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鲁氏菌病防控汇报
向XXXXX市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督查组
汇报提纲
尊敬的督查组各位领导:
按照XXXXX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关于开展布病防控工作督查的通知》(xxxxx督字【20xx】23号)文件要求,现将我乡布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向督查组各位领导进行简要汇报:
一、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科学做好布病防控工作 针对全面落实布病防控工作,乡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牧业的副乡长任组长、畜牧站站长和卫生院院长任副组长的布病防控领导小组。各相关业务单位分工负责,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条件保障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按照XXXXX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完成强化免疫任务。同时按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尽快落实布病强化免疫的准备工作。xxx乡畜牧服务中心负责强化免疫工作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疫病监测、科学免疫档案建立和免疫物资保障,各村要根据目前牛羊实际存栏量计算好疫苗用量,并及时与上级部门联系领取疫苗。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免疫密度100%,确保免疫取得实效。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布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控制布病重在预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布病防范意识和能力是控制布病的治本之策。宣传教育要以扩大覆盖面、提高知晓率为目标,把村镇、学校以及职业人群集中的场所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布病防治知识普及程度。宣传工作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广大群众,我乡卫生院通过散发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布病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和防护知识,使群众了解如何预防布病,得了布病有什么症状,得了布病去哪里确诊和如何治疗等。
并且与教育部门联合,通过校信通等宣传方式向学生家长发送短信累计1000余条,宣传布病的防疫知识。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性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布病防疫真正做到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由于我乡宣传得利,很多群众对布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今年有很多群众主动去XXXXX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查,并且及时发现了病情。
三、加强监管,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牛、羊等动物的检疫、免疫,以及病畜淘汰工作是控制布病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乡卫生院与畜牧中心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布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切实加强牲畜的检疫、免疫、消毒以及病畜和阳性畜扑杀处理工作。重点加强家畜养殖场(区)、牲畜交易市场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牲畜检疫和消毒措施,严禁疫畜及其产品流向市场。同时要加强对省际和县际间牲畜流通的管理和检疫力度,杜绝传染源输入和输出。
四、加强建设,健全布病防治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 健全的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可以保障布病防治工作良好的开展。乡卫生院进一步充实、稳定了专业队伍,制定了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现乡卫生院拥有医护专业人员12人,村医12人,保证每村至少一名村医,并且经常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队伍业务素质。乡畜牧服务中心在防疫期间安排业务人员分工包片,组织各村防疫员,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对养殖户进行布病预防的宣讲。对发现患有疫情的牛羊进行及时捕杀,确保疫情不蔓延。
五、布病溯源灭点工作及免疫档案的建立
目前全乡布病检测羊7230只,其中10%回访检测3160只,待定疫点检测2200只,新购入羊检测1870只。初检呈阳性的羊61只,已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确诊后已全部捕杀。在防疫的同时,发现没有或丢失户卡、耳标的及时补办、补带,并详细填写登记免疫台账,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1、我乡是布病老疫区,牲畜存栏量大,流动周转快,从业人员多,感染几率大。
2、我乡交通便利,乡畜牧服务中心仅有4名工作人员,无力对所有外来牲畜违规借场放牧进行制止,导致外来疫源传入风险加大。
3、由于我乡是老疫区,许多症状较轻的患者由于受经济条件及其他方面条件限制,一直未被发现登记,随着新农合政策及卫生部门主动普查工作的开展,将有更多“病人”被发现登记网报,因此评价布病防控效果希望上级领导应该多方面的考核。
第二篇:布鲁氏菌病教材
四棵树乡卫生院布鲁氏菌病培训教材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病”。1905年我国重庆曾报告了两例布病。1916年在福建发现1名布病。1925年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1932年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在吉林白城子进行羊群调查时,发现羊感染率33%,1938年在该地发现布病患者。新中国在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时间分布:2009年疫情与往年一致,在春、夏季发病较多,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4.07%。人群分布男女发病数比例2.8:1,以青壮年为主,20~60岁组病例占90.24%,40~45岁组发病率最高。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3.16%,其次为牧民,占14.78%。长沙市疫情:2010年宁乡喻家坳一例输入性病例。2012年宁乡发生一起因输入病羊导致人感染事件,疫情涉及5个乡镇,10多个家庭。布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布病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即人、畜两个方面都受损失。影响人体的健康: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少数患者会导致死亡。阻碍畜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为57.5%,牛布病流产率31.2%。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
二、病源
布氏菌的宿主很多,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山羊、绵羊都对布氏菌易感,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装满细菌的口袋:指胎盘和流产羔羊中含有大量布氏菌。实验布病绵羊流产后1-3个月经常在乳汁、尿、阴道分泌物中检出布氏菌。有的病羊产羔一年后,乳汁中仍带菌。
绵羊感染布病后1.5-2年,约有23%的羊能在体内检出病原体。在羊布病疫区,人群感染率可高达42%,患病率高于7%。牛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布病阳性率可达23%以上。世界各国特别是乳牛在发达国家都曾有过布病。在牛布病疫区,人的感染率高达30-40%,但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人仅占0.3-0.5%。病牛主要在牛群中传播,可引起爆发性布病流产,但对人的致病意义小于羊。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的猪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都能检出布氏菌。我国从接触猪的饲养员和屠宰工人检出12株猪种菌,证实了猪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猪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猪对布病敏感,感染率10%以上。通常由猪种布氏菌侵犯。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阴道分泌物排出布氏菌已得到细菌学证实。国内外也报道了一些感染人的实例:有的在家中护理病人感染;有的通过性生活感染。然而,大量的病例调查分析绝大多数均为非病人传染所引起,在病人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少见。就人类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而发病多见,由人与人发生传染罕见。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因此,我国和某些国家或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
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
2、检查牲畜;
3、饲养放牧病畜;
4、接触病畜的尿、粪;
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
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
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
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
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10、从事布氏菌实验操作及制备布氏菌苗、抗原、抗血清等生物制剂等。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吃未煮熟的肉(烤肉、涮肉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等都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人群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病后或疫苗接种后人群对布氏菌有一定的免疫力(病后免疫一般能持续2年,接种菌苗后的人群中仍有部分人对布氏菌易感)。
三、防控措施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2、合理选用药物和用药途径
3、综合疗法
4、中西医结合
5、对症治疗
6、禁止徒手为疫畜接产及处理流产物
7、重点人群预防接种
8、加强职业人群的个人防
第三篇: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推荐)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说明细胞免疫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上起着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有人报道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故认为一半以上的患者组织损伤可能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研究还发现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 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据1977年九月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为7~60天,平均两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一)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发热 76.8%以上有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但据729例热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状热仅占15.78%,低热占42.11%,不规则热占15.36%,间歇热为12.76%,其它尚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热前多伴寒战畏寒。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 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 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 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其它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其次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
慢性期活动型者
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心血管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乳突炎及听神经损伤等。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的趋势,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
患病后复发率6~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可能是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有流行地区居留史与病畜接触史,进食未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发热,伴有多汗、游走性关节痛。查体发现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如有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则基本可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因牛种菌初分离困难。要求严格的环境,故各种标本最好采集两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养;另一份放一般环境中孵育,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有人建议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种到鸡胚卵黄中可获较高阳性率。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ist)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160以上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320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异性也好。目前又发展有Dat-ELISA、生物素一新合素ELISA法检测,特异性更好。
(5)皮肤试验 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可视为本病病人。
(6)其它实验检查 琼脂扩散,对流电泳、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
特殊检查 并发骨关节损害者可行X线检查;有心脏损害可做心电图;有肝损伤做肝功能检查。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必要时可做淋巴结活检,镜下看有无特异的肉芽肿。有脑膜或脑病变者可作脑液检查及脑电图。脑脊液变化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者,应当注意。
[鉴别诊断]
主要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等相鉴别。鉴别时注意体会本病特征性表现,如发热伴出汗、关节痛、神经痛、全身软弱;游走性关节痛;高热但神志精神尚可,很少有谵妄。再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②联合用药,剂量足,疗程够。一般联合两种抗菌药,连用2~3个疗程;③中医结合。中医包括蒙医、藏医和汉医;④综合治疗。以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三)抗菌治疗 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磺胺类及TMP,另外氯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也可试用。通常采用:链霉素加四环素族药物或氯霉素。链霉素1~2g/日,分两次肌注;四环素族类的四环素2g/日,分四次服;强力霉素较四环素强,仅需0.1~0.2g/日;氯霉素2g/日,分次服。第二为TMP加磺胺类药或加四环素族药。如复方新诺明(每片含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两次服。为了减少复发,上述方案的疗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个疗程。疗程间间歇5~7天。利福平为脂溶性,可透过细胞壁,抗菌谱较广,值得试用。
(四)菌苗疗法适用于慢性期患者,治疗机理是使敏感性增高的机体脱敏,减轻变态反应的发生。方法有静脉、肌肉、皮下及皮内注射,视患者身体情况,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剂量依次为40万、60万、80万、200万、350万、1050万、2550万、6050万菌体,每天、隔日或间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为一疗程。菌苗疗法可引起剧烈全身反应,如发冷、发热、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结核者以及孕妇忌用。菌苗疗法也宜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
(五)水解素和溶菌素疗法 水解素和溶菌素系由弱毒布鲁氏菌经水解及溶菌后制成,其作用与菌苗相似,疗效各说不一。
(六)中医中药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期系外感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气耗伤,风、寒、湿三气杂合,表现为虚证、血瘀、痹证和湿热等。治疗应辨证施治。急性期给予清热、利湿、解毒方剂,如三仁汤,独活寄生汤等。慢性期根据证型分别用益气阴煎,细辛牡蛎汤,复方马钱子散,逐瘀汤,化瘀丸,三黄一见喜汤,晰蜴散,穿山龙制剂等。中国科学院流研所应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防风、地骨皮、双花、乳香、当归、全虫、肉桂、生地、白芍、麦冬、甘草、连翘、青陈皮、黄连)治疗190例,总有效率达93.68%对疼痛改善尤为显著。
针炙也有一定疗效。
(七)其它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中毒症状重者,伴有睾丸炎者,伴顽固性关节痛者可应用。免疫增强剂及免疫调节剂,如左旋米唑、转移因子等对调节机体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疗法对症治疗也可应用。
慢性期的并发症治疗可随症使用抗生素及对症措施。
[预防]
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1980年的0.07/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3/10万。
(一)管理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三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
(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三)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
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人用19—BA菌苗及104M菌苗,以后者效果稍好。但免疫期均为一年,需每年接种一次,而多次接种又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甚至病理改变。另外,接种后产生的抗体与自然产生的抗体无法鉴别,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近年主张不要广泛使用。新近从牛型布鲁氏菌体中提取PI,进行了人群接种,表明免疫原性强,反应较轻,并有利于感染与免疫之鉴别。将来可能代替104M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种。对健康畜行预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号菌苗及猪型2号菌苗。预防注射对孕畜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进行。近年牧区试验的猪型2号苗饮水免疫、羊5号菌苗气雾免疫及对羔羊和犊牛口服(100菌)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
第四篇:布鲁氏菌病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们主要通过接触染病的羊、牛、猪等动物或动物制品而被感染。
二、人患布病会有哪些表现? 人患病后会出现重感冒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背痛和乏力。发热可持续2-3周,反复数次。关节痛明显,多发于肢体大关节,有红肿。布病病程为3-12个月,如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可终生不愈。
三、布病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1、直接接触: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工作时,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等,通过破损伤口被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未消毒的被污染牛奶或奶酪、不熟的动物肉类和内脏。
3、呼吸道传播:吸入含布鲁氏菌的尘粒,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屠宰场的工人危险性高。
4、其他:母乳喂养婴儿,夫妻性生活传播。
四、如何预防感染?
1、对接触羊、牛、猪等牲畜及其制品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接触后立即用消毒液洗手。
2、要喝煮沸或者巴氏消毒后的奶,吃熟透的牛、羊、猪肉及内脏。
3、如夫妻一方得病后,房事要使用安全套。
4、如母亲患布病,请使用奶粉喂养婴儿。
五、如果你出现了疑似布病症状,怎么办?
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医生提供牛、羊等接触史,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血液采集,送上级疾控机构进行布病的确诊,如确诊为布病后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全程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或未全程治疗,很容易转为慢性,转为慢性后很难治愈。
五台卫生院宣
第五篇:某市2011年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结
某市2012年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
结
2011年我市的畜牧兽医工作在市政府、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农村会议精神,以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和“保供应、促发展”两条主线,全面推进畜牧业,不断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我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的防控工作组织周密、措施到位、扎实有效、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情保持稳定。为了进一步做好明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对2011年的动物防疫工作总结如下:
一、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情况
1、布鲁氏菌病、结核病
我市切实加强奶牛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工作,实行全市范围内所有适龄奶牛(20日龄以上奶牛)每年两次的“两病”集中监测,完成对泌乳奶牛监测率100%的要求,同时对监测不合格奶牛实行100%淘汰制度。2011年共完成奶牛“两病”检测19832头,阳性数143头,合格率为99.6%,仅某市所辖1个镇发现43头奶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已根据规定给予扑杀和淘汰。对于羊的布鲁氏菌病,我市尚未采取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日常的防疫检查工作,包括畜主询问及体表观察等,同时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羊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2、狂犬病
对于狂犬病,我市主要采取防疫与收容相结合的防控方式:⑴通过新闻、报纸等途径,向养犬户宣传犬类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取市区定点免疫和拉网式免疫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目前存在的犬只进行免疫;⑵针对流浪犬或无主犬,由我市成立的犬类留检所进行集中收容。同时某和某两个县级市也建立了犬类留检所,对城区犬只进行管理。
2011年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我市的狂犬病免疫密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各乡镇免疫点的防疫情况统计,全市农村犬只的免疫数量仍然很少,该病在农村的发生流行数据仍然不很明确。
3、炭疽。作为二类动物疫病,我市主要是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4、链球菌病。我市对于链球菌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该病疫苗的长期供应,并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因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且非国家强制免疫性疾病),所以我市该病的免疫密度达到60%以上,有效保障了群体免疫力,全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5、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我市没有饲养马属动物,因此没有发现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在我市亦未发现。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固然是可喜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我们实验室的诊断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监测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狂犬病、链球菌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在市、县无法开展);二是一些养殖场(户)由于对疫病监测认识不够,怕影响生产,以致对监测工作配合不够;三是我市城区犬只免疫工作问题不大,而占绝大比例的农村散养犬占的免疫很难到位,相关流行数据也很难采集。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不断加以改进、提高。2011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开展一些培训,帮助我们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2011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