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与实践
学生:
指导教师:
【摘 要】 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生产第一线”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要培养出这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需要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所在,实践教学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下面是就我校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概述。
一、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二)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二)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三)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中各技能考核的方法与标准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需要明确各个技能考核的方法与标准,使实践教学的考核有章可循,避免主观随意性。并且要把行业资格的考核方法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
三、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一)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
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实训大纲的制定
(1)明确并定格出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的项目就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主要技能的名称。畜牧兽医专业技能操作的项目主要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并把行业资格考核的项目引入到实训大纲中,并定型出适合于区域经济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单。
我们首先通过到企业调研,然后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研讨,分析畜牧兽医行业中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哪些典型的工作岗位,然后再分析每个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应具备哪些技能,再通过共同研讨制定出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主要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分析了养禽、养牛、养猪三个行业学生应掌握的典型技能。
下面以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奶牛养殖工种为例进行技能训练项目的分析。
奶牛养殖生产中典型工作岗位的分析。通过系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分析,总结出奶牛养殖生产有六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包括饲养技术员、挤奶技术员、饲料加工技术员、修蹄技术员、繁殖技术员、兽医技术员。
每个工作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与完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的分析。通过分析奶牛场的典型的工作岗位群后,再逐一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典型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犊牛的饲养、育成牛的饲料管理等21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出犊牛的饲喂技术、人工乳的稀释技术等90多个典型的操作技能项目。
(2)制定技能项目训练的方法与时间
技能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校内的课堂实训与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生产实践的方式有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社会调查等。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习安排是按课堂训练—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顺序进行。课堂训练主要是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单项的技能操作由任课教师及时组织开展的课堂训练方式。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技能往往在学习完配套的理论知识后,一般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个月至1.5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让学生能及时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实习时,企业会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并且对每个模块学生应掌握的各项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了才算是完成了此次实习作任务。顶岗实习是在毕业前进行,此时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实习岗位,时间一般为6~7个月,实习过程中也必需通过企业的考核,考核合格了才能毕业。
不管是课堂训练还是企业的生产实践训练,训练的项目都要围绕畜牧兽医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各岗位的技能项目进行误训练,操作的方法要与生产实际进行零距离对接,避免学生在校学的是一套,到生产实际中应用的又是另一套,造成“学”与“做”的脱节。
(3)制定技能考核的办法
技能操作的考核分为校内课堂考核与校外企业的考核两种形式。校内课堂上的技能考核,一般是学完一个模块后由任课教师对该模块的各项技能进行一一考核,也可以由任课老师指定考核项目的数量,将该模块中所有要求学生必需掌握的技能项目全部列出,然后由学生本人抽签,抽中哪几个项目则考哪几个项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使得学生必需要全部熟悉该模块的所有操作项目。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技能考核主要在企业完成,实习前由系部统一印发技能考核项目单给学生,学生在实习完一个工作岗位后由师傅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打分。
评分方法是以考核时的规范程度、结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及要求进行评分。每一岗位考核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企业考核时由三个考核员同时对一位考生进行考核,取三位考核员评定的成绩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学生在项目考核过程中必须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实习。
(二)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三)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成立畜牧兽医专业方向强化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个岗位感兴趣,今后才会在此行业有所坚持与发展。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从入学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与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分化,经学生本人选择,加入系部成立的“养猪或养鸡、养牛方向强班”。方向班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主要做法是校内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并聘请有关行业专家来校上课,通过“专题报告”“、参观调查”等形式进行学习。
四、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
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诗文.高职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2]彭汉庆.对影晌高职实践性教学若干间题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8-10.
第二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1.论述畜牧兽医专业性质与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学科体系教育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产量保持着平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着12%的发展速度,我国肉、蛋总产量己连续数年名列世界首位,饲料已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产值己超过30%。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畜牧业以成为农业和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零星散养、分散经营,转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畜禽饲养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动物疫病频发,疫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行趋势,趋向复杂化,尤其是群发性疾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畜牧兽医人才,尤其是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l],即在动物的育种、营养、饲料工艺、防疫、检疫、兽医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等科学的一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畜牧业发展水平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的高新技术走进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它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致使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直接使用技术娴熟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选,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顶班上岗,这就要求岗位所需技能必须在学校内完成。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属“精英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虽注重实践教学,但其理论知识达不到岗位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2.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学内容包括家禽饲养管理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分析(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_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系列、实习系列、科研系列、劳动课系列和社会实践系列。不同的学校从学科、教育层次、实践环节构成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也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原则,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少学校对于高职专业的教学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结构上没有制定能反映高职特点的系统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没有足够认真地去考虑高职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与特殊性,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欠缺,不能从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走向社会后,高层次的专业发明搞不了,普通的操作技术又不熟练或者不想做,形成了高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无可遵循的规律和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知识传授纵多横少,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实验少;而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广泛和深入,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3)教学资源局限,仪器设备存旧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仪器落后,实验动物、试剂不足,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因实验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少学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实验课时才开放,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投入不足,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和企业联合,投入更少,而企业为其经济利益考虑,也不愿大批量接受学生实习,这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1)挖掘教育潜力,开发教学资源(2)更新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共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纳学生代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推进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建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校企共管、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序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环节多、形式多样,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各院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这样势必形成各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考核力度,随意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畜禽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都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内涵和空间;畜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畜禽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病的层出不穷等,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畜牧业发展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4)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订单培养,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 “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 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通过 3 年的努力,为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培养饲养员、兽医、营销员、化验员等高技能人才,使之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本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大北农”、“正大班” 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行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岗位,参照畜牧兽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构建课程体系。2006 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 “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 “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教改理念; “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厂房”,“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干中学,学中干” 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日见清晰,并用于指导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3.2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畜牧生产过程,参照规模化健康养殖企业生产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从职业分析入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在畜牧兽医专业理事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参照家畜饲养工、家畜 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家禽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职业资格任职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典型生产任务来设置教学情境。以《畜禽繁育技术》 课程为例,以畜牧生产企业中家畜繁殖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畜禽标准化繁殖技术操作流程建立“能力模块式” 学习情境; 以岗位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生产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构建 “工学结合” 的课程教学模式,设 计 5 个大学习情境和 10 个子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第三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科系王清艳 涂国众 钱锦铭涂宜强赵燕)
摘 要: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本着结合岗位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生存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改革线,以“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的转轨线,依靠行业、企业共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路线,以“双证制”为辅助,构建了具有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经过三年多的不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高职;畜牧兽医;“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浙江省畜牧业在“畜禽生产、一体化经营、经营主体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浙江省畜牧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总量水平及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偏小;2.区域发展不平衡;
3.畜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4.环境污染与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现。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明确提出浙江今后畜牧业的发展要以“高效、低耗、生态、优质”作为总体目标,按照“构建自然环境和谐、区域布局协调、特色优势明显、产品生态安全、比较效益显著并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为发展浙江省现代畜牧业,需要大批具有技术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孵化器和重要实施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浙江省4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3所开设畜牧兽医专业,且各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因此,为了尽快培养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适合今后浙江省畜牧发展的新要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畜牧兽医专业从2007年第一批学生开始,对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畜牧兽医专业是我院动物科学系的主干专业,我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与行业、企业互为依托,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2+1”
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部分,课程体系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两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善 “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此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就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根据畜牧兽医专业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动物科学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包括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饲料和兽药企业等处就业,也可自主创业,基于以上岗位需求,本专业制定了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学生为目标,积极适应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家畜繁育、科学饲养和管理及动物疾病防治能力,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畜牧业基层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2+1”人才培养模式下得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按照畜牧兽医工作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即前两个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职业素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与职业岗位的基本发展能力;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践,即第一学期定点牧场实习,学生按照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猪场或禽场)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第二学期拟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践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解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核心课程
按照高职教育要理论适度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基本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过程,不断调整和修订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动物饲养与管理能力、动物疾病诊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动物饲养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家畜的营养构成及饲料配制技术;能够科学饲养、合理管理不同畜禽,主要课程包括: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禽类生产、猪生产、牛羊生产;动物疾病诊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发病动物进行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主要课程包括:预防兽医、临床兽医。
4.根据岗位工作技能需要设置工作任务,突出课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以“学科导向、课堂中心模式”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式”转轨,“2”阶段专业基础课,突出课程实践教学,为“1”阶段的实践检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课程设置包括畜禽三理基础和畜禽临床诊疗技能,其中畜禽三理基础掌握动物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及其发病的机理和用药原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包括:
动物解剖与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畜禽临床诊疗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畜禽常用诊断、治疗的技术和外产科基本技能,主要课程包括: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内科学、动物外产科。
5.以“双证制”作为课程体系的辅助
系部专门对中级兽医师、中级检验检疫员等专业资格证的考取进行培训与鉴定,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
三、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保障和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除了课程设置要围绕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学生学习可持续性等,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实习(训)基地、“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开发等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1.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习(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把院所下属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动物医院和温州市各大畜牧公司引入教学之中,其业务与畜牧兽医专业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具有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且与养殖场、兽药厂、饲料厂等企业有广泛联系的特点。将动物科学系和动物所所及各大公司在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融为一体,以学习专业技术技能为主体,以生产性实习和适宜研究项目导入教学为两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师资队伍建设
“2+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是教师,在实训中是实训指导老师,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操作演示传授技艺,还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系部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研究建立师资下企业锻炼与进修制度的运行机制及考评体系并聘请知名企业与行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做为有益补充。
3.制定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第三学年学生毕业实践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
(1)建立校企长期合作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定点牧场够用、能用。
(2)制定校内-校外老师联合指导制度:校外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并且针对常见的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集中性、阶段性归纳总结;校内指导
老师主要针对学生阶段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系统性辅导。
(3)建立前期-中期-后期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做到前期有任务,中期有检查,后期有考核,前期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制定实习目标与任务;中期由校内校外老师联合对学生进行突击检查及现场实操考核;后期主要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目标考核。
四、结语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岗位能力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紧密围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使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和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柳坤文,石蔚彬,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8(01).[2] 文晓璋,邱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研究,[J].2007(03).[3] 谭玉华,视彬,崔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3).[4]杜芳,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D].2008.
第四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中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其主要以职业性教学、专业性教学为主,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资源。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畜牧兽医是重要专业之一,主要是采取传统单
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质量受到限制。为改善当前教学现状,应积极开展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就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展开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实践教学
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不断崛起,其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平台,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成长意义重大。畜牧兽医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此学科的知识主要是借助实际的经验来融会贯通,应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这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今,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况来看,意识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无法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就业。
一、中?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环境
中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开展,由于硬件设施相对陈旧,会对教学活动形成制约。相较于其他的专业,农业方面的专业不是很受喜欢,若教学设施相对滞后,会让学生心生排斥与反感。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教学,需要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操作,只有具备足够的试验场所才能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条件,然而,由于受到学校实验设施不健全而发生生源下降的现象。
2.教学内容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复杂,繁杂内容极易会让学生产生烦躁之感,导致在实际教学时缺乏完善而合理的教学逻辑课程体系,最终导致教学方法变得十分混乱,且课程内容间的衔接性不强,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之中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此外,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知识点为主,未重视实践知识点的教学,会对教学产生制约。
3.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中职院校在农业方面的专业设置相对较少,其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上创新度不够,导致在教学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模式变得十分死板,且教学内容也呈现单一性,无法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知识点。由于实践教学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而合理的操作,仅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致使学生无法掌握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即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彻底,成为当前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措施
1.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
新时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一改传统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结合学生实况,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做好系列备课工作,选择更为科学的方法来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考虑学生的基本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与策略,设置职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与掌握知识点,从而更好的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便于学生开展科学而合理的学习。就实践训练而言,学生应是对实践技能开展反复的训练,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输液、打针、分娩接生与人工受精等技能,从而便于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2.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为便于开展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中职院校应构建标准化的畜禽病理实验室、兽医实习诊所、畜禽解剖实验室与实习养殖场等基地,能让学生在校内开展系列的实验实习操作。只有具备相应的实践基地,才能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空间,是锻炼学生兽医专业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
3.强化校企合作
新时期,中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要目标,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其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与实习机会,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他专业相比,畜牧兽医专业属于典型的实践性教学,其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重要目标,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可为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提供相应的实践场地。基于此,为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内接受理论教育,到合作企业之中吸收相应的实践知识点,合作企业可提供专业人士来指导与培训实习的学生,能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环境,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实践机会,能让学生快速而方便的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知识,既可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还能锻炼学生的职场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创新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便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高效性与创新性。新时期,课程教学的实施,可创设职场环境,学生扮演兽医的角色,可选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让学生执行操作。通过情境的创设,便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假设牛患上牛口蹄疫,应该怎样操作呢?学生们纷纷陷入思考,并准备好相关的器材,准备相应的模型或小白鼠,就口蹄疫的治疗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便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掌握知识点,也能加深学生对畜牧兽医知识点的印象。
还可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将某项疾病治疗视为一个项目,让学生扮演职场环境的兽医来处理此种现象。以猪瘟为例,项目开展之前,要求学生要搜集关于猪瘟的相关知识点、猪瘟特性与相关的治疗路径,然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针对猪瘟这一疾病进行实践与治疗,严格按照职场环境中对兽医的要求来执行,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全面推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应全面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对实践性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把握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点,从而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的趣味性与高效性,进而达到畜牧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建龙.浅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化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7(26):95.[2]吴华松.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139.[3]张凯,韩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创新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03):236.[4]孙平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突出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34):179.
第五篇: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探讨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探讨 作者:俎文红 万胜利 李强等
摘要:由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是解决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关键性解决措施。以高职教育为基准,剖析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270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成了中国民生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企业为其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头疼,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的大量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忧心忡忡,结果造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对技能型与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总共需求约为一千万到一千三百万人,并且企业人才需求市场每年会以十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以此可以预测到,在未来几年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仍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而要解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供求失衡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被忽视
由于我国传统高校教学体制建设模式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往往被忽略,可有可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各个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往往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放在一起,没有专门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只是辅助性的制定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后面;其次是在已经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各种实际情况的影响,比如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等相关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最后是高职院校仍旧沿用老的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大纲的部分,仅仅有理论教学的大纲要求,当然,教师讲课也只讲授理论知识部分。
2.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虽然开展了到企业考察、参观、实习以及实验室模拟实训教学,但往往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如经费不足,学生人数过多外出实习不易管理,企业不愿接收、实验室软件操作过于简单等等原因造成企业实训与实习等方面的实践大多都流于形式,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教室里完成,教学形式也大多只有案例教学、PPT教学等传统教学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随着3G时代的成熟以及未来4G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的吸引也在逐渐下降,教学效果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2.3资金短缺造成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必要性,但是由于高校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费用投入明显不足。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设施不能购买,也不能让相关老师去企业或相关机构去培训,自然也就造成了双师型教师的缺失。虽然一些实践教学软件已经购买回来,但由于资金短缺,既不能维护,也不能更新换代相关的设施,自然也就不能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需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求。
2.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无法兑现,成为空头支票
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课堂教育所得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激发创新精神,已是一股时代潮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民办院校是教学型普通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需要的并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加外语才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企业界携手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当务之急。因此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同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筹划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校外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尚无法兑现,成为空头支票。如实践设备利用效率低,企业和学校之间很少联系,学生的实践主要以分散的方式进行。
2.5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不足
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师以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力军,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教师队伍中的老师80%以上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虽然他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也进行过相关实践教学的培训,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异同,同样也没有得到系统化的实践培训。再者,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民办学生的急速增长,造成民办院校教师人才缺乏。因此,新聘任的年轻教师,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了。因此,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高校是普遍现象。从相关数据来看,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10%,另一方面,即便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而真正从事过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教师又会少一些。例如,一些老师获得了相关学科的中高级职称,但却从未进行过相关实践工作,仅仅还是理论知识。
3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开展以就业为核心导向的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密切相连,其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教学的重点是接近企业实际生产的专业培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相关人才需要的市场调研预测报告、相关的教学目标、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实践教学相关程序的设置、组织、实施、方案的最终评价与控制等各种要素。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形成自己实践教学体系的竞争优势。
3.2开展实践与理论课堂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把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课堂确保理论知识技能培养,实践课堂重在专业实践与个性特长的发挥,确保把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撰写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一些民办院校已经开始,把假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的重点工作在推进,通过评优奖励等等工作提高老师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效果反应良好。其次,学校把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如将营销技能模拟大赛、企业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等活动纳入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最后,学校和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分批去企业参观、实习,便于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
3.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当前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如高校积极借助本省本市相关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确保本校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引导企业与个人捐资(本校毕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家或个人),出资帮助高职发展实践教育。最后,积极促进应用型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进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
3.4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结合
高职产学结合是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直接结合的形式,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它的主体由办学方、教学方、用人方、接受教育方共同组成。让学生走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出校门,走向社会,把课堂教育所得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双赢的共同需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随着全球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相关的人才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优势;而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学校办学的目的,也必须有相关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
3.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双师型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本着“文化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特别强调加强青年教师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思路。第一,通过企业生产与高校结合的方式,让高校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与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累积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高校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第二,高校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方面的专业带头人。这些人才既拥有学历,又拥有实践经历,可以积极发挥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带动高校青年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4结论
本文对应用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关的剖析,以“实践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教学方针,充分调动实践教学的各种影响因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刘显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改革思路与建设重点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41142.[2]林宏.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713.[3]张英奎,张超.能力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9,(02).[4]于淑娟,万坤扬.综合职业能力视角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239240.[5]罗嘉军,于云波.强化科学素养打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特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79.[6]朱雪兰.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项目课程新体系[J].职教平台,2010,(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