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财务管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五C”评估法的内容。
2.试述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3.试述企业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
4.试述如何正确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5.试述影响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
6.试述采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7.请联系实际论述信用政策的内容
8.试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收支积极平衡原则。9.试述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10.试述流动资金管理的意义和要求。11.联系实际谈谈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
12.什么是股利分配政策?试述股份制企业常用的股利分配政策及其应用? 13论述销售收入管理的意义。14.某中小企业财务主管因急
需为本企业筹集一笔少量资金,从而选择了银行借款中短期借款这种筹资方式。试说明:
(1)选择该筹资方式的理由。(2)利用该方式筹资的基本程序。15.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有哪些具体规定? 16.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的基本要求。
17.如何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分类?请分析这些分类方法各自的作用。18.试述资本成本的作用。
1.试述“五C”评估法的内容。所谓5C评估法,是指重点分析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的一种方法。这五个方面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称之为5C评估法。这5个方面是: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bil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环境(Circumstance)。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便基本上可以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为最后决定是否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作好准备。
2.试述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某项指标来解释该项指标之间权量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2)比较标准: ①以历史数据为标准 ②以经验数据为标准 ③以同行业数据为标准 ④以企业预定数据为标准。
3)要求:不同会计期间比较指标计算口径、计价基础、时间范围一致、所处行业等。3试述企业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财务分析是以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剖析的一项工作。
4.试述如何正确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扩大再生产的循环、周转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资金增值或经济效益。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资金投入经济领域,经过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可增值,表现为净收益,这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放弃了资金的使用权,相当于失去了收益的机会,也就相当于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一定时间里的这种代价,也是资金的“时间价值”。5.试述影响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
一)各种限制条件
(二)宏观经济环境三)通货膨胀
(四)市场的成熟程度
(五)投资机会
(六)偿债能力
(七)变现能力
(八)资本成本
(九)投资者结构或股东对股利分配的态度 6.试述采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缺点:a、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额是一个绝对数,没有反映出所得利润额同投入资本额的关
系。b、有可能使得企业产生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采用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目标的好处? a、能较好的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权益资本利润率是企业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经济指标。b、反映企业权益资本的实用效益,也可反映因改变资本结构而给企业收益率带来的影响。c、可将年初所有者权益按资金时间价值折成终值,能客观的考察企业权益资本的增值情况,较好的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d、权益资本利润率指标容易理解,便于操作 7.请联系实际论述信用政策的内容
信用政策(credit policy)又称应收账款政策,是指企业为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性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部分内容,主要作用是调节企业应收账款的水平和质量。
信用政策和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水平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环境是企业难以控制和预测的,但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信用政策来控制应收账款的水平和质量。最佳信用政策及应收账款的最佳水平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8.试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风险与报酬均衡原则、收支积极平衡原则、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优化原则。
9.试述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目标体系的制定、目标的实施、成果的评定与奖励、新的循环 a共同参与制定b与高层一致c可衡量特征d关注结果e及时的反馈与辅导f以事先设定的目标评估绩效
10.试述流动资金管理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①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可以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②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流动资金管理的要求
①既要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又要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②管资金的要管资产,管资产的要管资金,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
③保证资金使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坚持钱货两清,遵守结算纪律。
④流动资金只能用于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其他开支。11.联系实际谈谈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成本管理的原则
1、规范化;
2、标准化;
3、统一化;
4、程序化。
原则: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3、专业管理与基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成本最低化原则
5、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12.什么是股利分配政策?试述股份制企业常用的股利分配政策及其应用?
股利分配政策是指股份制企业确定股利以及与之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方针和策略,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股利支付比率或金额。
常用的股利分配政策有:(1)剩余股利政策。即将公司的税后可分配利润首先用作内部融资,在满足投资需要后,剩余部分用于向股东分配股利。
(2)稳定股利政策。即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总是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不随盈利的增减变化而变化。
(3)变动股利政策。即支付给股东的股利随盈利的增减变化而变化。
(4)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公司一般每年按固定数额向股东支付正常股利,当盈利有较大幅度增长时,再加付一部分额外股利。13论述销售收入管理的意义。
首先,及时取得销售收入是保证企业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其次,及时取得销售是企业实现盈利的前提。最后,及时取得销售收入是加速资金周围的重要环节。
14.某中小企业财务主管因急需为本企业筹集一笔少量资金,从而选择了银行借款中短期借款这种筹资方式。试说明:
(1)选择该筹资方式的理由。(2)利用该方式筹资的基本程序。(1)优点就是:正规,安全,放心,利率规范。(2)1.提出借款申請。2.銀行審核申請。3.簽訂借款合同4.取得借款。5.歸還借款。
15.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有哪些具体规定?
根据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不得冲减资本金,不再形成折旧基金。在此条件下,由固定资产转化而成的货币准备金包括在企业的营运资金中。
16.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的基本要求。固定资产有三个特征:
1、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 ;
2、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也就是说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出售。
3、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管理基本要求: 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及职责,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固定资产的新增、调拨、清查、报废及核算等。固定资产应设明细帐、卡片,要做到帐、卡、物相符。17.如何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分类?请分析这些分类方法各自的作用。企业分类
1、按法人与非法人:非公司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
2、按企业健康程度:相对比较健康的随机应变型企业、军队型企业、韧力调节型企业,和相对不健康的消极进取型企业、时停时进型企业、过度膨胀型企业、过度管理型企业。
3、按企业经济类型: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中外合资(外资)。
4、按规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18.试述资本成本的作用。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二篇:00054 自考管理学原理 论述题汇总
论述题目录
1.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2.论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2.1.论述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2.2.试比较“小质量”观和“大质量”观的差异。
2.3.结合实际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3.1.试述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4.1.论述计划工作5W1H的具体含义。
5.1.结合实际说明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5.2.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5.3.试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6.1.论述计量决策方法的种类。6.2.试述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8.1.试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9.1.论述管理层的作用。
9.2.试述委员会管理的优缺点。
9.3.试述集权制组织与分权制组织的特点。10.1.试述美国管理学家朱兰在《管理突破》一书中介绍的处理组织变革阻力的规则。11.1.试述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
11.2.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
12.1.试述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缺点。12.2.论述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3.1.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基本内容。
13.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
14.1.试述团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5.1.试述对于非正式沟通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15.2.如何对沟通联络进行有效地控制? 16.1.试述行为的基本过程。17.1.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17.2.试述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点。18.1.试述平衡计分卡模型将绩效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理由。
19.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论述题答案
1.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答: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意义在于:(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1.2.论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答:(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管理学产生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在管理的实践中,人们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经过提炼上升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反过来通过实践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验证管理理论的有效性,逐步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2)系统方法: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方法可行、决策合理,这就要运用系统方法,了解系统的方法首先要从系统的含义开始。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习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指导。通过管理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展开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规律、原理和方法的问题,这是对于管理者来说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而且易学、易懂、易用。(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2.1.论述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答:(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这一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时间,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是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
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6)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出现了,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6a)、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超越法(Benchmarking)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强调创新和改进。
2.2.试比较“小质量”观和“大质量”观的差异。答:条目|小质量|大质量。产品|制造的有形产品|所有类型的产品,无论是否供销售。过程|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产业|制造业|包括制造、服务和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产业,无论是否是营利性的。质量被视为|技术问题|经营问题。顾客|购买产品的主顾|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如何认识质量|以职能部门这种文化为基础|基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三部曲。质量目标体现在|工厂目标之中|公司的经营计划当中。不良质量的成本|与不良的加工产品有关的成本|若每件事情都能够完美的话,将会消失的所有成本。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与工厂规格、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与顾客需要的对应。改进针对着|部门绩效|公司绩效。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全公司范围。协调者|质量经理|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委员会。2.3.结合实际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答:(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1.试述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答: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1)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①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②政治和法律环境。主要是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③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④科技环境。管理的外部环境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即是科学技术。技术的变革正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组织构建的基本方法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⑤全球化环境。全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给组织带来的不仅有挑战,也会有机会。(2)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①顾客。顾客是吸收组织产出的主体,决定了组织的成败。②供应商。供应商会对组织活动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对于工商企业则进一步影响其利润水平。③竞争者。竞争者会通过价格、产品、服务等形式与本组织进行竞争,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环境力量。④其他因素。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本组织所在社区机构等等。
4.1.论述计划工作5WIH的具体含义。答: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具体含义如下:“做什么”:要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为什么做”:要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制定的依据。实践表明,计划工作人员对组织和企业的宗旨、目标和战略了解得越清楚,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有助于他们在计划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何时做”: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何地做”: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谁去做”: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应规定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怎么做”: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5.1.结合实际说明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答:(1)战略的重要性。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一般说来,战略具有对抗的含义,它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正在和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制订的。(2)制定战略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战略制定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设计以及战略部署和展开等环
节。(3)战略分析是对组织内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分析判断,以便发现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4)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战略设计。首先要重新明确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为了保证战略实施上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展开为项目、程序、规则和预算等。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进行战略选择。(5)结合实际说明。
5.2.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答:(1)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是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2)波特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的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5.3.试述目标管理的特点。答: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2)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3)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直辖市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气氛更有生气。(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评价。(5)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6.1.论述计量决策方法的种类。答:(1)边际分析法;评价抉择方案可以使用边际分析法,即把追加的支出与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2)费用效果分析法;费用效果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案或系统的最终效果上,根据每个方案在为目标服务时的效果,来权衡它们的优缺点。(3)概率方法;概率方法在科学、工商业和许多日常生活问题中起重要作用。它分为两个学派。一派叫客观派,相信只有经过大量试验后反复出现的事态才能用概率论来分析。另一派叫主观派,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应用于决策的学派,按照它的概念,决策者根据所能得到的证据,对一件事的发生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是这件事的概率。(4)效用方法;效用方法主要以决策者要求的最大值作根据。效用的最大值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所要选择的目标,在于获得最大量的满足。计算效用的方法虽然有几种,但如果遇到大量的、性质复杂而又结果很难确定的方案,任何一种计量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5)期望值方法;期望值方法是为了减少决策结果的不可靠性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决策者对一个方案可能出现的正反两种结果,分别估计其得失数值,以其可能实现的概率加权,求得两项乘积的正或负的差额,再把各个方案的这个差额加以比较而做出决定。(6)博弈论方法;博弈含有冲突的因素,这种决策不能只顾自己一方,而要估计到对手一方,犹如两人对弈,是一个胜负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数学。(7)线性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的约束条件下,去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问题。给予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何应用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或给予一定的任务,如何统筹安排,才能以最小的消耗去完成。其中目标函数是指决策者要求达到目标的数学表达式,用一个极大或极小值表示。约束条件是指实现目标的能力资源和内因条件的限制因素,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
6.2.试述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答:计量决策法被称作决策的硬方法。(1)其优点是:①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最优性、可靠性;②可以使领导者、决策者从常规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专门集中在关键性、全局性的重大复杂的战略决策方面,这帮助了领导者提高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2)局限性在于:①对于许多复杂的决策来说,未见可以运用的简便可行的数学手段。②数学手段本身也太深奥难懂,很多决策人员并不熟悉它,掌握起来也不容易。③采用数学手段或电子计算机,花钱多,不直接用于一般决策问题。8.1.试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答:(1)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凡受过良好训练的下属,不但所需的监督少,而且可减少与其主管接触的次数,可增大管理幅度。(2)面对问题的种类;管理者面对较困难的问题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时,直接管辖的人数不宜过多。反之,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其管辖人数可较多,组织层次也可较少。(3)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级人员中,相互沟通较易或采用有效的控制技术,对下属考核制度较健全,管理宽度可加大,管理层次因而可减少。(4)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使管辖人数增加。权责明确划分,有助于各级管理者的办事效率,也可以增大管理。(5)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使工作人员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与目标,减少管理者指导工作及纠正偏差的时间,可以增大管理宽度,促成层次的简化。(6)组织的稳定性也影响着管理宽度。
9.1.论述管理层的作用。答:组织管理当局必须明确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设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使之得到广泛的共享和认同。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管理无非便是要“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而已,没有目标和方向当然谈不上管理。在一个活性化的高绩效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要使组织成为顾客满意并兼具效能和效率且努力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层的职责就是要44造这样的一个愿景,使人们共享之并加以维持。管理当局还必须对组织加以适当的构造和部署以保证其战略的实现,要让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此外,他们还要分配企业的资源(包括诸如研究和教育这样的活动在内)、沟通信息、倾听组织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共享思想和形成共同目标的环境并强化积极的行为。总之,他们必须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
9.2.试述委员会管理的优缺点。答:(1)委员会管理的优点:①集思广益。集体判断、集体讨论可以避免由于管理者仅凭个人的经验所造成的判断错误。②协调。委员会可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这既有利于轻减上层管理者的负担,又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③防止职权过于集中。通过委员会既可得到集体判断的益处,又可防止或减少某些人独揽大权或以权谋私等弊端的发生。④下级参与管理。委员会可使下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有可能参与决策制定过程,这样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因素,’调动下级人员的积极性。⑤加强沟通。委员会可以作为散布和收集情报信息的重要手段。⑥代表集团利益。委员会成员通常是各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代表本利益集团参与决策。⑦有利于管理者的成长。利用委员会也是培训管理者的方法之一。通过委员会,下级管理者有机会学习上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在委员会中考评下层管理者,作为将来选拔的依据。(2)委员会管理的缺点:①耗费时间和成本高。委员会花在会议上的时间可能相当多,讨论问题同样要花很多金钱。除了考虑管理者的时间费用外,还必须考虑主管者的时间没有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给组织带来更大的损失。②妥协与犹豫不决。委员会中人们常常出于礼貌,互相尊敬,或屈于权威而采用折衷方法,以求达到全体一致意见,但这样的结论,往往是成事不足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之间的地位、知识与经验不同,常常为某一问题而争论不休,以至拖延时间或议而不决。③职责分离。把研究、建议和决策的职权授予一个集体时,实际上是职权在组织中的分散。④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委员会的决议应反映集体的智慧,但是,往往有少数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甚至整体。9.3.试述集权制组织与分权制组织的特点。答:(1)集权制组织的特点:集权制指组织的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它的特点是:①经营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中下层只有日常的决策权限;②对下级的控制较多,洲如下级的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③统一经营;④统一.亥算。(2)分权制组织的特点:分权制就是把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组织的中下层。其特点是:①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限;②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③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④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10.1.试述美国管理学家朱兰在《管理突破》一书中介绍的处理组织变革阻力的规则。答:(1)使受到变革影响的人们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这是引入变革的最重要的规则。缺乏参与会导致怨恨,进而成为变革的强劲阻力。(2)为人们接受变革提供足够的时间。人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评估变革的影响,即使变革看上去有利,人们也需要了解在文化价值方面他们必须付出什么代价。(3)从小规模开始。在全面推开之前首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和试行,这对于变革的提倡者和文化的成员双方都可以减小风险。(4)避免突然。文化模式的一个主要益处便是其可预见性,突然性对这种预见性是一个冲击,打破了平静。(5)选择适当的时机。安排变革的时间上有好坏年份,甚至好坏季节之分。(6)变革方案应当避免超负荷。应避免在提案中塞入过多的与结果无关钓东西,否则会偏离主题。(7)做好文化领导者的工作。文化最能被其成员所理解,他们有自己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者。说服其领导者是使人们接受变革的重大步骤。(8)尊重人们的尊严。人们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可能响应组织的变革。(9)试图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自忖“作为该文化中的成员,我会持有何种立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立场。(10)直接与阻力打交道。这方面有许多做法:采用劝说的方式;提供某种补偿以换取支持;修改方案以满足特定的要求;改变社会氛围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有些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人不可能永远成功。
11.1.试述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答:(1)人员配备要求采取开放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在组织内部贯彻,反过来又和外部环境有关。企业内部因素应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报酬,就不能保持吸引住优秀管理者。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阻碍组织正常发展。可见,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把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职能有机地联系成一体。(2)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实施的程序:①明确组织目标、计划和组织工作;②确定所需主管人员数目和种类;③根据组织内外部人才资源对主管人员的需要进行分析;④对主管人员进行征聘、选拔、安置和提升;⑤对主管人员进行考核、训练和培训;⑥促进组织指导和领导、控制工作。
11.2.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答:(1)管理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在于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组织目标。(2)人员配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与其他职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目标与计划是组织工作的依据,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管理者的数量和种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利于做好指导和领导工作;选拔优秀的管理者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工作要采用开放的方法,不仅从组织内部,也通过环境把各项管理职能有机地联系起来。(3)人员配备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①它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适应组织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人员配备工作还要对管理者进行有效地选择、培训和考评工作,满足组织未来的需要。
12.1.试述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缺点。答:(1)内部提升是指从组织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组织中各种空缺职位。其要求是在组织中建立详尽的人员工作表现的调查登记资料,以便找出合适的人选填补空缺职位。(2)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点是:①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详细可靠的资料,可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适合新的工作;②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③有利于激励组织内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④工作有变换的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⑤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判断其效益如何。(3)内部提升管理者的缺点是:①所能提供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②会造成“近亲繁殖”;③组织内部没有被提升的人的积极性会将受到挫伤。
12.2.论述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答:(1)培训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组织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组织目标而展开。之所以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是为了使管理者适应职务的要求。很显然,管理者越是适应职务的要求,就越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越能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上级管理者必须支持并参与培训工作;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积极支持这一计划在各级组织中的贯彻执行,并进行定期考核。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的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3)教员问题;任何有助于组织成员培训的人都可作为培训工作的教员。教员的来源无非是组织内或组织外这两种。在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时,主要应依靠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是最好的教员,各级组织都应重视这些人在培训中的作用,切不可认为“本地麦不辣”,以致舍近求远。在向组织外聘请培训的教员时,应着重强调教员的真才实学和实际教学能力,要注重最终的教学效果。(4)学习是自愿的;组织为管理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物色到理想的教员后,并不意味着培训就会有成效。组织可以把一个人送去学习或将他放在某一岗位上进行培训,但结果如何还得靠其本人的努力。上级管理者应启发、诱导下级自愿学习,激发他们的管理愿望,使他们积极参加培训,但是,对于有些不愿或不适合从事管理的人,上级主管部门不应强人所难,这样做既浪费了培训时间和费用,又浪费了人才。(5)培训内容必须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管理者所在层次的不同,对其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地讲,基层管理者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实现分派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中层管理者则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尽可能地从中得到教益;而上层管理者,既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本部门、本组织的业务活动和内外环境,又要探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培训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受训者所在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考虑各个人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而决定培训内容和方法。(6)培训方法必须有效;即或培训内容满足了各级管理者的需求,但也并不能保证培训工作有效。要做到培训工作确有实效,除了上级管理者的支持、高质量的教员、满足各自需求的培训内容以及受训者的自愿学习外,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级管理者因时、因地、因人地采用各种不同期限、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方法。(7)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上的培训和实践中的锻炼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培训时必须学以致用。上级管理者不仅必须从理论上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还必须让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
13.1.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基本内容。答:领导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管理者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领导方法和原则的能力与技巧,才能率领和引导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1)决策艺术。领导者要及早察觉组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依靠自己的周密考虑和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做出既有事实根据又先于别人想到的不寻常的战略决策,促进组织取得重大成就与改进。(2)用人艺术。具体体现在:用人之长,使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进取,使每个职工的长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相得益彰;使每个人的短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结合起来而不至于有损于组织;营造一种组织气氛,凡能做出显著成绩的人,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拔;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3)授权的艺术。根据具体情况,把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并对其进行指导与监督,即有利于提高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上级领导人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主要问题。(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管理者要及时、有效地和下属进行沟通,即是对所属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发布必要的命令,在实践中树立和维护必要的权威。激励的制度方法要灵活多样。(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在组织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中,找出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的某项工作或某个环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正确决定每个时期,阶段的工作秩序。
(6)领导变革的艺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管理,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行为的变革。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变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的矛盾,达到既促进变革又稳定局面的目的。
13.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答:(1)工作需要与个人能力的结合。
(2)组织目标与个人长处的结合。(3)组织中能力的互补。(4)组织中科学用人气氛的形成。(5)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14.1.试述团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答:(1)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团队通常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以及制定可接受行为的规则。(2)震荡阶段。在此期间,团队任务的真实情况已完全理解。团队成员仍首先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往往可能基于自己的经历做出决定,而不是与其他成员集思广益。(3)规范。在此阶段,关注个人问题转变为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个人之间的冲突和外部忠诚的制约已经减少。(4)执行阶段。在此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团队成员对他人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如何支持使命了如指掌,并能够解决群体问题。
15.1.试述对于非正式沟通采取的立场和对策。答:(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獗。(2)要想予以阻
止已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3)闲散和单调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4)最基本的做法,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15.2.如何对沟通联络进行有效地控制?答:信息沟通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因而对沟通的控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是进行信息沟通的前提,也是进行管理决策的前提。在沟通的控制中,首先应在收集工作上下功夫。①在管理中,要收集到及时、有用的信息,关键要提高信息员的政治方面、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水平。②在收集信息时,要开辟尽可能多的渠道,力求所收集的信息完整齐备。③信息收集工作要求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原始记录准确无误。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信息。④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报喜易、报忧难”的情况。因此,对信息收集工作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如实报告。(2)加工处理信息。①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遵循准确、及时、系统和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②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要依据其来源、时效的不同方式,归口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③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反馈。这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一条可靠途径。(3)传递的控制。①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这是一般要求。②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选择信息传递的目标,确保信息的效用。③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但要注意信息过分保密和随意扩散的倾向。④要控制越级传递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尽可能地使之成为对层层传递和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共同完成组织目标。16.1.试述行为的基本过程。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一个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需要(促使)→内心紧张(产生)→动机(引起)→行为(达到)→目标满足紧张消除→需要(促使)。此图表明,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推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需要,使被激励的人产生动机,进而引起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17.1.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答: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即便是在制定计划时,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预测,考虑到了各种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变化的,管理人员受到其本身的素质、知识、经验、技巧的限制,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制定出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还会发生未曾预料到的情况。这时,控制工作就起了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控制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之了解计划的执行进程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并据此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对于那些可以控制的偏差,通过组织结构,查究责任,予以纠正;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偏差,则立即修正计划,使之符合实际。(2)控制工作可以维持或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虽然计划工作必须先于控制活动,但其目标是不会自动实现的。一旦计划付诸实施,控制工作就必须穿插其中进行。它对于衡量计划的执行进度,乃至发现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必须制定计划,必须有组织保证,必须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必须给予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控制工作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17.2.试述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点。答:(1)相同点: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①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控制工作的实质也是信息反馈,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使其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②控制工作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保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③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2)不同点:①一般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就要复杂得多,管理者要衡量实际成效,并将之与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并随之做出必要的纠正。②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对于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种管理信息和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③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的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18.1.试述平衡计分卡模型将绩效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理由。答:(1)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是股东盼利益,即公司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2)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顾客满意与否成为财务成功的前提条件。但顾客的满意应当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现的,不能因不顾一切取悦顾客而招致破产。(3)为顾客创造价值还必须是持久的。为了保证企业明天仍会被顾客欣赏并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及其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基于上述道理,平衡计分卡将绩效指标分成了财务、顾客、内部过程舜口学习与成长四大类别,每一类别反映公司绩效的一个特定方面。这四类指标的内容必须与每个组织的情况相适应,必须反映并体现出组织的宗旨和战略。19.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先进的智力化的生产力要素,对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1)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②改变组织沟通、协调的方式。③极大地提升了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和效能。(2)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①由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及时、相关和相对完整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②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网络化的沟通结构,导致组织内水平沟通信息流的日益增长。(3)触发业务流程再造。①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作为革命性的生产力要素,它所支持和实现的自动化地工作,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着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会对组织中的个人产生影响。(4)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①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成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的有力武器。②通过增加水平信息流、打破分隔部门的壁垒,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管理者提高质量和顾客响应度,并更加勇于创新。
第三篇:自考财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自考财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深入探讨和研究其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不仅是扎实完成教学计划,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为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财务人员打下基础。长期以来,自考的财务管理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等问题。作为自考教学改革的试点院校,江西蓝天学院经历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索,本文提出了财务管理学改革教学模式的一点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学 改革 自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发现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问题,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 1 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是现阶段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实现成功改革的前提首先,应该转变财务管理学教学观念。自考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自考的财务管理教学急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育质量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理念应该从单纯的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强调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整理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其次,改革目前的考核体系,目前的考核体系只注重单一的笔试成绩,而财务管理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应该多角度的考核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第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手段。适应新形势下对实用型财务人员的需要,积极探讨和研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体现自考教育的要求和特色,应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和资源,实施情境教学,使学生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应该进一步完善教材。自考财务管理学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已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自考院校要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努力开发新教材,建立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二、现阶段改革的一点成果
1、目前,江西蓝天学院对自考的财务管理学教学已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由于教学已不再受到国家考试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上比较灵活,可以讲解一些书本上没有,但实际却非常重要的知识。例如,学生以前虽然学习了第十章财务分析,可是绝大多数学生连到哪下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不知道,即使老师给学生发送了一份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的电子邮件,可是学生还是反映不知道如何打开 pdf 格式的文件。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存在。
2、以前很多自考学生基础较差,加上管理上学校特别 1 本文是江西蓝天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10 项目《〈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Y1040 强调通过率,导致很多老师在教学上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比如搞题海战术,上课时往往不愿花时间讲解知识点的核心思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龙去脉;而是往往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这个知识点容易考怎样的题目,这种题目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把解题步骤和公式机械的背下来。比如说在教材 467 页的本量利分析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式,如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目标销售量、目标销售额等等。不少老师只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把解题步骤和公式机械的背下来,对公式的来由避而不谈。现在没有国家考试的压力,教师可以花时间详细讲解,学生也学习时更加轻松,教学内容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3、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都需要掌握其先导课程的相关知识及理论精髓。财务管理学的先导课程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可以说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学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经济学自考通过率较低,课程学习难度大,在一些学院,为了提高自考学生的通过率,并不开设这门课程。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模糊不清,给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现在由于课程的改革,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明显的改善。
4、以前由于现在生源竞争激烈,许多学校为了确保通过通过率,往往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以教材为中心、以通过率为目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单向的知识的传递。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掌控教学的整个环节,可以在有限的学时里传播大量的知识点;缺点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完全被动化,不懂得思考,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整理学理念强调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学的更加轻松了,而且充满成就感。小结:自考财务管理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于目前的生源环境、考试环境造成的,需要学校创新管理模式、甚至教育部门的改革来改变现状。江西蓝天学院在自考财务管理学教学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得到了一些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 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2002,(6).
第四篇:7自考自学管理学原理论述题
答:(1)激励的方式: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4)工作内容丰富化;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2)有效激励的要求: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19、论述如何理解控制活动的重要性。P371
答:第一,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第二控制工作可维持和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
控制工作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20、2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P444
答:(1)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2)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3)触发业务流程再造。(4)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此外,通过增加水平信息流、打破分隔部门壁垒,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管理者提高质量和顾客响应度,并更加勇于创新。
第五篇:管理学论述题
1、为什么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有一门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管理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缺一不可。管理的科学性使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有理可依,有据可循,而管理的艺术性则使管理者能够灵活应变,而不至于被管理理论的条条框框束缚
2、论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理论内容包括;a、工作定额原理 b、第一流工人或能力与工作匹配c、标准化原理d、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e、合作和和谐原则f、把计划只能同质性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g、实行职能工长制h、例外原则
3、论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强调“自我控制”促使权力下放,重视成果
4、论述激励理论中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