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莉锻炼培训小结--丁莉
锻炼培训小结
芜湖车务段 丁莉
“全路“感受世博、奉献铁路”主题教育,对代表来说是一次探索铁路发展历程、感悟人类发展文明的精神之旅,对于我则是一次难得的了解铁路高新科技知识、开阔审视问题视野、深刻领会“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精神的探索之旅。部、局领导的科学严谨,代表的荣誉感和纪律性,志愿者的爱岗敬业无不感动和感染着我,让我收益良多。
一、提高了思想认识。古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今有“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我们在干工作时要“高一格”。工作标准“高一格”或者“低一格”,所取得的效果往往千差万别,一块防滑布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雨天的楼梯上,它可能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保证。在建设现代化铁路的关键时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联动机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之中,在运输安全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二、明晰了工作思路。团的工作就是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青年的成才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则为青年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何发挥好“纽带”的作用是团工作的重点。要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安全、稳定、经营”等重点工作,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创新增效活动,以节假日、调图为契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发挥青年团员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以服务青年职工成才发展为重点,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
动,提高青年的文字功底、交际能力、综合素质,并为培养“业务精、素质高、技术强”的青工骨干搭建平台,努力形成以素质保安全、以素质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明确了工作方法。完善的工作制度、清晰的工作思路,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来落实。小到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大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事业,处处体现着科学工作的轨迹。主题教育中,没有科学的组织制度、行进路线、服务方案,我们无法实现“安全、满意、有序”的目标。团的工作中,我们更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青年职工思想活跃,我们必须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借助网络的便捷,来提高青年的活动参与积极性,拓宽青年的视野,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虽然在领导的教诲和大家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我还有很多不足。
首先工作标准还不够高。工作中主动性不够,还存在领导“盯一盯”,我就“紧一紧”,领导不要求,我就偷偷懒的思想。主题教育中,志愿者的先进典型还有很多,我却存在不着急慢慢写的思想,导致先进典型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其次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由于接手团的工作时间较短,我自身还处在边熟悉边工作的阶段,同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着可以一步到位,多管齐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宗旨开展活动。
再次工作能力还不够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中在与其他
部门合作时,还不能自如的沟通、协调、合作。在团工作管理中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降低了工作效率。
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后,我会将这两个月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于实际工作中,全面推进我段团工作的开展,为建设一流车务段贡献力量。
第二篇:丁莉9月23日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
首先对于我生病请假的临时突发状况深表歉意,下午我已经到公司正常上班,现在身体已好转,不影响工作,谢谢领导的关心。今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 1.接听电话,收邮件。
2.对致得E6协同文档管理系统的操作,并且写了一部分讲演的手稿。3.通知11名面试人员过来面试,其中有3人面试行政助理,2人通知到,1人未接听,3人销售,通知到2人,1人未接听,5人实施,4人通知到,1人未接通。24日上午能过来的2人,25日上午4人,26日2人,其余不确定。4.短信通知3名淘汰人员。
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丁莉
第三篇:丁 教师培训
坑东明德小学“青蓝工程”
实施方案
年2月
201 坑东明德小学“青蓝工程”实施方案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将决定学校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为使我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选拔部分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和他们结对进行传、帮、带活动,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项帮教活动,我们称之为“青蓝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青蓝工程领导小组 组长:许化亮
副组长:罗在峰 马现英
组员:李静云 谢莉 丁志红 杜胜娟 王玲玲 赵彦从 职责:
1、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会议,研究分析青年教师发展状况,加强对青蓝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指导。
2、选配好指导老师,督促落实师徒结对。
3、组织落实方案,加强对活动的全程、全面、全员管理。
4、负责对青蓝工程工作进行考核评定和先进表彰。
二、参与对象
“青蓝工程”的“青”为青年教师(简称“徒弟”),“蓝”为指导教师(简称“导师”)。
1、导师原则上必须是师德高尚,敬业乐教,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独到见解的教师。
2、帮带的青年教师原则上必须是师德好、工作实、爱学习、好上进、肯钻研,并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
3、“青蓝工程”中的师徒组合,采取组织安排和双向选择、自愿组合并举的办法。
三、双方职责
(一)导师职责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师德、工作态度、教学业务、班级管理等方面做出榜样。
2、每学期初指导青年教师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帮助审核教案每月一篇以上;每学期随堂听青年教师常态课10节以上,课后及时评析,共同研究改进教法的措施;对青年教师教学常规情况抽查三次以上,指导青方上汇报课一节以上。
3、每学期指导青年教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指导青年教师结合实践写一篇教育教学叙事或论文。
4、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竞赛和交流活动,并作好必要的指导。
5、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分析学生情况和班级现状,制定班级管理措施,传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6、了解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与要求,尽力帮助解决。指导青年教师加强学习,进行教育教学的科研。如指定或提供学习的资料,教科研课题的选择,教育教学叙事和论文的撰写、修改等。
7、每学年写好一篇关于做好青年教师业务培养的专题总结。
(二)徒弟职责
1、认真贯彻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执行师德标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主动争取指导老师的帮助,虚心学习,有疑必问。
3、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主要听同学科的课,提倡跨年级、跨学科听课。要认真写好听课笔记,每学期上汇报课一节,撰写教育教学叙事或论文一篇。
4、每学期保证认真阅读一本或以上教育理论专著,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积极参加备课、磨课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竞赛和研讨活动。
5、主动请指导教师协助分析学生情况和班级现状,制定班级管理措施,多向指导教师请教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6、每学期至少选两篇教学详案,作为青年教师本人业务档案的积累。
7、举行教学汇报展示活动,按指定开课周次,提前一周将开课的具体时间、上课地点、课题报教导处,开课后交一份教案存档,指导老师与教研组长写好评价意见。
8、学年结束时写好一份工作学习的汇报总结。
四、过程管理
1、每年进行一次青蓝工程结对仪式,借此进行敬业爱岗和为人师表的教育。
2、加强对实施过程中的抽查,严格考评环节,谨防走过场。
3、在师徒双方完成考核工作后,及时进行“青蓝工程”的结业总结
五、工作考核
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考核,评选出优秀结对师徒,学校给与奖励。考核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是教学业务考核,主要从教案,课件制作、公开课、示范课或教学比赛等方面评比;
二是班级管理考核,参照学校成功班级评比结果考核; 三是教科研能力考核,主要是考核其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情况。
六、奖励办法
参照学校教育教学奖励制度
青蓝工程,是一个对青年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经验传授过程和自身提高过程。“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学校相信,通过我们师徒的艰辛劳动,我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名师优师,成为肩挑重担、独挡一面的骨干力量。
坑东明德小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协议书
协议双方:指导老师(以下简称甲方),青年教师(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投身实施“青蓝工程”,甲乙双方自愿结为师徒,特签定协议如下:
一、甲方无保留地向乙方传授师德和教育、教学经验,具体承担指导乙方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确定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的任务,并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甲方每学期听乙方上课10节以上,做好听课记录,及时交换意见,帮助乙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总结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甲方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指导水平,接受乙方咨询,主动传授经验,开放课堂,乙方可随时听课观摩。
四、乙方应尊重甲方,既要诚恳主动请教,虚心好学,又要积极向甲方学习忠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认真工作,大胆实践,克服依赖思想。
五、乙方应珍惜甲方提供的听课观摩机会,认真记录,积极研讨,借鉴经验,并随时接受甲方听课检查。
六、乙方的备课笔记、公开课教案、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以及教研课题等,均应事先征求甲方意见,力求在甲方指导下予以实施。
七、双方应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做到互相关心。甲方应帮助乙方巩固专业思想,制定成才规划,落实具体措施;乙方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甲方的部分工作。
八、双方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应保存好“听课记录”,建好“帮、学”记录,随时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评比。
九、本协议有效期自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共一年。通过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十、协议期满,甲方需认真写出对青年教师评价意见和指导青年教师工作小结;乙方需认真写出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和个人小结,并附协议双方的“帮、学”记录。
十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主管部门(教导处)执一份。
协议双方签字:
甲方 : 乙方 :
年 月 日
第四篇:有一种感觉叫温暖(语文组:丁莉)
有一种感觉叫温暖
语文组: 丁莉
看完书中名为《有一种感觉叫温暖》的文章,不禁感叹于其语言的精辟、优雅、隽永、诗意,细细品味着 “温暖”二字——温暖是一种沁人心田的感觉,而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机械活动,而是炽热之心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因此,需要温暖的相随。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让课堂播撒幸福的阳光,释放生命的灿烂,洋溢着生命的温暖。这就是我们对于课堂的理想。想到此处,我不禁闭上双眼,感受着“炉边谈话”的温暖,和煦的阳光洒落在每个参与者的身上、脸上,那该是一副怎样的景象?
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温暖!这样的课堂里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幽默、欢笑、激情、思考、开放中,我们的学生在教室、校园、社会、自然中穿梭,生活因此而精彩,世界因此而握于手中,课堂与课外再不似人间与天堂般遥远。哪怕温暖一点点,三尺的冰总有融化的那一刻;哪怕温暖一点点,生命里便从此有了色彩;哪怕温暖一点点,生命里便从此有了感动,从此便深深地留在记忆里,不时地回味,心灵便在感动中激荡和升华。
课堂中充满了生命的温暖,这种温暖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教育的理性之光,让他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在无涯的学海中感受到温情和仁爱,在信任和希望中畅走人生路;也是为教者的我们感受到播撒幸福阳光的喜悦与神圣,“炉边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会使我们触摸到年轻的心,年轻的心灵散发出的朝气必会使平淡如水的教涯时时迸发出激情与活力,为教者的幸福便淡淡的洋溢在周身,正是“望天上云卷云舒,看窗外花开花落”,一切在自然中,一切在爱中,注定了教育的源泉在拥有温暖的生命里!
作为教师,要精彩地绽放自己的生命。教师要热爱生活,努力追寻幸福人生。生活上,我们要崇尚简单,知足常乐;工作中,我们能笑对挫折,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作为教师,要巧妙地打开学生生命的花朵。我们应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许多时候,我们只埋头于知识传授而忽略心灵的交流,致使有时心与心之间产生的隔阂,甚至对立,让班级充满了乌云,遮挡了课堂的阳光,让心灵积压着怨恨,挤退了生命的灿烂,让情感滋生了冷漠,浇灭了人生的温暖。当生命意识融化为教师的血液与气息时,它便自然而然地熏染着润泽着学生的生命!课堂的理想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可老师们每走一步,都必须为之不懈的努力,并为之付出所有。
感慨中奋发,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我的精神源泉,并为之不断地实践,让课堂洋溢生命的温暖。
第五篇:李家坪小学读书交流材料《新教育》读书心得 丁莉
新教育读书交流材料
榆中县韦营乡李家坪小学
丁 莉
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新教育》读书心得
这个名字说的有点大了,就我的水平实在谈不上心得,其实说是学习体会更确切些。新教育的重点是这个‚新‛字,以我个人拙见我觉得这个‚新‛更多的是相对的新,这是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的新,新就我而言我认为是我对孩子们的心。但对于教育的根本来讲这不是新,这是追本求源、返璞归真。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忘了教育的本源,过多的被社会所同化,追求现实利益,唯考试而教。而我从教以来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朱老师的《新教育》确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在迷失中找回自我;亦如当头喝棒,让我在震惊中反思。
读《新教育》这本书,我个人感觉它新在教者。它不是改变体系、制度、教材等,它旨在改变教者,用教者新的思想来赋予体系和教材新的内容,来引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新,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新,也是一次震动人心的新。
所以对于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先‚新‛自身。新自身应先新思想,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我一直认为教书太枯燥!现在看来,是以前的我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教学与生活接轨。所以一开始热情高涨,决心在其中描绘出灿烂的未来。可日复一日纠缠在‚对‛与‚错‛中,一次次在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走来,对学生终有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苦恼。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读了《新教育》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准备将自己才开始不久的教育生涯就这么混完吗?答案肯定是不能了,我的教育不应该是年复一年的COPY,应该是一年又一年的成长和进步,我应该改变自己,让自己‚新‛起来。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尽管我对学生也充满爱心,但因为我的严厉和‚架子‛使学生无法体会。怎样与学生对话,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田,是我现在苦苦追求的。我相信借鉴书中所说,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为此,我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晨诵,读《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时候我就和他们做朋友,读《姓名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华文骞同学大声说‚老师,在没认识你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有姓丁的。‛这时大家都七嘴八舌的开始说自己知道的姓氏了,在这种情景下大家和我也就没有学生老师之分了。
午读的时候我们除了读书还会讲故事,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讲,我就讲给他们听,我故意每次把故事里的人物换成是他们,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自己变成故事里的人物,慢慢的他们也开始主动讲故事了。通过完美教室的布置,同学们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有所改变了,都希望自己能在雏鹰争章中再多一个‚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出现在‚成长足迹‛中。
在教学中我慢慢的改变自己现在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得到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得到锻炼,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学到技能,认字的同时更多的认识自我,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以上是我个人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这本书后的一点拙见,可能是管中窥豹,还有一些我读了他的书后自己的一些改变、一些做法,可能有很多地方很不成熟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