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量状况实证分析报告
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量状况实证分
析报告
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量状况实证分析报告
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量状况实证分析报告 本文以高新区局某内资企业管理科7-12月份的工作量数据为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基层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现状、特征及其对税源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提高责任区管理效率、提高税收管理员能力,为优化基层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征管情况
该科基本征管情况如下:负责新区旺庄街道、太湖国际科技园内资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的管理。至12月底共征管纳税户数2553户,其中企业1836户,个体工商户717户,包括非正常户95户。税种认定情况增值税纳税人2458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261户,小规模纳税人扣除个体户为617户。纯所得税企业234户。基本征管情况一览表 地区工业商业个体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所得税认定企业一般纳税人小规模所得税认定企业 旺庄***473518 太科园***6 该科有正式干部8名,正副科长各1名,平均年龄岁,低于区局平均年龄2岁左右。主副岗各3名,4个工作小组。
二、工作量数据统计
根据总局和省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规范的要求,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主要分为五类:日常管理,如催报催缴、注销清理、漏征漏管户清查、非正常户认定、日常巡查、政策辅导等;调查管理,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调查,暂认定
满正式认定,发票扩量、扩版调查,所得税征收方式调整调查,减免税认定调查,受托协查,人民来信等;纳税评估,分复审评估、行业评估、专项评估、重点税源户评估、科内选案评估等类型;上级布置的阶段性、突击性任务,如四项核查,税务登记证换证,ctais升级、增值税抵扣凭证稽核系统上线、一机多票升级;其他税源管理工作和行政性工作。
1、月度工作量统计表
征管质量指标:增值税申报率保持在99%以上,所得税申报率保持在98%以上,增值税、所得税准期入库率平均保持在90%左右,保持月月无欠税。
2、工作量结构
根据7-12月份六个月工作量的统计数据、绩效考核记录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台账制成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纳税评估和各级交办的工作月份间波动较大,纳税评估占工作总量比重在8%-40%之间,各级交
办任务占工作总量比重在12%-40%之间;日常管理和调查管理工作量则相对稳定,两者合计占工作总量45%-50%之间。以五类工作在7-12月的工作量平均值制成下表“税收管理员工作量结构分布图”。
三、工作量统计反映的特征分析及对税源管理的影响
税收管理责任区人少事多的矛盾依然突出,税收管理员处于满负荷运转中。该科人均管户约250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75户。如果严格按照税务责任区6大类工作内容估算,实际需要的工作日与目前干部可提供的工作日之间,存在相当缺口。从统计的六个月工作值可以看出,仅仅各项日常管理和各类调查工作,就占用责任区两个管理员1/2弱的工作量。其中程序化的事务性工作占用较多精力。如新办商贸企业预认定一般纳
税人要调查,6个月辅导期满正式认定时要再次调查,申请发票扩量、扩版还要调查。每个税收管理员每月仅仅与纳税人的工作电话,包括通知、询问、答疑等,就有300个之多。此外,税收管理员还要完成各级布置的突击性工作、区局和科内安排的纳税评估任务和其他各项工作。因此,责任区管理工作处在要求高、压力大、矛盾多的忙、繁、难之中,税收管理员始终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而干部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目前该科除正副2位科长在40岁以下外,40-45岁之间的干部有3人,45—50岁2人,50岁以上1人。可调配的人力资源空间更少。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管理手段,在岗税务干部的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将很快达到临界点,很难再承受更繁杂艰巨的任务。阶段性、突击性工作任务占总工作量比重较高,对日常工作产生“放大效应”和“挤兑效应”。从统计数据来看,各级布置的阶段性、突击性工作平均占用1/5
强的工作量,即每月5个工作日,个别月份工作量超过1/3。基层每月要完成的阶段性和突击性工作,在工作性质、内容上不尽相同,月度之间工作量也不均衡,呈现出“阶段工作不间断、突击工作日常化”的特点。而且由于这类工作任务采取逐级转办、批量集中下达的形式,到达基层时减去传达中的时间损耗,留给基层实际处理的时间并不多,对日常工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兑效应”和“放大效应”。以去年下半年税务登记证换证工作为例,面广量大,工作繁重,工作周期长,从宣传发动、通知领表,到审表签章、清分移交,再到机内审核、证件打印,跨越了8、9、10三个月。根据笔者的测算,完成1450户企业换证工作至少需要100个工作日。单以机内审核一项工作为例,以每户3分钟、人均250户计算,需要个小时,即一个干部不停顿连续工作2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由此,一些日常工作只能让位于换证工作,产生了挤兑效应,这种影响在9月份特
别明显。正常情况月均纳税评估在35户左右,而9月只完成20户,减少40%,科内自主选案只能移至次月。所谓“放大效应”,是指一项工作的实施,客观上可能会引起其他关联工作的增加,或因任务的逐级下达,时限逐级压缩,实际工作压力往往大于理论计算值,工作量呈“放大”表现。如换证工作与注销清理相结合,带来注销工作增加,9月份完成注销清理24户数,比前两个月之和还多。再如省局布置的“四项核查”工作和假运输发票查处,都要求在比较紧张的时限内集中完成一批调查核实任务,很难查深、查透,干部也感觉很疲劳。为了完成各级布置的阶段性、突击性工作任务,基层干部往往只能顾此失彼,正常的税收工作受到冲击,日常巡查等工作不能按时开展,或流于表面性的应付工作,难以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初衷。此外,税收管理员自主安排时间不足,处在疲于应付、忙于应急的状态中,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工
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长期来看会对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产生不利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平台、申报模式的调整所产生的“适应性成本”,需要一段时间逐步消解。下半年我局在税收征管平台、管理模式等方面有进行了几项大的调整,升级ctais系统、启用增值税抵扣凭证稽核系统、推行新“一窗式”申报方式以及“一机多票”升级等,这几个“大动作”涉及征管工作全局,直接影响了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和纳税人办税事务的效率,产生了大量的“适应性成本”。在内部,要对税收管理员进行操作培训,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起始阶段因为不熟悉、误操作都可能会带来效率损失。同时,涉及到纳税人办税事务的,必须利用各种渠道、手段去宣传、解释;在外部,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比如ctais系统升级后银税信息不符、不同步等带来电子扣款的困难,申报方式改变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等等,可能会
增加征纳双方的不和谐因素,导致短期内工作量的增加。如果“适应性成本”持续产生或成本过大,会对基层征管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目前,工作负荷加重挤占了干部学习培训时间,导致工学矛盾突出,干部无法静下心来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随着管理的高要求、工作的高标准、执法的高风险,税收管理员普遍感觉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中变数越来越多,少数干部产生了“厌战”心理和畏难情绪。
四、思考及建议
1、在现有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下,需要辩证理解科学化与精细化的关系。在国税基层征管的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源目前是最大的约束供给。包括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的约束,使得基层对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操作需要做辩证的分析。对于基层征管一线而言,落实科学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之一是要对所有工作内容和环节进行科学的宏观分析、理性判
断其在整个税收管理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益的分析,进而分清轻急缓重,区分重点一般。特别是要创造条件让基层税收管理员的主要精力放在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上,要谨防管理的精细化异化成事无俱细的管理繁琐化,陷入细节至上的误区。
2、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需要机关与基层的良性互动。基层税收管理员作为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工作任务的最终承担者和直接面对纳税人的管理者,集压力、矛盾于一身。任何前置环节的疏忽、纰漏所隐含的问题和矛盾,都会在税收管理员这一工作环节呈倍数效应放大。因此,机关要加强工作研究和业务指导,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从“为基层服务,向基层倾斜”的角度出发,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切实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和负担。要完善机关与基层的情况通告、信息反馈、应急协调机制,畅通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强各部门、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为税收管理
员的精细化执行提供有力保障。
3、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要适应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目前,税收管理员每天要采集、审核、分析大量数据,如何在庞杂的数据库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是税收管理员面临的难题,也是时间精力损耗较大的工作内容。在数据高度集中的条件之下,要下大力气提高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在确保信息准确的基础上实现各类数据和指标的自动过滤、清分、计算、审核。待条件成熟,开发直接面向基层一线税收管理员,操作简便、直观的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预警为一体的税源监控管理平台,实现税收管理员只要通过简单快捷的操作,就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管理信息的目标。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控制涉税事项审批流程中要倡导价值链意识,如无价值提升不应增加审批环节。同时要大力增强税收管理员的信息化素质,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提高对征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的能力。
4、对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实施分类管理,实现结构优化。发挥后备干部和骨干力量的示范效应,加强团队建设,带动周围的一批人;完善主辅岗工作制度,明确主辅岗的职责分工,主岗侧重重点户管理,辅岗侧重事务性工作,加强两者协作配合,既要发挥主岗人员的主导作用,又要兼顾辅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加快对35周岁以下年轻同志的培养,通过多压担子、多岗位锻炼,帮助他们早日成长为骨干力量;重视50岁以上1 2 下一页
第二篇:税收征管状况分析报告
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分析报告一、十大考核指标
十个考核环节分别是税务登记、申报状况、零负申报、入库状况、收入状况、发票管理、欠税管理、滞纳金加收、查补欠税和预警评估。其中税务登记和零负申报2个指标本部门均低于得分,发票管理和欠税管理2个指标未得到满分。
二、薄弱环节分析
(一)税务登记
本环节考核重点是非正常户增长率等指标。本期“非正常户”期末累计户数户,本期发生数户,占比为%,户本期新增的非正常户中有户或有欠税、或有结存发票、或有稽查在案,占比%。
本部门“非正常户”期末累计户数为户,本期发生数为户,占比为%,户本期新增的非正常户中有户或有欠税、或有结存发票、或有稽查在案,占比%,占比都较高,故导致本环节得分较低,而且远高于占比,造成在这环节得分较低。
(二)零负申报
本环节的考核重点是零负申报增减率及年初至本期双零(零销售额,零税额)企业。本期零负申报企业从年初至本期零申报企业为户,其中销售额也为零的企业有户,占%。户企业中有户企业一年内有购票记录或有库存发票,占比%。
本部门零负申报企业从年初至本期零申报企业为户,其中销售额也为零的企业有户,占%。户企业中有户企业一年内有购票记录或有
库存发票,占比%。,占比都较高,故导致本环节得分较低,而且均高于占比,造成在这环节得分较低。
(三)欠税管理
本环节考核重点是欠税户、新欠欠税额、陈欠欠税额的增减率。本期期初欠税户为户,新欠欠税额为万元,陈欠欠税额为万元,期末欠税欠税户为户,新欠欠税额为万元,陈欠欠税额为万元。
本部门期初欠税户为户,新欠欠税额为万元,陈欠欠税额为万元,期末欠税欠税户为户,新欠欠税额为万元,陈欠欠税额为万元。本期增减率按户占比%。按新欠占比%。因此按户得分分,新欠得分分,总得分分。
三、下一步征管措施
(一)针对税务登记薄弱环节。
一是控制当期非正常户认定率。二是如有新认定企业,务必确保新认定企业无欠税无发票结存无稽查案件。三是减少新认定的非正常属一般纳税人的情况。
(二)针对零负申报薄弱环节。
一是降低新增零负申报户数。二是加强对本年以来应纳税额和销售额皆为零企业的管理。三是加强对本年以来应纳税额和销售额皆为零,且一年内有购发票记录的或者有发票结存企业的管理。
(三)针对欠税管理薄弱环节,避免新欠,督促企业税款及时入库,减少关帐日后入库税额,并且引导关帐日前两个工作日还未入库的企业,将税款缴入国库农业银行,避免因银行和国库银行之间资金两个
工作日到账问题导致的虚欠。力求不产生新欠户数和欠税额,想方设法压缩陈欠。
五月二日
第三篇: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行税收征管模式弊端凸显,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税源状况已发生深刻变化。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跨地区、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相继涌现,纳税人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调整、日益复杂。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涉税诉求多样化、服务需求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由此产生了两个冲突,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税收征管属国化的冲突,二是经济跨区域化与税收征管属地化的冲突。”李林军说,现行税源管理和征管模式明显不适应。主要问题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影响了依法征管的落实。此外,征管程序不完善,纳税评估不规范且相对弱化,与税务稽查存在工作交叉;征管方式、组织机构不适应专业化、信息化要求,仍存在着省以上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项目、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
显然,现行落后的征管模式已难以为继,变革早在五年前悄然启动。首先是国税总局提出要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并重”的理念。2008年,肖捷就任国税总局局长不到一年,便在国税总局成立纳税服务司,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实施纳税辅导、咨询服务、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受理纳税人投诉等。肖捷强调,征管制度的安排,要进一步划清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纳税人自主申报的主体地位,税务机关主要是搞好服务与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突出纳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变化。”许善达说,国税总局强调纳税服务,而且纳税服务在整个征管工作中占了很大份额,包括税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都增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征管体制改革一个新的理念,这项措施很有成效。
另一明显的制度变革,则是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业务等变化,税务部门全面重构征管程序、转变税管方式、调整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划和层级界限,同时在横向和纵向调整和整合。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对税源按企业规模分类,在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由不同层级税务机构以专业化、信息化方式管理,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
为此,国税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主要职责是为大型企业提供纳税服务,实施税源监控和管理,开展纳税评估,组织实施反避税调查与审计等。2010年,国税总局确定江苏、安徽、上海、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试点。国税总局决定,对规模大、跨区域经营的纳税人,可提升管理层级,开展专业化团队式的分析、评估(审计、反避税)和稽查等;对中小企业可按行业进行管理;对个体工商户可实施委托代征的社会化管理,对个人纳税人要加强源泉控管。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以总局和省局为主,实行大企业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和团队式管理。目前,国税总局已建立了定点联系企业制度,选择45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作为首批定点联系企业,直接组织实施相关税收服务与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已有31个省局选定了776户定点联系企业,地税系统已有12个省局选定了295户定点联系企业。国税总局、各省局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部门,除了做税务系统内的行政管理,有一部分人要从事实际征收管理业务。许善达称,纳税人对税务局意见比较大,一是税务局层级多,二是同级税务局里有很多部门,不同层级的税务局和不同部门,按职责都有权到企业去检查的职能。但是,对一个纳税人来说,横向要面对很多部门,纵向面对很多级别,都来检查,纳税人非常厌烦。而且管理部门越多,执法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理解就越多,纳税人就无所遵循,遵从成本就比较高。“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减少管理纳税人的层级和部门,这是正确的方向。”许善达说,确定的大企业,原则上只由大企业管理部门管理,下面的分局和税务所就不用再管了,也不用去检查了。根据企业规模,有些归国税总局大企业司管,有些归省局管,有的归市局管,级别上不再交叉管理,大大降低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
安徽
国税:省市县局税源管理实体化。省局成立税源管理局、稽查局,直接对跨地市经营大企业进行评估和稽查;市县打破属地界限,按纳税人规模设置税源管理机构;集中全省人才组成风险监控分析专业团队,选择90个重点行业,以省局为主建立数据仓库和行业评估模型,直接对全省17万户企业进行风险扫描和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任务推送和结果考核 江苏
国税:开发应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按“逻辑扁平化”思路,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对大企业实施“省局+行业办公室”团队管理模式,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将税源管理事项分为基础管理和纳税评估,将纳税人依申请及调查审批等事项集中在办税服务厅处理,减少税管员自由裁量权 地税:在全省市区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取消税管员固定管户,设立税收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任务应对下达和结果的监控考核;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设置税源管理部门,与纳税服务、稽查部门一起,负责落实监控管理部门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 海南
国税:全省国税系统作为一个征管整体,打破层级界限,改变各层级机构按全职能设置的传统做法,按“一体化”要求划分了省局、市县局、分局职责,调整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整合税收管理业务和再造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省局集中统一管理 山东青岛
国税:以服务、征管、监督为一体,在横向上分离税管员职责,突出强化纳税评估的核心职能;在纵向上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在市级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风险识别分析、任务统筹部署,直接参与风险应对 山东
地税:全省上下成立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评估任务配送、本级重点税源的直接评估和对评估结果的考核;税收收入任务只分解到税务分局,税收管理员不承担税收任务,主要负责纳税评估等 广东
地税:在全省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在区县范围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税管员由一人管多户转为分岗位管事
第四篇:税收管理员的述职报告[模版]
税收管理员述职报告
我任职德卧分局管理员,职责是对全县的建安税收,二手房,交通运输户的日常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具体来说是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负责经管范围内纳税人的日常税收征管和稽核管理工作;负责征管税种的普查、调查和征管情况跟踪。下面就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日常征管的方式
(一)征管质量是日常考核管理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催报催缴成为管理员每月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抄了税没有?”、“申报了吗?”这两句话成为每月申报期在管理分局出现最频繁的语句。每位管理员经管的企业总有一些“钉子户”,每月都是迟迟不来抄税、申报,老是拖着分局的尾巴。对此,我们主动联系这类企业的法人或负责人见面,向他们宣传相关的税收制度,普及纳税意识,告知其每月按时完成抄税、申报的重要性,使其自动自觉脱离“钉子户”的帽子。另外与企业有良好的沟通,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特别是充分利用征管数据信息化,通过征管软件的数据对企业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结合与企业沟通时得到的信息,更能准确地提高征管质量。
(二)管理员日常接触到企业信息的途径最通常就是税务文书的审核。一份普普通通的税务文书,可能内在体现了企业现时最新、最实在的经营状况。
(三)建立经管企业的信息资料台帐。除了能在征管软件中查询企业基本资料外,管理员可以根据自己经管企业的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更详细、更立体登记企业的全面基本情况。例如本人管辖的企业绝大部分的实际经营地址在外县的建安企业又在我县发生劳务,这类企业有很大部分会请中介机构代理申报,根据这个特点建立信息资料台帐,记载了代理企业申报纳税的中介机构的联系人、电话等特殊性信息。通过自己建立的信息台帐,可以在日常征收管理中带来很多的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现在大部分的税务文书的审核,都要求管理员需到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与纳税人进行约谈程序。日常开展此类工作时,本人首先认为必须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政策和操作规程去做。具体在实地核查过程中,本人提议可以通过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来协助自己增加对该企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审核税务文书申请过程中,除了一些规定提交的文书资料外,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也会影响审核结果。约
谈的问题应按照规定预先准备好,根据谈话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提问的问题和技巧。
二、关于日常纳税服务的体会
(一)本人参加税务工作时间并不长,担任管理员岗位也是第一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一名管理员“新丁”的我,在开始工作中,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困难。例如:税收政策、条文不熟悉、如何与纳税人打交道等等。这一堆问题摆在我面前,我必须与时间竞赛。首先,我想到的办法是向其他前辈同事请教、学习,凡事不懂就立刻问清楚,然后自己翻阅相关的税法书籍查找对应政策条文,再进行深层学习,加深记忆和印象。此外,通过分局定期的业务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平时自己工作中比较少接触的业务知识,有时间就把培训知识温故而知新。再有,利用各位同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的机会,多细心聆听别人的看法和见解,结合自己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对某些法规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把问题弄清弄透。
(二)我局制定的服务承诺是“千方百计为纳税人服务“。纳税服务是作为一名管理员工作的基本职责,我们现在逼切需要切实转变陈旧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有效、可行的管理服务手段,不断优化对企业的纳税服务。本人觉得作为新时期的管理员,很应该加强与纳税人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一个互信、平等、融洽、和谐的征纳关系。
在现今新型的管理模式下,管理员的税收任务日益繁重,而相应的人员调配,岗位设置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很多时候纳税服务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但是管理员正是与纳税人直接接触的一些“关键时刻”决定了纳税人头脑中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个对获取高质量的服务声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人认为,应当要重视管理员在服务接触的作用,摒弃把与纳税人接触的管理员置于组织最底层的传统做法,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环境下,大力加强、挖掘各职能部门与管理基层分局沟通的渠道,提高相互之间的工作效率,才是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
第五篇:我国税收增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税收增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作者:尹海祝 袁汝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我国的税收增长远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让很多人感觉是我国的税赋大高。但事实如何呢?文章通过对税收增长的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对我国的税收增长影响最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可比价GDP;当年GDP;国税收入;地税收入
[中图分类号]P27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