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

时间:2019-05-12 18: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

第一篇: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

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

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

2011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上民生问题再次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香港《文汇报》3月7日称,中国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专家建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政府少取多予,短期最为有效的手段还是应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二次收入上下功夫,通过减税和加大对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投入,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

六大主因导致分配不均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指出,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不是某一问题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1、政府与民争利;

2、官员腐败、政府消费过高;

3、政府没有真正担负起公共服务责任;

4、垄断性收入分配不合理;

5、税收制度不健全,税负不均;

6、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的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在这种局面下,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建议,短期较为奏效的办法是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心放在二次分配上。通过征税,让有钱人多缴税,政府收税后再通过支付转移令穷人受惠。对政府“少取多予”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让政府要压缩行政开支,而是让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李实指出,目前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很快,在这种有利情况下,应该把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让所有的人群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对于低收入、贫困家庭,政府可采取更大的扶持措施,包括

协助解决小孩上学,给予家庭基本生活补助。此外,对一些学历较低、低于技术标准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要增加培训并给予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增加了公共服务的投入,意味着民众自掏腰包看病上学的花费将减少,即便民众的收入并没有太大幅度的增加,让民众少花钱也是一种收入分配调节的方式。

初次分配调整突破口在“税”

至于初次分配的调整,专家们认为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突破口将是一个“税”字。社科院此前发布报告认为,中国个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工薪收入者的税负重,其他人员的税负轻;对工薪收入者的征管严,对其他收入者征管松。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指出,对那些劳动密集型的、经营利润微薄的、安排大量劳动者就业的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减免税费,让他们有能力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能力给职工增加工资。同时,要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让暴富的过高收入者和其他高收入者多交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特别是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民生、社保和转移支付,更好地保障低收入居民包括低收入行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从而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篇:评论2011年全国两会

解读2011年全国两会

《求是》评论员: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这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完成预定的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两会”,是在我国“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人大会议审查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重要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定了我国“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未来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规划纲要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是动员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和制度的优越性。

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这一切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的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这些成就和经验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豪情与信心。[详细]

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草案最大亮点

全国两会接近尾声,国家发改委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作了38处修改。其中一处细微的改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钱包。将草案原文的“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改为“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不要“逐步”,要“尽快”——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这个修改体现了非常清晰的政策导向。“说明中央政府对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希望各级政府都能密切注意这个变化。”

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草案最大亮点

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不言而喻。用于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我国接近0.5,早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这个警戒线。

总理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主要问题之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规划中提出了“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居民收入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要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他认为,“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至57.9%,美国的这一比例为70%。我国的劳动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39.74%,而这个比重在很多国家高于50%。

工资在爬,物价在涨——过去10年,我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GDP每年增幅在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每年只增长了7%~8%。而且,差距同时出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从“逐步”到“尽快”,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这个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过去几天的讨论中,代表们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这两个字的改动说明,代表们的意见被采纳了。

赵林中认为,“逐步”两个字还直接看不到政府要解决问题的决心,但“尽快”则表明政府已经决定把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眼下,决心有了,他希望能首先“尽快”有一张时间表,便于老百姓监督。

两会之前,赵林中专门在他所在的地区征集老百姓的建议,发现很多人都希望他能关注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因此,他专门提交了关于“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不公的建议”。他说,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这么快了,现在宁可慢一下,也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目前很多社会矛盾都来源于上收入分配的差距。

詹国枢:一升一降皆亮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3日闭幕。前几天,坐在人民大会堂,一边聆听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一边不由心里琢磨,万众瞩目的“十二五”,到底有哪些特点和亮点,究竟能为百姓带来哪些看得见的好处呢?

笔者以为,一升一降,可算“十二五”规划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和亮点。

所谓一升,指的是,“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可望得到较大提升。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将从5%提升至7%以上。

所谓一降,指的是,“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下降,与“十一五”设定的指标相比,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将从7.5%降低至7%。

这一升一降,表面看,似乎二者联系不多,升降比例也不算大,然而,只要细加琢磨,大有深意存焉。翻一翻历史就会知道,长期以来,我国制定的五年规划(计划)中,居民收入增速目标,一向都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目标。例如,在“十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目标为5%左右;“九五”计划中,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则只有5%左右。

过去的一低一高,通过一升一降,在“十二五”期间,将要达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前所未有的,说得历史感一点,这可是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呢。

怎样才能实现两个同步呢?政府工作报告中,接下来说的是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果说“两个同步”是目的的话,“两个提高”,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具体怎么才能提高呢?有了指导思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种配套政策比如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了。就在两会召开前夕,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了上调个税起征点的意见,只待人大批准,即可正式实施。

分蛋糕:百姓多些,再多些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把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22年前我就在改制前的襄樊棉纺织印染厂工作。如今每月的工资就1500元左右,很多工人的工资还要低,大概只有1000元。”谈起收入分配,来自湖北襄阳新襄棉纺织公司布机车间的工人卜仿英代表自有一分亲身感受。

“有很多农村来的年轻人,干了两三个月之后就走了,去超市打工又轻松,还比在厂里赚得多。”卜仿英说,因为待遇差,厂里很难留住新来的年轻人,多数还是改制前的老员工,“因为环境熟悉,工友感情也好,就不想换地方了。”

民生无小事,收入问题更是攸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全国政协委员胡德平分析,当前收入分配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悬殊;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快于国民收入增速,居民收入增速慢于国民收入增速;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低;不同就业类型和不同行业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代表对低收入人群的形成原因有过仔细研究:首先就农民来看,最薄弱的是财产性收入。据统计,重庆农民2009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只有68元,占全部收入的1.5%。再者就是城乡困难群体,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很多,比如大病、大伤、失业等。还有一类是企业的退休人员,其退休金明显低于机关退休人员。此外,企业职工、农民工等工薪劳动者的工资也长期偏低。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政府责任重大,这方面主要靠把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他认为。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六年内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断完善城乡社保体系……惠及低收入者的种种举措接连出台。代表委员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应当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让低收入者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阳光。

7%:彰显决心、信心和意志

为什么要把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年均增长7%?

总理总理3月14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主动调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

首先,7%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减缓中国经济“超速”增长的惯性。我国已经连续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但事实上,这些年每年实际增速都超出预期目标,其中最高的2007年达到11.4%,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8年也达到了9%。今后五年,中国经济上行压力仍然大于下行压力,有些地方的发展速度已经不慢了,“十二五”规划还在追求增长目标翻番。此次提出年均增长7%目标,远低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不仅表明中国发展理念更趋冷静和理性,也表示了中国政府的引导中国经济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根本转变的决心、信心和意志。

其次,经济增速调低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比较粗放的,靠拼资源、大量消耗土地、污染环境、搞人海战术获得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但转变有一个过程,需要转变观念、完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需要理顺体制和机制,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把发展速度降下来,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上去,从而为转变方式、调结构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篇:2010年全国两会评论

过完大年开两会。

照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照例是海内外记者穿梭忙碌采访,照例是总理报告、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委员提案、代表审议,照例是举国关注街谈巷议……一切都按既定程序,紧张忙碌而又有条不紊。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两会又不同。

不同,在于更注重一个

“通”字——通民意,察民情,达民心,惠民生。

总书记上网了解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总理与网友“零距离”。据调查,六成受访全国人大代表常上网,全国政协网上实现委员互动。网络民意汇入大会堂。自去年人民网推出“e两会”栏目后,今年的“e两会”更热闹非凡,发表提案、投票联署、拍砖评论,网络调查火爆,“网络访谈室”火热,人人通两会,网上来议政,成为今年两会更加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前两天,温总理在网上与网民推心置腹的对话,感人肺腑,发人深思。“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总理说,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的,如果主政者井蛙观天,孤陋寡闻,视世情必管窥蠡测,察时势则如坐云雾,一不小心就会压抑活力,积攒怨气。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为政,通下情为急”,“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稳,达民之情”。总书记、总理带头,今年两会更注重一个“通”字,意义非凡,它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人民所期望的“政通人和”的好气象。

不同,在于更力求一个“深”字——站得高,看得远,议得透,想得深。

总理说,“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率先复苏,全年gdp增长8.7%,成功保八。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不防范通胀预期,资产泡沫膨胀,经济结构恶化;不能不正视,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中科院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将遇到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不均衡等挑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现有“历史经验”走下去,中国在本世纪末晋级发达国家的概率仅为4%。我们别无选择,与其在4%里翻腾,不如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100%地使劲,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一石激起千层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今年两会上将会成为最打眼、最厚重、最热闹、最深刻的一个话题。

好一个“通”字,令人通透。

好一个“深”字,催人奋进。

两会盛况当前。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第四篇:新华社: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系列评论(1--5)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一

两会落帷幕,改革启征程。亿万人民的意愿、代表委员的共识凝聚成改革的正能量,转为化今年的各项具体任务。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的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发展动力源,明确工作着力点。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置于今年需要把握好的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指明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开展今年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围绕改革重要领域,抓住改革关键环节,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激活全局的策略行动,就能让改革动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一发牵而全身动的总体效应,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总体效果。

开局很重要,起跑不轻松。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原有的红利逐步消减,亟待形成新的动力。面对体制机制的弊端,产业结构的制约,资源环境的瓶颈,城乡二元的差距以及不合理利益格局对市场活力的束缚、发展动力的阻滞日趋明显。只有把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改到位,使“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各归其位、各显其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改革的动力才能有效激发,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改革航船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较快航速,就是因为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拥有强大驱动力。

改革如逆水行舟,松一篙则退千寻。固守原来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既难以承受,更难以为继,还可能误入“中等收入陷阱”,错失发展良机。当前,改革正在上坡路,只有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奋力向前,才能爬上坡、迈过坎,实现改革新跨越,开拓发展新境界。从在去年基础上再取消简化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到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进退并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到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从公开“三公”经费打造阳光政府,到扩大“营改增”试点、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从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到打破垄断坚冰、促进公平竞争等等,其涉及领域之广、触及矛盾之深、改革力度之大,皆是前所未有。

今年的各项改革直击束缚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痼疾,直指比灵魂还难触动的既得利益格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替市场松绑、为创新铺路、给民生托底,创造条件激发内生动力,从而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些改革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令人振奋,更值得期待。

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关键是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完成目标任务的根本方法。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有了好决策、好部署、好措施,还得有好的贯彻落实。抓落实,最忌等待观望、徒陈空文。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上来,把提高治理能力运用到今年的工作实践中去,才能把工作做实,让任务落实。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中蕴含着发展动力,困难里隐藏着发展机遇。困扰发展的瓶颈一旦突破,必将带来活力迸发、动力奔涌的局面,实现改革发展的大跨越。“为政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把两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改革发展的动力就会始终强劲,我们就能在开局之年大有作为,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大成就。

用民主法治为改革护航——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二

人民意志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民主法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民主的盛会,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的重要时点,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要回答好以制度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间的坐标清晰可见:到2020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气神。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改革领域的法律就有130多部,占比一半以上。这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落实改革措施,需要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今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最大特点是围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任务要求,从法律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代表的议案、委员的提案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只有落实好代表议案,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办理好委员提案,将真知灼见体现到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中,才能切实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共同指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宽容改革失误,最大限度激发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制度优势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制度保障改革,还要求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牢放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上。

总书记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时向世人宣示: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殷切而厚重。只有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才能更好地用法治引领改革,用民主凝聚共识,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大力弘扬凝魂聚气的核心价值——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三

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全面深化改革开始新的出发。改革越往深水区、涉险滩推进,越需要搏风击浪的强大力量,越离不开凝魂聚气的精神支撑。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13亿人凝聚在一起,汇集心往一处想的智慧,凝聚劲往一处使的力量,改革才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

物质创造是硬实力,精神支柱是软实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确立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指明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理想、社会愿景和共同追求。这样的价值观,既有关于国家治理的宏伟目标,也有关于个人修身为人的道德准则,承载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百年梦想,也触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幸福渴望,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土壤。

正因此,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此对各级政府提出相关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明确共同的价值目标,形成统一的意志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多变。这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的开放进步,人们选择空间的不断拓展。但同时,一些人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噪音杂音时有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值此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航向,培育和弘扬民族的精气神,更显重要和急迫。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华民族创造并延续了5000年的悠久文明,其思想精华和丰富养分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仍旧发挥着重要影响。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有助于把传统文化精华和时代发展需求有机统一、完美融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树立向先进榜样看齐的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无偿献血的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杨善洲,从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到倾囊而出为灾区捐款的拾荒人,一个个或有名或无名,或“高大上”或“草根族”,他们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生动说明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普通群众见贤思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就会蔚然成风,蔚为大观,使之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难在从细微处做起。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扎扎实实从小处着手、身边入手,在细处、小处、实处下功夫;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到学生守则,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立规矩、定规范,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唯此,积小善为大善,必将蔚然成风,善莫大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皆需努力,制度更要给力。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这个让人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拷问着良心,也检验着制度。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形成对行善举、讲诚信、重信义者奖励鼓励,让背信弃义、不遵诺守信者寸步难行的制度导向,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撑起更广阔的天地。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更广泛地凝聚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中华民族必将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充满精神动力,永葆铮铮风骨,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新华社评论员: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四

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 从就业到收入,从社保到住房,从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全国两会作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部署。这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也是必须兑现的郑重承诺。

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过去一年,尽管一度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增幅下滑,收支矛盾突出,但党和政府竭诚尽力,坚持“紧不能紧百姓,减不能减民生”,在民生投入上保持“刚性”,确保支出,使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这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彰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的民生情怀、得力的民生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具体工作部署,重点突出,内涵丰富,目标清晰,举措实在,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也描绘出未来百姓生活改善的新蓝图、新愿景。

蓝图美好,贵在实践。站在民生新起点上,我们既对落实今年的目标充满信心,也需对困难和挑战有充分预计和研判。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仍然较大。同时,13亿人的巨大体量和民生期待,也使做好改善民生这篇文章的难度日益加大。可以说,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建设保障房;无论是提高居民收入,还是扩大医疗投入等,每一条改善民生之路都是“上坡路”,越往前行,越要付出更大投入、更多精力。

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关键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善民生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比如,社会保险关系如何转移接续,怎么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险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共享?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用全面深化改革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民生改善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就要牢牢守住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这条“底线”。这是生活的底线,也是社会稳定的底线。兜住底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要确保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待遇及时足额兑现,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减轻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大病就医的负担,切实解决拖欠工资等侵犯劳动者权益事件,夯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的保障底线。

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必须突出促进就业这个重点。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创造之源。民生工作千头万绪,解决好就业问题,就牵住了做好民生工作的“牛鼻子”。要以促进就业公平、积极扶持创业、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技能培训为抓手,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和破产企业失业职工等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实现就业。使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双手点亮梦想、创造财富,也有助于正确引导预期,在全社会更好地树立勤劳致富、奋斗创业的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止境,需要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民生工作点多面广、细致具体,是需要带着感情和温度才能做好的事业。只有各级领导干部身怀爱民之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民生承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才能不负人民重托,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用过硬作风担当改革使命 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五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汇聚民意、共商国是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已然吹响。这是一个国家宏图伟业的最新着墨,是改革征程在新一年的崭新起航。唯有不折不扣狠抓落实,美好蓝图才能变为现实,开局起步才能蹄疾而步稳。

己正方立信,无私自树威。把抓落实作为搞好今年工作、推进深化改革的重点,没有过硬的本领不灵,没有过硬的作风不行。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精辟论述,是关于作风建设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是衡量为人为政的鲜明准则,更是对党性原则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深思其精髓,铭记其要义,践行其要求,是摆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突出任务。

作风之重,关乎事业成败;作风之要,在于久久为功。无论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历史印记,还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作风标注,抑或是焦裕禄、杨善洲们的永恒追求„„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扎实过硬的优良作风,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造就了一个国家顽强的战斗力,更激发起社会无穷的创造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改进作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激发海内外的强烈关注,也给作风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出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涤荡“四风”积弊„„一条条敢于动真碰硬举措的推出,无不是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力,铲除沉疴积弊。决心之大,举措之严,效果之显,让党风为之一清,政风为之一新,社会为之一振。

特殊的时刻,更显特殊的分量。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换挡升级期、结构调整期、风险释放期„„环环相扣;涉险滩、啃硬骨头、破利益藩篱„„步步催人。试想,若一味留恋各种权力,又如何能够真正实现简政放权,给市场松绑?若继续热衷形式主义,何以让体制机制改革落到实处?若仍存一己之私,瞻前顾后,谈何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焕发创新活力?

直面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任务,面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锻造出堪当大任的过硬作风。此刻,扎实过硬的作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推进改革的“行动力”,就是引领社会的“感召力”。

世间至理,从来知易行难。革弊立新,决非一日之功。践行“三严三实”,投身改革大业,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奋发进取,也当时刻躬身自问:为人为政离党中央的要求还有多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真的从身上根除了吗?自己的改进比起群众的期待还有哪些差距?现在的作风能否背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道虽迩,不行不至。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和重要部署,各地和各级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有为”也要“有忌”:一忌“花架子”,口号喊的响,实则两张皮,骗不了百姓,却丢掉了人心;二忌“走过场”,看似措施一堆,却从不问群众意见,满是虚火,不抓症结;三忌“一阵风”,或前热后冷,或前紧后松,最终功亏一篑„„

凌空蹈虚,难成千秋之业;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全面深化改革,践行狠抓落实的过硬作风尤需时刻在脑在心。只有风清气正、严抓落实,除作风之弊、集作风之力,才能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真正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五篇:评论两会热点(写写帮推荐)

评论两会热点:养老问题

学号:X21114034

专业:经济学

姓名:郑明祥

在2014年两会的十大热点中,我觉得养老问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因此养老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这几年我们从网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养老问题的新闻,这些新闻都反映了我国养老问题的急迫性。

我国的人口现状: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大陆)总人口数约为13.4亿,较2000年第五次普查增长5.84%,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数据称,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专栏)在发布会上称。普查显示,人口年龄结构亦呈现新变化,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养老金现状: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双轨制。所谓双轨制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同时有的学者称我国的养老金已经出现缺口。例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中银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虽说这个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必然会缺口,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这些都直接的表现了我国养老问题的迫切性。

在两会召开之前,我国相关部门就对养老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推迟退休年龄(男女劳动者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提高到65岁),养老双轨制实行并轨,以房养老(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两会召开后,许多代表,委员提交了许多关于上述证策的提案,发表他们对上述政策的观点。对于推迟退休年龄,有的代表认为政府暂缓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理由: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的平均寿命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改善,人的可工作年龄的提高,中央提出来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决定是一个前瞻性的正确决策,但本人建议在当前的情况暂缓执行的具体理由是:由于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不准确,实际上农村有大量的超生家庭,在农村中90后计划生育政策基本没有控制,很多家庭都是两三个兄弟姐妹,甚至三四个,这些超生人口甚至连户口都没解决,因此劳动力是充足的。目前,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再延长退休年限,年轻人就业就更困难了。目前媒体报道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招不到人,实际上并非是缺乏劳动力,而是严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及收入偏低而生活成本偏高的问题,很多岗位没有人愿意干。如果当前再实施延迟退休,就业问题就更大了,因此现在还不是延迟退休的时机,首要的是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人员的收入问题。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好几百万,本来就业就非常困难。如果现在实行推迟退休,本来可以让出来的岗位让不出来,这样我们就业将更加困难。我们没有工作,就不会缴纳养老保险金,导致养老金数额减少。同时这么多年轻人没工作,年少轻狂的我们会做出各种扰乱社会的事情。

对于养老双轨制实行并轨,大部分的代表是赞同的。我的观点也是一样的,毕竟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早就不符合市场经济时代了。退休金双轨制是对做出同等贡献的企业职工的严重不公。退休双轨制使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待遇差距较大,引发公平性质疑;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养老制度上的双轨制,而制度之间又缺乏合理的转移接续安排,如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途离职只能‘净身出户’,阻碍了人才合理流动。实行并轨之后,又对基层公务员不公平。不过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给他们弥补——提高他们的基本工资。

对于以房养老,有的代表认为“以房养老”是一项金融创新,存在市场需求。我也是比较赞同这项政策的。一方解决了老年人养老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房价有所抑制,减轻年轻人买房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这项政策不能成为银行”谋取暴利“的一种方式,这只能是银行的一项服务。对于这项服务,银行可以收取服务费。国家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这项政策让老年人彻底了解这项政策的好处。这样这项政策就可以很好的实施,不会遇到太多的推行障碍。同时这项政策的推出,市场上的房子数量就变多了,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房价就会出现下降。

对于养老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政府还有很多事情的要做,而且在实施某项政策前,得考虑到方方面面,不仅仅像我说的那么简单,同时政策实施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决心。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赡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下载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全国两会新闻媒体评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评论

    【2018两会·改革新征程】 五年辉煌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来源:中国网 2018年03月07日 15:57 ——中国网观点中国2018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四 周......

    2013全国两会要点

    【要点概括】 一、 社会保障/民生类 1. 多提“人民”言辞恳切——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 保障房新开工630万套:助力改变房地产结构 房市走向牵动万人心。保障房大规模投入,......

    关注全国两会

    关注全国两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关注全国两会》 当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之际“两会”的召开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地关注。就如何提高人民素质,人民幸福指......

    关注全国两会2013

    关注全国两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关注全国两会》 当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之际“两会”的召开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地关注。在此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

    2011全国两会心得

    全国“两会”心得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3月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期13天半,共有16项议程。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3月3日至15日召开。会议听取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0全国两会思想汇报

    2010全国两会思想汇报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是即时的,因为它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

    全国两会思想汇报[范文大全]

    全国两会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作为 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关注“两会”的同时,我们要将其精 神注入我们的思想,激励我们为实现全面......

    全国两会评论员文章

    政府要履行好改善民生的职责,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须善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合力来破解难题。盖好用好1000万套保障房如此,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