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文广新局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市文广新局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党代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和茂名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指示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有关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显著
(一)群众性舞蹈品牌闻名遐迩。近年来,茂名市大力培育打造群众性舞蹈品牌,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少儿舞蹈已成为提高茂名文化知名度的响亮名片。2007年,幼儿舞蹈《油城酷娃》参加第十四届‚群星奖‛评奖,获最高奖——‚群星大奖‛,舞蹈《青春交响》参加全国第二届职工艺术节,获金奖;舞蹈《油城酷娃》等7个节目参加省第七届少儿花会比赛,获4金3银佳绩,名列全省第二。2008年,我市有14件作品获奖,总分在全省排第三位;少儿舞蹈《油城酷娃》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元旦新年茶话会‛演出,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演出,受到胡锦涛、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开创了我市群众文艺节目登上中央级春节文艺晚会殿堂先河;舞蹈《绿》、《舞动的平台》参加第四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荣获金奖;2009年,我市少儿舞 蹈《猫鼠之夜》、《宠物猫、流浪猫》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双双荣获金奖——‚小荷之星奖‛。在CCTV第五届舞蹈大赛中,少儿舞蹈《猫鼠之夜》和群舞《工地节奏》同获铜奖,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七位;《油城酷娃》获优秀奖,排名第八位。一个地级市在二项国家级赛事中同时有多个节目参加,在广东是第一次,在全国也较少见,这充分表明我市的群众性舞蹈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显著。2010年5月我市有3个节目入选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其中群舞 《工地节奏》和少儿群舞 《猫鼠之夜》双双获得群星奖,我市是广东省唯一有2个舞蹈类节目获奖的地级市,在全国也是少见。2011年1月,我市11个节目参加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共获得18个奖项,其中少儿舞蹈《猫鼠之夜》获特别奖;少儿舞蹈《你是我的眼睛》、《为我加油》,表演唱《矛嘚道》,童话剧《小蜜蜂与含羞草》、《寻找虫子的小乌鸦》获金奖;少儿舞蹈《手拉手》、《寻找春天》,幼儿舞蹈《玻璃箱里的娃娃》、《小臭美》,独唱《美丽祖国》获银奖;梁嘉芸、梁远谋获少儿艺术之星奖;吴群莲、李梅获优秀园丁奖;梅舞嘉音小明星训练营、阳光舞蹈培训中心被命名为广东省少儿艺术培训示范基地,(一个地级市有两个少儿艺术培训示范基地在全省也不多见)我局获组织奖;获得奖项项目之多和级别之高是历年最多的的一次;1月,应中央电视台邀请,组织梅舞嘉音小明星训练营创作排练的 少儿舞蹈《免喜扬眉》赴京参加《我要上春晚》栏目录制和演播,受到专家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和欢迎;5月2日至3日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广东省少儿舞蹈大赛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广东省选拔赛‛在广州举行,我市6个节目参加,共获得2金2银2铜和2个编导奖(占全省编导奖1/5)等8个大奖,其中梅舞嘉音小明星训练营的《你是我的眼睛》、《兔气扬眉》获表演金奖、编导李梅获编导奖,同时它们还获得参加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参赛资格。在7月份举办的第六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淮南展演和北京展演中,我市阳光舞蹈培训中心创作表演的少儿舞蹈《为我加油》、《手拉手》参加淮南展演双双荣获‚小荷之星‛金奖,王德辉、吴群莲获‚最佳编导奖‛、‚小荷园丁奖‛,阳光舞蹈中心获得‚小荷之家奖‛。我市梅嘉舞音小明星训练营创作表演的少儿舞蹈《兔气扬眉》、《你是我的眼睛》参加北京展演,排名第一和第五,同时荣获‚小荷之星‛金奖;李梅获得两个‚最佳编导奖‛;吴媚、许静茹、黎肖丽、邓海雁获‚小荷园丁奖‛,梅嘉舞音小明星训练营获‚小荷之家奖‛。此外《兔气扬眉》、《你是我的眼睛》两个节目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央视《舞蹈世界》栏目‚五彩缤纷夏令营‛节目录制,分别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中的‚舞艺超群‛环节中播出,并获得‚舞动中国全明星‛奖。
(二)小戏小品创作和表演成绩优异。2007—2010年我市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总成绩居全省前列,分别排在第二名、第三名、第三名、第七名。2008年大型古装粤剧《妃子笑》等五个剧目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共获14个奖项,是全省获奖数目最多的地级市之一。2009年11月,由省文化厅、市政府主办,的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在我市举办。我市共获得4个金奖3个银奖,获奖数排名全省第二,其中小戏曲《扁豆出墙》、喜剧小品《阿福回家》、方言表演唱 《高速路上猛加油》和《冇见过》4个节目获得金奖,小粤剧《包公审石头》、小品《老帐》、话剧小品《胡老板送礼》3个节目获银奖,市文广新局获组织奖,市政府荣获特别荣誉奖。
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大型的活动来大力弘扬茂名特色文化,取得了较好成绩。
2007年,举办了‚石油〃荔枝文化博览会‛。境内外41家媒体相继报道,较好地打造了茂名石油、荔枝文化,提高了茂名的知名度;2008年,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合作,拍摄了茂名特色文化 ‚贡园故事‛、‚寻找冼夫人故里‛、‚猜想俚人‛三个系列专辑,并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为海内外观众开启一扇直 观了解茂名传统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2009年,广东省文化厅与我市联合举办了‚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是广东省第一次在珠三角地区之外召开的全省性文化盛会,也是茂名有史以来主办的最大的一次全省性的文化盛会,花会的举办大大提高了茂名的知名度,有力推动了茂名文化名城建设。2011年,为进一步推动原创音乐的繁荣与发展。努力打造茂名特色文化品牌,我局与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四届‚我唱我歌‛原创音乐大赛,目前,该大赛第一季度比赛结束,整个大赛通过电台联播、网站互播、媒体传播、晋级赛形式的多点互动推广,全力煅造绝无仅有的‚原创‛新概念,为打造茂名特色文化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8月21日,2011‚我唱我歌‛原创歌曲大赛第二季度比赛在市文化广场举行,第二季度大赛共收到来自北京、江西、福建、贵州、河南、内蒙古等多个城市以及我市的广大原创音乐作者的参赛歌曲近200首,参赛作者达700多人次。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努力贯彻《纲要》要求,想方设法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强四级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市、县、镇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市有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文化站109个,文化室168个,图书室120个。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文化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已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5个。基层服务点2个。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化州市投入3500万元建设新图书馆,建筑面积11820平方米;电白县投入1000万元建设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的县文化中心;高州市和信宜市已基本完成‚三馆‛设施建设。其中高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自拥有独立馆舍,高州图书馆建筑面积7776平方米,2005年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
镇级综合文化站建设逐步加强。通过实施省人大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和省扶持东西两翼文化建设方案,我市综合文化站建设有了一定的进展,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改善。我市现有文化站109个,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拥有独立站舍的文化站73个,占全市总数的67%。
同时,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2010年全市完成1161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2011年,完成349家建设任务。
四、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斐然。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树立人本意识,积极开展各种导向性、品牌性、示范性、影响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力地带动和辐射全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我市举办20多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30多场;观众达20万人次。同时,我们多形式、多渠道 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好戏‛文化‚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全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007年组织举办了第二届‚我唱我歌‛茂名原创歌曲演唱会、茂名市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第八届‚百歌颂中华‛茂名赛区选拔赛、全市反腐倡廉戏剧小品汇演、‚和谐建家园〃百歌表深情‛合唱大赛、‚和谐建家园〃百歌之星‛歌手大赛茂名地区选拨赛、‚两广粤剧名家名曲‛演唱会等10多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此外,我市粤剧艺术也得到适度繁荣。市粤剧团受邀参加了香港广东社团总会组织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舞剧展演活动;市书协的刘乃明、陈慧勇、何明霖等人的书法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书法展;罗瑞的长篇报告文学《果魂》获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市曲协连续四年组织曲艺家周冬梅等参加省政协、省文联等单位组织的‚四洲杯‛曲艺大赛,多人获奖;市民协组织信宜市南玉工艺(玉雕等)参加广东省一、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奖大赛,获得银、铜奖;吴峰风的油画《无法尘封的忘记》、杨林的版画《蕉园春早》等人的作品入展广东省庆祝建国55周年美展。市民协、电白县文联组织民间歌手参加广东省水上民歌(中山)大赛,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2008年我们组织了元宵广场文艺活动、全市文教卫体系统‚解放思想,繁荣文化‛迎春文艺展演、‚2008中华健康快车茂名光明行‛慈善文艺晚会、茂名市第四届‚群艺杯‛歌 舞大赛等12场群众文化演出,其中广场演出10场,舞台演出2场。
2009年组织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暨建市5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包括茂名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茂名建市5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茂名建市50周年广场文艺展演‛、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场文艺展演‛等活动,观众近20万人次,较好地营造了节日欢乐喜庆的气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编辑出版大型画册《茂名文化记忆》、《茂名文物集萃》,进一步宣传了茂名文化。组织‚百歌颂中华‛经过茂名地区歌咏选拔赛比赛。广州总决赛,我市信宜合唱团荣获合唱组银奖;歌手邓柳茵夺得歌手组金奖,陈捷荣获银奖。我市荣获组织奖。开展书画下乡活动。
2010年举办‚茂名市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专题晚会‛;茂名市‚扶贫济困日‛文艺晚会和‚情系灾区 〃大爱无疆‛茂名‚9〃21‛赈灾晚会;茂名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茂名市第二十二届订戏会暨粤剧艺术节。
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组织多项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4月17日至5月8日与市委宣传部、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组织‚百歌颂中华‛茂名‚农信杯‛歌手大赛。5月份,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广东省第十届 ‘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茂名群众歌会和合唱选拔赛和粤西片区半决赛。歌会现场,呈现出‚千人唱歌,万人齐合‛的壮 观景象,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6月30日,与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茂名市2011‚扶贫济困‛慈善晚会。为推动我市扶贫济困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非遗保护力度逐步加大。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一是先后组织开展了市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定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二是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展示活动,弘扬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组织信宜飘色参加第八届中国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欢乐神州》和《龙马精神》获得‚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2008年我市木偶艺人何文富、曹章玲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文富、曹章玲,姚茂泰、张振谦,朱国新、林秀槐全炯、全雄武成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组织电白高脚狮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会展览;2010年7月,我市的电白高脚狮、高州木偶等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广东文化周‛文艺展演,大大提高了茂名文化知名度。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6个,市级19个。
六、文物博物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共有博物馆5间,馆藏文物共有100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62 件,三级文物918件,其它文物9011件。市辖区内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91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2010年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共对全市110个镇(街道办)1399个行政村开展田野实地调查,全市各县(市、区)共完成文物田野调查833处,其中复查356处,新发现477处。消失文物点58处。
七、广播影视发展稳步提高。我们积极加强广播影视行业管理和正确舆论导向监管工作。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广播电视宣传和规范广告发布秩序。为我市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顺利完成重大日期和特殊时期的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任务。三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作。已经完成了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盲点的再核实工作,并开展了第一批53个盲点工程建设;按时按质完成我市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任务;努力抓好茂名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2010年,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茂名市广播电视台实行台网分离,成立了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四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开展。成立茂名市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节目下载发行中心,向全市发放22套数字电影放映机,举办全市数字电 影放映员培训班,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平均每年观影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五是顺利完成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工作。为企业扩大自主权,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八、文化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花大力气抓好文化标示性工程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建筑面积达22000多平方米的市图书馆新馆已于2010年5月竣工验收,并于2011年3月正式启用。同时,我市还大力支持实行重大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项目立项工作。茂名市群众艺术馆新馆、茂名博物馆新馆、茂名市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已经列入市政府2010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茂名数字电影媒体平台列入了2010年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目前,正在对茂名市艺术中心(茂名市文化馆新馆)和冼夫人纪念馆等项目进行立项前期的各项准备,为构建茂名文化强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良好。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
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促进茂名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作好调查摸底工作,积极为发展茂名文化产业献计献策。我们先后拟写了《茂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茂名市文广新系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立项项目计划》《茂名文化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茂名文化发展繁荣》等请示、方案、建议和调研报告,努力争取市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支持、促进茂名 文化产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支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了‚鹰煌‛、‚东方世纪‛和‚雄狮‛、‚维多利亚‛等多间较大的歌舞娱乐场所; 2010年引进近300多万资金,建设茂名首家数字电影院——茂名金逸数字电影院,较好地促进了茂名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在做好茂名市数字电影媒体平台建设项目立项前期的准备工作。
十、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有序
我们贯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指导思想,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严堵源头、长效保障的方针,在继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和营造良好宣传氛围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力度,文化市场监管水平上了新台阶,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我们不断探索,做好建立健全综合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工作。在执法管理方面:一是建立了属地管理责任制和分区执法责任制,做到天天有检查,天天有记录,人人有责任区,人人有管理责任;二是启用‚12318‛、‚2868803‛文化市场举报投诉电话,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是完善行政执法案件和行政许可会审制度;四是完善文化市场业主法律法规教育制度;五是文化场所消防安全自查报告制度;六是‚文化市场巡查登记制度‛、七是‚文化市场信息通报制度‛、‚一周一检制度‛、聘请了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一批‚五老‛人员以及 有关宣传媒体的记者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制度;六是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制度。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方面:加强执法培训,提高执法效率。每年组织相关科室及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的人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执法人员培训班和市法制部门举办的法制学习班;组织文化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政策法规和消防技能培训班,(二)加大综合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五年来,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不断加大对辖区内的网吧、电子游艺、出版物和印刷复制以及娱乐演出等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在‚扫黄打非‛和遏制 ‚黑网吧‛、‚黑机室‛泛滥方面取得较好成果,经过整治,辖区内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呈现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好势头。
2007年,取缔了16家无证经营的游戏机室和7家无证网吧,对7家网吧进行了行政处罚、停业整顿2家网吧,警告了5家演出团体和8家超时经营的KTV场所,停业整顿4家KTV场所;收缴非法出版物6.9万多册(张),各类盗版音像制品2.2万多张;拆除了1套擅自安装使用境外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对4个非法安装使用境外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2008年,收缴和销毁非法出版物15.5万多册(张),电子游戏机102台,游戏机电路板10块, 关停非法网站2家;查扣服务器7台;取缔无证经营单位62家,捣毁非法出版物储存仓库1 个;吊销经 营许可证5个,警告超时经营5家,停业整顿2家;电子游戏机102台;查处案件15宗,其中行政处罚13宗,移交公安2宗,移交公安9人,查处违规演出团体10个,吊销演出许可证2个,警告超时经营KTV5家,停业整顿KTV2家。2009年,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万多张;查扣非法书报刊(含‚六合彩‛报刊)18.7万多册(张、份);端掉1个非法出版物储藏窝点,取缔无证经营书报店档10家;警告网吧25家,罚款处罚网吧10家,联合取缔‚黑网吧‛44家;取缔无证游戏机室8家,收缴电子游戏机248台,收缴电路板30多块;关闭违规网站5家,处罚网站3家,没收服务器1台;查处无证经营的歌舞娱乐场所7间,检查演出团体30个,处理和纠正违规演出15个(次),查处违规演出团体3个,立案行政处理33宗,消除安全隐患36宗。2010年收缴非法出版物 14多万多册(本、张),非法音像制品 7000 多张,电子游戏机 195 台,取缔无证经营游戏机室23家;联合取缔‚黑网吧‛15 家;检查营业性演出42场(次),关闭非法传播视听节目的网站7家。
十一、扫黄打非取得较好成果。
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扫黄打非‛主管部门,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抓好‚扫黄打非‛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等各阶段专项行动,取得较好成绩,为我市经济、政治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2007年,全市出动了2.45万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2.55万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464330册(张、本、盘、盒),立案查办案件102宗,行政处罚违法违规经营单位150家,罚款809405元,停业整顿42家;取缔无证经营店、档288个。2008年,全市出动了1.6万多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18万多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313352册(张、本、盘、盒),立案查办案件123宗,行政处罚违法违规经营单位43家,取缔无证经营店、档113个,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4家。2009年,全市出动了2.23万多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8114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312938册(张、本、盘、盒);行政处罚违法违规经营单位207家,取缔无证经营店、档86个,停业整顿网吧7家、印刷复制单位1家、娱乐场所6家,取缔无证照网站5个,吊销网站经营许可证1家,收缴电子游戏机106台及其他违法工具一批。2010年,全市共出动执法力量26457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23502家(次),收缴非法出版物254633册(张、本、盘、盒),停业整顿3家,取缔无证经营店、档36个,端掉非法出版物窝点8个,查处淫秽色情表演团体1个,刑事拘留6人,行政拘留7人,治安处罚1人。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为我市经济、政治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十二、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高
几年来,我们始终按照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 律严、作风正‛队伍的要求,狠抓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建立一支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队伍,打下良好基础。2009年我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一)推进作风建设取得好实效。2008年,我局抓住在全系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契机,着力提升我市文广新系统队伍的良好形象,通过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开展‚解放思想演讲比赛‛、读好书写心得、写行评体会、职工文艺汇演、篮球赛、出版《局规章制度汇编》、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广大干部职工勤政廉政,依法行政,服务水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市纪委、市纠风办、市行风评议总团的综合评议,我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取得92.12分的优良成绩。2009年,我局被市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市纠风办评为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回头查‛100%满意单位;
(二)党风廉政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坚持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一次学习活动和每月一次党员干部政治学习,邀请市纪委、市委党校和宣传部同志作专题辅导报告。每年根据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不同的主题,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国家、省和市有关廉政建设等文件及法律法规。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专辑和电影;组织干部学习了《党章》和《公务员法》,大力开展政治理论和拒腐防变意识教 育,干部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好党组会和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有关规定、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评廉述廉制度、党风民主监督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各项规定,牢固树立起拒腐防变的防线。三是抓好廉政文化进机关工作。2009年组织了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廉政文化书画展,我局被评为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局廉政文化建设理念‚尚廉正德,以文化人‛被评为市直机关‚十佳廉政文化理念‛,为我市‚三个文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茂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市文广新局今后五年工作打算及创新举措
今后五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广东文化强省、茂名文化强市和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的工作部署,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积极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为茂名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一)着力构建文化惠民工程。
1.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文化馆新馆)、冼夫人纪念馆等一批全市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的立项建设。二是确保完成2011年和2012年‚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逐步把这些书屋逐步建成文化、科普、电教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文化室,三是大力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通过‚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推动我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作。
2.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继续在全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 化馆实行免费开放。二是积极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培训活动。主要是举办全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操作人员培训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少儿舞蹈编导培训班等。三是继续推动‚‘书香茂名’全民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全民读书氛围。四是建立完善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通过有计划地招募一些拥有一技之长的文化热心人,退休的大、中学老师,寒暑假回家的大学生等参加文化志愿者队伍,丰富我市文化服务内容,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凝聚力和辐射效应,促进基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是招募一些文化志愿者成立茂名市合唱团。
(二)着力加快文艺精品创作。
我市小戏小品和群众性舞蹈创作等文艺精品,多年来 在全国比赛中屡获各种大奖,成为体现茂名文化软实力的两大品牌。今后五年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握契机,着力加快文艺精品创作力度,为创作更多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而努力。一是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奖励、扶持推动机制和业余作品评审机制,充分发挥我市文艺品牌优势,加大精品创作力度,结合报送作品参加省2010年度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参加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比赛、参加省第五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争取推出一些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提高茂名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知名度。二是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主要是打造以 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民俗文化为重点的四大文化品牌,提高茂名文化知名度;重点是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历史题材的新编大型粤剧剧本《岭南圣母》并搬上舞台,打造茂名独具特色的冼夫人文化。三是继续抓好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进文艺精品创作,带动全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三)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统筹兼顾、有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按照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的原则,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2011年重点做好茂名市粤剧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全面实现局属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深化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它们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今年五年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规划建设茂名市冼夫人文化产业园。结合茂名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打造‚滨海茂名‛的实际,争取规划建设茂名市冼夫人文化产业园。二是大力推进茂名市数字电影媒体平台建设。计划用2年时间使 之建成为文化产业基地,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建设茂名文化一条街。在博物馆临街地段全面建成用于全市文化艺术、文物博物交易一条街(特色商廊)。
(五)着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加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摸清我市物质文化遗产底子,大力抓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切实加强对全市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二是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内容,制定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六)着力完善广电常态管理。
一是继续抓好中央两会、重大节日及敏感日子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二是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重点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互联网传送视听节目、IP电视、手机电视等进行检查按理。加快茂名数字电视建设步伐。
(七)着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大力开展以打击非法音像制品经营为重点,开展‚反盗版专项行动‛、‚音像制品法制宣传周‛等活动,加强对音像市 场的监管整治;以规范经营秩序为重点,整治图书市场和印刷市场。着重加强重大节庆、敏感时期,节假日和‚两会‛期间出版物市场的检查力度;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重点,加大对网吧和歌舞娱乐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传播有害信息、游艺场所非节假日接纳未成年人以及黑网吧、黑机室存在等违法行为,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为广大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八)着力提升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11年,重点围绕创建学习型、高效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机关的要求,通过加大理论学习力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发挥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优、效率高的文化干部队伍。
二、创新性工作举措
打造茂名独有的冼夫文化品牌,提高茂名文化知名度。为进一步打造冼夫人文化精品,提高我市文化知名度,从2011年底开始,我局拟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广州最爱文化传播机构等合作拍摄大型史 诗电影片《冼夫人传奇》(暂名)。该片预计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由上述两单位筹集),拍摄完成后将在全国院线和东南亚等国家发行。为做好该片的前期拍摄工作,目前我们已组织有关人员到高凉岭、平云山、浮山岭、宴镜岭初步选景。现在正在制订拍摄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批立项。
第二篇:市文广新局基层工作总结
市文广新局基层工作总结
(一)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场馆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以迎接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检查工作为契机,市财政拨付60万元资金购置了led显示屏、电脑、乐器等,对市文化馆进行改造升级。多功能厅、非遗展厅、艺术创作室等功能室全部建立,设备设施齐全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为给广大市民提供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将市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报刊阅览室、地方文献室搬入新建社会福利中心大楼,并更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设备22台,新增各类图书资料3000册,总藏书量达到了11万册。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孙轶青艺术馆、百枣纲目小枣博物馆、泰山体育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平台
一是投资20万元,在明代文庙建筑群内设立建设“尼山书院”,使这一古老建筑重新发挥起国学的弘扬和传承的作用。自2015年初建成以来,先后邀请著名书法家张法亭、山东省尼山书院讲师郑谦和、北京大学国学教授张洪泉、市老中医王世奎、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氏形意拳传承人等,在尼山书院开展了国学普及、书法学、国学与智慧、中医养生等方面的授课20场,听众达到3000余人次。每个周末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道德实践、高雅情趣培养等多方面的活动。在暑假期间开展了“诵国学、赠图书”、“儿童图书跳蚤市场”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是按照“一乡一品”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扶持各乡镇、街道先后建立了孔镇镇的孔子文化广场,胡家街道的千童文化广场,西段乡的民俗博物馆,市中街道的五里冢文化广场,朱集镇的“乡村乡恋”大舞台、市民俗文化街、非物质文化展演馆、大孙惨案纪念馆、寨头堡纺织博物馆、丁坞镇的“农村周末”大舞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场馆,充实了文化内涵,展示了文化特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3、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站点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服务阵地,我局制定了《关于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大院示范点的实施方案》,财政、乡镇共投资500万元在全市建设了9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大院示范点。目前,各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购买的电脑、图书、乐器、服装、移动舞台等设备正在按阶段发放中,预计明年初全部完成发放工作。
4、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市电影公司44支数字电影放映队,到各乡镇、街道,社区(村)放映数字电影12852场;市河北梆子剧团免费送戏800场,周末剧场46场;市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组织举办了“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周末剧场”、“乡音乡恋”大舞台等文化活动50余场次,各村级广场舞蹈队、锣鼓队天天开展,城市、乡村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促进的欢乐祥和气象。看节目、看电影、看演出、或者舞蹈、秧歌等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5、文艺作品创作硕果累累
近年来,市委、市府重视文艺创作工作,积极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编排新作品,先后创作了枣乡绘画作品1000余幅,编排了小品《驻村干部》、《买枣》、《干粮袋》、《党风说》、《回家》、《圆满》,相声《话》、《现形记》、《扶不扶》等。
今年,我局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组织人员创作编排了大型古装戏曲《嫦娥奔月》。于9月17日进行了首场演出,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9月24日、25日应邀到北京大观园戏楼进行了演出,期间,我们邀请了北京的部分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召开了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讲话精神,振兴地方戏曲座谈会,专家学者们对于的做法和《嫦娥奔月》给予了较高评价。10月29日,受中联部的邀请,剧团部分人员赴北京参加了中联部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也可以说,虽然未出国门,但是也实现了文艺精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宣传了的历史文化,传播了地方戏曲艺术。同时,拍摄了系列微电影《冀鲁边抗日英雄传》,编写出版了50万字的图书《抗战那些年那些事》,9月7日举行了微电影首映式和图书首发式。这一系列文艺作品的创作,充分展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风尚、新风貌、新追求。
6、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3月19日,组织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赴青岛、日照、临沂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拓宽了思路,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扎实推进广场舞培训“千人工程”,培训广场舞文艺骨干1000人、文艺骨干1000名;创办了“玉东教快书”培训班,培训说唱艺术爱好者100余名。同时,与山东艺术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
(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51个,现已全部完成文物普查数据的录入工作;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新增为省级文保单位,目前,全市7处省保、9处市保都达到了“五有”要求;5月份聘请专业队伍完成了对奎台大佛寺的挖掘勘探工作,对奎台大佛寺进行保护性修缮工作规划业已完成。
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节。积极动员各乡、村基层文化带头人推荐非遗保护项目,及时做好非遗项目的登记和老物件的征集工作;省级非遗申报工作已完成,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文化产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立了“市民俗文化大集”。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朱集镇枣林游客接待中心成立了“市民俗文化大集”,每逢古历的“三”日和“八”日,各种传统工艺、古玩字画、花鸟鱼虫、民间表演、传统小吃等相聚于此,切实达到了寓保护、传承于经营之内的目的。
二是根据市2015年“创新年”的总体定位,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普通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又可促进枣乡文化的传播。先后指导帮助企业生产加工“火枣”枣茶、生产代表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二十九军大刀”工艺品,生产“枣木藤椅”等。
第三篇: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打造“文化之城”建设的目标要求,努力把握文化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传统文化抓基础
(一)编辑《文化志》
组织召开《文化志》编纂筹备会,邀请我市文化名人顾恒敬、刘清脆等人参加,成立编委会,搭建框架,分题撰写。建立扁鹊、韩婴、八大家文化专题组,召开了扁鹊文化座谈会、韩婴诗经文化传承座谈会,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弘扬扁鹊文化的报告》、《韩婴籍贯简析》等理论文章,目前目录框架已确定。7月17日,XX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周爱民对我市挖掘研究韩婴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继续深入挖掘研究。
(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启动鄚州古城遗址、古州古城遗址、高郭城遗址、鄚州庙遗址4处遗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华油任四井、七里庄商代遗址、思贤乾隆行宫遗址等7处遗址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落实了文物巡查制度,定期对文物遗址进行巡查。
(三)制作文物资源分布图
对原有的文物分布图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黄子华烈士墓、乾隆行宫等遗址十馀处。现在已经进入第三次修改稿,即将完成。
(四)启动文物征集工作
为做好博物馆前期准备工作,提前启动文物征集工作。共印发、张贴文物征集公告1000份,并在电视台滚动播出。目前已征集部分石碑、石刻及其他文物。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
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搜集整理工作,采取分包责任区和重点项目的形式,搜集到更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挖掘整理出42个项目,准备11月提出申请市政府公布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次是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的编辑整理工作,目前《辛安庄音乐会》一书初稿基本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编辑和设计人员。
(六)文化大讲堂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以来我局已举办12期文化大讲堂,以此推动“文化之城”建设。内容包括摄影基础知识讲座、广场舞教练员培训、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统文化易经知识和身心健康讲座,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二、两馆建设抓质量
针对“两馆”的布展设计,先后前往国家、省、市及兄弟县市博物馆、图书馆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联系了北京优展、清华美院、金大陆、河北宇东、北京远大等多家设计公司做了框架性设计;邀请了省博物馆原馆长谷同伟、XX市博物馆原馆长魏兰香、省图书馆原主任方殿河等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调研指导。在此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结合有关规范要求和我市馆藏情况,确定了“两馆”的陈展和布展定位。
三、文化形象抓提升
(一)实施“文化”标注工程
搜集整理有关文化遗存的资料,对已整理的13处遗存进行筛选、确定,在相应地点做好标注点,并标注在图上,完成历史文化遗存的标注工作,成为研究文化的一个平面。
(二)设置一碑两牌
对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范标识,设置一碑两牌,完善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一碑即按照国家标准设立的保护标志,两个牌即是介绍牌和保护牌,起到介绍和警示作用,更好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创新运用互联网+,在各介绍牌上设置二维码,通过扫码可立即获得该文物保护单位的详细信息。
(三)举办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
以群众文化艺术节传统品牌活动为载体,先后举办了开幕式晚会、“抗战印象”主题征文活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革命母亲”摄影展、“文明相伴舞动”广场舞大赛、路雨年师生画展、“书香·全民阅读”、闭幕式晚会等规模群众文化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达数十万人次。
(四)开展“文化助力美丽乡村”活动
1.开展广场舞、戏曲辅导。针对全市沿淀乡村开办“唱响核心价值观,百姓共跳健康舞”培训班,组织戏曲工作者对有一定基础的淀边村戏曲爱好者进行辅导;开展下基层文艺联谊活动2次。
2.组织广场舞比赛。联合有关单位,在沿淀边乡村安排助力“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1场,活跃淀乡群众文化生活。
3.夯实基层阵地建设。对沿淀美丽乡村每村配发图书200册,各类公共文化物资共计20万元。
4.开展送文艺演出进乡村。组织全市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等各类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的人员为沿淀乡村开展“手拉手”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10次。
四、城市推介抓品牌
(一)举办《寻找悦之声》歌手大赛
为推动我市“文化之城”建设,弘扬扁鹊、石油、白洋淀等文化品牌,丰富油地文化娱乐生活,打造油地娱乐文化新亮点,挖掘文艺人才,推出精品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特举办首届2015《寻找悦之声》全民歌手大赛。
本次大赛从导演到主创,从评委到设备,从舞台到乐队,都在国内顶尖。大赛全程由专业的制作团队策划运营,主创人员曾多次担任央视及各大卫视众多大型节目的导演职务;采用“制播分离”的模式与腾讯网和我市媒体合作播出;明星评委阵容强大;国内各大综艺节目现场乐队和国内顶级媒体全程热播;采用的灯光舞台效果为全国顶级灯光制作。大赛在社会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共报名3152人,他们从省内乃至全国各个地方汇聚到河北,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也为文化贴上崭新的标签。
(二)拍摄《文化系列节目》
为充分展示地方文化,传播地域文化精萃,深入挖掘全市文艺名家,我局组织人员、设备拍摄了《文化系列节目》,第一辑《宝奎说戏》1-7集已录制完成,并在优酷网、土豆网、腾讯视频三个国内一线网络平台播放。目前正在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进行视频整理,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文化元素,彰显文化魅力。接下来拟对马合意等文化名人进行拍摄。
第四篇: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整合资源,夯实文化基础,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城乡公共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颍上县文广新各项工作连续取得新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2013年总结
(一)以文化惠民为己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颍上县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代表文化发展实力、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对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实行划片包干进行业务辅导,促使全县30个文化站、341个农家书屋为广大群众提供经常性的文化服务。推进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络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免费开放。2013年全年累计开展活动687场(次);群众文化免费开放接待群众18万元人次;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20家。实施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2、广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会。组织花鼓灯节目参加央视《舞蹈世界》栏目演出,参加阜阳市第六届淮颍文化周,获得三个一等奖;参加第八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组织承办阜阳市青年歌手大奖赛、第八届管子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大舞台、非遗文化展、玉石收藏展、颍淮大讲堂、书画展、象棋赛等7大项系列活动。()举办“颍上县2013年群众卡拉OK大赛”,来自各乡镇的500多名群众参加演出。举办京剧社票友演唱会、曲艺社“鼓王”大赛等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80多场次,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继续实施送文化下乡等民生工程演出活动,截至目前,演出350场。开展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队伍素质提升工作,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性培训75期,培训人数3550人次。继续举办电视选秀类节目《俺要上春晚》。先后向9所农村学校和武警颍上县驻军赠送图书17800余册。
3、创新制度激发文艺创作热情。完善文艺创作体制和机制,培养和聘请艺术人才,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管鲍之交、颍上花鼓灯、管仲传说等开展命题创作活动,积极开展精品文艺创作。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元宵灯会、花鼓灯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为一体,精心创编新的花鼓灯节目。新创编的曲艺、舞蹈节目参加全市比赛,荣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4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二)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不断加强保护传承工作力度。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积极申报《管仲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五篇: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文广新局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整合资源,夯实文化基础,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城乡公共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颍上县文广新各项工作连续取得新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2013年总结
(一)以文化惠民为己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颍上县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代表文化发展实力、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对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实行划片包干进行业务辅导,促使全县30个文化站、341个农家书屋为广大群众提供经常性的文化服务。推进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免费开放。2013年全年累计开展活动687场(次);群众文化免费开放接待群众18万元人次;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新建公共电子阅览室20家。实施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2、广泛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会。组织花鼓灯节目参加央视《舞蹈世界》栏目演出,参加阜阳市第六届淮颍文化周,获得三个一等奖;参加第八届管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组织承办阜阳市青年歌手大奖赛、第八届管子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大舞台、非遗文化展、玉石收藏展、颍淮大讲堂、书画展、象棋赛等7大项系列活动。举办“颍上县2013年群众卡拉OK大赛”,来自各乡镇的500多名群众参加演出。举办京剧社票友演唱会、曲艺社“鼓王”大赛等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80多场次,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继续实施送文化下乡等民生工程演出活动,截至目前,演出350场。开展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队伍素质提升工作,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性培训75期,培训人数3550人次。继续举办电视选秀类节目《俺要上春晚》。先后向9所农村学校和武警颍上县驻军赠送图书17800余册。
3、创新制度激发文艺创作热情。完善文艺创作体制和机制,培养和聘请艺术人才,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管鲍之交、颍上花鼓灯、管仲传说等开展命题创作活动,积极开展精品文艺创作。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元宵灯会、花鼓灯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为一体,精心创编新的花鼓灯节目。新创编的曲艺、舞蹈节目参加全市比赛,荣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4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二)以非遗保护为抓手,不断加强保护传承工作力度。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进展。积极申报《管仲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颍上大鼓书》为省级保护项目。协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皖北卷的编撰出版工作。开展文化遗产日的宣传。举办全县非物质文化节比赛,来自各乡镇(街道)花鼓灯队、小车灯队等参加了比赛。关爱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艺人),并发放活动补助。
2、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省文物局普查工作要求,明确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严格按标准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整理、制作。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规划实施县级文物保护遗址黄老墩遗址勘探发掘工作;加强对重点文物和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3、花鼓灯艺术传承取得新突破。举办颍上花鼓灯研讨会,邀请了省、市花鼓灯研究专家与我县50多位60岁以上的老艺人举行了为期三天的艺术研讨活动。在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设立颍上花鼓灯表演艺术定向班,今年7月,首批我县招收的30名年轻演员入学。
(三)以依法行政为前提,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1、分门别类管理文化市场。一是在网吧的管理上,实行教育警示、重点打击相结合,继续在全县网吧行业开展创建平安绿色网吧活动,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人行为。二是在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加强与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协作,从严整治,防患于未然。对演出场所和演出团体进行审定,从严把关,重视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三是在出版物市场管理上,重视宣传教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顿市场秩序,力促规范经营。四是突出事前预防,加强安全监管。
2、扎实开展专项行动。一是开展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单位核查工作。摸清了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家底”.二是开展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大排查,进一步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监管。三是开展暑期网吧、游艺娱乐场所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网吧、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黑网吧”、和无证电子游戏室,集中净化暑期文化市场秩序。全年共出动检查人员3239人次,检查次数197次,检查文化经营场所1483家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9份;受理各类举报21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7次;取缔无证经营场所87家,其中取缔黑网吧83家。立案4件,罚没款13000元。
3、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年初与局属单位签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维稳工作目标责任书。成立局产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局属单位安全生产等考核工作。
4、履行广电管理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保证电视播出安全,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确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激励全县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 “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营造舆论氛围。
2014年,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基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2014年工作展望
面向基层,突出文化服务,多出精品,形成亮点。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文化产业培育,为实现文化惠民切实履行职能,作出贡献。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新建颍上县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利用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对村(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备力度,努力提高使用效率。组织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设立文化舞台、文化展览、文化讲坛。借助地域文化,打造我县特色文化。
2、以新建博物馆的开放工作为重点,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3、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探索文化市场科学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
4、培育文化产业。规划建设颍上县鼓韵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安徽省内一流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利用我县地理、交通优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品牌。
5、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完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备。完善基层文化单位的管养政策和服务功能。
6、做好全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评估达标工作。
7、完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对乡镇服务点的建设。新建11个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