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研究方法知识小结
x射线
1、本质是电磁辐射
2、x射线产生:在高真空中,凡高速运动的电子碰到任何障碍物时,均能产生X射线,对于其他带电的基本粒子也有类似现象发生。电子式X射线管中产生X射线的条件可归纳为:(1,以某种方式得到一定量的自由电子;(2,在高真空中,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迫使这些电子作定向高速运动;(3,在电子运动路径上设障碍物以急剧改变电子的运动速度。
3特征x射线:是具有特定波长的X射线,也称单色X射线。阴极发射的电子轰击靶时,原子中较高能级上的电子便将自发的跃迁到该内层空位上去,同时伴随有多余的能量的释放x射线释放。
4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
5、俄歇电子:原子中一个K层电子被激发出以后,L层的一个电子跃迁入K层填补空白,剩下的能量不是以辐射
6、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
7、布拉格公式:dHKL 表示HKL 晶面的面网间距,θ角表示掠过角或布拉格角,即入射X射线或衍射线与面网间的夹角,λ表示入射X射线的波长。该公式有二个方面用途:
(1)已知晶体的d 值。通过测量θ,求特征X 射线的λ,并通过λ判断产生特征X 射线的元素。这主要应用于X 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子探针中。
(2)已知入射X 射线的波长,通过测量θ,求晶面间距。并通过晶面间距,测定晶体结构或进行物相分析。
衍射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满足布拉格方程且不存在消光现象)
8、X射线衍射方法:单晶:照相法(转晶法、劳厄法)、四圆衍射仪法。多晶(照相法)和(X射线衍射仪法)
9、衍射仪法。
构造:四个部分:1.X射线发生系统2.测角仪,3.探测与记录系统4.控制系统
样品要求:粉末细、有代表、三要素:① 衍射线的峰位;② 线形;③ 强度
峰位确定:
1、峰顶法
2、切线法
3、半高宽中点法 4、7/8高度法
5、中点连线法 10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原理分别: 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X射线在某种晶体上的衍射必然反映出带有晶体特征的特定的衍射花样(衍射位置θ、衍射强度I),而没有两种结晶物质会给出完全相同的衍射花样,所以我们才能根据衍射花样与晶体结构一一对应的关系,来确定某一物相。
根据X射线衍射强度公式,某一物相的相对含量的增加,其衍射线的强度亦随之增加,所以通过衍射线强度的数值可以确定对应物相的相对含量。由于各个物相对X射线的吸收影响不同,X射线衍射强度与该物相的相对含量之间不成线性比例关系,必须加以修正。
定性步骤:
1、确定d值和强度I/I0值(估计)
2、查索引
3、得到编号
4、查卡片
5、确定物质或物相
11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晶体的有序—无序转变(举例说明)某些固溶体在发生有序化转变后,不同元素的原子将固定地占据单胞中某些特定位置,晶体的衍射线条分布亦将随之变化。可利用X射线衍射时,衍射线的出现与消失来研究晶体的有序—无序转变。如对于TiAl,高温时为无序的体心立方晶体,低温时为有序的体心立方晶体。无序时:Ti或Al占据A或B点的几率各为50%,f平均=0.5fNi+0.5fAl;注:A为顶点,B为体心点。有序时: Ti 100%占据A位,Al 100%占据B位,则 Fhkl=fNi±fAl则:Fhkl=fNi-fAl≠0,由本该消光的地方,重新出现衍射条纹,可判断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反之亦
2 分辨率:是指成像物体上能分辨出的两个物点的最小距离。对电镜分辨本领起作用的是球差、象散、色差和衍射效应
说明影响光学显微镜和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电磁透镜的分辨率? 解: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取决于照明光源的波长,主要受衍射效应影响。电磁透镜的分辨率由衍射效应和球面像差来决定,球差是限制电磁透镜分辨本领的主要因素。若只考虑衍射效应,在照明光源和介质一定的条件下,孔径角α越大,透镜的分辨本领越高。若同时考虑衍射和球差对分辨率的影响,关键在确定电磁透镜的最佳孔径半角,使衍射效应斑和球差散焦斑的尺寸大小相等。投射电镜TEM 1说明透射电镜的工作原理及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工作原理: 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在阳极加速电压作用下加速,经聚光镜会聚成平行电子束照明样品,穿过样品的电子束携带样品本身的结构信息,经物镜、中间镜、投影镜接力聚焦放大,以图像或衍射谱形式显示于荧光屏。
应用:早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功能主要是观察样品形貌,后来发展到可以通过电子衍射原位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具有能将形貌和晶体结构原位观察的两个功能是其它结构分析仪(如光镜和X射线衍射仪)所不具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增加附件后,其功能可以从原来的样品内部组织形貌观察(TEM)、原位的电子衍射分析(Diff),发展到还可以进行原位的成分分析(能谱仪EDS、特征能量损失谱EELS)、表面形貌观察(二次电子像SED、背散射电子像BED)和透射扫描像(STEM)
2构造:透射电镜主要由几大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关系如何? 透射电镜由电子光学系统、电源与控制系统及真空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光学系统通常称镜筒,是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核心,它的光路原理与透射光学显微镜十分相似,其他系统为辅助系统。它分为三部分,即照明系统、成像系统和观察记录系统。
照明系统由电子枪、聚光镜和相应的平移对中、倾斜调节装置组成。其作用是提供一束高亮度、照明孔径角小、平行度好、束流稳定的照明源。为满足明场像和暗场像需要,照明束可在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范围内倾斜
3、TEM的主要性能指标:分辨率、放大倍数、加速电压
4、样品:小而薄、无变形、无假象
制备方法:1.支持膜法(粉末试样)2.薄膜法(块状样品制备)3.复型法 5衬度?TEM能产生哪几种衬度象,是怎样产生的,都有何用途? 衬度是指图象上不同区域间明暗程度的差别。
A质厚衬度 是由于样品不同微区间存在的原子序数或厚度的差异而形成的(对电子散射能力的不同,适用于对复型膜试样电子图象作出解释。
B衍射衬度 晶体试样在进行电镜观察时,由于各处晶体取向不同和(或)晶体结构不同,满足布拉格条件的程度不同,使得对应试样下表面处有不同的衍射效果,从而在下表面形成一个随位置而异的衍射振幅分布,形成的衬度,衍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晶体缺陷。
明场像:物镜光栏将衍射束挡掉,只让透射束通过而得到图象衬度的方法称为明场成像,所得的图象称为明场像。暗场像:用物镜光栏挡住透射束及其余衍射束,而只让一束强衍射束通过光栏参与成像的方法,称为暗场成像,所得图象为暗场像。中心暗场像入射电子束相对衍射晶面倾斜角,此时衍射斑将移到透镜的中心位置,该衍射束通过物镜光栏形成的衍衬像 C位衬度象 如果透射束与衍射束可以重新组合,从而保持它们的振幅和位相,则可直接得到产生衍射的那些晶面的晶格象,或者一个个原子的晶体结构象。这就是相位衬度象,仅适于很薄的晶体试样(≈100Å)。3 电子衍射
1、电子衍射与X射线的衍射相比的特点:
1)衍射角很小,一般为1-2度。2)物质对电子的散射作用强,电子衍射强,摄取电子衍射花样的时间只需几秒钟,而X射线衍射则需数小时。3)晶体样品的显微像与电子衍射花样结合,可以作选区电子衍射4)电子衍射花样变复杂,不能象X射线那样从测量衍射强度来广泛的测定结构5)试样制备工作较X射线复杂;在精度方面也远比X射线低
2、简要说明多晶(纳米晶体)、单晶及非晶衍射花样的特征及形成原理。解:多晶体的电子衍射花样是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环 单晶衍射花样是由排列得十分整齐的许多斑点所组成的 非晶态物质的衍射花样只有一个漫散中心斑点
单晶花样是一个零层二维倒易截面,其倒易点规则排列,具有明显对称性,且处于二维网络的格点上。因此表达花样对称性的基本单元为平行四边形。单晶电子衍射花样就是(uvw)*0零层倒易截面的放大像。
多晶试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取向任意的小单晶组成的。故可设想让一个小单晶的倒易点阵绕原点旋转,同一反射面hkl的各等价倒易点(即(hkl)平面族中各平面)将分布在以1/dhkl为半径的球面上,而不同的反射面,其等价倒易点将分布在半径不同的同心球面上,这些球面与反射球面相截,得到一系列同心园环,自反射球心向各园环连线,投影到屏上,就是多晶电子衍射图。
非晶的衍射花样为一个圆斑
3花样标定:单晶花样分析:指数直接标定法、比值法(偿试-校核法)、标准衍射图法 4 扫描电镜(SEM)
1结构:主要包括有电子光学系统、扫描系统、信号收集系统、图象显示和记录系统、电源和真空系统等。
2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工作原理:SEM是利用聚焦电子束在样品上扫描时激发的某种物理信号来调制一个同步扫描的显象管在相应位置的亮度而成象的显微镜。
应用:扫描电镜就是这样采用逐点成像的方法,把样品表面不同的特征,按顺序、成比例地转换为视频传号,完成一帧图像,从而使我们在荧光屏上观察到样品表面的各种特征图像。3样品与物质作用: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阴极发光和透射电于等
4主要性能与特点::放大倍率高(M=Ac/As)分辨率高(d0=dmin/M总)景深大(F≈ d0/β)保真度好、样品制备简单 5扫描电镜衬度像
二次电子像:表面形貌衬度,利用对样品表面形貌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节信号得到的一种象衬度。二次电子像分辨率比较高,适用于显示形貌衬度
背散射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具有样品表面化学成分和表面形貌的信息成分衬度。1样品表面上平均原子序数Z大的部位形成较亮的区域;平均原子序数较低的部位形成较暗的区域。2.形貌衬度 分辨率远比二次电子低。背反射电子是来自一个较大的作用体积.比较:二次电子像分辨率高,立体感强,主要反映形貌特征
背散射电子像分辨率低,立体感差,但既能反映形貌特征,又能定性探测元素分布。6样品:为啥投射电镜的样品要求非常薄 而扫描电镜没有此要求?
答: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时,电子束是透过样品成像。由于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比较低,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样品必须很薄。由于扫描电镜是依靠高能电子束与样品物质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各种信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阴极发光和透射电于等。且这些信息产生的深度不同,故对厚度无明确要求 7分辨率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受哪些因数的影响,如何提高?
答:1)扫描电子束的束斑直径:束斑直径越小,分辨率越高。2)入射电子束在样品中的扩展效应:与样品原子序数有关,轻元素样品,梨形作用体积;重元素样品,半球形作用体积。3)操作方式及所用的调制信号4)还受信噪比、杂散磁场、机械振动等因素影响。8要在观察断口形貌的同时,分析断口上粒状夹杂物的化学成分,选择什么仪器?简述具体的分析方法。
答:要在观察断口形貌的同时,分析断口上粒状夹杂物的化学成分,应选用配置有波谱仪或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具体的操作分析方法是:先扫描不同放大倍数的二次电子像,观察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选择并圈定断口上的粒状夹杂物,然后用波谱仪或能谱仪定点分析其化学成分(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比较
5 9.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与透射电镜有何不同? 答:两者完全不同。投射电镜用电磁透镜放大成像,而扫描电镜则是以类似电视机摄影显像的方式,利用细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激发出的各种物理信号来调制而成。10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各有什么特点? 答:表面形貌衬度是由于试样表面形貌差别而形成的衬度。利用对试样表面形貌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调制成像,可以得到形貌衬度图像。形貌衬度的形成是由于某些信号,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其强度是试样表面倾角的函数,而试样表面微区形貌差别实际上就是各微区表面相对于入射电子束的倾角不同,因此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时任何两点的形貌差别,表现为信号强度的差别,从而在图像中形成显示形貌的衬度。二次电子像的衬度是最典型的形貌衬度。由于二次电子信号主要来自样品表层5-10nm深度范围,它的强度与原子序数没有明确的关系,而仅对微区刻面相对于入射电子束的位向十分敏感,且二次电子像分辨率比较高,所以特别适用于显示形貌衬度。
原子序数衬度是由于试样表面物质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差别而形成的衬度。利用对试样表面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显像管的调制信号,可以得到原子序数衬度图像。背散射电子像、吸收电子像的衬度都含有原子序数衬度,而特征X射线像的衬度就是原子序数衬度。粗糙表面的原子序数衬度往往被形貌衬度所掩盖,为此,对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的样品,应进行磨平和抛光,但不能浸蚀。
电子探针仪
6 1原理:用细聚焦电子束入射样品表面,激发出样品元素的特征X射线 2定性分析原理:电子束轰击试样表面激发的特征x射线,λ与样品材料的Z有关,测出λ,即可确定相应元素的Z。
3定量分析原理:某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与该元素在样品中的浓度成比例,测出x射线强度I,就可计算出该元素的相对含量
4波谱仪(WDS)用来测定特征波长的谱仪叫波长分散谱仪
5能谱仪(EDS)用来测定x射线特征能量的谱仪叫能量分散谱仪。
6应用:(1)组分不均匀合金试样的微区成分分析(2)扩散对试样中成分梯度的测定
(3)相图低温等温截面的测定(4)金属/半导体界面反应产物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1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将原子尺度尖锐的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通常小于1nm)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
2结构:隧道针尖、三维扫描控制器、减震系统、电子学控制系统 3模式:恒电流,恒高
4影响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的因素1对针尖的要求:具有高的弯曲共振频率、针尖的 尖端很尖(最好尖端只有一个原子)、针尖的化学纯度高;2压电陶瓷的精度要足够高;
3减震系统的减震效果要好,可采用各种减震系统的综合使用;4电子学控制系统的采集和反馈速度和质量;5样品的导电性对图像也有一定的影响。6各种参数的选择要合适。
原子力显微镜AFM 1原理: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弹性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当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间存在极微弱的作用力(10-8--10-6N)时,微悬臂会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针尖和样品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有强烈的依赖关系(遵循胡克定律)。2结构: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3工作模式:接触模式、非接触模式、轻敲模式、侧向力模式
4AFM假象:针尖成像、钝的或污染的针尖、双针尖或多针尖假象、样品上污物引起的、样品-针尖间的作用力太小
5样品:可以是有机固体、聚合物以及生物大分子
扫描探针显微镜应用:检测材料的性能、呈现原子或分子的表面特性、用于研究物质的动力学过程、操纵和移动单个原子或分子
热分析: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一类技术 7 1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DTG是TG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阶导数
影响TG曲线的主要因素:1仪器因素——浮力、试样盘、挥发物的冷凝等;
2实验条件——升温速率、气氛等;3试样的影响——试样质量、粒度等
试样要求:试样为粉末样品,试样量要少,一般3~10 mg 应用:(1)无机物、有机物及聚合物的热分解;(2)金属在高温下受各种气体的腐蚀过程;(3)固态反应;(4)矿物的煅烧和冶炼;(5)液体的蒸馏和汽化;(6)煤、石油和木材的热
解过程;(7)含湿量、挥发物及灰分含量的测定;(8)升华过程;(9)脱水和吸湿;(10)爆炸材料的研究;(11)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2)发现新化合物;(13)吸附和解吸;(14)反应机制的研究。2差热分析(DT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ΔT)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DTA曲线:DTA谱图的横坐标为温度T(或时间t),纵坐标为试样与参比物温差△T DTA曲线的影响因素:内因:试样本身的性质(热特性)
外因:① 仪器结构:加热炉形状、尺寸;坩埚材料、形状;热电偶位置、性能。
② 操作条件:加热速度;样品粒度、用量;压力、气氛。DTA的应用:(1)研究结晶转变、二级转变。(2)追踪熔融、蒸发等相变过程。(3)用于分解、氧化还原、固相反应等的研究。(4)可用于部分化合物的鉴定。3差示扫描量热(DSC):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给物质和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分类: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仪。
曲线:纵坐标dH/dt-热流率,样品吸、放热的速率,mJ/s,横坐标温度
影响DSC的因素:实验条件的影响(1)升温速率:复杂(2)气氛:峰温和热焓值
样品的影响(1)样品用量:不要过多(2)样品形态:粒度均匀(3)样品热历史:
将样品在玻璃化温度以上退火处理
DSC的应用:适合于研究伴随焓变或比热容变化的现象。
焓变的测定、纯度的测定、比热容的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共混聚合物鉴定
光谱分析:基于电磁辐射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征光谱波长与强度进行材料分析的方法。
8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1产生原理: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
2术语:生色团:产生紫外或可见吸收的不饱和基团。
助色团其本身是饱和基团(常含杂原子),它连到生色团上时,能使后者吸收波长变长或(和)吸收强度增加
蓝移(blue shift)吸收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红移(red shift)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减色效应 使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增色效应 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3谱带分成四种类型,即R吸收带、K吸收带、B吸收带和E吸收带 4光的吸收定律 :溶液的吸光度A: A=-lgT=lg(I0/I)=abc
a称为吸收系数,b-吸收层厚度;c-被测物质质量分数 5图谱:横坐标:波长,纵座标:吸收率或透过率
6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1)助色基的影响(使最大吸收向长波位移,颜色加深)
2)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共轭作用减弱)3)超共轭效应影响4)溶剂的影响(ππ*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红移。nπ* 跃迁,溶剂极性增加,吸收蓝移。)紫外-可见光谱法应用: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异构体的确定、位阻作用的测定、定量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
1原理:光辐射→分子振动能级跃迁→红外光谱→官能团→分子结构 2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的区别
a光谱产生的机制不同:红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蓝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上的跃迁。
b研究对象不同: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不饱合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
c可分析的试样形式不同:使用范围不同气、液、固均可,既可定性又可定量,非破坏性分析配成溶液,既可定性又可定量,有时是试样破坏性的
3产生两条件:(1)辐射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共振);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作用(偶合)
4伸缩,变形振动..理论上,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数应与光谱峰数相同 5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1.内部因素(1)电子效应{诱导(吸蓝给红)、共轭(低频)、中介(类共轭)}(2)氢键效应(对峰位,峰强产生影响,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
2外部因素(1)物质状态及制样方法(2)溶剂效应
6应用:有机材料研究、无机材料微观结构研究、半导体材料结构成分分析杂质缺陷研究
激光拉曼光谱(极化率变化)
原理:对不同物质:不同。对同一物质:与入射光频率无关,表征分子振-转能级的特征物理量,定性与结构分析的依据 Raman散射的产生:光电场E 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化学,高聚物,生物
第二篇:管理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2015
第一部分
科研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第1章
科学过程与研究设计
1.1
前言与基本概念
1、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解释并预测自然或社会现象;
2、求知的四种方法:
宗教
权威
逻辑
科学
3、看待现实的3种观点:
前现代观点:个人的经验无关紧要,也不能改变现实;
现代观点:
有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经验,因此客观现实和主观经验能够并存;
后现代观点:没有客观事实,只有对现实的印象或者主观经验,这些现象和经验都被认为是现实或者真理。
1.2科学研究过程
是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做系统性的、受控制的、实证的和批判的调查,他可以始于理论,也可以终于理论。
1、科学研究过程的4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步,进行文献回顾;
第三步,找到理论并且形成假设;
第四步,设计并执行实证研究。
2、研究设计的两个目标
--控制差异
--确保效度
三大类差异:最大化系统变异,控制外生变异,最小化误差变异
系统变异:因变量的差异,它受到研究假设中的自变量的影响;
外生变异:外生的或者研究目的不希望得到的其他因素的差异;
误差变异:由于随机波动而导致的指标差异;
效度:指研究成果的可行程度。
四种效度:
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第2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2.1
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
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
2.2
用什么方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
由现象驱动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
由方法驱动的问题:多层次、纵向、跨文化
由灵感驱动的问题: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
由文献驱动的问题:广泛阅读
2.3
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
化问题为研究设计
2.3.1研究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用定性方法研究全新的课题和变量
用实验法研究具有因果关系的假设
用问卷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来检验相关性假设
2.3.1.1问卷研究法分(主要考虑是否含有时间维度影响因果)
横向研究法:同一时间段内,对研究的所有变量搜集大样本的数据,这些样本通常跨越部门、企业甚至国家。
纵向研究法:对确定的样本的变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去搜集数据。
第3章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3.1理论和理论建构
理论:Merton定义为“在逻辑上相互联系并能获得实证性验证的若干命题”
Bacharach定义为“一个概念和变量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概念之间通过命题联系在一起,而变量之间则通过假设联系在一起”
中层理论:相对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而言,概念是中层理论的基本要素
3.3.3做出理论贡献的方法:
判断标准:实证的和理论的四种发展理论的方法:
深化:研究者在已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成分,使得原来的理论更全面、更具体、更精确和更严谨,从而增加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繁衍:研究者从其他领域的理论中借鉴某个或者某些思想、将其应用到新领域的现象上。
竞争: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却做出与原来理论争锋相对的解释。
整合: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3.3.4归纳和演绎
归纳:通过对于具体事件的总结,从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或者原则。
演绎:将笼统的、一般性的原则推演到具体的事例。
3.4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描述
讲述一个故事
列出参考文献和引用别人的成果
引用实证研究发现
在概念之间构建联系
为研究建设进行的推理
运用框图说明理论
结束并继续故事
第4章
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机会与挑战
4.2科学哲学:
实证主义
逻辑哲学论
逻辑实证论
进化认识论
4.2.1问题产生于三种不同的情境:
1、理论与观察或者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2、理论系统内部发生互相矛盾的现象
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第二部分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5章
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实证研究注重客观现实与抽象理论之间的双向依赖关系。
5.1.3实证研究中的数据搜集
数据的三种来源:
1、外界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数据来源,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将外界信息转化为数字;
2、研究者无法直面直接观察对象,需要借助测量工具,实现数字化的描述;
3、将测量工具用于他人可以观察的行为。
5.2.1
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研究设计的目的有三:
1、有效的回答研究问题;
2、满足实证研究效度的要求;
3、控制研究中设计的各种变异量。
5.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实验法
自变量由研究者控制或操纵;
当研究者主要关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剔除各种替代解释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时,实验法是最好的选择。
2、准实验设计
没有对被试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而是在自然场合下进行观察。
相对于实验法,缺点在于不能用随机分配消除混淆变量和替代解释,内部效度略低,但是准实验设计对研究条件要求较低,可以做到灵活多变,而且所得到的结论使用范围较广。
3、问卷调查
特点是快速、有效、廉价。
需要大规模的样本才能保证自变量有足够的变异量。
4、二手数据
来源不受研究者控制,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
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较高,适用于研究对象较大、需要较大规模样本、时间跨度长。
5、质性研究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接触。
样本量普遍较小,经常通过方便抽样方式获得。
由于来源不受控制,很难将研究结论进行重复验证。
对研究过程控制程度较低,质性研究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推论不容易严谨。
它可以作为数据来源方式、其他研究手段补充、成为孕育新概念、新理论的摇篮。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对研究结果的预期。
选择研究方法主要考虑的点见书130页。
5.2.3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匹配
5.2.4
数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5.3
实证研究的效度评价
1、构念效度:测量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构念效度,有两种方法:
从分析抽象构念的角度,需要精确定义理论构念并明确它的内部结构。
从变量自测的角度,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以控制测量误差。
2、统计结论效度: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行程度
统计决策的四种可能性:
接受正确的零假设
拒绝错误的零假设
拒绝正确的零假设“存伪”
接受错误的零假设“去真”
3、内部效度:结果是否真的由所假设的原因导致
3.1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出自变量之外的各种混淆变量。
3.2常见混淆变量:
过去事件的影响;
成熟效应;
测验效应;
统计回归;
自我选择效应;
流失效应;
测量工具效应。
3.3如何预防:
一方面,从强化变量间的理论联系出发,在概念层面充分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文献搜寻可能影响的混淆变量,予以测量,在统计检验时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从选择研究方法上进行考虑。
4、外部效度:假设的因果关系能否应用到对因果变量的其他测试方法,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人、环境和时间当中。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研究样本的选择;
研究环境本身可能具有特殊性,造成我们得到的结果无法推论到整个目标群体;
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
5.4
实证研究中的变异量控制
5.4.2
最大化系统变量
5.2.3
控制外生变异
常用的控制方式:142页
1、排除法
2、随机分配法
3、配对法
4、统计控制的方式
5.4.4
最小化误差变异
第6章
实验研究方法
6.1
研究的类型
理论和数据的关系:
有数据支持但无理论指导
有理论但无数据支持
既有理论又有数据
6.2理论和假设
理论就是解释和预测某些现象的一系列假设,通常用来解释已经发生的事件和预测未来的事件。
假设是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
自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引起某个详细的变量,也是实验中被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就是在你的假设中被预测的变量,或者实验者认为会随着自变量的变而变化的变量。
单一自变量假设和多自变量假设
6.3
什么是好的假设
一个好的假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是能否证伪的;
必须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
需要具备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
简洁;
具有繁衍性;
有趣的;
--三种反映154页
6.4
实验室研究
检验假设的三种方法
1、观察性研究(搜索自然发生的数据)
优点,帮助证实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在自然环境下也会发生;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只能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2、现场试验(在自然环境下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缺点,受到与假设无关因素的影响。
3、实验室实验
对其他因素加以严格的控制,只改变我们希望改变的自变量,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准实验:这种实验者不能直接操纵自变量,不能对被试在各个实验组之间随机分配的实验。
6.4.4.现场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比较
6.5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6.5.1随机化:指实验材料在各个实验组之间的分配,被试的实验顺序等是随机产生的。
完全随机化
随机分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实验组的过程
随机分配的原因:
统计分析的需要
可以减少甚至去除某些额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得到控制的干扰因素的影响。
6.5.2复制
在相同的处理下,独立重复实验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复制的原因:
复制可以让实验者对实验误差有一个预估;
由统计分析性质可知,相较于一次测试,多次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估计样本均值。
统计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置信度,复制可以提供一定的数据量。
6.6
实验的效度问题
内部效度威胁因素:
通常称为混淆变量,指的是没有得到控制的无关变量,这些变量使测试结果产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导致我们不能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否是由自变量的变化产生的。
常见威胁因素:
1、被试选择偏差
2、实验者偏差
3、成熟程度
4、偶然减员
5、测试关联
6、统计回归
7、多重因素作用
外部效度威胁因素:
1、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2、霍桑效应;
3、需求特性;
4、安慰剂效应。
6.7
如何把假设转化成实验?
6.8
实验设计
6.8.1
组间设计
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
参与不同实验组的人是不同的。
6.8.2
组内设计
要求被试要参与某个自变量的所有可能情况。
6.8.3
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选择
组内设计的缺点:
需求特性影响较大
可能产生传递效应
*抵消平衡法:随机把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顺序中。
组内设计的优点:
由于不存在被试的组间差异,组内设计更容易做出显著的效果。
6.8.4
因子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同时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主要效应:分析一个自变量时忽略另一个自变量的影响。
交互效应:同时考虑两个自变量,看组合对自变量的影响。
组间因子设计
组内因子设计
混合因子设计
第7章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没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实验。
7.1
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
7.1.3
准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
传统实验方法的使用;控制组
测量方式;时序测量
“显著性”测试。
第8章
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的优点:
1、最快速有效的搜集数据;
2、适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高,数据样本量大;
3、对被调查者干扰较小,得到被调查者的支持,可操作性强。
4、成本低廉
问卷法假设条件如下:
1、大多数的参与者会认真地阅读和回答问卷中的所有问题;
2、大多数的参与者有足够的能力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大多数的参与者会提供真实而坦诚的答案。
8.1
问卷的设计
8.1.1
沿用现有的量表
益处:
1、在文献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量表一般有较高的信度(稳定性和准确性)和效度(概念和变量);
2、在文献中被反复使用的量表认可度高;
局限性:
1、文化上的局限性
2、时间上的局限性
3、语言上的局限性
注意事项:
1、确认量表的适用性:
概念上的适用性;文化上的适用性;样本上的适用性。
2、确认量表的可行性
3、尽量沿用其量表中所有的问题,不要任意删改。
4、确保翻译的质量。
8.1.2
自行设计量表
情况:
1、现有的量表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2、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某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的跨文化应用性;
注意事项:
1、问卷设计的决策:
问卷中将要调查哪些变量?
问卷中的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卷中所含的变量使什么样的结构?
2、量表的尺度
尺度可以分为4大类:列名的、顺序的、间隔的、比例的。
列名法的尺度:帮助研究人员将研究样本归组分类;
顺序法的尺度:不仅将变量归类,且将其排序;
间隔法的尺度:不仅将数据归类、排序,还能导向一系列的数理统计。
比例法的尺度:尺度有一个绝对的零起点,不带有间隔法的尺度在起点方面的任意性。
3、问题的设计
开放型或者封闭型
正向和反向
4、在设计问题中需避免的现象:
避免使用具有双重意义的问题;
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避免使用答卷者须依赖记忆才能回答的问题;
避免启动答卷者为满足社会期望值而答题的动机。
8.2
增强问卷法的有效性
共同方法变异:指由于测量方法的单一性(而非测量变量所代表的关系)所造成的变异。
8.2.1
途径:
1、多卷多时点问卷法
2、多群体问卷法
3、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8.2.2.多来源数据综合法
将研究建立于对自我报告的数据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的综合性的搜集和分析之上。
1、锚点法:用客观数据形成锚点,以此为基准来研究主观的心理现象;
2、共测法:运用自我报告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来测量同一变量,为研究结果提供外部效度的依据。
3、延伸法:帮助研究者跨越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研究的范畴。
第9章
二手数据在管理研究中的使用
9.1
界定二手数据
1、一手数据的特征:
数据按照研究者的问题设计直接向被调研对象搜集而成;
直接用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项目;
在数据搜集过程中研究者通常与被研究对象发生直接接触;
数据一般为研究者所拥有。
2、二手数据的特征:
原始数据是他人搜集的;
原始数据的搜集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不是专门为本研究设计而为;
使用二手数据时,通常不和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
通常可以通过公共及公开的渠道获得。
3、使用形式:
作为基本的数据来源和形式;
作为辅助性的数据源泉,旨在增加对实证北京的理解和把握,或者用于对所选取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确认;
作为问卷数据的补充信息。
9.2二手数据的传统和贡献
9.3文本形式的质性数据
9.4
矩阵结构化的量化数据
9.5
二手数据的优越性
9.5.1基于二手数据的样本量通常很大,样本甚至可以具有时间跨度,从而获得面板数据;
9.5.2
二手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程度的客观性;
9.5.3
二手数据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使实证研究更具有“他律性”
9.6
使用二手数据的“眼、法、工”
需要有理论透镜去捕捉、识别和选取适用的二手数据;
确认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识别、提取以及编码的准确性;
要有耐心,肯花时间,不怕费事。
9.7
使用二手数据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不可一味的贪图利用“现成”的二手数据的便利,把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数字游戏和论文“制作”;
2、不可无原则的妥协于二手数据的局限,结果理论和实证不同,研究发现和解读似是而非;
3、不可盲目的陷入二手数据的挖掘中,忽视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不接受现实世界的“地气”,是研究索然无味。
二手数据的缺点:
变量指标的契合问题;
变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
二手数据的4种误差:
9.8
二手数据在中国的使用
第10章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10.1
案例研究的意义
10.1.1.什么不是案例研究
10.1.2
什么是案例研究?
是一种研究设计的逻辑,必须要考虑情境和研究问题的契合性。
三大类:
探索性案例研究
描述性案例研究
因果性案例研究
10.2
案例研究的质量
10.2.1构念效度
10.2.2
内部效度
10.2.3
外部效度
10.2.4
信度
10.3案例研究的执行
10.3.1准备阶段
10.3.2执行阶段
10.3.3对话阶段
10.4
案例研究可能遭遇的问题和解决
第11章
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11.1
扎根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
11.1.1
为什么要做质化研究
本质和特征
11.1.2扎根、理论和建构的概念如何构造了质化方法
11.2
数据分析:编码与编码过程
11.2.1
苏筠的研究:开放式编码
11.2.2
郑英建的研究: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第12章
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
12.3
情境的含义和影响
12.3.1
情境的含义
情境不只是外部环境,还存在于个体内部,例如个体理解周围世界的总体倾向、判断和决策的逻辑、思维过程和个人特点等。
情境的三个层次:
个体层次:认知方法、交流方式、信仰系统
中观层次(离散的):行业、职业、公司环境、群组构成、领导风格、工作特征、物理环境、人口特征
宏观层次(统括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技术、气候、地理、历史、宗教
12.3.2
情境的影响
四种:
现象程度的大小或高低的不同;
现象意义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形式和大小的不同;
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解释逻辑的不同。
12.3.3
情境化的定义
情境化指在对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时,识别并考察他们所在情境中相关的和有意义的元素。
可以加强现有理论、提高其精度并且提升其预测能力;深度情境化尤其能发展有效理论以解释新情境中的独特现象。
12.4
四种情境化的方法
12.4.1
方法一:研究情境无关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2
方法二:研究情境嵌入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3
方法三:单情境中研究情境敏感型现象时的情境化
12.4.4
方法四:研究方法的情境化
第三部分
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
第13章
理论构念的测量
13.1
测量与管理学研究
一项研究计划通常包括:
确定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的样本类型;
操纵或测量用于解释的变量—自变量;
观察结果的变化—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可能影响结果单不属于主要研究兴趣的—外生变量;
通过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测量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规则,用数量的方式描述研究对象所具备的某种特征或行为。
13.2
测量质量的评价
13.2.1
理论构念与测量指标
反映型指标:测量指标是理论构念外在的表现形式;
构成型指标:指测量指标说明了理论构念的不同方面,构念的意义存在于对这些指标的整合基础之上。
反映型测量模型更加接近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传统;
而构成型指标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的模糊性;
2、信度系数很难评估;
3、统计上不准确;
4、构念效度难以推断;
5、因果关系模糊
13.2.2
构念效度
指理论构念与其测量量表之间的一致程度。
影响因素:
研究者的操作性定义出现了偏差、测量内容没有充分的反映目标概念、量表缺乏信度。
量表的污染
量表开发的三条原则:
详细定义目标构念,使量表内容最大限度地包括构念的各个成分;
发展出清楚的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相关概念的影响;
努力控制各种随机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如测量当时的物理环境、受试者的心情等。
13.3
量表开发的一般步骤
13.3.1
构念说明
好的定义还应该着重说明目标构念的5个特征:
1、清晰定义目标构念的性质;
2、明确解释目标构念与其他相近构念的差异在哪里;
3、清楚地确认理论构念的层次;
4、在构念说明时,我们需要确认它所应包含的内部成分;
5、在明确构念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与目标构念密切相关的前因变量与后果变量。
13.3.2
产生测量题目
演绎法—由上而下—通过整合已有文献,对构念进行清晰定义,确认测量指标应该涵盖的范围;
归纳法—由下而上—通过定性的方法去了解构念的内容与结果,结合现有的文献,产生测量指标。
13.3.3
内容效度的评价
定性评价时着重:
检查每一测量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即这些指标是否恰当地代表了构念定义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所有的测量指标是够完全涵盖了研究对象的理论边界,测量指标是否与构念定义之间实现一一对应;
测验指标的分配比例是否反映了构念中各个成分的重要性。
定量评价时方法:
直接评价测量题目与构念定义的匹配程度;
通过评价测量题目区分度的方法实现对内容效度的定量评估。
13.3.4
内部结构的检验
探索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
13.3.5
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评价
13.3.6
聚和效度和区分效度
13.3.7
逻辑关系网络的建立
13.4
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量表开发取向
直接翻译取向
修改取向
去情境化取向
情境化取向
第三篇:研究小结
《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小结
小学生用电安全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学校用电安全与教育一直备受各级领导、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必备的用电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职责。为此,我课题组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的研究。力求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用电知识和使用能力,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将课题研究具体进展情况小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学校用电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构建小学用电安全教育模式,使小学用电安全系统化、科学化,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2、实践目标:
①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常见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以及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②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安全用电技能和意外事件预防之道,学习意外事件处理方法。③情感目标:具有用电安全意识,具备防范用电意外事件的常识和处理能力,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减少或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研究内容
1、创设有用电安全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形成良好的用电安全教育氛围,使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2、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 正确使用电器等相关 的用电安全知识。
3、培养安全家用电器的技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研究目标
三、本课题的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制订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②、对我校小学生用电安全常识与使用能力现状调查;进行课题立项申报。
2、实验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7年2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最有效的适用于提高小学生用电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小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与使用能力。在总结前一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题实施过程和方案。反思这一阶段实施效果,写出阶段小结。对实验的成果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7年3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①完成实验材料的分类整理。
②回顾整个课题实施阶段,写出结题报告。
四、目前研究进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的研究,我校自申报课题开始,就积极加快学校硬件的建设,学校已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为了使课题能够顺利开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学习培训.为下阶段的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提供蓝本,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课题进入研究实施阶段开始,首先组织召开课题组教师研讨会,共同讨论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定稿后,又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讨,在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对《小学生用电安全教育与用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研究的内容。
2016年4月,邀请三门峡市电教馆专家及湖滨区电教站的教师到我校为的课题研究做了安全用电知识讲座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做了专业性的指导,5月请省消防总队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3、确定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加强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实验的成功实施。
二是按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研究计划,小结研究情况。
三是在学校网站上开辟“课题实验”专栏、开通教师博客。
四是结合学校“一人两节课”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实验研究,上好课题研讨课。
五是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六是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经验的撰写、课堂赛教等活动,不断总结出研究经验。
五、下一阶段工作:
2016年5月---6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制订课题实验方案
2016年7月---11月迎接上级中期检查 2016年12月——2017年2月,随时收集信息,收集实验有关数据和课例材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堂教学实录的光盘等。
2016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进行结题验收。
包括计划总结、课题研讨、学习培训、教师主页、研究成果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有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上传。
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仍有部分老师认识上还不到位,认为水平有限,研究不出什么结果,以致行动上不到位,研究效果不明显。同时,因为进行课题研究,上实验课需要制作课件,下载资料等,部分教师觉得过于麻烦,造成使用负担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要组织教师多学习、多研讨、多交流,提高认识。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研讨,通过沟通、集思广益、相互促进来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开展网上交流研讨。通过学校网站的建设,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有效阵地。我们将更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力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四篇: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研究结题小结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研究结题小结
一.课题概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 :
1、目前,初中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厌倦情绪,如果在新课导入时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就会日益减退,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鉴于目前学生的现状,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能力目标,要求广大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颖有序的导入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完成英语课堂教学,在此情况下,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本文重点探讨英语教学课前导入的形式和相应方法以及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2、导入教学贯穿于每日的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用老式陈旧,单一乏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导入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活动依赖导入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每天带给学生点期盼,每天带给学生点惊喜,每天带给学生点不同,每天带学生点启迪。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3、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要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求教师再导入活动设计中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样的导入活动,以便让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2、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巧妙、新颖出奇的导入对课堂教学步骤的推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有效地课堂导入必须融趣味性、多样性、新颖性、知识性和可思性于一体。教学时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创造,上课伊始老师如果能把学生带斤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个与教学情趣相融洽的课堂氛围,那就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指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自然低过度到新内容的教学。那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首先,在充分听课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与个案分析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各环节导入所遵循的方法的落实情况及各环节导入设计存在的问题,讨论教师如何设计好各环节的导入,初步形成理论成果;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专题研讨活动及经验交流等研究方式,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理论成果;最后以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论文的形式形成最终成果。
2、研究内容:
(1)、英语教学中各环节导入所存在的问题?(2)、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各环节的导入?(3)、教师在设计各环节导入所遵循的原则?(4)、怎样使教学中各环节更具有连贯性?(5)、在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3、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师生都是研究对象,有是研究主体。
2.案例研究法。关注日常的教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寻找合理而高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及对比调查,分析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情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四、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制定方案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
﹙1.﹚调查研究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建立原始数据库。﹙2.﹚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
﹙3.﹚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教师。
2.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
﹙1.﹚全面了解课题方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2.﹚定期开展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3.﹚组织阶段汇报交流,改进研究方法。﹙4.﹚建立课程档案,做好有关台帐。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 全面撰写研究报告,举行结题汇报成果展示。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共提出了6个问题,主要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如何导入,学生希望教师如何导入,学生希望教师如何设计导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堂导入对学生整堂课的情绪影响尤其突出,只有教师创设适当合适的教育情境才能将学生深深吸引进课堂,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结合农村英语教学实际重点优化了10种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法之一。从“温故”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地引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如在教授Go for it 八年级下册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第二课时,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开始:“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到过去进行时,同时还对这两种时态进行了比较,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预习导入法。
预习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准备。良好的预习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导入法可以激活学生对某一话题的文化﹑人文等背景知识,为顺利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我在教授Go for it 八年级上Unit 8 What’s the matter?时运用了预习导入法。首先布置学生预习有关身体部位的词语,然后布置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如:当别人感觉压力大,不舒服时,请你给出你的建议。常用句式:
Why not do sth..?/Please do sth./You had better do sth./You should do sth.上课时,我们通过游戏Touch and say来检查学生身体部位的单词预习情况,通过情境设置让一排学生说出自己哪里不舒服,请另一排同学给出建议,这时再导入新课题“What the matter ?”
3.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指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谈话主题,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交谈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如我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2 Where the post office?时,是这样导入的:
T:Hi,class.If we are in a strange country and we don’t know the way,what should we do ? S1:Why not buy a map? S2:No,I don’t
agree with you.I can’t understand a map in a new place.I think asking the way is the best choice.T:If you want to ask the way,who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you may ask? S2:The policeman.S3:Maybe anyone that is near you.People are usually very friendly.T:OK.In order to help you to find the way successfully,let’s learn how to ask the way and give directions in English today.在这里,我通过设置一个语言情境,运用亲切自然地谈话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话题。
4.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选择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较为贴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愿意幻想﹑积极参与的特点。利用故事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听力,激发学习兴趣。
5.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将学生引入话题的又一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成效。
如何在导入课堂之际就让学生明白教学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我常采用轻松﹑自然地提问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T: Did you go to the zoo?
What did you see ?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What animal do you want to see?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m?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引出coala,tiger,elephant,dolphin,cute,smart等新词汇。
6.话题导入法。
新目标英语教材体现了“话题—结构—功能” 这一结构特点。新大纲也明确列出了初中英语话题附表。话题是初中英语课堂的聚焦点,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话题可以使课堂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富有吸引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资源﹑师生背景资源﹑各类教具资源等创设话题情境并根据本单元的话题特点设计教学导入。如,头脑风暴﹑典故导引﹑设置悬念﹑经验分享等。成功的话题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积淀,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习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7.背景知识导入法。
背景知识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和背景知识﹙文化﹑历史﹑政治﹑科学等﹚,并针对这些背景知识制作课件,绘制图表,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等,然后用介绍作者﹑讨论观点﹑展示图片﹑任务活动等方法向学生介绍这些背景知识。背景导入法可以唤醒学生的背景图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必要的铺垫。
8.情境导入法。
语言总是要在一定的场景中使用的。任何外语教学都非常强调创设情境。情境导入法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出新奇﹑生动﹑有趣并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去接触语言﹑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好的情境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和积极参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例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8 I’d like some noodles.时,一位同事直接戴上了帽子,系上围裙开始当起服务员来。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
9.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可分为简笔画导入﹑实物导入﹑图片导入﹑幻灯片导入﹑音乐导入等等。它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10.活动导入法。
活动导入法是趣味性﹑交际性﹑实践性较强的导入方式,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它包括各类游戏﹑竞赛﹑交际活动以及任务性活动。活动导入法符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愿意参与的特点。
如,有位同事在讲授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时使用了活动导入法。
该教师在本单元第三课时通过做小组接龙游戏导入课文的学习。他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并讲明游戏规则:给出一个If 条件句,学生完成这个句子;另一个学生依据结果给出新的假设,以此类推。例如:If I get up early,I’ll catch the bus.If Icatch the bus,I won’t be late for the work.If I am not late for the work,the teacher will be happy„ 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舞台。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用老式陈旧﹑单一乏味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导入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导入活动。当然,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的导入设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逻辑推理方法小结
1、类比类型 1)工具与作用 2)工具与作用对象 3)承接关系 4)因果关系
5)物体与其特定空间 6)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 7)整体与部分 8)种属关系
9)同一类属下的两个并列的概念 10)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11)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方式 12)别称、尊称或字号 13)音译名与中文名
2、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
其一、认真审题,弄懂词义与语义。这是选对类比推理答案的前提。
其二、紧扣题干的关系找选项。违背这一原则,易找错答案,尤其是填空类题型。
其三、排除干扰选项。如只有一对修饰词,而没有被修饰的对象时应将其排除,因为这是一对干扰选项。
3、题型解析(1)主旨概括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段话的主旨是……….2)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3)这段话主要谈的是….4)对这段话概括准确的是………..5)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 6)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心技巧
1)转折后是重点句。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等
2)结论后是重点。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
3)递进后是重点句。如:而且、并且、并、也、还、甚至、更等。
4)观点对策—首尾句是重点句。(2)意图推断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2)这段文字意在阐述…….3)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4)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5)本文通过这段话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观念是……… 6)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7)这段话主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8)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
9)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10)这段话告诉我们……..1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12)这段文字着重抒发这样我的感慨……….核心技巧: 1)通过文段的字面语句表达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2)通常会将文段的字面表达意思设为干扰选项 3)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初衷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引申,不要过度的猜忌,导致与题目无关(3)细节判断题 常见提问方式: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说法中错位的一项是……… 4)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5)以下哪项不能退出? 6)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 核心技巧:
1)时态上的偷换
表示将来时态:将、要
表示过去时态:已、已经、过、了 表示正在进行时态:着、正在 2)数量上的偷换
为数较多的数量概念:大多数、很多、许多、广大、广泛、一片、大量、大部分 为数较少的数量概念:少数、少部分、少量、一小部分、某个等 3)话题上的偷换
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 4)概念上的偷换
注意表述要见的主题与选项中的主题是否一致,表达要见的主题与选项中的是否一致,表达要见的动作描述抑或转台是否与选项相匹配。5)逻辑上的偷换
(4)言语形式的逻辑判断题目通常以这样几种设问来分类:
1)结论型 :一般要求分析出文字的论点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或得出)…….这段话告诉我们…..上述文字的结论是….2)假设型:补充提干陈述的前提,使整个推理更加充分,也就是完善整个论证过程,让整个论证过程严密完整。
以上论断所基于的假设是…….如果上述结论成立,下列哪个选项可以解释?
3)支持削弱型:选择证据,削弱、质疑、反驳(或支持、加强、证明)题干的论证 以下哪个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或支持)上述人员的结论? 最能直接消弱(或支持)上述结论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