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机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四、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5]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第二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第三篇:网络舆情课题研究
几大事件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
一、2011年6月20日,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引起了众人瞩目。她在微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能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而她微博认证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正是这一点,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有名包豪车,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一时之间,网友们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红十字会有关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真假难辨,真相不明。
正是这样一个事件,一时间把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
红十字会及郭美美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
尽管郭美美引发公众持续的强烈关注后红十字会也开通了微博进行公关,试图挽回自身的形象,但是缺乏有说服力的说辞,民众的诸多疑惑未得到解答,红十字会在网络上遭到成片骂声。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降至冰点,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及表态均受到网友恶评。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7月7日,北京警方称: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无直接关联。红十字会自辩清白,而对关键问题的回避更是引发舆论的反扑,舆论愈演愈烈,红十字会公信力、民众对中国慈善的信心均跌入谷底。
公众主要针对郭美美个人的炫富行为,后期舆论矛头指向中国红十字会。该事件在网络发酵后,舆论普遍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无论是普遍网友还是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泄愤。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建设话题的讨论成为舆论新热点。
在郭美美事件带来的**中,中国红十字会尽管也在一直努力争取挽回形象(开通微博就是其努力的重要表现),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回避、对关键信息的模糊态度,导致其向公众显示的决心和诚意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点,最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反而加剧了公信力的流失。开通微博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微博内容传达出来的公开、透明、坦诚、自省与积极作为。
二、长久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街头行乞儿童绝大多数受利益集团的控制,为博取同情以及迫使儿童乞讨,利益集团往往对这些孩子施加暴力甚至人为摧残,由于难以相信亲生父母会对自己的骨肉下毒手,人们怀疑乞讨儿童中的一部分是被拐而来。但一直以来,鲜有发现具体案例来证实这样的传闻,相比之下,善良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猜测。
2011年2月10日,8名在三亚市第一市场行乞的河南籍儿童被警方发现后带至三亚市救助管理处,经调查,这8名乞讨儿童均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其中7名来自该市太康县张集镇,当时的调查结论是不存在被拐与被胁迫行乞问题,孩子们均因贫困由父母或亲戚带至三亚卖艺行乞。
随后,太康市张集镇派出工作组赴三亚接回这批乞讨儿童。2月14日,带着海南省相关部门以及市民的关爱,孩子们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就在同一时间,《新民周刊》记者也开始奔赴太康,因为《新民周刊》接到了重要举报:这些孩子均是被亲生父母以《聘请演员合同书》的形式“租”给杂耍老板,以杂耍为名行乞讨之实,作为回报,这些孩子的父母每月可以得到数百元至1000多元不等的回报,但孩子们在外行乞的遭遇却充满暴力与胁迫,所谓“假亲情、假苦戏确是真黑幕”。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于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正式建立,微博一开通立刻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微博开通13天就有5万余人关注。大量网友参与到“随手拍”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微博支持此项活动,此后,包括吉林省公安厅打拐办在内的各地公安打拐部门纷纷通过微博挖掘打拐线索,取得了大量打拐成果。
“微博打拐”舆论拐点前后影响力对比
2011年2月至8月18日,有关打拐的新闻报道、贴文、评论达13000多条。
在此次打拐活动中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的微博成为官民互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通过监测主要的门户、社区发现,从
本次活动官民互动较为频繁。公安部门通过微博接受网友提供线索,并转化为线下调查行动,取得了实际的工作成果。在齐心协力“打拐”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发帖、转发、评论中,公安系统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提升了自身的形象。政务微博对于促进民政良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意义在这一案例中得到充分凸显。
三、8月4日大河报A07版刊发了题为“捡垃圾当晨练副局长成了‘街净哥’”的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上百家家网站和报刊对“街净哥”进行报道和转载,网上关于“街净哥”的评论已超过135万条。自“街净哥”事迹报道之后,在网上引起了口水之争,少数网友质疑是官员作秀,但大多数网友表示力挺“街净哥”,数家媒体和网站也对“街净哥”轩敬杰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
网友的质疑在于:“一个副局长真的肯扔掉官架子,干这种活儿?”,“现在真的还有这样朴素低调的官员吗?”。
有网友力挺“街净哥”,笔者是力挺者之一。“一滴水能见出七彩的阳光”,一件平凡的小事能反映出一个官员的精神世界。轩副局长是可爱的。夫妻晨练,拾垃圾,上班工作。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网上频频曝光的官员“艳照门”,包n奶,“弱智雷语”,贪污腐败等。“色”、“钱”、“权”都忙不完,你还能指望他们两口子恩恩爱爱坚持晨练吗?更遑论拾垃圾!“街净哥”不仅仅是带来大街的干净,更重要的是生活作风工作作风的本质和朴素,是“官德”的干净。胡总“七一”讲话向全党告诫:精神懈怠是一大危险。“街净哥”夫妻俩长期坚持晨练拾垃圾,回家吃早餐再按时上班,精神懈怠何谓之有?领导干部果能多些晨练拾垃圾式的生活工作作风,则落马者必大大减少也,社会风气必大大清正也。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正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在政务机构与官员、微博站方与广大网友的共同努力下,诸多政务微博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如同阿基米德口中的那个支点,有虚拟撬动现实,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武器。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礼物,我国的网络舆论相比其他国家也显得格外发达。只要能够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这一新兴舆论平台对于社会和谐、社会转型必将大有裨益。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卓有成效的尝试,显示了党和政府的胆识和诚意,也必将成为未来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奇兵。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舆论表达,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需要倾听和表达,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一旦学校监控不力,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一旦缺失网络监控,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一是消极方面,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网络交流,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完全释放自己,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逐渐迷失自我。
(二)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如逛街购物的收获,各种奖状奖励等等,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引起浮躁情绪。第三,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也不断改革,信息更加公开。但是,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宣泄心中不满情绪,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随时掌握舆论导向,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让学生享有知情权,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迅速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的恶化,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了解学生的动态,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明确部门分工,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五篇: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的分析,旨在厘清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提出
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本身就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并非脱离社会而存在,在世俗浪潮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责任的缺失与管理方式的弊端使其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却涉世未深、有意愿表达自己声音却冲动叛逆、情感共鸣性强却缺乏理性的特定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在面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高校及社会中介性事项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频频发生,呈现出舆情范围广、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影响扩大等特征,给高校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内涵分歧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由于其作为反映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对建设高校良好舆论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已经逐渐被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所高度重视。笔者于2013年1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文献166篇(截至2012年底),2007年1篇,2008年6篇,2009年13篇,2010年27篇,2011年47篇,2012年72篇,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然而笔者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后发现,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未达成普遍共识。如赵中源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有高校学生,也有高校教师及管理者[1];张鹏程则拓展了主体所指的对象,认为只要关心高等教育的民众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2];郑苏法在使用“大学生网络舆情”这一特定概念以避免主体争议的基础上,突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所指的客体为“特定中介性事项”[3];陈均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空间是校园网络[4];杜坤林则认为舆情空间不止限于校园网络,而是整个互联网[5]。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通过以上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不难看出在舆情的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分歧,笔者就这三方面逐一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