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方县第三中学医务室简介
大方县第三中学医务室简介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成立了医务室。医务室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作为工作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作为工作方针。现为学校的一个服务窗口,为我校四千多名师生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慨况
(1)医务室目前位于学校主教学楼旁边,占地面积约50平米,室内环境优美,温馨整洁。
(2)现有医护人员2人,医师1人,护士1人,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及保健经验,本着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把“师生满意”作为服务理念,把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作为工作目标,竭诚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服务。每天均有人值班,绝不延误学生的看病治疗,对于那些急病、大病等,学校派专人(医务人员)专车送至县医院进行治疗。(3)具备一般常用急救药品,如:感冒发烧、胃肠用药等。同时也具备基本的医疗器械,能处理师生常见疾病及一般外伤处理。
二、主要职责
(1)负责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在县卫生业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积极开展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贯彻学校卫生有关文件及参加业务知识培训。
(2)制订学校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提交校长审批后,付诸实施;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总结。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进行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级卫生员。(4)做好常见病防治和治疗,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5)积极组织学生的健康检查、监测,建立健康卡,及时总结、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报告。
(6)对教学、体育、劳动、饮食(水)、设备、环境、个人卫生进行督导。
(7)要经常积累学生健康、生长发育、疾病、因病缺课、死因、运动外伤等各种资料、数据,及时总结、分析并上报教育、卫生部门,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8)负责对学校学生的饮食卫生、食品卫生管理。(9)做好学校卫生器材、药品管理。(10)做好学校卫生情况的年报工作。
第二篇:杨村第三中学社团简介
杨村第三中学社团简介
杨村第三中学网页设计制作社团成立于2013年,社团名称为“骇客”帝国,社团以专题网站制作为基础,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和动手能力为宗旨。该社团以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教师讲授网站制作的步骤和技巧,社团成员欣赏学习并动手制作个性化专题网站为主要活动形式。
网页制作社团凭借全体同学对网页设计的热爱,集合全体成员的智慧和才干,逐步提高网页设计及制作水平。网页设计制作社团发展目标定位在配合和帮助各社团组织等学生团体建设网站,并以其为实践平台,为学校更好发展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社长:王书黎
班级:高一九班
第三篇: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简介
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简介
大溪镇第三中学创办于1969年2月,原名山市公社中学,校址在山市街月河边。1978年秋在山市鸬鹚山头设分部(称教学点)。1984年新教学楼建成,分部撤消。1993年改名山市镇中学。1995年8月新校舍落成,迁现址金山南路98号。同年9月,白山中学并入该校。2001年10月区域调整后,改名大溪镇山市中学。2003年11月更名为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获得全国新学校行动计划实验学校、省示范性初中、省标准化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等40多项荣誉。
2007学年,学校占地面积2517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27平方米。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实验仪器按国家标准配置,音体美劳设备配置均达到省定I类标准。学校有15个教学班,597名在校生。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本科学历达73%。师资队伍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1人,温岭市名师、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理事、浙江省教育学会会员1人,台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台州市“211人才工程”教师1人,温岭市骨干教师3人。
学校秉承“立足人本重发展、立足务实求创新、立足校本创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立志、拼搏、勤奋、求实”的校训,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基于学生学习状态改善的学校整体改进研究和“三味办公室”建设等多项改革实验活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育质量迅速提升,在当地新农村教育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第四篇:洱源县第三中学简介
前言·美丽家乡
炼铁乡位于洱源县西南部,东邻凤羽镇,南接漾濞县,西毗西山乡,北连乔后镇。全乡国土面积为24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炼铁村,离县城50公里,海拔2040米。
炼铁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南北运输大通道“盐茶古道”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重镇。炼铁的黑潓江河谷,是“盐茶古道”的主要通道,起始于剑川的沙溪,终结于漾濞的平坡,全长达两百余公里。自炼铁北上,经寺登、沙溪,可达丽江、中甸、继而进入西藏。东进,到洱源一路,可通鹤庆的朵美,渡金沙江,过永胜、华坪而后进入巴蜀。古道经炼铁沿黑潓江河谷南进,在漾濞县境内与“博南古道”交接,可通东南亚诸国。因此,自汉代以来,无数的马帮商队,就是通过炼铁这个古老的“南北通衢”,把西部和内地出产的茶叶、食盐、银铜制具、陶瓷用品等,源源不断地经剑川、过丽江、越中甸,达拉萨;再把吐蕃(西藏)地区的药材、皮张、羊毛制品及吐蕃特产贩运回内地或经边境口岸贩运到国外的。幽深的黑惠江峡谷,自然也就成了盐茶商贾的“南北走廊”。现如今,炼铁的黑惠江两岸仍保留着“歇马坪”、“驻马店”、“马店坡”等诸多地名村名。从中,一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炼铁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风物俗所烘托出的那份沉甸甸的古道文化意蕴。
炼铁,它既是一块被甘草汁般的历史文化浓浓地沉浸过的土地,同时也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懒懒地油润过的土地。说它是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小镇,不如说它是一个朴素而散淡的乡村。因为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田园,这里的风景,这里的人事,无不彰显着一种本色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黑惠江畔的璀璨明珠----洱源县第三中学
学校简介
洱源县第三中学,座落在罗平山脚下黑惠江,省道平甸公路旁炼铁街北郊,西距洱源县城52公里。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23亩,建筑面积13689m²。现有21个班,在校学生总数为1214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硕士1人,本科51人,专科20人,学历合格率为98.6%。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24人,二级教师22人,未定级4人。是一所面向炼铁、乔后、西山三乡镇招生的全寄宿制农村义务教育初级中学。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办学思路:立足山区,教学生一年,想学生一生。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教风:敬业、爱生、求真、启智。学风:乐学,善思,好问,进取。
校史文化
1973年,为了发展洱源县西部山区的教育文化事业,炼铁公社党委向州、县两级政府呈交了关于在炼铁创办洱源县第三中学的报告,当年秋季,该报告获批准后即开始建校的筹备工作,1974年破土动工。
办学之初,受大理州教育局委托,学校曾面向洱源、剑川、鹤庆、漾濞四县招生办过2个师范班(学员取得大理师范毕业证书)。此外,先后办过2个普通初中班,61个民族初中班和19个高中班。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的制约、师资不足以及集中办学等因素的影响,1986年学校办了11个高中班后停办高中,改为全寄宿制县属初级中学,面向全县贫特困山区村社录取民族学生。高中在停办二十多年后,于2007年秋恢复高中招生。我校高中重新招生了四年,共八个班394人,毕业生200人。
2011人民群众普遍要求“上好学”,加之我校高中规模小,已适应不了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同时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已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趋势,县委、政府从我县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顺应民心民意,对全县教育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把我校高中部撤并到县一中,我校被调整为西片三乡镇的一所县属农村初级中学。
在2013年“3·03”地震后,我校在县委政府关怀指导下,对我校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征土地70多亩,初步规划形成学习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三大分区。
学校荣誉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关心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共同奋进下,洱源县第三中学迅速崛起,校园呈现出乐学乐教的和谐氛围。近年来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数不断增加,学校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学校先后获“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州级“育人环境示范学校”、州级“无邪教校园”、“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县级“先进党支部”、县级“文明单位”、县级“先进集体”、“教学成果先进集体”等荣誉。有140多人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次,大理州优秀教师2人次,县表彰优秀教师12人次。州级以上各类表彰38人次,60多人次获县级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有40余篇获县级以上表彰,其中2篇获国家级一等奖。
结束语
洱源县第三中学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这里人杰地灵,有黄金、有宝藏,我们在这里开垦属于自己的天空和大地,播撒了日月的光明和星汉的灿烂。
洱源县第三中学的发展,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无限关爱的结果。哪一所学校不是家长捧出来的、社会赞扬出来的,高素质的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把洱源县第三中学的发展当作民族教育发展的大事,来想、来做、来抓,这一份寄托,这一份期待,我们怎敢懈怠,又怎敢抛负。
登山放眼宜远长,无限风光在前方。放眼未来,相信春天的辛勤耕耘会带来秋天的收获,孜孜不倦的追求会带来民族教育的丰硕果实。春风得意马蹄疾,面对千帆共竞,百舸争流的发展形势,洱源县第三中学决心秉承优良传统,进一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山区一流的民族学校。
第五篇:阳新县第三中学简介(新)
阳新县第三中学简介
阳新县第三中学创建于1980年,是县教育局直管的城区规模最大的九年义务教育单列初级中学,现有36个教学班,210多名教职工,3000余名学生。学校拥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8人,各级骨干教师2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曾先后培养了袁艳阳、张吉安、田野、柯然等清华、北大、人大的优秀学子。学校以“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为办学理念,以“树立全新形象,打造精品三中”为目标,围绕“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确立了“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立足以人为本,在班级内推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自主管理模式,倡导“安全就是成绩,平安就是幸福”安全理念,在全县首开初中学生军训的先河。学校还是全县唯一一所聘请了外籍英语教师的初中学校。
“推行国学传统教育,请家长当助教”是阳新三中两张漂亮的“名片”。学校秉承传统,教育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践行孝亲文化,打造人文三中。开设国学课程,把《孝经》、《弟子规》等列为校本教材,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培养“新三好”学生(在家做好儿女、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发扬“新五爱”精神(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学校认真贯彻省教育厅“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精神,坚持开展常态教学比武活动,提高教师技能;让教师走出校门,走进千家万户,了解学生,宣传学校;开展“请家长当助教”活动,让家长以身施教,现身说法,家校联动效果喜人。近三年,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荣获黄石市“示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民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2010被评为阳新县“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十强学校”。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荣获“科研先进单位”、“关爱留守生阳光校园”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