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阿荣旗民政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阿荣旗民政社会保障体系
孙维烈 郝玉娟
民政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民政社会保障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建立适合我旗经济水平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更为急迫。
一、民政部门社会保障范围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由政府给予基本生活物质帮助。
(二)灾民救助保障。在群众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生活生产困难时,由政府给予定期或临时的基本生活救助。
(三)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农村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虽有抚养义务人,但无抚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以及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是低于本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群众,保障的重点是因疾病、残疾、年老体弱、家庭缺少劳动力和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人员身。限于财力等原因,首先将农村最困难的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循序渐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使低于低保标准的人员都能得到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五)农村医疗救助。它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进行的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六)优抚安置保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精神,它通过对以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直接服务于军队和国防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保障对象为优抚对象,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优抚工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制度,在国家抚恤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和群众的力量,依靠全社会共同做好优抚工作,保障优抚对象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抚恤优待标准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按照国家现行规定,革命伤残军人享受伤残抚恤;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定期抚恤;在乡红军老战士享受抚恤生活补助费;红军失散人员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享受定期补助;少数带病回乡、医疗生活困难很大的退伍军人也可享受定期补助待遇。退役士兵安置在现条件下,主要是对符合安置政策的退役士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就业优惠政策,激励他们自谋职业,自我发展。
(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
二、我旗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旗把民政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整个民政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取得了较快发展,民政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架初具雏形,维护了全旗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积极建立实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护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阿荣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从1997年底开始起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对象审批、收入计算、保障金发放、相关优惠政策落实的管理办法。享受保障金人员由最初的485人发展到目前的7292人。保障标准由1997年的月70元提高到现在的140元。人均月补差由32元达到了现在的108.3元,提高3.4倍。全旗城市低保工作既基本达到了应保尽保,又基本实现了规范运作。近五年来累积发放低保资金1600万元。
(二)救灾救济,取得明显成效。我旗连年多灾,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困难,民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扎实有效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基本形成了冬令、春季、夏季定期救济和区域灾害临时救济相结合的制度,从而保障了重灾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使我旗比较顺利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大灾之年。近几年来,救灾救济分级负责制也得到较好落实,旗、乡政府在大灾之年均投入了一定数量的救灾资金,并适时组织社会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我旗共收到旗内各界捐款60余万元,救灾物资10万余件。据统计:1979-1990年,民政共拨付救灾款295.7万元,年平均拨款27.8万元;1991-2004年,民政共拨付救灾款3072.8万元,年平均拨款258.3万元;2005-2007年民政共拨付救灾款1318万元,年平均拨款439.7;至1998年以来,共为灾民建房20661间,累计发放救灾粮救灾救济灾民117.2万人次。救灾救济工作的扎实开展,保证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有力地缓解了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三)农村五保供养和福利院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全旗五保对象1027户、1118人,其中集中供养274户、278人,分散供养753户、840人。全旗农村敬老院已发展到11所,集中供养院民278人。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后,供养经费全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旗的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2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800元,依法保障了五保对象合法权益。
(四)优抚安置保障取得丰硕成果。一双拥工作本着创建“保区级、努力跨入国家级”的奋斗目标,把双拥工作和全旗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党政军民团结,促进军地共同进步,全旗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二是优待抚恤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旗农村义务兵优待标准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2400元。先后11次调整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使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了260%。三是在安置工作中,旗政府出台了符合安置政策退伍军人给予安置和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偿办法。从2000年开始,试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偿和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安置退役士兵。阿荣旗政府拨出专款,按义务兵1.5万元、转业士官2.5万元的标准发放,缓解了安置压力。由于优抚安置保障政策落实较好,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双拥模范旗”两连冠。
2004年,顺利实现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过渡,成立了阿荣旗救助管理站,并不断加大救助站规范化建设。先后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00多人次,充分发挥维护城区社会稳定作用。
三、我旗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城乡贫困面较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保障水平较低。我旗属自治区级贫困旗,加之受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导致城乡贫困面较大。上级应加大对低保、救灾、优抚等资金的投入。
(二)医疗救助政策不完善。由于资金和政策因素,城镇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建立,目前只是对部分农村患大病困难家庭给予救助。
四、加强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庞杂,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民政部门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对策,确保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并非民政一个部门所能完成,必须争取和依靠旗、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鼎力相助,把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负责规划和决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使社会各界从政策、资金、工作环境等方面给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有力的支持与配合,使民政保障对象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困难得到较好解决,促进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本地特色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我旗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较慢,基础薄弱,且各地条件差别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研究分析解决好保障标准、资金筹集及实施步骤等问题,不搞盲目攀比,不求全求快求高,要坚持在现有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的基础上确定保障重点和保障基点,逐步改革完善提高,构建起各有特色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
(三)坚持抓好试点,积累经验,稳步推进。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逐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意识。对一些新的保障项目和需要作较大改革完善的保障工作,要先有选择地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对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保障项目要分步实施,分期实施,稳步推进,切忌冒险蛮干,追求一步到位,给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造成误导和挫折。
(四)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做到协调配套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设施,通过挖潜、更新和改造,增加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水平。要发动社会力量,广辟筹资渠道,有规划地发展和兴建一批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实体和设施,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使我旗尽快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五)建立民政社会保障体系良性运行的制度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审批、审核制度,完善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系、灾民救助卡等制度,完善社会捐助机制,完善医疗救助机制等,有效保障民政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
第二篇: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第三篇: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为城市国营及部分大型集体企业职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死亡等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构筑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仅包括社会保险的部分内容,范围相对较小。二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了明确,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指明了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范围涉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区服务、社会强制性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住房)、个人储蓄积累和以自愿为原则的商业保险,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灵活、有效、丰富多彩。三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条保障线,实行以“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由此,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制度所处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
(1)覆盖面狭窄。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在试着搞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6 000万人。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到农村总人口的10%,至于失业保险等其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均与农民无缘。除此之外,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约1.6亿人,另有3亿多人被排斥在外,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较窄。随着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我国城镇职工失业率为3.6%,2002年为4%,2004年增加到4.3%,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达1 400万人。截止到2004年全国有10 5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仅覆盖全国约9 400万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30%。还有相当多的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广大的个体纳税户没有加入社会保障的体 系。
(2)社保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基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比较松散。社会保障基金既有县市统筹又有省级统筹,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规定及筹资办法也政出多门,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社会保险的收、支、管、用与政策制定于一身,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方随意提高社会养老统筹比例,大大超出国家规定的20%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并且存在挪用、浪费社保基金的现象,危及社保基金的安全。
(3)收不抵支,资金短缺。我国社会保障费的征收方式没有统一规范,有的地方委托地税机关征收,有的地方实行按地区、分行业征收的办法,也有些地方采取差额结算缴拨,还有些地方采取按规定协议缴费。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多少不一,比例不同,又没有法律的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1998年,我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9亿元,2004年达到近500亿元。另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时间短,而我国又人口多,底子薄,过去没有积累,资金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企业的保险缴费负担较重,养老保险平均为22%,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2%,造成企业逃费欠费现象普遍。企业效益差,迫切需要社会保险的保障,而社会保险制度的建成又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样在社会保险与企业效益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也需要以法律为依据界定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权限与义务、职工的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
(5)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原有的保障体系的影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对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不够。一方面,一些职工长期养成的依赖思想致使他们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愿为自己的生老病死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这只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部分领导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擅自挪用社保资金,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或进行各种投资。由于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缓慢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首先,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养老保险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个别私营企业、少数外资企业职工扩大到全体城镇各类企业及职工。这样既可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面合理衔接,为职工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又可以为全体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提供保障。失业保险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行政机构改革不断向社会释放富余人员,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失业压力,失业保险的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职工。医疗保险方面,应全面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针对城镇低收入者、生活贫困的居民,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救济、再就业补助结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其次,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全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还不具备。经济发达地区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有区别的、覆盖全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历来由国家独自支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措施,促使非营利组织在补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领域里发挥作用。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在现行制度下,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管理社会保障费等问题已迫在眉睫。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份把养老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但普遍存在“税硬费软”的问题。如果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既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筹资的强制性,变弹性收费为刚性收税,又可以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成本,扩大筹资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过程中,要将几十年积累的巨额债务在短短几年内全部消化,既无必要,更不现实。而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新选择。由于进入社会保障新平台的人员目前大多是青壮年,通过这个平台所筹集到的资金,可以在未来20~30年内用于偿还历史债务,等到这些人年老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积累到相当规模,完全可以解决资金支付问题。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当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财政困难时,允许它们暂时拖欠部分社会保险费用,等这部分企业资金充裕时再连本带息全部上缴,这样做有助于其未来更自觉地缴费,还可以吸纳逃费者加入缴费计划并有利于其以后自觉缴费。但同时必须使恶意逃费者认识到,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今后他们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规定基金筹集方式、来源渠道、各方分担比例、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等,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运转。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要保证社会保障参与者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获得相应的司法保护,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基本事项,明确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社会保障与全国人民息息相关,但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对国有企业职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费用,而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分担。社会保障程度高低不仅影响职工的现实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水平。二是克服侥幸心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舍不得花钱买保险的人,从各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新的认识。三是纠正部分领导对社会保障的误解,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
第四篇:阿荣旗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阿荣旗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练 梅 莫根虎
近日,阿荣旗民政局就全旗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民政局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所有民政对象的社会服务组织体系,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等领域制定出台了大量的社会政策法规和从业标准,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为全旗民政社会工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民政部门在长期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民政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证。虽然民政服务机构有了很大发展,服务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现有的服务制度、服务手段、服务队伍同当前人们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社会服务、社会救助及殡葬管理从业人员情况表
多年来,民政基层机构和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结合城乡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民政基层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民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民政基层服务组织,是解决民政基层力量薄弱、夯实民政基础的有效途径。
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民政系统认真履行职责,立足民政实际,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搭建社会工作载体和平台,为社工人才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民政局在近年来出台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管理,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为广泛使用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政策依据。
民政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目前从事社会福利工作6人,从事社会救助工作5人,从事殡葬管理工作16人,从事优抚安置工作1人,从事慈善事业1人,民间组织管理、社区服务1人,婚姻登记、收养服务类1人,兼职人员较多,不能完全满足民政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二是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接受过专业培训,但是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人员中缺少具有专业学历人员,殡葬管理事业人员中仅有2人具有专业学历,只占全体工作人员的12.5%。三是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一系列体制障碍,编制限制,制约了福利服务和社会救助工作的更大发展。
三、加快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其次,积极协助教育部门,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殡葬管理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深入研究老年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社区及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
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活力。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和保险待遇,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同时,抓住大力推行公共财政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第五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足、自我加压,提标杆促转型,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工作标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抬高创建标杆,全力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照更高的创建标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继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研究出台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丰富宣传形式,引导各类人群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针对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干部的不同特点开展创业培训;征集发布好创业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创业实训工作。继续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批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现有的创业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社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发展创业协会、创业者联谊会等组织。加大创 建工作考核力度,将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县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双百分”考核,突出增加对创业工作的考核比重,把更多的考核权交给创业者,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绿色就业理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倡导绿色就业,通过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便捷适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市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就业园、街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实行城乡就业同待遇。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目的,打造大培训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事业,建成1所技师学院和若干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占职工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 化的能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上进行探索。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依法将符合参保条件的私营企业劳动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标考核办法和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办法,规范运行模式。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探索建立独立运行、单独核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持续推进新农保工作,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未征先保”、“即征即保”。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措施和特大医疗费用统筹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兑现新增门诊规定病种报销待遇,探索建立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两方面作用,统一城乡人员失业保障措施,农民工可比照城 镇职工参保缴费、领取失业保险金及享受其他待遇。拓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办法,将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育龄妇女纳入保障范围。探索社会护理保险,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节作用。
四、解决重点问题,力争实现“同城同待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市域内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四统一;稳妥推进有色公司医保纳入地方医保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趸缴或补缴部分费用、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需资金。探索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从而达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
五、实行精细管理,优化社会保障质量。
推进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充实稽核力量,创新稽核方法,明确稽核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和基金内涵式增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分析监管,建立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督促医院提高数据上传质量,力争监控到医生具体医疗行为。不断加大对定点医院检稽核力度,重点检查定点医院有无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防控医疗违规行为。引入社会监督,设立由部门代表、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组成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依据《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监督管理。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规范社保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覆盖省市县各类企业、不同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养老资格认证,防范重复享受或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继续完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建立异地鉴定机制,提高鉴定的准确度、公信度。
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针对我市人均GPD较高而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以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组织开展收入分配情况调研,制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总结首批试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试点范围超过20家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完成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的基础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特殊工时管理;做好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把收取保障金与企业诚信评价等级挂钩,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