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总结投资原则。
[个人总结投资原则。]个人总结投资原则,个人总结投资原则。基本面:选择长期高成长股,避开周期性行业股票,一,投资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而不是投资股市的冷热。二,卖出一只股票的理由是,买入一家更便宜,更值得持有的股票。
三、股市的每一次暴跌,不是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就像北方的严冬,天冷了,多加衣服,而不是认为下一个冰河世纪来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四、买好公司,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只股票不管熊市还是牛市,它的股价是否每年能创新高。
五、确定性比什么都重要,安全边际,护城河可简单理解成确定性,看不到确定性的公司,不能买入。
六、目前分析投资分为四大路线,1、以苏宁电器为代表的轻资产,快速复制,高效管理类的公司,商业连锁的魅力,商业连锁分2种,一种是轻资产,一种是重资产,轻资产公司中财务稳定,管理层优秀的公司,必定成为大牛股。商业连锁需要不停融资,大规模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投资,取得很高的股东收益,这也是投资这类公司的重点,关注股东收益。a股一定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苏宁电器,找住机会把握2-3只。参考的美股为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等,商业零售,饮食业,还可以关注理发等竞争非常激烈行业,管理出众的公司,管理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足以给予公司1倍以上溢价,投资这类公司必须注意确定性和管理层的管理风险。
2、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轻资产,具有定价权、能不停的提价,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垄断、傻瓜都会经营的企业,代表美股有可口可乐,耐克,行业主要有饮料,服装鞋业,a也会出现类似的公司,目前可以参考服装类的七匹狼,具备一定的定价权,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可以提价,无法垄断,公司管理层一般,医药消费类的公司云南白药,具备定价权,提价权,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垄断,公司管理层非常优秀,需要担心的是公司的成长空间。饮料类的伊利股份,具备一定定价权,品牌价值增加不太明显,无法提价,一定垄断性质,公司管理层有待考察,还有具备定价权的旅游类上市公司,是具备定价权、能不停的提价,但属于公共事业类股,这类公司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成长性后做出投资抉择。医药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医药类公司需要进一步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来分析。
3、制造业,代表公司美股的吉列剃须刀,这类公司具备非常高的竞争力,公司管理层非常优秀,冷门激烈竞争行业脱颖而出的企业必定是伟大的企业,这归结于管理层足够优秀,只有优秀的管理层才能造就如此优秀的企业,也具备了定价权、提价权、品牌价值不断增加,垄断,管理层十分优秀,财务稳健。a股市场一定也会出现类似的公司,目前国内某些企业经过国家经济粗狂发展,一些公司业绩非常优秀,并非是优秀的管理层造就公司的发展,而是企业本身也在粗犷发展,必然给未来管理层带来很大的风险,例如国美电器,管理层一点小错误,就会造成公司大损失,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损失,目前一些发展很好的国有企业也一定有类似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机制决定的,所以投资时尽量选择民营企业,目前a股的制造业公司我了解有限,大概了解三一重工,需要进一步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军工企业也属于制造业,军工行业很特殊。4,资源垄断型企业,这类企业a股市场上较多,这类股票一般看不懂,摸不透,但由于a股的特殊性,这类公司往往具备这大国有企业背景,具备大量的垄断资源,而上市却是为了股份制改革,以及私有化,这类企业风险很大,但是机会也很大,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适当的配置。技术面:适当高抛低吸,降低持股成本。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舍)。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菲利普.a.费舍。他说:运用菲利普.a.费舍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投资原则。》。《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称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赢》这类书籍,及《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最后,巴菲特是这样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巴菲特神力的源泉应该是来自阅读。价值投资结合彼得林奇选股-股票池2010年11月24日个人评级名称好的方面*苏宁电器好公司,好管理,商业模式中国沃尔玛!*云南白药上市以来20年高速增长,非周期性行业,不会倒闭,白药产品有口皆碑。公司多元化发展之路是否成功,进军日化能否成功是未知数。*兴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高,目前股价24元,每股净资产12元,净资产收益率20%。经济倒退?*七匹狼名字取得好,产品用过不错,品牌价值持续提升。管理?*大扬创世创世品牌,关注奢侈品之路是否成功*爱尔眼科全国每个大中型城市开一家店的话,可以开至少100家店,目前20家。医院行业不了解,能否持续盈利?经过分析,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苏宁电器,公司发展模式属于重资产公司,每开一家店投资巨大,比起苏宁电器的商业模式有所不如,苏宁电器2004年到2010年股价翻40倍,预期爱尔眼科股价可以增长10倍,即苏宁电器1/4,是大概估计,还要看单店盈利水平。持续关注*安琪酵母早餐奶很好喝,目前生产酵母,未来有望在保健品,和食品发展,生物医药,酿酒,牛奶都可以做,发展空间很大,多元化发展之路不确定,安琪品牌能否被大家认知?*福耀玻璃公司生产汽车玻璃,近几年业绩有很大增长空间!发动机可以汽油换电动,玻璃不可能换成薄膜啊。这个值得分析下,我要分析下福耀玻璃这个股,看看怎么样*青岛海尔口碑好,产品质量好。电器产品的行业周期性?不确定因素。公司能否长期保持发展下去*美的电器产品价格不贵,质量不错。电器产品的行业周期性?不确定因素。公司能否长期保持发展下去*美邦服饰买过他的衣服,价格便宜,穿着舒适,适合年轻人。公司产品是否有持久竞争力,公司盈利水平能不持续增长,公司品牌价值能否持续提升*湘鄂情餐饮业连锁上市公司,比起全聚德要好得多,股价不可能比全聚德便宜。*步步高超市连锁上市公司,在湖南取得成功,观察在其他省份的发展。*永辉超市根据机构以及基金的分析买入被低估的股票1,一。对云南白药的持有理由:1.云南白药的配方国家保密。2.持续保持多年的高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3.不错的管理层,从08年利用经济危机建设呈贡新厂房,为公司节省了很多资金,可见一斑。4.产品已经打入美国市场,为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良好的开端。5.2010年完成整体搬迁后,能突破产能不足的瓶颈,从而提高产能。6.2009年完成对七花公司的股权收购,实现了对白药生产的100%统一,真正实现了云南白药的垄断市场。7.收购西双版纳制药厂,今后可能布局白药、傣药两大传统中药领域,为公司业绩增长寻找到新的市场。8.不断开发新产品,继创可贴和云南白药牙膏后,继续开发出了急救包、沐浴素、牙刷等等,以后还要进军化妆品领域。9.处理突发事件的手段恰到好处,从最近南京功效门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公司的老练。10.公司2009年的业绩是每股1.13元,2010年因为医改受益和云南白药牙膏的快速增长业绩可能会超预期(去年预测2010年的业绩是每股1.5元),2011年是整体搬迁以后的第一年,可能会受益于产能的扩展,业绩也会超预期。11.公司在经济危机下能不断的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通过收购提升了竞争能力,不断的推出新产品为提升盈利能力打下了扎实基础。二。云南白药股票的卖出条件:我以为在a股中没有股票能比云南白药更好的了,我想不出有什么能够卖出云南白药股票的理由。今年在60.5元卖出了许多股票,心里想等股票跌到50元时再接回来,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三。对云南白药的期望:1.能够做大傣药产业。2.成功的打开国际市场。3.在新产品中能够再出几个亿元以上的产品。四。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1.云南白药牙膏销量大减。2.药品出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云南白药的品牌。3.配方公开出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4.盲目的多元化,做一些与医药不相干的行当。5.股价大跌达到除权后的30元以下。五。计划:现在云南白药在我的股票组合中占14%权重,持股成本为负数。如果股价跌到除权后的40--45元之间的任一点位,没有再往下跌而上涨,等上涨2.5%时买入2000股。如果跌破40元就等创新低后上涨3%时买入2000股,再创新低就等新低后上涨3%买入2000股,使云南白药的股数达到10000股后停止买入。
第二篇:马原实践个人总结
个人实践总结
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不一定非要用成功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道理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老师说要自由组队时,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团队接收我,对于去什么样的团队里并不是很在意。可是,最后我居然做了一个有9个成员的团队的队长。
开始时我感觉挺有压力的,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带领团队顺利完成这次实践,因为在之前的活动中都是听组长的安排,然后完成组长安排的事务而已。可是在我们小组开完第一次会议时,我感觉大家都非常配合,我顺利的安排好了大家各自的任务,大家都表示很支持,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能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为我们的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奋斗,我的压力渐渐减少。在第二次会议上,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上次会议留下的任务,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最终确定了扶贫的方案,我把扶贫计划书分为了6个部分,并安排大家回去后各自找资料,有问题在QQ群里讨论,大家对安排表示支持,我感觉当组长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自己尽心去做了,团队里大家都会理解的。在第三次会议时,大家都基本把各自所负责的部分完成了,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有问题大家一起提意见,一起修改,各部分不断融合,我们在讨论中也渐渐地放开自己,有问题就提,有意见就说,有话大家一起聊,我感觉这是一个温暖的团队。会议结束前,大家把资料都发给我,由我来做扶贫计划书的最后的整合,回到宿舍,我认真地看着他们写资料,我感觉他们为整个团队所做的比我所做的要更多,而他们却还跟我说我辛苦了,我很感动。
在这次实践中,或许我们的结果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这次实践的过程确实是有滋有味的。通过这次实践,我感受到了许多。首先一点就是一旦决定了要做某件事就一定要有信心,缺乏自信,那连自己的那一关都过不了,更别想怎么去带领一个团队了,有了自信才能跨越自己的心理障碍,才能做出正确果断的决定,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带领好一个团队。第二点就是要善于与人交流,善于与人交流才能让别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别人的观点,减少误会,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能够使我们在会议讨论时不会冷场,让大家有话可说,各抒己见,这样才能集思广益,最终得到团队里认为最好的方案。第三点就是要有团队精神,面对一个扶贫计划书,以个人的力量不是不可以完成,但是效率恐怕没有团队合作要高,思考的问题恐怕没有团队合作全面,在一个团队中,最不好的就是大家各自搞各自的,组员之间没有什么交流,只顾着自己的观点,不在意其他人的观点。学会求同存异,有整体思想,这样才能在团队中收获更多。
在这次实践中,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以后要敢于担当,相信自己!
第三篇:原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年,有幸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工作,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在领导的支持关心以及同事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比起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也更具有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即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过程的有效指导。所以我不但注重理论学习,更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其动手创新能力。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主要对三、四、五、八年级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同学们对这门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每一次活动都是那么积极踊跃。我主要带领学生进行蛋糕制作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动手,乐于创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备好课。在课前,我到蛋糕店进行了专业的制作蛋糕的学习,学会了蛋糕制作的具体方法步骤,了解了蛋糕制作需要的材料,并做好材料准备。之后又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蛋糕知识的资料,并将世界著名的蛋糕图片打印出来,准备好在活动中向学生展示。
(二)认真钻研活动内容,把握活动的基本思想内涵,了解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活动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并对活动课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了解学生原有的能力以及年龄特征,如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考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应采取什么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蛋糕制作的方法教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课堂上的情况。
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我注意组织好活动,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活动中,还注意运用教育机智,灵活的组织活动,应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仅进行知识的扩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创新,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和创新的快乐。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1、重视过程评价。在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我没有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活动后,我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七)积极参与听课,虚心向领导以及同事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活动教学水平。
(八)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能力的提高。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不迟到,不早退,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积极的和领导以及同事们虚心请教,听取领导以及师门的意见和建议,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来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经常在活动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生活上也时时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我想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是:
1、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巨大热情。
2、开展了蛋糕制作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还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要珍惜粮食,要对父母心存感恩。
不足之处有:
1、面对这门课程,深深了解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还需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给自己不断充电。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精神。展望下学期的工作,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尽我的所能把这门课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与进步,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的奉献。
学生活动中心:
二O一二年二月一日
第四篇:原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年,有幸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工作,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在领导的支持关心以及同事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比起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也更具有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即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过程的有效指导。所以我不但注重理论学习,更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其动手创新能力。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主要对三、四、五、八年级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同学们对这门课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每一次活动都是那么积极踊跃。我主要带领学生进行蛋糕制作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动手,乐于创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备好课。在课前,我到蛋糕店进行了专业的制作蛋糕的学习,学会了蛋糕制作的具体方法步骤,了解了蛋糕制作需要的材料,并做好材料准备。之后又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蛋糕知识的资料,并将世界著名的蛋糕图片打印出来,准备好在活动中向学生展示。
(二)认真钻研活动内容,把握活动的基本思想内涵,了解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活动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并对活动课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了解学生原有的能力以及年龄特征,如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考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应采取什么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蛋糕制作的方法教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课堂上的情况。
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我注意组织好活动,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活动中,还注意运用教育机智,灵活的组织活动,应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仅进行知识的扩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创新,让学生感受到了劳动和创新的快乐。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六)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1、重视过程评价。在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我没有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2、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活动后,我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七)积极参与听课,虚心向领导以及同事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活动教学水平。
(八)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能力的提高。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不迟到,不早退,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积极的和领导以及同事们虚心请教,听取领导以及师门的意见和建议,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来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同时经常在活动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在生活上也时时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我想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是:
1、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巨大热情。
2、开展了蛋糕制作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还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学生要珍惜粮食,要对父母心存感恩。
不足之处有:
1、面对这门课程,深深了解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还需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给自己不断充电。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精神。展望下学期的工作,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尽我的所能把这门课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与进步,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的奉献。
学生活动中心:
二O一二年二月一日
第五篇: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
唯物论相关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有相对的静止。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这个是相对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
自然界(自在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世界)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自在世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人化世界)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辩证法相关原理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于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个系统的矛盾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 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了各个部分,事物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整体,有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能简单的把整体简单机械的分割为部分。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没有要素就没有系统,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司其责,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一个协调、高效的有机系统。
新生事物是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度的原理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当否定方面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发生质变,转化为他事物。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第一,原因和结果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存在于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过、一果多因、一因同果、多果多因、复合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趋势。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本质和现象
现象和本质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性: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生动、丰富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
统一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与现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性: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统一性: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形式和内容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形式与内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事物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
绝对真理(绝对性、无条件性):首先,绝对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次,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相对性、有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又一个规律。
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原理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其次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并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它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实践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想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想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历史的、具体的。
历史唯物论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或者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过程。某些民族可以实现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总体历史进程制约的。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社会进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最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又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还在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