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文广新局效能述职报告
市文广新局效能述职报告
市文广新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工作主线,强化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规范行政行为,提升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为促进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我局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春旺同志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基层单位和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将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效能建设工作,做到常研究、常部署、常督办。
二、强化干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一)狠抓目标责任落实。制定了《市文广新局201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科室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工作汇报会,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晒”出工作成绩,亮出工作谋划,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干部学习培训。全年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先后8次集中学习交流,机关党委坚持双月学习制度,机关坚持周三学习日活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引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18次,参训人员达790人,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狠抓干部廉政建设。制定并下发了《市文广新局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市文广新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图片展和廉政文化墙,对6名新提拔的科级干部进行廉政集体谈话,建立廉政文化室,邀请了市纪委领导做反腐倡廉报告,编演有关反腐倡廉的文艺节目,把廉政文化真正融入到机关日常工作中。
(四)抓好行风监督和效能监察。先后在系统内组织开展基层单位清理办公用房和“三公”经费的专项检查,开展了落实八项规定专项督查、民生工程专项督查和吃喝风、“红包”风专项整治。开展基层各单位财经纪律大检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以及财务审计工作。认真抓好免费开放资金、农家书屋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市文广新局机关效能建设考核办法》、《市文广新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规定》、《市文广新局公务接待制度》和《市文广新局车辆管理制度》等,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制定《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的实施意见》等,规范各类会议和评选达标活动。制定了《XX市文广新局工作问责制度》、《XX市文广新局工作督查制度》,修订完善《XX市文广新局机关财务管理制度》、《XX市文广新局政务公开实施办法》等,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改进机关作风,切实服务群众
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科室同志,深入基层调研走访50多次,建立基层联系点20个。倾听一线群众心声,共谋文化发展大计。积极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帮扶村入户走访55人次,与结对村党员群众谈心交流227人次,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25件。帮助结对两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20多件,解决围墙外事项5件,历史遗留问题2件。组织文艺工作者到社区送戏、送展、送书上千场。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春节前夕组织党员干部与扶贫村结对帮扶20个困难户,送去慰问金1万元。慰问系统126名困难职工8.16万元,慰问2名困难党员1000元,慰问离退休老干部7600元。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精减行政审批项目达48%,办理时限压缩50%。全年办理各类行政许可审批78件,换证64个,办结率达100%,实现了零差错、零投诉、零超时。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始终坚持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对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事项办理、重要会议决定的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采取公示栏和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公开,增强党务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监督。认真处置信访投拆。畅通服务投诉渠道,加强政策咨询和投诉处置工作,认真做好12318文化市场举报热线的投诉办理,落实专人负责,至今已受理举报36件,均已处理。全年局机关“三公”经费支出与去年同比下降15%,其中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63%,会务费、文印费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26%和18%。
四、充分发挥职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基础设施提标升级。加快推进市级“三馆一院”、县级“两馆一场”建设。通过房屋置换,市皖江公园ab楼内市文化馆新馆投入使用;市博物馆新馆已开工建设。XX区图书馆建成投用。桐城文化博物馆基础建设已经完工。XX县博物馆、XX县文化影视中心基本建成。XX县文化馆建设正在进行招投标。深入推进3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省级14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和城区1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示范点建设。
文化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完成264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新建3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8396场次,实现了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全市189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接待进馆(站)参加活动群众超过400万人次。开展“送戏进万村”、文化下基层“四进”等活动3000余场次,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一场正规大戏。完成全市134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为每个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126种(册)。
均等便利服务创新推广。2014年,全市新建少儿图书阅览室、少儿电子阅览室、乡村青少年宫、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残障读者阅览室123个,新增盲人读物4000多册、盲人有声阅读设备135台(套)。完成城区4个广场、23个社区“文化舞台”建设。开通了“书香安庆”全民阅读网,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市图书馆建成3个分馆、52个图书借阅点。联合多部门开展了送演出、电影、图书、展览进农民工工地、特教学校、敬老院、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900余场次。推动免收养老院、五保户、特扶家庭等群体有线电视安装及收视费。招募特教学校手语老师作为文化志愿者,配合文博单位讲解员为残疾人提供展览手语讲解服务。
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了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广场文艺天天演、全市“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五一”电影展演周、全民阅读、图书漂流、“我的书屋,我的梦”中小学生读书征文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直接惠及城乡基层群众约200万人次左右。组织参加2014“中国腔•中国梦”全国小戏精品邀请展演、“江淮群星奖”选拔赛、全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放歌皖江”第七届皖江八市群艺(原生态民歌)大赛等活动,获13种奖项。举办15个文物博物展览,共接待观众约50万人次。三大艺术展演普惠百姓。举办了2014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文化活动,13台14场大戏竞相出彩;剧目展演在推出10元起惠民票价的同时,还特别安排了省“十三运”参与者、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6个慰问专场;开展广场文艺演出8场,送电影走进敬老院、工地、学校等100余场。举办了全市小戏小品展演比赛,25折6场全部免费送给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市民观看,并组织获奖小戏走进社区“文化舞台”巡演9场。圆满承办了2014安徽省小戏折子戏调演活动,5天共演出15场74个小戏折子戏。这三大活动直接惠及群众近20万人次,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安庆文艺之花绽放飘香。再芬公司最新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走进北京、上海,在国家大剧院连演6场刷新纪录,举办了2014深圳·安庆黄梅戏艺术周活动,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展演了4部经典剧目和2台黄梅戏小戏折子戏,市博物馆展出了“黄梅戏发展历程”精美展板,安徽省邮政公司安庆分公司展销了“黄梅戏”特色个性邮票,全方位展示了“安庆黄梅戏”之美。桐城黄梅戏新剧目《惊天一兰》应邀赴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截至11月中旬,市直国有文艺院团共完成商演748场次,观众41.59万人次,收入1372万元;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接待活动105场次,观众6.3万人次,收入100万元。
文化产业品牌化战略稳步实施。重点扶持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骨干文化企业,8个文化产业项目列入XX市重大项目调度计划。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二期开园。岳西国际养生文化产业园有关项目相继建成。全市24个项目共获奖补扶持发展资金204.1万元。市区新设立数字影院3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平稳运行。举办全市文化旅游银企对接会,对接项目87个,达成融资意向52.2亿元,6家文化旅游企业现场签约。
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完成了市保高冈鸣凤传统民居、总铺公社立新大会堂、严凤英旧居、张家药铺传统民居、大王庙街古民居维修及张家药铺后围墙抢险加固工程。协同推进振风塔、叶氏宗祠、劝业场大楼、六中神甫楼等修缮工作。扎实推进可移动文物普查。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全市共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209万元、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220万元、中央补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071万元、省级文物专项经费410万元。
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强化。市本级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1211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2891户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场所40户次,行政罚款7.8万元,取缔无证经营单位1家,收缴各种非法出版物3000余册,收缴擅自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56件(套),责令3家擅自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宾馆限时整改。承办了2014年XX市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在市区主会场销毁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12054件。
广电影视安全播出。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传送机构和电信iptv业务管理,常态化开展非法电视台(点)查禁工作,规范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视广告播出问题着力加强管理,叫停了安庆有线电视网络开机、调台广告以及游动字幕广告和安庆电视台违规医药广告、挂角广告。按照省局要求给80套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安装了gps,并启动了监管平台,实时掌握各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情况。对全市各地安全播出进行了全面检查,确保“两节”、“两会”等重要节点安全播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市文广新局2012年双拥工作述职报告
市文广新局在双拥工委成员会议上的述职报告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双拥工作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中心,立足行业特点,紧密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双拥工作,不断提升了全市文广新系统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我局2012年双拥工作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干部在职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对广大在职干部的国防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广大在职干部的国防观念。二是充分利用局域网、橱窗、专栏、板报等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国防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国防宣传教育的影响面和效果。三是以建军85周年为契机,认真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人民军队为主题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集中宣传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作用和新时期双拥的先进事迹,扩大双拥工作在本系统内的影响。四是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双拥文化宣传活动,采取开展主题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站所,进一步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加强双拥工作各项制度建设,将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着力解决了一批涉及军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了广大军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全系统认真开展“关爱功臣活动”,对老战士和复转军人、伤残军人、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进行了慰问。
三、加强规范管理。一是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促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坚持把解决军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双拥工作内容列入工作计划,纳入目标考核之中,及时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全面加强了对双拥工作文件、档案资料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规范了双拥工作军地走访慰问制度。四是扎实开展了双拥活动,在全市文广新系统进一步营造了双拥创建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参与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年来,我局双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双拥工委的安排部署,深入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双拥工作各项活动,全面规范双拥工作管理,努力为推动全市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2012年12月27日
第三篇:文广新局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文广新局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工作任务,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文化名县提供了文化支撑。现将我局2018年人才工作述职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营造氛围
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排专人负责人才工作,多次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对总书记有关人才工作的重要批示、重要论述进行专题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人才工作责任制,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股室抓落实的人才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指导。把人才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工作列入考核内容,积极鼓励支持干部职工职称晋升、学历提高和开展继续教育,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多措并举,发展人才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就是抓未来。我局着力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的改革,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是选贤任能,确保人才质量。通过招聘、调入及退伍士官安置等方式安排了图书管理、非遗、群众文化及文博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5名。同时建立培训机制,强化人才教育培训,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学习培训机会,除组织参加每年一度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外,我局还大力鼓励干部职工进修学习和抽调业务骨干业务培训20余人次。2018年,县剧团进行剧目生产5台,其中创作的现代小戏《承诺》参加全市第五届采茶小戏调演荣获剧目二等奖、音乐创作二等奖、舞美设计奖,多名演员获表演奖。
二是针对岗位,改进培训模式。我局先后组织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剧团等文化单位参加文化部、省文化厅组织的业务和管理培训学习。如组织人员参加了省文化厅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的2018年全国文化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省三区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和省文化厅举办的2018年全省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等。
三是面向基层,强化培养方略。县文化馆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艺术素养”为重点,采取“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邀请文艺骨干授课,举办了2期乡镇文化站长、民间文艺团体培训班,5期夏季艺术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近千人次。县图书馆举办了2期图书管理培训班,参训人员逾百人;县文物局邀请省赣剧团专家在吉州窑博物馆举办了2018年省文博系统讲解员培训辅导。
四是建全机制,科学使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制,采取收入向一线部门倾斜,按劳取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年青干部,通过参加理论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促使人才尽快成长。
三、发现问题,存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新问题。
一是拔尖人才缺乏。全县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呈现“三少”现象,大家少、名家少、名作少。在全市、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偏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文艺创作的主要力量薄弱,文艺创作能力不够。
二是年龄结构老化。近年来我县文化人才年龄结构老化,能挑大梁的业务人员不多,尤其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和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人才引进困难。绿色人才通道的政策还未落实,有一定专长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很难引进,部分聘用人员只是以此作为过渡,无法培养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是培养经费不足。文化人才培训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长效、系统的培训机制,绝大部分以短期培训、会议培训为主,无论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文化管理人才难以得到高水平、多渠道的培养和深造。
四、及时整改,工作展望
2018年我局将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为人才的培养、吸引、用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协调,争取支持。加大文化人才资源开发的资产投入,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为我县文化大县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二是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继续完善人才任用选拔制度。加强与人事、编制部门的沟通,力争招聘5名文化艺术骨干充实到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等基层文化单位。努力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对引进的人才注重跟踪培养,放在重点岗位,让他们担重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
三是创新方式,加强培养。积极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参加各类赛事活动,锻炼中青年文化人才,增长中青年文化人才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积极选派年轻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省、市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学习,提升文化人才培养层次。
四是健全机制,创造环境。落实好文化人才职称评聘晋升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支持;完善激励措施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奖励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表演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
第四篇:2013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述职报告
XX年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年,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学校,到市文广新局担任副局长,根据局党组分工,本人主要分管文博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我一方面虚心学习,一方面积极调整工作心态和工作方法,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局党委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局上下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一年来我顺利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在新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也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现在,我就今年以来的学习教育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和学法守法执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强化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领导能力
学习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年来我在学习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在学习上我能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习的内容上,做到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集中学习了党的xx大报告,学习了我国四代领导人对于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关论述,并能结合时事发展,坚持阅读《新华文摘》、《读书》等一些刊物上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业务知识学习方面主要有关于近年来有关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政策动向、关于淮安大文化建设的有关调研文章和领导报告、关于文物保护发面的法律法规、关于淮安的历史文化知识等。
其次,在学习的方法上能够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结合岗位职责需要,对一些问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思考,并能够把思考的结果形成文字,一年来我在《中国文物报》、《江苏文化周迅》发表了三篇介绍思考有关我市文物保护方面的文章,写出了一篇6000多字的如何将我市打造为苏北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中心的调研文章。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关当代道德建设的论文。并能积极参政议政,写有多篇关于如何发展我市文化事业的社情民意和政协提案。
第三,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能做到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今年我局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集中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我全程参加了局党委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了相关的读书笔记。今年我还参加了下半年市委党校组织的县处级主体班学习,在两个月的集中学习期间,我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结业时被市委党校评为优秀学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注意利用好时间,每天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读报看书,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和视野,增强了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丰富了文化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二、恪尽职守,尽力做好份内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事业为重,尽心尽力谋求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协助一把手做好分管的工作,力争做到思路有创新、工作有突破、结果显成效。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配合和支持下,XX年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分六个方面对我分管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XX年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是野外调查,由于政策导向好,引导得法,我市的野外调查工作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我市共普查文物点1646处,其中复查634处,新发现1012处,普查成果在苏北各市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和数据登录阶段全部结束,已经进入普查验收阶段。洪泽县文物普查小组作为淮安市文物普查验收试点单位,严格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验收阶段的要求,在对已普查的文物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做好资料登录、档案备份和数据校验工作的基础上,率先通过了市文物普查验收专家组的验收。同时,清河区、清浦区普查数据也顺利通过了市文物普查专家组的验收。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1、遴选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点117处,公布为淮安市不可移动文物,实行集中挂牌保护,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实行挂牌保护,是对我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
2、为迎接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同时为加强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保护,提请市委、市政府公布了淮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共43处。使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139处。
3、为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工作,今年完成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清江文庙、左家楼、李更生故居等5处文保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工程。同时,周信芳故居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省财政局共同组织的名人故居维修工程,并获得100万元的专项经费。
4、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国家和省文物局要求对第四至六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我市此次集中划定省级以上文保护单位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使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极大地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和力度。
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我市于XX年10月成立了市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具有国家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编制大运河淮安段保护规划。按照国家和省文物局的时间表,经过编制单位的辛勤劳动,经过省市两级专家的论证,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已经完成,这个保护规划对于我市更加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我们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以及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举行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切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一是邀请中国文物局高级专家顾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先生来淮做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专题讲座。二是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在人民大会堂前举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咨询活动,向市民发放《文物保护法》等宣传资料;三是制作《淮安文化遗产展》流动展牌,到各机关、学校、厂企、社区、军营流动巡展;四是在11月文物保护法宣传周之际,利用网站、报纸等媒体,进行有关文物保护的宣传,提高各界人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开展全市博物馆“十大文物精品”评选活动:为迎接建国60周年,展示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运河之都”的风采,激发全市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爱文物”的热情,我市开展了全市博物馆“十大文物精品”评选活动,在全市数万件文物中选出了十大精品,并于国庆期间,在市博物馆举行了《国保献瑞——“淮阴师范学院杯”淮安市馆藏十大文物精品展》,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淮安的精美文物。此次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省、市电视台,以及《淮海晚报》、淮水安澜网等分别做了报道。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有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的要求,我市严格按照申报标准,统一部署,积极动员各县区文化局做好申报工作。各有关单位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组织专人负责,认真做好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目前,我市已按时完成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月塔、吴承恩故居(墓)等19处文物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申报文本已报送至省文局
三、严以律己,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年来,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我都能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在思想上端正认识、在行动上严格要求,保持多年来形成的朴素、严谨的品格和踏实、勤勉的作风,在不断的学习和自省中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格。
1、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严格执行淮纪发XX22号文件要求的作风建设有关方面的规定:女儿去欧洲留学没有收受任何人的礼金。执行公务用车有关规定,非工作日或非公务所需不用公务车。没有委托任何人投资证券或以其他理财名义获不正当利益。遵守不准收受和赠送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各类代币券等规定,遵守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从业规定。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从来不“跑官要官”,不“买官”。严格遵守财政、金融法规、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没有用公款报销应由本人或配偶、子女支付的个人费用。遵守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工作日中午不准饮酒的规定,没有用公款高消费、娱乐和健身活动的情况。
2、在工作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格。工作既是一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所在,也是体现一个人人格修养和道德品格的重要载体,因此我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工作,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单位的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恪尽职责,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对工作不推委,不拖拉,而且积极思考,以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投入工作作。三是准确定位,增加服务意识。我在工作中一方面能够注意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另一方面注意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地位。多体会被服务者的喜怒哀乐,这也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四是严格按章办事,避免管理上的随意性。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制度先行,不以个人的好恶和理解来评判事物和决定事情。五是大局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做到一切以大局为重。对事业有利的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把它做实做好,在和同事相处过程中要做到推己及人,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四、学法用法,力争做文明守法和依法行政的典范
作为一个国家公职人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其次更应该成为文明执法的好公仆。一年来在法律法规的学习方面我主要抓住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我市五五普法,认真学习《“五五”普法学习读本》,做好淮安市公务员“五五”普法习题集,通过学习,对一些法律概念,包括对我国的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律制度、民事商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等,使我对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针对我工作的职责,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等有关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便指导自己的工作。在行政执法方面能够依法开展行政工作,一年来在我分管的工作范围内没有因为执法不当、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纷争、行政诉讼的案件、复议案件和信访事件,也没有出现因为无执法投诉被确认为不作为、乱作为并受到处理的案件。在依法行政的新举措上我们还根据《文物法》的有关法律,在今年年初制订了《淮安市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并成为省内三家试点单位之一。
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及能力素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学习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理论水平、决策能力和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2、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些存在问题,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强化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在实践中增加才干,增强自己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汇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五篇:市文广新局基层工作总结
市文广新局基层工作总结
(一)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场馆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
以迎接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检查工作为契机,市财政拨付60万元资金购置了led显示屏、电脑、乐器等,对市文化馆进行改造升级。多功能厅、非遗展厅、艺术创作室等功能室全部建立,设备设施齐全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为给广大市民提供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将市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报刊阅览室、地方文献室搬入新建社会福利中心大楼,并更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设备22台,新增各类图书资料3000册,总藏书量达到了11万册。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孙轶青艺术馆、百枣纲目小枣博物馆、泰山体育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服务产品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平台
一是投资20万元,在明代文庙建筑群内设立建设“尼山书院”,使这一古老建筑重新发挥起国学的弘扬和传承的作用。自2015年初建成以来,先后邀请著名书法家张法亭、山东省尼山书院讲师郑谦和、北京大学国学教授张洪泉、市老中医王世奎、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氏形意拳传承人等,在尼山书院开展了国学普及、书法学、国学与智慧、中医养生等方面的授课20场,听众达到3000余人次。每个周末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道德实践、高雅情趣培养等多方面的活动。在暑假期间开展了“诵国学、赠图书”、“儿童图书跳蚤市场”等公益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是按照“一乡一品”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扶持各乡镇、街道先后建立了孔镇镇的孔子文化广场,胡家街道的千童文化广场,西段乡的民俗博物馆,市中街道的五里冢文化广场,朱集镇的“乡村乡恋”大舞台、市民俗文化街、非物质文化展演馆、大孙惨案纪念馆、寨头堡纺织博物馆、丁坞镇的“农村周末”大舞台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场馆,充实了文化内涵,展示了文化特色,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3、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站点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服务阵地,我局制定了《关于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大院示范点的实施方案》,财政、乡镇共投资500万元在全市建设了9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大院示范点。目前,各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购买的电脑、图书、乐器、服装、移动舞台等设备正在按阶段发放中,预计明年初全部完成发放工作。
4、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市电影公司44支数字电影放映队,到各乡镇、街道,社区(村)放映数字电影12852场;市河北梆子剧团免费送戏800场,周末剧场46场;市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组织举办了“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周末剧场”、“乡音乡恋”大舞台等文化活动50余场次,各村级广场舞蹈队、锣鼓队天天开展,城市、乡村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促进的欢乐祥和气象。看节目、看电影、看演出、或者舞蹈、秧歌等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5、文艺作品创作硕果累累
近年来,市委、市府重视文艺创作工作,积极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编排新作品,先后创作了枣乡绘画作品1000余幅,编排了小品《驻村干部》、《买枣》、《干粮袋》、《党风说》、《回家》、《圆满》,相声《话》、《现形记》、《扶不扶》等。
今年,我局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组织人员创作编排了大型古装戏曲《嫦娥奔月》。于9月17日进行了首场演出,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9月24日、25日应邀到北京大观园戏楼进行了演出,期间,我们邀请了北京的部分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召开了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讲话精神,振兴地方戏曲座谈会,专家学者们对于的做法和《嫦娥奔月》给予了较高评价。10月29日,受中联部的邀请,剧团部分人员赴北京参加了中联部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也可以说,虽然未出国门,但是也实现了文艺精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宣传了的历史文化,传播了地方戏曲艺术。同时,拍摄了系列微电影《冀鲁边抗日英雄传》,编写出版了50万字的图书《抗战那些年那些事》,9月7日举行了微电影首映式和图书首发式。这一系列文艺作品的创作,充分展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新风尚、新风貌、新追求。
6、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3月19日,组织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赴青岛、日照、临沂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拓宽了思路,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扎实推进广场舞培训“千人工程”,培训广场舞文艺骨干1000人、文艺骨干1000名;创办了“玉东教快书”培训班,培训说唱艺术爱好者100余名。同时,与山东艺术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
(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51个,现已全部完成文物普查数据的录入工作;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新增为省级文保单位,目前,全市7处省保、9处市保都达到了“五有”要求;5月份聘请专业队伍完成了对奎台大佛寺的挖掘勘探工作,对奎台大佛寺进行保护性修缮工作规划业已完成。
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节。积极动员各乡、村基层文化带头人推荐非遗保护项目,及时做好非遗项目的登记和老物件的征集工作;省级非遗申报工作已完成,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文化产业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建立了“市民俗文化大集”。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朱集镇枣林游客接待中心成立了“市民俗文化大集”,每逢古历的“三”日和“八”日,各种传统工艺、古玩字画、花鸟鱼虫、民间表演、传统小吃等相聚于此,切实达到了寓保护、传承于经营之内的目的。
二是根据市2015年“创新年”的总体定位,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普通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又可促进枣乡文化的传播。先后指导帮助企业生产加工“火枣”枣茶、生产代表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二十九军大刀”工艺品,生产“枣木藤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