同学通过搜集资料深刻把握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共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成果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表现自己的结论即可。
3.感受科技魅力,引领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科技所带给我们的便捷,但同时也在承受科技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更好的利用科技、造福人类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大量结合现实,考察科技的利弊,在此基础上筛选、总结形成结论。成果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表现自己的结论即可。
4.草根明星: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现今,各类选秀节目、网络为老百姓的明星梦提供了很多的平台,而借助此平台达成自己梦想的人也绝不在少数,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学生结合第三章的内容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建议采用辩论的形式,获任课教师认可也可采取其它形式。
5.从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说法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但是现实似乎又在印证着一个多世纪前那位“大胡子”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典型性看法:资本主义逃不出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结合08年的金融风暴、始于11年底的欧债危机探寻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最终的展示形式自定,演讲、小品、论文等完美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可。
6.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是较之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一个社会形态,但实际情况似乎与马克思的预期有些相反,社会主义在它短暂的历史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这种矛盾呢?
选择此项目的同学可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结合现实对这一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成果形式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说明问题即可。
7.我心目中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它代表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和渴望,可是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理想,如何坚守这一理想,如何朝着这一理想前进呢?目前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惑。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并提出本组认为较为可行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方案,可以采取演讲、小品等有助于表达主题的各种形式。
五、考核方式:
1、“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不单算学分,而是计入平时成绩当中。以平时成绩
100分计,其中实践项目总共占30分。
2、自选项目依据优(30分)、良(25分)、中(20分)、一般(15分)四个档次评定,主要参考作业和展示两个部分:
(1)作业部分:主要是指每组提交的文字材料,包括项目实施方案,也包括最后展示的原稿,如演讲稿、辩论稿、论文等。该部分的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独立认真完成作业还是假借他物,对于全部取自于网络者,一经查出,全组成员分数作废,作业和平时表现统一计零分。 内容是否充实、完备,是否全面阐述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行文是否流畅,这是对每份作业最起码的要求。(2)课堂展示部分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评定:
内容方面:是否与本门课程挂钩,是否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和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是否有深度,还是只是人云亦云、流于形式。 形式方面:改组所选择的展示形式是否表现本项目的最佳形式,形式是否活泼新颖有创意,展示成员临场表现(包括台风、配合默契度等)。
六、基本要求
(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的要求及实践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2.各位任课教师应高度负责,对于自选项目,除完美地展示形式外,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哲学方法和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意识,能够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3.认真组织,亲自参加,抓住重点,善于总结,并能通过学院思政教学网站全面提供课程“教学资源”的下载,设置“在线答疑”、“实践论坛”板块,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在线答疑,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以保证每次活动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的要求
1、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确实践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纪律,服从指导教师的指挥。
2、按照分工和进度认真实施本组项目,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完成最终的作业。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按 0 分记。
3、严于律己,展示风采。要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示长城学院学子风采,为学院增光添彩。决不允许有损于学院声誉的现象发生。
4、充分发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共同完成本组项目。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