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鲁木齐社会救助一本通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指南
一、政策依据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乌鲁木齐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
二、服务对象
凡持有乌鲁木齐市城乡常住户籍,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乡低保标准的城乡困难居民。
三、救助标准
城市低保标准为341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为1 5 6元/人/月。
四、申报程序
(一)户主申请。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如下材料:
1、申请书;
2、居民户口本和身份证;
3、家庭中就业人员(含临时就业)所在单位劳资部门出具的收入证明;
4、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家庭收人状况证明;
5、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如残疾人的《残疾证》、重病患者的诊断证明等。
(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人户调查、评议。(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四)区(县)民政局审批。
医疗救助服务指南
一、政策依据
《乌鲁木齐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试行)》。
二、服务对象(一)一类救助对象
1、城乡低保对象。
2、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3、城乡低保边缘对象。
4、组织部门确定的社区“三老”人员、农牧区“四老”人员。
5、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三无”人员。(二)二类救助对象
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因医疗费用支出数额较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人员。
三、救助标准
(一)对于一类救助对象,享受以下医疗救助待遇:
1、全额资助参加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包含补充医疗保险)需个人缴纳的费用;
2、住院起付线由我市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全额承担;
3、住院医疗费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后,剩余应由个人自付治疗费用按70%的比例(其中属于常见病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3000元、属于急危重症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1 2.000元、属于重大疾病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1 8000元)实行救助;
4、门诊救助按三个层次进行救助,救助对象门诊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后,剩余应由个人自付治疗费用中:日常门诊费用按70%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2000元实行救助;特殊慢性病(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特殊慢性病医疗本》)门诊费用按80%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3 000元)实行救助;大病(尿毒症的肾透析、各种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药、各种恶性肿瘤的门诊放、化疗及血液病)门诊费用按8 5%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6000元)实行救助。
(二)对于二类救助对象,享受以下医疗救助待遇:
1、住院医疗费用,救助对象因重大疾病住院治疗费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后,剩余应由个人自付治疗费用按5 O%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1 0000元)实行救助;
2、门诊救助按二个层次进行救助,救助对象门诊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后,剩余应由个人自付治疗费用中:特殊慢性病(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特殊慢性病医疗本》)门诊费用按7 0%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2000元)实行救助;大病(尿毒症的肾透析、各种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药、各种恶性肿瘤的门诊放、化疗及血液病)门诊费用按80%的比例(年度累计救助总额不超过4000元)实行救助。
四、申报程序
(一)一类救助对象在我市确定的定点济困医疗机构就医,所有需要我市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的费用都由定点济困医疗机构垫付,救助对象个人只需支付应由个人支付费用即可办理出院手续(其中全额享受城乡低保待遇人员、农村五保户所需基本医疗服务费用在规定的限额内全部由我市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二)二类救助对象凭住院票据在户口所在地区(县)民政局实行救助。
教育救助服务指南
一、政策依据
《乌鲁木齐市城乡困难居民教育救助办法》
二、服务对象
(一)城乡低保对象中在校子女。
(二)儿童福利收养机构及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的在校孤儿。(三)城乡低保边缘对象中在校子女。
三、救助标准
(一)在校小学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2 00元。(二)在校初中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3 0 0元。(三)在校高中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1 000元。
(四)在校中等职业教育(公办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1500元。
(五)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经新疆高等教育招生办公室正式录取、考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接受全日制本科、专科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每人一次性救助6000元。
四、申报程序
(一)户主申请。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如下材料:
1、申请书;
2、申请人户口本和身份证;
3、在校学生证明;
4、家庭收入情况相关证明材料。(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评议。(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四)区(县)民政局审批。
冬季取暖救助服务指南
一、政策依据
《乌鲁木齐市城乡困难家庭冬季取暖救助办法》
二、服务对象
(一)城乡低保对象。(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三)城乡低保边缘对象。
(四)组织部门确定的社区“三老"人员、农牧区“四老”人员。
三、救助标准
(一)对于采取燃煤或其他清洁能源方式集中供暖的,救助标准不超过5 0平方米进行救助。
(二)对于采取自供暖的,救助标准按3吨煤标准进行救助。
四、申报程序
(一)户主申请。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如下材料:
1、申请书;
2、申请人户口本和身份证;
3、低保证、农村五保供养证等相关身份证明;
4、供热缴费通知单等相关缴费证明材料。(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评议。(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四)区(县)民政局审批。
临时救助服务指南
一、政策依据
《乌鲁木齐市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
二、服务对象
具有本市常住户籍、城镇居民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上年度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
三、救助标准
(一)因患重大疾病发生的医疗费用扣除医疗单位减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商业保险报销、民政救助后,剩余应由个人自付治疗费用用按以下比例实行医疗救助:
1、在2万元(含)以下的,按5 O%的比例救助;
2、在2万元至5万元(含)的,按60%的比例救助;
3、在5万元以上的,按7 O%的比例救助; 每人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不超过5万元。
(二)因重度残疾或遭受意外,扣除各种赔偿、保险、社会救助等资金后仍生活严重困
难的人员,每人每次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不超过l OOO元;(三)大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生活困难,每人每次教育救助标准不超过3000元;
(四)因家庭直系亲属去世,每人每次基本丧葬费用救助标准不超过2000元。
四、申报程序
(一)户主申请。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如 下材料:
1、申请书;
2、申请人户口本和身份证;
3、低保证、农村五保供养证等相关身份证明;
4、家庭成员收入相关证明材料;
5、申请救助类别相关票据。(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评议。(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四)区(县)民政局审批。
乌鲁木齐市定点济困医疗机构名单
一、天山区
1、新疆众安医院
2、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
3、市友谊医院(综合转诊)
4、市妇幼保健院(专科转诊)
5、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专科转诊)
6、新华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二部
8、新华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力医院)
9、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青年路医院
1O、燕儿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鸿雁池电厂职工医院)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医院(专科转诊)
12、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专科转诊)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专科转诊)
二、沙依巴克区
14、和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乌鲁木齐慈善医院)
15、友好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医院)
16、八一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自治区职业病医院)
17、炉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l8、天山建材医院
19、环鹏有限公司西山职工医院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20、杭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石油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职工医院)
22、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专科转诊)
23、第一人民医院分院(二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4、南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治区一建医院)
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
26、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专科转诊)
27、新市区所属乡镇卫生院
四、水磨沟区
28、六道湾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9、水磨沟区人民医院 3O、七道湾乡卫生院
31、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
3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转诊)
五、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头屯河区)
33、八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4、头屯河区中心医院
六、米东区
35、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医院
36、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专科转诊)
38、米东区人民医院
39、米东区中医医院
40、自治区人民医院米东医院
41、大化医院
42、米东区所属乡镇卫生院
七、达坂城区
43、乌拉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化医院)
44、盐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5、达坂城镇卫生院
46、艾维尔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7、达坂城区所属卫生院
八、乌鲁木齐县
48、鸟鲁木齐县所属卫生院
乌鲁木齐市及各区(县)民政局服务监督电话
市民政局监督电话:0 9 9 1—4 6 5 7 0 1 7 天山区监督电话:0 9 9 1—8 8 8 5 7 2 3 沙依巴克区监督电话:0 9 9 1—6 1 3 9 7 5 8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 0 9 9 1—6 6 8 1 2 2 4 水磨沟区监督电话: 0 9 9 1—4 6 4 3 1 6 0 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头屯河区):0 9 9 1—3 7 7 3 O 6 1 米东区监督电话: 0 9 9 1—3 3 6 6 8 1 2 达坂城区监督电话:0 9 9 1—5 9 1 9 0 7 6 乌鲁木齐县监督电话:0 9 9 1一5 9 2 3 1 3 7
第二篇:资料员一本通
资料员一本通
第一章市政工程资料管理概述 第一节市政工程资料的分类与编号
一、工程资料分类原则
二、工程资料编码要求 第二节市政工程资料管理职责
一、通用职责
二、工程各参建单位职责
三、城建档案馆职责
第三节市政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内容
一、工程资料收集
二、工程资料保管
第四节市政工程资料员岗位职责要求
一、资料员岗位职责
二、资料员岗位必备知识
三、资料员工作能力要求 第二章市政工程基建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基建资料管理规定与流程
一、基建文件管理规定
二、基建文件管理流程
第二节市政工程基建文件内容与要求
一、决策立项文件
二、建设用地、征地与拆迁文件
三、勘察、测绘与设计文件
四、工程招投标与承包合同文件
五、工程开工文件
六、商务文件
七、工程竣工备案文件
八、其他文件
第三节市政工程竣工备案管理
一、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
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程序
三、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文件 第三章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定与流程
一、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流程
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第二节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内容与要求
一、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
二、施工图设计文件会审、技术交底
三、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四、安全交底记录
第三节市政工程技术资料编制范例
一、施工组织设计审批表
二、图纸审查记录
三、设计交底记录
四、技术交底记录
五、工程洽商记录
六、工程设计变更:洽商一览表
七、安全交底记录
第四章市政工程施工物资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施工物资资料管理规定与流程
一、施工物资资料管理规定
二、施工物资资料管理流程
第二节市政工程施工物资资料内容与要求
一、工程物资的分类
二、施工物资资料的具体要求
第三节市政工程施工物资资料编制范例
一、工程物资选样送审表
二、主要设备、原材料、构配件质量证明文件及复试报告汇总表
三、产品合格证
四、设备、材料进场检验及复验 第五章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资料管理规定与流程
一、施工质量资料管理规定
二、施工质量资料管理流程
第二节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资料内容与要求
一、施工测量监测记录
二、施工记录
三、施工试验记录
四、施工验收资料
五、质量评定资料
第三节市政工程竣工图的编制
一、竣工图绘制的原则
二、竣工图绘制的要求
三、竣工图绘制的方法
四、竣工图章
第四节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资料编制范例
一、施工测量监测记录
二、施工记录
三、施工试验记录
四、施工验收资料
五、质量评定资料
第六章市政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概述
一、安全资料的主要内容
二、安全资料的管理
三、安全资料的保存
第二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资料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安全目标管理
三、安全检查
四、安全教育培训
五、班前安全活动记录
六、特种作业人员登记 第三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资料
一、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保证计划
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三、安全技术交底
第七章市政工程监理资料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监理资料管理规定与流程
一、监理资料管理规定
二、监理资料管理流程 第二节市政工程监理管理资料
一、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
二、监理月报
三、监理会议纪要
四、监理工作日记
五、监理工作总结
第三节市政工程监理工作记录
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资料
二、施工测量放线报审资料
三、工程进度控制资料
四、工程质量控制资料
五、工程造价控制资料 第四节市政工程监理验收资料
一、工程竣工报验单
二、竣工移交证书
三、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第五节市政工程监理其他资料
一、监理工作联系单
二、工程变更单
第八章市政工程资料档案管理
第一节市政工程资料档案管理基本规定 第二节市政工程资料编制与组卷
一、工程资料编制质量要求
二、工程资料组卷
第三节市政工程档案的归档与验收
一、工程资料的归档
二、工程档案的验收
第三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
第四篇: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州人大常委会对州政府2012年以来的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审议和开展专题询问,强力推进全州低保等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以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全面完成
1、切实抓好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准工作。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减量提标、实现同步小康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通过农村低保 “减量提标”,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扶贫标准、小康标准“三线合一”,达到6200元(1000美元)/人/年,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28元/月/人。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是保障困难群众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重大政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实际,各县(市、区)克服各种困难、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圆满完成了2015年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基本完成了低保信息系统对象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州有城乡低保对象29.7万人,比上年减少29.2%;城乡低保标准分为2个档次,都匀市、福泉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为一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5元/月和2640元/年;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县10个县为二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40元/月和2580元/年。全州城市、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453元/月/人和2594元/年/人,分别增长17.35%和30.47%;城低保、农低保月人均补差305.24元、135.6元,分别增长15.5%、50%。
2、通过“分类施保”,加大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对“三无”人员、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在校学生、计生家庭和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施保”。在享受补差确定的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城市低保对象增发10%—30%的补助金,农村低保对象增发20%的补助金。目前,低保对象中享受增发补助金的特殊困难对象9.34万人。
(二)“特困人员”供养取得成效
1、开展“特困人员”摸底排查。按照省、州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排查摸底、建档立卡、信息库建设工作,基本摸清了困难群体底数,基本建立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2、及时出台特困人员政府供养政策。及时拟制并报请州政府出台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特困人员政府供养工作的通知》(黔南府办函〔2015〕59号)文件,全省首家对“特困人员”动态管理、供养政策、供养责任、监管责任进行了规范,对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各县市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加强供养机构和设施建设、完善供养政策、强化供养责任,有效保障了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全州供养特困人员(五保、三无、孤儿)10072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935人,集中供养率达39%,集中供养率达比上年同期增长26%。
3、加大敬老院设施和机构建设力度。2015年我州建设敬老院20所(省补助7所、中央彩票公益金补助13所),投资规模、建设床位数量都是历年没有的。今年,州局与州编办共同出台了支持敬老院政策,明确了敬老院性质、编制。全州投入使用43所敬老院32所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法人登记率达74%,有编制人员74个、管理服务人员302人。今年全州获得五星级敬老院4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3个,分别是上年的400%、100%、75%。
4、大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州集中供养对象提高到3500元/年、分散供养提高到2200元/人,分别是上年的159.1%、122.2%。
(三)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取得新进展
1、抓好受灾人员救助。针对今年以来洪涝灾害等各自然灾害频发实际,切实抓好受灾人员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安排、因灾毁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全州共投入自然灾害救助、冬春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共救助受灾困难群众39.22万人。同时,全面开展了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全州政策性农房保险79万户,实现农房灾害保险全覆盖;己理赔农房609户,兑付保险金215万元。
2、全面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支出1040万元,通过全额资助、部分资助方式,资助36.7万人参加了20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出2743.5万元,对困难群众8600余人次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通过资助参合参保、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3、开展“救急难”。共支出800余万元,实施临时救助5000余人次。各级救助机构排查、甄别求助人员12000人(次),对自愿受助者实施救助7500人(次)。
4、发展志愿服务、慈善事业,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活力。目前,全州有慈善组织117个、志愿服务组织60余个,有党员、青年、巾帼等志愿服务队伍1400余支,注册人员13万余人。这些志愿组织、慈善组织,通过在社区(村)开展“点亮微心愿、情暖千万家”和“德润黔南·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慈善情䁔万家”等慈善活动,社区(村)困难群众的问题、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四)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充分利用镇(乡、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厅普遍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通过政策上墙、发放明白卡、编写惠民手册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同时,明确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转办、分办流程及办理时限。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认真受理群众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州共求助事项4399件,已全部办结。
二是各县市基本建立了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低保信息核对机制,出台了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细化政策。
二、较好完成了州人大常委会对全州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审议和专题询问
一是加大了低保调研、检查、督查工作。上半年,州局领导分别带队开展了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存在问题、主要成效调研、走访,认真听取州人大代表、县(市)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意见、建议,结合联系县市民政工作开展的调研、检查,以及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检查,深化了对全州低保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把握。二是配合州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城乡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对象认定、资金管理开展专题调研。三是按照州政府安排,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和相关部门一道,共同完成了州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评议和专题询问。
三、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工作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等与全年工作要求有差距;目前五保集中供养率最低的县才22%,床位利用率最低的50%,有3个县(市)未落实敬老院机构人员编制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二是部分县(市、区)低保减量过快、过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省级下达我州今年减量的建议数是1.4万人,但最后减下来,全州减了11.3万人,是省建议数的10倍,全州13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的保障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数比例已低于省部署规划的到2020年占比6.5%这个点,把省州部署规划6年的减量计划在一年全部减完,最低的县占比只有2.18%。三是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细化完善不够,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四是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救助能力还需增强;五是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还需加强,大救助工作格局尚需建立。
四、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抓好当前突出问题整改
一是抓好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与全年工作差距,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解决好低保减量过快、过猛问题。要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政府网站、民政网站等宣传低保为重点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加大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学习、宣传,深入排查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认真受理困难群众低保申请,确保应保尽保。
三是抓好州人大审议提出、民生监督检查等发现的低保突出问题整改,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要落实好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受理和审核主体责任,确保县级民政部门对审批对象不低于30%抽查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乡(镇、街道)对低保申请对象100%入户收入核查责任落实到位。要借鉴贵定等地低保对象公开等做法,按政策抓好低保对象公开、公示、举报受理工作,严肃纪律、规矩意识,对“关系保”、“人情保”等优亲厚友现象,对因化解征地拆迁、维稳等矛盾而未经入户调查和家庭收入核查将某个群体和个人纳入低保范围的问题,对不符合低保条件而骗取低保待遇的行为,必须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严格依纪依法按政策查处。要开展跨部门低保(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
五、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必须深化新时期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救助安排是对困难群众托底线、救急难的政府救助安排。
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一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目标及牵头部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各层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三是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我州贫困面大、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托底线、救急难任务重。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主体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必须深化对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学习,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落实;要履行好牵头部门责任,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做好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落实。
(二)加强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我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因病致贫返贫、因灾致贫返贫、多种原因导致临时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同时,我州贫困面大,有54万贫困人口;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有留守儿童7.6万人、留守老人4.3万人、留守妇女2万人;特困供养人员上万人。做好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必须排查好、动态管理服务好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敢于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实际,抓好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统筹好政策的有效衔接,细化好对象范围、工作程序、政策标准等政策内容,才能避免政策执行的随意性,源头上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加快实现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加强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1、抓好救助设施建设,解决好有场地开展救助服务问题。各县(市、区)要结合民政十三五规划编制,适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适度超前,在谋划民政建设项目中统筹好救助设施建设。按照县(市、区)建齐救灾仓库、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精神病医院(优抚医院)等统筹谋划好建设项目。按照乡(镇、街道)建齐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被撤乡镇己建社区服务中心应统筹考虑)和村、社区建齐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院)谋划好建设项目。
2、抓好救助机构建设。要清醒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市场服务的边界,适应新变化、新要求,适应兜底线、救急难、保障基本生活政府救助职责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切实做到有机构履行职责问题。当前,特别要根据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困难人员社会救助需要,按照决不能再出问题的要求,年底前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县级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救助机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困难群众赡养、监护、抚养、扶养、照料评估,探索政府机构评估和社会组织评估中机构建设的有效实现途径,切实解决有机构履行社会救助评估职责问题。
3、抓好救助队伍建设。要按要求落实各类救助机构(救助局、救助站、福利院、乡镇社会事务办、敬老院等)编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及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大各类救助人员救助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低保干部培训,强化“三支队伍”(基层低保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建设,切实增强救助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四)加强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
民政部门要承担起社会救助的主体职责和牵头职责,加快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良好工作格局。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责任意识,强化乡(镇、街道)受理、核查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强化村(居)属地责任、配合责任。围绕社会救助对象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等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充分整合各项救助政策,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第五篇:社会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
为推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决定成立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从6月20日起至9月30日,在全区开展城乡低保“人情保”“错保”专项整治活动,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建设。活动方案如下:
一、重点任务
(一)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错保”问题和推行“阳光低保”为重点,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开展全面排查,有效促进低保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二)以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为重点,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式,完善社会救助窗口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基层为民服务水平,真正做到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社会救助利民便民。
二、具体措施
(一)集中开展“人情保”、“错保”专项整治活动。
1.全面复核低保对象。对全区的困难群众和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集中复核,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对照《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检查在低保申请受理、审核审批、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及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执行情况,坚决纠正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做法。
2.严肃查处“人情保”。***00000000以促进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为基础,重点对本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以及媒体曝光的案件进行集中查处;建立社会救助监督举报热线,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和媒体披露的问题,做到件件有核实,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凡媒体披露的重大违规违纪案件,民政部将直接督办并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3.有效遏制“错保”。以建立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平台为核心,改进经济状况核查手段。在城市低保审核审批中,加强核对机制的运用,通过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手段;在农村低保审核审批中,进一步明晰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内容和方法,坚决纠正和杜绝不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纳入低保的做法,有效减少和遏制“错保”发生。鼓励各地改进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切实建立符合当地实情、群众满意认可的低保对象认定政策体系。
4.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披露。集中开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宣传普及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形式将政策送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县一级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社会救助对象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选择性公示行为。审核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两榜公示,获得救助后要进行长期公示,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加快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1.全面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依托乡镇(街道)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申请受理的基础上,拓展窗口服务功能,对申请人难以确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敞开求助之门,积极帮助办理或者转介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办理。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加强结果跟踪,为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
2.统一规范社会救助窗口服务标准。以方便服务群众为根本点,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统一规范的窗口服务标准,在统一窗口标识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窗口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做到“一明显三上墙”,即窗口标识明显,救助政策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监督投诉电话上墙。
3.积极开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统筹各类资源,拓展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机构在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村(居)委会、驻村干部、社区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协助开展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公示监督等工作,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通过“一门受理”和“主动发现”,力求救助无盲区;通过“协同办理”和“快速响应”,真正做到救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4.协同解决群众突出困难。依托已经建立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县一级,通过建立部门定期会商制度、召开联席会议或办公室会议,及时沟通交流工作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基层和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以及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个案共同研究解决措施。
四、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活动和建立完善机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启动阶段(2014年6月12日至6月底)。
省级民政部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贯彻落实工作安排,针对本地区特点,围绕专项整治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项整治方案,部署有关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排查阶段(2014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
一是组织开展自查。包括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情况、救助程序的执行情况、社会救助经办机构设立和经办人员配备情况、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设情况等开展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二是开展低保重点核查。集中力量对已纳入低保范围的对象进行全面动态复核,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或群众有异议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施重点核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相关社会组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低保重点核查工作。
第三阶段:检查督导阶段(2014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省级民政部门在指导基层民政部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专项整治工作和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的重点任务,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督查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地方民政部门工作动态,协助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对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要责令整改并严肃处理;对于最低生活保障重大信访事项或社会影响恶劣的违规违纪事件,要派专人现场督办解决。为确保此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民政部将适时派出督导组,对部分地区进行抽查,并加强对重点案件的督办。
第四阶段:总结整改阶段(2014年9月上旬至9月底)。各级民政部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同步搞好专项整治暨完善机制工作总结,省级民政部门要帮助基层民政部门和单位分析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指导意见。民政部将结合部领导定点联系指导、业务司局分类指导等工作安排,针对各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解决好“问题在基层、根子在上层”的问题。
五、工作要求
(一)统筹联动,形成合力。开展“人情保”“错保”专项整治,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是确保民政系统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民政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组织领导,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救助司具体负责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检查和总结。各省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特别要注重加强上下统筹联动,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形成工作合力。
(二)重点突破,敢于碰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民政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确定的专项整治和完善机制工作任务,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要敢于啃硬骨头,不怕捅“马蜂窝”,强化正风肃纪,下决心整改本地区在社会救助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抓紧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提升服务困难群众的功能和水平,保证困难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
(三)强化整改,力求实效。对于专项整治和完善机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限期整改。对政策规定不切合实际的,要及时调整相关制度;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部门或责任人责任;对基层能力保障不足的,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力求得到较好解决,确保“阳光低保”全面推行,基层服务窗口普遍达标,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
(四)做好信息报送。要建立专项整治和完善机制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各省级民政部门要及时收集汇总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做好上传下达和工作指导;定期向民政部及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和反映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困难问题、意见建议,每月15日前报送前一阶段专项整治和完善机制工作进展情况和统计信息。民政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并定期向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