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航运输系2013年就业工作总结
民航运输系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将近700万人。并且在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系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实现稳步增长,努力为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建良好平台,让我系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全国民航界的就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此为工作目标,持续稳步推进民航运输系毕业生就业和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我系2013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基本就业情况:我系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952人,截止2013年6月30日截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99人,就业率为96.97%;机场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299人,就业率为98.66%;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169人,就业率为97.63%;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72人,就业率为97.22%;民航运输专业毕业生313人,就业率为98.08%;全系整体就业率为98.00%。
2、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流向:海航集团内系统就业人数为763人,占总人数的80.15%;海航集团外系统就业人数为153人,占总人数的18.28%;;自主创业人数为9人,占总人数的0.94%%;继续升学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0.84%;部队就业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0.21%。
3、毕业生地区流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三亚、海口、广州、上海、北京、厦门、珠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及大中型城市一共895人,占总人数的94.01%。其余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其余二三线中城市57人,占总人数的5.99%。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坚持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学生工作全体干部和老师共同出席了会议,并对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力支持。学校在逐年加大编制、经费、队伍方面保障的同时,建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由杨汉涛副院长负总责,系部层面由何锋主任和熊哲波副主任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院与系部的联动,将学院分管执行副院长、系部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领导主抓、处室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效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就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于就业质量逐渐成为我系就业指导工作组的共识,我系将近一步加大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2013届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性的加入了“1.75+0.25”的教学培养模式,让我系毕业生真正实现在校学习实训与将来单位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除此之外,民航运输系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强大教学培养模式和“1.75+0.2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将我系特色教学资源、科学课程配置和特色化课程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在校学习实训期间与一线用人单位进行紧密合作和学习,通过深入贯彻理解让我系毕业生真正感受到在校学习内容能够立刻在用人单位学以致用,从而更加深化在校内学习和实训的成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纷纷加大了投入。学校在资源紧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两课”教学质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组织校内学生共同参与海南省就业局举办和参与“海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用人单位一线的就业信息和规划自己从校内学习开始的职业生涯;校内举办各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内学习和实训期间就加强锻炼和培养专业技能知识和一线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将来更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同时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我系联合学院就业指导科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议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 “双困”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4、坚持就业研究与就业宣传相结合,有效引领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针对毕业生甚至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市场及国家各级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当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如开拓就业市场的相关老师回来后都会将有关就业市场信息汇总于系部教学秘书处,并及时整理分析后通报给各专业教研室;在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招生与就业处作了2013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汇报,结合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作出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使各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各部门工作针对性的开展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在2013年我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上,我系教师在大量进行就业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印发资料、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的主题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敢于吃苦,勇于挑战自我,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思想,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开拓并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系部各教研室及教师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海航集团的强大资源背景,在校内积极宣传及收集联系海航集团旗下的各单位用人招聘信息,做到及时、准确;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以及就业见习、实习等工作,抓住机会积极推介和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以实习带动就业,真正将毕业生就业环节落到实处;三是整合系内现有资源,分别分批组队奔赴省内十几个地区走访校友及海航集团旗下各单位,积极推介我校毕业生,并诚请各类型用人单位到我校召开中小型招聘会;四是发动全校教职工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途径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各单位、岗位的就业渠道,为我系毕业生提供最广泛的就业途径。
三、未来工作展望
1、加大保障力度,建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与目前国内及省内同类院校的就业工作保障情况相比、与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相比,我系就业工作的保障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努力按国家及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外,也要逐步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就业与招生、教学、实训、培养联动机制等。要增强就业工作程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国家及省厅相关文件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2、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我系将持续推行“1.75+0.25”的教学培养模式和“双师型”教学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实训和用人单位一线工作实现零距离接轨,让在校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一线工作的真实感。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反馈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校毕业生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学校要全面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配合学校的转型升格,各专业教学也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及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增强指导实效,树立科学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人才培养质量除外部的客观条件影响外,学生主体的意识影响更为主要。从就业工作中的众多个案来看,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存在不少陈旧的就业观念,“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甚至对自己的就业不闻不问。就业指导水平不高、效果不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就业指导活动品牌的打造都仍需加大力度。因此,要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就业激励机制等保障情况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职业素养,以实现充分就业。
4、创新市场开拓,岗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尽管我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相比,我校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仍需加大。学校要在目前粗线条的市场开发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各具体专业岗位就业信息量的供给。专业教师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要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专家教授等的积极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另外,在各行各业的历届校友也是我校就业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要利用各种方式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要做到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5、创新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当前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趋势,强烈要求我校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实现与社会同步。招聘场馆的多媒体设备、学校信息发布户外电子屏幕、就业信息移动网络发布平台等的增设亟待解决,以为我校就业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走向长效、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第二篇:民航运输系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
民航运输系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660万人。并且在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系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实现稳步增长,努力为我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建良好平台,让我系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全国民航界的就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此为工作目标,持续稳步推进民航运输系毕业生就业和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我系2011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基本就业情况:我系2011届毕业生总人数613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截止,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生102人,就业率为98.04%;机场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127人,就业率为97.64%;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85人,就业率为96.47%;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75人,就业率为97.33%;民航运输专业毕业生224人,就业率为98.21%;全系整体就业率为97.55%。
2、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流向:海航集团内系统就业人数为526人,占总人数的85.81%;海航集团外系统就业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11.75%;;自主创业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1.31%%;继续升学人数为5人,占总人数的0.82%;部队就业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0.33%。
3、毕业生地区流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三亚、海口、广州、上海、北京、厦门、珠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及大中型城市一共547人,占总人数的89.23%。其余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其余二三线中城市51人,占总人数的8.32%。
二、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坚持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学生工作全体干部和老师共同出席了会议,并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力支持。学校在逐年加大编制、经费、队伍方面保障的同时,建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由杨涵涛副院长负总责,系部层面由马广岭和熊哲波副主任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院与系部的联动,将学院分管执行副院长、系部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领导主抓、处室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效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就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于就业质量逐渐成为我系就业指导工作组的共识,我系将近一步加大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2011届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继续深化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改革,对校内实训科目和实训设备等加大投入力度,聘请校外一线工作岗位的专职人员为我系同学上课,让我系毕业生真正实现在校学习实训与将来单位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除此之外,民航运输系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强大教学培养模式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机结合,将我系特色教学资源、科学课程配置和特色化课程建设相结合,不断拓展在校学习实训期间与一线用人单位进行紧密合作和学习,通过深入贯彻理解让我系毕业生真正感受到在校学习内容能够立刻在用人单位学以致用,从而更加深化在校内学习和实训的成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纷纷加大了投入。学校在资源紧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两课”教学质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组织校内学生共同参与海南省就业局举办和参与“海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用人单位一线的就业信息和规划自己从校内学习开始的职业生涯;校内举办各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内学习和实训期间就加强锻炼和培养专业技能知识和一线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将来更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同时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我系联合学院就业指导科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议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 “双困”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4、坚持就业研究与就业宣传相结合,有效引领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针对毕业生甚至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市场及国家各级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如开拓就业市场的相关老师回来后都会将有关就业市场信息汇总于系部教学秘书处,并及时整理分析后通报给各专业教研室;在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招生与就业处作了2011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汇报,结合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使各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各部门工作针对性的开展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在2011年我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上,我系教师在大量进行就业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印发资料、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的主题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敢于吃苦,勇于挑战自我,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思想,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开拓并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系部各教研室及教师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海航集团的强大资源背景,在校内积极宣传及收集联系海航集团旗下的各单位用人招聘信息,做到及时、准确;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以及就业见习、实习等工作,抓住机会积极推介和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以实习带动就业,真正将毕业生就业环节落到实处;三是整合系内现有资源,分别分批组队奔赴省内十几个地区走访校友及海航集团旗下各单位,积极推介我校毕业生,并诚请各类型用人单位到我校召开中小型招聘会;四是发动全校教职工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途径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拓宽毕业生各单位、岗位的就业渠道,为我系毕业生提供最广泛的就业途径。
三、未来工作展望
1、加大保障力度,建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与目前国内及省内同类院校的就业工作保障情况相比、与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相比,我系就业工作的保障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努力按国家及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外,也要逐步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就业与招生、教学、实训、培养联动机制等。要增强就业工作程的实效性,真正落实国家及省厅相关文件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2、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我系将持续推行“双师型”教学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内教学、实训和用人单位一线工作实现零距离接轨,让在校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到一线工作的真实感。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反馈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校毕业生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学校要全面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配合学校的转型升格,各专业教学也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及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增强指导实效,树立科学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人才培养质量除外部的客观条件影响外,学生主体的意识影响更为主要。从就业工作中的众多个案来看,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存在不少陈旧的就业观念,“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甚至对自己的就业不闻不问。就业指导水平不高、效果不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就业指导活动品牌的打造都仍需加大力度。因此,要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就业激励机制等保障情况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职业素养,以实现充分就业。
4、创新市场开拓,岗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尽管我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相比,我校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仍需加大。学校要在目前粗线条的市场开发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各具体专业岗位就业信息量的供给。专业教师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要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专家教授等的积极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另外,在各行各业的历届校友也是我校就业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要利用各种方式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要做到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5、创新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当前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趋势,强烈要求我校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实现与社会同步。招聘场馆的多媒体设备、学校信息发布户外电子屏幕、就业信息移动网络发布平台等的增设亟待解决,以为我校就业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走向长效、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第三篇:民航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民航运输管理)》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交通运输管理和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国家及省、市的民航运输管理部门、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经营、指挥,商务营运、现场运行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交通运输学、民航运输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民航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民航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信仰马克思主义,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热爱民航运输管理事业,对从事民航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掌握管理学、交通运输学、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关于民航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民航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5.具有民航运输组织指挥、民航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6.了解民航工程设备及民航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良好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主干学科
工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
四、主要课程
航空运输经济学、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与系统、适航维修管理、交通运输学、飞机计划与装载平衡、航空客运与货运、机场运营管理、空中交通管理、签派业务、民航安全技术检查、航空企业财务管理等。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基础实践
基础实践包括军训、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部署。
2.专业实践
(1)民航企业见习:到航空公司、航空港进行业务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
(2)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训:市场营销课程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
(3)飞机配载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飞机计划与装载平衡课程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
(4)机场离港业务综合实训:民航客运与货运、民航安全技术检查、机场运营管理课程实训,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
3、综合实践
(1)毕业实习: 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参加航空公司、机场公司、民航管理局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6周的实习。
(2)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
六、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第四篇:“民航运输”自考专升本
“民航运输”自考专升本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1、企业管理与服务方向
1001国内民用机场营销战略
1002浅析我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03浅析我国航空公司在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004航空公司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1005航班延误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初探
1006论航空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及其关系 1007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和对策研究 1008透过中国文化谈航空公司管理
1009透过中国文化谈机场管理
1010浅析机场地面服务市场的发展策略 1011浅议国内航空公司非主营业务的分类拓展 1012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1013关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分析 1014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015浅谈我国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101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1017浅析差异化战略提升航空公司竞争力 1018我国航空公司直接运营成本分析和控制对策 1019我国机场直接运营成本分析和控制对策 1020我国民航运输品牌战略研究
1021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及其优化措施 1022我国航空公司组织结构及其优化措施 1023我国机场企业组织结构及其优化措施÷ 1024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分析
1025航空公司航线结构特点研究
1026民航运输企业安全文化探讨
1027特许经营权在我国机场的运用
1028国内民航飞行员流动管理研究
1029论服务业人员的培训
1030中国民营航空发展战略探讨
1031基于成本控制的企业价值链分析 1032国内航空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1033公务航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034中国民航实行低成本战略的可行性研究 1035对国内机场经营管理改革的研究 1036国有企业非正式员工的激励与研究 1037航空公司隐性成本控制研究
1038客舱文化研究
1039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研究
1040我国中小航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1041航空快递的经营特性与管理战略
1042民航值机服务经营模式研究
1043浅析我国支线机场的发展策略
1044浅析我国支线航空的发展策略
1045浅析航空公司的培训管理
1046航空公司的员工激励研究
1047浅析我国大中型机场的服务策略
1048我国大中型机场的起降费定价策略研究
2、经济贸易方向
2001、民航运输企业融资状况及对策研究2002、民航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03、航权开放后民航运输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04、民航运输企业资金流动中的问题探讨
2005、民营航空运输企业便利融资机制探讨
2006、民航运输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
2007、民航运输企业融资活动实证分析
2008、民航运输企业投资效益分析
2009、人民币升值对航空业的影响研究
2010、**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
2011、航空运输业的产业特征与管制改革
2012、航空运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和应用
2013、民航运输业的网络经济性与政府管制变迁
2014、关于航空运输票价的经济理论分析
2015、航空公司隐形成本控制分析及对策
2016、我国飞机租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激励
2017、民航业价格竞争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2018、提高中国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分析
2019、我国机票价格从联盟到竞争的均衡分析
2020、中国航空公司价格竞争现象分析
2021、影响中国民航机票销售代理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2022、航空收益管理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2023、中国民航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
2024、航空公司战略联盟的网络经济性分析
2025、民航企业机票成本结构与价格机制分析
2026、垄断限价、代理商进入与社会福利——兼评中国民航市场价格维持政策 2027、论中国航空公司成本控制与公司再造问题
2028、航空公司低成本战略分析
2029、**航空公司飞机融资租赁问题研究
2030、飞机融资租赁的方式比较与风险研究
2031、机队规划与成本控制
3、市场营销管理方向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3012
3013
3014
3015
3016
3017
3018
3019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3026
3027
3028
3029
3030
3031
3032
3033
3034
3035
3036
3037
3038
3039
3040
3041
3042
3043 中国航空公司客运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航空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中国航空公司支线航空经营战略研究 我国航空公司网络营销的应用及营销策略研究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航空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研究 控制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营销策略 低成本航空公司运营模式及营销策略分析(西部)支线机场的营销策略研究 XX机场定位研究 航空公司客运服务产品现状及对策研究 枢纽辐射式航线系统在民航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建立航线网络布局的研究 中国航空公司产品及竞争策略研究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 航空公司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浅谈航空公司分销渠道管理 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与技巧分析 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中国民航运价体系 论航空客运收益管理 中国民航客运应用收益管理的条件及策略 收益管理在航空公司价格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品牌管理中的短视行为探析对品牌授权经营的思考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创新策略分析论家纺品牌价值的提升企业打造名牌的路径选择(西部)支线机场的广告策略 基于轮辐式航线结构论支线机场与枢纽机场的关系研究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提升中国航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航空公司营销管理研究 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研究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研究 整合营销传播在市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航空公司中的服务营销 航空公司服务营销与竞争优势分析 国内航班延误及其补偿问题研究
3044
控制航班延误的营销策略研究
4、民航法规与服务心理方向
4001.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研究
4002.民航飞行员辞职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003.航权开放与我国民航业发展研究
4004.航权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4005.民用航空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
4006.非法干扰与空防安全研究
4007.航空安全法律规制研究
4008.完善我国空警体制研究
4009.民航公安体制与空防安全研究
4010.国际航空私法中的管辖权研究
4011.我国航空旅客运输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4012.民航旅客权利问题研究
4013.航空运输合同研究
4014.航空公司危机管理与沟通技巧研究 4015.民航旅客服务技巧研究
4016.不正常航班旅客服务技巧研究
4017.民航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心理研究
4018.民航服务纠纷中的危机应急处置研究 4019.民航服务与群体心态研究
4020.民航旅客心理需求研究
5、航空货运与航空运输生产组织方向 5001.5002.5003.5004.5005.5006.5007.5008.5009.5010.5011.5012.5013.5014.5015.5016.5017.5018.航空运输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航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 航空联盟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构建我国航空运输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 供应链管理下航空运输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比较 航空运输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航空货物运输各环节的时间分析 航空联盟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供应链运作对航空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 航空联盟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航空联盟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代码共享航空公司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航空运输问题研究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航空货物成本研究 条码技术在航空货物运输中的应用研究 物流信息技术在航空货物运输中应用研究 航空货物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5021.5022.5023.5024.5025.5026.5027.5028.5029.5030.5031.5032.5033.5034.5035.5036.5037.5038.5039.5040.5041.5042.5043.5044.5045.5046.5047.5048.5049.5050.5051.5052.5053.5054.5055.5056.5057.5058.5059.5060.5061.5062.航空快递城市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航空快递配送中心作业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随机需求的最优库存策略研究 制造企业原料库存量控制研究 企业仓库管理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航空货物运输行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航空货物运输作业流程的再造与控制 市场营销渠道组合与航空货物运输物流模式分析 我国航空运输企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航空货物运输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航空运输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探讨 第四方物流对中国航空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航空货运企业发展策略创新研究 政府行为在航空货物运输发展中的地位与应用 航空货物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试论航空运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航空货物运输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试论提高航空货运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航空货运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探讨 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航空货运发展对策 论现代物流与航空货运的发展 航空货运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对策研究 我国航空货物运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航空货运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的研究 电子商务技术在航空货运中的应用 我国航空货运产业发展潜力和措施的研究 我国航空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航空货运发展预测研究 我国航空危险品运输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航空危险品运输的风险分析 基于SWOT的我国航空货运发展研究 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博弈分析 航空货物运输枢纽航线网络研究 国际航空货运赔偿相关问题研究 试论我国航空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航空快递的经营特性与管理战略 ××机场建设航空物流中心的现状分析及战略研究 从现代物流看中国航空货运的新契机 第四方物流对中国航空货物运输产业发展的影响 航空公司低成本研究 航空公司低成本发展模式研究 航空公司运营成本分析
5065.5066.5067.5068.5069.5070.5071.5072.5073.5074.5075.5076.5077.5078.5079.5080.5081.航空危险品运输的风险分析 论现代物流与航空货运的发展 民航危险品运输的现状和对策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 试论我国航空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探讨中国航空货运服务的质量 危险品运输的博弈分析 我国航空货物运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航空危险品运输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航空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民航危险品运输的现状与对策 航空公司航材库存管理策略 航空公司的发展模式探索 中国西部支线航空的发展中国民营航空的发展趋势探讨 中国航空公司联盟趋势与形式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支线航空发展透析
6、中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方向
6001民航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
6002民航安全文化与安全文化
6003民航安全文化的理论架构
6004六十年来中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述论 6005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6006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现状与评价
6007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策略探索
6008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外比较
6009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6010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
6011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规范构建
6012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
6013民航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
6014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安全素质
6015民航安全文化建设对民航运输企业的经济价值 6016民航安全文化建设与民航运输企业的危机管理
第五篇:民航运输指标解释
运输总周转量:是反映运输量和运输距离即旅客、货物、邮件在空中实现位移的综合性生产指标,综合体现航空运输工作量。以吨公里为计算单位。计算公式:
运输总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邮件周转量+旅客周转量 或=∑(航段载量之和〔吨〕×航段距离)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航段货物运输量〔吨〕×航段距离〔公里〕)邮件周转量(吨公里)=∑(航段邮件运输量〔吨〕×航段距离〔公里〕)旅客周转量(人公里)=∑(航段旅客运输量〔人〕×航段距离〔公里〕)旅客周转量(吨公里)=∑(航段旅客运输量×旅客重量×航段距离)成人旅客重量按0.09吨计算(含行李),儿童、婴儿分别按成人重量的1/2和1/10计算。
可提供吨公里:指可提供业载与航段距离的乘积,反映运输飞行中飞机的综合运载能力。计算公式:
可提供吨公里=∑〔可提供业载×航段距离(公里)〕
载运率:指运输飞行所完成的运输总周转量与可提供吨公里之比,综合反映飞机运载能力的利用程度。计算公式:
运输总周转量(万吨公里)
载运率(%)=×100%可提供吨公里(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