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让土地动起来 设法让农民富起来
依法让土地动起来 设法使农民富起来
阳江镇水网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其中螃蟹养殖最为突出,螃蟹养殖始于9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利用勾叉养殖,产量低、规模小、品质差、效益不好。随着螃蟹、渔业养殖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业越来越好,小规模养殖已经严重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政府和养殖户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阳江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之路。这样既增加了土地出租户的收入,也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共赢发展。目前,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
政府牵头,引领百姓走上土地流转之路
水产养殖业发展初期,都是各家各户小规模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当时群众对土地流转还比较陌生,不敢试手。阳江镇领导班子认为各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搞活土地经营权,实行土地流转,让土地“动”起来。由点到面,先在个别村试点,让大家看到规模化生产的好处,然后辖区各片各村逐步推广。目前,我镇土地流转主要采取了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等五种方式,因势利导,推进水产养殖现实规模生产
在养殖户致富的示范效应下,土地流转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支持。一是农民分配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流转,二是村集体土地、水面定期得到发包。统一公开发包,让那些有能力、有实力的人来发展规模效益农业。养殖大户的规模化经营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出现了水产养殖龙头大户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原来等于闲置的土地在农民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产生了非常好的收益。
土地流转以后。镇还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好一些用水、用电等矛盾,使承包大户能够有创业安全感,对发展规模特色农业充满信心,确保流转的土地确实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实现阳江镇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监管 确保土地流转依法顺利进行
镇由农经站、纪委、土地、信访、司法等部门共同参与,专门为农户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合法权益保障、流转合同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涉及流转前后的各种服务。镇政府明确专人主抓,确保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服务,清查违规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农户合法权益。严格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方案制订、业务指导等日常工作。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明白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和程序,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算好经济帐。同时,增强依法促进土地流转,遏制土地抛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纠正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过于干预”和“顺其自然”的片面认识,结合实际,做好服务,采取综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采用统一格式的文书档案资料,加强流转过程管理。对手续不完备、合同条款不齐全的要补办;对显失公正的流转合同,引导双方重新补签;对流转补偿不到位的,督促当事人补偿到位。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土地流转不规范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促进土地依法流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养殖技能
为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能,现实科学养殖,生产出高品质、高规格的水产品,切实增加农民收益,减低养殖风险。镇政府每年邀请各方专家,到镇、到村授课讲解养殖知识,并发放知识读本,解答养殖户疑难问题。镇农技服务中心也为广大养殖户及时提供咨询等相关服务,同时各村还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村民遇到养殖问题 2 及时到农事通栏目提问,在线咨询专家。通过这些工作,技术大大提高,农民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增强综合竞争力
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镇党委政府认识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首先是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土地流转不能搞强制、一刀切,而需要通过宣传引导、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来推进。其次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程序来操作,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赢得群众的的支持和信任。再次是村集体土地流转要在村民统一管理下进行,确保能使整个土地流转工作做到平稳有序规范,取得最好地经济效益。
一是土地流转方式不断优化。二是土地流转范围越来越广。三是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经营主体已由过去以农民为主,转向有企业、工商个体户等大量参与。由于实行规模化经营,降低了生产、管理、销售成本,规模生产效益是传统的2-3倍。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心理上还存在因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协调难度大、引起的纠纷多而产生畏难情绪。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许多土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法律手续不完备,协议过于简单。三是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程度高,需要连片和交通便利作保证,承包大户在实施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出现土地插花现象而使流转难以成功。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实施,大营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
2、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深入实施,推进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聚集,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 产品基地。
3、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一是形成了农技推广的新机制。针对土地流转后的农业发展情况,全镇积极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农业企业、联大户的“三联”活动,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二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为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新品种和新型农机得到广泛推广。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农业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土地流转前,农户经营一亩田地的净收入最多也就五六百元,流转后,承包给大户或农业企业统一经营,不仅租金完全保证了流转前的土地生产收益,而且从基地农产品生产务工中直接赚到劳务费或外出务工,每个务工农民一年又可增加收入近万元。
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开展,全镇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意识不断增强,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有效推进,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篇: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生动起来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二O 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让课堂生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否得到实质性进展。为此,我着重从调控适应学习环境、自我设定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
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主动参与的前提。这种“状态”主要是指一种“自然性”状态,即一种接近生活、贴近自然、能使学生于其间产生共鸣,进行高效学习的状态。它主要包括:
1、和谐环境——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适时运用鲜艳的色彩,或浓郁或淡雅的香味和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音乐欣赏等,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能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并使他们能更集中自己的精力将语言文字与环境结合,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为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打下基础。
2、师生良好的情感场——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共同进行美的创新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入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教师,向老师提出问题,发挥普遍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教师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3、自我确定学习指向——人的潜能说提出:大多数人都会超额完成他们给自已设定的努力目标。为此,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设定“你今天该学习这个”这样一个目标层面上,而应从课之始就不断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好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获得结果的可能性,计划他们自己的学习进程。正如有学者说:“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那么他们的前进道路就是明确的。”
二、挖掘最佳兴趣信息
生动的课堂绝非单调、机械的环节拼凑,教学内容缺乏波动、起伏,给予学生的刺激和振奋便会减少,以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生理疲劳,形成消极情绪体验。因而,需将教学内容紧紧地和生活中的最佳兴趣信息联系起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许多让人高兴、愤怒、忧愁、悲伤的事,教学中,广泛引入这些生活经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并由此形成强烈持久的兴趣。所以,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我课前带领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爬山虎的脚,课文学习后,我再次组织观察活动,学生在两次不同的观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了作者观察的仔细,懂得了围绕一件事物怎样说清楚的方法,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逐渐注意起来,产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兴趣信息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前提,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如在《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我结合成功举办的曼谷亚运会和学校的远足观光活动,利用电视资料图片,由教师配音解说曼谷美丽的风光和隐含其中的人际友情,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老师让我们看的风光真是美丽!为什么要让我们看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学生们的头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而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从课本中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让学生经过尝试得到收获
语文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学获得,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外显特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经过尝试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自觉能力的集中体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发散性思考,尽可能让其提出独特、流畅、变通的观点,并使这种能力主动延伸至课堂外的学习中去,形成并非经受结果,而是努力尝试后得到的经验。
1、鼓励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也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欲求表现自己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只有学生们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才会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求真正的理解。其次,我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教会他们从课题、内容、中心或标点符号等方面发问,当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愿望,由此产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情境再现广——创设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活动是语文课中加大学生探求力度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随着情境活动的开展,由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唤起热烈的情绪,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主动探求能力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转移到教学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老山羊走了之后》等多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与能力巩固深化。
3、有价值的讨论——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主要是因为要讨论的问题意见一致性较低,讨论结果能给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以一定帮助。而语文学科中,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尚有很大的商榷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但都能启迪、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对课本内容中所包含的文眼或含有极丰富内涵的词名进行深入大讨论中,能使其逐步体会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上,并能一直漫延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中去。如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哪儿去了?”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激烈的讨中体会出了列宁和小男孩对待灰雀去向的各自的态度。《曼谷的小象》中,“转身”一词和“你能象阿玲一样指挥小象吗?”的问题讨论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小象的聪明和阿玲的能干等。
四、“庆贺”努力后的成功
对每一名学生而官,只要有学习活动存在,就会有学习的成功点出现。当学生出现成功行为时,教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是对其最好的“庆贺”方式。
“庆贺”活动可以是教师本着客观公正、尊重个性、因人施评、评点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即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学生暂时的成败,从学生的学力发展入手,激励学生向更高层发展,和学生共同感受求知的欢乐。如我结合课文内容的评价:“你讲得真精彩。”“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你的发言条理清楚,令人乱目相看”等等。
除此之外,“庆贺”活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课堂中多个层面的肯定性的意识交流,如接受同伴的鼓励和自我自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庆贺”活动满足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归属需要。实践证明,课堂中的及时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使学生产生连续性主动学习行为的保证。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我在学习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分层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录像配音,部分学生补充具体有关句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补充状语、感叹等方法自定内容把某样事物写具体,更着重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简要评价,学生之间主动评一评、议一议别人的发言,加以补充和修改,我于其中适时调控,鼓励学生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及语言进行正面赞扬,促使他们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向更高层发展。在这样一些评价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体验,他们在多项不同的有意义的“庆贺”活动中认识和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并促使他们对学习负责,在不断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总之,在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显得十分的重要,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力”去学习,学会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的自尊的健全人格。
第三篇: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授田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四月十九日,我们迎着春风,闻着一路花香来到了授田英才学园。在这里,我们听了李莉老师、张洪艳老师、高静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的精彩,我也受益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节课是张洪艳老师讲得《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李莉老师讲得是《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的讲解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对本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表达方法一一作了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很强。其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授田老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有导入激趣、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指导、内省反思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紧紧相扣。这两节课听起来,教学目标特别清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整堂课听起来非常的有条理。其三,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到位,能够导之以学。特别是李莉老师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随着教学环节的依次进行,教学情境的变化语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处理课文内容时,“老汉揪出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一揪,揪出了什么?”随着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见,教师语言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敬老师的课《四个太阳》,这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活力四射、精彩无限。这堂课所采用的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处理识字时,在游戏中学,在学中做游戏,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当中,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引导。这堂课我也有个疑问,在学生学习当中,孩子们用到了电脑,需要在电脑中打字,有的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打了一两个字,教师又应该做怎样的指导呢?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李俊燕2013、4、26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论文题目:“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摘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令人瞩目地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其中的十大民生举措,措施扎实、指标清晰,彰显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的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民生;十二五; 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 居民收入; 就业制度; 医疗保障
1.0解读“十二五”十大措施
1.1扩大城乡就业规模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改变,然而却面临着三个新的挑战。
1.11从注重城市就业到城乡并重
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
1.12从下岗工人就业到大学生就业
“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不可理解的,但连续三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了就业问题的焦点。
1.13结构性难题越发凸显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过去,由于我国产业层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次较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结构性失业还不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
1.14本地举措
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公共服务领域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创业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税费补贴制度,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快蓝领队伍技能升级。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1.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目前最低工资标准各个省不一样,从整个十一五的情况看,是每年平均提高10%,十二五期间要加大这个力度,实际上对整个的社会弱势群体,就是说基本的劳动力这一块,必须现在要下大的决心来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十二五的力度比十一五要大。
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六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报酬,特别是企业一线工人的工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保部将根据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情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情况,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另一方面,人保部将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这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集体协商制度,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说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
在下一步,我国政府将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主要有这样几个措施:第一,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扩大和挖掘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比如说服务外包企业,去年我国就新增了370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容纳了70多万人就业。70多万人里近50万人是高校毕业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
第二,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此,政府会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当然,这只是示范性的、引领性的。我国政府部门依旧提倡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走这条道路。因为基层需要人才,而且大学生到基层去,经过一段时间实践锻炼、磨炼、经验的积累,逐步再把这些人才向其他岗位再进行输送。第三,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从目前大学生创业比例来看,还是非常低,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前不久几个部门又刚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在大学生创业的税收、费用、场地、创业辅导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效率的服务。
1.3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实现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城镇60岁以上非就业居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到“十一五”末,全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已达2.57亿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制度建设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能保障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可以弥合城镇退休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
1.4提高医保基本支付水平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医保支付限额,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我国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争取把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农合方面,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
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力争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
“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有关文件。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 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5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
当前低保线已经不只是满足生存危机,而是主要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他认为,城乡的低保收入差距应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缩小,并最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1.6显著减少贫困人口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缩短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既是横向比,又是纵向比,和富人比、和同龄人比、和自己的过去比。这不仅仅在于收入的多少,还有幸福指数的高低。
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实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索连生表示,改善民生着眼点就应放在最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人群身上。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我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并从各个方面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升“造血机能”。
1.7减轻居民税收负担
“十二五”前期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中后期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调整个人所得税是改革收入分配的一个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表示,减轻居民税收负担本身就是增加财富,就等于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尤其要大力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
1.8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前所未有,这不仅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也找到了破解房地产市场的突破口,有助于从长期上稳定房产价格。
1.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
“加强就业和社保政策是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也是关键。”赵湘平代表说,“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落实好这些政策。”他指出,发放社会保障卡的意义在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社保”,为提高各险种统筹层次、城乡各项制度顺畅衔接、社保关系平稳转续、异地就医结算以及各类咨询查询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1.10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国有资本收益即所谓的“国企利润”。朱建民委员表示,国企利润应该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并且用于全民性支付。这是国企的重要使命和地位的体现,也是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的体现。
2.0“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首先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
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好,但是社会建设落后,而社会建设又主要与民众的生活相关。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通过30年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起来,老百姓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排队现象严重。如果解决不好,会让群众感到失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改善民生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到过,但是这次在五中全会上重点提出来,就是为了强调这一项任务在未来五年的重要性。
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主要从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从物质方面来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个方面。比如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问题,尤其是让老百姓住好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既
涉及到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问题,又涉及到对住房的合理分配问题。
医疗和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两个中心,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还要保证得到学习的机会以获得自身的发展。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文化问题。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改革还是有未到位的地方。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改革将进入深水区。其中,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是未来改革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继续推动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
如今我们的发展遇到诸多失衡现象,譬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等,这些都将阻碍民生的改善。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顺诸多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消除这些失衡现象,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于垄断行业改革,目前推行的“垄断国企减薪”等措施还不足以彻底根治行业垄断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到这些原本被国企垄断的行业中来。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垄断暴利。
目前我国所实行的分税财政体系将财税更多地分配给了中央,而将更多的税收任务压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面临不小的创收压力,于是只好通过卖地等手段来维持。在未来的五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将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0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实。
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切实实现五中全会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还是在落实,首要的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其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它涉及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减小社会不公,降低社会的贫富差距。据国外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至少压低十个百分点的基尼系数。宁夏大学
“十二五”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富起来
另外,如何改革行业垄断、如何合理进行初次分配等问题对于改善民生也非常关键。特别是分配问题,不能仅仅像以前那样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的时候,也要加大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我们以前总是说要让市场自己来初次分配。但是我国市场还不成熟,劳工基本利益得不到完全保障,黑幕交易等现象还不能杜绝,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投入。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的建设,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在整个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应当有明显的提高。
目前有观点认为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会削弱经济的竞争力,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等于福利过度,不能因为部分区域和部分垄断行业的福利水平较高而漠视我国整体公共保障依然较为薄弱的客观现实,未来民生建设的投入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
在投入的方向上,未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地区。在目前阶段,将公共服务的投资偏向于进城农民最为现实,在地区方面则应当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总结:
应当认识到,我国的民生问题凸显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的体现,是发展进步中的烦恼,而且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富民优先,通过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加大公共福利投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发展视野下的民生定位——关于辽宁“十二五”规划取向的思考,贺伟、张弛 [2]、《“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
[3]、《聚焦“十二五”规划新提法:改善民生行动十大措施》 [4]、《努力做好价格服务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佟允滨 [5]、《十二五改善民生十大措施》
[6]、《发展研究“十二五”规划战略选择》,admin 7
第五篇:《让色彩动起来》教案
【课 题】:让色彩动起来 【年 级】:五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执 教】:张荣锋
【单 位】:宣恩县万寨乡板场小学 【教材分析】:
《让色彩动起来》是人美版教材小学美术第十册第五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教材中编入了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表现了画家对城市清晨强烈的感受。画中不论是树木、道路、汽车、行人、行人都有一种动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副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课本上还选入了几幅学生作品,有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启发学生创作构思。【学情分析】:
由于诸多原因,本校五年级学生没有学习色彩知识,没有了解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并且这一课的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没有学,没有了解了色彩的对比关系的知识。这一节课,又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学生突然学习这节课,无法理解色彩对比。本班的学生造型能力较弱,作业时会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起形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供给学生线描稿,或者学生自己准备线描稿,我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演示让学生更充分的享受色彩的神奇。【教学目标】:
l 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富有动感的作业。
l 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的造型能力。
l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动感。【教学难点】:对比色的运用情况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水粉颜料、油画棒、彩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教师:我们都只听说人能动、动物能动、风吹草动、你们听过色彩会动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画,但是有一幅图画却给了我们动的感觉。请大家来看看这组画面,哪幅给你动感呢?
学生:黑白的给人很安静,彩色的给人动感。
教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色彩产生强烈动感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让色彩动起来》。
【设计意图】以两张神奇有趣的图片指引学生注意,质疑激趣,再观察内容相同的黑白和彩色两张图片一步步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索新知
1、教师播放课件,请学生看屏幕。
教师:春天来了,春光明媚,让我们跟着美丽的蝴蝶去做一次美妙的旅行,请同学伸出手指跟着蝴蝶一起飞。
学生:动起来。
教师:咦,你们怎么停下来啦,学生:看不到了,他们的颜色一样
教师:对,蝴蝶与环境的颜色一样,没有对比了,所以就看不见。
在生活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品放在一起,能相互影响显示出差别,如大——小,高——矮。像这种现象就叫对比。你们还知道什么对比?
学生:说一说。
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有很多对比。瞧,请看屏幕。当蝴蝶来到不同色彩环境中,他们相互影响,显示出不同的差别,这就是色彩对比。请问绿色的蝴蝶在那种环境中最为突出。
学生:回答。
教师: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理。红和绿就是一组对比色,放在一起,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板书:对比色 红和绿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礼物——色相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色环中你能找到哪几对强烈的对比色。
学生:找一找,教师板书: 蓝-橙 黄-紫
教师:我们能在色环中找到强烈的对比色,你们能从你们的彩色笔或者油画棒中找到对比色吗? 学生:找一找,汇报交流。
2、感受生活中的强烈对比
教师:像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也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增光加彩。出示图片:儿童滑梯、室内装潢、鹦鹉。
3、感受艺术品中的强烈对比
教师:对比色这么美丽,让我们来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强烈的对比色,这是一幅民间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出示图片:他分别运用了哪些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生答)。(运用了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等对比色)给我很强烈,鲜明、跳跃。
教师板书:强烈,鲜明、跳跃
教师:农民艺术家们大胆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让画面有强烈的视觉印象。从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查灵克罗斯大桥》
画面的色彩对比使画面产生动感,无论是树,还是路,更不说街上的车和人都和着一种旋律在动,表现画家对城市的清晨产生的激动心情。
4、探究总结
教师:是不是画面中只要有对比色就能使画面有更强的动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看这样一组图。出示图片:同样的5种色彩,哪个给你的动感更强呢?(第二幅动感强,)为什么?
学生:色彩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相邻的两个色彩对比强烈,教师:我们再来看一组图。排列顺序相同,哪个动感更强烈呢?为什么? 学生:第二幅用了波浪形的线条,形体上增加了动的感觉)同学们观察分析的很到位。
教师: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学生:
1、画面中邻近色对比强烈,产生动感
2、造型产生动感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两组色彩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从相邻色的顺序和造型变化两方面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体现探究性学习。
三、教师示范
教师用绘画软件<金山画王>进行演示
教师: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研究终于找出了能让画面产生动感的原因。下面我用电脑绘画软件来帮助大家快速的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打开金山画王进行现场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感知色彩应用。
四、学生创作 课件出示创作提示: 1.拿出准备好的黑白线描 2.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3.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出示学生创作要求。教师通过学生创作作品,观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以建议引导。
五、作业展示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赏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谁能从色彩、线条等方面评析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教师:选出一幅动感不强烈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并将部分色彩进行现场更改做出反差效果。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对学生及学生作品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六、教师小结,延伸本课主题意蕴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让色彩动起来”,了解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艺术品中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我们的生活像色彩一样跳动起来,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