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农业厅等部门单位组成农业产业化调研组,从2007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别对省内的8个设区市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4个省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与省内外农业产业化第一线的政府和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走访了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目的是摸清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现将调研情况和我们的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效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各地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扶持龙头企业成长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由2002年的9家增加到14家、省级龙头企业由100家增加到259家,市级龙头企业也已超过800家。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67.4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2.08亿元,与2002年相比,企业平均规模增加了0.78亿元,增长了60%。

二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系带动农户39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8%。其中,以合同、订单形式直接带动农户196.3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44.81亿元,同比增长12.6%,户均增长1150.58元,同比增长8.6%。同时,龙头企业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2.3万人,同比增长30.6%。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省级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建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90%以上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6个,获得省著名商标84个,省名牌产品54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271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5个、省级585个。如赣南脐橙、国鸿猪肉、阳光乳品、南安板鸭、汪氏蜜蜂、煌禽烤卤、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已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的形式来扩大生产,壮大实力。汪氏蜜蜂园从2003年起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养蜂基地31个,已发展专卖店2400家,农业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实现税利8000万元,成为我国蜂业第一家。

2、主导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已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等五大省级主导产业,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等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其中,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总规模达到4500万亩,产量330亿斤;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170万亩,产量达9万吨;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达1000万头;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规模达610万亩,产量160万吨。

农产品基地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仅在2006年,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含14家国家级)直接建立基地数7315个,基地面积达945.4万亩。同时,全省800多个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的县级龙头企业也建立了大量的基地,可以说,全省农副产品绝大部分实现了基地化生产,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或带状基地生产格局。

3、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度明显提高。全省60余家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的省级龙头企业,2006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德兴市百勤异VC纳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球各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2006年,出口创汇1800万元。水产品出口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额达1.275亿美元,连续八年列全国内陆省份第一名。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省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省龙头企业共引进外来资本5亿多美元,仅2006年龙头企业直接引进资本达到3.8亿元。一些龙头企业如南丰飞环酒业、江西苎麻、奉新米业,以改组改制方式,引进外来资本,优化了股权结构。

目前,已有赣南果业、泰纳南丰蜜桔、正邦科技、仁和药业4家龙头企业上市,汇仁、汪氏蜜蜂等企业正处于辅导期。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各级政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全省出现了合作社、协会、联合体等多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06年底,全省拥有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24家,其中,农业部示范点13家,省级示范点3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371家,占46.7%;畜牧业712家,占22.5%;渔业336家,占8.7%;其他705家,占22.1%。拥有社员和会员62.5万人(其中农民52万人),带动农户98.2万户,资产总额达到9.7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农民社(会)员人均纯收入6750元。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规模也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5742个,比2005年增加了1982个,增长14%,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3206个。

5、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省市县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998年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有关部门2002年、2007年先后制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等扶持政策文件。各市县也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认真落实资金、税收、出口、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省财政从2002年起,先后拿出9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中央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投向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9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和名牌奖励。各市县级政府都设有配套专项资金,如赣州市从2003年至2005年每年从市财政拿出700多万元用于连片规模脐橙基地开发的扶持奖励。

各级政府还高度重视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信息和各种优质服务。大多市县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及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技术服务,送药上门,下乡就诊。省、市以及大多数县级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页),汇集了政策文件、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办事指南、项目申报等有关信息以供企业、农户浏览和收集,企业和农户也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信访等方式来获取政府的指导与帮助。

6、农业产业化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对做大做强农业的积极性。

一是龙头企业和一些合作组织纷纷加大了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省级龙头企业有217家,占总数的80%,投资金额60.5亿元,并且在217个项目中有8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项目。江西国鸿和润合两集团将斥资新上两条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永修县艾城养鸭合作社争取在近年内建立自己的饲料厂和冷藏库。

二是种养户扩大种养规模,转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全省出现生态畜牧养殖小区1043个,畜禽规模养殖户达22.16万户,其中小区生猪出栏达到450万头。南昌、樟树等一批县市规模养殖都在70%以上。

三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农业快速发展,比较效益提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业资本进入。江西绿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浙江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德兴投资建立的,抚州苍源药业是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专门从事中药材金银花基地的种植和深加工的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及其联结机制

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完善,从组织形式上看,有6大类型:

1、“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定单合同,形成利益联结体。农户按照要求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如樟树粮油公司、婺源大彰山茶、吉安温氏集团等。吉安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与农户合作养鸡,公司对养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肉鸡),农户一年可以养3-4批鸡,平均每只鸡可以获利1.3元左右,若每批养鸡5000只,年纯收入可达2-3万元。

2、“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如抚州苍源药业、樟树天齐堂饮片公司、仁和公司等。苍源药业租赁临川崇湖乡荒山2.2万亩种金银花,倒包给当地农民种植,当地农民1个人承包100—500亩,年收入2—6万元,农闲在基地打零工,也有5—6千元收入。

3、“公司+合作社+农户”型。龙头企业通过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将农户与自己紧密联结起来。如婺源林生茶合作社,依托林生实业有限公司,建立有机茶8000多亩,目前拥有会员1426户,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70万元,每户社员平均增收580元,年底还进行了利润盈余返还,共返还基地社员6.15万元。

4、“专业市场+农户”型。以专业市场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户、专业户、商户,实施产销一条龙经营,带动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如南昌的小蓝禽蛋批发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乐平蔬菜批发市场等。乐平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量52万吨,销售收入6.8亿元,上交利税2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5.6万户,建立生产基地56万亩。

5、“专业合作社+农户”型。从事专业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农民自发和政府引导两种形式。上高县养猪专业户自发成立牧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015户,年出栏生猪28万头,占上高生猪年出栏的35.7%。余江县的养猪大户,在县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养猪合作社,树立了“余江无公害生猪”特色品牌,合作社社员的出栏数达到40多万头,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76%,有效地促进当地养猪业的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

6、股份制型。是指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如萍乡市江西天涯种业股份公司、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等。宜春市恒天实业有限公司,当地农户部分土地被征收后,用征地补偿款入股,同时有近400农民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原来简单的订单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合作制等方式演进,由合作制向股份制演进,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益增多,基础更加牢固。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制、订单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根据部分市县的调查,具有较稳定的联结机制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比重约占73%。

三、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我省农业产业化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一是我省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我省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多家,山东省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4家,而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分别有45、23、28、20家;我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只有5家,超30亿元的只有3家,超50亿元的没有一家,山东超50亿元4家,超100亿元2家;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230亿元。二是企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我省27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如全省蔬菜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在抚州全市89家加工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只有12家。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也较弱,我省平均每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数只有安徽、河南等省份的60%。

2、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省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亿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的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担保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获取贷款的数量。

3、一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有企业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因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缴利税不多等原因而不大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反映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如可享受农用电价的一些龙头企业用电还是按照工业电价来收费;还有企业反映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兄弟省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借鉴

1、调动全社会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江苏省把“三资”引入农业产业化的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2006年,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331.79亿元,外资项目10.55亿美元。二是积极拓展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渠道。山东省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山东寿光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在河南许多龙头企业就是农村村支书、村委主任或是农村能人创办领办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江苏省为了进一步发展苏北经济,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苏(中)北建基地;河南支持黄河滩区发展成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2、明确主导产业,重点抓龙头企业。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山东省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蔬菜、园艺、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在这些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寿光蔬菜、威海海产品、烟台苹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二是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漯河是一个农业小市,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设施,不仅培育了双汇等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吸引了江苏雨润、福建福源、北京中旺等多家国字号企业前来建立基地。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建设,拓展产品市场空间。如江苏省已经在上海连续举办了四届江苏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企业集体营销,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形成以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为主体,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业产品基地为补充的多种经营模式,并通过媒体、网络、培训等工作做好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服务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

3、高度重视合作组织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3年,江苏省就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列为农业产业化三大经营主体之一,省财政每年拨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发展了6000多个“有制度、有规模、有效益、有场所”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宁国市每年也拿出1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 “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企业+市场+农户”等基本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山东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民构成了股份合作关系,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入股,不仅可得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企业还要进行利润返还,按股分红。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利润返还、兼并联合、按股分红形式带动种植基地338.1万亩,牲畜养殖量97.3万头,禽类养殖量2.6亿只,水面养殖22.6万亩,占各类基地总数的6.5%-21.1%。

4、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首先是整合现有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明确扶持重点。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05]33号)的文件,规定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均要按照“项目带动、明确职责、统筹安排”的原则,集中用于扶持省里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其二是加强政府与银行的沟通联系,积极为企业融资、贷款创造条件。山东省政府自2003年起每年都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支持山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协议》,当年新增贷款规模200亿元,以后逐年增加。其三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采取由龙头企业担保或承贷承还的方式,贷款额度增加到0.5万元至10万元不等,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农户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四是给予民营龙头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政策贷款待遇。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创新工作方法,给予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粮食加工企业解决收储粮食优惠贷款,并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新跨越。

(一)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1、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入能力、合作和组织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江西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重点工作任务。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和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群,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壮大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显著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心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按市场化原则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改善投融资机制,创造农业产业化领域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00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20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来源占农产品总商品量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全国驰名商标20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00个以上,农户直接带动面达到60%,每户增收1700元。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4、明确重点扶持对象。省、市、县要围绕省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扶持若干龙头企业。实行有限目标,集中投入,坚持数年,重点支持3—5家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年销售有望在2010年突破50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5、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中央八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以及我省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有关税收、抵扣、金融、出口、引资、运输、用水用电、参会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土地要素供给优惠,龙头企业所需生产用地视同重点项目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予以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设施农业用地等,视同农业生产用地,不办征用手续,各项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缴后还。

6、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它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其注册资本可降至3000万元,子公司的个数可少到3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可下调至500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改制或组建企业集团中的各种登记费、评估费减半收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7、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加工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率,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粮食加工方向重点培育大型稻米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籼稻和大米深加工;畜禽产品重点发展冷却猪肉、低温肉制品、水禽产品和羽绒加工;水产品重点发展烤鳗、淡水鱼片和虾仁加工;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赣南脐橙、南丰蜜桔为主的果蔬商品化处理与冷冻配送深加工,以及茶叶、蚕桑、白莲、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

8、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和优胜劣汰机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要突出其带动能力、市场扩张能力和对本地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在达到规模要求的基础上,省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必须要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特种养殖业和农垦企业除外)3000户以上(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00户以上),年户均增加纯收入300元以上。加强对省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评价,实行两年一次的监测评价制度,对监测合格的省级龙头企业,继续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省级龙头企业的支持体系,及时淘汰没有带动能力的企业。

(三)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基地化生产水平

9、科学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方向以及我省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粮油、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农业产业化省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花卉、商品蔬菜、茶桑、中药材五大区域性特色产业。鼓励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10、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和基地化。建立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南桔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等大宗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促进主导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

“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数县一品”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生产格局。

11、提高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准入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等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安全、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的重要标准。按照“统一对外,利益分享”的方法推动同地同类品牌整合,增强著名品牌的竞争实力。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1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地方财政一次性给予2—3万元的开办补贴;在20天内给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布发营业执照,免除办理登记、年检的费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机耕、病虫害防治、配种等技术和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暂免征收所得税,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对社员的信贷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安排一批省农业开发项目、扶贫项目、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基地建设、“一村一品”等项目,由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

13、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广创新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引导,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等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

1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当前广泛采用的合同、订单农业、租赁反包、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形式,要及时引导其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股份合作制方向发展。

15、建立农户直补机制。积极探索利用农户直补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的操作办法,可根据农户与龙头企业签定的定单合同,按照交易数量和价格的一定比例,将农业产业化的部分扶持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户。

(五)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农业产业化外源性活力

16、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大措施。积极引进省外、境外、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优良品种、先进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拓宽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省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与省内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高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17、实施出口导向型农业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促进园艺、水产、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申报和争取自营进出口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带动农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帮助省级龙头企业争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出口贴息,按农产品出口额的一定比例对龙头企业进行奖励;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退税上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对出口龙头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的,按缴纳保费金额给予一定的补贴(不包括国家补贴);对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和取得进口国市场准入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完善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

18、建立实物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产品营销网络。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批发、连锁、专卖、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建立健全产地到销地的营销网络,内联种养、加工、营销大户,外联农贸市场与超市。加快建设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农产品购销网上超市,办好江西绿色食品信息网,建立农产品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交易。

(六)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

19、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和科研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研发机制和研究路线,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种养、加工、保鲜、储藏、运输等环节中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农业技术、降耗减本等实用技术,促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完善科研推广机制和应用平台,按市场化方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0、加大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省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平。加大政府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发挥科研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加强农村科技网络建设和人才培训,组织好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育,实施“绿色证书”、“蓝色证书”工程,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七)优化金融环境,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

21、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涉农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给予县级分支机构一定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审批权限;对龙头企业套用农业、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准入;放宽对龙头企业的授信管理;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依据“物权法”,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使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抵押,允许仓单质押,允许以大型超市进场权、网络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允许龙头企业间的连担,允许法人代表、股东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龙头企业要加强诚信建设,健全公司财务制度,建立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22、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产业化担保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提高担保能力。采取信贷鼓励和风险补偿的形式,鼓励银行对龙头企业放贷,根据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化贷款额和期限,按一定比例对贷款银行进行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联保基金,政府对联保基金实行再补贴。

23、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从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扶持资金、民政救济金中各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垫底资金,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按市场化办法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经营亏损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分摊。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以消除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后顾之忧。

(八)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24、建立政府农业产业化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从2008年起,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2007年5500万元规模的基础上每两年递增1000万元的额度,重点用于省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补助、技术补贴和著名品牌培植。各设区市也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增长机制,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用于省级以上项目的配套和农业产业化中小项目的支持。

25、建立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协调机制。实行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将省预算内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基金、水利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资金,以及“科技三项经费”、省高新技术产业贴息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中可用农业项目的支农资金等,与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26、创新补助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放大作用。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贷款贴息;对上一年度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进行奖励;对龙头企业建设和扩大基地、推广良种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给予补贴;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以参股的形式对省级龙头企业予以支持。

27、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对已实施的项目,要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对连续几年扶持的项目,根据绩效评估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扶持力度和方向,并对负责使用的部门和项目进行奖惩。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

28、加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各级领导小组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重大扶持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农业产业化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

29、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农业产业化良好氛围。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把农业产业化提升为全民创业的重要战场,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第二篇: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市财政局农业科走访了县(市、区)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迚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3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19 家,比的 7 家增加了 12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的 36 家增加到

家;新增投资 200 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 275 家,新建了新湘农、苏仙邦尔泰、义捷粮油、加法果业、广湘食品、玲珑王茶业、济草埻药业、生平米业、坪上菌业等有代表性的产业化项目,东江食品工业园、石盖塘食品工业园初具雏形。不此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全市投资 50 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 216 家,其中由省里评定五星级休闲农庄4 家、四星级休闲农庄 4 家。这些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觃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觃模化、与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觃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劢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迚了县域经济发展。

(事)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觃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市形成了以苏仙邦尔泰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以舜华鸭业、朗德鹅业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以及大北农、九鼎、希望饲料为龙头的粮食及饲料加工业;以东江湖渔业为龙头的淡水鱼养殖加工业,以狗脑贡、玲珑王茶为龙头的茶业;以新湘农、欢乐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以万华红提、加法果业、永兴冰糖橙为龙头的果业;以海华

竹木、创兴人造板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太和辣业、三味食品、小徐呱呱为龙头的调味品加工业;以安仁食用菌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等 10 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觃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丌断推迚,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市积枀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迚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 261 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 197 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丌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市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劢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丌断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劢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综合楼正在建设,全部县乡劢物防疫站建成幵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丌断提高。农业信息

服务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和电规栏目,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迚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丌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丌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带劢能力丌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觃模迚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市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二发展的初期,觃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极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丌多,觃模效益低,带劢能力丌强,带劢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头企业这种丌大丌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迚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劢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丏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劢作用就更小了。

(事)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觃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觃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觃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幵没有形成发展觃

划。有些觃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幵达到预期效果的枀少。再则,个别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个别县市丌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发展丌均衡,虽然近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真正集中起来做成了大亊的却丌多,反而造成浪费,农民得丌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丌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丌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与业村组和与业大户丌多,靠价格拉劢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幵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觃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不生产基地组织结极丌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二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丌管;求大二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丌足的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觃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丌足,银行信用等级丌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极角度来看,由二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枀性丌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极工作上力度丌大,劢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迚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不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劢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

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迚设备引迚不更新等迚行补劣,对出口创汇大、带劢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戒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事)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与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与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丌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劢能力强的农民与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迚、信息不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极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迚其加强管理,觃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与业合作社不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纨人。农民经纨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市的经纨人队伍存在经营觃模丌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丌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纨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劢,提高市场竞争力,幵引导农民经纨人不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亊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

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纨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劢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迚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觃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不城区觃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不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迚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事是合理设置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觃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二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丌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不**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幵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迚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幵丏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置业。

(四)落实好促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

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不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觃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迚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幵逐年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二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六)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规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枀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戓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觃程的制订,幵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戓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规、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

牌农产品的质量迚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迚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市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篇: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市财政局农业科走访了县(市、区)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

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比的7家增加了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的36家增加到105家;新增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75家,新建了新湘农、苏仙邦尔泰、义捷粮油、加法果业、广湘食品、玲珑王茶业、济草堂药业、生平米业、坪上菌业等有代表性的产业化项目,东江食品工业园、石盖塘食品工业园初具雏形。与此同时,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达216家,其中由省里评定五星级休闲农庄4家、四星级休闲农庄4家。这些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规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市形成了以苏仙邦尔泰为龙头的油茶产业;以舜华鸭业、朗德鹅业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以及大北农、九鼎、希望饲料为龙头的粮食及饲料加工业;以东江湖渔业为龙头的淡水鱼养殖加工业,以狗脑贡、玲珑王茶为龙头的茶业;以新湘农、欢乐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业;以万华红提、加法果业、永兴冰糖橙为龙头的果业;以海华竹木、创兴人造板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业;以太和辣业、三味食品、小徐呱呱为龙头的调味品加工业;以安仁食用菌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等10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市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61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197项。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市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综合楼正在建设,全部县乡动物防疫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和电视栏目,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市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发展规划。有些规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再则,个别地方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个别县市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发展不均衡,虽然近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真正集中起来做成了大事的却不多,反而造成浪费,农民得不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组织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求大于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的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构工作上力度不大,动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或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二)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市的经纪人队伍存在经营规模不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不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与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合理设置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并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并且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置业。

(四)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六)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战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并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市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篇: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调研报告

**乡政府团委书记,“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经过走访调查我乡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乡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新增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0家,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和扩建4家,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规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乡形成了以鑫旺棉业为龙头的棉纱产业;以大齐鱼鸭混养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双得利榨油厂以及大圉村板材加工业为龙头的粮食及板材加工业;以王庄小尖椒公司加农户等10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

1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乡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乡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乡动物防疫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陈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乡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

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发展规划。有些规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再则,个别村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丰产不丰收,农民得不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组织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求大于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的制约。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构工作上力度不大,动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或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二)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

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乡的经纪人队伍存在经营规模不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不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与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合理设臵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并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并且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臵业。

(四)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

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六)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战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并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乡名牌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五篇: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制订全省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根据省政协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与各市政协就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联合调研。4月9日至5月20日,喇敏智、李宇鸿副主席带领由委员、专家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赴庆阳、定西、白银三市,侧重对河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也是去年关于我省农业产业化调研的深化和继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综合效应日益凸显

综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组认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注重发挥资源优势,致力打造特色产业,全省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营组织发展较快。目前,我省特色农业已初步形成草畜、瓜菜、林果三大主导性产业和制种、马铃薯、中药材、酿酒原料、草产品、食用百合、球根花卉、干果、黄花菜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并跻身全国前列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10万亩、马铃薯823万亩、啤酒大麦和啤酒花140万亩、玉米杂交制种105万亩、蔬菜425万亩,水果保有面积442万亩、酿造葡萄10.8万亩、苜蓿草750万亩。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7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肉蛋奶总产突破113.6万吨,畜禽饲养量突破l亿头只。另外,我省还有世界珍稀的白牦牛种群和全国最佳的油橄榄、花椒生产基地。在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扩大的同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也获得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989个,固定资产总值140亿元,比2003年增加15亿元,增长10.7%。其中,1020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22.4亿元,比2003年增加22.4亿元,增长22.4%;全省共建各类农产品市场2303处,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23个。所有这些表明,我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比较厚实,实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形,产、销理念明显进步。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以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和相关管理、服务机构为主轴建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成为了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607个,产品行业协会247个。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体系等正在逐步健全;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各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累计制订各类农业标准1000多项,部分农产品开始实行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2万亩,全省共有145个产品先后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注册品牌73个。在农业部多次组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兰州市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受检城市前列。从一定程度上证明,我省大部分农特产品质量确实有了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支以“穿着西装的农民”为主体的营销大军,经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洗礼、打磨,我省的农产品营销队伍逐渐成熟,营销网络快速发展,营销理念日趋进步,营销业绩不乏亮点。2004年,定西市马铃薯协会的营销人员,通过对全国主要马铃薯交易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终端市场需求量及价格变化,调控收获进度,调度货流方向,使马铃薯外销维持了较高价位,平均每吨销售价比上年净增80元。仅安定区,通过上述举措实现马铃薯总计价格增长值4496.5万元。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增收效果更加明显。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已开始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农产品初级加工已成规模,一部分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势头良好。如:莫高集团利用武威及周边纬度相同地区优质原料生产的葡萄酒供不应求。庆阳市利用残次苹果加工生产的膨化苹果圈、苹果糕等休闲食品畅销国外。陇南、定西利用油橄榄、当归加工生产的系列化妆品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通过特色农产品价格优势、加工和流通增值,广大农民从特色农业发展中直接和间接获得的收益明显增加。2004年,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25.9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795元,比2003年增加295元,增长19.7%。发展特色农业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综合效应日益显现。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兴起和壮大,部分解决了农业产值长期低下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和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在由温饱农业向特色商品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指导特色农业实践和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政府执政内容、执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执政能力。靖远县是我省非公经济10强县,个体私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依托蔬菜、羊羔肉产业兴建起来的;庆阳、定西的驿马、文峰两镇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聚集效应明显,带动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陇西县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重点抓项目、难点抓增收、亮点抓改革和深入基层一线抓落实的“三点一线”工作方法,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发展特色农业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特色农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明显的地方,民心愉悦、社会和谐、诸业兴旺、一派生机。

(二)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

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各地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花了气力。但和内蒙、宁夏等周边地区相比,我省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和诸多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除了对发展特色农业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思路有待拓展、工作措施有待创新、工作力度有待加大等主观因素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难以解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标准化批量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总体弱小、带动作用普遍低下等新老问题,依然广泛存在。有些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可以也需要交给市场自行调解。如基地布局和利益联接机制中龙头与农户的关系问题,就分别会由经济聚集效应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渐次调整,政府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化解冲突、维护公正,任何急功近利、越俎代庖的思想和行为,其负面效果短期内可能不会显露,长远地看,则必将会对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深层危害。但现实要求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和政府职能的转型期,更多的问题必须由政府依据经济规律引导解决。如发展环境问题、投融资政策问题、农业结构继续调整问题以及在项目建设中重工业轻农业的问题等。其中,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由来已久。据调研过的大部分企业反映,由于受投融资政策、信贷规定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发展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收购和存储、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项目的投资建设,相当一部分企业产能长期空置、产品质量徘徊不前、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企业发展步履沉重。因此,在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下,我省的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必定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关口要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对策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我省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对此,各方面正在形成广泛共识。当前需要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编制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首先,应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行业,其前途不可限量。三是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目前在兰州市主要超市销售的地产商品只有酒类、干果等少数品种,说明发展空间很大。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而通过创新也有可能解决的机制问题有:投融资机制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问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问题。其中,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尽快加以理顺,是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工作指导上的合力

目前应着力解决相关工作部门部分职能交叉和相互间条块分割,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重复立项和总体效益低下问题。据审计厅有关资料,2004年,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计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省扶贫办在扶贫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发改委在以工代赈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财政厅在财源建设资金中下达1000万元。所扶持的项目中,畜产品育肥、屠宰、加工占46.28%,农产品生产、加工占3432%,其他占19.4%。由于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使用,致使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建议完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整合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形成工作合力。优先选择有发展前景,对区域经济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切实把支持措施和有限的财力抓实、用好。

(五)加大对河东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占全省80%人口和三分之二县市区的河东地区,从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河西五市和全国的农业生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河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省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河东各市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可以预期,通过加大财政、项目、政策的扶持力度,加上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河东地区特色农业有望获得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活力。建议省上于今年第三季度适当时间,在庆阳或定西召开全省发展特色农业现场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干出大业绩,开创大局面。附:庆阳市黄花菜产业简介 庆阳市紫花苜蓿产业简介 庆阳市白瓜籽产业简介 庆阳市肉牛产业简介 庆阳市烤烟产业简介 庆阳市苹果产业简介 庆阳市杏产业简介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简介 临洮县花卉产业简介 文峰药市简介 首阳药市简介 白银羊产业简介 白银市蔬菜产业简介 陇南市花椒产业简介 张掖市种子产业简介 庆阳市黄花菜产业简介

黄花菜是庆阳市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也是强农富民“五个百万”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农业结构调整,加大了黄花菜产业开发力度,黄花菜栽植基地发展较快,全市135个乡镇都有黄花菜栽植,栽植农户29.74万户。2004年底,黄花菜累计保留面积达66.4万亩。全市8县区黄花菜栽植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向镇原、合水、庆城、西峰、宁县等5个优势县区集中。目前建成镇原、合水2个10万亩县,建成万亩以上乡镇20个,随着栽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技术逐步改进,产量产值也稳步提高,干菜产量由1999年的1.24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94万吨,产值由11279万元增加到20549万元。

黄花菜加工购销企业迅速兴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产品质量都有了一定提高。截止目前,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黄花菜购销及加工企业有22家,总资产达12066万元,其中庆阳华兴土特产有限公司、环县腾鹏果品公司等6家企业资产规模都在500万元以上。这些企业年黄花菜加工能力达到3.87万吨,产值达到17646.32万元。庆阳华兴土特产公司去年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黄花菜无污染绿色加工生产线,原料菜实行定单收购,鲜菜用冷藏车运输,原料分捡、清洗、烘干、微波杀菌、真空包装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求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高附加值、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

有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注册了蓓蕾牌、金针牌、永杰牌、庆针牌、陇东牌商标,其中蓓蕾牌干制黄花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批准年产量1300吨。黄花菜除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售外,去年还销售精深加工产品3204吨,产销率达94%,实现销售收入2984万元,出口产品1600吨。产品国内销往地主要有湖南、浙江、上海、广州、四川、天津等地。

黄花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市黄花菜产量29356.22吨,按市场平均每吨7000元计算,产值20549.35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3亿元的6.23%,纯收入16439.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2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庆阳市紫花苜蓿产业简介 陇东紫花苜蓿以其产草量高、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而久负盛名。2002年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确定把草畜产业作为全市“五个百万”重点特色产业之一来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突破口大力发展,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2004年底,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348万亩,其中耕地种植75万亩,建成千亩草带25处,百亩草带125处,引进推广种植金皇后、阿尔冈金、牧歌401、三得利等10多个新品种苜蓿5万亩,形成草产品加工原料基地10万亩;每年产苜蓿草籽300多吨,外销200多吨,年产苜蓿干草150多万吨。紫花苜蓿是畜牧业发展的饲料支撑。

目前全市已建成投产的有华池通达、环县绿鑫、陇东克劳沃、镇原武沟、合水绿茸等5个苜蓿草产品加工企业。正在建设的有宁县绿鑫、镇原丰源和庆城驿马克劳沃饲草贮备库等3个苜蓿草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加工企业以生产草捆、草粉、草颗粒等苜蓿草产品为主,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为全市紫花苜蓿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2003年华池县通过招商引资,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通达草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苜蓿草粉、草颗粒、草块三条生产线,去年又新上了苹果渣与苜蓿混合颗粒饲料生产线,当年加工草产品3000万吨,已成为带动全市草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庆阳市白瓜籽产业简介

白瓜籽在庆阳市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白瓜籽以板大、皮薄、籽仁饱满、色泽清亮、不易破碎,氨基酸、胡萝卜素、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效成份含量高而驰名省内外,深受客户青睐,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盟国际市场享有盛名。国内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甘肃、山西等。庆阳市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出口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

全市白瓜籽主要分布在华池、合水县。2004年,全市种植白瓜籽6.6万亩,产量2640.75吨,产值1597.66万元,纯收入1278.13万元,提供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元,占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白瓜籽作为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培育开发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业务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大办加工企业,进行系列开发,目前已中试成功南瓜果脯、南瓜功能保健饮饮料等产品。有关县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每年纯种白瓜籽面积7万亩左右。全市土地面积宽广,非常适宜白瓜籽种植,进一步开发白瓜籽潜力巨大。

目前白瓜籽加工企业有7家,均为出口创汇企业。华池县白瓜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凤川”牌炒制白瓜籽,已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年生产量1000吨。2004年,全国出口白瓜籽约2万吨,庆阳市出口1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60%,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上缴税金212万元,出口创汇2311万美元。甘肃庆发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出口白瓜籽9000多吨,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目前注册的商标有“凤川”、“阳光”、“蓓蕾”、“华兴”、“庆庆”等品牌。

庆阳市肉牛产业简介

庆阳市委、市政府把草畜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开发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把以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训,把草畜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庆阳建成草业大市、牧业强市。上下认识统一,齐抓共管,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庆阳是地方优良品种——早胜牛的主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肉牛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以早胜塬、董志塬、屯子塬等及子午岭林区为主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2004年,全市牛饲养量564万头(存栏438万头,出栏126万头),养牛农户171万户,占总农户的343%,其中规模养牛户7929户,占养牛户的46%,现已发展养牛专业村24个,建成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84个,其中百头以上的30多个,全市年生产牛肉11万吨,养牛产值2251091万元,占全市牧业产值的288%。宁县早胜肉牛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东紫”牌商标,宁县兴旺牧业公司取得了对港澳出口活牛、牛肉证书,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已能屠宰加工分体多品种牛肉,并被省上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牛的品种主要是早胜牛及其杂交品种,占牛饲养总量的76%,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等良种牛冻精生产的杂种牛占20%左右。现有庆阳鑫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环县金鹏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3个肉牛生产加工企业,是市政府今年命名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庆阳市烤烟产业简介

庆阳烟区属北方黄淮烟区,烤烟生产主要分布在正宁、宁县、镇原、合水、西峰5个县区的60多个乡镇,年种植农户约16万户,是甘肃烤烟的主产区。

庆阳市烤烟种植始于1958年,发展于1985年。据统计,1985—2004年间,全市累计种植烤烟346.59万亩,完成收购总量700.05万担,收购总值1245亿元,农民收入1689亿元,实现农特税468亿元,年均占财政收入的60%,全市有20万户70万人通过种植烤烟脱贫致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其中1996年,全市种植烤烟324万亩,收购烟叶109万担,完成收购值22亿元,农民收入339亿元,占当年烟农人均纯收入的441%;财政收入1046亿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07%。1991—1996年间,正宁县年均烟税收入1427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651%;宁县烟税年均收入910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362%;镇原县烟税年均收入1347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461%。2004年,全市种植烤烟2011万亩,生产烟叶57万担,烟草公司收购1138万担,占全省收购计划的80%,烤烟提供农民收入187亿元,提供财政税收24916万元,烟农种烟人均收入达54369元。烤烟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县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加快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带动了烟叶复烤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庆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庆阳市苹果产业简介

庆阳市地处世界优质果品生产带,是甘肃苹果的重点产区,西峰区、正宁县列为国家优质苹果产业带重点县区。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苹果产业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大规模带动大效益,以大效益促进大发展,苹果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苹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大规模的苹果栽培自“七五”以后开始,市、县、乡均成立了果品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明晰发展思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在全市建设百万亩苹果基地后,苹果发展势头更为强劲,面积扩大,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围绕苹果产业的各项服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逐步实现了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营初步形成。截止2004年底,全市苹果园面积47.2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52.3%,建成苹果千亩村73个,万亩乡9个,十亩以上大户1000多个,优质示范园400多个。

果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2004年全市苹果总产量13.37万吨,总产值1.55亿元,农村人均72.7元。优质果品比率不断增大,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年产量802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60%。庆城县赤城乡2003年苹果园面积达到23万亩,占原地面积的707%,全乡苹果总产量达到12万吨,收入达到1680万元,农民户均4400元,人均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3%。全乡有6户果农盖起了小洋楼,45户果农购买了汽车,50%的果农拥有摩托车,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系列开发逐步完善,贮藏加工业开始兴起。全市苹果贮藏库3296个,年贮存苹果6.65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49.8%,基本实现季产年销,年增收2700多万元。苹果加工业以甘肃通达果汁厂为龙头,年产浓缩果汁1万吨以上,主要出口欧美市场,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产果汁143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35亿元,实现利税1300万元。近年来相继发展了苹果圈、苹果粒等加工企业,使苹果从优质果到残次果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关服务行业也不断扩大,为苹果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高新技术普遍应用,服务体系渐成网络。全市从事果业技术服务的科技干部280名,建立固定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点228处2649亩,每年提高培训果农5000人次以上。庆城、西峰、正宁、合水四县区全面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庆城县于200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心示范区”,获农业部“百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先进县”称号,其他县也通过了省上验收。全市组建农民果树服务队185个,有队员2748名。现有果品公司及农民运销企业72家,在外设点18处,代理商43个,每年参与销售人数逾万人。苹果销路畅通,每年有70%的苹果销往广州、深圳及京、川、蒙、疆等城市和地区。

庆阳市杏产业简介

2004年底,全市有杏树面积57.23万亩,其中山杏29.24万亩,规范化管理杏树面积27.99万亩。年产鲜杏5.01万吨,产值5400多万元。地方优良品种宁县曹杏多次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并录入《中国名优农特产品名录》一书。逐步形成了以宁县为主的鲜食、加工兼用杏基地,以镇原县北部、庆城县西北部及华池县、环县为主的仁用杏基地。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的镇原县有杏树面积2403万亩,年产鲜杏23万吨,为农民提供收入2400多万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之首。

加工利用情况。全市现有杏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主要分布在镇原和宁县,产品以苦杏仁、甘草杏、包仁杏、曹杏脯、杏肉、杏浆等为主。年加工量141万吨,产值9140万元,实现利税928万元。加工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和省级大奖,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远销吉尔吉斯、法国、加拿大、朝鲜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工企业之间联合、改造、重组,抓技改、上质量,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召开新闻发布会,监督企业产品质量,帮助构建营销网络,使杏产品加工业实现了产销两旺。

科技推广情况。多年来,先后与省农科院、科学院、林科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陇东毛杏改造综合技术推广”、“杏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仁用杏基地建设”等项目,分别获得了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了《杏树丰产林地方标准》,在全省颁布实施。建立了杏树品种园45亩,引进试验优良品种21个,筛选确定了市内主栽品种12个,建立优质示范园1500亩。总结形成了庆阳杏树栽培管理技术规程。培训农民技术人员34万人次,有1277名获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为杏树栽培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加工企业先后与全国1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帮助培训人才,联合开发产品。科技引进投入,加快了杏产业化发展步伐。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简介

马铃薯是定西第一大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原则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的目标,通过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协会签单联动等多种措施,使全市马铃薯产业的“块状经济”雏形初步形成。2004年,全市马铃薯面积达到30024万亩,占全市粮播面积的52%,总产达50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都占全省的一半,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全市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408元,较上年增加69元,马铃薯产值达到143亿元,较上年净增11亿元。

通过近几年努力,已建全了马铃薯研究开发机构和梯级扩繁体系,初步完善了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成了一批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为主的多元化龙头加工企业。制定的《马铃薯产地环境条件》、《马铃薯质量安全》、《专用型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已被审定为甘肃省地方标准。从而为引导和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全市建成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24家,有各类马铃薯协会180多个,2004年实现订单生产17238万亩,较上年增加13%。全市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145个,面积达150万亩,建设马铃薯综合示范点208个,面积4035万亩,建立专用型马铃薯示范基地20万亩。全市已建成较大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4个,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26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85个,有遍布乡村的收购网点1500多个,发展马铃薯贩运大户2321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场流通体系,不但服务本市,而且带动了宁夏、青海等周边省份马铃薯运销。全市已建成马铃薯精淀粉及制品重点生产企业24家,产品加工能力已达30万吨,产品包括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精粉皮等10多个品种。全市马铃薯外销110万吨,其中铁路外销6000多车皮,并组织马铃薯销售专列6列。全市共制定(审)颁布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10个,相应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韩国及港澳等地十分畅销。“渭源马铃薯”已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临洮马铃薯”已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安定超兴精淀粉正在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腾胜、兴达、金大地等公司已被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临洮腾胜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定、渭源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临洮县花卉产业简介

近年来,临洮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优势、突出特色、科技领先、扩大规模、壮大龙头、培育名牌、抢占市场”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县上把球根花卉的生产作为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高效特色产业来抓,确定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总体方针。花卉产业开发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的原则,不断扩大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花卉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努力提升花卉产业整体效益,花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花卉种植面积22644亩。其中,温室种植2632亩,露地种植20012亩。露地种植中种球繁育面积11580亩,累计向社会提供鲜切花11551万枝,各类种球5520万头(墩),各类种苗1.26亿株,各类盆花874.95万盆,累计产值达到2.22亿元,累计销售收入1.78亿元,带动农户4823户。2004年,新增花卉种植面积2585亩,向社会提供各类鲜切花860万枝,种球800万头(墩),盆花27.55万盆,种苗980万株,实现产值3300万元,销售收入1120万元,带动农户1223户,全县花卉人均收入每年达到123元。

花卉生产不断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迈进,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走向“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统一销售价格、统一销售网、统一技术攻关、统一引进良种、统一培训推广。集团公司在引种、种植、推广、销售等方面,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文峰药市简介

文峰中药材交易市场位于陇中“旱码头”——陇西县文峰镇,在316、312国道和陇海铁路交汇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设施健全。市场紧邻316国道,距陇西火车站1公里,是进入西北腹地的交通枢纽和西北药材的输出通道。药市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占地面积202亩,有二层营业楼31栋580间,5000平方米交易大厅两个。仓储容积70万立方米,一次性仓储容量4万多吨。各药材企业建立药材专业网站23个,信息网络十分畅通,电子商务初步开展。药材运输业务发达,共有货运信息中介部20个,运输网络遍及全国。药市是西北最大、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仓储、运输和信息服务中心,有“西北药都”之称。

文峰药市共有经营、加工企业130多户,常驻客商1000多人,贩运人员5000多人。通过多年的发展,与国内外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制药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营销网络,年集散各类药材600多个品种10万吨,成交量4万吨,成效额3亿元。产品远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北非等国家。

文峰中药材加工园区占地面积200亩,从1999年开始建设,已进入企业23户,年加工转化中药材8000多吨,产值近1亿元。甘肃效灵生产开发公司、甘肃伊真堂药业公司等企业已初步走上了精深化加工的路子,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中药材产业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药市每年为当地创造税收200多万元,占文峰镇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每年在市场和加工企业从事药材搬运和加工的劳动力1万多人次,劳务收入8000多万元,从业人员年收入最高的达2万多元,最低的5000多元。药市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形成了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劳务经济。首阳药市简介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位于“中国黄芪之乡”的首阳镇,316国道旁,距陇西县城20公里,文峰火车站38公里。总占地面积70亩,投资1500万元,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市场与全国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网络,能够准确反馈供求信息,指导市场经营。

药市年交易药材3.5万吨,成效额达25亿元。市场内有四川、湖北、河北、安徽、广东、浙江、云南等外省客商2000多人长驻经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韩国、加拿大、南非等地区和国家。主要上市品种有黄芪、党参、黄芩、甘草、板蓝根等30多个品种,其中以党参、黄芪最为量大,所销售的党参占全国市场的70%,黄芪占全国市场的50%,是全国党参、黄芪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

占地200亩的中药材加工园区,目前已有21户企业入驻,年加工中药材12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创利税430多万元。已有10家公司实现了网上交易。

药市在增加地方税收和农民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在市场和加工园区从事中药材加工的县内外劳动力达800多人,日均创造劳务收入2万多元。药材种植和采挖旺季,每天来自周边各县的务工人员达100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1亿多元。

白银羊产业简介

养羊业是白银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村经济重点发展产业,也是全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按照“确定大产业、建立大基地、培育大龙业、开拓大市场”的整体思路,抢抓机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高效益,着力抓组织领导,抓科技示范,抓资金投入,抓市场营销,使全市养羊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比重节节攀升。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稳牧扩栈、稳山扩灌、稳土扩优的“三稳三扩”方针,充分发挥“靖远羊羔肉”品牌优势,加大优质羔羊产业开发力度,有效推动了全市养羊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羊只饲养量271.6万只,同比增长21.8%,其中存栏153万只,出栏118.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8.5%。羊肉产量达到10260吨,同比增长8.37%,占全市肉类总产量的17.5%。不变价养羊业产值达到7225.6万元,现价养羊业产值达到1687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13.8%,分别占全市畜牧业产值的18.3%和20.4%、农业总产值的5.5%和5.3%,与其他产业相比,增长幅度最大。全市农民人均从养羊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74.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1%。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依据当地不同地域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积极培植区域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已建成养羊基地乡43个,其中饲养量在5万只以上的乡14个,2—4万只的乡29个,养羊专业村达460个。养羊产值达到200—500万元的乡40个,500万元以上的乡22个。全市扶持发展规模养羊户累计达到3.2万户,其中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和规模养殖场达到1462户,规模化舍饲养羊总量达到125万只以上,占全市羊饲养量的46%,规模优势日益显现。

良繁体系逐步完善。在推进羊产业开发中,全市以优化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为重点,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扶持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投身于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建设之中。全市已建成良种羊场26个,其中确定为省级重点种羊场的3个,种群规模达到6580只以上,饲养的品种主要有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瑞德欧、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和滩羊等,为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繁殖能力、保持优良肉质、优化品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草养羊相得益彰。在羊产业开发的带动下,全市各地特别是规模化舍饲养羊户种草积极性空前高涨,走出了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全市完成当年人工种草33.4万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90.65万亩,同比增长5%。全市建成青贮窖和氨化池1.26万个(组),年推广青贮氨化饲料6万吨以上,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40%以上,使羊产业和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龙头企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白银腾飞裘皮综合制品厂、景泰县杰达清真食品公司等羊产品加工企业10个,建成甘肃新西部草业发展公司、景泰博亚饲料公司等饲草料加工企业6个,建成规模较大的畜禽及其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0个,其中靖远县羊羔肉批发市场年屠宰交易羔羊40万只,各种毛皮交易60万张,年交易额在8000万元以上。同时,全市培育了一大批从事羊羔肉营销的中介组织和贩运大户,“靖远羊羔肉”餐馆已遍布全国11个省市、20多个大中城市,总数达8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5亿元以上。产业化组织的形成和运作,促进了羔羊系列产品的流通增值,极大的拓展了全市羊产业的发展空间。

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近年来,全市集中连片建立高标准科技示范点,着力推广了一系列羔羊生产配套技术,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2002年“靖远羊羔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在此基础上,2004年组织制定了“靖远羊羔肉”羔羊生产技术规程及羔羊羊舍建造技术规程等3项A级绿色食品生产地方标准,并通过省上专家评审认定。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力度,加大各项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力度,羊产业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白银市蔬菜产业简介

蔬菜是白银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三增”总目标,按照“调整抓特色,产业抓龙头,示范抓园区,基地抓规模,质量抓品牌”的工作思路,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以沿黄百公里蔬菜长廊和高扬程灌区菜用地膜早熟洋芋为重点,建立蔬菜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蔬菜生产走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的路子。蔬菜生产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高原夏菜、早熟洋芋相匹配的种植模式和周年生产、四季上市的新格局,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商品产值逐年提高。依靠行政推动,市场带动,效益驱动,2004年白银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6万亩(含早熟洋芋22.69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6.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136万吨,商品量94.5万吨,产值10.87亿元,商品产值7.61亿元。日光温室蔬菜产量43万吨、商品量39万吨、产值6.4亿元、商品产值5.8亿元,地膜早熟洋芋产量40万吨、商品量28万吨、产值1.7亿元、商品产值1.19亿元。蔬菜总产量、商品量、产值和商品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27%、6.54%、42.3%和42.5%。蔬菜产值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49.6%。全市农民人均从蔬菜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55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4%。今年蔬菜生产在去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面积上规模、产量上台阶、品质上档次,创历史最高水平,登上136万吨的新台阶。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靖远县、白银区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在两县区积极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同时,结合白银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际,在景泰县建立5万亩菜用早熟洋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蔬菜基地中有万亩以上的乡15个,5千亩到1万亩的乡11个,3千亩到5千亩的乡11个,千亩以上的村61个。落实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5个,绿色和无公害生产示范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

产品认证稳步推进。靖远的辣子、茄子、洋葱、双孢菇,景泰的马铃薯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制定了辣子、茄子、洋葱、双孢菇、马铃薯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黄瓜、番茄、甜瓜、白灵菇、蔬菜产地环境质量等5项无公害技术规程。靖远县、白银区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省上已认证,认证面积分别达0.6万亩和1万亩。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力度、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加大农业标准各项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力度,蔬菜生产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针对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生产,总结提出并推广应用了十项核心技术,即高温闷棚、绿肥翻压、滴灌、嫁接、平衡施肥、营养钵育苗、高起垄沟覆草技术及张挂粘虫板、反光幕,使用防虫网等,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对全市200多个蔬菜样品有机磷农药残留速测,合格率达90%以上。在今年开展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中,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对靖远大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甘肃北方菜业有限责任公司蔬菜批发市场、白银文化路蔬菜市场、白银西太华超市各随机抽取4个样品,共抽取黄瓜、茄子、辣椒、菜花、豆角、蒜薹、萝卜、韭菜等15个品种的16个样品进行化验检测,检测合格率达100%。龙头企业起步良好。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有限公司,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真空冻干食品生产企业,可年产各类冻干蔬菜300吨,能提供洋葱、胡萝卜、香葱、芹菜等各类FD蔬菜品种;甘肃长河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7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60万元,主要产品有脱水青刀豆、青红椒等10多个系列,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出口商品标准,80%的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2003年,公司开展设备技术改造,新建4条生产线,产量达到600吨。2004年,以长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蔬菜订单面积达1.24万亩,带动农户7500户;甘肃北方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960万元,主要从事各类蔬菜和农副土特产的脱水、冻干加工销售,并进行科研开发和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服务,年销售量15万吨,年销售额1.2亿元;会宁金源实业有限公司,依托当地资源,年加工白灵菇125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

批发市场日益繁荣。全市建立专业蔬菜批发市场8个,综合性市场20个,为蔬菜的批发、销售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其中,靖远县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30家“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之一”,通过大屏幕电子信息网,可获得全国30多个城市蔬菜市场信息,为全市蔬菜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专业运销组织、农民运销大户、农村专业协会等组织50多家,有1300多人从事中介服务。通过各类中介组织,把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架起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靖远县平堡乡蔬菜促销协会,组建经纪人队伍,制定章程,开展科技培训,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开拓市场,组织产品营销,全乡形成了2400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1.3万吨,销售1.25万吨,反季节蔬菜的商品率达到96%。陇南市花椒产业简介

近年来,全市把花椒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制定规划,加强领导,加快了发展。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花椒产业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出卖原料到精深加工、规模发展、整体开发的过程。在机制上,经历了由群众自发栽植到政府鼓励倡导能人大户拍卖、租赁荒山荒坡开发的转变;在栽植模式上,经历了由群众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到千家万户地埂栽植和集中连片规模栽植的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经历了由简单粗放型管理到精细作务、科学化管理的转变;在营销模式上,经历了由群众自足之余的少量销售到运销大户长途贩运,建立花椒产品专业市场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在加工模式上,经历了由低层次、低效益的粗加工向产品深度加工、系列开发的高科技含量产品转变的过程。花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农民接受和认可程度最高的产业,产业化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开发过程不断加快。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发展花椒132.935万亩,保存株数17360万株,其中,已挂果82.5万亩计14250万株。已建成以武都区为主,辐射宕昌沙湾片、礼县下四区、西和大桥片、康县平洛片、文县桥头片五个区域80个乡镇,100个村的花椒示范基地。

产业效益日益突出,群众积极性高涨。2004年底,全市花椒产量达1050万公斤,产值2.74亿元,人均花椒收入368元,涌现出了花椒收入上万元的大户2000多户,出现了栽植大户、销售大户和运输大户等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及许多依靠发展花椒产业发家致富的典型,花椒产业效益日益凸显,植椒致富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并变成行动。

综合开发步伐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产业开发中坚持与扶贫、长防长治、山区林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政策紧密结合,在精、细、深加工和产、供、销配套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已研制出了精麻型、保健型、方便型三种系列花椒产品和以青花椒为主的椒芽菜、盐渍花椒等产品,注册了历献、六月黄口梅、樊家山六月红、古阶州等花椒专用商标,为今后花椒产品的精深系列加工奠定了较好基础,为产业进一步开发拓宽了内涵,延伸了链条,促进了花椒产业化进程。组建了花椒集团公司,建成了年出产能力3000吨,产值3000多万元的花椒液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00吨,产值75万元的洛塘绿源青花椒加工厂、椒目油脂化工厂、金杯花椒有限公司、永光农副产品加工厂等15户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调动了基地规模建园和广大群众齐发展的积极性,全市花椒开发基本形成了产、加、销成龙配套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产业前景广阔,势头强劲。全市有80多个乡镇1050个村适宜发展花椒,宜椒面积1340余万亩。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花椒产业以其极强的适应性,明显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区内外市场,呈现了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全市花椒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花椒产业在全市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大开发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张掖市种子产业简介

近年来,全市种子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市场渠道不断拓宽,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4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82.78万亩,较上年增加0.06万亩,其中杂交玉米64.17万亩,小麦、瓜菜、油料、马铃薯、啤酒大麦、棉花、花卉等其它农作物繁制种18.61万亩,较上年增加1.35万亩。所繁制的农作物种类达到30多种,品种(组合)达到300多个。全市种子产量预计可达34亿公斤以上,种子产业产值预计可达9.6亿元,较上年增加1亿元,农民收益预计可达7亿元,人均收益700元。其中玉米杂交制种产量预计可达2.5亿公斤,农民收益可达6亿元,人均收益600元。总体上看,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已逐步趋于稳定,其它农作物制种面积则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瓜菜、棉花等劳动密集型作物杂交制种发展较快,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重点发展玉米以及瓜菜、棉花等杂交制种,山丹、民乐两县重点发展大麦、小麦、马铃薯、油菜、花卉等繁制种,种子区域化生产布局更趋合理。全市从事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52家,其中从事玉米杂交种子生产的企业31家。已建成大型种子加工中心18个,占地面积168.78公顷。玉米种子加工能力已达4亿公斤以上。全市6县区的47个乡镇、405个行政村的15.7万农户参与种子生产,农户数占全市总农户数的62%。“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更加紧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在种子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和各种子生产企业认真督查,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技术和管理措施,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下载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农......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东良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东良乡政府乡长肖五星 为了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改革的精神,按照县大讨论活动推进方案安排部署和县领导要求,近期我们利用半个月时间......

    关于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新时间:2013-11-22 浏览次数:184 快捷操作:【打印】【收藏】【关闭】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

    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含五篇)

    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推荐)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

    ⅹ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ⅹⅹ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ⅹⅹⅹ县人民政府 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根据ⅹⅹⅹ发电【ⅹⅹⅹ】36号《关于开展ⅹⅹⅹ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ⅹⅹⅹ县委、县人民......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

    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东坡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