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高三生物综合热点专题复习
2011高三生物综合热点专题复习
一、日本地震海啸
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对受海啸破坏较重的披披岛周围的珊瑚礁进行实地考察,潜水人员发现,除了珊瑚礁中残留有大量铁皮、木板甚至棉被等垃圾外,还有10%至20%的珊瑚礁已经死亡。另外还有一些珊瑚礁群被海浪掀翻,如不即使为它们复原,一个月内它们就回死亡。因此该部正在制订为大海恢复生命计划,人们发现这次海啸灾难中,沿海长有红树林等生物的地区受灾情况较轻,因为这次树林形成了一道使洪水得到缓冲的“堤坝”,可见海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防浪减灾有一定的作用。
1、湿地是指()来源:www.xiexiebang.com A、沼泽地B、河流和湖泊
C、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
D、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水域
2、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圈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B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水源
C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稳定性差。
D红树林生态系统也属于湿地生态系统
在海啸发生的过程中,人们惊慌,精神过度紧张,身体可以通过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
3、海啸时,海浪高达数十米,人们为了适应海浪的突然袭击,调节身体的主要方式是()A、激素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D、二氧化碳调节
4、海啸发生时,人们惊慌、精神过度紧张,身体分泌增加的激素是()A、生长素B、胰岛素C、甲状腺激素D、催乳素
5、海啸中,海洋生物受到影响,深海生活的海豚也有被海浪冲击搁浅在陆地,人们设法将体型庞大的海豚送回深海。海洋中水深2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成分看主要有()
A、生产者、分解者B、消费者、分解者C、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
6、受灾后,各国纷纷出动军方力量打捞尸体。在水中被分解者分解而腐烂的尸体开始直接威胁到幸存者的水供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B、是食物链中最高一个营养级 C、营腐生生活D、异养需氧类型
7、印度洋海啸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威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海啸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比如说损害了一些国家的珊瑚礁和起保护作用饿森林。”为此多个受灾国家决定灾后在沿海地区广种木麻黄和椰子树等树木。下列有关森林的作用错误的是()
A、防风消浪,形成缓冲的“堤坝”B、保持水土 C、大气氧气的主要来源坝D、涵养水源
8、这次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其中有8万多人殉难。事后的尸体辨认只能借助于DNA杂交技术。该方法是从尸体和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分别提取DNA,在一定温度下水浴共热,是DNA氢键断裂,双链打开。若两份DNA样本来自同一个体,在温度降低时,两份样本的DNA单链通过氢键连接一起;若不是来自同一个体,则两份样本中的DNA单链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互补。借助该技术就可以对面目全非的尸体进行辨认。
(1)人体DNA的主要载体是,同一个不同组织细胞的细胞核的DNA分子中(A+T)/(G+C)相同的原因是,表明DNA分子结构具有。
(2)在鉴定尸体身份前,需要从尸体和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分别提取DNA,提取DNA常用的提取液是,鉴定DNA的试剂是。
(3)下表所示为分别从尸体和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中提取的三条相同染色体、同一区段DNA单链的碱基序列,根据碱基配对情况,A、B、C、三组DNA中不是同一人的是
尸体中的DNA碱基序列 家属提供的DNA碱基序列 A组 ACTGACGGTT TGACTGCCAA
B组 GGCTTATCGA CCGAATAGCT
C组 GCAATCGTGC CGGTAAGATG 【参考答案】
1、D2、C3、C4、C5、B6、C7、C
8、(1)染色体;人的所有组织细胞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有丝分裂)和分化得到的;特异性。(2)Nacl溶液;二苯胺。(3)观察表中给出的碱基序列,可以发现A组和B组的能够互相配对,只有C组不能,所以C组不是取自同一个人。
二、食虫植物
我们观察到,动植物的有机物被苍蝇舔食,植物中的捕蝇草也能捕到苍蝇,即苍蝇→捕蝇草。可见,有些绿色植物也是能够以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的,属于消费者一类。这是因为一般绿色植物只能依靠体内含有的叶绿素利用 ① 等原料在阳光作用下制造有机物,而另一些绿色植物除了具有这种自己制造有机物的本领外,在长期的 ② 中,还获得了捕捉小虫摄取有机物的本领,这类植物叫食虫植物,世界上约有500多种,我国约有30多种。据研究,这类植物的原产地生长环境往往都是严重缺乏氮元素,它的根系不甚发达,甚至退化了,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经过长期的 ③,一部分叶子就逐渐 ④ 成各种奇妙的“捕虫器”,一些细胞 ⑤ 成分泌消化液的结构。甲:请对短文①~⑤空处选择最恰当的词填空。1.短文①处应填
A水和CO2B矿质元素
C大量元素
D化合物 2.短文②处应填
A种间斗争
B 生存斗争C种内斗争
D逐代积累 3.短文③处应填
A自然选择和逐代积累B遗传变异和逐代积累 C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D不定向变异 4.短文④处应填
A突变
B改变
C退化
D演变 5.短文⑤处应填
A分裂
B突变
C退化
D分化 乙:根据短文选择填空。6.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 A是第一营养级B是第二营养级
C有些植物不只一个营养级D植物只有一个营养级 7.食虫植物栽在氮元素充足的地方将会 A不食虫B光合作用加强
C根系发达
D各种性状基本不变
8.植物分泌的消化液与动物分泌的消化液相似的成分是 A胆汁B水解酶C葡萄糖D溶菌酶
9.请你简要叙述捕蝇草食虫的原因,并设想如何利用这种植物为人类服务。10.请你设想这些植物是否有蜜腺的可能,说出理由。11.氨基酸残基的平均分子量为120,可溶性蛋白质的平均密度为1.33g/cm3,计算: ①含有27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单个分子重量。②这种蛋白质分子的单个体积。
③这种蛋白质分子能否在厚度为10nm的细胞膜内?假定该分子为球形。
12.①T7噬菌体DNA,其双螺旋链的分子量为2.5×107。设核苷酸对平均分子量为650,相邻的两对碱基对间距离0.34nm,请计算T7唾菌体DNA长度。
②编码104个氨基酸的细胞色素C基因的碱基对数至少有多少? 13.设氨基酸残基平均分子量为120,核苷酸残基分子量为320,试计算为分子量是75000的蛋白质编码的信使RNA的分子量。
14.若大肠杆菌DNA复制时每秒钟移动距离是750个碱基对,计算大肠杆菌RNA酶(104个氨基酸)基因的复制时间。
【参考答案】1.A
2.B
3.C
4.D
5.D
6.C
7.D
8.B 9.捕蝇草食虫的原因是因为它根系不发达,吸收矿质元素不足;叶绿体制造有机物不能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但其具有食虫本领,可从被捕食的虫体摄取营养使其生存下来。人们可以选择食虫植物中易于栽培,适应性强的种加以驯化,在公园、庭院处栽培,既可供人观赏,又可灭蚊、蝇等害虫。10.可能有蜜腺,因为蜜腺能分泌蜜汁,用来引诱小虫。
11.①27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270×120=324001个这种蛋白质重量=32400÷6.02×1023=5.38×10-20(G)②这种蛋白质单个体积=5.38×10-20÷1.33=4.05×10-20(cm3)③该球形体积=4/3πr3 即4.05×10-20=4/3×3.14r3 r=2.13×10-7(cm)=2.13nm 其直径=2r=4.26nm故该分子能放入10nm的细胞膜中。12.①2.5×107÷650×0.34=1.3×104(nm)=13μm
②编码104个氨基酸的基因中碱基对数是:104×3=312基因长度=312×0.34=106(nm)=0.11μm
13.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75000÷120=625mRNA的核苷酸数目=625×3=1875mRNA的分子量=1875×320=6×105 14.基因的碱基对数=104×3=312基因复制时间=312÷750=0.416(s)
三、同位素示踪
例1:在光照充足的环境里,将黑藻放入含有18O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分析18O放射性的存在,最有可能的是 A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中发现 B 在植物体内的淀粉中发现
C在植物体内的脂肪、蛋白质、淀粉中均可发现 D在植物体周围的空气中发现
例2: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图甲中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图乙中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图乙中B端,能在图乙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图甲中B端,能在图甲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例3:科研人人员给农作物施以15N标记的肥料,结果在以此农作物为食物的羊尿中查出15N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含15N的化肥是以状态从土壤进入根细胞的。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
(2)含15N的物质所合成的植物蛋白质,在羊消化道内转化为氨基酸,参与此消化作用的酶;要有、、,吸收氨基酸的主要器官是。
(3)在羊体内,含15N的氨基酸被分解脱去,其中含15N的物质最终形成 等废物,随尿排出。
例4: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能力训练:
1.给某种蔬菜施含放射性同位素15N的氮肥,植物吸收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人食用该种蔬菜后,通过代谢,15N最终出现在中。
A氨基酸B尿素C氨D蛋白质 2.把菜豆幼苗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小时后测定表明,幼苗各部分都含32P。然后将该幼苗转移到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数天后32P A不在新的茎叶中B主要在新的茎叶中 C主要在老的茎叶中D主要在老的根中
3.将少量15NH4HCO3加入养着金鱼藻和小鱼的玻璃缸中,一段时间后,在,小鱼的排泄物中找到15N的代谢终产物。写出15N在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中转变的编号顺序。
A.脱氨基作用B.氨基转换作用C.氨基酸缩合D.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E.肽酶的消化作用G.离子的主动运输
4.用14CO2示踪,在光合作用过程中,14C在下列分子转移途径是 A14CO2→叶绿素→ADPB14CO2→五碳化合物→糖类 C14CO2→三碳化合物→糖类D14CO2→叶绿素→ATP
5.将一株水培草莓用钟罩罩住,在培养液中添加H218O,追踪18O的所在。先在草莓根毛细胞里发现,这是植物细胞对水的作用,继而钟罩壁上凝结有,这是植物的作用所致。在光照的情况下,罩内空气中又出现,这是依赖于植物的作用,将钟罩再次移到黑暗环境后气体减少了,而罩壁上凝结的
反而增加了,这是植物的作用所致。
6.将生长旺盛的两盆绿色植物分别置于两个玻璃钟罩内,甲罩内的花盆浇足含18O的水(H218O),乙罩内充足含18O的CO2(C18O2),将两个花盆用塑料袋包扎起来,并用玻璃钟罩密封(如右图),在适宜的温度下光照1小时。请回答:
(1)此时,甲罩壁上出现许多含18O的水珠,这些水珠是经植物体的作用产生的。甲罩内还有许多18O2,这是植物体进行将H218O分解成和的结果。
(2)乙罩壁上出现许多含18O的水珠,这些是植物吸收C18O2进行作用产生的。
(3)将甲装置移入黑暗环境中,几小时后,罩内的18O2逐渐减少,减少的18O2被转移到植物体内形成了。这一生理过程的主要意义是。7.如右下图,一株着生7片叶的植物。将第3片和第6片叶用透明小袋包住,并分别向内充入具有放射性的14CO2,经光照一段时间。请回答:(1)第1片叶中出现带放射性的糖,主要来自第片叶。(2)根系中出现带放射性的糖,主要来自第片叶。
(3)在地上部分,除第3、6片叶外,含放射性糖最多的部位是。(4)在第3、6片叶中合成的带有放射性的糖是通过茎部 输送出去的。
8.用同位素标记追踪血液中的某些葡萄糖分子,若该分子流经人的肾脏后又由肾静脉流出,则该分子很可能穿过几层细胞膜? A2层B4层C6层D0层或8层
9.用同位素叩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让其侵入大肠杆菌繁殖,最后释放出200个后代,则后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 A2%B1%C0.5%D50%
10.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同位素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后,细菌DNA所有氮均为15N,它比14N分子密度大,然后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每隔4小时(相当于分裂繁殖一代的时间)取样一次,测定其不同世代细菌DNA的密度。实验结果DNA复制的密度梯度离心试验如下图。请回答:
(1)中带含有的氮元素是。
(2)如果测定第四代DNA分子密度,N标记的比例表示为。(3)如果将第一代(全中)DNA链的氢键断裂后再测定密度,它的两条一DNA单链在试管中的分布位置应为。
(4)上述实验表明,子代DNA合成的方式是。
11.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分析:
(1)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第一代(Ⅰ)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另一条链是。
(2)将第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的方法分离。请参照上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右图中标出。
12.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了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氚标记)。当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因此,可以肯定被标记的化合物是
A一种氨基酸B尿嘧啶核苷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葡萄糖
【参考答案】例题:
1、解析:水光解释放氧。答案:D
2、解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只是在某些局部的区域内(如根尖的生长点)会出现从形态学的下端运往上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动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是要消耗能量的。答案:C3、答案:(1)离子根毛区(2)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小肠(3)氨基尿素
4、解析: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成分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碱基,能够标记上15N和32P,而蛋白质含有氨基(一NH2)和甲硫氨基酸(含有一SH),能够标记15N和35S。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噬菌体,只有DNA进入噬菌体,并利用细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来合成自身的子代蛋白质外壳和子代DNA,因这些原料没有放射性元素标记,所以在子代中,只有在某2个噬菌体中,才能找到原来侵入的那两条DNA单链,其上含有15N和32P。答案:B 能力训练:1.B2.B3.GBCDEA4.C5.H218O渗透H218O蒸腾O2光合作用O2 H218O呼吸作用6.(1)蒸腾光合作用[H]18O2(2)光合(3)水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7.(1)3(2)6(3)顶芽(4)筛管 8.D 9.B10.(1)14N、15N(2)1/8中,7/8轻(3)1/2重,1/2轻(4)半保留复制11.15N母链14N新链(2)如右图12.C
四、海洋
海洋中虽然含碘的浓度相当小,每升海水中平均含碘0.06mg,但海洋里碘的总储量仍很惊人,达9.3×1010吨,比陆地上要多得多。
1.碘是人体中激素的重要成分。如果缺碘,人体就会得病。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从海带等藻类中获得碘以外,还主要从得到碘。
2.一般海带里含碘0.3%~0.5%,有的可高达1%,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出十几万倍!这种海带细胞富集碘的方式为。有人试验,如果在海带细胞中含有一定的氰化物,则海带富集碘的能力大大下降,原因就是氰化物阻断了海带细胞的作用。
3.假如借助于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与海带细胞富集碘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下列哪个图?答:
ABC 【参考答案】1.甲状腺甲状腺机能低下(或大脖子病)食盐2.主动运输呼吸作用3.电子 A图
五、环境污染
据报导:1999年7月2日河北省沧州市歧口附近海域发生面积400平方公里的赤潮,以酱紫色为主;同日12点天津海域也发生25平方公里的赤潮;7月3日上午9时,河北沧州、天津赤潮面积已扩大至1500平方公里。而去年在广东、香港海域,渤海湾均出现更大面积的赤潮。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或聚集的现象,常使海水变红色、褐色。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请你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赤潮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从生物学原理上分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会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从生物、化学、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赤潮发生的原因。3.如何防治赤潮? 【参考答案】来源:www.xiexiebang.com
1.生物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释放毒素,在水中鱼、虾、贝类等生物吞食这些有毒素的赤潮生物后,引起中毒死亡,即使没有死亡,当这些沉积毒素的海产品被误食也会引起人体或其他生物体中毒,产生危害。②有些赤潮生物能向体外分泌粘液,妨碍海洋生物的滤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③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④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坏食物链。
2.赤潮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生物因素:赤潮生物甲藻、硅藻的大量繁殖。②化学因素: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存在,影响着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生物形成和发展的基础。③环境因素: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灌溉、冲刷出来的废水中含有氮和磷;通常工业废水中都含有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废水中也常含有大量有机物、营养盐和磷。这些废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使得大海中的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起来,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产生的根本原因。
3.赤潮的预防措施是:①建立完善的赤潮监管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②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赤潮的治理是:①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②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计把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③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围隔起来,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六、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能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生物质是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所有生物质都有一定的能量,而作为能源利用的主要是农林业的副产品及其加工残余物,也包括人畜粪便和有机废弃物。
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①提供低硫燃料;②提供廉价能源(某些条件下);③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④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
至于其缺点有:①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②单位土地面积的有机物能量偏低;③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④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相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生物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开发:①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的能量,物质循环系统,使秸杆中的生物能以沼气的形式缓慢地释放出来,解决燃料问题;②建立建立以植物为能源的发电厂,变“能源植物”为“能源作物”,如“石油树”,绿玉树;③种植甘蔗,木薯,玉米,甜菜等,既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植物残渣又可以制造酒精以代替石油。
七、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以及其它未明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非典型肺炎主要由受感染者的飞沫近距离传播,接触受感染者的分泌物也会感染,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有比较强的传染力。致病病毒能在空气中存活4到5小时,手会成为它们的依附体,而手又经常接触眼、口、鼻等身体部位,这些粘膜组织的外壳蛋白会成为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相结合的受体,进而成为病毒入侵人体的通道。目前,科学家已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为了搞清楚它的来源,科学家作了基因的分析比较,发现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基因同源性达到64%。快速检测非典型肺炎的第一种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即把感染病毒的细菌固定在一个小玻片上,这个玻片上有病毒,然后把病人的血清滴在这个玻片上面,若血清中有跟这个病毒反应的抗体,它俩就可结合,然后加上另外一种带有荧光的试剂,在荧光显微镜下,玻片上会有荧光显现。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基因间同源性的方法叫法。
2.根据材料分析,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通过产生的全新品种。
3.快速检测非典型肺炎时,病毒与抗体之间的反应称;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时,玻片上有荧光显现,说明受检者为。4.根据这种冠状病毒造成的传染特点,你认为该如何预防,并写出预防的措施。
5.目前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引起世界的恐慌,中国疾病防治中心正和世界卫生组织积极配合,寻找病原体,近期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本上将病原体锁定为衣原体(一种原核生物)或者冠状病毒,若病原体是衣原体,则其遗传物质是;如果是冠状病毒,则其遗传物质是。
【参考答案】1.DNA分子杂交
2.基因突变
3.免疫反应
非典型肺炎感染者4.①SARS是一种传染病,应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②SARS病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是行之有效的,如病人和接触者戴口罩、保持空气流通、对空气进行消毒等5.DNA DNA或RNA
九、苏丹红
“苏丹红一号”是一种红色的工业合成染色剂,在我国及多数国家都不属于食用色素。它一般用于溶解剂、机油、汽车蜡和鞋油等产品的染色,不能添加在食品中。此外,“苏丹红一号”还有苏丹红二号、三号和四号等三个化学衍生物。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作为第三类致癌物质,包括其化学衍生物苏丹红二号、三号和四号,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还在进行测试,不过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它们能够使老鼠和兔子得癌症。2002年研究人员发现它们能造成人类肝脏细胞的DNA突变,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苏丹红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十、干细胞
干细胞是指尚未分化发育,能生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一般地说细胞,它经培养可进行不定期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在多种组织和器官中都存在干细胞,如上皮组织、血液、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胰腺、肌肉等干细胞大致可分为胚胎干细胞、组织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在器官移植、组织修复及神经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有茂大的应用价值和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
1.当由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元细胞的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接受刺激部位内部的电荷变化是()A.正电荷变成负电荷B.负电荷变成正电荷 C.没变化D.正、负电荷抵清,不带电荷 2.下列细胞中能称为干细胞的是
A.卵细胞B.体细胞C.卵裂期的细胞D.肝细胞
3.由胚胎于细胞增殖分化成的胚胎小体中含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在正常的胚胎发育中,皮肤是哪个胚层发育的
A.外胚层、中胚层B.外胚层、内胚层
C.中胚层、内胚层D.外胚层 【参考答案】
1、B2、C3、D
十一、病毒
材料:最近,科学家已成功地将埃博拉病毒和天花病毒结合。埃博拉病毒的贵传物质是RNA,而天花病毒则是DNA,两者原是没法结合的。研究人员将埃博拉病毒中引起疾病的一部分TNA转化成DNA,然后与天花病毒的DNA结合。染上这种病毒的病症并不像天花一样有着皮肢表面的水泡,而是带有埃博拉病毒的出血特性,它既有埃博拉病毒的极高的致命性,又有天花的高传染力。测试题
1.将埃博拉病毒RNA上的遗传信息转给DNA的过程叫______,这一过程必须有______酶参与。结合后的埃博拉病毒与天花病毒均能在宿主体内合成毒素,说明它们_________。
2.生物病毒和计算病毒都具有决速复制和传播的能力,生物病毒区别于计算机病毒被称为生物的根本原因是 A.以核酸和蛋白质作为复制和繁殖的物质基础B.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 C.具有细胞结构
D.能进行新陈代谢
3.在下列生物中,既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又具有相同的代谢类型的一组生物是 A.细菌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B.炭疽杆菌和菟丝子 C.人和人体蛔虫D.乳酸菌和玉米 【参考答案】
1.逆传录,逆传录,合成蛋白质时菜用一套遗传密码子。2.D。3.B。
十二、非典型肺炎(一)相关资料介绍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普通肺炎而言的。普通肺炎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而非典型肺炎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肺炎。今年年初爆发的“非典”,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期待着科学家们找出致病的“元凶”,研制出治疗药物。研究历程:
我国最早发现“非典”的广东首先提出“非典”病原体是一种衣原体
3月18日德国通过电镜观察到副粘病毒
3月19日新加坡从病人呼吸道标本发现副粘病毒
3月22日香港发现冠状病毒颗粒
3月23-26日加拿大、香港等通过电镜和PCR方法检测到冠状病毒
12月中国招募使用“非典”疫苗志愿者
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是已知RNA病毒中分子直径最大的,长度为3万个碱基(二)相关知识复习
有关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代谢方式,遗传方式等,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繁殖方式、遗传和变异(三)专题训练
1.人体免疫球蛋白中,I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A.746和764B.760和760C.762和762D.4和4 2.下列哪对生物间的关系与人体和冠状病毒之间的关系相同()A.白蚁和其消化道内的鞭毛虫B.大小两种草履虫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D.噬菌体和细菌
3.专家们研究发现非典型肺炎恢复期的病人体内可产生IgM的抗体,这种物质的产生与下列哪种细胞器关系最密切()A.线粒体B.溶酶体C.核糖体D.高尔基体
4.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 细胞的是病毒的。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其原因是。
(5)2003年12月1日是国际第16个日。
(6)据最近研究认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可能是。它和HIV一样,遗传信息是按照的规律进行的(可以用简图表达)
5.随着全国人民取得战胜“非典”的阶段性胜利,世界卫生组织逐步宣布解除对北京等地的旅游限制建议,并将北京等地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我国的旅游市场逐步回暖,人们又开始进行旅游活动了。某旅游团乘车从西安出发到达西藏某地海拔4500米处,此时人们普遍出现呼吸急促、头晕眼花、浑身乏力等现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此时人体主要进行_______________呼吸,还有__________呼吸,它的产物是__________。6.目前,我国广东省及香港等地区出现的非典型肺炎曾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当时初步推测,其病原体可能是一种衣原体或病毒。衣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原核微生物,由于衣原体不能合成ATP,需由宿主细胞提供,以往认为衣原体是病毒,但其后发现衣原体与病毒有不同之处:①含DNA和RNA两种核酸;②有细胞壁;③有核糖体;④分裂生殖;⑤其生长可被部分抗生素抑制
衣原体曾经被划为病毒,是因为其生活方式是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原体属于原核微生物,其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是由青霉菌产生的。最初低产的菌种是通过_______等照射的方法产生_______________获得。
(4)青霉菌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而高等植物的营养生殖可通过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实现。
7.非典型肺炎主要由受感染者的飞沫近距离传播,接触受感染者的分泌物也会受感染,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有比较强的传染力。致病病毒能在空气中存活4到5个小时,手会成为它们的依附体,而手又经常接触眼、口、鼻等身体部位,这些黏膜组织的外壳蛋白会成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相结合的受体,进而成为病毒进入人体的通道。
目前,科学家已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为了搞清楚它的来源,科学家作了基因的分析比较,发现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基因同源性达到64%。快速检测非典型肺炎的第一种方法称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即把感染病毒的细胞固定在一个小玻片上,这个玻片上有病毒,然后把病人的血清滴在这个上面,若血清中有跟这个病毒反应的抗体,它俩就可以结合,然后加上另外一种带有荧光的试剂,在荧光显微镜下,玻片上会有荧光显现。
1、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基因间同源性的方法叫做()法;
2、根据材料分析,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通过()产生的全新品种。
3、快速检测非典型肺炎时,病毒与抗体之间的反应称为();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时,玻片上有荧光显现,说明(); 【参考答案】
1.D2、D3.C4、(1)RNA(2)逆转录(3)转录和翻译(4)基因突变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单链RNA结构不稳定(5)世界艾滋病
(6)SARS冠状病毒
5.(1)海拔高,空气稀薄,缺少氧气(2)有氧无氧乳酸 6.(1)寄生衣原体不能合成ATP,由宿主细胞提供(2)无成形的细胞核
X射线,紫外线 基因突变(4)孢子生殖嫁接、扦插、组织培养
7. 1.DNA分子杂交法2.基因突变3.免疫反应病人感染SARS病毒
十三、航天与空间技术(一)相关资料介绍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展到宇宙空间,宇宙空间成为人类的第四疆域。人类发展空间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太空资源。
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之后,如今已屹立于世界卫星发射大国之林。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实施永久性宇宙空间站计划。1992年,俄罗斯正式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
1995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成功地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多年来,科学家对利用太环境失重的显著特点,将多种生物随航天器带入太空,进行失重生物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太空失重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有一定的可逆性、太空失重环境影响生物的遗传性、失重环境会影响生物机体的形状和功能、太空失重环境使生物生长过程变化很大、失重与辐射的综合影响等。
1997年6月10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风云二号”A气象卫星。
2000年6月25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又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上天,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与A星的“新老交替”。
1999年11月21日,我国第一艘飞船—“神舟”号搭载不少“乘客”安然归来,这标志着我国搭载飞船的试验顺利完成,为以后发射载人飞船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悉飞船搭载有纪念意义的国旗外,还搭载了不少植物种子,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飞船搭载实验细胞电融合—太空中培育生物新品种,采用纯化的乙肝疫苗病毒表面抗原免疫的小鼠B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进行动物细胞电融合;采用有液泡的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脱液泡的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进行植物细胞电融合。空际实验结果比地面实验结果细胞融合率提高了几倍到十几倍。空间分离纯化—太空中分离蛋白质分子,使一些高纯度的生物材料如氨基酸、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实验生物样品为细胞色素C和小牛血红蛋白。
2003年10月15日,我国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载人上天。(二)相关知识复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可结合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向性运动,生长素的作用)、②动物的新陈代谢、③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新品种的培育)、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全能性)等章节知识进行复习(三)训练
1.太空中生长的植物,根失去了向地生长,茎失去了背地生长的特性是因为。地面生长的植物,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因而能够周围的环境。
高空飞行中的生物力学:正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是从头向脚的,其以“视觉发黑”为测量忍受指标,此时a=3g;负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是由脚指向头部其以“视觉发红”为测量忍受指标,此时a=-3g;横向加速度,即作用于人体的力与身体前后左右面垂直,其以“呼吸困难”为测量忍受指标,此时a=15g。完成2-3题: 2.“视觉发黑”是由于
A血压降低B视网膜充血C视网膜供血不足D视觉暂留 3.“视觉发红”是由于
A有沙粒进入眼中B视网膜微血管充血C视网膜供血不足D血管收缩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上搭载水稻种子,返回后经地面种植,培育出的水稻穗多粒大。亩产达600kg,最高达750kg,蛋白质含量增加8%~20%,生长期平均缩短10天。4.水稻产生这种变异的来源是 原因是
5.通常用的这种育种方式叫。其优点是
6.飞船进入正常轨道运行以后,因受各种射线和激光照射,飞船上各种农作物及蔬菜种子可能发生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不变异
7.如果飞船内搭载有一条金鱼,金鱼被盛放在一有水和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当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正常运行时,原来悬浮在水中的金鱼将
A失去原来的平衡无目的的旋转B将漂浮在水面 C将下沉到容器底部D仍能悬浮在水中任何位置
正常情况下,大气中含有约78%的N2,21%的O2,还含有少量的CO2、水蒸气以及稀有气体和杂质。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就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据此完成第8题
8.在宇宙飞船和太空站上工作的宇航员,在密闭的工作舱内需要吸入氧气,呼出CO2,请写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船内可以使用一种物质,它能吸收CO2,并产生氧气,该物质是__________,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9.山东克隆牛是从加拿大盖普威肉牛和荷施坦奶牛的耳朵上取下的纤维细胞,从中取出细胞核,用电击方法移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杂交细胞”,在试管中培养成胚胎,然后母牛的子宫中发育成克隆牛,这种遗传属于______遗传,克隆牛的成功,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仍具有______________性。【参考答案】
1.失去重力应激性适应2.C3.B 4.基因突变由于辐射、失重等原因使基因内的碱基排列项序改变
5.诱变育种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的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能加快育种进程 6.B7.A 8.(有氧呼吸反应式略)Na2O22Na2O2+2CO2=2Na2CO3+O2增加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9.细胞核全能
第二篇:高三生物综合复习笔记.总结
思考:有生命的物体一定是生物吗?
答:不一定。
生命:是生物的特性,包括:
严整的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适应并影响环境。
任何一种特性均可称为生命活动。
病毒是生物,不是生命,因无法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结构也是严整的。
注意: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病毒不是最简单的生物,亚病毒才是。
注意:所有细胞中卵细胞体积最大。
增殖的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有丝分裂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意: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者无。
高等植物纺锤丝由细胞两极发出(无中心体)
消失时核仁先,重新出现时核膜先。
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细胞板是新的细胞壁。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蓝藻是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的总称,主要类群有:
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等。
原核生物的变异来源一般是基因突变。
原核生物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但符合中心法则。
显微镜的使用 看PPT《走进细胞2》
蛋白质含S是因为某些氨基酸有—SH,含P、或Fe 是因为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二硫键—S—S—是由两个—SH形成的)
必需元素是指那些缺乏会出现病症、但补充后病症会消失的元素。
必需氨基酸是指细胞中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获取的氨基酸。细胞能合成的叫非必需氨基酸。
含S的氨基酸只有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故一般有S。)R基中的氨基或羧基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氨基酸的编号由氨基这一端开始。
对照实验: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这称为对照性原则。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不适用于单子叶植物
2、动物细胞的导入方法:显微注射法。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只能是:受精卵。植物的体细胞均可做为受体细胞,因为全能性高。
植物一般用聚乙二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动物一般用灭活的病毒(三种都可以)。
环境引起的不一定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减少或替换 动物才有癌变
增加、减少和替换中,替换引起的性状改变程度最小。生物的性状以蛋白质的形式体现 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性状: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任何时期,但DNA复制时居多。
注意:等位基因来自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指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了解一下)
优生学:是使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
(桌面上一张截图)
凡是育种方法都必须改变遗传物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最多只能算育种的辅助技术。
(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生产者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能量流动图的实例及画法: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最基本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提高稳定性)协调与平衡原理(治理污染)整体性原理(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①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②系统整体性原理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一般为单向)生物与生物之间(一般为双向)
遗传信息储存于DNA中,以蛋白质的形式表现出来。
单糖 2G麦芽糖,FG蔗糖,半G是乳糖
肌糖元不能水解为葡萄糖
磷脂:由磷酸、甘油、脂肪酸构成。
第三篇:高三生物复习浅谈(本站推荐)
高三生物复习浅谈
鹤壁高中张顺郢2011年的高考,将是我省新课程实施后的第一次高考,考生多,优秀高校少,这将会是河南省相当长时期的实际情况。高中生的升学需求,高中教学的应试化趋向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如果存在即合理的话。新课程的模块设置、选修比重和范围的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加备考的难度。
高中生物教材考试内容由3本必修和2本选修组成;试卷的结构上选择题增加了一道,主观题增加了2选1的选修题,总分从72分变成了90分。无论是学习的内容上还是考查的能力上都提高了不少,是所有学科中变化最大的,所以从态度上应该首先重视生物的备考过程和针对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点启示:
一、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的横向对比与总结复习,善于总结和归纳
新教材从模块出发,更加强调探究的能力,相应要求的能力也提高了,复习一定要要注意课本知识的横向联系,把有联系的知识点和共性知识总结归纳出来,既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更能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更容易达到知识的迁移运用。课本知识点横向联系与总结归纳,可以让你把基础知识由点连成线,再由线连成知识网络,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触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平时复习训练要把实验理论和实验试题的解析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解题,用题型巩固专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复习训练时,一定要养成良好地解题习惯,看到题目不要急于作答,首先要弄清实验目的(包含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这是解题的根本,再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或在题干中找到实验原理,这时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解题,这样就得出了解答这类题目的固定模式。平时注意积累关于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对解答此类试题很有帮助。实验方法:
①等组实验法:一定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②加法创意:即增加物质的量,看其作用的变化。有饲喂法、注射法、移植法等; ③减法创意:即减少物质的量,看其作用的变化。有摘除法、抑制剂法等;
④化学分析法: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和生物体结构的化学成分。常常用到研磨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高考题目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说;
(2)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3)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4)根据给出的实验过程,评价实验,找出不足或错误并更正。
例如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注意强化复习下面几个内容: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控制;无关变量的平衡方法;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的测量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的预测;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区别等。
三、完善复习的方法和提高复习的效率,课前回顾要点,课堂上明确复习目的,课下注意知识的梳理,并且根据记忆的规律一定要巩固上周的错题,不能让错误变成“习惯成自然”。注重专项题型的分析,如理解图表题的分析思路。学会阅读目录,把握整体。提高复习的效率还应避免2个误区:
(1)关于热点问题
从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考纲就要求考生“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把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作适当的联系、渗透与补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结合课文内容介绍臭氧层空洞、赤潮、温室效应、酸雨、绿色食品、白色污染、爱滋病、毒品与吸毒、克隆等生物工程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技术带来的“生命伦理”概念、人体营养与保健、污水处理、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生态农业、生物芯片开发、战胜癌症的新策略、感染和自身免疫的相关研究等等。
但对于热点问题,复习有一个误区,就是花费较多时间找热点材料,编制热点题目,或把生物课上成科普课,这是不可取的。对待这一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要盲目地赶时髦,过分增加考生的负担。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科中的基本内容,这与中学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实际上,命题组在设计题目时,大多数情况下热点问题或新材料仅仅是被作为题目的背景、素材,题目考查的还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于专业化的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是不会进入试题的。所以复习中应该只是要善于借助此类以热点问题为素材的题目,着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与初中生物的衔接
在“综合科目”中,生物只考高中生物必修、选修内容,高考原则上不以初中生物学的内容为直接考查对象。但是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高中生物中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不可能脱离初中生物中涉及的各种生命现象,初高中生物学的内容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高中生物中对于生命本质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初中生物中相关的生物的结构和生理。例如,对人体稳态的学习,无法脱离与代谢相关的若干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学习,也离不开对根、叶结构与功能知识的掌握。05年全国理综卷Ⅱ第30题就涉及到初中生物气孔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所以试题中涉及初中生物的知识是正常的合理的,在复习中适当对初中生物内容进行复习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初中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既然高考的范围只是高中生物的内容,不可能以初中生物内容作为考查的主要目标。因此,对初中生物内容不必作专门的系统复习,只要在复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将与高中生物内容联系密切的部分结合进行复习就可以了。如在复习水分代谢时结合复习植物根尖的结构,复习植物个体发育时结合复习被子植物子房的结构,在复习动物代谢时结合复习人体生理中相关知识等,与高中生物内容联系不大的不必复习。
四、重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积累
实践证明,并不是考前做好知识和相应能力的训练就一定能考好高考。高考的取胜除了知识和相应能力之外,心理因素、环境适应和考试方法与技巧的发挥也十分重要。专家总结了历年学生在考试中出错的各种原因,并归纳为三大类24项。
第一类,知识储备问题:知识残缺、基础不实、概念混淆、识记不好、纲本不熟、资料误导、以错为对、分辨模糊;
第二类,答题技巧问题:审题错误、答欠规范、解决不当、技能不熟、未明规律、时控不好、表述有误、书写不好;
第三类,外界影响问题:题新题宽、意料之外、信息误导、动力不足、身体不佳、心慌意乱、考前干扰、遭受干扰。
高考阅卷的基本原则是“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所谓应试技巧,就是针对这个原则,“不该丢的分一分不丢,能得到的分一定得到”。因此,在生物复习中要积极积累应试技巧和方法,强化对规范应试重要性的认识,尽可能减少非智力的失分。
第四篇:浅谈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浅谈高三生物专题复习
武钢三中生物组张彬
高三高考前的总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如何有效地进行生物高考前总复习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近几年来,我们学校高三高考前生物复习采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专题复习就是改变原有的按教材进行复习的方式,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新的复习体系,进行跨章节的复习形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双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综合的能力培养,因此,专题复习对体现教学效果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开展专题复习比较好呢?笔者就此问题谈点肤浅看法。
我校是在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及当前社会时事、科技发展开展专题复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专题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进行组织,这是首要工作,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确定的任何一个专题都必须有根可寻,既来自于教材又要临驾于教材之上。对于开设几个专题、为什么开这几个专题、如何上好这几个专题等问题教师要心中有数。根据多年实践的体会,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提高性原则、新颖性原则。
〈二〉收集相关材料。
这是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的前提。我们将专题内容分成两大块:学科内综合(11个专题)和学科间综合(初定4个专题)。收集一些与当代科技或热门话题相关的材料,可以为上好专题课作辅垫。这些材料既可用来丰富专题复习内容,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比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专题中,就可以给学生事先印发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在复习《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一专题中,就可以收集有关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华、赤潮及二垩英等材料。
〈三〉设计针对性问题。
这是如何深入教材、突出重点、体现素质教学的前提。其中要由教师来把握难易度、可行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教师本人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知识面广而扎实,而且要有充分的应变能力。在这一步中,教师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
知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类问题可以来自平时的练习,如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内容,分散在高中《生物》第二、五、六等章节,通过前后知识联系型的专题不仅能将诸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搞清楚,而且还能寻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一类型适用于解决一些重点内容。核酸知识、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都可以编写成这一类型的专题。再如,高中《生物》的实验就可对其归类。如以实验材料分类,不外乎洋葱、菠菜等材料;以某项实验技能分类,可分为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以所用药液分类,可分为染色液、盐酸、蔗糖、层析液等。高中《生物》中的实验如依据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归类,通过复习,遇到诸如用一个洋葱如何进行高中生物《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二个实验?这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类型的专题还有生物学中的计算、生物学概念的特殊和一般等。
也可以自己设计。比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一专题时,就可以选用92年一道高考题,但如果原原本本取来就没什么多大效果,因此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现有新鲜的绿叶、纱布、黑布(不透光)、指示剂(中性显绿色、酸性显黄色、碱性显蓝色)、三支试管和量筒,请利用这些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并预计实验结果”。这样一来答案就不是唯一了,这时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
三、同中求异,那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根据学生实际,实施相应课堂教学。
这是一个教法与学法的问题,在专题复习中,教师授课同样要求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因为复习与感知新教材不同,所复习的内容是旧知识,学生的兴趣往往要比感知新教材时要低,如果使用千篇一律的单一的复习方法会使学生兴趣降低,影响注意力,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为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法,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专题复习中,先给学生一些细胞工程方面的阅读材料,如有关“克隆”、“细胞融合”等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发现在书本以外生物还有许多知识,这样就可以启迪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新知识;又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遗传规律》等专题中,本身内容
很丰富,而且可自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多,我们就采用谈话式教学,可以边提问边回答,也可以针对问题让学生上黑板来讲解。教师只有精心设疑,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传意能力(这是高考考试分析中发现的考生的一大弱项),而且教师随时可以发现并及时更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谈话式授课具有开放性,可以经常性地应用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当然直观教学法也很实用,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只要让学生感到生物课是轻松、愉快、有趣的,而不要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就行。
〈五〉强化训练。
精心选编习题,尽可能地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多个知识点,利用其纵横交叉点组合成一道综合题,或者尽可能地把具有多层次思维跨度的知识点融进一道习题中。题目要强调科学性,避免“牵强综合”,这样可以巩固专题复习成果。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题目做到少而精,避免重复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我们始终认为,宁可教师在课前多花时间来筛选题目也不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方向。〈六〉写教后总结。
每授完一课时,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很有必要。因为不管教师课前如何精心备课,在授课过程中肯定会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在教后总结中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找不足,探寻矫正法;②写下“精彩”之处,为何成功;③学生有什么新的思维比自己更高明。每堂课后如果都能及时反思探索,延伸知识,就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以后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综合能力要求日见提高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首要问题,而高三教学中开设专题复习,正是一条让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好途径,只是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复习的深度、广度和密度。
第五篇:高三生物复习总结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总结与反思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根据本学生的实际和高考复习的目标,我们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一轮复习安排到周,分工明确,要求统一,从资料审查,校对,删减,习题及考试训练题编排制定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全组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对高中阶段几本教材为学生做出总体规划,选修教材为保证得分点,必修一和必修三为得分重点,必修二为突破高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如尖子生达到85分,重本生达到70分。
二、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认识清楚两项内容:一是内容和能力的要求,明确“考什么”;二是深入研究对考纲的解读,特别是试题的分析,明确“怎么考”。同时,我们还比较了最近三年的考试大纲,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前后考纲的变化,找出了其中的不同,通过研究这些不同,更加准确地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在准确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近年理综试卷的变化,特别是新课改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以指导我们的平时教学,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研究使我们明白新的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仅凭过去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它的核心不单是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目的就是要将考生熟悉的题目撇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查。“题海”战术所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① 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立足基础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基因突变、食物链、营养级和种群的概念,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年年都有涉及。而每年评卷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其实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我们认为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知识点的外延就是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温室效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联系起来。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达到精确(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精巧(学过的知识要用得上、用得准)、精炼(要形成知识网络,使书本由厚变薄,最后要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化到自己的观念中)。② 突破高三教学重难点
(1)精选精练 注重“变式”
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我们一轮复习编排的滚动检测,严格按考点和大纲目标要求编排,对临界生安排培优补差训练,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题,侧重基础,起到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作用。(2)记录错题 吃透“经典”
可以说错题是复习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因而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不仅是记录答案,更要认真分析错因,写出解题思路。一道试题答错,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是知识记忆不牢,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还可能是由于表达不准确、计算失误等原因。不少学生在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还因为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焦虑、解题时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的非智力因素。总之,记录错题,回顾错题,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领悟出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研究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吃透高考经典题,对高考经典题要做到“慢学制胜”,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务求“吃透”,使同类问题规律化,零散知识网络化,解题思路清晰化。对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更要细心加以揣摩、分析,一定要寻找出自己的答案与它的差距。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有助于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高。(3)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
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你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捷?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没有规范的解题思路就没有规范的答案,要求学生每一类题目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答案反推过来检验过程的正误,进一步规范解题思路。要求学生平时结合典型习题自我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③、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生物科学素养(1)适当调整复习内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我们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工程,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进化与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实验专题。还通过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复习,如: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B、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将生物学知识与生命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保护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C、加强探究性实验设计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先各个环节逐一击破,然后综合强化,让学生有一套完整的解题套路,从而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大大提高得分率,同时节省考试时间。对高三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只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切忌超出大纲要求、超出高考内容的范围、超出高考试题的难度和知识深度的要求滥加拓展。例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就不要涉及,对各种遗传概率的计算也要适当控制难度。(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我们采用问题讨论式、学案引导式、探究过程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如我们每周一节复习示范课,备课组每位成员轮流主讲,要求从不同侧面突出个人教学亮点,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困惑,同时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一步步推导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多采用学案引导式的教学。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3)准确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物高考命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复习时应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得意;得法于内,受益于外。教学中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和科研的热点问题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二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广挖坑,不要深挖井。今年考过的明年不一定会考,也不一定不考,今年没考的也不一定明年必考,复习时知识面必须广泛覆盖,但是难度要控制好。三是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根本,但资料不能缺,而且要博采众长。一本资料往往是几个有名的人编写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智囊团,多看几本书等于请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你备课。当然粗制滥造、只为赚钱的资料现在也很多,我们用的资料经过精心挑选才使用,决不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四是陈题与新题的关系。题目都是用来检测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载体。新题测试价值高,但陈题的训练价值也高,不必一味求新,关键是要有针对性。五是考试与练习的关系。谁都知道练球和比赛是两回事,考试和训练也是如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需要考但不能“以考代教”,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考试、练习都必须注重讲评,讲评比考练更重要,讲评要从试题立意、命题角度、干扰项的确定、解题思路等方面分析,通过讲评一道题,让学生弄懂一类题。
四、教学反思(1)、教师平时教学、考试、练习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高三的课堂教学而言,还存在少量低效课,即学生无所得或得益很少的课。具体表现在:基础复习没有主线而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整合,缺乏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试卷组题随意性强,甚至原版照抄别人的试卷,缺乏针对性和检测功能;讲解时包办分析、推理、答案,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审题、组织答案的过程体验,不能感悟、积累答题的经验教训,知晓答题的规范过程和目标要求。不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考试后的反思和总结,缺少和学生进行友好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2)、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知识、能力缺陷
① 高
一、高二基础知识模糊,高三复习再认再现知识点难以达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转化、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基础题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从高三起点考试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可反映出基础情况。迫切需要高一和高二扎实抓好新课的教学,特别要扭转学生高一高二轻视生物的观念。
② 能力缺陷突出。不少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导致缺乏审题能力和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的能力,缺乏踩点得分的意识,缺乏识破陷阱、缜密思考答题角度、过程、步骤、要点的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答不好二卷主观题,二卷低分学生很多,有的甚至拿个位数的分数。
③ 在平时训练方面,不少学生自己买资料训练,导致“有量无质”、“大量低质”,有些甚至误导学生,还有的学生懒惰,连老师布置的也不完成,“无量无质”。致使学生对高考试题很不适应,对那些创新题、变式题无从下手,应对失措。
笔者多年从事高三普通班的高考生物复习,高三生物复习量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属于后进生,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学校的整个升学率和班级的荣誉,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理念的领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找出后进生学习生物困难的原因 一般来说,后进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类属于智力因素;一类属于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成长环境因素。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心智发育慢导致思维慢,大脑反应速度不敏捷,学习接受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不会科学的用大脑获取知识,久而久之,就缺乏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记忆力特别的差,对于要记忆的东西往往采用机械的记忆方法——反复记忆。这样的重复记忆方法,枯燥乏味,时间长了,学生就对记忆产生了厌恶感,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这类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平时又在学习上懒的下功夫,所以导致其成为后进生,这类学生缺乏认知和勇气,自我行为约束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生物复习时自信心差,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生物成绩怎么复习都提高不了。自信心差的学生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表现得也比较差。第二类学生主要受外界环境、生活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心不在焉。比如说父母的过于溺爱,现在的社会,孩子都是“心肝宝贝”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的百般疼爱,致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弱,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缺乏顽强拼搏的能力。再者就是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学生心烦意乱,不能把心放到我们生物学习的课堂上来。
2、帮助高考后进生建立信心
到了高考前,学习进度加快,生物复习的知识容量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的压力袭来,往往会有一部分后进生感到自己的学业已无能为力,难以挽回,进而产生自卑、破罐破摔等不良心理,根据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2.1教师要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进入高考复习以来,我们生物教学的速度加快了。在我们的生物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好多生物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提问一些生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后进生几乎从不问津,这样就冷落了后进生,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在上课的时候对后进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变相的惩罚,这样就使学生害怕上课被教师提问,对生物课题产生了恐惧感,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上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我们生物高考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提问不要太难,提一些估计他们能够解答出来的问题,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对他们的进步和勇敢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而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
2.2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只有被人充分尊重的时候,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身,他的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就是成为重要的人的感觉。当他长期处于被冷落,受歧视,除了挨批受训便不能为人知晓的境地的时候,他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都会渐渐丧失殆尽。后进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爱护学困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经常针对性地和后进生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动态,知道他们的困难所在,包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障碍等各方面的问题所在,再采取合适的措施一一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