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石山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积石山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保护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控制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县政府对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应对能力,减轻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建立健全突发林业生态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
《甘肃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
(2)重大破坏林地事故:包括重大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及生态系统的事故;
(3)重大破坏野生动物事故:包括重大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珍贵或濒危野生动物,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大保护野生植物的事故;
(4)重大林权纠纷和破坏生态设施事故:包括重大林权纠纷群众性械斗、哄抢及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的事故。
1.5 工作原则
突发林业生态破坏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平战结合、公众参与、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的工作原则。
1.6 事故等级
根据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执行统一预警标准的要 2 求,将突发林业生态事故的预警分为一般(IV级)、较重(Ⅲ级)、重大(II)和特大(I级)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标示。
1.6.1 I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I级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0立方米(幼树25万株)以上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森林地用途2000亩以上,或其他林地5000亩以上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非法采集、毁坏、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可能造成物种灭绝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和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5人以上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全国跨省区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5)州政府和县政府领导明确批示、指示,需要尽快作出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6.2 II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II级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毁坏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5000立方米(幼树5万—25万株)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用途500—2000亩,或其他林地1000—5000亩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危及物种生存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区域性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1.6.3 III级事故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II级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毁坏森林、林木数量达500立方米以上、1000立方米以下,或幼树幼苗3万株以上、5万株以下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用途300亩以上、500亩以下,或其他林地500亩以上、1000 4 亩以下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三有”或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可能造成物种灭绝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3人以下、或重伤3人以上、5人以下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区域性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1.6.4 IV级事故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V级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毁坏森林、林木数量达100立方米以上、500立方米以下,或幼树、幼苗1万株以上、3万株以下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地用途100亩以上、300亩以下,或其他林地3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三有”或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 5 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危及物种生存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重伤3人以下的事故; 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2.1 领导机构
成立积石山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 总 指 挥:马义明
县政府副县长 副总指挥:王进伟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马文英
县林业局局长 成员:居志虎
县农业局局长
马玉杰
县城乡建设局局长
妥伟明
县财政局局长
马成祥
县水电局局长
马邦海
县工商局局长
张亨熙
县公安局副局长
赵心旺
县林业局副局长
工作职责: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认真落实、州林业局、县委、县政府有关突发林业生态破坏 6 事故应急工作的指示和建立完善突发要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和完善全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负责全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应急工作的决策、指挥;向州林业局、县委、县政府报告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应急和处置情况;安排部署突发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有关信息。
2.2 办事机构
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应急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海世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县林业局各有关站(所)和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为:接收州林业局、县委、县政府有关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命令,传达县应急指挥部的指令,拟定应急预案、纪录应急过程、评价应急行动、起草应急工作总结;负责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络及信息交换,组织应急工作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建立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系统和应急资料库,组织开发研制应急管理系统软件;完成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的日常管理和应急指挥 7 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1 现场处置组
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现场处置组由应急指挥部从县林业局调集人员组成,受应急办公室的调度和派遣,负责事故现场的指挥、协调、调查、处置等工作。
2.2.2 信息联络组
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应急信息联络组设在应急办公室,必要时可从县林业局及下属单位抽调人员参加,负责与现场建立通信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应急指挥部和应急办公室的领导。
2.2.3 后勤保障组
县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后勤保障组,设在应急办公室,必要时可从县林业局及下属单位抽调人员参加负责供应现场处置所需要物资、设备的供给、调配和运输、确保生态事故应急工作运转现现场处置后勤保障。
2.3 参与部门
为确保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及时得到有效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财政、公安、民政、卫生、国土资源、农 8 业、环保、宣传等有关部门,必要时有义务参与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切实作好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的物资供给、经费支持、林区稳定、责任处理、宣传报导等工作。预防预警 3.1 预防措施
加强林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意识,为防止和减少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定期开展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准确掌握全县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相关信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和隐患,及时提出相应对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强化重点生态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天然林区,重点公益林区、生态极端脆弱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基层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和森林管护队伍,完善各乡 9(镇)领导保护发展资源目标责任制度,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责任。
及时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开展森林采伐限额,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执法检查,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定期组织开展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的专项打击行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秩序。
畅通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和发展信息报告渠道。建立省、州、县、乡(镇)相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2 预警行动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应急指挥部和各乡(镇)建立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机制,及时、广泛、准确的掌握重大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故的信息。当接到各乡(镇)场、站林业主管部门、事故责任单位、群众举报、媒体报告和有关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信息时,应急办公室可详尽地了解事故的地点、种类、性质、损失等情况,初步判断事故的真伪和等级,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并 10 根据应急指挥部的批示,向事故发生地林业部门发布预警信息,部署开展事故真伪调查和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
3.3 预警发布
当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已经发生,一般(IV级)预警应急指挥部发布,较重(III级)预警及时上报州应急指挥部发布预警。应急响应 4.1 应急启动
当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达到一般(IV级)预警标准时,应急指挥部要向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当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达到 一般(IV级)预警标准时,应急指控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州应急办公室报告情况。当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超过一般(IV级)预警标准,但尚未达到较重(III级)预警标准时,州应急指控部向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当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达到较重(III级)预警标准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并向州林业局报告情况。重大品(II级)和特 11 大(I级)预警上报省林业厅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2 现场处置
4.2.1 县级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指控部在3小时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统一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控、协调工作。县级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态仍继续扩大,难以控制时,请求州林业局启动州级预案。县级应急预案启动后,如果说事态继续扩大,难以控制时,州应急指控部视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级应急预案,或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4.2.2 在现场处置组未到达之前,各乡(镇)林业站、场、应急组织或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先行通知发生地和县人民政府有关责任单位,现成迅速做好事故控制,现场保护、群众安全和对有关责任人员的监控等工作,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4.2.3 现场处置组到达事发现场后,应协同当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迅速开展调查、清理工作,核实事故的性质、危害和发生的具体时间、详细地点、演变过程、损失规模和相关责任等情况,并及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现场处置工作的迅速、快捷、12 有效。
4.2.4 现场处置应遵循统一领导、果断处置、依法办事、积极稳妥、化解矛盾、防止激化、确保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现场管理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包括: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未经现场处置组查检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现场,不得在现场进行录音、拍照、采访、报道活动;设置警戒带,划定警戒区域。守护重点目标,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检查嫌疑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发布命令或通告,责令聚众组织者解散队伍和围观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撤离,对经强行驱散仍拒不离去的人员或者进行煽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对正在实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活动的人员,应强行制止或者予以拘留等。
4.2.5 根据现场处置工作的需要,应急指挥部可以调用各级森林资源监测单位、武警消防部队和当地林业、公安、政法、宣传等部门的人员力量和物资设备,参与事故现场的调查,清理和处置工作。对发生人员伤亡的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组织专门力量及时救治受伤人员,安抚受伤伤人员的亲属,处理好相关事宜,确保社会稳定。
4.3 通讯联系
在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有线电话、无线通讯等方式、必须保证各有关方面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联系畅通,及时将处置信息传送到应急指挥部。
4.4 信息报送
各乡镇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自预警信息发布和预案启动之日起,至应急处理正式结束为止,各责任报告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应急信息的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生态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等。
应急结束后,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5个小时内向上一级机关报送处理结果报告,报告事故处理的总体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潜在的危害、社会影响和有关遗留问题,同时,报告参加应急处理的部门、单位和工作情况,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4.5 新闻发布会
对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 14 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指定专人负责新闻舆论工作,迅速拟定新闻报道方案,确定发布内容,及时采用适当方式发布新闻、组织报告、对于复杂事故,应根据查清的情况,分阶段发布;对事故造成损失的发布,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对事故的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发布。各新闻媒体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4.6 应急结束
事故现场等到有效控制,造成事故的成因和引发更大生态事故的隐患、条件已经消除,事故现场和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时,可视为应急状态结束。
应急结束由事故现场处置组,或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提出,并说明解除应急状态的理由,报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由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后期处置 5.1毁坏资源处置
对乱采滥挖的森林,林木和野生植物,能够在原地复植的,尽快在原地复植;对乱捕滥猎的野生动物,要全力救护,使之尽快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对已破坏林地、要按照谁破坏、15 谁恢复的原则,使之尽量恢复原状;对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赃款、赃物、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
5.2 伤亡人员处置
在处置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中如有出现人员伤亡,事故结束后,当地人民政府和民政、财政、司法等相关部门要尽快做好有关善后处置工作。
5.3 保险机制建立
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社会保险机制,对参加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人员办理伤害保险,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5.4 事故评价分析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县人民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生态的监测、监控。同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同事发地人民政府的的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做好事故发生、发展、应急、处置等全过程的分析、评价和总结。责成有关部门及事故责任单位认真查找原因,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6 应急保障 6.1 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林业生态破坏所需经费、事故发生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时向财政、民政部门报告事故灾情,为受害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损失争取州财政、民政的扶持。
6.2装备保障
州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林业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和应对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配备有关生态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的装备和物资,保证在发生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时能迅速赶赴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6.3通信保障
县应急指挥部和各乡(镇)应建立和完善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处置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4队伍保障
县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森林资源监测,森林公安、林政稽查和基层林业工作站等单位都有参与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责任和义务。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和应急指挥部的调遣,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赶赴现场,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
6.5 技术保障
县应急指挥部和各乡(镇)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组建生态安全专家咨询部,确保在事故发生后有关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森林资源监测机构要建立生态事故应急数据库,随时投入应急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6.6 培训与演练
县应急指挥部组成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加强本系统,、本单位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生态事故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生态事故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技能,18 增强实战能力。附则 7.1 名词术语
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本预案所旨突发林业生态事故是指突发的,对经济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涉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生态安全事故。
应急:针对突发林业生态事故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中,由于报告及时,避免或减轻了事故损害,以及在应急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由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在突发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中,由于不及时报告,虚报瞒报、失职渎职、玩忽职守、导致国家森林资源受到重大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 19 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7.3预案的制定,批准和修订
本预案由县应急办公室负责制定,经县政府县长办公会通过后实施,报省林业厅备案。根据突发林业生态破坏发生的趋势,特点和本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应急办公室可对本预案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并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执行。
7.4预案解释机关
本预案由应急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
急预案
发布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 文
号:昆政发[2005] 发布日期:2005年 月 日 生效日期:
****年**月**日
《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是《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昆政发[2005]19号)的专项预案之一,是《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全面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统一、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规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造成的危害和生态破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2 编制依据
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市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云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政发[2004]203号)、《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昆政发[2005]19号)的要求编制本预案。1.3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规范,转变职能;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快速反应,靠前处置;依靠科学,协同应对;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政企合作,公众参与。1.4 工作机制
根据工作原则,对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实行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即事故发生后在各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依照各自的应急预案开展工作。1.5 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界定 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对全市或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其中包括恐怖袭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6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昆明市行政辖区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包括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外,但对我市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防范和处置。2 应急处置组织系统 2.1 应急组织机构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原则,设立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公室)– 部门应急分队(部门紧急救援队伍)– 重污染及高风险的工厂和企业应急分队(企业紧急救援队伍)– 专家咨询组组成的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2.2 市应急指挥部
市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主管公安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市长兼任,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办公厅主管环保和工业的领导、市环境保护局、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分管领导兼任;成员由市环保局、安监局、公安局、卫生局、民政局、建设局、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和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及市属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市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2.3 市应急办公室
市应急指挥部在市环境保护局设立市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防范与应急的日常工作。2.4 部门专业应急分队
各部门专业应急分队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工作及专业处置预案。
2.4.1 市环保局组织应急监测分队。
2.4.2 市安监局组织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分队。2.4.3 市公安局组织公安应急分队。2.4.4 市卫生局组织人员急救分队。2.4.5 市民政局组织民政应急分队。
2.4.6 市公用事业局组织市政工程抢险分队。2.4.7 市建设局组织建设工程抢险分队。2.4.8 市交通局组织交通道路抢险分队。2.4.9 市水利局组织水源保护应急分队。2.4.10 市农业局组织农业环境应急分队。2.4.11 市林业局组织林业环境应急分队。2.4.12 市气象局组织气象信息分队。
2.4.13 相关县(市)、区政府组织应急处置队伍。
2.4.14 化工、冶金、制药、造纸、煤气、化学品储运等重污染及高风险行业的企业各自成立企业的应急分队。2.4.15 指挥部组织专家咨询组。
图1 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制逻辑框图 3 预警 3.1 事故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昆明市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分为四级,从重到轻依次如下:
3.1.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Ⅰ级)1)发生30人(含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含100人)以上;
2)因环境污染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含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因环境污染造成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 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3.1.2 重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Ⅱ级)1)发生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含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取水中断。3.1.3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Ⅲ级)1)发生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30人(含3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与相邻州(市)级行政区域的纠纷,使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的。
3.1.4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Ⅳ级)
1)发生2人(含2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3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3.2 预警级别与发布 按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分为四级。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升级、降级或解除。
3.2.1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等级为Ⅳ级,用蓝色表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3.2.2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等级为Ⅲ级,用黄色表示,由昆明市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3.2.3 重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等级为Ⅱ级,用橙色表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3.2.4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等级为Ⅰ级,用红色表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应急响应与处置 4.1 事故报警
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向110接警中心或环保热线12369报警,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后应立即向110或12369报警。4.2 接警处置
110和12369接警后立即向市应急办公室报告,市应急办公室立即通知相关预案责任部门负责人员和有关专家赶赴现场,对事故情况和等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初步判断的情况迅速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派遣相关应急分队赶赴现场,协助和指导事故发生地县(市)、区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进行事故先期处置。4.3 应急响应机制
昆明市发生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根据以下规定分级进行响应。上级预案启动后,相关的下级预案随之启动。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4.3.1 发生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由事故发生地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
1)由事故发生地县(市)、区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应急工作;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发布蓝色预警。
2)事故发生地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可根据现场情况,请求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支持。
4.3.2 发生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事故发生地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并立即上报市应急指挥部,由市应急指挥部报请市应急委批准启动本预案,发布黄色预警。
4.3.3 发生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市应急指挥部负责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并立即上报省环保局。特别重大(Ⅰ级)事故发生,情况紧急时,可直接上报国家环保局。市应急指挥部协助设上级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进行事故处置。Ⅱ级应急响应由云南省环保局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Ⅰ级应急响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响应流程图 4.4 应急处置措施
4.4.1 应急指挥机构立即派出相关紧急救援队伍和专家赶赴事故现场,以生命救援为首要目标,实施救援行动。4.4.2 应急指挥机构成员迅速就位开展工作,请示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同意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
4.4.3 开通相应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的进展情况,向社会发出避险警告。
4.4.4 尽快进行应急监测,并实施动态监测;确定污染物的性质、浓度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监测结果。
4.4.5 针对污染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4.4.6 对事故发生地和影响范围进行警戒,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维护公共次序。4.4.7 转移、撤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排。必要时实施污染区域的紧急疏散行动。
4.4.8 调集必需的应急物资,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保障紧急救援队伍和受灾人员的供给。
4.4.9 及时向事故可能波及到的辖区外行政区域通报情况。4.5 应急响应中预案责任部门的职责与工作 4.5.1 市应急指挥部
1)当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立即赶赴现场,组织现场指挥部进行应急响应指挥工作。2)向市政府、上级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情况。
3)协助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对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终止条件的认定,以及事故影响消除的判断。
4)负责对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信息发布。
5)根据事故应急处置进展情况及专家意见及时进行工作部署。
4.5.2 市应急办公室
1)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时,向各应急分队和有关部门和单位传达市应急指挥部指令,启动本应急预案。2)对各应急分队和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并提出建议报市应急指挥部。
4.5.3 市应急办公室成员单位
市应急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牵头组建各专业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分队,事故时进行专业救援,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和问题报告市应急指挥部。
1)政府办公厅 负责协调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市应急指挥部的决定开展应急工作。在发生恐怖袭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负责与人民解放军防化、防核部队的联系和工作协调。
2)市财政局 负责安排应急工作所需的通讯和信息处理设备、监测仪器、防护用具、抢险装备、交通工具和应急演练等专项经费,确保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防、监测、处置等工作的正常工作经费。
3)市环保局 组建应急监测分队。事故发生时,进行污染现场及影响区域的应急监测、污染影响调查和跟踪。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污染变化趋势,为市应急指挥部的决策和专业队伍开展现场泄漏污染物的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对现场处置提出意见。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事故的发展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向社会发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物物种安全信息以及防护措施。在发生恐怖袭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对大气、水源等方面进行污染情况调查;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对生化、放射性物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环境监测工作。
4)市安监局 组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分队。负责组织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提出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方法的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危害源;召集事故危害和生态破坏评估专家,进行事故调查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
5)市公安局 组建公安应急分队。负责泄漏污染物的洗消、危险装置的排险与消防工作;进行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维护秩序,疏导交通;依据市应急指挥部的命令实施交通管制或警戒。
6)市卫生局 组建人员急救分队。负责事故现场和污染区域受害人员的急救工作;及时运送伤员并组织医院抢救;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保证急救需要。在发生恐怖袭击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负责对现场进行洗消、防疫和对食品及饮用水进行检测;提出对现场处置人员的防护措施的意见。7)市民政局 组建民政应急分队。负责污染区域疏散人员的转移安置及救助。
8)市公用事业局 组建市政工程抢险分队。负责给排水、煤气管道和贮存设施等市政工程的抢险。9)市建设局 组建建设工程抢险分队。指导特种专业抢险队伍,保证随时能被调用;协助现场通讯、电力等受损公用设施的修复;必要时组织进行抢险工程建设。
10)市交通局 组建交通道路抢险分队。负责交通道路等设施的抢险。
11)市水利局 组建水源保护应急分队。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发生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及时发布用水安全警报;当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时,立即关闭水源地,启动备用水源,保障饮用水的供应和用水安全。负责提供污染事故发生时,可能影响的水域、污染物到达的时间等信息。提出抢险时可用于贮存受污染水的水利设施的建议。12)市农业局 组建农业环境应急分队。协调农田、草场、渔业、畜禽养殖等发生的较大以上级污染事故的处置和调查工作。
13)市林业局 组建林业环境应急分队。协调森林、林地、野生生物及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较大以上级污染事故的处置和调查工作。
14)市气象局 组建气象信息分队。负责污染区域气象信息测报,为预测污染物的扩散与消除提供气象参数;为事故调查与评估提供依据。
15)市属各县(市)、区政府 组建辖区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和生态破坏发生时,启动辖区的应急预案;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组织力量配合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实施应急处置。
16)重污染及高风险企业 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时,启动本企业的应急预案,进行事故处置,并立即向110、12369报警。
17)专家咨询组 市应急指挥部聘请有关专业人员、行业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专家咨询组。负责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市应急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故的进展情况和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事故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故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故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4.6 应急终止 4.6.1 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故现场得到控制,事故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物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国家标准规定限值以内; 3)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故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4.6.2 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指挥部批准;
2)现场指挥部向所属各部门应急分队(包括企业应急分队)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终止后,有关部门应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6.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4.8.3条的规定进行。4.7 后期处置
4.7.1 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消除污染物的影响;对事故影响的进行跟踪监测,继续排查隐患。
4.7.2 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4.7.3 其余工作按《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的3.3.1条的规定进行。
4.7.4 事故评估和责任调查 由违法排污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由市环保局负责事故评估和责任调查;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化学品泄漏、燃烧和爆炸等引发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事故,由市安监局和环保局根据职责分工负责事故评估和责任调查,市环保局汇总上报;非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由环保局和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恐怖袭击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由公安局、环保局和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4.7.5 责任追究
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7.4.2条的规定执行。5 信息报送与处理
5.1 突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时限
5.1.1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立即(最迟要在1小时内)向当地县(市)、区政府报告,同时向市应急办公室报告。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5.1.2县(市)、区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在确认发生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最迟要在1小时内)向市应急办公室报告,由市应急办公室立即报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省环保局。
5.1.3 市应急办公室在确认发生重大(Ⅱ级)或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最迟要在1小时内)向昆明市人民政府和省环保局报告,由省环保局立即报告国家环保总局。
5.2 报告方式与内容
5.2.1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5.2.2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初报主要内容包括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污染范围及程度、事故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和趋向等初步情况。
5.2.3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5.2.4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文件等详细情况。5.3 信息发布 昆明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负责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6 附 则
6.1 本预案由市应急办公室负责解释和更新。6.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县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县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保护__林业和生态建设成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控制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应对突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能力,减轻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建立健全突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xx省森林管理条例》
《xx省湿地保护条例》
《xx省委、省政府政府关于〈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xx省处置公共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xx省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1.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__有关加强林业和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方针和法律法规,构建以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的生态安全应急机制,保证不发生或少发生破坏生态安全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是指发生在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的、对经济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涉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生态安全事故。下列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适用本预案:
(1)重大破坏森林、林木事故:包括重大聚众盗伐、滥伐、哄抢森林和林木(含幼树)的事故;
(2)重大破坏林地、湿地事故:包括重大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湿地资源及生态系统的事故;
(3)重大破坏野生动植物事故:包括重大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珍贵或濒危野生动物,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事故;
(4)重大林权纠纷和破坏生态设施事故:包括重大林权纠纷群体性械斗、哄抢及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的事故。
1.5工作原则
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平战结合、公众参与、预防为主、防处结合的工作原则。
1.6事故等级
根据突发性生态事故造成的森林、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数量、发生区域、危害程度以及人员伤亡等情况,将我县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和发生分为四级:Ⅰ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Ⅱ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Ⅲ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和Ⅳ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6.1Ⅰ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0立方米(幼树250000株)以上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500亩以上,属其他林地3000亩以上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业部分),可能造成物种灭绝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全国或跨省区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5)__领导明确批示、指示,需要尽快作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的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6.2 Ⅱ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Ⅱ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一5000立方米(幼树50000一250000株)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0一1500亩,属其他林地1000一3000亩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业部分),危及物种生存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区域性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5)省政府领导明确批示、指示,需要尽快作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的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6.3 Ⅲ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一1000立方米(幼树5000一50000株)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一500亩,属其他林地100一1000亩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地方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业部分),危及物种灭绝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2人以上、5人以下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本县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5)县领导明确批示要尽快作出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6.4 Ⅳ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Ⅳ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1)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一100立方米(幼树500一5000株)的事故;
(2)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0一50亩,属其他林地20一100亩的事故;
(3)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地方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非法采集、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林业部分),危及物种生存的事故;
(4)破坏森林资源或林权纠纷等引起群体性械斗,造成死亡2人以下的事故;哄抢、毁坏林业和生态建设重要设施与设备,危及本县(区)生态建设基础和秩序的事故;
(5)县林业主管部门领导明确批示要尽快作出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林业生态破坏事故。
2组织机构与职责任务
2.1领导机构
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各乡镇__要分别设立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应预案。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直接负责领导全县Ⅲ级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指导各乡镇Ⅳ级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工作,配合市林业局处理发生在本县的Ⅰ、Ⅱ级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林业主管部门主要主责人任组长,分管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公安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相关股室及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职责为:
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有关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县政府和市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有管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预警机制;组织制定和完善全县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预案;审批各乡镇__制定的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负责全县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上报、决策、指挥;向县政府报告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应急和处置情况;部署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发布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有关信息。
2.2办事机构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和执行机构,其主要职责为:接收县政府和市林业局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有关生态事故应急的命令、指示和全县林业主管部门、事故责任单位和社会各界有关生态事故的报告、信息;传达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指令,通报有关单位应急工作情况;协调系统内部各有关应急单位的行动,组织指导各应急分队和各乡镇应急工作;拟定应急预案、记录应急过程、评价应急行动、起草应急工作总结;负责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络及信息交换,组织应急工作各种保障措施的落实;建立生态事故预警系统和应急资料库;完成生态事故应急的日常管理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县林业主管部门森林资源股,由该股股长任主任。成员由各有关股室及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各乡镇__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成和职责,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确定。
2.3现场处置组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现场处置组由应急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从有关股室和下属单位调集人员组成,受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调度和派遣,负责事故现场的指挥、协调、调查、处置等工作。
2.4信息联络组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信息联络组设在应急办公室,人员从有关股室和下属单位抽调人员参加,负责与现场建立通信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给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的领导。
2.5后勤保障组
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后勤保障组设在应急办公室,人员从有关股室和下属单位抽调人员参加,负责联系组织供应现场处置所需物资、设备的供给、调配和运输,确保生态事故应急工作运转和现场处置的后勤保障。
各乡镇__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可建立相应的现场处置、信息联络、后勤保障、专家咨询等机构或队伍。
2.6参与部门
为确保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及时得到有效的预防、预警、应急和处置,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民政、卫生、国土、建设、农业、环保、监察、宣传、电力、通讯等有关部门必要时,有义务参与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切实做好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的物资供给、经费支持、林区稳定、责任处理、宣传报道等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措施
加强林业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为防止和减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定期开展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开展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分析评价,准确掌握全县个各地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全面数据和相关信息,对有可能引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情况和隐患,及时提出相应对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重点强化重要生态区域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重点加强天然林区、重点公益林区、生态极端脆弱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和森林管护队伍,完善各乡镇__领导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度,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责任。
及时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为。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开展森林采伐限额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执法检查、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定期组织开展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的专项打击行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秩序。
畅通生态事故发生和发展信息报告渠道。建立从县到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相互联网、信息共享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下级林业主管部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森林保护和生态破坏发生随时报告制度。设立举报电话,确保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
3.2预警行为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__主管部门建立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机制,及时、广泛、准确地掌握重大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故的信息,当接到各乡镇事故责任单位、群众举报和媒体报道的有关生态事故的信息时,生态事故应急办公室应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事故的地点、种类、性质、损失等情况,初步判断事故的真伪和等级,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并根据领导小组的批示,向事故发生地林业主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部署开展事故真伪调查和有关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3.3预警发布
达到Ⅰ级标准的特大林业生态事故,为红色预警,由市林业局配合省林业厅发布。
达到Ⅱ 级标准的重大林业生态事故,为黄色预警,由县林业局配合市林业局发布。
达到Ⅲ级标准的较大林业生态事故,为蓝色预警,由县林业局发布。
达到Ⅳ 级标准的一般林业生态事故,为紫色预警,由乡镇__发布。
4应急响应
4.1应急启动
4.1.1Ⅰ、Ⅱ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所在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林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同时,乡镇林业主管部门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县林业主管部门向县政府和市林业局报告情况。
4.1.2Ⅲ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林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同时,县林业主管部门向县政府和市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市林业主管部门视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级应急预案,或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4.1.3Ⅳ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乡镇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同时,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县林业主管部门视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级应急预案,或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4.2现场处置
4.2.1应急预案启动后,相应林业主管部门的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转为突发生态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工作。
Ⅰ、Ⅱ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启动后,县林业主管部门立即派出现场处置组赶赴事发现场,配合省、市林业主管部门派出的现场处置组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Ⅲ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启动后,县林业主管部门派出的现场处置组在4小时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Ⅳ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预案启动后,乡镇政府派出的现场处置组在3小时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4.2.2在现场处置组未到达之前,Ⅰ、Ⅱ、Ⅲ级事故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先行通知事故发生地的乡镇__、有关责任单位等,Ⅳ级事故由乡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先行通知事故发生地的村民委员会府和有关责任单位等,责成迅速做好事故控制、现场保护、群众安全和对有关责任人员的监控等工作,防止事态的扩大蔓延。
4.2.3现场处置组到达事发现场后、应协同当地__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迅速开展调查、清理工作,核实事故和性质、危害和发生的具体时间、详细地点、演变过程、损失规模和相关责任等情况,并及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现场处置工作的迅速、快捷、有效。
4.2.4现场处置应遵循统一领导,果断处置、依法办事、积极稳妥、化解矛盾、防止激化、确保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现场管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包括: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未经突发生态事故现场处置组检查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现场,不得在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报道活动;设置警戒带,划定警戒区域,守护重点目标,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件,检查嫌疑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发布通告,责令聚众组织者解散队伍和围观人员在限定时间内撤离;对经强行驱散仍不离去的人员或者进行煽动的人员,可以强行带离现场;对正在实施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活动的人员,应强行制止或者予以拘留等。
4.2.5根据现场处置工作的需要,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急指挥部可以调用乡镇政法、宣传等部门的人员力量和物资设备,参与事故现场的调查、清理和处置工作。对发生人员伤亡的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组织专门力量及时救治受伤人员,安抚伤亡人员的亲属,处理好相关事宜,确保社会稳定。
4.3 通讯联络
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各有关方面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联络畅通。县林业主管部门与市林业主管部门、县政府及关部门之间采用有线电话联系,无线通讯方式为备用;应急指挥部与现场处置组、信息联络组之间采用无线移动电话联系;现场处置组各分队之间采用移动电话、对讲机联系,其他无线通讯方式备用;事发现场应急工作人员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和图像信息回送指挥部。
4.4信息报送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__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生态事故的有关信息。同时,明确乡镇__、林业主管部门、突发生态事故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自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预案启动之日起,至应急处理正式结束为止,各责任报告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应急信息的报告工作。
发现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有关单位,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乡镇__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接到突发事故报告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2小时内向本级__报告,同时向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经初步判断为Ⅳ级生态破坏事故的乡级林业主管部门按要求处置,Ⅲ级生态破坏事故的,要在4小时内上报到县林业主管部门,Ⅱ级生态破坏事故的,要在6小时内逐级上报到县林业厅主管部门,Ⅰ级生态破坏事故的,要在6小时内逐级上报到省林业主管部门,情况紧急的可越级报告。在报告上一级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时,应及时向新闻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生态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等。
应急结束后,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10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机关上报处理结果报告,报告事故处理的总体情况、采取的措施和效果、潜在的危害、社会影响和有关遗留问题,同时,报告参加应急处理的部门、单位和工作情况,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4.5新闻发布
对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指定专人负责新闻舆论工作,迅速拟定新闻报道方案,确定发布内容,及时采用适当方式发布新闻、组织报道。对于复杂事故,应根据查清的情况,分阶段发布;对灾害造成损失的发布,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对影响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发布。各新闻媒体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Ⅰ级突发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市林业主管部门配合省林业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新闻发布工作方案。Ⅱ级突发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新闻发布工作方案,必要时应报经市__或省林业主管部门审定。Ⅲ级突发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新闻发布工作方案,报经县__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定。Ⅳ级突发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研究和制定新闻发布工作方案,必要时应报经县级__或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定。
4.6应急结束
事故现场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事故的成因和引发更大生态事故的隐患、条件已经消除,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时,可视为应急状态结束。
应急结束由事故现场处置组或事故发生地__、林业主管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提出,并说明解除应急状态的理由,报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由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毁坏资源处置
对乱采滥挖的森林、林木和野生植物,能够在原地复植的,尽量在原地复植;对乱捕滥猎的野生动物,要全力救护,使之尽快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对已破坏林地、湿地,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使之尽量恢复原状和林业生产条件;对事故发生过程中的赃款、赃物,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
5.2伤亡人员处置
如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事故结束后,当地__和相关部门要尽快做好有关善后处置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恢复生态条件的措施、办法和补偿请求的意见和建议。
5.3保险机制建立
各级__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社会保险机制,对参加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应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5.4事故评价分析
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本级__有关批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生态状况的监测、监控。同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同事发地__和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做好事故发生、发展、应急、处置等全过程的分析、评价和总结。责成有关部门及事故责任单位认真查找原因,汲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所需的财政经费,按《 xx省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 执行。同时,所在县__应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报告事故或灾情,为受害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损失补助争取财政支持。
6.2装备保障
县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林业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和应对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配备有关生态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的装备和物资,保证在发生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时能迅速赶赴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6.3通信保障
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重大林业生态破坏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和卫星通讯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应急指挥中心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处置组之间的联络畅通。
6.4队伍保障
县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各职能机构、林业重点工程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队伍、林政稽查队伍和基层林业工作站等都有参与重大林业生态事故应急处理的责任和义务。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和应急指挥机关的调遣,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赶赴现场,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
6.5技术保障
县林业主管部门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组建生态安全专家咨询部,确保在事故发生后有关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6.6培训与演练
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应加强本系统、本单位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生态事故应急处置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生态事故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7附则
7.1名词术语
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本预案所指林业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突发的,对经济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涉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生态安全事故。
应急:针对突发生态事故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突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中,由于报告及时,避免或减轻了事故损害,以及在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由各级__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在突发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中,由于不及时报告、虚报瞒报、失职渎职、玩忽职守,导致国家森林资源受到重大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由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7.3预案的制定、批准和修订
本预案由__县林业主管部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经县林业主管部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通过后报县政府,由县政府发布实施。根据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发生的趋势、特点和本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情况,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对本预案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并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
7.4预案解释机关
本预案由__县林业局负责解释。
7.5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项目部综合科在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协调、高效有序地进行事故污染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降低对环境、生态及社会的影响,结合我部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工作原则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部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实施,处置该施工域内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故。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立即赴现场调查,并上报市级环保部门,由市级环保部门
对事故的性质和危险做出恰当的认定,在24小时内上报县人民政府及市环保局、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协调行动。事故应急应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必须依靠科学的决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3、编制依据
本预案的编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4、现状
我部环境污染多为现场施工引起,如河道的占用,现场冲孔、钻孔泥浆的排放,柴油、汽油、机油等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的泄露,加之我部施工便道路况较差,弯多道险等特点,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较大,加强施工、材料运输等环节的管理工作,使企业日常环境管理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大幅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
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绥遵高速公路青檬段TJ-4合同段域内发生一般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分级如下: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1万元)的。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①由于污染与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
②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
③因环境污染引起冲突事件;
④对环境造成危害。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绥遵高速公路青檬段TJ-4合同段环境保护、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小组,由绥遵高速公路青檬段TJ-3合同段杨胜杰任组长,秦超为副组长、安全科、环保科、质检科、工程科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组员。质安科分析、判断确定应急工作方案,联系地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污染现场调查、控制及处理,质安科主要职责:汇集、上报事故处理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各科室的应急工作,起草项目部文件,由质安科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应急指挥小组日常事物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项目部应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由质安科牵头,其他科室配合处理;
(二)、项目部指挥小组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监测和调查,切断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展;
(三)、评价水质状况,必要时报政府相关部门及自来水厂,控制取水和供水;
(四)、对严重中毒者经现场分类处理后应迅速护送到定点医院或就近医院救治,项目责任人及时联系医疗部门,提供救护所需药品、床位等;
(五)、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工程,由绥遵高速青檬段TJ-4合同段工程科制定应急方案由制定。
(六)、必要时,租用水车为污染区供应生活用水。
(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应急救援人员进入事件现场,应严格按照行业防护程序和操作规范配备防护装备和规范操作。
(8)、群众的安全防护
如发生重大污染,应急小组应及时上报污染情况,如必要,由政府下达群众疏散的指令,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疏散撤离方式、程序、范围、线路、紧急避难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基本生活保障及医疗救助。
(9)、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动用社会力量实施应急救助应政府部门决定,并根据应急处置情况确定社会力量的动员范围和人员组织。
(1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检查和后果评估,应急指挥小组负责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明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和处理后的遗留问题;明确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分析近期和远期的社会危害影响等,并及时向上报污染事故处理报告。
(11)、应急结束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得到有效控制,现场应急结束后,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商有关专家并报请应急委决定结束应急行动。
四、善后处理
由应急指挥小组组织安置人员,恢复事故区域内人员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应急指挥小组根据事故类型,制订污染的收集、清理和处理方案,由污染事故发生责任人负责污染物的收集、清理和处理。发生污染事故后,项目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或补偿)。
五、调查和处理
由项目部环保科负责或配合地方环保局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及时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作出恰当的认定。提出污染事故的处理意见上报集团公司和市环保局。
六、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
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应急指挥小组建设并完善通讯网络,项目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小组存储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相关单位的通讯录并定期更新,各工区应保持通讯畅通。
(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A)、现场救援和工作抢险保障
项目部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储存项目部应急救援队所有救援设备的性能和存放位置等数据,并随时更新。
(B)、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资源及组织保障方案
应急队伍 二期处置队伍 增援队伍
现场监测队伍 项目应急小组 市环境监测站
市卫生防疫站 市疾控中心
现场抢险队伍 当地消防部队 市专业抢险队
环保部门 驻遵义部队
现场应急队伍 市环境污染处理 市环境污染处理
应急队伍 应急队伍
现场管制队伍 当地公安、交警、市公安、交警、武警部队
医疗救援队伍 市级急救医疗队
污染物处理队伍 市环保部门专业队伍
(C)、交通运输保障
项目部部要制定有关的应急预案,保证救援人员、设备、物资及时到达现场。备有疏散污染现场居民的运输工具,项目部环境事故应急指挥小组应储存可用于污染事故的交通工具的数量、分布、功能和使用状态的数据。
(D)、经费保障
项目部财务室负责应急资金预算和应急拨款的准备资金发放。
(3)、技术储备与保障
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专业队伍和配备应急救援队必要应急处置装备。
项目部应急救援队伍由质安科、工程科等科室组成,提供应急指挥必要的服务,由政府相关部门对事故处理和污染物处置进行技术指导,项目部负责事故抢险、污染处理和污染物处置工作。
(4)、宣传、培训和演习
①公众信息交流。通过公示牌,向项目附近居民宣传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事故报警电话和报警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向施工队伍宣传应急法律法规。普及农民工对事故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
②培训。定期对救援队伍进行岗位培训和救援技能培训,不定期对应急相关单位人员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提高相关单位的协作效率。
③演习。项目部不定期组织相关科室和公众参与,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演习。
(5)、监督检查
项目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措施按照《贵州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各项措施到位。
制定与解释部门,本预案绥遵高速公路请檬段TJ-4合同段工程科制定,由质安科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负责解释。
联系人:赖元伟 电话:***。
本预案自2011 年元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社会治理水平和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重在防范、常备不懈,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及处置,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工作小组职责
(一)领导小组。
组长:罗飞
副组长:姚雷
成员:曹普庆张国荣蔡学锋
孙晓萍曹晓霞张华
(二)职责。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组长及其成员立即赶赴事故现
场进行现场组织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及处置;组织全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演练,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的应急预备工作。
落实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事故抢险救援处置的指示和批示。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工作;拟制学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和事故现场环境监测方案;按权限负责事故现场污染级别确定;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发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现场遗留危险物的消除;依法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进行调查处置。
三、应急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措施。
2.立即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事故情况。
3.转移、撤离或疏散受到危害的师生,并进行妥善安置。
4.应急工作小组进入应急状态,随时把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7.负责组织紧急输送受伤人员并做好院前救急。
8.加强值班,维护秩序,防止校园财产受损。
四、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
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师生健康。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3)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
(4)做好平时的宣传教育工作。