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务改革
李千户派出所“两实施”全面启动农村警务改革
我所在认真学习警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方案精神,以打造一流警务为引领,以大力实施农村警务战略为主线,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做实做强派出所为重点,以信息化深度应用为支撑,以提升打防管控服能力为核心,通过整合警务资源,优化警务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警务保障,努力实现农村警务主体多元化、体系集约化、运行高效化、模式多样化,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水平。
为此,我所专门成立了以所领导为组长的农村警务改革领导小组,在推进农村警务改革的过程中,我所全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农村派出所和驻村民警将结合各时期工作重点,通过开展五种两种勤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安全服务和便民服务。
实施包村警务。驻村民警和辅警要常驻警务室,依托警务室开展日常驻村警务工作。在距离派出所较远、治安复杂、发案较多的村和集市、大型企业、学校等地设置警务工作站。驻村民警要定期与治安中心户长、治安信息员进行沟通联系,积极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加大安保力度。
实施流动警务。驻村民警要经常深入村屯以及畜牧和农渔养殖基地、乡镇工业小区、学校、医院等群众聚集区,开展各项警务活动
推进农村警务改革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的现实要求,是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对于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提升警务效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篇:警务机制改革
关于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考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
叶小飞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针对动态化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积极应对,大力探索实践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效能,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服务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深切地感受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大潮扑面而来。
一、创新警务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的时代呼唤着警务机制创新。从更广的层面讲,创新是人类解决许多全球性的问题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谋求未来发展的一个时代理念。从国家来讲,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强,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公安机关来讲,面对世情、国情和区情深刻变化,仍然延续传统的坐等办案、被动管理工作模式,难以有效服务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创新已成为时代之呼唤、现实所需求,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公安机关的内在潜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复杂的治安形势倒逼着警务机制创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总会伴生伴长一些新的问题。在社会治安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增多,各类案件、事件高发、多发、突发性越来越强,公安机关防控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管理方面,面对人口大流动,新生社会组织、行业、场所的蓬勃发展,不知如何管理或有效管理,信息不能及时采集更新,漏管失控现象严重,隐患较多。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要求警务机制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期待、新要求。在社会治安方面,不但注重自身安全,而且关注公共安全以及整个生存环境的安全。在执法办案方面,不但要求少发案、快破案,而且要求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得到补偿。在服务方面,不仅要求快捷、高效,而且要求主动服务、全天候、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面对人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办法不多,方式简单,或者因循守旧,甚至不作为。
(四)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积弊要求警务机制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交叉,警力分散,机关与基层争利,推卸责任,警力内耗,影响警务效能发挥。所有的公安工作都要靠基层来落实,但由于基层工作辛苦、环境差、提拔慢,民警不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总想找机会跳出基层,基层老、弱民警多,责任过重、警力弱差的现象突出。
二、当前警务机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根据现实需求,对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公安工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相比,制约公安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主要体现在四个“不一致”:
(一)思想重视与实践力度“不一致”。当前,改革创新大潮方兴未艾,无论是对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或民警都会产生一些触动和紧迫感,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一些新型警务机制的“甜头”。但既然是改革,必然要舍旧取新,扬弃传统的不符合现实工作需求的地方,而旧的警务机制形成的工作模式在一些民警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重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民警无论在工作方式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学习、转变、掌握、熟练的过程,从按部就班到不适应再到习惯成自然,必然有阵痛,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有的地方虽然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下不了决心,等待观望,得过且过,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机构越改越多与警力下沉的要求“不一致”。每个新成立机构都要有一套领导班子、内勤、民警,均要从基层抽调民警,导致民警下沉难。同时,新成立部门均作为内设机构设臵在机关,看似明确了责任,却以上级指导部门自居,将本应自身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推给了基层,定期不定期进行考评和检查,出现警力上浮、责任下压现象。
(三)大干快上与延续传承“不一致”。各地对改革传统警务机制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受政绩工程影响,有些改革创新缺乏充分调研论证,仓促上马,并要求短期内见到成效,基层大干快上,过于追求结果,导致过程不细致,基础工作不落实,影响了改革创新反哺实战的效能,最后不了了之。有些改革创新出发点也好,也非常有利于工作,但在运行中,由于缺乏制度(资金)保障或升级改造中技术性难题无法解决,只好“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运行机制创新与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不一致”。碍于人情观念和维护队伍稳定的实际,改革中,往往突出运行机制、勤务模式、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对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偏弱,或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或只满足于扩机构、增待遇,给民警做办“好事”,不愿意进行动利益、动关系等“得罪人”的创新。
三、改革创新警务机制建议
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符合实战需要、满足群众要求、切合当地实际的现代警务机制,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受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的影响,东部与西部地区、内地与沿海省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一般地市、城区与农村派出所,管辖的面积与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差别较大,社会治安状况千差万别,问题不尽相同,同一地市的各县(市)区、乡镇都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治安问题,也不可能运行完全一致的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经济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期盼为导向,以信息化为纽带,通过整合警力资源、优化警力配臵、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反应快速灵敏、打防严密有力、执法严格公正、矛盾化解及时、管理有序到位、服务方便快捷、社会多方参与的现代警务机制,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稳定有序、适宜人居、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公安工作良性运转、社会大局平稳、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目标。
(二)要以整合警力资源为突破口。针对机构过多、职能交叉、互相制肘的现象,必须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提升警务效能。一要整合机构。对县市层级公安机关业务相似、职能交叉的部门和科室,可以保留牌子、解决民警职级待遇,进行撤销或合并,不强调上下一致,将富余警力尽可能压向基层一线。二要理顺条块关系。以扁平化为方向,简化条状管理,突出块状权限,业务部门以协助、支持为主,赋与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更大的管辖权限。扭转实战单位机关化的倾向,县市级公安机关内设科室及专业支队(大队、警种),要从上传下达、收集报送数据、考核评比职责向为基层一线提供服务和保障转变,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直接参与基层重大行动、重大案件办理或其它具体事务,分担基层压力。三要牢固树立一警多能理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现实需求,国家不断修订、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上级公安机关适时对警务信息系统、办案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如果民警长时间仅专注某一方面工作、不了解其它警种业务知识,将会出现业务知识面过窄、最终难适应公安工作现象,一警多能有利于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民警淡化警种意识,强化警察责任,承担全警职责。在基层所队层面,在相对明确刑侦、社区、巡逻民警职责任务的基础上,民警要学习其他警种的业务知识,主动参与多警联动、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提升业务技能。在制度保障层面,要将轮岗交流作为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民警在一个岗位工作3年至5年后,应进行轮岗,既可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又可丰富工作经验、提升业务素质,也可以防止长期在某岗位工作可能产生的懈怠或人际关系上的负面问题。
(三)要以派出所的为重心。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最前沿的综合性作战单元,集防范、打击、建设(基础工作)、管理、服务、形象展示等多种职能于一体,虽处于神经末梢,但地位举足轻重,关系公安工作成败。要按照做精机关、做强中层、做大基层的原则,做大做强派出所。一要强化保障。确保派出所日常运转所需,全额保障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上级公安机关部署基层所队重大建设或改建项目时,同时争取上级政府或财政部门配套出台相关经费保障政策,从上至下予以解决。津贴补贴基层民警应高于机关,装备保障应优先基层,努力减少机关与基层争利的现象。新招录民警必须充实派出所工作三年以上。抽调基层民警到机关工作,要按照进出有序、总量不变的原则,从机关调出相应民警补充基层,保持派出所警力不低于总警力的40%。二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把信息化警务、社区警务、巡逻防控、侦办小案件作为派出所的主要勤务方式,在信息化警务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研判治安形势、提升工作科技含量和效率;在社区警务中采集基础信息、发现管理漏洞、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在巡逻防控中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及时帮危解困;在侦办小案件中及时挽回群众损失、和谐警民关系、提升素质能力。三要切实减负。部门、警种不能把自身承担的基础工作任务推给派出所,对派出所部署工作由局机关统一协调。减少纸制台帐、统计报表,尽量通过警综平台或其它信息化方式上报,简化程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达标和考核,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要考虑派出所警力、实力状况的承受能力。
(四)要以信息化为纽带。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民警日常工作中,成为基层民警须臾不可缺少的工作“帮手”。要围绕“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目标,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在夯实信息基础、提升服务实战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一要明确全警采集职责。把信息采集、录入作为全体民警日常基本工作之一,按照部门、警种岗位职责,围绕人员、案件(警情)、物品、地址、组织机构、情报线索等要素,应采尽采、应录尽录,做到信息采集、录入警种化、常态化。要硬化部门、警种信息采集职责任务,严禁将自身信息采集任务转嫁给基层。二要形成信息共享格局。对内,全面梳理、整合各类信息系统,按照层级、角色、权限等实现最大限度共享。对外,推动政府牵头整合工商税务、金融、通信、水、电、气、电信等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获取公民衣、食、住、行、工作等生产、生活信息,扩大基础信息覆盖范围。三要营造全警共用氛围。建立完善信息化应用奖罚激励机制,规范信息化工作流程,引导民警积极开展网上侦查、网上追逃、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工作,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形成全警参与信息化、全警应用信息化的工作格局。对民警采集的信息在侦查办案、行政管理、服务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进行奖励。
(五)要以主动警务为方向。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多样化期待和需求,必须转变“被动作为”的工作方式,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战略,积极作为,主动进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主动防控。织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防控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将更多的警力投入基层一线,依托巡逻车、街面接警平台等,将大量的警力部署在街面,直接从事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工作。狠抓社区警务战略工作措施的落实,使更多的警力走进社区、融入群众,开展安全防范、信息采集、治安管理等基础工作,维护社区的和谐平安,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主动打击。坚持以情报信息引领实战,建立和完善以警情收集、分析、评估、预测和精确打击奖惩激励机制,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打防重点,增强打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强大震慑,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性的、短平快式的专项打击,以点带面,以区域稳定带动全局稳定,积小平安为大平安,促进社会治安整体好转。三是主动服务。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代办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急事急办等人性化服务制度,组织民警定期到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开展上门服务,在主动服务中拉近警民距离、和谐警民关系,打牢警民共建平安基础。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建立网上公安局、派出所、警务室和民警微博、QQ群等警民联系新平台,将现实公安工作能够在网上公开的事项、运行的工作全部移转到网上,逐步实现所有行政办事项目互联网受理、公安内网审批办理,群众、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审批事项。
(六)要以激励机制为保障。改革创新所有的工作都要依靠民警来落实,要建立切实可行、民警充满希望的激励机制,引导民警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快乐工作、用心干事。一要让多干事的人不吃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一网考”为抓手,每月、季度、科学考核,及时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与民警的评优评先、干部提拔等政治待遇挂钩,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二要让能干事的人不吃亏。对业务骨干、工作能手、技术人才要大胆提拔使用,体现人才导向,营造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三要让老实人不吃亏。树立干部从基层出的导向,评先选优、提职晋级提高基层民警比例。
第三篇: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来
源: 发布时间:2003-09-15 11:25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建立在高度计划经济体
制基础上的中国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经向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挑
战。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不适应的状态已越来越明显,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一、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革命以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机构的建立为标志。18世纪
末,英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严重的阶级对立,犯罪增长,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1829年,英国建立现代职业警察,西方公认的世界上
最早的正式警察?D?D职业制服警察从此诞生。这支警察队伍强调以预防为
主,重视警民关系,增加服务职能,使其成为新旧警察的分水岭,被誉为第?D?D次警务革命。
第?D二次警务革命是以美国的警察专业化为标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警察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美国率先开展了警察专业化运动。其核
心是通过专业化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使警察成为一支独立的、高效
率的文职队伍。第二次警务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时,犯罪率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警力与犯罪同步增长,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从而引发了第四次警务革命。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现代化后欧美各国的“新警察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是社区警务运动)。它在以下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
行冲击,返朴归真,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一)在警力方面,从人、财、物的巨增长转向“无增长改善论”。
面对增长警力编制的种种弊病,英国在警务改革中提出了“无增长改善
论”,它是指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通过警务改革提
高警察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建立庞
大的警察队伍是无益的、危险的,它远远超出了社会经济能力所能允许的范 围,警察现代化应偏离继续提高警察比例、装备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模式,因
而社区警务是在警务现代化之后警务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在装备方面,从追求“机器人”模式转向追求“传统的更夫”模
式,重新重视警察的服务意识与警察道德修养。
欧美发达国家的公众,对“机械警察”十分反感,强烈要求警察重新回
到公众当中,发出了“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呼声。1976年,英国警
察进行了一次公众调查?D?D“怎样才能做一个现代化的警察?”公众的回答
没有一项是指向装备的,全部答案都指向理解、同情、合作等警察品质与道
德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20 世纪70年代后期,警务改革从反应警务向主动提前警务转变。旨在唤起社
会与公众的参与,采用各种手段减少犯罪。强调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减少
犯罪的社会根源。现代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社区警务、邻里守望等警务改革都
可视为主动提前警务论的组成部分。
(四)在工作重点方面,从单一的巡逻与刑侦模式转向社区警务模式。
由于传统警务工作在打击犯罪方面收效甚微,警察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
到社区警务上来。据调查,在警察接报案的电话中,只有20%与犯罪有关,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识。(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以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漏案现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片面追求低犯罪率等于变相鼓励弄虚
作假。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犯罪率自然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是犯罪自身的规律,它不以警察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英美等国已
开始以多种指标综合评价警察的工作,这些指标有:被害人调查、安全感调
查、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调查、对警察工作的重点评价调查以及警民关系 调查等。(六)在力量的主体认识上,从以警察为主体到以社会为主体,逐步认
识到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打击犯罪的主体也在于整个社会。只有
通过整个社会才能减少犯罪。
(七)在领导体制上,中央集权与地区自治的差距越来越? ?BR> 以英美为代表的地区自治(以块为主)正在向加强全国统一协调、统一
领导的方向发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警察(以块为主)逐步向
分散权力、建立地方警察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警察体制正在发生明显的交融现象。
(八)在警务合作方面,从单一的警察行动向地区与洲际的警察行动发
展,除了交流、协调行动式的国际刑警组织外,国际与洲际的实质性合作也
在不断发展。
(九)在警察队伍的性质方面,军事化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军事化与平民化互相包容。
法国的宪兵是准军事化的代表,英国的警察是平民化的代表。一方面,随着反**、反恐怖的实战需要,平民化警察根据需要建立了军事化、武装
性质的快速反应部队。另一方面,由于暴力对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限制武力论”成为西方警察行动的准则。宣传上的平民化与准
军事化,是警务改革的趋势之一。
(十)在警察队伍构成方面,国家警察与私人警察共同发展,警察社会
化的趋势明显。
这四次警务改革几乎都是停留在围绕着警察工作的主要目标?D?D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利益,也考虑到为达到公众的满意而进行的单
纯服务等层面而进行的优化警察勤务规划的调适性改革。从改革内容方面
看,都是在追求高标准完成警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在精心设计警察工作、科学安排警力、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工作。从改革的结果来
看,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警察部门所设定的工作目标,使公众真正满意,相
反由于各国警察部门历来都把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人
员少、素质低、装备差、技术落后等因素,加之各国政府又没有有效地控制
警察部门的投入,因而使各国警察部门不断膨胀,成为政府最大的部门之
一。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在发生
着巨大变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绝不是警务改革的终结,世界范围的第五次警
务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二、第五次警务革命?D?D国家警察与社会警察并存(一)孕育第五次警务革命的历史背景。
警察机构属于行政部门,面对席卷全球的各国行政改革浪潮,警察部门
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的行政改革步调一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
家的行政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面:
1、“全球一体化”对传统行政体制提出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统一的虚拟社
会已经形成,不同国界的人们正在走上“全球一体化”的轨道。这种变革正
在影响着未来政治经济的重新安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政治格局呈多
极化、区域化合作趋势,经济全球一体化则基本形成,而这种合作化和一体
化的结果使得国家权力正在向超国家组织流动。各国为适应这些合作和一体
化的趋势,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对自己的政府行政管理进行改革,而改革的实质是将国家的自由裁量权部分让位给国际组织并服从国际规则。换言
之,过去那种只从各自国家角度设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国际通
则的某些改革。以警察工作为例,为了体现这种合作的趋势,各国警察不仅
要参加打击国际犯罪的刑事警察合作,还要参与国际民事警察维和行动。而 在这些国际合作行动中,各国警察不仅要遵循各国规则,也要遵循国际通
则。
2、公众的高期望值迫使政府改善管理。
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供养政府及其人员的所有经费又是取之于民的税收。作为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的理性思考应该是,既要获得高质量、全
方位的服务,又不愿意增加赋税。各国政府必须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
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作为警察机 构,必须摒弃传统的扩充人员、加大投入的旧思维。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警察工作改革,必须从分析这些宏观因素人手,任
何囿于警察工作内部的微观分析,都不能带来警察工作更大的发展。(二)指导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两大理论。
1、管理主义?D?D指导警务内部改革的理论。
管理主义又称新公共管理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
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管理。其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公
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区别;私营部门管理具有优越性;借用
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来重塑政府。这个理论对警察部门科学地安排勤务同样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的警务规划必须以效率、效益最大化为原
则,成本预算是警察部门的日常工作,警务安排中不能出现任何无效警力和
负效警力,警察局长不仅是警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还应是会精打细算的老板。事实上,这个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务规划中已经得到运用,如:
警务安排执行严格的分班制度;警力安排根据警察工作量作弹性变化;为节
省警察投入,在安排内勤工作人员时招募一批有技术、待遇低的文职人员等
措施。
2、公共选择理论?D?D指导警务外部改革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 制定和执行的理论,因此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这种理论在用种种经济学方
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办法。它认为
“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既然政府内
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组织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与警察工作相联系,这个理论也许对传统的警察业务必须由国家警察包
办的认识提出了挑战。除属于国家警察权范畴的强制措施和执法活动外,警
察的管理、保护、救护、服务等职能是可以由社会其他组织来履行的。
以上两大理论的共同点是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警察工作。(三)第五次警务革命的主要走向。
1、传统警察部门对其内部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规划警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部门(包括警察部门)对其内部改革,多
半采取组织机构改革、权责关系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激励机制及目标管理
等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效益、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然而收效甚微。当代
“管理主义”理论认为,提高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效益、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
用企业化管理理论、原则、模式、方法和技术。其具体方法包括吸引私营部
门管理人才到政府部门任职或兼职,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绩效
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
效率和整体绩效。就警察部门而言,过去几十年内,虽然改革从未间断,措
施花样翻新,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
相同的毛病,即关注的中心是投入和过程,而缺少把结果和投入结合起来的成本观念。“关注投入”体现为警察工作的一个目的是向政府申请更多的经
费,并说明其合理性,同时在开支方面制定规章和严格的审批制度; “不计
成本”则表现为对工作成绩缺乏可行的测定和评价。其结果是警察部门的效
益、效率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谈,而警察部门内部的无效率和浪费现象 则比比皆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就是在警察部门运用企业化管理的机 制,围绕成本观念和绩效评估展开一系列改革活动。
2、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行警务的社会化。
仅凭警察机构内部的有效运作,希望提高警察工作的质量是片面的。因
为警察机构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靠的是警察机构高度的责任心。如
何改变这种靠良心保证为真正的不可抗拒的动力,就需要依赖“公共选择理
论”的内容,让警察提供的服务进入良性的竞争状态,打破警察服务的国家
垄断地位,允许社会其他组织包括私营组织提供部分警察服务,使公众有选
择更好治安服务的机会。只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才能真正迫使警察机构改
变服务态度和科学地规划勤务。当然,与其他政府公共机构相比,警察机构
是强力部门,掌握着具有很大强制力的国家警察权和各种揭露犯罪、安全防
范方面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国家警察不能履行的性质,由此能够允许社会其
他组织经营的警察业务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推行警察工作社会化对警务改
革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西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英国就提出
了“警察私有化(或民间化、社会化)”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其
具体做法是允许成立大量的商业保安公司,这些公司履行着本来应由国家警
察履行的部分业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全服务并收取报酬获得
收益。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私有化的警务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正效应:
一是私有化警察的成功实践,替代了国家警察的部分职能,使警察机构及其
人员精简成为可能,进而为政府减少警察财政投入提供了思路;二是私有化
警察的服务态度和质量给国家警察带来了生存压力,使得国家警察不得不进
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私有化警察的出现,满足了不同层次公众的安
全需要,富裕的人可以付出更多钱得到更多的服务。我国虽然也有群众性治
安组织、保安服务公司等社会治安力量,但与国外私有化警察相比,其区别 在于:我们的社会治安力量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业务,作为公安机关
治安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存在,并没有与公安机关形成竞争,因而,没有形
成促进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改革的外部压力。
面对新世纪,警察工作如何科学地发展,依赖于对警察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深入分析。世界第五次警务革命的趋势与走向,为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了
前瞻性的发展与决策参考。
第四篇: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从治安环境建设看 :一方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产生的治安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治安保障的需求也十分旺盛。第一,政治安定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和执政党地位必须从多方面改革,才能与此相适应。而在上层建筑改革时期,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增多,急需良好的治安环境来作保障,以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执政党地位的巩固。第二,公共安全需求。市场经济活动使社会各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第三,产业运营安全需求。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一种防爆炸、防诈骗、防贪贿、防盗窃、防抢劫、防经济纠纷、防火灾事故等全新的治安机制。第四,生命财产安全需求。市场经济使社会总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长,保护个人财富和生命不受侵害的群体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经历过**的人们,倍加珍惜安定稳定,常言道:宁做太平鬼,不做**人。第五,调节社会关系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各种关系之间发生了一轮又一轮新的矛盾。理顺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用传统的政治手段、文化手段、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呼唤着治安手段的介入,用治安手段理顺和解决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社会关系和矛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改革现有的司法体制,特别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加强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现有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财物的大流动给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快速逃逸提供了条件,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暴力化和恶性化,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设立过多、分工过细,造成警种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在处理警务时,由于内部指挥系统不畅,不仅出警迟缓,而且常常产生警力交叉重叠现象,警力浪费不说,还在客观上导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了。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县的情况看,尚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警力不足,警力比约为1:17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0。二是警员素质较低。一方面是正规法律科班出身少,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重,培训计划未落实,特别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培训没落实,警员素质的提高达不到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警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是机构设置上小而全,每个机构都有专人,占用很多警力,其次是体制上,沿用旧的体制,分地方公安、企业公安和林业公安等等,各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县公安局对警务掌握、使用和管理职权不清。最后是科学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高效的管理体制,造成有限的警力资源浪费。
改革警务制度,挖掘资源、合理配置警力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政治建警。具有一定工作技能和高度政治责任心的民警,以及由此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警队伍是决定警力的首要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民警的素质都直接地影响着警力的变化。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新时期保持公安机关性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公安职责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政治建警,根本一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民警头脑,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指导公安实践。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敏感性和鉴别力,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使公安机关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政治建警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终身为警的观念,时时为警观念,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情况是警察就是要履行警察职责,无论是当班与否,职责范围内外与否,都要挺身而出,自觉履行职责,协助处理好各种事件与案件,处处树立警察的高大形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赢得党和人民的信赖。
(二)严把“入口”,畅通“出口”。长期以来,“入口”把关不严是造成民警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解决的办法是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活跃的有力时机,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考试、公开招收等措施强化“入口”的规范性和制约机制。同时,对队伍中一些不能胜任公安工作,屡屡违纪违规给公安事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害群之马”,要依照有关管理条例,清退出公安队伍,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证队伍的纯洁。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公安教育内容广泛,基层公安机关应从实际出发,抓住符合实战需求的教育重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民警知识“充电”,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只能依靠上级公安部门一年有限的几次、有限的几个名额参加培训,工作一忙,还会受到冲击。这样长期不“充电”,知识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民警的素质实际上就是在下降。应当结合实际,积极为民警的再教育创造条件,较为系统地定期组织民警轮训。同时,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公安干警,以适应新形势对公安干警提出的新要求。
(四)、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抓好公安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是充分发挥警力资源效应的关键。从严治长,首要的是发挥党委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委班子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发挥模范标杆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民警。其次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还不应忘记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已越来越成为队伍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政治上,要关心重视民警的进步,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要重实绩,重公认,不主观臆断;工作上,要想方设法为民警提供宽松环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缓解工作压力;生活上,要提倡用家庭式的关爱温暖人,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警解决后顾之忧;在方法上,要与民警平等相处,民警最欢迎的还是领导以平常的姿态与民警交心谈心,架起理解的桥梁。
(五)资源重组,科学决策。精简专业部门,充实综合部门。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灵敏、指挥畅通、一呼百应的整体联动机制,改革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实现资源重组,这既是警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优秀警察脱颖而出,实现一警多能,综合开发警力资源之所需。要防止民警充实基层后再次出现机关化倾向,变“坐堂接诊”为“外出巡诊”,提高街头的见警度。基层实战单位推行弹性工作制、二班制和夜班制等勤务模式,在城区派出所取消了双休日集中休假制度,民警周二至周日轮流休息,解决“群众休息我休息,群众上班我上班”的机关化问题。白天,社区民警结合社区巡逻开展走访、入户调查、安全检查、整改隐患。夜间,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发动群众,组织治安志愿者义务值勤,带领保安联防队员开展社区巡逻防范和盘查检查。
1、精简内设机构,规范警种职能。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层次不清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突出问题。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内设的科室所队多达15个以上,几乎与省、市级一一对应。警种多,有的警种机构建制又高于其它部门,这种状况常造成指挥协调不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也不利于将警力向一线倾斜。县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突出战斗实体的需求,改变分工过细、警种过多的现状。无需讲究上下对口,将职能重叠的部门合并,减少警种,彻底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将合并后的富余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增强实战能力。其次是要规范各警种的职能。职责清晰可使警力资源合理操作。《人民警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职责的14个方面,这是从法律上对人民警察职责的确认。必须依照警察法的规定,明确各种职责,相应地配置、开发警力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警务联动区,如在乡镇建立中心派出所等,合理配置警力,调剂警力资源。最后要建立以块为主的警务指挥机制,对所有警务资源实行以块为主,统一收编,统一使用,改革现有的隶属关系不合理的状况。
2、改革人事制度。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用一定的标准去评估民警个体的绩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民警提升、晋级、加薪、奖励换岗的依据,开展岗位竞争,可以促使每一个民警产生压力和动力,由此推动公安机关内部警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的结构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3、落实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实战指挥、整体联动机制,专门规范分级处警制度和工作职责,明确由“110”负责统一指挥调度点线面上的各股防控力量,有权指令开展全县或区域范围的警情处置和围堵追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将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等各类警情定级,明确规定根据警情大小和紧急程度,分别由对应级别的领导亲赴现场指挥处置。由局领导到场处置的警情,涉案地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和局有关科队的领导要同时到场。其他一般警情由各警种的相关民警承担处警责任。建立以派出所为单位划分防控工作责任区,绘制派出所的防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把派出所、交巡警、刑侦、治安等警种和机关挂钩部门警力、社会防范力量统一纳入责任区,根据属地管理与业务主管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承担防控责任。各个警种和每个民警在责任区内既担共同责任,又负单独责任。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公安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弥补公安自身警力不足,开发警力资源的另一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总的对策是: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以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原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种手段,融打、防、教、管、建、改为一体,形成严密有序的预防犯罪体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控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没有好的形象,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的。其次是要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准治安力量,如治保干部、联防队伍、企事业保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大治安防范格局。近年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作用严重弱化,有的已名存实亡,这固然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但与公安机关放松了监督管理不无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使各个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认清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使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值得信赖的力量,从而最大范围地延伸警力空间。
(七)保障经费,科技强警。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公安机关第一战斗力。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可以大大解放警力,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开展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武装,开发警力资源更加离不开科技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整个公安系统科技意识仍很淡薄,对民警科普知识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或不自觉状态。用高科技的设备、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要求,这也是今后开发警力资源增强警力的最大空间。
第五篇:社区警务改革发言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社区警务职能
---在全局社区警务改革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灵乡派出所 谈子才
(2011年5月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存在“重打击轻防范”、“重破案轻基础”的思维定势,常常工作主要是“被动应付”,工作积极性不强。做大做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工作理性回归的一种体现。我们公安机关现在的工作方式变为“主动出击”,民警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分工更加具体,这是公安机关工作理念的一重大转变。坚持以服务为主,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工作的主要宗旨。
这一系列的变化也给传统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作为基层派出所,唯有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各自实际,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改革,全面提升警务工作水平,方能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下面,结合警务工作实际,作以下几点探讨:
目前,灵乡镇现辖21个行政村,1个街道社区居委会和1个矿区居委会,辖人口55898人,暂住人口524人,寄住人口3816人。而灵乡所现有民警13名,设有5个治安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一名治安民警,实行的是责任区民警工作制,因民警少,区域大,平均每个民警要管理10000多名实有人口,民警不但要参加日常的24小时值班,而且还要办
理案件,同时还要开展巡逻,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没有真正达到警务前移、工作前置的效果。
要想真正实现社区长治久安,实施社区警务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所对社区警务改革进行了前期探索,并初步明晰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社区警务改革的方向
一是“管人”。即盯住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对新掌握的重点人员、重点单位和重点对象等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今年3月份,我所民警刘朝晖到辖区对工作对象进行走访了解时,得知工作对象明军,为得到某一工程的施工权,准备组织人员进行武力威胁,民警刘朝晖及时做好记录,第一时间找其训诫谈话,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制止了一起群体性事件,达到了重点人员被“盯”住的效果。
二是“管事”。即把警民和谐、群众满意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终级目标,从细微处做起,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换取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以贴心的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拉近警民距离,让民警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建立互信,能为群众办实事,能让群众为公安工作服务。如今年4月份,灵乡镇坳头村建学校办公楼,部分村民对学校选址不满意,多次阻止施工,给该村想上学的学生家长带来了不小的烦恼,民警王晓俊得知情况后,找到有关人员约谈,建议他们找正规渠道反映情况,成功化解了一起群体性事件,达到了矛盾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的效果。
三是“联防”。即健全基层组织,加强同辖区治保组织的密切联系,开展群防群治,构建警民联动、“全警参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的群防群治防范体系。组织邻里守望,户户联防,提示邻里间外出互相打招呼,代为守望,相互照顾,发现可疑人员及时报警,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大幅下降。
二、社区警务改革的重点
一是转变理念,实现警务前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警民关系。社区警务是派出所工作的延伸,是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冶社区警务硬件水平与江苏太仓相比相差不大,但是大冶社区警务改革的理念与其相比却相差甚远。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即真正转变社区警务改革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的束缚,实现警务前移,引导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立足社区,提高警民接触率,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是搭建平台,落实人员经费,解决社区警务室建设“后顾之忧”。采取由“政府牵头、公安主导、部门配合”的形式,将社区警务室建设纳入常态化的政府议程,给予公用经费保障,确保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落实,办公用房面积达标,电脑、电话等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设备达标,公安局域网和互联网接入达标,社区警务职能有效拓展。
三是选好人员,配强社区警力,进一步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对新进人员除特殊岗位需要外,一律先到社区警务室锻炼,使派出所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做到“能者上、强者上”。职责一是要做到“三盯”,即盯住重点人员、盯住重点场所、盯住重点单位,对重点人员、场所和单位,要做到“每月一约谈”;职责二是要做到“三及”,即对发现的纠纷
隐患苗头,提前介入,及时疏导情绪、及时调解纠纷、及时化解矛盾;职责三是要做到“三帮”,即帮助社区健全各项制度,帮助指导社区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帮助社区治保组织搞好安全防范,使社区民警能以社区警务室工作为平台,以“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组织安全防范、维护治安秩序”为主要工作职责,以“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实地检查、警情通报”为工作方式,使民警扎根社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管好社会治安。
四是细化考核,明晰职责任务,健全和完善社区民警考核制度。以群众见警率、辖区情况熟悉率、人口熟悉率、辖区发案率、情报信息有效率、群众满意率等为主要内容,不断创新考核监督机制,科学实施考核考评,积极引导民警全身心投入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实行每月进行一次网上考评等,逐渐解决社区警务室民警的政治、福利待遇问题。如《湖南省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规范(试行)》中规定“基层所队长要优先从社区和驻村民警中选拔”、“连续在警务室工作一定年限,符合职务晋升条件的,要优先解决职级待遇”、“切实提高警务室民警的津补贴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对提高社区警务室民警政治和福利待遇的规定。建议市局能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财政、组织部门的支持,并出台具体标准,切实提高社区警务室民警的政治、福利待遇,真正让社区警务室留得住人,把社区警务工作岗位打造成为民警心中的热门岗位。
五是整体联动,实施配套改革,促进社区警务改革的良性循环。即公安内部在进行警务改革的同时,要实现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套,社区警务改革也随之改革,促使其良性循环。
即与群众建立互信关系,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为公安工作服务,使得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指数和安全指数在大幅度提升,从而真正促进警民关系和谐。
当前社区警务改革工作还在起步阶段,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任重道远,但只要破解了制约社区警务工作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社区警务室就一定会茁壮成长,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