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成因 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1]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新媒体工具,随时阅读、评论、转发。这种轻松、便捷的交流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进而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
在商品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生产,同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
独特之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高校网络舆情便应运而生。
(一)网络信息量大,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网络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其中讨论的话题各式各样,从学业到就业、从购物到旅游,从体育健身到休闲娱乐,从社会问题到校园文化等等,应有尽有。在大学生的眼中,实用是网络的最大功能,遇到什么事,都倾向于在网上发出求助,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及时回复,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把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校园网络舆情载体上,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能成为大学生舆论的话题,网络上海量信息,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二)网络的交互性,能给大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情感交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交流与沟通是人们传递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的必经之路。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生活的困惑,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紧迫感和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向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找人倾诉时会犹豫不决、不好意思开口。
再者,校园生活的人际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结交朋友,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渠道。
社会化网络服务特定的群体,使得网站的群体表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成员有大致相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2]相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是交流感情的前提之一。因此,高校校园网络的“同辈群体”如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总之,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隐匿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需要,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来表达和倾吐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空前繁荣。
(三)网络的自由与开放,开通了大学生表达利益的渠道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意见表达的不畅,也是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兴起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对不满想提出意见的时候,在常规渠道上,比如学校的报纸、校园广播、座谈会等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寻求网络便是学生一个便捷的选择。
校园网络凭借它的天然亲和力和吸引力成功地打造成为一个汇集校园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第一,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第二,在舆情达到一定的程度下,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网络的平等性,能满足大学生对尊重理解的需要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在交流感情、发表言论的时候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的束缚,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充分享受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交往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些焦点问题来表达自己具有深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对学校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等发表深刻意义的意见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生会受到网友的极力追捧。而且,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认同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满足了他们被理解与被尊重的需要。
当然,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也与当今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就业等热点问题密不可分。包括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关系也会触动促发大学生的情绪,造成校园舆情热点。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主动介入,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情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借助校园官方微博、校园门户网站等载体进行发布和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如果信息泛滥,或者一些扭曲的言论,则会对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恶劣的影响。高校可以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上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议题,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高校还可以在主页面设置网络意见箱,提高学生表达意见的渠道,拉近大学生网民与主题网站的距离,使主题网站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运用诸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校外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应官方论坛、微博等,让主流媒体声音的覆盖面更加扩大化,让学生的信息获取更加完整和正确,积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当前,大多数高校主流网站内容比较单一,以校内新闻、通知公告等为主,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对此,高校应当完善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新闻广播、校报等主流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舆情环境。
(二)强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中充斥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人云亦云。在使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扩大言论发起者和转发者因理性缺失而助长的负面效应。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 [3]因此,要做好网络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疏导,不仅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净化,还有赖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履行好作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道德义务。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
最后,高校还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延伸到高校校园官方微博、官方人人网主页面上,通过留言、发帖等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网络链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三)健全队伍,扮好“把关人”的角色
高校要重视校园微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微博的交流沟通和服务功能。高校微博是大学生主要的舆论场所,也是高校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微博的管理。
微博上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舆论甚至谣言,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舆论动态,有必要安排教师或者专家、网络技术过硬的人对微博上的言论进行清理、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虚假的、低俗的、反动的或者错误价值取向的,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从源头上杜绝反面性、虚假性的言论在校园网上传播。对于那些恶意的情绪宣泄信息,不是盲目地“堵”,而是要重“疏”,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认真倾听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四)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工作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舆情载体,集中着大学生大量的观点,心声的倾吐,情绪的宣泄等。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党委可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两课”教师都要申请一个微博账号,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4]针对大学生的学业迷茫、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和成长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应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提出有效的建议,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针对大学生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要进行有效的辨别和引导。
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的,高校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加以关注,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达成有利于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则应减少大学生对此事的关注,转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如针对大学生对学校制度、食堂质量、宿舍情况等问题的反映,高校应给与正面的解释以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以学生为本,尽量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银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146-150.[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3](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18.[4]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4.此课题为: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2C027。
作者简介:
曹新燕,江苏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
(责编 张宇)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舆论表达,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需要倾听和表达,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一旦学校监控不力,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一旦缺失网络监控,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一是消极方面,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网络交流,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完全释放自己,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逐渐迷失自我。
(二)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如逛街购物的收获,各种奖状奖励等等,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引起浮躁情绪。第三,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也不断改革,信息更加公开。但是,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宣泄心中不满情绪,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随时掌握舆论导向,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让学生享有知情权,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迅速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的恶化,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了解学生的动态,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明确部门分工,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三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机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四、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5]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第四篇:中外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比较初探
中外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比较初探
考察了辽宁省高校及美国华盛顿州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引导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中美两国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上的差异,并尝试探索我省高校面对自媒体舆情的路径与对策。
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辽宁高校美国高校高校自媒体舆情主要指大学生针对学校、社会或国家等发生的热点问题,借助于自媒体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并在校园范围内形成师生认知、情感、态度的群体性舆论集合。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对各类事件在自媒体上进行发表意见、交相呼应,并不断扩散转发。正是这样的自媒体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大学生群体广泛的交流、碰撞、融合,高校自媒体舆情得以实现由单独的个体意见向多数人的集体意识的转化。
一、辽宁省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开展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搭建与完善
目前,辽宁各高校基本上占领了学生自媒体平台的主要阵地,如微信、微博、博客等都有高校主流媒体的进驻。另外,各高校的思政教研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也根据所教授课程及当前的重大国内外事件及时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引导;各二级学院也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在官方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媒体育人队伍建设
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到《标准》中突出地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独列出,要求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有效地掌控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到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对网络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如何运用、应遵循什么样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大学生网络自媒体的正确引导,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媒体素养的建设。辅导员必须从“知”上下功夫,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接触的自媒体平台和软件;在“学”上存积累,主动占领自媒体的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在“用”上有所突破,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自媒体的技术功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同时也开辟出教育管理的新渠道。
3.提高自媒体舆情监管与引导
目前,辽宁省各高校仅凭借发挥辅导员网络阵地的敏感性,时刻监督学生的网上动态来对省内大学生的自媒体进行关注和引导。同时,辽宁各高校也开辟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面向本校师生推送与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工作与网络问价建设有机结合。
二、美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大学新生的自媒体社交准则
美国高校对校园中的自媒体舆情有着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美国各高校主要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社交网站准测”来参与自媒体舆情的管理。美国华盛顿州的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学生或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提出了使用准测,并对州内各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管理原则主要为:第一,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在自媒体平台交流时保护好自己;第二,帮助教职员工及学生了解个社交媒体产品的特点,并鼓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并推进机构、组织的目标建设。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使学生第一时间明确该校自媒体平台使用的规则,让学生了解并遵守使用自媒体平台的权利和义务,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时,也完善了高校“线上线下”的规章制度系统,成为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2.“先入为主”的媒体素养
在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使用自媒体的人员应该是监控、监管自媒体舆情最主要的依靠。尽管自媒体运营商对于在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特殊、敏感以及不雅之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者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约束。美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起步较早,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对受教育者进行了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媒介素养”就像“人品道德”一样有着先入为主的地位。每一个在自媒体发布信息和言论的大学生都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承诺,否则该用户发布的内容将被屏蔽,甚至该账号将被注销。
三、辽宁高校与美国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比较分析
1.“先堵后疏”与“先疏后堵”
中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开始时,舆情已经在需要被管控的阶段,换而言之就是到了迫不得已需要对舆情进行管理的阶段,这样对于事前的舆情管理就有了一定的滞后性。中国高校总是在舆情发展之后或是预测某种网络舆情即将发生是,应急性的采取一些网络监管与引导措施。而相对于中国,美国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则更倾向于对于自媒体人的教育,不论是预先制定“自媒体社交网站准则和政策”,还是在大学新生的行为指导手册里,几乎都把“不要再社交媒体中发表你不会在其他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作为准则和要求。此外,美国高校制定的自媒体使用准则中还对自媒体人提出要求:如绝对不能冒充他人,不能公开他人隐私,禁止在自媒体上恐吓威胁他人,严禁发送骚扰垃圾信息和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等。由此,先规范好自媒体人的行为,再面对自媒体舆情时则显得迎刃而解了。
2.中美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并不困难,但客观理智地辨别信息,不盲目冲动地传播虚假信息,不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评论煽动,就有赖于个人筛选过滤信息能力的高低了。
中国高校在对学生媒介教育方面稍显被动,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关于没有媒体素质养成的相关教育。学生没有获得主动辨别自媒体信息的虚实真假的能力,导致盲目转发,鲁莽评论。这使得在网络舆情发生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19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在小学生中开展了媒体教育,媒介教育的目的,可将受众由一个盲目的消费者训练成为一个成熟、主动和理智的消费者。学生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1)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2)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会辨别新闻、纪录片、喜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3)媒介基本论题分析(如角色定型等在媒介教育中常被讨论的基本问题)这使得美国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智的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并且形成自己的符合主流价值的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状态,如何使得大学生的自媒体言论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拍,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自媒?w的积极作用和资源优势,在教育主体、教育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使得高校自媒体舆情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常规事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2014.[2]王显芳,牛小游,安利利.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提升――基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03):157-159.[3]阴卫芝.美国五所高校社交媒体准则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02):57-59.[4]张琦卉.高校自媒体舆情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3.课题名称:沈阳医学院校级课题“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J2016004。
第五篇: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陈燕
肖建昌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命题,面对高校舆情多样化、复杂化的新局面,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突破传统高校舆论引导理念,注重校园媒体建设和建立校园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几方面入手,有效引导高 校舆情,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舆情 舆论引导 和谐校园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所表现的总和。高校舆情 作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高校这个特殊群体对社会事务的 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具有舆情传播迅速、范围广 和影响大的特性,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意 识、校园的安定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密切关 注和分析高校舆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引导与疏通,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知识、传播文 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机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政府、社会各 界和高校共同关注的话题。高校的和谐应当是整体的和谐,包括校园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高校与整个 社会的外部环境都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这其中也涵盖 了舆论的和谐,而现实环境中,社会的转型发展给高校带来 了较大冲击,读书的高成本与就业难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 差距,大学生的独立性、个性化使校园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 碰撞,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高校的普及,更 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拓展了高校的舆论空间,为高校受众 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过去传统主流校园媒体单一 化变成“多种媒体、多种声音”,流通渠道的多样性带来了舆 论的多样化,使高校舆情呈现复杂化的新局面,正面舆论与 错误舆论并存,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并存,如不能及时有 效对负面非主流舆论加以引导,将会对高校校园稳定与和谐 造成威胁,这就对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舆论引导在于将高校中的各种意见、思潮,经过整 合统一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来,形成一种主流声音,从而达 到影响和改造负面舆论的功能,达到舆论和谐。那么,如何 适应新时期高校舆情的发展形势,以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引导校园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当前一项较为紧迫的任 务。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
大学生作为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分子,对于校园舆论与社会舆论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舆论宣传工作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引导高校舆论、构建和谐 校园有力的思想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 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 目的是为了促使大学生思想的转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 生头脑,提高思想认识。在思想活跃、敏感度高的大学校园 里,如果先进主流的思想文化放弃这块阵地,一些腐朽落后 的思想势必会滋生,从而影响校园和谐与稳定。高校舆论引 导就是要使舆论中积极的内容和要素得到强化,并成长为主 流舆论,而消极内容得以压制并最终消亡或被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一方面加大对主流舆 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加强公众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对不良 舆论的辨别能力也是必然的,这就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提高辨析力抵制负面舆论的侵蚀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学生 的自律性,大学生形成了对自己行为判断和约束标准,在面 对各类事件和问题时,做出理性判断,自觉形成主流正向舆 论,抵制非主流负面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二、突破传统的舆论引导理念,以正面的 舆论引导人
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舆论氛围,应当以正面舆论宣 传与引导为主,辅之以舆论监督,服务好中心工作和高校发 展大局,在正面舆论引导过程中,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 法。新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对新闻 信息选择的途径和能力不断增强,以前采用的简单宣教已经 不能适应形势变化,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舆论宣传理 念,改变措施,变灌输为启发,在人性化、柔性化、隐性化的传 播过程中帮助受众更加清晰认识事件发展,引导其正面分 析、判断,从而对主流舆论产生一致认同。在正向舆论引导过程中,典型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在构建和谐校园过 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使典型人 物的典型事迹在学校内外广泛传播,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 头与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但应当注意的 是,在先进典型的宣传过程中应符合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 是的原则,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校园舆论引导应摈弃传 统舆论引导一般化、表面化的弊端,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受 众,注意引导的艺术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舆论引导的有效 性。此外,还可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校园舆 论领袖,利用其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主流舆 论。
三、注重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善用校外传播媒体,营造良好和谐的媒体舆论氛围
高校校园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高校舆论 宣传与引导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服务受众的同时承担 着舆论导向的作用。校园媒体客观反映高校的舆情现状,把 握校园舆情导向,用媒体舆论去改造校园舆论,提升校园媒 体的舆论引导力,有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构 建和谐校园环境。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的主要表达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舆论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传统的 校园媒体在高校舆论宣传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 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校园媒体日常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校园新 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建设与把关。校园舆论 中,网络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增强,有时高校的网络舆论甚至会引发社会舆论,校园网 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反映高校舆情,但一些网络舆论缺 乏理性、捕风捉影、言辞激烈,反而激化了矛盾。高校相关管 理部门要加大对校园网络媒体舆情监控。
高校的和谐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高校 应善用校外大众传媒,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事 件发生时尽快和大众媒体沟通联络,召开记者发布会或通气 会,及时通报事件的发展和事实的真相,不让小道消息和不 良舆论有滋生的可能性和途径,校园媒体和校外大众媒体形 成联动,全面引导舆论。
四、建立校园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
如何把握舆情、分析舆情、有效引导舆情,是新时期高校 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建立高校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是其中 重要环节。显舆情,形成一些校园危机事件,给高校带来 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应关注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建 立高校日常舆情的观测、收集、分析机制,把握潜舆情,把危 机在萌芽阶段予以缓解,防患于未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配置专职的研究人 员,使舆情收集、分析与研判更加专业化、系统,针对性更 强。日常舆论宣传与引导中,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善设议程,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议题加以强调,聚焦大学 生的注意力,还可主动发现、提出热点问题作为议题设置,逐 渐消弱其他议题在校园内的影响,开展前瞻性的宣传引导,使非主流的议题和校园舆论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朝着有利 于舆论导向,构建和谐校园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善用校 园媒体,加大正面报道,积极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 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控制舆论导向,在潜舆论阶段消 弭不良舆论。
日常舆论引导还应针对学生差异性关注舆情的不同,通 过日常教学、社团活动、党员培训、座谈会、问卷调查、心理咨 询,掌握不同类别的舆情现状,分类别予以引导,提高引导的 有效性和针对性。
危机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第一 时间引导舆论危机事件具有意外性、聚焦性和紧迫性的特征,一旦形成,对整个院园安全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威胁,危机事件的 突发性使得受众在危机爆发初期往往不易判断清楚整个事 件,易在高校内部造成恐慌,如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事态的 恶化,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先入为主的信息能有效 影响受众的言行,要利用各种途径疏导舆论,控制不良舆论 扩散范围。
在危机事件中,建立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各部门联动,在危机 发生的第一时间以及时、科学、正面、全面的信息报道引导舆 论,消除谣言,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危机事件 中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舆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舆论是积极地、正向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会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反之则会起阻碍性。高校应加强舆情分析,关注校园的“热 点”和“焦点”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有效 引导校园舆情,使高校舆情引导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动力。
25岁到64岁的老中青三代人、中高学历以 上的人都爱看《宫心计》。有效分流目标受众,宣传浙江卫视品牌形象 由于世界杯高昂的转播费用和央视垄断性的转播平台,造成了省级卫视在世界杯期间节目编播的困境,因此,浙江 卫视准确地抓住世界杯期间“男人独占电视”容易造成家庭 矛盾的收视困局,将世界杯期间节目收视的主打人群锁定在 对足球不太关注的女性观众身上。不但有效地抓住了目标 人群,更借此契机将“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首先,浙江卫视将《宫心计》的官网平台整合到浙江广电 集团的新蓝网主页上,将分集宣传片花链接到新蓝网,增加 受众粘合度。第二,《宫心计》首播庆典上,浙江卫视以“中国 蓝”艺人大面积参与主持、表演、互动环节,实际上是借 TVB明星宣传“中国蓝”艺人。第三,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浙江 卫视总监夏陈安总是将《宫心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 蓝”的舆论导向主旨相联系,借《宫心计》的人气,使“中国蓝” 品牌不断地出现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
超越湖南卫视,成为世界杯期间省级卫视收视冠军。《宫心计》自播出之日起,连续 4 周超过收视排名省级卫视之首的湖南卫视《佳期如梦》,收视率跃升为全国 25 城市 电视剧收视排名之首,创造了世界杯期间的收视神话。浙江卫视的的成功提醒着我们,电视台间抢夺收视率的竞争,有时是未必是一种零和博弈,极有可能创造一种多方共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通过对“蓝海战略”的巧妙运用,实现了避免在播出平台上的同质性竞争,以及在满足目标受众心理需求上的精准投放,把握住了这两条播出策略,不论 遇到再强大的竞争对手,都可以借力打力,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