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

时间:2019-05-12 19: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

第一篇: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

目录 引言

一、从湖北“邓玉娇案” 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1、潜伏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1)、预警机制缺失 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2、生发期:政府控制乏力 1)、应急体系缺失 2)、应对经验不足

3、形成期:政府引导不力

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三、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2、生发期的对策

3、形成期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监控研究

——以湖北“邓玉娇案”为例

引言

20世纪的后十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结合,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多媒体网络诞生了。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使人类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活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舆论也随之产生,舆论是人们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态的评价信息,网络舆论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事态的看法和评价。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人们可以随意的发表观点,这就会造成舆论的混乱,这些舆论也会对事情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评价来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任何一种代表多数人的评论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强大精神压力,起到精神强制的作用,所谓“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就是指的舆论的杀伤力。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网络舆情就具有普通的社会舆论所不具有的特点,它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一秒之内,点下鼠标就可以传至千里,所以网络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力量,它是反映社会时势的晴雨表,是公众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

网络舆情的作用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如果任其肆意的发展,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为人们确立一种舆论导向,利用法规政策来控制网络舆情的泛滥,这是整合社会的需要。只有提高舆论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说明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如何控制网络舆论,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一、从湖北“邓玉娇案” 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主动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后,因死者邓贵大原系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故被称作:邓玉娇刺官案。邓玉娇案发后,网络上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

2009年5月31日,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认定邓玉娇“防卫过当”,移送检察院起诉。巴东县纪检委则开除黄德智党籍,县公安局对其治安拘留,未予刑事拘留更未逮捕。

巴东县人民法院最后裁决认为,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案发后,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经法医鉴定,邓玉娇为心境障碍(双相),属部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据此,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后,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评论狂潮,网络媒体的控制性比较弱,关于事件的舆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新浪网首先转载了有关此事件的报道,短短几天,这个报道在新浪留言评论的数量位居第一,其他网站也纷纷转载起来。在网络舆情的影响,这个案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就有了结果,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

然而除了一些对案件有利的发展,网络舆论也对案件的处理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网络舆情“营救邓玉娇”的呼声中,法院也受此影响,至6月16日,邓玉娇被判处免除刑罚后,这股强势的网络舆论风暴才渐趋衰退。网络舆情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媒介审判”的局面,“媒介审判”将会干预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这不利于我国司法的公正。

出现“媒介审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网络舆情的肆意发展,这反映了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的缺失。

1、潜伏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潜伏期指的是由社会环境到信息报道与呈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网络舆情,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舆论,只是这时期的舆论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真正地系统,还没有大规模的扩散。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社会总有不满,这时人们的不满大多都是潜在的,但是一旦社会出现与他们心里相符的事件,就会迅速的形成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时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警机制缺失

预警是指对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网络舆情预警制度指的是对于网络环境的检测,看是否有重大的心里倾向,如果发现这种倾向,就把它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要想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达到良好的预警提示,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主要是完成预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集合群,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测度、预警方法、预警活动等。在综合考虑国际预警情况的前提下,我国相关机构把我国的预警体系华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轻警情,代表色是蓝色;中警情,代表色是黄色;重警情,代表色是橙色和特重警情,代表色是红色。

虽然我国有一套预警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些缺失,预警活动的进行必须要先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判断级别,做出反应等,我国缺乏这样一个完整的机构,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机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低,分析不彻底。首先从组织体系来看,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其次从预警机制运行来看,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内部协调度不高,再次从人员来看,人员素质不够高,不能对事物做出迅速的反应,最后从预警机制来看,我国的预警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预警制度。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前,人们就存在一些心理的不满,特别是对官员的不满,我国的一部分官员贪污受贿,行为不当。而在“邓玉娇事件”中正好有一个官员,邓大贵就是一名官员,而且他是因为试图强奸邓玉娇,才会被刺死,这在人民看来,是“死有余辜”,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邓玉娇就成了人们赞扬的对象,这就是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我国的预警机制没有彻底的了解这种潜在的心理,才会有后来舆论的倾泻。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我国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些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主要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在作出批评报道时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十几级的,富有建设性的,必须把握时机,注重社会效果,而且对量的把我要适度,不能太多太密等。

网络媒体出现后,媒体的“把关人”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把关就是广大网民、网友形成的舆论共识,大多都是延迟把关和隐形把关,网络媒体把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发生在新闻产品形成之后,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播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参与网络舆论博弈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功利性用户,另一种是功利性用户,比如网络水军。

对于非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大部分普通的网民,他们主要是出于对事情的关注,以及对情绪的宣泄,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害怕被孤立而选择与大众观点一致的看法,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就形成了舆论。在“邓玉娇事件”中,人们都倾向于邓玉娇,说她是烈女,对她进行赞扬,这是大势所趋,尽管邓玉娇是防卫过当,但是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只好选择与大众一致的观点。

对于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指网络水军,他们为了利益,在网上发表舆论,炒作。他可以为新产品吸引人气,又可以恶意攻击他人,发布和传播攻击信息、造谣言论或挑拨语言,制造网民间的矛盾,甚至恶意传播谣言而引发社会**等。网络水军的舆论造势属于有目的有预谋的舆论炒作行为,已经超出了常规舆论问题的边界,属于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必须用相关法治手段加以引导和治理。

对于“邓玉娇案件”舆论的形成,其中也不乏有网络水军的“功劳”,这都体现了我国网络舆论博弈机制的失灵,使舆论都倾向一边。

2、生发期:政府控制乏力

生发期值得是舆论的生发阶段,即信息的报道阶段和舆论主题的接收阶段。在社会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对其进行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速度十分惊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面对海量的信息,网民会无所适从,一时不知道发表什么意见,这就导致论语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媒体的报道,就会引导舆论走向正面健康的方向。在“邓玉娇事件”中,我国政府的控制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有两个原因: 1)、应急体系缺失

应急体系值指的是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和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般都能很好的应对。除了自然灾害的危机,网络危机也渐渐的逼向我们,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如果某一个负面的舆论一旦形成,并且在网络上传播,那么它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我国的网络技术远不如发达国家,应对网络危机的措施也远不如发达国家,首先我国缺乏对网络预警的重视,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网络预警作出判断和回应;其次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响应缺乏主动性,我国政府一般都是在网络舆论大规模的传播后,才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才会介入事件的处理和调查;第三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的机构设置冗杂,不清晰,这样会造成推卸责任的现象;第四缺乏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有关互联网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太过宽泛,不具体,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少之又少。

对于“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泛滥,而我国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又不健全,再加上网络本身的隐匿性和快捷性,使得这一舆论迅速扩大,并最终影响司法的判断,造成媒介审判的局面。2)、应对经验不足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起步慢,网络对于我国是新兴的事物,虽然这些年,我国的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电脑也迅速的普及,但是伴随着网络出现的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我国的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经验不足,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应对“邓玉娇案件”时,我国政府的反应还很不成熟,没有及时的控制舆论,公正舆论,使得舆论偏向邓玉娇方面,并且在判断邓玉娇防卫过当时,也要抵着全社会的压力,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3、形成期:政府引导不力

形成阶段指的是舆论主体在接收到媒体的报道时,对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舆论领袖的引导下,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见,促成了舆论的形成。如果在此时对舆论进行引导,就会使舆论健康的发展。

对舆论的引导方式主要有正面启导,典型启导,参与式启导以及警示式启导,对于社会热点的引导,应该先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采取适当的措施,把公众的观点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而我国政府在面对“邓玉娇事件”时,没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舆论大范围的倒向邓玉娇,并且给法院造成压力,影响司法的公正。

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潜伏期的特点

网络舆论在潜伏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潜伏性,网络舆论的潜伏期并不代表网络舆论不存在,人们长期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社会的一些矛盾,总有一部分人会对社会产生怨恨,这种怨恨一直隐藏在心里,一直到社会发生某个事件,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怨恨,舆论就会一触即发,迅速传播。这种心理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只要有火苗,就一定会燃烧。二是泛化和分散性,传播学把传播模式分为线性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它既有互动,又有及时的反馈,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传播速度和超文本链接使传受几乎同时进行,在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权大大增加,传受身份可以互换。除此之外,网络传播还具有实时性,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没有限制,把关人功能弱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有电脑,有上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意见,并进行传播。他们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沉默的螺旋有所减弱,每个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意见,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分散,不统一。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出现,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每个人都渴望张扬个性,这也使舆论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如果这种分散的舆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它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2)、潜伏期的影响因素

潜伏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因素,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会导致仇富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一直存在将会影响社会的心态,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的发展。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国工人的工资普遍比较低,房价及其消费品的价格不断的上升,人们就会承担生活的压力,期待增加工资,但是由于现实原因,工资不会一下子就涨很高,工人在这种压力下,必然会对社会不满,并产生幽怨和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二是政治因素,毛泽东主席曾经警惕过干部“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干部抵不住诱惑,贪污受贿,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官员的不满,近年来,我国有关官员贪污以及淫秽的事件逐渐增多,再加上政府的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拖延,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不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人们对政府的印象严重的下降。除了对官员的不满,人们对社会也存在着不安全感,比如最近的昆明火车站事件,给人们造成了恐慌,不安全感迅速增加,这些不信任,不安全感都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一旦社会出现某些类似的事件,便会迅速的成为社会的焦点,成为舆论的焦点。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生发期的特征

生发期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主要是在群体中,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在减少,所以发表的言论时就没有那么谨慎,另外人们都不愿意呗孤立,为了融入群体,就很少提出与群体不符合的意见。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都喜欢寻找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概不问,这就比较容易走向极端。在事情刚发生时,人们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跟随他人的意见,这也是意见极端的原因。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将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不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非理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不用承担很大的责任,这就导致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些意见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会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的边缘。2)生发期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发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呈现的水平,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信息呈现的水平相对较高,在网络的环境下,大部分网站都是转载的信息,对信息没有考证,再加上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信息呈现水平的低俗,甚至会出现虚假信息。而网民都是根据这些网站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的,所以这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二是媒体作用,媒介的生存主要是靠收视率的,大部分媒介为了获得收视率不惜降低电视节目的品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制造虚假的信息,甚至制造假新闻。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和互联网,这些媒介素质的下降将会导致大众舆论素质的下降,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形成期的特征

形成期是受众在接收到媒体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意见趋同,网络舆论发展到这个时期,就比较清晰,大众观点已经形成,在沉默的螺旋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和社会一致的意见,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的意见就会呈现趋同的现象。二是回归理性,在网络舆论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政府会判断舆论的性质,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进行引导,把大众的观点引导正规的路途,除了政府的引导外,媒介也会发表有质量的评论,并对事情的发展做深度的调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大众就会跟随媒介的观点,逐渐走向理性。2)、形成期的影响因素

这一时期的影响因素也有两个,一是政府的引导,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已经形成,政府可以根据网络舆论的性质,实施自己的社会控制作用,对于积极的舆论,继续发扬,使其扩大影响面,对于不良的舆论,要进行制止和引导,宣传正能量的信息,把大众的观点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良好的发展。二是媒体的修正,这一时期,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跟随国家的步伐,来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的秩序。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的舆论,媒体就会报道另一个事件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对事件进行理性客观的报道,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理性的方向。

三、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对网民意愿的预测,完善预警机构,时刻关注网民的动态,并对网民的行为作出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结论后,对民意作出合理的疏通,缓解人们的压力,改善社会环境及社会机制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舒缓人们的怨恨情绪。

知情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力,政府应该增加社会的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保证人们的知情权,特别是在重大的方针政策上,降低网民的好奇心,避免一些猜测,增加与网民的联系,贴近群众,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完善网络舆论博弈制度,是网络舆论健康的发展。

2、生发期的对策

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处于产生的阶段,政府应该完善应急制度,发展网络技术,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的突发问题,根据网络的状况,不断地完善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使人们有法可依。对于媒体来说,应该加强对信息的把关,制定一些列的把关制度,网络媒体可以升级自己的软件,来加强网络信息的把关,提高信息的质量,通过对事件的报道,把人们引向正确的舆论方向。

3、形成期的对策

这一时期的舆论呈现出清晰明了的状态,政府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及时的疏通网民的情绪,鼓励网民发表积极正面的意见,引导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能盲目感性的跟随大众的意见。对于一些现在社会无法解决或者政府暂时无法应对的问题,要善于进行舆论的转移,媒体可以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把公众的目光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以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创造环境。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网络舆论也随着出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网民数量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事情的发展趋势,良好的舆论引导事情想更好地方向发展,而不良的舆论则会把事情推向极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起步比较晚,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论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研究我国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我国的网络环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将促进社会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并且会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7.2、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08.3、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09.4、殷俊.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5、达雷尔·韦斯特.数字政府: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 [M].科学出版社 郑鈡扬 译2011,01.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2011,11.7、陈新勇.《实习网络舆论的监控华中师范大学》2010 ,06.8、赵洋.《美国舆情监控技术研究初探》[J].《警察技术》2009年第06期.9、梅松.《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实现》[J].《信息技术》2011年第09期.10、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J].《法治社会》2012年第04期

11、朱华桂, 曾向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江苏为例》[ 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12、赖宏慧 ,廖华, 钟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初探研究》 ,《科技信息》2013年第09期

13、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 ,《法制与社会》 2012年第11期

14、罗坤瑾.《网络舆情监控与构建公共信息空间》, 《当代传播》 2012年第06期

15、曹蓉蓉 ,黄莉.《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控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3年第02期

16、吴绍忠 ,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8年第03期

17、欧阳旭 ,武建华.《浅谈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建立》, 《警察技术》2012年第01期

18、徐晓林,王子文.《关于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问题研究》 ,《管理世界》 2010年第04期

19、罗霄峰 ,罗万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通信技术》2010年第04期

第二篇: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控

什么是网络舆情监控?

至尚国际互联网集团回答:

从社会角度来说,网络舆情监控就是对社会热点讨论进行观点引导,一般向维持社会安定的为目的进行引导,避免过激言论。

从商业角度来说,网络舆情监控是一种危机公关的,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等特点,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放大成为大问题,并在短时间内变成舆论热点。

现代企业在日常管理经营过程中树立自身品牌,就必须要时刻关注网络口碑的变化,防止企业经营中一些细小问题或负面报道扩展为大问题或全国新闻,及时消除负面报道,防止事件扩大。

而网络舆情监控,是通过网络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抓取、分类、检测,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必要时,针对网络负面信息对外进行发布会澄清等。

第三篇:网络舆情监控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暂行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对政府的侵害,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对全省的工作动态、干部队伍建设、社情民意等方面信息的报道及评论,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我省良好的对外形象。

二、程序及工作要求

(一)网络舆情监控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二)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在较经常出现涉及我省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对涉及党和政府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监测方法,采用7*24小时分工轮值负责制,利用相关软件与人工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对舆情进行搜索两种方式,对人民网及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网友留言、网上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等互动性栏目,通过网页逐条浏览或者通过关键字词全网搜索等形式,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和留言,并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材料及时报送。上报内容包括网络实名、舆情和网友留言大概内容等。政府网站管理人员要加强网站信息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做好网贴、留言等内容的过滤工作,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同时还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聘请的专业监测机构以周报的形式,定期向省信息化管理中心报送网络舆情信息;遇突发事件及重大舆情发生,各监测机构应于第一时间报告,省信息化管理中心以特报的形式,在4小时内,向政府信息公开处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4、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一般舆情,协调涉及单位作出情况说明;重大舆情由办公厅信息公开处责成相关单位作出情况说明和回复意见,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在回复中说明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须报主管领导审定。

5、网络舆情协调,得到舆情研判反馈后,网络舆情协调组迅速组织网评员了解真相,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一般舆情和留言的回复内容由主管领导审核后发布,涉及到全省重大事项、主要领导及干部任用的舆情回复文章须经办公厅信息公开处审核后发布。

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第四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以期高校在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中通过对舆情的监控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转自[星论文网]

[关键词]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5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26 [本刊网址]http://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往往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很强的突然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和紧迫性。近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再加上借助网络使得影响越来越大,原因越来越错综复杂,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范围、对立情绪到破坏性都更加严重。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妥善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类型及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表现为以下几类:群体行动类事件,如要求权利或待遇的静坐事件等;心理情绪类事件,如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压力,学生出现忧郁、急躁、失眠等心理疾病;极端行为类事件,学生因就业、考研等心愿未遂,产生逆反心理,例如自杀、报复等事件;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如师生突发流行病、大规模食物中毒等;师德学风类事件,如行政管理人员严重渎职,教师出走造成不能按时上课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作弊引发事件等。

2.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难以预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般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对抗性,隐蔽性,持久性等特点。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各种情绪、态度、意愿交叉的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论坛、博客、聚合新闻(RRS)等。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形成见下图: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自然型突发事件;二是社会型突发事件;三是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四是外部传入型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直接性。通过 BB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 学生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下情直接上达, 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二是突发性。校园内学生访问的站点相对较为集中,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三是偏差性。由于学生人生阅历较浅, 网络上发言者身份可以隐蔽, 加之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 网络成为一些学生发泄情绪的空间, 舆论的理性因素缺乏。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控制是指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传统媒体是通过“把关人”程序来控制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的,但在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传受双方角色模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化,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再能完全决定和控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由于网络传播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网络舆情常直接酿成了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校园网络(尤其是BBS)媒介参与其间,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情绪化的、偏激的评论,往往会误导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学生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鼓动,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甲地骚乱、乙地声援、丙地联动的情况,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第三,校园中的学生事件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有时会诱发某些人的破坏欲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校园三大工作体系,增强网络舆情工作系统性

1.建立舆情收集工作体系并及时上报

首先,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等学生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并迅速上报给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院系了解事件后立即向党委宣传部或学校层面汇报;整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网络核心工作团队合作工作体系,由一个职能部门(比如党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共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宣传部、校办、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由网络舆情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长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图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舆情工作体系)

其次,采取两级报送体系,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及时对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由舆情工作体系所采集到的信息,经党委宣传部和及其所属核心工作团队的整理与归纳,将网络舆情信息按照事件的性质分等级,整理报送上级。通过学校报送系统或渠道将整理的学校舆情专报报送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完成教育部思政司的舆情报送任务,形成高校网络舆情专报通过VPN专用传输系统及时报送教育部。

2.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

高校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得提高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对于热点和敏感话题的收集,对于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直观的网络舆情总体趋势的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建立校园内的网络舆情队伍信息库,将网络舆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人员纳入其中;然后通过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分析判断;最后,将有关舆情信息制作成简报,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反馈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网上舆情,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3.高素质网络舆情队伍的培养

要培育一支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过硬的导控小组,以主动参与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阵地,同时增强自身在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有制定完善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由专门的主管领导负责监督和指导工作,并由专职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吸引一批思想素质高且成绩相对优秀的志愿学生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积极参与校园BBS热点话题的构建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群体共鸣,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工作,实现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内容的有效控制。此外,要加强网络引导员和评

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的作用,定期召开BBS站务人员、版主交流活动,交流网络管理问题和及时制作网络舆论动态,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研讨。

(二)构建高效的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1.建立对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信息是危机预警机制设计的关键,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实名认证系统和日志记录设备。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可有效地阻止别有用心的人匿名登录BBS制造有害舆论。鉴于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在实际的网络监控中只能是一种事后干预的形式,并不能及时掌控网络舆情,这还需依靠网络监控系统来实现。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主要采取网关旁路侦听的方式接入,一般是基于TCP协议的6种主要应用服务和UDP协议进行监控,可以监控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

2.构建运用有害信息过滤系统

防范有害信息,传统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针对网络进行限制,分为三类: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但这三种过滤方法均存在着影响网络正常使用、地址库更新、对邮件无法控制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从效果上看主干网接入方式更可靠但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3.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设备加强排查能力

高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时应当考虑能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良信息的发布进行查处提供必要的线索和证据支持,通过完善网络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如:日志记录设备供上网情况记录;实名认证和组测设备能提供嫌疑人身份;信息监控设备能提供作案流程和信息源,网络信息侦察系统和在线仿真系统能提供实用的方法等。通过利用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能保障校园网路的通讯、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学生突发事件隐患,能为思政工作提供工作目标和方向。

(三)建立健全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舆论、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法律是政治思想的具体化、条文化,是国家政策的反映,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遏制一切不道德的行为,法律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法制教育恰恰就是运用秩序、正义、自由、效益、公平、平等、人权等现代法律精神去培养和教化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使他们将法律精神的意志、规则、知识、价值等融汇于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将法律外化上升为道德内化,最终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律、自觉、自在、自为的人,因此,将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是高校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学习,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唐均.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 唐均.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3] 郑广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4] 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第五篇: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监控小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各个学院选派的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网络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学校相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贴吧。

(2)辅助宣传部老师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客观公正,确保网络舆论监控的准确性。

(2)做好网络监控工作。监控、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

较多、影响较大的网页、论坛和贴吧,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网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校相关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党委宣传部负责老师汇报。同时,利用值班时间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关于我校正面消息,加强我校宣传。对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确保严密监控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进行解惑答疑,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电子档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学生关注程度等进行初步研究、讨论,对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 每月定期完成《网络舆情汇报》对当月的网络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5)做好收发工作。在校收发室领取信件、报纸并送至宣传部办公室,做到及时、准确、负责。

第三条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一)凡在与我校相关的论坛、贴吧、BBS(如百度“武汉科技大学吧”、沁水青山BBS)等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网

络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武汉科技大学的舆情,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经研究可直接进行引导或删除有害信息的操作。若无监控权限,可及时联系相关论坛、贴吧、BBS等的管理员协助。

(二)经监测发现在校园网以外的Web主页、BBS、博客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武汉科技大学的舆情,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应及时上报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老师,党委宣传部及时报告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报上级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条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第五条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人员组成(一)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由党委宣传部选派老师领导;

(二)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成员由各个学院选拔推荐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按照个人课表安排值班时间。值班时不得迟到、早退或玩忽职守;

(二)例会制度。网络监控小组每双周召开例会,对过去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部署近期工作;

(三)报告制度。对值班期间发现的关于我校较重大舆情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老师;

(四)请假制度。因故不能值班或例会等活动的网络监控小组成员应提前至少一天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否则视为缺勤;

(五)办公室管理制度。值班人员要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安静,定期进行打扫。爱护办公用具。做好办公电脑维护,保持记录本的整洁。

下载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 21 7.3.3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大全]

    二郎坪中心校网络舆情管理员:马大伟 联系电话:*** 主抓领导:张国庆联系电话:***(***)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二郎坪中心校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专题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施办法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施办法 为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网络舆情调控、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和谐机务段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根据京铁党【2009】48号文件要......

    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暂行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防止不良信息对公司的侵害,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

    网络舆情课题研究

    几大事件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 一、 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

    1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沙岗镇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镇相关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网络信息......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6

    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舆情监控小组工作,加强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校相关的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公发集团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加强公发集团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集团工作实际,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