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在线社交网络舆情传播调查研究
高校在线社交网络舆情传播调查研究
舆情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现实的主观反映。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执政党执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Internet迅猛发展,互联网拥有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且逐渐发展成为群众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人工去甄别每个网页所含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统计是不现实的。只有采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技术,使其自动地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建立起全面、有效、快速的舆情监测机制。基于互联网的舆情信息分析、挖掘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微博(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正高速的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产生平台,《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传统媒体,如新闻、论坛和博客等媒体的舆情信息分析已有不少研究,然而新兴的微博舆情分析模型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了基于微博社交网络的舆情分析模型,本文将垂直搜索的技术、文本分析和挖掘的技术应用于微博信息舆情分析,研究了网络热点话题的发现模型、基于权重的舆情事件的网络安全模型和基于微博的社交网络的用户聚合模型等相关的舆情模型,最后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微博社交网络的舆情分析系统,满足了当前微博舆情分析的需要,填补了一个重大的舆情源挖掘的空白。
社交网络是Web2.0下的重要产物,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导致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在精神生活方面,社交网络的出现不仅使人们能够在网上自由的发表言论,而且可以把自己真实世界中的关系网络移植到因特网中,如facebook,人人社区,博客网络等等。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缩短,导致信息在网络中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的情感会伴随着话题的传播而传播,人的情感的传播表现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物质生活方面,电子商务网站中加入了社交网络的元素,使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能够参考商家的信誉,而且可以看到买家对商品的评论信息。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评论信息日益增多,如何从数目繁多的评论信息中挖掘出潜在的商业价值,是商家和用户都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社交网络中情感和信任的传播入手展开了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社交网络中的情感传播,并研究了新浪博客中的突发性话题传播中的情感传播的特点。通过对新浪博客中突发性话题数据的分析,发现了突发性话题所具有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并在传播过程中有一次明显的高峰。因此,本文对社交网络中情感传播的条件添加了传播时间窗口,限制了影响时间,通过与原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预测情感传播的准确率上的本文方法有所提高,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其次,介绍了社交网络中信任传播的研究,并对用户相似度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在epinion数据集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信任关系的用户的相似度在总体要大于不具有信任关系的用户的相似度。本文利用用户的相似度和用户之间信任度的关系,结合贝叶斯理论,对传统的信任传播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对多组实验结果的分析,本文的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F值等指标上相比原信任传播模型均有所提高。本文通过在情感和信任两方面对人的主观性信任的传播的研究,提出了突发性话题中情感传播的研究方法和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信任传播模型。前者是对情感传播方法在突发性话题传播中的应用的改进,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后者利用用户相似度,结合贝叶斯理论,对信任传播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多组实验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的聚集地,更为大学生的自我表达和群体交流,讨论公共事务,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就可能在网上形成巨大反应,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整个群体,演变为整个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形成网络舆情"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舆情环境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有利于牢牢把握网络管理与教育的主动权,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校园的安定和谐。本文首先引入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并对其特点、功能进行介绍,然后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高校网络舆情的环境和形成进行了界定,接着客观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明确了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明确了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的重要性。研究的创新点是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环境的要求,同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法律管理工作,高校舆情机制建设,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最终建立起一套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新浪微博由新浪公司在2009年推出,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信息共享和信息获取的平台。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亿,用户每日发博量突破1亿条,是中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新浪微博是Twitter类的新兴网络应用,它将“微型”的碎片化信息同SNS相结合,突破性地改变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共享模式,通过“关注”功能,把用户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微博上出现了人人既是发言者,同时又是听众的局面。微博客带来的这种局面,不仅是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人际关系互动的变革。微博客所带来的变革对当前网络信息的价值带来了革命性...展开 新浪微博由新浪公司在2009年推出,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信息共享和信息获取的平台。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亿,用户每日发博量突破1亿条,是中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新浪微博是Twitter类的新兴网络应用,它将“微型”的碎片化信息同SNS相结合,突破性地改变了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共享模式,通过“关注”功能,把用户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微博上出现了人人既是发言者,同时又是听众的局面。微博客带来的这种局面,不仅是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人际关系互动的变革。微博客所带来的变革对当前网络信息的价值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由于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出色的实时更新能力,微博在众多的网络社交应用形式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在挖掘和讨论企业负面舆情危机时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虽然新浪微博有一系列针对微博博文内容进行过滤和控制的规定和机制,但是,同公共网络舆情危机相比,企业的负面网络舆情的可控性仍然较低,企业在遭遇负面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采取更多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应对,以免负面舆情事态扩大。本文选取2012年11月底爆发的“速成鸡”事件,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在现在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更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传播特征,并且深入挖掘企业爆发危机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信息传播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在研究企业负面网络舆情传播时所需的基础理论:拉斯维尔5W模型、六度分离理论、协同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本文研究题目涉及两个核心点:微博传播和企业危机信息传播问题,并对这两个核心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企业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特征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用户特征分析、静态拓扑分析、传播过程特征分析和传播行为特征分析四个方面,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危机事件舆情传播的独有特性,对企业负面网络舆情有关用户、静态拓扑、传播过程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简明归纳。然后,本文利用新浪微博的高级搜索功能,收集了有关“速成鸡”事件的相关微博数据,依据前面章节的理论总结,进行分析研究。经过较为深入的数据分析:包括负面舆情微博传播过程的特征分析、传播者特性分析和静态拓扑分析三个方面,总结该案例所表现出来的传播特征。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企业如何应对负面网络舆情问题的策略建议。收起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高校在线社交网络是当前高校学生非常重要的社交平台,它具有强化沟通,时时互动,人人共享的超级舆情传播作用,若加以有效引导可以发挥积极的舆情正能量,我国的人人网、51.com、开心网、天际网等都属于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网络也提供了无限商机,社交网络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提供网上收费视频、广告等盈利消费,拓展了网上营销空间,而微博、微信、飞信、博客、手机二维码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也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
当前,全球前三大社交网络有脸谱,推特和Myspace。在我国约3.4亿人使用社交网络,有40%的人人网用户关注同事;61%的用户倾向于发布“非常个人的信息”;58%的用户“愿意接受好友申请”,此项比脸谱多32%。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网络媒体是一个十分便于沟通交流的平台,中国网民比照国外网民更加愿意公开个人信息等项目,在网上更加开放、活跃。网民可以关注、分享、评论、转发网络上任何值得关注的事件,通过网络告知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和网友。而这种高效、直接的迅速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也会引发高关注度和高影响力,从而产生巨大的舆情传播效果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具有传播的高效性、复制性和飓风性效果,虽然这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但是由于网络虚拟平台的特点,它也具有隐蔽性、不可控制性、以及盲目性。所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依法治理虚假新闻,虚假事件的传播,积极促进网络媒体传播的正面发展。日前,有市民在公交车站点用手机扫描了一个张贴的二维码,手机账户马上被扣除了100元,这种恶意行为需要大家提高警惕来避免。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作用
网络传播已经方便到了举手之劳,大家可以随时收到各类的消息,网络传播可以产生积极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网络舆情的生命线作用。
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发生地震、海啸、台风以及在不可抗力作用下,造成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通信网络出现拥堵,电话、手机、短信等瘫痪时,社交网站、QQ、微博等互联网沟通工具将会起到巨大作用。如日本海啸发生时,网络传播成为信息交换的主导力量,紧急电话线路、海啸预警、火车时刻更改等几千条信息,几分钟内发出,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寻亲帮助等,网络分析师布拉德·施明将这些社交网络称之为“生命线”。2013年初,长春市民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偷汽车贼误偷,长春市民通过微博、QQ群等方式自发寻找丢失孩子,多名市民放下工作参与寻找,有些的哥甚至不出车组成车队寻找孩子,借助互联网的及时传播,形成了一股帮助母亲寻找婴儿的亲情力量,可以说互联网的新媒体很好地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二)网络舆情的社交作用。
网络有的巨大传播能力,其副作用之一就是社交作用。早在几年前通过网络走红的“芙蓉姐姐”、边疆的“天仙妹妹”等,史蒂夫·乔布斯辞世后,各大社交网站有关乔布斯传奇的热议经久不息。因为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人知道了乔布斯事迹,他的传记成为畅销书,苹果公司的产品也盛行不衰。2011年2月,林书豪在NBA赛场刮起“Linsanity(林来疯)”引领7连胜,打破多项联盟记录。仅两周,他的微博粉丝就超过187 万,推特粉丝暴涨41万,脸谱帐号85 万个“赞”。Youtube 120 万以上的比赛视频浏览量,社交网络web2.0传播的特点,使传播像病毒一样呈现网状爆发。
(三)网络传播的商机无限。
社交网络在向所有网民展示其交友、沟通、寻找趣味团体等亲情一面的同时,也因其具有超高人气而赢得了巨额的利润。社交网站有五种盈利方式,一是收取商家广告费用。在社交网页两侧显示的广告,高端的品牌生活用品、食物和汽车等,同时也有打折、活动等吸引人的销售方式。二是收取网民增值服务费用。如为网民订制个性主页,通过虚拟礼品买卖,为高级会员拓展良性朋友空间,为网民提供低价接触明星的机会等方式收费。三是提取第三方插件分成。插件通过虚拟道具和广告等方式销售后,SNS将提取部分利润。四是网站发放调查问卷,按照回应问卷人数收取商家费用。五是为商家代理打折、优惠等电子券,包括手机扫描二维码优惠卷。六是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SNS用户可以享受与朋友共同购物,边购边聊的乐趣。当然,也有普通网民通过微博散发经商信息,比如有位的哥就用微博微信约生意。2013年初以来,微信收费论一直备受关注,如果微信收取费用,网络利润空间将会有更大增长。
三、结语
在线社交网络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关系网络。互联网开放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一些流言蜚语、病毒、谣言等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流传开来难以控制。当前国内外对复杂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线社交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研究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消息的传播规律、分析网络中舆论传播的机理、找出舆论扩散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节点可以有效地监控舆情并及时阻断不良言论在社交网络中扩散。目前学术界针对消息传播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所建立的模型仿真进行的,其中的一...展开 在线社交网络的盛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关系网络。互联网开放便捷的特性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一些流言蜚语、病毒、谣言等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流传开来难以控制。当前国内外对复杂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线社交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研究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消息的传播规律、分析网络中舆论传播的机理、找出舆论扩散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节点可以有效地监控舆情并及时阻断不良言论在社交网络中扩散。目前学术界针对消息传播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所建立的模型仿真进行的,其中的一些理论、模型和方法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不同网络的传播行为。然而,传统的传播模型由于其简单的理论特性往往难以描述真实在线社交网络的消息传播过程。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传播模型的均场假设和接触式退化机制在仿真在线社交网络消息传播的不足,分析了在线社交网络的在线活跃行为特征、消息传播的有向性特征以及节点的非均匀特性,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动态消息传播模型。模型引入一个退化函数使传播者自发地退化成免疫者,避免了网络核心节点的提前退化;动态指定节点的权威度和免疫力,使模型可以描述在线社交网络中节点间的拓扑差异;采纳有向图作为传播网络,并可扩展外部社会加强的影响因素,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采集的三个新浪微博消息传播网络的基本拓扑性质以及度分布特征,发现采集的实验网络同样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利用模型在该网络中仿真消息的传播,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变化下的仿真结果皆符合现实在线社交网络中的消息传播过程。最后,我们将模型应用于识别网络中有较高影响力的节点,利用模型的单传播源仿真实验评估了每个节点的传播影响力,分析节点传播影响力与中心性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有向社交网络中节点的影响力并不能由 k-核的大小表征,而出度和紧密中心性为更好的描述标量。该结果有助于识别消息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并为进一步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消息、谣言等的传播机理打下基础。
理学院 王琛 2014212745
第二篇: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
引言
随着当前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网络信息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尤其在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就目前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对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很多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校园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制度建设方面来说,网络舆论的管理并没有对其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采用封堵的方式,对不利的舆论信息进行封堵,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种管理方法完全不能适应当高校舆论管理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适当的表达,从而造成不利舆论导向的恶性循环。如果对高校舆论管理不加引导,依然采用当前的管理方法,不利于高校舆论宣传以及正确网络文化气息的形成,也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
另一方面,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显得比较尖锐,高校管理中学生与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出现较大的摩擦,尤其是网络舆论仅仅依靠网民自身道德进行支持,使网络舆论资源成为网民发泄不满和随意宣泄的场地。在国家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需要从网民的心理以及社会现象的具体意向方面进行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与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认真对待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从舆论新闻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科学规划网络舆论作用的正确发挥。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是建立在学生对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评价基础上,并且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的方式来达到舆论资源共享的情况。随着互联网资源在高校学生当中应用范围的不断加大,使得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尤其是学生个人观点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表述,使得消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在当前阶段,大学生网络舆论信息主要来自个人微博、空间、bbs论坛、贴吧等,并且成为大学网络舆论的主流表现形式。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随意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网民在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具有随意性特点,将自身情绪以及观点随意发表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观点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情绪化以及个人极端思想倾向。这就使得网络资源成为网民随意发泄自己情绪,表现自己思想观念的地方,也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这些特殊性质,使网民对网络舆论本身没有责任感,使网络舆论秩序混乱。
近年来由于高校网络舆论方面监管不力,使校园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通过网络舆论诱导学生犯罪,或者导致学生自残、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使得网络舆论这一虚拟资源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由于高校教育制度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全面,使得舆论表现方式比较偏激,加之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都造成极大的影响,外部压力的加大使得学生将更多关注放在网络舆论方面,从而导致了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问题表现
当前网络舆论是高校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由于网络思想良莠不齐,很多网络舆论信息表现出极端性特点,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出现反叛性特征。又由于网络舆论观点表现的随意性,使得网络舆论观点表现出网民对现实不满的宣泄,这些负面情绪会对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形成。
当前时期,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难题:首先是网络舆论中不良信息对网络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网络舆论资源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偏离;第二,是网络舆论资源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方面的需求,在为学生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三,是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问题必须从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方面进行充分分析,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
三、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探索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是当前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资源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法制的高度对网络舆论进行规范监管,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民主意识,体现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理念。
网络舆论监管需要从新闻学角度进行考虑,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舆论的新闻定义进行探究,舆论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而舆论管理对于新闻传播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对网络舆论的进行客观性认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传播机制进行了解,从而加强网络管理体制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校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切实把握好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几个主要环节,对危害学生思想,破坏网络环境的信息进行依法处理,不断净化网络舆论资源,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网络舆论资源的影响。
其次是要建立学生网络舆论资源系统,网络舆论能够满足学生对社会知识和日常信息的需要,以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网络舆论信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切实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第三,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化解机制
要从网络媒体的功能建设方面考虑,既要对网络舆论的功能进行加强,完善网络舆论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建设,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舆论资源,使学生懂得网络舆论的实际用途,以正确的方式来接触网络舆论。
第三篇:网络传播和舆情引导
网络传播和舆情引导
在面对互联网给舆论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时,要研究和把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和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才能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文明、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渠道的去中心化
增加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与舆论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统渠道相比,互联网分布式和开放性的技术结构使得网络不存在技术上的中心控制问题,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解除了舆论传播中地域、时间、人数、方式等限制。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表达新手段和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新空间。互联网因而成为现今社会重要的舆论场所,承载了调动民心、反映社情、汇集民意,影响事态进程等功能。
但是,互联网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可能使负面舆论在短时间内得到散播。境外一些组织和机构不断研发网络穿透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政治宣传,推销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境内一些人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门户,以及手机短信、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借题发挥,恶意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放大”社会矛盾,试图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网上问题落地化。这些负面舆论散播如果任其发展,会混淆网民的认知,从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表达自由权的普及
促使舆论引导方式与时俱进
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每个用户都拥有平等的信息传播权,虽然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审美旨趣、利益诉求,但是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见解、表达诉求、释放情绪。
虽然这种表达自由体现了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现实中许多网民只具有“免于„„的自由”的自由观,却没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观念。因此,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促进公民表达的积极自由,是政府部门、媒体和公民应尽的共同责任。但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迅捷性等特征,以及大部分网站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传统舆论引导方式不能完全应用到商业网站的管理之中,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中舆论一律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所带来的舆论源头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的现状,又使得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量急剧增大,技术含量和管理难度也骤然升高。再加上网络舆论引导的力量较传统媒体相对薄弱和分散,防范和处理网络负面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
利用渠道优点加大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兼具报刊、广播、电视、图书、音像等传统媒介的优点,这为正面舆论的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利用互联网的全覆盖、全天候、超链接的传播特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可以在网络上不间断地得到滚动式宣传,从而提高正面舆论的影响力。
二、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势,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将宣传工作内容有机地融入网络文化和娱乐活动之中,使网民在轻松愉悦的互动参与过程中升华思想,从而增强正面舆论的吸引力。
三、利用互联网对等传播技术所带来的交流互动性、平等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加强群众与领导、专家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阐明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努力把网民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正面舆论的引导作用。
四、利用移动式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以及搜索引擎链接的聚合性特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信息,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态度和处置意见等,有助于增强正面舆论的强势地位。
第四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机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四、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5]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第五篇: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的分析,旨在厘清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提出
高校网络舆情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转变和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本身就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并非脱离社会而存在,在世俗浪潮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功利主义倾向、社会责任的缺失与管理方式的弊端使其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集散地,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却涉世未深、有意愿表达自己声音却冲动叛逆、情感共鸣性强却缺乏理性的特定网民群体,高校学生在面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攸关的高校及社会中介性事项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频频发生,呈现出舆情范围广、规模增长迅速、社会影响扩大等特征,给高校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内涵分歧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在我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由于其作为反映高校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对建设高校良好舆论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已经逐渐被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所高度重视。笔者于2013年1月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文献166篇(截至2012年底),2007年1篇,2008年6篇,2009年13篇,2010年27篇,2011年47篇,2012年72篇,研究热度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较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进展,然而笔者对上述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后发现,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未达成普遍共识。如赵中源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有高校学生,也有高校教师及管理者[1];张鹏程则拓展了主体所指的对象,认为只要关心高等教育的民众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2];郑苏法在使用“大学生网络舆情”这一特定概念以避免主体争议的基础上,突出了高校网络舆情所指的客体为“特定中介性事项”[3];陈均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空间是校园网络[4];杜坤林则认为舆情空间不止限于校园网络,而是整个互联网[5]。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的解读
通过以上学者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不难看出在舆情的主体、客体和舆情空间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分歧,笔者就这三方面逐一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