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宗教事务局18年工作总结
民族宗教事务局2018年工作总结
2011年,我局立足本职,着眼全局,扎实工作,持续保持了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和社会稳定局面,农村扶贫、信息报送等10多项工作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先进。今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再次荣获了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实现安保维稳总目标
2011年,我局全力投入春节、国庆节和“西博会”等重要时期的维稳工作。
1、落实维稳任务。不断完善全局维稳责任制和民族宗教领域应急方案,明确“谁牵头,谁排查,谁负责”,加强
支部领导,周密部署,严明纪律,为安保维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把握维稳重点。严防“三股势力”破坏滋事,重在纠正“四拒”问题,及时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引导宗教界爱国爱教,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暴力行为等纳入讲经内容;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打击非法传教活动。
3、坚持维稳排查。动员6个民族宗教团体、20个区(市)县民宗局力量,对全市180余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多次“篦疏式”排查,联系藏区县级驻蓉办事处,数次专访三州在双流、都江堰、郫县等地干休所,走访民族宗教界代表120余人次,抓实抓细维稳工作。
4、强化机制建设。一是发挥“一市三州” 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二是发挥宗教三级网络管理机制作用;三是发挥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制止非法传教工作协作联动制度。
5、灵通维稳信息。积极参与市安
保指挥部联动值班。召开“一市三州”联席会议。召开民族宗教界工作座谈会,发挥代表人士桥梁作用。
6、加强维稳值班。实行重点部位领导带班、重要时段每日情况“零”报告制度,指导寺观教堂加强教职人员值班力量和场所巡查,提高了维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二、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开启两个共同新篇章
2011年,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决贯彻国办发〔2011〕33号、中办发〔2011〕34号文件精神,推动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1、全面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8月底支部全市7家主要媒体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城市民族工作,先后采编各类图片300余幅,刊登新闻稿件20期,播出新闻14
期。11月再次对民族工作进行了2天集中报道。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参赛群众5万余名。全年支部满蒙、康巴、长青、夕阳红等艺术团进行民族团结文艺社区演出60余场。做好民族团结上宣工作,“蓉城唱响和谐之歌”等3篇文章被《中华民族报》采用,四川《民族》杂志以“我们都是一家人”为题对全市民族工作做了较大篇幅报道。
2、全力培养民族团结四个抓手。一抓武侯区三级网络建设,推动“三办一校”、倡导城市文明建设,推动社区民族工作深入开展;二抓锦江区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协调社会慈善资金,为20名来自藏区的贫困学生提供每年1500元资助;三抓郫县民族贸易发展,在少数民族商家中培养和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代表;四抓双流县外来少数民族党支部服务管理工作,帮助甘孜州驻双流县老年协会成立党支部,组建了“民族团结工作联络小组”。
3、不断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机制。
为加强沟通联系,我们不断完善“一市三州”驻蓉办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以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驻蓉办为基础,将范围延伸到外出人员较多的黑水、小金、若尔盖、阿坝等32个县级政府驻蓉办、三州民委、宗教局以及三州维稳办等单位,在参与中药材市场、五块石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火车北站等地的综合整治工作中,该机制发挥了作用。
4、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服务城乡统筹。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我们依托民族企业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民族商品生产企业42家,年产值达亿元,已初步建成了四个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一是郫县安德镇民族贸易市场及民族工业园区,已成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用品集散地和物资采供基地;二是青白江回族食品用品生产基地,取得了回族群众人均经济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良好业绩;三是青白江清真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填补了西南地区清真肉食和蔬菜生产产业化的空白;四是邛
崃―大邑民族用品生产基地,已展示出农工商协调发展的雏形。这四个基地和园区,成为了继续推进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标志。
5、配合做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工作。今年我局率武侯、锦江、新都、双流、郫县、蒲江等10余个区(市)县民宗局积极做好“9+3”工作,参与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管理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武侯、新都、都江堰等地民宗局积极配合处理了数起藏汉学生的矛盾纠纷。蒲江民宗局 “五心”并举,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和睦相处。支部专家学者前往五城区、郫县、彭州等地学校宣讲民族政策20余场,受训4000余人次,推进了民族团结和谐校园建设。
三、以加强依法管理为核心,推动宗教工作上水平
2011年,我们坚决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1、重视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一是配合
支部部门做好干部培训改革,将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纳入市委党校党政领导干部必修课,我局“一把手”还在远程教育网带头宣讲宗教政策理论;二是狠抓宗教工作干部队伍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依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依托社会主义学院对50余名宗教界代表人士特别是新一代中青年代表人士进行了培训;四是依托青城山道教学院、空林佛学院等宗教院校,培养宗教界后备人才。一年来,全市宗教工作干部、宗教团体工作人员共70余期300余人次参加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局以及省市党校的学习培训,宗教界举办各类培训班48期,培训人数达3800余人(次)。
2、狠抓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指导修改协会章程和寺观教堂管理办
法,强化教务、财务制度建设。理顺了宗教团体人员管理关系,为实现工作人员进出有序、规范管理、作用发挥争取了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做到了重大事项民主协商、科学规划和集体决定。推进《民间非营利支部会计制度》工作成效明显。
3、全面深化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按照国宗局关于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的有关精神,我们把政策教育、社会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内容纳入创建活动中,细化创建标准,推进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年初与8个市直管宗教活动场所签订了《综合治理责任书》,更换消防器材100余套。11月中旬,邀请市防火委为重点寺观教堂相关人员进行了消防安全培训。“推进和谐场所建设为灾后重建打基础”一文被《中国宗教》杂志采用。
4、积极引导宗教界拓展“三服务”功能。一是号召我市五大宗教团体和宗教界向台湾“”风灾地区捐款40余万元;
二是动员广大信众参与助残、助学等社会慈善活动,年内定向捐助困难学生10余万元,资助患病儿童万元;三是积极引导全市民族宗教界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帮助修建崇州市红旗村环山渠引水工程;四是指导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送医送药,坚持每月一次到农村义诊。全年5次义诊共10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3万余元;五是支部市佛教界春节捐款10万元慰问300户贫困户。
5、加大抵御境内外利用宗教渗透工作力度。认真贯彻中央、建立了“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10个市级部门组成的“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制止非法传教工作协作联动制度”。
四、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打造寺观教堂显亮点
按照市委、市政统一部署和要求,我们整合资源,力筹资金,继续采取“一帮一”、“多帮一”模式,完成了宗教场所灾后重建总量的85%,完成“成都抗震救灾志”民族宗教篇编写任务。
1、注重规划奋力推进重点宗教场所重建工程。多方筹资685万元,完成了都江堰普照寺恢复重建工程;完成了都江堰基督教堂、彭州马桑坝天主堂的灾后重建;年底完成了邛崃宝林天主堂的重建工作;崇州古寺被列入北部崇州创4a级景区整体规划,确保了古寺主体工程在今年底前完工;彭州阳平观年内筹资500余万元,完成了老君殿和素餐厅恢复重建。彭州三味禅林恢复重建已于11月16日全部完工并举行了开光仪式;都江堰清真寺30万元捐款已到位;及时拨付2万元用于大邑千圆道观泥石流灾害维修整治;新都宝光寺舍利宝塔投入20余万元完成了一期维修工程;青城山道观群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由澳门基金会捐资亿元援建,现已完成了11处受灾道观一期工程,年底前启动老君阁等道观主体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的亿元资金用于二王庙、伏龙观等文物修复,已投入9000万元,目前正由相关各方抓紧推进。
2、加快民族宗教界受灾房屋维修加固及搬迁工作。在市领导关怀下,中央财政和市财政共调剂的680余万恢复重建资金已全部用于467户共平方米的民族宗教界受灾房屋维修加固,年前已启动全部主体工程的维修任务。此外,另有三处的81户共平方米d级危房搬迁工作全面展开。
3、重点打造一批宗教场所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顺城街基督教堂的建设进度,春节前完成教堂内外墙装修;配合做好大慈寺扩建项目,协助调整建筑风格设计思路;规范管理昭觉寺僧人僚房建设工程;协助做好铁像寺、近慈精舍的建设项目实施;加快道源圣城、雾中山与回龙沟佛教文化旅游区建设进度。
五、以坚持依法行政为主导,深化规服工作出实招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全身心做好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1、协调处理宗教房产遗留问题。
支部专家对我市6个民族宗教团体涉及548户租住户的危房进行安全鉴定,完成了其中467户加固维修工程预算控制编制及市政府项目评审中心的评审,为完成灾后危房维修加固、解决宗教团体实际困难打下了基础。
2、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我们从财务科目设置、归类、核算等方面,帮助全市民族宗教团体和重点寺观教堂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把《民间非营利支部会计制度》执行落到实处。同时,顺利完成了6个全市性民族宗教团体和8个市直管宗教活动场所的年度财务检查和审计。
3、真心帮扶发展民族企业。协调落实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流动资金优惠贷款和技改贴息政策;申报少数民族发展金;争取保留清真牛羊肉供应点专项补贴;开展清真企业负责人法规培训;支部我市14家民族企业参加了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展览会,达成交易额1100万元,意向合作4500
万元,提升了我市清真企业的整体形象。
4、切实发挥服务保障和指导作用。全局干部职工每逢重大节假日主动前往寺观教堂蹲点督导,确保了宗教界传戒法会、纪念法会、传统节庆等宗教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补助道协5万元制作完成道教文化宣传纪录片。挖掘整理宗教文化,《隆莲法师文集》等一批宗教文化书籍的出版发行工作已列入市委宣传部文化事业立项项目。完成了“灾后成都道教文化展示体系研究”软科学立项和项目经费申请工作。
5、做好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全年共
调处涉及少数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70余起,接访群众820余人次,涉及金额6100余万元;查处2起清真食品生产违规问题;调处涉及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21件,涉及人员900余人次。
六、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
队伍建设见成效
1、加强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局领导班子成员开展了述职述廉、民主测评、民主生活会等活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1―2012年工作规划》,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年班子成员参加国家部委高层次培训3人次,参加市管干部“创新思维月论坛”7期21人次,参加市委党校各类专题培训49人次。
2、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支部学习,及时动员部署,开展摸底调研,召开专题分析会,建立网上学习专栏,主要领导作辅导报告2次,培训党员275人次,开展问卷调查2次,发放征求意见表42份,召开意见征求会13次,走访服务对象300余人次,收集建议21条,形成调研报告12篇,被市委《学习专报》采用11篇,为民办实事12件,惠及群众700余人次,保质保量完成了“规定动作”,机关作风建设
得到加强。
3、转化学习成果,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狠抓崇州市红旗村对口扶贫工作。先后15次进村入户开展农村扶贫。争取民族宗教界力量筹措扶贫资金20余万元。2次支部民族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到帮扶村走访慰问和调研,慰问贫困户2万余元。3年定向帮助3名贫困学生万元。完成一期1500米长的环山渠引水工程。免费帮助3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落实1名驻村干部。全年扶贫村人均增收超过全市农民增收的4%;同时,全面规范文殊院、青羊宫、昭觉寺、大慈寺绿地建设行为,共整治绿化带750余平方米,没有发生侵占绿地问题。
4、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强化行政审批。开展“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活动。完成了纪检监察部门对我局工作巡查任务。配合开展了创建全国法制城市活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办网上审批事项。全年共受理民族成
份更改387人次,办理升学加分证明230人次,接受咨询2800余人次,网上接访9件,落实省、市主要领导批示件17件、市分管领导批示件60件,办结人大建议2件、政协提案8件。完成了全市32家清真食品生产企业的免费年检年审工作。完成接待中央国家部委、全国各地民宗部门领导来我市考察调研23批次。认真做好机关党建、机要、保密、老干部等工作,保障作用明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有待加强,民族宗教团体桥梁纽带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代表人士的培养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渗透的任务十分艰巨,受灾宗教场所重建经费短缺,全面提升的格局尚待形成。
第二篇: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总结
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总结
XX区民宗局紧紧围绕市委、区委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年初既定目标,创新思路,发挥优势,推动民族宗教工作更好地服务“五区”建设大局,现将2014年1-3月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保平安”为重点,狠抓民族宗教领域节前安全稳定
今年1-3月,我局先后5次到城厢镇寿佛寺、三清观,弥牟清真寺、清泉镇清心堂等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重点对消防设施配置、消防通道畅通、房屋建筑安全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对元旦、春节期间场所内治安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政治安全作出强调和要求。1月26日,牵头区委防邪办、区公安分局国保大队、区消防大队及弥牟镇召开狮子蓭安全问题协调会,明确狮子蓭属于未开放场所,在未取得许可及房屋质量安全鉴定、消防验收合格的情况下,对有宗教信仰零星前来的村民由村两委进行劝解和疏导,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切实维护我区春节期间的和谐稳定。1月30-31日(除夕及正月初一),组织全局干部集体到寿佛寺、三清观进行节日值班,现场维护秩序,确保群众安全敬香、文明敬香。另外,主动与祥福镇协调,帮助藏族群众罗强、三郎格西协调工程欠款,此问题已在春节前初步解决。
二、以“促发展”为主题,帮助服务管理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积极为回族群众办实事。与区经信局等部门协调,帮助回族群众解决了回民公墓用电问题、回民公墓内光纤线缆跨脱问题。二是帮助清真寺进行危房维修改造方案制定。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维修资金,并争取到市民宗局领导到寺内进行考察调研,指导商量维修方案;另一方面帮助清真寺完成了工程设计及预算等准备工作。三是指导寿佛寺“寿佛殿”进行修缮。协调区文管所对“寿佛殿”修缮进行指导,目前已完成前期勘察设计,下一步将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确保工程按规定程序审批和安全开展。
三、以“走基层”为载体,切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到各宗教活动场所及少数民族群众中进行走访调研,收集群众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和工作台账,并进行了议账、销账等工作。二是对挂钩群众和联系党员进行节前慰问,为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质,为联系党员赠送了窗花、对联等节庆用品,帮助群众温暖过冬、喜庆过年。三是协助区委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组织民宗界代表人士参会,同时对民宗界代表人士进行了节前慰问。四是稳妥推进2014年重点工作,收集统计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完善了教职人员登记备案,常态化监督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依法办理民族成分更改1人次,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权利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及时做好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内容更新。五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多次组织全体干部学xxx省、市、区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精神,严格履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十项规定,完成了领导干部个人报告及国家工作人员配偶子女移居国外等报告。
一、第一季度主要工作情况(一)创新机制,切实惠民,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着力建立和完善慈善帮扶长效机制。创新运营模式,扎实推进“慈善惠民超市”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5家惠民超市,向全区低保人员提供54万余元资助,切实提高了低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认真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为困难群众春节慰问金90.11万元、一季度低保户液化气补贴2.71万元。
二是最低生活保障坚决做到应保尽保。严格规范审批环节,执行低保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一季度共审核低收入家庭申请350余份,出具《XX市城市(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调查情况告知书》310份。累计保障人数6333人次,累计支出保障金241.30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差381.02元,高于市上下达的累计月人均补助275元民生目标。一季度我区医疗累计救助426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10.38万元。
三是不断巩固和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成效。安排街道及社区各分站对市民进行宣传,发放《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宣传资料》、《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实施细则》等宣传资料,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来。对桥梁、涵洞、交通枢纽等重点地区进行拉网式清查,对流浪人员采取实名登记制度。开展救助服务,及时将流浪乞讨人员送至市救助站。今年第一季度送市救助站2人次,劝离职业流浪乞讨人员73人次。(二)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大力推进基层管理创新。
一是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规范合理使用。根据社区户数变动情况,适时调整专项资金匹配额度,为专项资金合理使用、服务居民提供资金保障。组织街道、社区培训,对资金在使用范围、使用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加强日常督查,及时反馈、总结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妥善解决,确保资金规范、有效使用。二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指导换届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区民政局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选举工作的指导。今年1月16日,全区85个社区(59个城市社区、26个涉农社区)首次全部采用直选的方式,产生了新一届社区居民委员会421名成员。(三)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我区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为目标,全面启动社区网格治理新机制改革,推动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审议通过了《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动员大会方案》、《XX区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关于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协管员劳动用工关系转移后仍在社区工作的待遇指导标准(建议稿)》。
二是多方协作互动,抓好学习培训。相关各部门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成立各类指导工作组和推进改革工作督导小组,建立督导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在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改革方案总体安排,进一步加强主动衔接和协同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对街道和社区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打牢改革工作基础。
三是各部门协同配合参加培训。在两次培训中,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就“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社区相关人员劳动用工关系转移”、“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等专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为改革工作全面推进打牢了工作基础。(四)科学培育,整合资源,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组织实施社会组织登记现场勘验工作。2014年一季度共办理现场勘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7个,变更登记2个。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全区民办非企业单位已达520个,社团84个,民间组织总数达到604个,在XX市所有区、市、县中继续保持领先的态势。在各业务主管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对80余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了政策法规专门培训,并完成了社会组织的信用等级评估工作。查处、取缔5家非法社会组织。
(五)强化服务,提升效能,社会事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狠抓功能完善和服务升级,我区婚姻登记处今年一季度共办理结婚1966对,离婚624对,补办结婚证432次,出具单身证明2818份;截止三月底,我区已对17条新建和已规划即将修建的城市道路进行了命名;开展清明节文明祭祀,绿色、环保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共向辖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2400余份。享受殡葬惠民政策的有17人,总计1.36万元。
(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全区共建成15家社区长寿食坊用餐点,具备为500名老年人提供用餐的能力。一季度到社区长寿食坊用餐的老年人达1864人次。完成“XX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前期调研。二是研究制定慰问方案。春节期间,慰问百岁老人40人。对全区9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及特困老人、五保和孤老逐一进行走访、慰问。据统计,春节和重阳节全区共走访慰问老年人3000余人,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41万余元。今年一季度为全区老年人共办理《四川省老年人优待证》2200余本,《XX市老年人优待证》共2400余本。
(七)增进军政军民团结,完善的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双拥共建各项任务。一是着力抓好优抚工作政策规定的落实,做好士兵退役安置的政策宣传,指导工作。在“两会”期间,充分发挥“复退军人问题工作小组”维稳牵头作用,积极协调、协助相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做好维稳工作。二是更新民政优抚信息系统数据库录入,换发新式残疾军人证。全区共有优抚对象1486人,截止目前已录入1152人,认证率达77.52%。通过档案清理、身份证扫描、伤残证审查等步骤,严把本级审核关,截止目前已更换新证249本,第二批换证工作正在准备中。
二、第二季度工作思路(一)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慈善宣传,提升武侯慈善社会公信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武侯阳光慈善”系列资助项目。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分类施保,切实帮助我区特困家庭解决生活问题。协调好区房管局,各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认真落实《XX市城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细则》。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平台更新后的正常运行。优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工作效率。认真开展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做好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二)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以“奋力打造服务型现代民政”为导向,坚持机制创新,搭建满足居民社会化需求的服务平台:一是抓紧开展社会组织顶层设计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工作;三是依照程序推进邻里互助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社会化服务。“
(三)进一步强化社区新型治理建设。
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专项培训。结合当前我区正在进行的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工作,召开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改革等社区工作专题培训会,使社区“两委”成员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思路、举措等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进一步夯实改革的工作基础。全面启动“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社区网格治理新机制改革,推动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四)进一步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继续探索为老服务的新模式,创新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策措施。我局先后与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和两家区内通信平台公司进行了洽谈,拟制了建设方案以加快推进“XX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下一步重点针对门卫管理、出入登记制度及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等安全问题开展安全排查,并对个别养老机构存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确保全区各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不留隐患。
今年以来,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亲切指导下,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社会发展主线,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民政事业取得了新成效。我区邻里中心项目在全国24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家院互融”项目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质服务品牌”,区家院互融服务中心被评为“XX市社会养服务体系建设先进集体”;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第四次民政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我局被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评为全国敬老模范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XX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XX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回顾2012年的民政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坚持做强做大,民生服务品牌的惠及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是家院互融项目实现了新的扩面提质。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家院互融项目在去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被列入2012年政府实事工程,家院互融品牌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服务对象实现扩面,已有5000余名服务对象享受到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对象总数增加30%,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70周岁以上独居等重点服务对象专业服务覆盖面分别达90%和70%以上;服务效率得到提升,完成家院互融信息化平台二次升级,全面提升养老工作管理、服务监督、老年人满意度、紧急求助等功能;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开展了“暧巢行动”,以公益创投方式为家院互融高龄独居老人开通数字电视老年频道,形成了11大类83项服务项目,为97万余人次的老人提供了各类服务;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完成家院互融服务站等级评定工作,累计发放补助资金93.5万元。对家院互融服务中心(站)工作进行了考核,委托第三方考评单位远东零点市场研究公司走访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经费核拨挂钩。二是我区枢纽型养老机构实现质的提升。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的市重点工程——江东怡康院(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体工程结顶。同时按照高端定位、高位运作的目标,多次赴上海、天津、杭州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积极做好江东怡康院正式投用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坚持创新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邻里中心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去年实现社区邻里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建成了辐射全区的枢纽型支持性平台——XX区邻里中心,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XX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等10多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二是首家中国社会创新基地落户我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与我区将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公益创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三是在全省率先探索搭建公益资源配置平台。成功举办了首届社区公益伙伴洽谈会,基本形成了政府扶持、社区“点菜”、邻里中心运作、社会组织承接、社会参与、第三方监督的“六方联动”公益创投机制。今年公益洽谈会共吸引了90多个社会组织和28家企业、基金会报名参加,现场55个社区公益项目全部找到了合作单位并获得支持资金150万元。我区公益创投机制的探索受到陈加元副省长、马卫光副市长的批示肯定。四是在国内率先研究完成《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能力指标体系》课题,受到民政部的肯定,并即将转化成国内首个社工行业地方标准。
三、坚持真抓实干,民生政策和专项事务进一步落实。一是地名工作取得新成果。第二次全区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共采集十大类地名信息2819条,上报并通过了省级部门审核验收。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应用,编纂完成《政区大典宁波卷·江东篇》,完成出版《XX区地名志》和新版《XX区行政区划图》。实施姚隘路(汽车东站—世纪大道)更名工作,实地调查居民264户、沿街商家近100户,其中180户住户完成办理门牌更名与证件更换。二是社会救助效能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平台系统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通,并与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联网,低保户家庭信息实现每月及时反馈、更新,已交社保虚报冒领低保现象得到杜绝,全区7个街道已全部实行低保无纸化网络审批。实施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对1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金授权街道直接审批。此外,双拥活动丰富多彩,优抚政策扎实实施,婚姻登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惠民殡葬工作落实到位,福彩销量稳居全大市第三位,福企年检合格率达到100%;成立了XX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全区社会组织发展到1067个,社会组织不断壮大。
四、坚持以人为本,民政队伍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一是坚守岗位讲奉献的氛围更加浓厚。全体民政干部积极参与“三思三创”活动和改进作风提效年活动,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进社区解民忧等活动,形成了立足本职岗位比敬业、讲奉献的浓厚氛围。二是团结协作讲大局的传统更加彰显。全局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和省市民政会议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区“两强两品”战略,坚持局党组领导决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中层干部积极实施、科室同志具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重点工作“五个一”工作法,实行对账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状态,确保全年民政工作高质量完成预期目标。三是干净干事讲廉洁的意识更加牢固。局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注重组织领导、注重教育引导、注重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强化重大项目工程保廉工作,积极推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深入打造阳光民政,全体民政干部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始终做到警钟长鸣,继续保持了民政干部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20**年,区民政局将根据全国和省、市民政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现代大民政理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现代化核心城区总目标,积极贯彻实施区“两强两品”战略,统筹谋划,创新突破,出实招、讲实干、求实效,努力在我区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着眼发挥保底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按照构建社会“大救助”格局要求,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完善,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规范救助行为,提高救助效益,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一)完善社会救助链建设。完善以困前预警、困中救助、脱困跟踪、诚信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助困工作机制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机制建设。建立核对信息平台、出台实施细则、组建核对办公室。探索实施以“刚性支出”为导向的新型核贫办法,转变以往以“收入”为主要核定参数的做法,实现更具针对性的分层分类救助。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低保、扶助证、残疾人生活补助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无纸化审批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医疗“一站式”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救助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三是积极跟进就业、创业扶助。组织有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招聘会及就业、创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民主评议和公开公示制度,对救助事项进行“审核”、“把关”。积极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对低保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重点街道社区定期开展抽查。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社区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对备案对象逐一核查、严格管理。
(二)深化爱心超市品牌建设。继续推进从被动到主动、从物质到精神、从政府到民间、从实体到虚拟的爱心超市功能“四大拓展”,不断发挥爱心超市在宣传互助理念、倾听群众诉求、整合捐赠资源、提供爱心物资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作用。通过和社区共建单位、爱心企业及个人联建、冠名等形式不断扩大货源。调整爱心互助联盟领导班子,完善成员单位结构,提高自我运作能力。引导爱心互助联盟设计帮扶项目,推动爱心超市社会化运作。深化爱心超市心理援助项目,对重点困难人员实施心理援助,积极引导受助对象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坚定信心。
(三)加强减灾救灾工作。修改完善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探索物资储备新形式,采取实物储备与协议储备相结合,构建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应急避灾场所建设,不断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灾害信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启动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快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气象防灾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为平台,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管理,促进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在灾害管理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协作。
二、着眼发挥融合作用,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构建“大福利”格局要求,着力打造失智失能老人享受机构养老、需照料老人享受家院互融或日托养老、健康老人享受互助养老的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无盲点,进一步打造江东“幸福老人”品牌。
(一)以提升服务品质为主抓手,高标准推进家院互融服务。一是增强家院互融中心的辐射能力。以福利中心建成为契机,把家院互融服务打造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互通、专业化和市场化并重、政府购买和社会服务互补的惠及全区老人的养老服务体系,使之成为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社会化养老示范基地和专业化服务辐射基地。二是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上岗证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享受现行职业培训补助政策。三是增强信息平台的整合能力。依托升级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全区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和志愿服务三大平台进行有机整合,通过二期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快速响应、实时考核、及时统计等功能,不断提升智慧养老能力。
(二)以完善制度建设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传统养老模式。一是着力打造一个基地,高品质推动机构养老。将怡康院打造成失智老人照料基地,力争两年内使之成为全省失智老人照料示范点。同时加快建立健全机构养老的各项制度,出台养老服务的各类规范和标准,适时召开机构养老工作现场会,使全区的机构养老迈上专业化的良性轨道。二是重点推广三种模式,创新开展居家养老。着力推进居家日托服务。重点推进福利中心轻度失智老人日托馆、东郊敬老院老人康复日托部建设,完善嘉和颐养院日托站的日托服务。积极推广互助养老。在传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基础上增设互助项目,推广相对低龄健康老人结对帮护高龄老人的养老模式。大力提倡孝亲养老。弘扬慈孝文化,弘扬家庭尊老、爱老和赡养理念,倡导子女切实承担赡养人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整合推动三种服务,积极倡导精神养老。引导社区着重提供三种精神养老服务—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传统节庆文化服务和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积极创办社区老年大学、老年刊物等,在区级和街道层面开展内容丰富的助老文化体育。
第三篇: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1999年我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多年来,县民宗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有关宗教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县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宗教活动正常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 民族宗教工作在全县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民族宗教工作。一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的学习宣传纳入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必学内容,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县领导时常关心民族宗教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民宗局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纳入全县普法规划,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考试、知识竞赛,把学习情况纳入考核。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举办培训班进行学习、宣传、教育,使全县各级干部了解掌握民族宗教法规政策,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在全县开展“三基本知识”(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知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离不开)、“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宣传教育;在全县12所中学、25所小学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设《民族政策常识》、《民族常识》课程,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2004受教育学生8000人,教师994人。几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期200余人;召开民族传统节日座谈会10次,参会200余人。四是认真学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宗教事务条例、云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及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也要靠发展。多年来,县民宗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996年至今,争取民族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人畜饮水、道路、教育、科技、架设输电线路等项目,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件,受益1500余人,500余头(只)牲畜;架设输电线路5件,受益1200余人;路、桥4件,受益5000余人;科技培训20期,参训万余人次。二是积极主动与县农业局配合,在全县3镇4乡19个村委会40多个自然村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工程,推广面积达80%。几年来,共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305场次,参训1.6万人次,发出小麦、水稻、玉米指导卡1.1万份,全县累计推广面积近30万亩,累计增加产量900多万千克,产值900多万元。三是长期以来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一直把山区少数民族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族工作重点之一来抓。积极向省州民宗部门争取资金,共投资40多万元,帮助解决教育、卫生方面的困难。四是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搜集整理工作,编辑了《漾濞民间文学选(第一集)》,整理出版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漾濞彝族自治县资料卷)》,并经常与文化、体育等部门合作组织开展民族文艺体育活动,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活动广为普及。其中,传统的民族射弩比赛,历年都有优秀选手被选拔参加州省乃至国家级的运动会比赛。漾濞的射弩选手一直是大理州民族射弩队的主力,在历届省州民运会上夺金挂银摘铜,创造优异成绩,为家乡民族争得了荣誉;五是注重宗教工作,加强对场所的管理,在认真贯彻“四句话”的同时积极帮助场所改善环境,开展正常活动。
三、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人民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兼任领导组长、副组长,每年都要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狠抓落实。一是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民族团结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逐一落实;三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解决的原则,不把不是民族问题的事往民族问题上拉,不把不是宗教问题的事扯到宗教问题上,不把问题扩大化;四是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五是注意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伤害民族感情和对宗教的感情;六是重视平时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让各族人民学法知法守法,并经常与民族宗教界人士交心谈心,建立友好感情;七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的创建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以点带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全县没有发生过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纠纷和矛盾。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县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其视为做好彝县工作的关键,县民宗局积极配合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目前,全县共有干部860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714人,占82%。处级干部(包括下派挂职)40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5人,占63%,科级领导干部295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21人,占75%。
第四篇: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总结
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社会
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1999年我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多年来,县民宗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有关宗教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县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宗教活动正常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民族宗教工作在全县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民族宗教工作。一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的学习宣传纳入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必学内容,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县领导时常关心民族宗教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民宗局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把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纳入全县普法规划,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考试、知识竞赛,把学习情况纳入考核。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举办培训班进行学习、宣传、教育,使全县各级干部了解掌握民族宗教法规政策,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在全县开展“三基本知识”(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知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离不开)、“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宣传教育;在全县12所中学、25所小学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设《民族政策常识》、《民族常识》课程,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2004受教育学生8000人,教师994人。几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期200余人;召开民族传统节日座谈会10次,参会200余人。四是认真学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宗教事务条例、云南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及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也要靠发展。多年来,县民宗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996年至今,争取民族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人畜饮水、道路、教育、科技、架设输电线路等项目,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件,受益1500余人,500余头(只)牲畜;架设输电线路5件,受益1200余人;路、桥4件,受益5000余人;科技培训20期,参训万余人次。二是积极主动与县农业局配合,在全县3镇4乡19个村委会40多个自然村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工程,推广面积达80。几年来,共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305场次,参训1.6万人次,发出小麦、水稻、玉米指导卡1.1万份,全县累计推广面积近30万亩,累计增加产量900多万千克,产值900多万元。三是长期以来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一直把山区少数民族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民族工作重点之一来抓。积极向省州民宗部门争取资金,共投资40多万元,帮助解决教育、卫生方面的困难。四是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搜集整理工作,编辑了《漾濞民间文学选(第一集)》,整理出版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漾濞彝族自治县资料卷)》,并经常与文化、体育等部门合作组织开展民族文艺体育活动,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活动广为普及。其中,传统的民族射弩比赛,历年都有优秀选手被选拔参加州省乃至国家级的运动会比赛。漾濞的射弩选手一直是大理州民族射弩队的主力,在历届省州民运会上夺金挂银摘铜,创造优异成绩,为家乡民族争得了荣誉;五是注重宗教工作,加强对场所的管理,在认真贯彻“四句话”的同时积极帮助场所改善环境,开展正常活动。
三、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县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人民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兼任领导组长、副组长,每年都要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狠抓落实。一是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民族团结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逐一落实;三是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解决的原则,不把不是民族问题的事往民族问题上拉,不把不是宗教问题的事扯到宗教问题上,不把问题扩大化;四是充分相信和依靠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五是注意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伤害民族感情和对宗教的感情;六是重视平时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让各族人民学法知法守法,并经常与民族宗教
界人士交心谈心,建立友好感情;七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点”的创建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以点带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多年来,全县没有发生过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纠纷和矛盾。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长期以来,我县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其视为做好彝县工作的关键,县民宗局积极配合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目前,全县共有干部860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714人,占82。处级干部(包括下派挂职)40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5人,占63,科级领导干部295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21人,占75。
第五篇:民族宗教事务局
**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指导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发展,宗教稳定和谐”的目标,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营造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良好局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1、认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一是4月份,召开了全县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民族宗教工作,传达贯彻了中央领导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批示和省民宗局长会议精神,与各乡镇签定了责任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各乡镇的责任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实行目标管理。
二是开展城市少数民族情况建档工作。结合我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我局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为契机,通过在县有线电视播放通知、到城区4个居委会散发宣传单、上到少数民族群众户中等多种形式,将城市少数民族情况摸底工作与宣传民族政策相结合,在掌握全县城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的同时,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目前,该局对全县城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基本上做到了情况清、底子明,并建好了相应的台帐。
三是认真做好少数民族高考生成份认定工作。为落实好少数民族考生升学加分的优惠政策,我局对符合加分条件的少数民族
1高考学生的民族成份严格审查把关,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做到了审核细致,办证无误。同时,积极为考生做好服务,工作时间随到随办,考生只需持户籍证明、户口簿和本人身份证原件就可前来办理证明,极大地方便了少数民族考生和家长。4月份,我局办理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证明准确率在100%,接受办升学证明的少数考生和家长咨询60人次。
2、精心做好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少数民族项目申报工作。
年初,我局对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认真地普查、统计和分析,结合我县民族地区实际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十一五”民族地区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我县民族地区 “十二五”规划的有关意见和建议,规划涉及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社会公益事业、民族文化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5月份,为加快民族村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我局联合交通局、水利局有关技术干部多次深入新月畲族村和横山村红星畲族村小组,进行实地调查考证,广泛征求畲民群众的意见,经县有关部门论证的情况下,积极向上申报了《修建新建至新红的旅游公路》和《修建红星组引水渠》两个项目。
3、认真做好畲族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发展畲族民俗旅游。结合**县创旅游强县的战略,依托新月畲族村地区独具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局大力搜集整理畲族文化,鼓励支持新月畲族村畲民利用民俗村居开办“农家乐”旅游,着力打造畲族民俗风情景区。上半年,我局通过邀请专家老师为畲歌谱曲填词、走访新月畲族村老人座谈、搜集畲族古籍,对新月畲族
村畲族山歌、服饰、饮食等畲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完善。现已整理出一本集80年代老畲歌和符合现代生活的《少数民族歌曲》装订本,搜集到了一本手抄族谱、一本珍贵的畲家祖歌手抄本《盘古皇歌》和一些畲族祭祀用品。目前,新月村组建了20人的民族风情表演队,利用农闲时期唱畲歌、跳畲舞等节目,4月份该村民歌手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举办的第三届“三月三”民歌艺术节中,以一曲《隔山唱歌好声音》获得了铜奖。畲民正在自主集资启动“畲族凤凰生态农庄”项目,该农庄规划占地面积300余亩,集休闲垂钓、登山健身、畲乡饮食、山庄住宿、体验畲俗风情等为一体,总投资600余万元,还有20余户畲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住宿,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中。
二、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和谐稳定
1、做好《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学习培训工作。
为深入贯彻实施国宗局第7号令《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6月份,我局组织各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宗教团体成员共60多人,认真学习国家宗教事务局刚刚出台的《办法》。会议就《办法》的主要内容详细讲解。聘请了专业财会人员就如何依法设臵会计账簿进行了现场指导,并交流了做得较好的圆通寺、大觉岩寺的财务会计账簿。通过学习,与会人士一致表示,要以学习贯彻《办法》为契机,按照县民宗局的要求,认真全面地抓好工作落实,切实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
2、做好上海世博会民族宗教维稳工作。
我局深刻认识到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重大意义,按照省统战
部、省民宗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上海世博会期间民族宗教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贯彻落实工作。一是抓学习。为增强干部维稳意识,进一步促进工作落实,组织召开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各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传达学习上级通知精神,就妥善处臵民族宗教方面的敏感问题作出具体安排部署,并制定下发了相关工作预案。二是抓防范。对全县民族宗教领域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各方面的反映和动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宗教活动场所组织安全大检查,指导、督促各宗教活动场所认真落实各项防范工作责任制。三是抓机制。重新调整县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结合**县移民中信教群众多的情况,增设了县移民开发局为成员单位。建立世博会期间维稳联系制度,协调建立统战、宗教、国保等部门密切协作机制,加大对境外宗教渗透和地下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形成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爱国宗教团体在维护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政策教育,引导少数信教群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3、继续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2月份,我局对在2009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的圆通寺、大觉岩寺等6个先进宗教场所予以表彰。今年继续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把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与法制宣传进场所相结合、与争创文明城市相结合、与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结合、把创建工作与助推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创建工作与传播爱心相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训、规范活动、有序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社会等五项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宗教教职人员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更加规范
有序,宗教关系更加和谐。
4、引导宗教界向社会献爱心。
今年,全县各宗教在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同时,始终热心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3月,我县马头山镇有户人家被火烧房子,马头山永胜基督教堂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为该户村民捐款3520元;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我县宗教界人士心系灾区,迅速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积极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截止5月7日我县宗教界共捐款15077.7元,现全部汇入**县慈善会;在我县“6.19”水灾中,共捐款2.98万元和10多床夏被、160多件夏衣、30多袋米面以及33桶食用油和部分生活用具,为我县防汛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认真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和民族宗教界防汛救灾工作。
1、信息宣传工作。共向省局、市局、县政府网站上报信息15篇,被省局采用9篇,被市局采用8篇,被县政府网站采用2篇(包括重复上稿),认真做好统计报表及有关调研材料工作,按时按要求报送有关材料。
2、民族宗教界防汛救灾工作。今年6月19号至22日,**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多次,我县民族宗教界受灾非常严重。我局立即组织干部深入到宗教场所、民族村、组,了解掌握灾情,并将受灾情况向上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同时,安排部署民族宗教界人士开展防汛自救工作,发动信教群众对道路塌方清理,要求各宗教场所安臵房屋倒塌的信徒。
**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