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社会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有需求者就有提供者,作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我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居民是社区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
(1)转变职能,更新观念(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建立考核制度。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民生问题涉及各族群众的劳动权、财产权、教育权、健康权、生命权、社会保障权等生存和发展权,全面改善民生是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符合各族群众实际需要、结构完整、全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多途径促进就业,继续深化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满足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需求,优化社会环境,尽最大努力全面改善民生。在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舒适,平等享有生存权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确保困难群体“不输在起跑线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检验政府履行教育服务职能是否到位的标准。一要健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园的机制,多种形式整合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二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教育质量督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健全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完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体制,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贫困、偏远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养实用型紧缺人才。四要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开放式大学建设模式,创办国内、国际一流大学。五要实施区域、城乡间教师校际交流与定期培训制度,并适当向农村、贫困边远山区倾斜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进而推进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六要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奖助学金制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从根本上消除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
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为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一要促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支持、帮助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同时不断拓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就业扶持政策,打破行政准入限制,形成以创业促就业为主,以到中小城市、城乡基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为辅的就业格局,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二要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前、职中技能培训体制,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同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加大对下岗职工及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三要加强制度创新,构建富有成效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良性互换机制,切实解决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同时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依法惩处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四要在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同时,修定现行政策中影响职工收入合理分配等合法权益的内容,从源头上化解劳资矛盾。强化垄断性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力度,以非国有企业为重点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促成符合省情、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彻底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让各族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政府全面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职能。一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健全地方病、多发病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疾病信息网络、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要深化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职能,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公立医院的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性。三要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培育和发展医疗服务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的自律和组织协调作用。四要切实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卫生院(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办医形式,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五要加强农村尤其是贫困、偏远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健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
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促成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职能。一要拓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并使二者有机衔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全覆盖的养老保险体系。二要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及特困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受灾群众的救助制度。三要依据福利法律、法规和政策,整合资源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同时规范社会福利资金管理,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利与责任,切实保障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形成社会福利事业的多元治理网络,进而形成政府、市场、志愿者三方协调互动、互为补充的良性机制。
满足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强规划管理、健全责任制,多途径增加房源,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又一重要职能。一要完善政策措施,细化国家调控政策中关于土地、税收、行政收费、金融和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先落实建设用地,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二要努力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各类棚户区改造及租赁住房补贴等形式为补充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三要加大廉租房向城镇低收入家庭扩面的力度,对城镇享受低保的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以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切实解决其住房困难。四要坚持投资、建设、管理分离的原则,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核查、审批、建设、管理制度,构建公租房与廉租房“两房并轨”模式。同时健全个人信用和收入申报制度,严格家庭收入审查程序,确保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公正性、合理性。
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营造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和食品安全健康的安居乐业环境,也是政府全面改善民生必须履行的又一重要职能。一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安全。切实把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提高政法机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专业化水平的同时,精心组织各族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创共享平安的良好格局。推行基层调解和信息员制度,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动权,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及时引导和化解各族群众因合法权益受损、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在妥善处理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同时,逐步提高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舒缓潜在的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二要强化政府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制订和监管职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权威性,加大环境监管与治理力度。把非工业性污染的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扩大排污费的征收渠道,建立“三同时”保证金制度,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机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针对现存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采用经济、金融、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维护环境保护法制的严肃性,创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三要切实履行食品质量监管职责,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加强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销售监控力度,严格食品的市场准入管制,从源头上严防“三无”和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让各族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细化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则体系,健全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巨额赔偿制度,依法加大惩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各族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之外。
保障与维护发展权
发展权是一项与生存权同等重要的权利,所以保障与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全面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能。一要完善法治机制,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不受公权力的侵蚀。同时保障各族群众的财产权、救济权、人身自由权和对政务的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各族群众发展权的落实具备应有的基础。二要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让各类监督主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全面监督、评判政府的行为,把政府保障和维护各族群众的发展权作为考核其履行职能的指标,并健全政府问责与各族群众发展权受损后的救济制度。三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二元”管理模式,改革大中专毕业生、普通公民等各类人员的迁移落户制度,规范集体户的设置,简化迁徙审批程序,完善其他配套措施,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不受地域因素影响而享有平等的发展权。
全面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虽然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但是政府只有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权益,才能使各项决策赢得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激发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促成“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着力改善民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刚刚闭幕的城关区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以及城关区经济工作会议,是城关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城关区干部群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城关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常态、展现新常态,着力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幸福民生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自觉实践能力,大力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扩大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深入实施《拉萨市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及城关区“科教兴区”战略,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推动“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章来源:惠农区发改局发表日期:2015年06月02日文章录入:吴世平点击率:102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关注农民、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巩固提高“两基”和“普高”成果,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工程。采取以奖代补办法,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托市十三中学,建设惠农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特殊班,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2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二、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积极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整合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配置,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药品、食品安全监管,争创食品安全示范区和药品诚信经营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工矿区职业病防治中心、职业病控制中心和医疗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康行动教育,提高全民卫生保健意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做好地方病、慢性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实施我区卫生监督所、农村合作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业务用房建设工程,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深化“少生快富”和“优生促进”工程,提高人口素质。到2015年,建成5个自治区级、10个市级、1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完成新一轮区、乡、村(社区)服务站和2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
三、扩大城乡创业就业。以“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从解决棚户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和生态移民劳务就业入手,全方位培育发展新兴就业岗位,依托新农村建设、工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加快创业街、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小老板,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让群众创业有门路、就业有岗位、致富有盼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扎实做好各类就业创业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有技能的就业者和创业者。到2015年,全民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以上,90%以上的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把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四、以保障性住房为抓手铸就民心工程。加大农改房、棚户区安置房、廉租房等城乡保障性住房和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由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农民周转房、限价商品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五年内建设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30万平方米,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启用老年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完成红果子集污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和低温区域整治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热综合保障能力。
五、以“两个收入”同步增长夯实民生根本。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金融、土地管理体系创新和提高居民财产权保护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保、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企业职工利益得到根本保障。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改革工业企业收入分配机制,使职工、经营者收入合法理性增长。
六、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做为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检测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产学研及技术、市场与资本相结合,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光伏材料、镁及镁合金轻金属材料、炭基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节能环保、脱水菜、奶牛、枸杞等领域,加强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鼓励企业加强上下游产品、衍生产品的研发,力求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集中度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96%以上。
七、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始终把“人才强区”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的方针,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突出人才资源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我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各类人才,培育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在岗或离岗等多途径培训方式,加快培养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到2015年,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每万人中拥有人才量达到850人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八、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应保尽保。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达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一卡通”工作,实现医保卡异地结算。实施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参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实施城乡普惠型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辅助项目。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以养老中心为依托,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
九、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提高“法治惠农”“平安惠农”创建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疏导和社会救助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以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四级响应机制和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为民服务体系,增强气象灾害处置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实施贺兰山东麓城市防洪工程,有效预防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深入实施沉陷区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沉陷区综合治理。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深入开展军民双拥共建活动,创建双拥模范城。
二要围绕“教育民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按照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建立开放的国际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切实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全域均衡发展;要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确保县(市)区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素质、管理水平大体相当。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本报讯今年以来,三山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统筹抓好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该区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民生保障网络,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68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5个,解决企业用工5600余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5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74人。截至目前,该区共举办8期大型公益性劳动就业招聘会,累计提供1万多个工作岗位,满足了当地居民就业需求。
三山区根据“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开发、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强化就业技能培训,该区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均已按要求开班,全年计划实施就业技能培训650人。抓保障,增进百姓福祉。三山区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扶贫,推进就业援助,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特约通讯员程依宝
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郭俊高璇
2013年10月25日10:44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投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延伸,如公共服务不仅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障等物质领域有了拓展,还关注精神文化领域,对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资源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如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使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书读”的外延扩张到“读好书”的内涵建设跨越,义务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从供给上看,由于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不确定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其他供给主体的弱参与性,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分配上看,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数量等优势资源都往发达地区聚集,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东部地区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可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产生强激励,而较差的制度安排将对社会交易活动产生负外部性。公共服务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确保制度、机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中,公共服务供给者在考虑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尽可能考虑社会法律的各种约束的风险。因此,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约束会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弥补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组织执行监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组织能有效提高村民监督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政府既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当前,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方面共同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能,过去,我国政府主要注重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忽略了后两个职能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政府形态弊端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加以改变,注重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人们充分享受公共服务。为此,应着力调整可支配财政资源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忽视改善民生方面的软件投入,从而使得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更加严重,因此,应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完善的投入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给体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企业等多个供给主体的体系范畴,可以从供给数量上弥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的供给体系还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完善的供给主体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将释放部分财政资金进入其他领域的投资,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善。此外,还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政府供给模式单一,主要采取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政府应根据公共服务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如,有些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招标、经营许可证等形式,强化竞争机制,提供对这类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对基础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则采取政府供给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要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渠道。通过建立统一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准确判断出公共服务水平,并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修正机制,不断修正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和供给质量,使公共服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应搭建公共服务供求双方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从而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第三篇: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为了提高物业公司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行业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为所有业主、用户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在行业激烈竞争中各物业管理企业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物业管理的主要业务活动就是提供服务,它集管理于服务之中,其服务对象是业主和物业使用人。通过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服务而获取利润,也就是说,物业管理的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体现了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直观反映,必须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实现它的社会价值。现就如何提高服务水平,谈一下几方面:
一、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注意员工培训。
从文明服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物业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教学,是公司员工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使员工更多的从学习中获取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的意识。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来提高服务水平。
1.加深行业认识培训。物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业主创造一个整洁、舒适、安全、宁静、幽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且其基准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拓展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内容的充实和丰富,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离不开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优美。高质量的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性保养和事务性管理,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为业主创造一种从物质到精神,既充分发挥物业的 功能,又能在充分保障业主的合法权利的同时,通过学习了解和增加业主的睦邻意识,创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群居关系。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与人们美好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培训能够达到把自己视作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2.树立服务意识培训。物业管理既有生机勃勃、前景美好的一面,又有经验不足、有待完善的一面。惟其不完善,物业管理业才充满机会、充满挑战。但是,物业员工一切工作都是服务,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服务。只有树立起新型的现代服务观,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一个成熟的物业员工,总会自觉地把为业主、使用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职业的追求,并以此获得职业的满足感。通过学习是否树立了更高的服务意识,是物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记住:没有高素质,没有好修养,便没有好的管理,更没有好的服务。3.提高文化素质培训。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是物业管理员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就无法贯彻到具体的服务行为中;作为物业员工,也无法将自己的服务精神提升到更高、更完美的境界。因此,所有的员工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汲取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职业思想。
4、考核标准制定。意味着一个组织鼓励自己的员工做什么样的人,在考核制度上应综合考虑素质和业绩的关系,通过培训准确评价员工“业绩”考评结合个人素质。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营造文明礼貌的服务氛围。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员工来自各个方面,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年龄结构不一,参差不齐,例如;秩序维护员、保洁、绿化工文 化水平较低。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必须把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放在首位,利用各种形式,提升员工整体的综合素质。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礼貌待人十分重要,能够弥补因服务不周造成的损失,最终赢得业主的满意。当物业人员一时无法回答业主提出的某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或一时无法满足业主某项特殊服务要求时,谦虚的态度和诚恳的歉意往往能得到业主谅解,甚至业主还会因受到尊重,而反过来赞扬物业服务的热情和周到。考核中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已达到学习和培训的目的。
二、建立以业主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以绩效为目标,根据绩效的要求来对员工进行要求,绩效成为文化建设的引导,一切工作围绕着企业的绩效进行而形成的文化。为了企业的绩效,是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来获得,还可以通过降低自己的成本来获得。
1、高效运转,提高服务效率。根据服务业主的经验,感觉到业主比以前更重视服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他们是希望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的“产品”(即服务),他们渐渐不满足于没有错误的服务,更期望服务人员创新,带给他们惊喜。我认为在解决业主问题时,更应积极主动、灵活而且有弹性。我一直觉得永远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体现我们的专业,我们对自己负责,在和业主沟通时,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物业人员不是被动的服务提供者,而是主动的意见贡献者。切实简化工作程序,不得出现推诿、延误现象,尽量做到事必躬亲,确保流程顺畅。
2、充分考虑被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业主对服务的期待在变化,服务人员之前定义的本职工作,业主服务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 需要打破以往框架,为业主提供在我们能力和成本范围内以为自己加分的服务,而好的加分服务可以给业主带来惊喜。例如;对服务的工作评价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在业主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如果掌握不好,增值服务也有可能恰恰给业主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在提供增值服务的前提下一定要记录,常规服务内容和增值服务的主次之分,提供的服务项目是我们能力所及,且控制在成本范围之内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业主看见你的成长,因为你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给了你机会,也让业主觉得自豪,使我们实现“双赢”。
3、公开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保洁服务、保安服务、维修服务、绿化服务、家政服务(无偿部分)等。让业主充分感到,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他们对物业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投诉,是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传达尽心服务、真诚合作的一种良好的姿态。仅仅公开了物业管理工作服务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就好像一个顾客在购买服装时只知道服装的款式而不知道其质量一样,他们是无法对服装的好坏做出判断的。同样,知道了物业管理工作服务的内容,而不知道物业管理工作服务的标准,业主也无法对物业管理工作的优劣作出恰当评判。
4、公开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和标准。例如保洁工作,要使业主明确保洁人员做到什么程度才是符合标准的,包括保洁人员对各项保洁内容每天清扫几次或擦拭几次并清扫和擦拭到什么程度等等。如果这些服务的标准能够公布给业主,那么业主就很容易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也有利于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沟通。同时,公开物业管理服务标准,也可以有效监督我们物业管理公司的各项工作,使物业公司不断地弥补服务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服务质量,最终让业主满意。使业主对物业公司可以实行有效的监督,提高了服务的透明度,公开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数量可以向业主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物业公司有足够的人员来保障小区的各项服务工作;其次,公开服务人员的层次可以表明物业管理公司在对待物业管理项目上的重视程度。
在过去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管理服务不到位的例子有许许多多,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服务者的素质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因此,公开服务人员的层次也是物业公司敢于正视问题的真诚态度。如果把物业公司的服务人员公开在业主的面前,就会使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形成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服务者也有很好的督促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5、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活跃居民业余生活。为了搞好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有意识的收集工作有宣传价值的素材(照片、图片、文稿等),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宣传报道小区业主、物管人员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等新人新事。在一年中组织常规的业主联谊活动、儿童节、消夏晚会及重阳节等等内容。来丰富业主的文化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的社区活动与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加强了物业公司与住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了互动的关系,也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氛围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对服务执行工作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控,完善考核机制。完善各岗位考核办法,并将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绩效考核成绩与薪酬体系进行链接。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主动性。规范制度制定,明细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的建立一个企业没有制度的约束是可怕的,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要求的规章制度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基石。
1、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各业务标准作业流程。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事事靠领导来推动。在每个流程链中提炼出几点核心内容,以便执行者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而不是到处是重点,漫无边际。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方法。在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各个岗位的特征及流程关键点设计适合该岗位的考核制度和方法。考核标准体现着一个组织的价值取向。最有效的管理原则就是: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应综合考虑素质与业绩的关系,一套好的考核标准,必须在“业绩”和“素质”之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应在突出业绩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在“考核办法”上,有定性的考核和定量的考核。对业绩的考核易于定量,对素质的考核只能以定性为主;因此我们可在对“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侧重于比较能够客观、准确评价的“业绩考核”;另一方面尽量在“素质”考核中量化各项考核标准,以提高其客观、准确性。
四、其他
在制度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的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找出 几条主要的链,根据链的实际情况,明析链的每一个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和真诚为业主服务的宗旨,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并在每个链中提炼出几点核心内容,以便执行者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而不是到处是重点,漫无边际。
1、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的物业人才,是公司拥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核心员工,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业主进行跟踪服务。跟踪业主服务、感情投入,关注遗留问题的处理,不定期的对业主进行回访,让业主了解公司对其非常重视,心存感激,增加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信誉度。
业主在我们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业主成为公司的免费宣传者,使企业可以达到长期经营的目标,就要依靠公司的每一位物业人员。业主是我们“产品”的消费对象,业主的认可将给公司带来更多有形无形的利益。因此业主服务是举足轻重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使公司在管理、服务水平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公司和谐发展。
第四篇:提高餐饮服务水平
提高餐饮服务水平
1、树立餐厅的知名度,提高信誉。餐厅在短时间内,不管从言行宣传、电视媒介上,都要有一定的营销。餐厅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赞助一些事业,或者搞店庆优惠等活动,来宣传餐厅,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2、提高分店员工自身素质。加强员工的整体纪律及心理素质培训。开业后员工在纪律、条件、环境的约束下,尽心尽责地工作。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会开始工作懒散、纪律松懈,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在员工的整体纪律与心理素质上还要加强培训,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提高优质的服务质量。一少部分服务员是来上班做一翻事业,一大部分是来挣钱的。怎样才能提高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优质服务的首要前提。我想用意见卡这种方法比较好,它打破常规的格式,使服务员的档次拉开,使每个人都有危机感,同时也有收获的喜悦,这样也便于管理。鼓励员工积极填写意见,如有被采纳的意见,可以进行适当的现金奖励或者休假。意见卡由店长查看,每周查看一次,并汇总汇报领导。
4、创造良好的环境。不要说从整体,就是每一个角落,都要使客人觉得赏心悦目。如果在就餐的同时能够感觉到温馨的气氛,使人觉得物有所值。例如,花卉品种定期更换、维修及时,播放适当的音乐,声音要适宜。
5、建立和收集客源人事档案。凡是在餐厅举行婚礼,或者其他宴请。如市委×××领导×年×月×日生日,×公司×年×月×日年庆,×××领导结婚纪念日,到时提前发放贺信以此用来加强与食客的联系,使我们有一批稳定的客源。
6、餐后服务。就餐后,客人除得赠品、优惠券外,安排一两个人为客人免费洗车(凭餐券或其它手续)事虽小,却能给客人减少许多麻烦,以此来增加客人对餐厅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为餐厅创造效益。
7、发展会员,实行会员卡积分,会员优惠和专享权,积分可以兑换现金或者用来餐厅消费,会员酒后可以提供免费代驾等。
8、赠品留客。餐厅应设计有本餐厅特色的赠品,如火机,日历等。让顾客觉得到酒店吃饭,除了能享受高层次的气氛,还能得到令人心奇的小玩意儿。它不仅能起到宣传作用,还能提高我们餐厅的档次。在发放上可以根据消费的高低,赠品与之相配,但需要专人负责。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范文)
浅谈如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为纳税人提供规范、优质、高效、便捷、可靠的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改革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树立税务机关良好社会形象,改善税收环境,构建和谐税收的有效手段。作为税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研究、探讨如何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一、纳税服务的概念和内容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中国税务网》)。其主要内容有税法宣传和纳税咨询辅导,这是纳税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纳税服务中的基本内容和税务机关的义务,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申报纳税和涉税事项办理,这是纳税服务的核心内容,税务机关应当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条件,简化环节和程序,使纳税人在履行义务时方便快捷,感到轻松愉快;个性化服务,这是纳税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是税务机关整合纳税人的个性化信息,针对其不同的纳税服务需求对其提供的服务;投诉和反馈结果,这是纳税服务必不可少的内容,税务机关要想知道纳税人满不满意,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应当虚心接受纳税人监督,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二、纳税服务的目的和重要性
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和行政复议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它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
方面面,涉及各级机关,既包括具体行政行为,也存在于抽象行政行为之中(因作者为基层税务人员,本文仅从具体行政行为探讨)。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为纳税人主动纳税提供足够的便利,是为了引导纳税人遵从税法,依法、自觉、主动、及时、足额纳税,减少税款流失,降低税收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文明的推进,新的社会环境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要求。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中已不能再单纯地强调税收的强制性,而应该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树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观,贯彻落实税收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理念。积极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是税务部门完成从权力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办税效率,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
三、目前基层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纳税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转变。目前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多是站在税务机关的立场上,从“我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出发,没有深入对纳税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进行调查研究,没有沉下去仔细思考纳税人到底要我们怎么做,纳税人只能被动接受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税务机关服务与纳税人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二)纳税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近年来推行的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等,多以面对面服务为主、电话服务为辅主方式,纳税服务手段滞后,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纳税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部分
税务人员要么对业务流程不学习、不熟悉,处理相关业务时瞎指挥,造成纳税人来回往返,办税效率低下;要么对税收政策掌握不够熟练,无法为纳税人解疑答难,解答疑难问题出现差错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么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与纳税人沟通,机械执行有关规定,使纳税人产生了误解,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征纳环境。
(四)一线征管部门“人力资源”匮乏。大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关键在人,但目前基层征管部门面临人员编制紧张,年龄偏大(平均年龄接近50岁),知识结构陈旧,无法适应纳税人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等实际问题,导致在接受纳税人纳税咨询时不能及时给予准确解答;基层征管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工作作风拖沓,办事效率低下。
(五)办税环节有待进一步精简,部门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CTAIS系统有待进一步开发。办税环节的繁琐,一些非法定环节的人为增加,正是税务机关内部协调不畅的直接表现,反过来,税务机关部门协调的不畅,又进一步加剧了现有办税环节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CTAIS系统中的数据应用效率低,一次又一次让纳税人重复报送数据。目前在管理过程中,纳税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是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办税程序繁琐、数据重复报送的问题。
四、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对干部的教育,提高干部纳税服务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纳税服务水平不高首先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主观上想服务,有服务的意识才能服务好。解放前有一位部队首长,每天一早士兵吃饭前,都要求教官向士兵喊:“我们吃谁的饭?”士
兵们高声回答:“老百姓的!”教官又喊:“我们穿的谁的衣?” 士兵们又高声回答:“老百姓的!”„„简单朴实的对白体现了这位首长教育士兵要爱护老百姓的良苦用心。我们这此行政单位“吃皇粮”的人,每天也应扪心自问:“我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我们该为谁服务?„„”答案很简单,没有纳税人,我们将一无所有,为纳税人服务是“必须的”,纳税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为纳税人服务。曾经有一名纳税人,多次通过电话向我咨询涉税问题,我尽我所知给予答复,年底的时候这位纳税人非要请我吃饭,我告诉他:“我做的都是份内之事,而且事很小,没必要那么客气。”我说的是实话,也是推辞之言,他说:“你觉得事很小,但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别的不说,仅车费就省了不少。”从中我体会到,纳税服务是一个杠杆,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简单的动动口或动动手往往会给纳税人带来很大的方便,我们做的很少,纳税人对我们的感激却很多,我们千万不能为一个月节省几十元的话费而不接手机,千万不能因须臾的舒适而敷衍纳税人,我们节省的很少,给纳税人留下的麻烦却是很多,我们行的恶很微,给对方积下的怨很大。
(二)提供更多方式的纳税服务
提供多方式的纳税服务要有相应的硬件。过去,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听到干部抱怨电话不够用;不止一次听到纳税人问“你们的邮箱号是什么?我可以给你们发传真吗?”干部回答:“我们没有外网,我们没有传真机!”纳税人很惊讶,甚至认为我们在说谎。电话、外网、传真等基本通讯工具,我们税务部门应该具备,固定电话每个办公室都应该有,哪怕两间办公室串一个号码。文书受理岗还应该配备供纳税人使用的办公桌、椅、笔。有了必要的硬件,并充分利用这些硬件,才能与纳税人做有效的沟通,才能为纳税人提供多方式的服务,不是万不得以就没必要让纳税人到税务机关来。
(三)做经常性业务培训、督促干部学习,提高干部纳税服务的能力
主观上愿意为纳税人服务,客观上具备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条件,干部们还需要具备为纳税人服务的本领。负责征管的税务干部必须掌握基本税收法律和相关财会知识以及相关税收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知识、技能都不能掌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胜任征管工作的,更谈不上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的干部如果有一技之长,可以调到能发挥其特长的单位工作(例如擅长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可调到信息中心;擅长文秘工作的可调到区局办公室),否则必须停职学习,待考试合格后再参加工作。坚决不允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不学无术者混迹于征管部门。
(四)加强干部考核,加快队伍“换血”
设立公开、透明、科学的考核体系,从工作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引入“末位淘汰制”,甚至打破“铁饭碗”,使日常工作中动辄以“不会、不知道、不归我管”为推脱借口的干部有危机感,不敢不为纳税人服务。增加每年招收新毕业学生的数量,岗前培训后输入到征管一线,弥补淘汰造成的人员不足。
(五)在进一步精简办税环节、充分开发利用CTAIS数据上下功夫
京国税发[2010]185号文件执行后,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环节,给纳税人也给税务基层征管人员带来了许多方便,但“精简办税环节,提高办税效率”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方面工作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税务部门要在这方面持久地下功夫,因为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是没有止境的。税务部门单方面的努力,一个角度地看问题往往视野狭窄、思维穷窘,必要时请纳税人提意见、出主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我们要求纳税人报送的一些资料、数据经常有重复报送的问题,如重点企业每月上报的TRAS数据、部分企业每年四月份上报的税收调查数据、所有企业上报的每年两次的减免税调查令纳税人非常反感,他们认为已经做过纳税申报,不应该再让他们报这个报那个,个别纳税人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基层征管干部身上,质问“我们纳多少税,减免多少税难道你们税务局不清楚吗?”还有一部分纳税人做消极抵抗,多次催促也不上报。“重复报送”,加重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办税效率,激化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矛盾。如果我们把CTAIS系统做进一步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避免“重复报送”,相当于给纳税人做了最好的服务。
欲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不能仅从“提高”二字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以提高队伍素质为基础、依法行政为准绳、廉洁从政为底线、监督管理为保障。
201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